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
作者 | 蔡振興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BillMcKibben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 |
作者 | 蔡振興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BillMcKibben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 |
內容簡介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Bill McKibben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所謂「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今日全球環境變遷加速,海嘯、颶風、洪水、土石流、沙漠化、北極冰溶、森林火災等「天災」不斷;水資源污染、毒物(toxic objects)和暖化所帶來的病毒傳染,導致生態疾病(ecosickness)日益惡化。本書援用「生態文學批評」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非人(自然、環境和氣候)之間的倫理關係,並嘗試探討「環境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失衡的生態系統。全書內容分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其發展概況。第一輯主要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第二輯則以「生態溝通」、「超物件」和「政治生態學」等理論來分析生態作品。第三輯旨在透過史耐德的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及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概念、多元豐富的跨學科背景知識,以及獨到的文本分析,引領讀者認識生態文學、毒物論述、全球暖化、環境變遷與末世論等相關議題;本書是生態論述入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振興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ASLE-Taiwan)理事長以及Tamkang Review、《英美文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和生態文學與文化批評等。論文發表於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Neohelicon、Ariel、《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歐美研究》和《中山人文學報》等國內外期刊。英文主要著作為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編著有《生態文學概論》、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 (合編)等。
產品目錄 【序言】從生態批評說起/林耀福 【緒論】生態文學批評的出口第一輯【第一章】論自然觀念的遞變 【第二章】從社會契約到自然契約:邁向環境美學 【第三章】新物質主義與生態文學批評 第二輯【第四章】氣候變遷、自然與生態溝通【第五章】荷索《熱浪》中的人類世、超物件和氣候倫理學【第六章】生態末世論:《劍羚與秧雞》中的記憶和救贖【第七章】互物性和跨身體性:鮑爾斯《獲利》的政治生態學第三輯【第八章】破與立:論史耐德《山河無盡》跨越疆域的想像【第九章】史耐德與文化翻譯【第十章】史耐德與生命書寫/詩學後記引用書目索引
書名 / |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 |
---|---|
作者 / | 蔡振興 |
簡介 / | 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BillMcKibben生態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458257 |
ISBN10 / | 9574458253 |
EAN / | 9789574458257 |
誠品26碼 / | 2681702564007 |
頁數 / | 3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在這顆行星上,我們可以建立持久而且優雅的生活方式,
但首先必須放棄『未來會與過去一樣』的想法。」
-Bill McKibben
內文 : 內容摘文 【緒論】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生態危機,包括土石流、空氣汙染、食安問題、全球暖化和氣候驟變等環境災難議題。人為了發展經濟、創造文明,卻讓山、水、土地、空氣、海洋等環境惡化。過去我們所熟識的季節到了現在似乎已變了樣;我們過去所了解的自然也走出原先的運行軌道,慢慢變成我們不認識的自然。自然在變,人類在變,社會在變,我們的文化也正在改變;換言之,一切都在變,即馬克斯所說的「所有固體的東西都會煙消雲散」。因此,自然環境的變遷、全球暖化和氣候驟變等主題在生態作品的討論上,更顯得重要。人在此一生命鏈(web of life)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社會和文明之時,有時其作法則犧牲環境,造成環境不義和其它危害環境健康之舉。在本研究中,筆者強調人和非人、人與環境之間跨物種、跨身體的共構關係;也就是說,人並非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活在「我思故我在」的世界中。筆者設法讓文學作品與生態理論對話,並且透過兩者的「偶遇」,開發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思想。對筆者而言,這就是文本的「當代性」,引人深思。
本書的標題定為「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主要用意在於點出一個社會現實︰當科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學者正嘗試解決環境災難或事故時,或許我們不應該只是等待事情的發生而自己卻毫無作為。在此,「危機」並非駭人聽聞的恐佈事件,而是暗指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進而思考人類未來如何永續經營的條件和可能性。生態(ecology)和經濟(economy)兩個單詞同源同根,存在著某種內在的分裂和矛盾,彼此相互糾葛,而且常常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事發生。在本書中,筆者援用賽爾(Michel Serres)的自然契約、盧曼(Niklas Lhumann)的生態溝通、莫頓(Timothy Morton)的超物件理論和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等概念,指出生態文學批評乃是一門跨領域研究,因為生態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借助不同學科的洞見,從中整合出未來可因應環境變遷的策略和方案,期能走出史諾(J. P. Snow)「兩種文化」對立的尷尬局面。
本書分為四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生態文學批評的定義、學科建置、波段理論,以及這套研究領域在臺灣發展的概況。第一輯內容所收錄的三篇文章爬梳生態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同時也提供生態論述的輪廓、景深和認知圖譜。因此,第一輯的文章除了主要介紹早期自然觀念的遞變和自然書寫的發展,筆者也將「自然契約」和「社會契約」作對比分析,並更進一步剖析晚近生態論述的熱門研究主題「新物質主義」如何對生態文學批評帶出新的研究面向。
第二輯為生態作品的分析,主要援用德國環境社會學家魯曼的「生態溝通」理論、美國生態批評家莫頓 的「超物件」理論、生態末世論和法國社會學家拉圖爾的「政治生態學」來分析美國小說家羅賓遜 (Kim Stanley Robinson) 的全球暖化三部曲、荷索 (Arthur Herzog) 的《熱浪》(Heat)、加拿大小說家愛特伍 (Margret Atwood) 的《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 和包爾斯 (Richard Powers) 的小說《獲利》(Gain)。
第三輯的三篇文章聚焦於美國詩人史耐德(Gary Snyder)的《山河無盡》(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散文、訪談和《寒山詩》(Cold Mountain Poems)。本輯內容旨在透過史耐德生態詩學、文化翻譯和生命書寫,探討史耐德如何介入環境議題並回應生態危機。
生態論述強調多元的價值觀。在本書所提的波段理論中,每個波段論述皆有其關心重點與核心價值觀的維護。彼此間立場雖有磨擦或爭吵,卻不能用互相取代或互相抵消的策略作為解決之道;相反的,每套論述尚依其原初的「批判軌道」為生態論述作出貢獻。目前,生態學界有諸多批評家仍然持續經營新物質主義和物件分析。對筆者而言,新物質主義除了可以開拓未來生態論述的視野外,它也應可更進一步與失能研究(disability studies)、醫療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批判醫療人文(critical medical humanities)、健康人文(health humanities)和其它環境人文(Environmental humanities)結合,嘗試未來環境健康人文(environmental health humanities)跨域研究之可能性。因此,生態文學批評並非像早期一樣,僅被視為「以管窺天」或沒有「方法論」可言。相反的,生態文學批評在未來還是可以在人文科學的領域上對相關的生態議題作批判性的回應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