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書: 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 誠品線上

百年情書: 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作者 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佩蓉/ 黃小蛋/ 蔡明諺/ 黃信彰/ 邱函妮/ 陳淑容/ 陳婉菱/ 石婉舜/ 張晏菖/ 陳佳琦/ 李家驊/ 鄭有傑/ 王嘉玲/ 黃子恩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百年情書: 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文協百年,從一開始。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鉅獻「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展覽專輯,珍藏推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其組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文協百年,從一開始。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鉅獻 「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展覽專輯,珍藏推出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其組成以知識階級青年為主,並以設置讀報社、講習會,舉辦文化演講,提倡文化演劇,巡迴放映教育電影等方式,在臺灣社會各階層推展啟蒙運動。1927年1月,因政治路線分歧,文協左、右分裂,其形態由原先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變換成為無產階級啟蒙文化團體。至1931年底,總督府加強取締島內左派組織,新文協因此終止活動,但文學運動持續進行。 適逢文協百年紀念,國立臺灣文學館以「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向大眾敘述百年來不曾中斷的文化活動,以「情感面」的詮釋角度,將文協的啟蒙運動,轉譯為文化人追求大眾的情史,並藉由賴和、蔡培火、盧丙丁、陳澄波、李献璋、林氏好、楊逵等文協參與者的視角,重述百年前文協的精神與理想。 此次特展曾入圍2021年金點設計獎(空間設計類)並榮獲「2021 Muse Design Awards」競賽金獎,本展覽專輯保留了展場內的文物、影像資料,也邀請音樂、繪畫、歷史、文學、社會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藉由多元、開放的研究視角,展現不同學科的敘事風格,期望能呈現百年前文協洋溢青春色彩、追求啟蒙革新的繽紛樣貌。 【本書特色】 1. 國立臺灣文學館「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圖錄,收錄本展覽文物與相關影像資料,透過紙上策展、故事再現、文協小知識,全面展現以「情書」轉譯文協百年的概念與體驗。 2. 邀請不同領域之研究者、工作者,透過音樂、繪畫、歷史、文學、社運等面向全面探討文協,結合策展子題,收錄數篇深度專文延伸解析。 3. 精美設計印刷,完整典藏特展內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國立臺灣文學館、林佩蓉、黃小蛋、蔡明諺、黃信彰、邱函妮、陳淑容、陳婉菱、石婉舜、張晏菖、陳佳琦、李家驊、鄭有傑、王嘉玲、黃子恩撰文者簡介蔡明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林佩蓉: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組組長黃小蛋: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研究所碩士陳淑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黃信彰:人文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及國內多處文化園區執行長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佳琦:石學文化工作室負責人陳婉菱:曲盤聽講文化工作室/文藝總監、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博士班、著有《詞曲之外:奧山貞吉與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編曲》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晏菖: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反思社會運動者自我:「編輯者賴和」與《灣民報》的戲劇》獲得 二○二○年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李家驊:導演鄭有傑:導演王嘉玲:國立臺灣文學館展示組研究助理黃子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文協的啟蒙,如一代接一代的情史/蘇碩斌 一〇〇是從一開始的──「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之初及其後/林佩蓉 為展覽現身的六位說書人/黃小蛋 【第一章 邀請】 ●這帖藥能不能帶來幸福●──一九二〇年代的又冷又熱、狂飆寂寥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蔡明諺 文物故事──說書人:賴和 文協動知識──竹林事件 ●學問是人人都攏著ài有●──一起來認字,知曉天下事 不為誰而做的歌──蔡培火戰前活動及其〈臺灣自治歌〉/林佩蓉 文物故事──說書人:蔡培火 文協動知識──台南教會報 ●情意更澎湃,路線卻岔開●──文協的分進合擊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臺灣工運「頭兄」盧丙丁/黃信彰 文物故事──說書人:盧丙丁 文協動知識──張深切〈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 【第二章 相視】 ●線條與色塊裡有你的模樣●──臺灣文藝聯盟接棒的繪畫活動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陳澄波與一九二〇年代的臺灣民族運動/邱函妮 文物故事──說書人:陳澄波 文協動知識──文學與美術的交會 【第三章 起身】 ●同心,向民間跑去●──一九三〇年代的民間文學文化運動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由詩的空想開出可愛的美麗花朵:李献璋與《臺灣民間文學集》/陳淑容 文物故事──說書人:李献璋 文協動知識──消失的〈壽至公堂〉 ●情感有速度,我們的耳朵靠在一起●──一九三〇年代的聲音展演場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遇見林氏好──一個奇女子的音樂漫遊/陳婉菱 文物故事──說書人:林氏好 文協動知識──一九三〇年代音樂界的四大天后 ●舞臺上下,戲棚內外,以戲劇貫穿●──戰爭前後的文化運動 (情書與說書人介紹) 燃燒的熱情:臺灣文化協會與演劇/石婉舜、張晏菖 文物故事──說書人:楊逵 文協動知識──歌仔冊是什麼? 【第四章 回望】 一些老掉牙的話:臺灣文化協會對今日臺灣的意義/陳佳琦 文協地圖 你我相遇之初──《午後的懸崖》/李家驊、鄭有傑訪談;黃小蛋整理 未停歇的文化運動──一九四五終戰之後的文學精神「文化協會年表」 展場導覽──走入啟蒙的現場,打開文協的情書/王嘉玲 參考書目展品清單 撰文者簡介・策展團隊及感謝名單

商品規格

書名 / 百年情書: 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作者 / 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佩蓉 黃小蛋 蔡明諺 黃信彰 邱函妮 陳淑容 陳婉菱 石婉舜 張晏菖 陳佳琦 李家驊 鄭有傑 王嘉玲 黃子恩
簡介 / 百年情書: 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文協百年,從一開始。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鉅獻「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展覽專輯,珍藏推出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其組成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8019966
ISBN10 / 9578019963
EAN / 9789578019966
誠品26碼 / 2682114575001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文協的啟蒙,如一代接一代的情史

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距離日本統治臺灣的一八九五年,以及結束殖民的一九四五年,恰恰位在正中間,真的好像命運的轉折點。
  略數文協的大事紀,一九二一年在臺北靜修女子學校成立,一九二三年本部遷至臺南,一九二五年左派成員在彰化組織二林蔗農組合,一九二七年臺中公會堂發生左右二派分裂,同年右派另組臺灣民眾黨,一九三一年左派文協和右派民眾黨同年遭到取締,實質的文協,十年就此告終。
  從組織存活來看文協,確實只有十年;但臺灣並不從此不再思考啟蒙。幾年之後的一九三四年,「臺灣文藝聯盟」再度匯集臺灣的文化人,一樣熱切想要啟蒙民眾。他們更加廣泛地體察民眾,在文學、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甚至舞蹈都開出驚人花朵。文協十年過去,文藝聯盟承繼的「文協精神」,推著臺灣人在殖民土地上打下一塊一塊的思想陣地。可惜在一九三六年八月,臺灣文藝聯盟還是解散。
  即使是一九四五年終戰之後,臺灣人對文化的期許一度再點燃。可惜歷史又開了臺灣文化人一次玩笑,新政權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迅即澆滅等候許久的熱情。
  文協的各種事情,從一九四九年之後日趨沉寂,數十年間罕為人知。但是文協的精神並不枯竭。一九七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重述殖民地時期政治社會運動史,關於文協的研究考察也重新開啟,一百年後的現在,才發現文化人後來做的許多事情,只是文協精神的新足跡。因此,當更多資料重見天日,也能更加細緻去回看歷史, 更能提出新的詮釋觀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是我們在大量文協歷史研究中,刻意由「情感面」提出的詮釋角度。臺灣文協的啟蒙,在我們看來,就是文化人追求大眾的情史。因此,我們深入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代散落各個領域的人物,挑選出六位落實「啟蒙精神」、渴望「追求大眾」的文化人典型, 並化為六封情書展開策展。
  呈現在各位眼前的這本書,就是展覽圖錄的延伸作品。書中除了展場的實錄,也特別邀請蔡明諺教授約集多篇文稿,增補因為展場有限時空而未能表達的知識材料,再由文化銀行與前衛出版社共同合作,完成這一本極具紀念性的圖錄專書。
  一百年前成立的文協,組織雖只有不算長久的十年,文化人追愛大眾的啟蒙確已開啟。因為這個起點,文協的啟蒙精神,一代一代的流傳,彷如一封一封追愛的情書,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才有我們今天政治社會的自由、情感奔放的自在。

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

蔡明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臺灣文化協會是日本時代臺灣最重要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一九一九年末,蔡惠如、林獻堂等人在東京組織青年學生成立「新民會」, 採取民族自決主義的立場,開展臺灣的啟蒙運動。一九二一年一月,林獻堂領銜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同年七月,蔣渭水與吳海水、林麗明一同起草臺灣文化協會主旨書與會則,並向島內各地與內地留學生寄發入會申請書。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臺灣文化協會在靜修女學校舉辦發會式,推舉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並以總理的名義,指定四十一名理事,四十四名評議員。賴和因蔣渭水的推薦,獲得指名擔任文協理事。
  一九二一年文協成立時,賴和已從廈門博愛會醫院退職,返回彰化市仔尾開業屆滿兩年。小說手稿〈阿四〉留有加入文協前後,賴和個人的思想變化。當蔣渭水推薦賴和擔任文協理事時,賴和回信婉拒並謂:「古人云有死天下之心,纔能成天下之事。足下所創事業,是為吾臺三百餘萬蒼生利益打算, 僕亦臺人一份(分)子,豈敢自外,但在此時尚非可死之日,願乞把理事取消」。由此可知,賴和對於文協最初是抱持著消極的態度。
  促成賴和轉向積極投入文協的關鍵,是一九二三年二月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集結。因為留學東京友人的「遊說」,賴和/阿四確認了議會請願不僅是「政治運動」,更是引導臺灣民眾的「啟蒙運動」,而臺灣文化協會的創立, 其目的同樣如此。在後來賴和的新文學創作中,這個「啟蒙」的精神被提煉成為「覺悟」,以及更進一步被推進成為「覺悟的犧牲」。賴和所謂「覺悟的犧牲」,就是黃宗羲的「死天下之心」。賴和/阿四抱持這樣的「覺悟」, 在此之後「成為一個熱心的社會運動者」,並積極地參與文協的工作。
  一九二三年十月,文協第三回總會指定《臺灣民報》為機關報;約略同時, 賴和開始有意識地轉向新文學創作。治警事件之前,賴和在十一月五日的日記中提出十篇小說寫作計畫;治警事件之後,賴和在漢詩手稿裡,大量練習新詩寫作。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賴和在《臺灣民報》上發表〈無題〉, 十二月二十日發表〈覺悟的犧牲〉,一九二六年一月一日發表〈鬪鬧熱〉, 二月十四日發表〈一桿「穪仔」〉,新文學的賴和在「講文化的」浪潮中正式登臺亮相。
  與新文學的開展同時,賴和也活躍於各種社團結社與演講場合。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文協彰化支部演講,二月協助彰化婦女共勵會創辦,同時組織流連索思俱樂部。四月在彰化戲園,五月在斗六支部,九月在大甲支部,十一月又在斗六支部,賴和積極對一般民眾演講。一九二五年的賴和是「新文學」的賴和,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賴和。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五日,文協理事會在霧峰召開,賴和應邀赴會。文協的兩派爭執已不能妥協:「一派以社會科學做基礎,主張階級利益為前提,一派以民族意識做根據,力圖團結全民眾為目的。」五月十六日會議結束時,廿餘名出席理事一同攝影,作為紀念,這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臺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影像,但事實上這已經是「全島一致」的文協最後的理事會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文協在新竹舉辦第六回總會,賴和代表彰化支部出席, 文協會則變更案正式提出。十一月,會則起草委員會在霧峰召開,蔡培火、蔣渭水之提案合併為「本部案」,與連溫卿提案並陳送臨時理事會審議。一九二七年一月二日,文協臨時委員會在臺中東華名產會社召開,左派的連溫卿案在投票中獲勝。林獻堂在日記中對當天會議的評論是:「起草委員之提案而被否決,誠出意外。前聞溫卿、敏川往彰化運動,余想諸理事當不為其所惑,今竟反是,台灣人作事,大多數皆以感情用事,而歿卻主義,此其一端。」林獻堂所批評「以感情用事」的彰化「諸理事」,當然也包括了出席會議的賴和。
  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文協臨時總會在臺中公會堂召開,文協左、右分裂。蔣渭水、蔡培火退出文協,林獻堂勉強留任,賴和卻獲選為新文協的中央委員。「由此連溫卿一派的共產主義系新幹部掌握文協的實權,文協的方針由原來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的形態,變換成為無產階級啟蒙文化團體。」一九二八年五月,新文協另設的機關報《臺灣大眾時報》在東京創刊,賴和擔任監事及囑託記者,並發表散文〈前進〉,以一對兄弟的分手寓意文協的分裂,而賴和明顯是站在「受到較多的勞苦的」一方。至一九二八年底, 賴和的堂弟賴通堯,以及當時寄居彰化的楊逵,都已是新文協的積極參與者。
  但在新文協內部,以王敏川為代表的「上大派」(曾留學上海者),和以連溫卿為代表的「非上大派」已經出現分歧。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文協在彰化座舉辦第三回全島代表大會,楊老居為議長,賴和擔任副議長,會中農民組合提出「抗議連溫卿案」。不久之後,文協中央委員會即將連溫卿除名。文協再次轉向,逐漸與臺灣共產黨合流。一九二九年之後,文協解散論已經甚囂塵上。一九三一年一月,文協第四回全島代表大會在彰化戲園舉行,以王敏川為議長,賴和擔任會計審查委員,但此時的文協已近乎臺共的外圍組織。同年六月,臺共大檢舉;十二月,王敏川因「臺灣赤色救援會」案被捕入獄,至此臺灣文化協會在事實上已經消滅。
  文協左、右分裂之時,賴和確實是支持無產階級新文協的一方;但與此同時,賴和仍然與舊文協的民族主義者保持聯繫。一九二七年七月,退出文協的舊幹部另組「臺灣民眾黨」,賴和出席了九月一日民眾黨彰化支部的發會式,並當選為支部委員。此後,賴和仍活躍於民眾黨舉辦的政談演說會。但是,賴和也確實和舊文協幹部產生了隔閡。直到一九三一年為紀念《民報》 發行十週年的文章,賴和仍在質疑一九二七年文協左、右分裂,與同年八月《民報》獲准返臺發行,兩者之間是否有不為人知的關聯,以及一般民眾(當然也包括賴和自己)對《民報》(同時也是舊文協)的懷疑。
  文協時期(一九二一~一九三一)的賴和首先是一個社會運動者,然後才是新文學作家。一九三〇年八月,賴和獲聘為《臺灣新民報》客員,並主持新闢「曙光」新詩欄位;與此同時黃石輝揭開了鄉土文學論戰/臺灣話文論爭的序幕。一九三一年在《臺灣新民報》文藝欄,以及一九三二年脫離《臺灣新民報》後在《南音》雜誌上,都可以看到賴和以「臺灣話文」嘗試新文學創作的積極努力。但賴和始終是站在「民眾」的角度在考慮文化/啟蒙運動的發展,不管是「臺灣話文」的主張,還是一九三五年《臺灣民間文學集》的編撰,都可以看到清晰的、站在「民眾的真實底思想和感情」一方的賴和立場。文協時期的賴和如此,文協之後的賴和也是如此。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分合中,歷史舞臺的帷幕不斷起落,眾多的臨時演員爭先恐後的搶占主角的位置,但賴和始終如一的站在代表「民眾」的角落,堅持地直到屬於他的戲份/時代告終。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文協百年,從一開始。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協百年鉅獻
「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展覽專輯,珍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