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科技發展與應用 | 誠品線上

翻譯科技發展與應用

作者 史宗玲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翻譯科技發展與應用:內容簡介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如今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如今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研究納入更多元的文本實例,比較差異,並援引翻譯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來做實證調查與研究分析。 本書所探討的機器翻譯主題較過去更寬廣,不限於機器翻譯教與學,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導論翻譯產業的變革與翻譯能力的調整,介紹人機協作翻譯。第二部分介紹後編輯的應用,比較技術文本、新聞報導與網站的機器翻譯後編輯策略,分析其風格差異。並以原文、機器翻譯、人工翻譯並列,交叉分析來教授機器翻譯後編輯。第三部分介紹前編輯的應用,探討控制性語言及其書寫特性,從語域理論來探究文本如何符合期待,如何改寫自然漢語的文本,增添可讀性及更容易理解。 本書特色 1. 市面上討論機器翻譯最先進的一本書。 2. 結合理論與實例,對實際翻譯幫助極大。 3. 適合專業譯者、對翻譯實作有興趣者、翻譯及語言科系師生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史宗玲作者簡介 史宗玲現任高雄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暨口筆譯碩士班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其研究興趣廣泛,涉及多重領域,包括MT、TM、CAT、文化研究、翻譯教學與理論等等。發表中、英文期刊論文達五十餘篇,受邀至大陸及台灣大專院校演講多場次,亦至國外研討會發表論文數次。目前她從事MT TM及翻譯教學,大力倡導控制性語言網路書寫與機器翻譯後編輯,希望藉由此著作促使大眾更能瞭解翻譯科技應用之趨勢與效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自序:回顧與前瞻 I 導論 第一章 AI 時代翻譯生態的變與不變 第二章 人機協作翻譯:複層式模組與特性 II 機譯後編應用研究 第三章 跨文類機器翻譯後編策略的差異 第四章 機譯後編者的主體性:學生後編風格差異探究 第五章 交叉分析法的認知教學應用:提升機譯後編學習成效 III 機譯前編應用研究 第六章 達成網路有效溝通的機譯前編 第七章 友善機器翻譯的網路文化文本改編:從語域角度探究 第八章 強化網路機器翻譯的溝通效果:合作準則視角 第九章 補償機譯前編資訊不足:副文本的背景知識效果 附錄 詞彙表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翻譯科技發展與應用
作者 / 史宗玲
簡介 / 翻譯科技發展與應用:內容簡介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如今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58967
ISBN10 / 9574458962
EAN / 9789574458967
誠品26碼 / 2681945906008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摘文
自序 回顧與前瞻

早在2004 年,本人就已出版一本《電腦輔助翻譯:MT 與TM》專書,當年台灣少有教師及學生願意教授學習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MT),一方面坊間缺乏關於MT 的教科書,另一方面機器翻譯品質欠佳,翻譯教師對於這項科技沒有信心。然而,當時本人認為規則法機器翻譯系統可用來處理技術文件,只需經過前編輯或後編輯,即可提高技術及資訊文本的翻譯效率及產能,故懷抱一股熱忱,為這本專書設計語篇、語域相關的後編輯訓練,並提供控制性語言的前編輯訓練,及介紹翻譯記憶系統訓練,期能帶領臺灣教師與學子駛向翻譯科技新航道,探索翻譯新園地。也感謝書林出版公司在大家還不看好機器翻譯前景之際,願意率先一試,勇敢地協助本人出版臺灣第一本機器翻譯的專書。
過了15年,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統計式機器翻譯系統,過去特意模仿英語句構的控制性漢語書寫已改變形式,尤其是表時間或地點的介詞片語不需再特別處理,故句型顯得自然多了。此外,統計式機器翻譯系統只適用於技術文件,但現在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放寬了,故我們需重新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並使用更多種文本如新聞文本、公司網站等為例,以突顯過去統計式機器翻譯系統與當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之差別。更重要的是本書所討論的各章節皆援引翻譯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來支持實證調查或研究分析的結果。但是一本初衷,本人提倡網路控制性語言書寫或機譯前編的理念至今沒變,主要是方便國際受眾者能透過線上機器翻譯汲取資訊,而各國本地文化(自我)也能夠透過機器翻譯載體傳送給其他國家人民(他者),促使「自我」與「他者」彼此了解,強化國際間族群文化交流。
本書探討的機器翻譯主題較過去更寬廣,不限於機器翻譯教與學,全書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分成二章:第一章探討翻譯產業的變革與翻譯能力的調整,第二章介紹人機協作翻譯,除了提出協作翻譯的複層式模組,也討論機器翻譯系統的發展歷程與三種機器翻譯系統的設計原理、範例。第二部分是後編輯的應用研究,共三章:第三章比較技術文本、新聞報導與公司網站的機器翻譯後編輯策略,以探討文本功能、文本語言特性與後編輯策略差異之連結關係;第四章分析學生後編輯作業的風格差異,以強調後編輯者如同人工譯者也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偏好,故其選擇的編輯策略自然有所差異,此乃彰顯後編輯者的主體性;第五章提議使用原文、機器翻譯、人工翻譯互相交叉分析的方法來教授機器翻譯後編輯。
第三部分是前編輯的應用研究,由六、七、八、九章組成:第六章探討控制性語言及其書寫特性,並使用神經機器翻譯系統與統計式機器翻譯系統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第七章從Halliday(1978)的語域理論來探究網路文化文本如何符合國際受眾期待、機譯有限功能及跨界溝通的目的來進行前編輯[本章編譯自本人“Adaptations in controlled cultural writing for effective machine translation: A register-specific probe”(Shih, 2013) 英文期刊論文];第八章則借用Grice (1975, 1989) 的合作原則理論探討如何改寫自然漢語的網路文化文本,如提供適量資訊、重要有趣內容、與主題相關的資訊等,方能強化機器翻譯輔助網路文化資訊的效益;第九章討論如何改進控制性文化書寫簡化語言及內容的缺點,可增添文化註解及相關圖片,這些副文本的應用可讓線上機器翻譯更可讀及更容易理解[本章編譯自本人“A new scenario of machine translation: Dynamiccontextual effects with diverse paratextual application” (Shih, 2016) 英文期刊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與其他機器翻譯書籍不同之處有三:(一)記載機器翻譯的進化軌跡,列出過去與現在機譯品質之差異、過去與現在前編輯策略之差異,具有歷史考掘的意義;(二)理論與實務兼具,每一章節結合研究理論與樣本策略分析,具有學術與應用二合一的雙重價值;(三)提供AI 時代英漢翻譯人才研究的指南,書中強調未來M 型產業型態,突顯人機協作翻譯的重要與必要。
最後本人由衷感謝我的研究助理張雅筑、王政棋、吳宗霖的協助、整理文稿、打字及排版,以及書林出版公司編輯部細心校稿,同時感謝書林出版公司蘇恆隆經理願意出版本書,並邀請蘇正隆教授審查本書,提供許多專業意見,以增進本書品質。此外,亦感謝澳洲Miranda Lai 教授提供我其在口筆譯研討會專題演講的投影片及我丈夫楊雨亮幫忙校稿。本書出版期能為華人社會的機器翻譯研究與教學開啟另一扇窗,迎向嶄新的未來。


第一章 AI 時代翻譯生態的變與不變

壹、網路智能

隨著人類邁入工業4.0 時代,開啟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新頁。人類處在快捷、便利的寬頻網路環境下,一方面透過影片、動畫、相片、音樂等網路多媒體平台,隨時隨地汲取各種知識和資訊,另一方面也藉由各種視訊載體,如部落格、Facebook、Twitter、QQ、微信等,上傳資料與朋友、家人共享。眾人就在如此網路平台上不自主或自主地運作「資訊共有、共享、共治、共生、共融」的經營機制,構築一個不斷擴展、補充、修正、創新的智能體系,使得今日知識學習方式更為便捷、豐富、多元。我將這種藉由網路資源或工具去取得知識的能力稱作網路智能,此能力有別於人工智慧,網路智能是指藉由網路資訊所獲得的智慧和能力,而人工智能則是「由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是指電腦模擬人類思維過程以及模仿人類能力或行為的能力」(黃志勝 2018),如無人車、無人機、機械手臂等人工機械所展現的能力。
網路智能可說是AI 時代衍生發展而出的一種新型知識學習模式。早期我們藉由書本學習知識,學習語文也須仰賴紙本辭典,不論英英辭典或漢英/英漢辭典,提供的例句皆有一定限度,例句也往往針對學習者設計,句型不夠自然,但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書本已是我們汲取知識和資訊的主要來源;古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意指我們精通書本知識就會成為博學之士(book smart)。但自從電腦問世後,紙本已不再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管道,它逐漸為網路所取代,以往書架上放有厚厚一大冊字典的情景已不復見(除非個人典藏)。今日由於網際網路的應用,資訊傳輸日新月異,即便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社會經驗導向論(street smart),也不得不臣服於蓬勃發展的理論或是科技智能。不用再行萬里路,我們一樣可以通行全世界,只要連上網際網路,就可獲得世界各種資訊,如今國家邊界只是出現在地圖上的符號而已,我們不得不說:網路通就是知識通(net smart)。
學習外語和翻譯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由於資料查詢工具已大有進展,我們可透過網路使用雙向或雙語查詢各種平行語料庫,檢索的例句皆為真實語境用法,不再是簡短、不自然的句子,故可提升學習效益。譬如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提供化學、地球科學、人名、材料科學、氣象學、音樂、海洋科學、地理科學等專業領域的中英詞彙對照表,方便大家下載與查詢。2019 年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推出華英雙語索引典系統(https://coct.naer.edu.tw/bc/),該平行語料庫收集超過四億多個詞語,中英翻譯資料主要取自光華雜誌文本,該雜誌的翻譯皆經母語人士審稿,品質甚佳,見下圖檢索英語“stock”所得到的中英對照例句。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