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民國: 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 誠品線上

台灣在民國: 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作者 許毓良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在民國: 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一、蒐集中國1400餘篇雜誌、期刊與98張圖片的龐雜史料,首次浮出水面讓世人看見的另類台灣史觀。二、以戰後時期的「中華民國」視角來觀看台灣,全書呈現輕鬆且故事性濃厚的台灣圖像,能夠重新認識混沌不明的戰後台灣。三、集結1945至1949年間台灣的政治事件、社會脈動、經濟產業、旅遊景點等珍貴資訊,具有深入淺出的觀點與解讀。台灣地處亞洲的邊陲島嶼,卻又身陷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在世界舞台的競逐中,無法避免地遭遇數次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以及封建官僚的掠奪榨取,而始終處於複雜的歷史脈絡與認同混亂中。戰後台灣進入了現代史上最關鍵的四年──1945年至1949年,台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國際情勢,以及中國內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敗退來台的夾縫中,猶如一艘太平洋上遭逢狂風暴雨的孤舟,已無法回頭,卻仍不知彼岸在何方。 在這樣曖昧的時間點,「中華民國」如何認識、理解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隔海島嶼?短短四年間,從「光復」到敗退,這些片面理解台灣歷史,對台灣社會的想像,將台灣視為「歷史以來的迷惑者」、「太平洋戰略的美女」的別稱,如何形成錯綜複雜的歷史,深刻影響至今? 本書作者許毓良為台灣少數專精中國所藏相關台灣史料的學者之一,以過往因反共氛圍而被忽略的中國雜誌、期刊史料為範圍,從中進行1945至1949年間台灣相關報導的史料挖掘與研究,試圖從「中華民國」視角來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雜誌、期刊相較於報紙新聞,更具有分析、評論與批判的特性,進一步剖析歸納出當時中華民國──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台灣的好奇與想像。 本書以戰後四年間,中國的雜誌、期刊對台灣的報導為本,其來源遍及中國各主要城市,內容可分成政治、社會、經濟、旅遊四類主題,可見當時中國各地的雜誌期刊,對於台灣有相當豐富的觀察與解讀,甚至對國民黨在台灣的施政,引發二二八事件也有不少詮釋與批判,全書縝密爬梳史料後,將描述出一段在海峽之間激盪洶湧的戰後台灣史。◎專文推薦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溫振華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毓良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1971年出生,新北市中和區人1997年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1999年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200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畢業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2007年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迄今會議與期刊論文已著有六十餘篇,主要專長領域:台灣史、清史、軍事史、海洋史。曾發行研究相關之專書:《清代臺灣的海防》、《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台灣二二八大慘案華北輿論集》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林桶法教授推薦序二 劉維開教授自序 第一章 緒論 1.光復以前大陸期刊、雜誌所見的台灣訊息 2.台灣、大陸學界研究成果回顧 3.1945至1949年大陸期刊、雜誌對台灣報導綜述第二章 政治報導──從接收台灣到捲入內戰 第一節 政學系要角陳儀治下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接收與復員 2.文化、政治、經濟的重建 3.二二八事件 第二節 唯一的文人省主席魏道明與台灣省政府 1.安定中求繁榮的口號 2.經濟圖振與融入中國 3.日美菲與台灣前途 4.許壽裳案 5.鄭成功主義 第三節 蔣介石嫡系愛將陳誠與台灣省政府 1.復興基地的塑造 2.中共建政與解放台灣第三章 社會經濟專欄──二個迥異地域人們的接觸 第一節 台灣女性與高山族的描述 1.職業婦女、下女、色情業女 2.「未開化民族」的印象與探訪 第二節 最早的省籍對立與疏通 1.台灣人對「阿山」、「外省人」與官員貪贓的反感 2.外省人對台灣人正、負兩面評價 第三節 台灣農、林、漁業成就的讚賞 1.日治時期各項的傲人成果 2.光復後水利、農耕與作物的栽培 3.光復後林、漁業的延續發展 第四節 台灣工、礦、商業發展的肯定 1.日治時期各項的堅實基礎 2.光復後農、林、畜加工業──糖業、樟腦、製革 3.光復後輕工業──橡膠、玻璃、造紙、紡織 4.光復後化學工業──碱業、肥料 5.光復後重工業──電力事業、機械造船、煉鋁製鉛、鋼鐵業 6.光復後礦業──水泥、煤礦、石油、金銅礦、硫磺 7.光復後商業──交通、貿易第四章 旅遊見聞──《旅行雜誌》對台灣的介紹 第一節 北部現代化建設的驚嘆 1.台灣地理歷史與當代社會風貌 2.台北市區 3.北投與草山溫泉 4.圓山、淡水、碧潭、烏來 5.板橋、木柵、螢橋、基隆、宜蘭 6.新竹、金瓜石、獅頭山 第二節 中部與南部的湖光山色 1.日月潭 2.台中市區、大甲、梧棲、霧峰、霧社 3.阿里山 4.嘉南大圳、嘉義市、台南市、關仔嶺溫泉 5.高雄市 6.屏東市、里港、四重溪溫泉、鵝鑾鼻 第三節 東部的人文景緻與雜誌報導整理 1.台東市、綠島、蘭嶼、知本溫泉 2.蘇花公路、花蓮市、太魯閣、瑞穗溫泉 3.台灣景點總評與大陸景點比較第五章 結論照片資料來源表目次附錄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在民國: 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作者 / 許毓良
簡介 / 台灣在民國: 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本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8018365
ISBN10 / 9578018363
EAN / 9789578018365
誠品26碼 / 2681544445007
頁數 / 70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自序

本書是從我升等副教授的著作──《台灣在民國(1945-1949):以大陸期刊、雜誌報導所做的研究》再次校稿後出版。能夠讓我的研究成果再度公開,我十分感謝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先生的信任,以及林君亭先生、執行編輯張笠先生、整體編輯團隊的協助與幫忙,才能讓此書改換更有意義的封面後重新亮相。原本我的研究領域是清代台灣史,可是為何對戰後台灣史有興趣?這就要回溯到2001至2002年,我到北京國家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找尋撰寫博士論文的資料,無意中發現到二個圖書館對於民國期刊、雜誌館藏豐富。特別是這些期刊、雜誌,有不少關於1945至1949年台灣的報導或觀察,兩岸學界仍未注意到它們的重要性。因此我計畫在博士論文完成後,必須再找個時間、找個機會,前往這二個重要的圖書館,盡其所能把資料都帶回台灣。

2007年我進入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系任教,即開始思索日後升等副教授,代表著作研究課題是什麼?於是博士生階段的想法,有了落實的可能。2009至2011年我故地重遊,多次前往北京國圖與北大圖書館,終於把想要的資料印回。2012年我提交升等專著,隔年8月通過成為副教授。由於先前升等,代表著作委由輔大書坊出版。當時與書坊達成共識「綁約」三年,三年過後可由作者收回版權,遂有今天本書重新問世。我為什麼不厭其煩說出這一段故事,原因是2013至2017年四年之間,台灣發生太多的事情。除了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白色力量」壓倒泛藍,把政治素人柯文哲推上市長寶座外,2016年台灣還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選出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可是過程中是這麼順遂嗎?

2014年台北市長選戰距離投票日前十餘天,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幫其子連勝文助選時,痛批柯文哲「渾蛋」、「日本皇民化的官三代」。之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也開砲,指柯文哲是台灣皇民後裔。 連、郝的說法立刻引來軒然大波,因為一場選戰挑起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省籍」。連帶也牽扯出「統獨」、「二二八」、「皇民化」議題。 事後連戰為「混蛋(渾蛋)說」引發爭議道歉 ,可是郝柏村沒有,並且在選後重提「皇民說」。他強調柯文哲的祖父和李登輝都是皇民,柯文哲的祖父二二八被抓挨打和他的基本思想有關。針對這一點,不由得讓作者想到書中提到1945年來台接收官員,對於日治末期出現的「皇民化」,皆視為要根絕的毒草。難道事隔六、七十年,在郝氏心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仍沒有改變?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蔡英文總統與歌手周杰倫身上,前者是在2015年總統大選前夕,藍軍系統以「蔡英文不能說,不敢說的秘密」,抹黑蔡英文之父為「漢奸」。並且諷刺蔡英文「要怎麼告訴別人,我的爸爸曾經在中國大陸幫日本皇軍修理戰鬥機。」 後者是2016年初周杰倫突然被中國大陸網友攻擊為「漢奸」,周氏控告網路文章刊載的「北京人和書畫院」名譽侵權,最後交由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理。 「漢奸」的帽子飛來飛去,對比書中提到二戰結束後,身處在大陸的台灣人,不少被送交「戰犯」或「漢奸」審判真是似曾相識。可見得時至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的許多對立、兩岸關係的諸多現象,追根究柢還是要從1945至1949年尋找答案。如果這樣的敘述還不夠具體,這四年來台灣社會的新聞報導,可以再分成三大議題與之連結。

在政治上,若以20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為例就非常清楚。許多國家規畫著紀念活動,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閱兵。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要以十六項活動紀念。連七十年前尚未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宣布在9月3日舉行閱兵,且邀台灣派人參加。 10月25日當天總統馬英九特別撰文投稿,宣揚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七十周年二者結合的意義。 同時重返當年接受日本呈遞降書的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擴大舉行紀念大會,廣邀抗日英雄與先賢先烈家屬,齊唱台灣光復紀念歌,場面熱烈。

然而台灣社會只有一種聲音嗎?有謂對於二戰後亞洲唯一未解放的殖民地台灣人來說,如何面對終戰確實是重要命題。 特別針對馬英九在諸多場合,一再重複「光復三段論」;當年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台灣光復,也就沒有今天民主繁榮。 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顯示,前二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歷史,仍有許多細節極待釐清。首先從台籍日軍的觀點來看,戰爭結束,殖民地台灣人一夕變成中國人。台灣人日本兵、高砂義勇軍,從戰地煙硝中回家,才發現這段歷史是荒謬的、無意義的存在。他們在中華民國黨國史觀、光復史觀裡,成為一種忌諱,而被選擇性的遺忘。

其次沒有所謂光復台灣,只有軍事占領。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根據麥克阿瑟《一般命令第一號》,派遣陳儀來台,接受末代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這份降書是重要的史料,可是原件迄今尚未公開。 因此有學者指出,該降書必然像岡村寧次的降書內容,明言是根據麥帥命令而非《開羅宣言》投降。因此陳儀代表同盟國軍事占領台灣,必須按照《海牙第四公約》「佔領不移轉主權」原則。可是陳儀在受降典禮後廣播卻說:「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政府主權之下。」 果然1949年1月12日總統蔣介石發給台灣省主席陳誠的電文,即明確指出「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之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之性質。」 可見得國府接收過程,其實是違背國際公約。

其三《開羅宣言》國際法位階問題。2013年是《開羅宣言》七十周年,當時總統馬英九出席公開場合,均極力為此宣言辯護。他駁斥開羅宣言僅是新聞公報的說法,並強調在國際法上,一位國家元首在他職權範圍內所做的具體承諾,「是具有國際法效力的。」 直到今天,台灣的歷史教科書都寫到,根據開羅宣言的主張,日本應將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 可是如此的說法,早在1947年9月上海《現實新聞周報》就有不同觀點。該期刊認為台灣歸屬二大宣言──開羅宣言與波茲坦宣言,其內容都是原則性。如果戰後沒有再簽訂國際條約,就缺乏法律上的依據。該文以雅爾達秘密協定為例,事後中國若不予同意,如果沒有後來的中蘇友好條約,蘇聯在中國東北所享受的權利是沒有根據。

2015年是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逝世十周年。二二八時期蔡女士曾受牢獄之災,白色恐怖又被關在綠島一段時間。1999年蔡瑞月故居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隔沒兩天就遭人縱火,許多珍貴資料毀於一旦。但蔡瑞月仍堅持在此處編舞,藝文界人士受到感動,也到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進行創作。 我們若從中國大陸期刊報導來看,蔡瑞月女士在台灣舞蹈史的留名必須再添一筆。1947年北平《時代生活三日刊》、1948年上海《寰球月刊》,前後來到台北採訪她。文中盛讚她開設的舞蹈研究所轟動一時,特別是知道蔡氏聲名的中國大陸人士,來台北都會去她的舞蹈教室拜訪。作者在書中就認為1945至1949年,台灣女性若要選出知名度前三位,蔡瑞月女士一定會在其中。

戰後台灣史從1945年算起,直到今日已經超過七十年。如果說一個時代的的長短,可以彰顯它的重要性,那麼戰後台灣史的重要性已經超過日治。本文並不打算討論日治或日據辭彙的適切性,畢竟那是另一個歷史階段研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作者關心「光復」用法的適切性。上文已經提到學界細緻研究指出,當時只有「軍事占領」,沒有「光復台灣」的舉措。可是本文為何在書中遣詞用字,一律指稱為「台灣光復」。主因是1945至1949年的台灣人,的確存有「光復前」的希望,對接收「光復當下」的失望,以及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全面潰敗,導致「光復後」絕望的心態。因此作者認為這四年歷史的重要性,的確有如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所稱,確實為1945年之後台灣歷史最關鍵的四年。 然而這段歷史不需要塗塗抹抹,也不需要遮遮掩掩。 因為作者強調的「光復」,不是民族主義或黨國史觀下的光榮,而是一個地方的老百姓對未來衷心期待到不表意見的過程。當然,日後學界準備對1945年以後台灣歷史做出分期,作者還是主張1945至1949年稱為光復時期,只是這個光復應為打上引號的「光復時期」。

更值得注意是2017年即將結束,而12月份最重要的政治新聞是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該條例界定的威權時期,是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開始,到1992年11月6日金門、馬祖結束戰地政務為止。可以很清楚預料到,本書所討論1945至1949年的歷史絕非過去式,若從以後台灣政壇發展情況來看正是未來式。

我在輔仁大學任教已滿十年。這十年當中我立業成家,本書做為一個升等副教授的成果,我要謝謝我的母親、妻子、岳父、岳母在背後的支持。當然寶貝女兒的出生,成為我甜蜜的負擔,更成為我在學界持續研究的動力。最後這本書要獻給誰呢?還是跟我先前二本書一樣,獻給我天上的父親,雖然遠離我28年,但仍然是我最想念的慈父!

許毓良,2017年12月25日深夜。

當時普遍的看法,大批的軍民退往台灣,糧食自足馬上成為問題。再者,衣料也是很難解決的事情,因為台灣的紡織規模都很小,600萬人的穿著也是問題。美國駐台灣外交官,如台北領事布萊格(Ralph J. Blake)、副領事柯爾(George H. Kerr,1911-1992)、新聞處長卡圖(Robert J. Catto)的離職,「罪名」是煽動台灣人陰謀進行託管。由於與南京當局關係搞不好,才被美國調離台灣,可見得美蔣之間也有矛盾。不過在共產黨眼中,台灣內部更是矛盾重重。因為陳儀治台期間大力重用「半山」,可是二二八事件後半山被冷落;魏道明治台期間重用日本時代的「御用紳士」,「半山」對魏政府大感不滿。現在陳誠治台又多了新的矛盾,即中央官吏壓迫地方官吏,使得外省人也分裂。
1949年國共內戰中,共產黨已經佔了上風,故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1893-1976),公開在南京發刊的雜誌上,大談新中國治國的理念。毛澤東強調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革命的指導者已經從資產階級,轉移到無產階級身上。因此中國革命一旦成功,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都要收歸國有。同時也要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施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掃除農村的封建關係。 新中國的遠景,毛澤東認為只有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才有建立新中國的可能。中華民族的舊文化是封建,故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第一步是走向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 從如此的宣示來看,共產黨非常有信心席捲整個中國,惟獨對台灣的解放沒有把握。
1949年初親共雜誌刊登出許多文章,直指美國介入台灣事務。雖然事過境遷證明子虛烏有,但可以看得出中共對解放台灣遇到變數的焦慮。首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向總統杜魯門建議,必須以一切代價在台灣與海南島設防。其次,美國記者圈盛傳要把台灣經濟,合併於日本經濟的消息。而美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Oscar C. BadgerII,1890-1958),於3月初抵達台灣巡視基隆、高雄海軍基地。其三,美國駐日佔領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1880-1964),受到「台灣再解放聯盟」主席廖文毅的影響,計畫將台灣獨立問題提到聯合國討論。 其四,台灣省主席陳誠在蔣介石引退後表示,必要時將宣佈台灣獨立。 台灣既然是共軍最後的目標,共黨分子潛伏於台灣也是難免。當時有三個地下團體在台活動值得注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台代表團、台灣省民主自治委員會、台灣省公務員立功委員會。並且點名半山做為國府治台的幫兇,包括:華南商業銀行董事長劉啟光(1905-1968)、台北市長游彌堅(1897-1971)、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1897-1972)、台灣省參議會副議長李萬居(1901-1966)。甚至共產黨所提台灣戰犯名單,除了前面劉、游、黃、李四人外,還有台灣省主席陳誠、台灣省警備副司令彭孟緝(1908-1997)、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紐先銘、台灣省財政廳長嚴家淦。
1949年5月共軍估計國軍在粵、閩、贛、海南島佈署的軍隊,連同保安團在內不足20萬人。可是華南的共黨遊擊隊人數就已達10萬人,還不計算剛剛渡江的解放軍。所以蔣介石罕見調動美式裝備第65軍移防廣東,並動用外匯存底3億美元移充軍費。 然有識者都知,國軍佈防只是表面,實際已經把主力移駐台灣。當時台灣的國軍有陳誠直屬的3個軍,鳳山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孫立人訓練的201、206、207三個青年師。加上蔣緯國的裝甲兵團,華北戰場敗退至台灣的9,000名殘兵,陳誠在台灣招募組織的戰鬥員。空軍方面,移防台灣的第5、8、10、20大隊,空軍子弟學校也從上海吳淞搬遷到嘉義,美國贈送給國軍60架蚊式(mosquito)轟炸機、40架戰鬥機,海軍方面,美國又贈送4艘巡洋艦給國軍,二艘取名為「太倉」、「太和」,停泊在左營軍港。有趣的是這類宣傳文章,還不忘提及台灣共產黨創立者謝雪紅(1901-1970),聲稱她帶領共軍準備解放台灣。 提及蔣介石與李宗仁的盤算,中共認為不管是前者的「海洋計畫」,還是後者的「大陸計畫」,終究是要失敗。只是「海洋計畫」的根據地是台灣,受到美國戰略防線的保護;又有福州、廈門、汕頭、廣州做為屏障,一時有點棘手。
然而這些都擋不住共軍勢如破竹的攻勢,1949年8月17日福州淪陷後,共軍渡海攻台的可能性大增。當時他們認為有四大優勢,解放台灣一定會成功(照片2-3-2)。其一,冀望台灣人民再發動一場「二二八」的鬥爭。其二,國軍的鬥志不如以往,若攻台一定也會望風披靡投降。其三,共軍已經有渡海進攻山東長山列島的成功經驗,雖然台灣海峽比渤海海象更險,但仍有把握登陸成功。其四,重慶號輕巡洋艦已經起義(未幾被擊沉),長江第二艦隊司令林遵(1905-1979)亦率眾投誠,增加共軍海軍實力。 由於國軍實在無法獨立面對共軍大舉來襲,使得「外國義勇軍」的招募,成為垂死掙扎的一根稻草。這裡指的是1949年底,被獲判無罪的前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為報答蔣介石開釋之恩,即與駐日代表團軍事組組長曹士澂商議,制定〈義勇軍招募工作要領〉,這就是「白團」的歷史。 親共雜誌非常厲害地掌握這條情報,並寫成文章大肆抨擊。文中提到前日本中國派遣軍作戰課長根本博(1891-1966),要在日本招募500名飛行員替國民黨服務。駐日代表團副團長沈覲鼎(1894-2000),也公開表示要在日本招募美籍與日籍飛行員抵抗共軍。甚至文章還點名實際負責業務的人,則是第一組的陳紹凱,以及第四組的王文仁。當時有更新的情報顯示,駐防台灣的軍機約有250架,包括:運輸機約60架、B-24轟炸機10餘架、蚊式轟炸機30餘架、驅逐機4個大隊約120架、P-38偵察機8架、B-25轟炸機3架。
也或許是解放台灣勝利在望,1949年底香港的左派雜誌很少談到台灣戰事,反而把大部分的焦點,用於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這是中共建國的籌備會議。 在這場會議中最特別的,則是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代表二人,即謝雪紅與台灣高山族田富達(1929-)出席。 毛澤東致詞時指出,此時數百萬的解放軍已經打到接近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新疆(照片2-3-3)。當中提到為抵抗帝國主義者的入侵,中國除了要有強大的陸軍外,還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與空軍。 海、空軍的建立當然是抵禦外侮的力量,但也是渡海攻台的保證。故會議當中對於台灣解放問題,所做的發言最值得注意者是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1907-1984)。粟裕表示解放軍將在最短時間內,殲滅浙江舟山群島的國軍,以及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粉碎美國帝國主義殖民台灣的陰謀。
此外,二位台灣人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發言,更受到矚目。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首席代表謝雪紅稱,全台灣人民完全擁護全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所組織的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也完全支持由工人階級所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特別是綱領草案第十二條所說:「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方法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我們(台盟)覺得非常滿意,因為這正是台灣人民的政治要求。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高山族代表田富達,則表示中國人民政協的召開,給我們將要得到解放的台灣高山族人民,帶來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生活。高山族人民是台灣原來的住民,但三百多年來受到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的無情壓榨和屠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台灣以後,依然對我們高山族與其他各族人民實行壓迫。故二二八民變就是我們與台灣人民聯合起來,向國民黨鬥爭的典型例子。
1949年9月22日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1886-1975)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經過及其基本內容。對於國家名稱問題,「人民」二字在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指的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 它有確定的解釋,這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需要再把「民主」二字重複在國名。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員譚平山(1886-1956)更補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立場,則是實行新民主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主義。而會議的任務是建立及鞏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與富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此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也成立了。它要號召群眾,協助解放大軍迅速地、勝利地解放華南、西南、西藏與台灣。 這對國民黨來說,更加篤定「改朝換代」。昔日的敵人──中國共產黨,早已不是一群遊擊隊,而是一個新的國家、一個新的中央政府的出現。
1949年1月29日總統蔣介石雖然引退,但當時社會輿論都認為無助大局。雖然總統職務已經辭去,但蔣介石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還是控制著黨務。蔣氏表示既然他已經不管政務,自然不會干涉代總統李宗仁的行動。像是行政院長孫科與李宗仁發生摩擦,蔣介石絲毫不猶豫糾正是孫科態度不好,並希望他從廣州迅速回來南京。由此可知蔣介石勢力之大,國府官員也不知道,時局究竟是讓李宗仁領導下去,還是再改由蔣介石來領導。 4月22日代總統李宗仁原本要舉行記者會,也宣佈要引退。因為李氏認為他上台是為了和平,現在和平已經絕望了(隔天南京淪陷),當然無戀棧職位的理由。後來在桂系的力勸之下,才打消此念頭。不過李宗仁隨後抵達杭州,曾當面像蔣介石表示,希望蔣氏再出來領導。蔣婉拒之後,李宗仁才飛往桂林、廣州。 事實上蔣介石與李宗仁,彼此都是惺惺做戲,只不過蔣的手段更高明些。所以1949年國府從南京遷至廣州,再從廣州遷至重慶,都有政客勸進蔣介石復職。特別是C.C.派與政學系控制的報紙,公然稱呼蔣介石為「總統」。
這種政治氣氛在1949年底出刊的雜誌,更可以感受到形勢比人強。當時國府控制的地方僅西南、海南島與台灣,三者防禦的戰略各不相同。西南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海南島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台灣是以空間保衛空間。這三個根據地不是沒有成功守住的可能,但關鍵是沒有統一的作法。國民黨現在還談這個問題,真是讓人洩氣。由於廣州失守,大傷李代總統的權威,使得政府內部又醞釀一股確立新領導中心的運動──請蔣總裁復位總統。雜誌當時還報導李宗仁託人給蔣介石的親筆信,正式「申請」總統復位,否則「請指示宗仁如何肩荷重任支撐大局」。據傳這封信使得台北草山(陽明山)小震撼一下,並立刻由蔣介石主持一場會議,可是蔣氏自始至終不發一語。 當時逃難至台灣的立法委員總共有300多人,這就給了蔣介石運作的大好機會。11月13日在國民黨組織部正副部長谷正鼎(1903-1974)、張清源(1894-1978)主導下,蔣介石在草山召見60多位立法委員,並舉行2小時的談話。這場會議被形容「小孩子見家長」,但卻是蔣介石復出的重要時刻。 隔天蔣介石偕同將經國飛往重慶,其目的是要與李宗仁在重慶共商國事,而且進行西南保衛戰的指示。
事實上蔣、李二人沒有見面,政局上的勾心鬥角,早已使得大眾厭倦。當時盛傳蔣介石已經把台灣做為基地,因此桂系不會撤往台灣,而是前往海南島另起爐灶。如果毛澤東沒有辦法拿下台灣與海南島,那麼中國將一分為三。 可是這些都是侈言,1949年11月30日共軍攻克重慶,12月27日再攻克成都。1950年3至5月國軍經過一連串苦戰,海南島也淪陷。 國民政府在大陸的任何據點都已經喪失,台灣真正成為「復興基地」了。此時,美國的態度是狂流中最後的浮木。1949年11月19日號稱對國府,以及共產黨認識最深的美國參議員諾蘭(William F. Knowland, 1908-1974)訪問台灣。當時蔣介石不在台灣,故前往台北市松山機場接機重要官員是陳誠。諾蘭來到台灣發表談話,內容最重要的是美國承認中共政權的問題。他提到中共政府不是依法選舉出來的政府,而是用武力奪得政權。因此它是不合法,根本不必考慮對它的承認。 隨後諾蘭飛往重慶面見蔣介石,可是共軍已經逼近,只能短暫晤談後旋搭機離華飛往日本。諾蘭此行得到一個重要訊息,即是代總統李宗仁突然從廣西南寧飛往香港「養病」。這一點對於企盼美援的台灣,打了一個不好的預兆。重要指標是12月中旬美國駐台北總領事羅伯特(Robert C. Strong,1915-1999)將調返國內,如果美國大使館沒有要遷往台灣,那美國的立場就很明顯。
美國政局共和黨與民主黨天天拔河,民主黨傾向歐洲,共和黨傾向亞洲。所不同的是杜魯門總統是民主黨,當然比較注意歐洲,代表作就是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當時國際間普遍看法,美國想要放棄亞州;不止中國要放棄,連菲律賓與日本也想放棄。要不是麥克阿瑟據理力爭,美國真的會放棄亞洲。最後美國駐兵日本已經成為定局,除了日本共產黨之外,日本政府與人民都表歡迎。至於台灣,美國決定只限於經濟與外交的援助。如果要軍事援助,陸軍部次長福脫(Tracy Stebbins Voorhees,1890-1974)表明美國政府不會同意。尤其蔣介石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領袖,他領導的國民黨也不一定想要美國軍援。
台灣真的需要一股清流、活水,證明國府播遷後的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地方,這或許還能打動美方保住台灣。在此環境下總統府資政胡適,適時提出組織「中國自由黨」的想法。為了朝向這個目標前進,1949年11月20日在台北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成為當時少數在台灣自由主義者的重要園地。 12月行政院長閻錫山決定,中央機關部分疏散到台北,交由交通部次長劉紹庭(1893-1975)負責。部分疏散到海口,交由交通部長端木傑(1897-1972)辦理。 不過當12月8日政府決定遷都,閻錫山飛往台灣時,傳聞台灣省政府要改組。甚至於還傳出將由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副主委李友邦(1906-1952),出任台灣省民政廳長。12月15日行政院長閻錫山召開行政院院務會議,宣佈由吳國楨接替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然而新任民政廳長是蔣渭川(1896-1975),建設廳長是彭徳。陳誠突然下台,可謂台北政壇的地震。因為一年來的主政,不管是「三七五減租」與新台幣的改制,或是登步與金門的防衛都裡外兼顧。可是在美國的眼中,前上海市長吳國楨的名氣要比陳誠為人知曉。 因此在一切還需要美國援助情況下,就起用吳國楨做為與美國拉近距離的棋子。
杜魯門總統決定援助75,000,000美元給敗退至台灣的國府,可是代總統李宗仁從香港準備飛往美國時,曾對新聞界表示如果美國要援助中國,非經過我代總統不可。有些敏感的觀察家認為李氏敢講這種話,多少與美國官方有點往來。不料李宗仁到達美國後,看到苗頭不好只有進入醫院先談「治病」。 美國如此援助蔣介石,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在眼裡不會罷休。於是他們不以援蔣做為抨擊美國的藉口,反而把焦點放在美帝企圖併吞台灣的陰謀。甚至批露美國國務卿艾契遜,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談話,聲稱:「台灣雖已加到中國領土,但在技術上講,在對日和約簽訂前,台灣仍是日本的領土。」195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指控,美帝與台灣的國民黨有秘密協議。主要是以吳國楨、孫立人等掌管台灣的軍事與政治,並輔以美國政府派遣軍事代表團駐台。假如這樣的援助,也都無法阻止解放軍攻台,美國會以聯合國出面代管為名,直接下手佔領台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