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戀歌: 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 誠品線上

Red at Heart: How Chinese Communist Fell in Love with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作者 Elizabeth McGuire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紅心戀歌: 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v.s.兩國之間的友情結合與盟約破裂1920年代起,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踏上旅途,前往蘇聯,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 v.s. 兩國之間的友情結合與盟約破裂 1920年代起,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踏上旅途,前往蘇聯,尋找理想的共產天堂。在那裡他們學習俄語,又在官方禁止下墜入愛河,生下子女,有些人結了婚。 中蘇的結盟,是二十世紀共產國際最關鍵的一段關係,史家過去常從地緣政治與意識型態為觀察角度。但作者創先採用「終身不渝的戀情」為比喻,並以「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來照映「兩場革命之間的友情結合與關係破裂」。 作者整理大量中、俄、德、法及前東歐國家的史料文獻、日記、回憶錄、個人紀錄與訪談,記錄了一部牽涉多代人的大歷史。書中人物故事跨越二十世紀初期到一九八〇年代,內容涵蓋中蘇兩場革命的情感、社會和文化等層面。加上作者優雅和機智的筆鋒,帶出極具吸引力的詮釋。 這是一部經過精心研究、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信歷史,讀來竟比原創故事更曲折。從毛澤東的棄妻到蔣介石的兒子,從蘇聯孤兒院中被納粹擄走的中共紅軍總司令女兒,到「願意排在德國女人之後和丈夫做愛」的憤怒妻子,這些人的故事,建構出20世紀國際關係裡最動人的命運紀錄。 ★愛人們、孩子們的故事,有豐富的史料基礎,放在一段宏觀的政治故事背景中。Foreign Affairs ★俄國朋友,俄國老師,俄國情人,相會相識,帶出了奇特的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史家常把焦點放在領袖、政治意識上,但本書作者著眼於中蘇之間個人的、親密的連結…讓中國注定要背負著雙邊結盟的火炬,繼續走在歷史的道路上。Charles Clover, Financial Times ★故事非常感人,大師手筆,關注到各項細節。反映出本書精闢的研究。Gregory Afinogenov泰唔士報文學特刊 ★這本書重建了中蘇關係當中的「感情」面向。資料來源豐富,筆法細膩流暢,角色迷人,適合各階層的讀者。Rachel Lin, Revolutionary ★破天荒的創新!讓「情感」與「熱戀」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與重要性,首度獲得認可。Roy Chan, China Journal ★美麗的故事,容易閱讀的20世紀早期國際社會主義革命史。若你想要體會「旅行穿越歐亞大陸,帶著遇見未來的美夢與重建家鄉的願景」是什麼感覺,就該閱讀這本書。Jeremy Friedman, The Historian ★這是一部淒美的輓歌,關於理想,關於愛,關於背棄。讀完本書,如果只能下一個結論,那應該是「在革命時期,人類的幸福竟然是如此難達成;但即使在最糟的情境下,我們仍可找到喜樂」。本書最終章是一對年邁的中蘇戀人,經歷了極大的患難,之後終於重逢,並在落幕之前再跳一支舞。Odd Arne Westad, Slavic Review ★選題選得真好!從一個最美好的歷史面向,紀錄20世紀全球革命史。Rebecca E. Karl,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麥瑰爾教授真是個天生的說故事人…每一個前去蘇聯留學的中國革命者,心中都有兩個祖國,他們和俄國人談戀愛,自己也愛上了俄國,他們生在俄國的孩子,就是浪漫的結晶。Sheila Fitzpatrick,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讀著讀著真是愉快!當事人訪談的訊息,還有各種日記、回憶錄、文獻史料等,充滿了優質資訊。Steve I. Levine, Pacific Affairs ★一部優秀的普及歷史讀物,照亮了中蘇關係一個被忽略的角落,書中人物絮絮叨叨地講述了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必須被人所知!如果你對20世紀國際關係裡這一個感情的觀點有興趣,非看不可!CHOICE ★一九二〇年代開始,數以千計的中國革命者前往蘇聯留學,受到革命精神與性愛解放的吸引,他們在那裡談了戀愛,而兩國緊密結盟的時候,他們的愛情穩固發展,當兩國拆夥,他們也蒙受其害。今日習近平提倡恢復以往黃金時代「黨的精神」,中國人不如看看書中這些創建「黨」的人,當年過著多麼複雜的個人生活。Andrew J. Nathan, Foreign Affairs ★一段活潑的政治、文化共生歷史。Kirkus Reviews ★令人驚艷,優美的文筆,感人的情節,還有極多的中、俄史料文獻、個人紀錄與訪談,把1920年代起的中俄關係賦予了生命:那些留學、戀愛(愛上蘇聯,也愛上俄國人)的學生,還有他們的後代的命運。中蘇關係的書很多,只有這一本談到那些創造中蘇關係的男男女女的事蹟。Thomas Lahusen, University of Toronto ★用個人故事探討中蘇關係的情感、社會和文化層面,建構出中國革命者戀上蘇聯的愛情故事。作者有如小說一般的天賦和想像力,加上優雅和機智的筆鋒帶出極具吸引力的詮釋。這是一個經過精心研究、令人目眩神迷的原創故事。Steve Smith, All Souls College, Oxford ★這本書以引人入勝又創新的手法來看待自俄國革命之後到1950年代這段期間內,中俄的接觸,賦予了中蘇浪漫這個概念的新義。令人印象深刻,讀來十分愉快。Sheila Fitzpatrick, author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關於二十世紀中國與共產俄羅斯的浪漫精彩故事,重心是墜入愛河的人的故事。許多我們熟悉的人物,書中描繪了他們陌生的一面:從蔣介石的兒子帶著一個白俄太太到台灣,到毛澤東的棄妻…Henrietta Harrison, University of Oxford ★讓人沉醉…高度的原創,充分探討那些年輕、激進的留俄革命者,他們的情感與體驗。書中用比喻來描述兩國關係,從激情相吸,到破裂相斥,中間有強烈的情意,也有糾結又狂暴的盟約。同時也記載了真人真事的情愛故事。充滿創意,充滿情慾,用一個新角度觀看革命、浪漫、國際關係的連結。Mariam Dobson, London Review of Books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全心推薦(按筆畫)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中央大學兼任講師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陳啟鵬╱商業週刊歷史專欄作家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伊麗莎白‧麥瑰爾伊麗莎白‧麥瑰爾Elizabeth McGuire哈佛大學畢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博士,現任教於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喜愛文學,精通俄文、法文、中文。她是全球共產主義歷史的研究專家,講授課程包含當代歐洲、俄羅斯與中國。她曾參與《小紅書:一部毛語錄的全球史(Little Red Book)》及《俄羅斯的生活日常(Everyday Life in Russia Past and Present)》等書籍的撰寫,目前正在撰寫有關蘇聯時期「國際兒童之家」的歷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序幕:去窩瓦家那邊 前言:認真的戀情 第一部份:初遇:約在1921年 第1章 蕭三的大冒險:長沙、巴黎、莫斯科 第2章 瞿秋白的追尋:托爾斯泰與跨西伯利亞之旅 第3章 新青年,新俄國人 第二部份:校園戀情:1920年代 第4章 校園劇場 第5章 上海大學與共產國際課程 第6章 戀上蘇俄:瞿秋白的女學生們 第7章 蔣經國紅境一遊 第8章 心碎:瞿秋白之死 第三部份:愛情故事:1930到1940年代 第9章 中國科里亞 第10章 李莎與李立三:煽動者與貴族 第11章 埃彌與葉華:中蘇愛情的浪漫詩篇 第12章 毛澤東之妻賀子珍的莫斯科傳奇故事 第13章 中蘇愛情結晶 第四部份:共組家庭,1950年代 第14章 兄弟,朋友或師生?兩國關係的男性比喻 第15章 王蒙、達莎和娜絲特婭:俄式浪漫再現 第16章 正宮的後裔:1950年代莫斯科的中國學生 第17章 女性家庭:李莎的家,葉華的大冒險 第五部分:我和你吻別,1960年代與之後 第18章 內訌:承受壓力的中蘇家庭 第19章 頑抗的愛情:文化大革命的諷刺 第20章 懷舊:王蒙的追尋 曲終:在尤拉家 誌謝 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紅心戀歌: 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作者 / Elizabeth McGuire
簡介 / 紅心戀歌: 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中國學生在俄國的紛雜感情與心碎分離v.s.兩國之間的友情結合與盟約破裂1920年代起,成千上萬的革命青年踏上旅途,前往蘇聯,尋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8183
ISBN10 / 9573288184
EAN / 9789573288183
誠品26碼 / 2681900053006
頁數 / 432
開數 / 大菊16開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全心推薦(按筆畫)

余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中央大學兼任講師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陳啟鵬╱商業週刊歷史專欄作家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幕  去窩瓦家那邊
 
二〇〇四年七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炙熱難耐,根本無法走在北京復興門區綿長、靜謐的街道上。街道兩旁林立著高聳的公寓。十四號在哪兒啊?好像有點不對勁。查閱地圖顯示,這裡有兩條非常接近的街,街名都很長,只有一字之差。但我走的這條街不對,難怪怎麼找都找不到十四號。
 
距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小時,我終於找到了十四號。大門旁小小的警衛室裡,有個中年男子抬頭一瞥,我還沒開口發問,他就舉手示意要我入內,指了指庭院右後方的角落,他似乎是習以為常了。我穿過庭院,經過入口,走上一小段台階,穿過敞開的大門。
 
我先用中文禮貌問候了窩瓦的太太,接著窩瓦連珠炮般用俄文說了一大串熱情的斥責:怎麼這麼晚?發生什麼事了嗎?迷路了嗎?怎麼不先打個電話呢?來來來,坐吧,坐吧。妳想知道些什麼?來,我給妳看照片,也讓妳看看上次我們在伊萬諾沃市(Ivanovo)聚會的影片。
 
一個小時過去了,接著兩個小時過去了,晚餐時間到了,這時餐桌也已經擺設好了。有中式的魚香茄子和中式水煮全魚,也有俄羅斯沙拉、馬鈴薯香煎洋蔥和蘑菇,還有俄式牛肉餅——加入了些許中式風味,恰好讓它既不能算是俄式,也不足以稱作中式。桌上備有筷子,可是窩瓦夫婦很快就將叉子遞給我;也有喝果汁的玻璃杯,杯裡放有餐巾;還有喝酒的小型一口杯,杯緣鑲有金色的葉片。餐點都已上桌,非常可口,夾雜著中俄兩種風味。
 
晚餐後窩瓦向我介紹他的院子,那是一座俄式花園。什麼叫做俄式花園?他自顧自解釋著,指向外面那些植物。對面公寓有位鄰居從一樓的窗戶探出頭來,窩瓦對她打了聲招呼,和她聊了起來,但一時之間他以為自己還在俄國,竟對她說著俄語——窩瓦從俄羅斯回到中國已經過了十五年,但才不過三個小時,幾杯黃湯下肚,又回到了俄國模式。她搖搖頭,將身子從窗口縮了回去。
 
他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很難說。他繼續往下說著。這有說不完的故事。
 
前言  認真的戀情
一九二〇年代開始,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革命者踏上旅途,前往蘇聯——在他們這個年齡,這一趟旅程很可能會決定了未來的一生。他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類似:無論出身東方或西方,都為俄國革命所著迷,被吸引而來到莫斯科。
 
但東西有別:這些中國人回家,打了一場戰爭,然後在一九五〇年代推動了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對蘇聯來說,是最具有地緣政治意義、極為重要的遺留物。
這種親身經歷是多代人的共同記憶,讓中國對俄羅斯的關係在情感方面來說相當複雜,也具有文化深度——這在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出現之前,是從沒見過的。而今共產主義已經消失,這種複雜的感情與文化深度卻一直保存下來。
 
這本書採用「終身不渝的戀情」為比喻,來講述一個中俄關係的新故事,而不是常見的、用兄弟之邦或友情甚篤來比喻國際社會主義。本書研究了那些最深入體驗中蘇關係的人:一群中國的革命者,因為他們旅居俄國的經驗,因為他們接觸到的俄國人民與文化,而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情感世界。
 
傳統上,中蘇關係的焦點放在雙邊領導人、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政黨。冷戰期間,學者們爭論的是蘇聯所造成的影響有多深、影響的機制為何;探討的是中國共產主義到底是固有的還是外來的,後來造成的衝突究竟有多深等等。一九九一年後俄國方面檔案解密,後人終於能夠計算出來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到底接受了多少蘇聯的金援,也能閱讀毛澤東和赫魯雪夫之間憤怒對話的逐字稿。來自東歐集團各國檔案館的新資料,使得後人得以從事詳細的記錄和透徹的研究,主題包括中蘇兩國在第三世界的競爭與冷戰結束的原因等。然而,卻很少人從文化和社會分析角度去研究中蘇關係——即便文化和社會對共產主義的大歷史有極大的影響。
 
一般人都相信共產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反動派的非官方文化,但在蘇聯檔案開放、各種「歷史秘辛」造成的喧嘩平息之後,新的證據顯然不支持這種假設。共產執政期間出現了尖酸刻薄的蘇聯笑話,而蘇聯異議人士也滿心憤怒,但隱藏於其後的,並不是一般人民的不滿,而是努力為自己和家庭賺錢的平民老百姓,是真誠追念戰爭的愛國者,是人民掏心掏肺、為了理解和融入共產主義社會所寫下的信件和日記。一九九〇年代,俄羅斯出現了對共產蘇維埃時代的全面懷念,許多重量級的研究強調了在社會主義下,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共生關係。
 
漸漸地,研究國際社會主義的新方法也逐漸出現,包含從個人經歷、個人信念和生活方式切入,來看待國際社會主義。另外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針對蘇聯內部的俄羅斯人和非俄羅斯人之間的關係,也得到了驚人的發現:雖然蘇聯要求非俄國籍者必須入籍成為俄羅斯人,但蘇聯同時也推動了「非俄羅斯民族主義」。有些研究還分析了蘇聯人民與外國人之間的互動,探討這些跨文化交流如何影響人們對全球共產主義和對自身的感受。這些外國人包含前往蘇聯的外國人、蘇聯人參與西班牙內戰時的同袍、蘇聯二戰中的敵人,以及二戰後蘇聯前往國外旅遊碰到的人。
 
雖然蘇聯境內的歐洲人、美國人和其他外國人的實際生活與情感世界已經有人研究過了,但是對中國人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別忘了有些中國人後來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另一個共產主義大國的領導人。更引人注目的是,雖然歐洲,日本和美國在塑造中國二十世紀的轉變過程中,都不如蘇聯那麼重要,可是關於在歐、日、美的中國人的書籍卻為數不少。就彷彿大家都認為在這幾十年間前往莫斯科的幾千位中國人士,都是意識形態的狂熱分子或地緣政治的人質,而最後才想起原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事實上,早在其中一些人成為中國和台灣的國家領導人之前,他們早已經在二十世紀最迷人、最浪漫的跨文化相會當中,擔任領先者的角色了。
 
「戀情」在本書當中有許多意義及功能,但正是因為「戀情」這個主題在歷史資料清晰可見,這些意義與功能才能成立。許多中文的史料文獻中偶爾可見到浪漫元素,有些則可說是充滿了愛情的記載。此外,莫斯科的檔案館中大量的政黨文件裡,包含了一系列的信件和報告,內容都顯示了在莫斯科的中國人是如何為愛情所苦,是如何充滿了慾望。在一九二〇到三〇年代,無論蘇聯當局如何努力,都無法阻止中國人偷情、懷孕、墮胎(這些事件出現的比率相當驚人),並且想盡各種辦法追殺情敵——包括在政治整肅的場合陷害對方。當局也無法阻止這些中國人熱烈討論歌德的浪漫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否與他們在蘇聯的生活相關,或者要如何把亞歷山德拉.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提倡的性愛放任主義應用於他們在蘇聯的生活裡。蘇聯新聞機構當時有辦法確保中國第一個派到蘇聯革命時代莫斯科的記者瞿秋白,在發稿時內容都符合蘇聯官方《真理報》的路線,可是等瞿秋白一回國,立刻著手撰寫《赤都心史》(History of the Heart in the Red Capital)——後來成為世上最有影響力的「紅色宣傳」素材之一,此時蘇聯當局就沒有置喙的餘地了。
 
如果要寫一段歷史來解釋俄國革命對第一代中國激進人士的巨大吸引力,就不能忽視這種親密關係與意識形態的交融,或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愛情、性、慾望和戀情不但不是配角,不是煽情的註腳,反而是中蘇史的重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留俄的中國共產主義人士,對日後的中蘇關係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而在他們一生當中,情感和地緣政治是交纏不清的。
 
早期有關在俄國的戀情故事,能夠在中國引起共鳴,因為這些故事與中國的重大文化和社會變化相吻合。一九二〇年代這段時期充滿了實驗性思想,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蘇聯,家庭、愛情、性和文學等各方面都出現了新的嘗試。在中國,激進的年輕人開始拒絕父母的媒妁之言,而有些蘇聯青年則完全拒絕婚姻。中國人大量閱讀了翻譯作品,包括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這些十九世紀的歐洲小說家;而俄羅斯人則閱讀葉賽寧(Esenin)的同性戀詩歌和左琴科(Zoshchenko)筆下所描繪的共產主義愛情諷刺故事。中國人搭上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往來於兩種同樣痴迷於愛與文學革命的文化之間,只是方式不同。莫斯科很快就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憧憬之地,並在那裡做著在自己家鄉,甚至是在上海可能永遠不敢做的事。這群中國人真的就只為了學習馬列主義,就跳上火車前往蘇聯嗎?
 
不過一旦上了車,他們就成為歷史互動的代理人,在中蘇這兩個革命體之間打造出人際連結。一般來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如果想了解不同的革命之中有何關連,他們會先找出定義,找出革命的類型,或者(借用馬克思的想法)找出可適用於多種情況的因果解釋,要不然就是比較各個革命的特定面向,找出革命隨著時空而演變的基本過程。社會科學家還證明了一場革命產生的思想會啟迪其他思想,或者一場革命以哪些方式擴大、推動或助長其他地方的革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一部經過精心研究、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信歷史,讀來竟比原創故事更曲折。從毛澤東的棄妻到蔣介石的兒子,從蘇聯孤兒院中被納粹擄走的中共紅軍總司令女兒,到「願意排在德國女人之後和丈夫做愛」的憤怒妻子,這些人的故事,建構出20世紀國際關係裡最動人的命運紀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