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ples That Work: How To Thrive in Love and Work
作者 | Jennifer Petriglieri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雙薪家庭進化論: 打造神隊友, 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寫給想擁有富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經營深厚而長久關係的伴侶們 「 |
作者 | Jennifer Petriglieri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雙薪家庭進化論: 打造神隊友, 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寫給想擁有富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經營深厚而長久關係的伴侶們 「 |
內容簡介 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寫給想擁有富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經營深厚而長久關係的伴侶們 「事業」與「愛情」兼顧的完勝計畫!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在雙薪家庭裡的夫妻(或伴侶)雙方都知道,要努力撫養孩子並達成職涯目標的同時,還要關心並支持自己的另一半,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數專家將雙薪家庭面臨的挑戰視為一場零和遊戲(其中一人獲益,另一個人犧牲),而本書作者珍妮佛‧彼崔格里利關注的卻是在漫長的一生中,雙方要如何一起克服他們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她指出,每一對雙薪伴侶從共結連理到退休,會經歷三次轉變,每一次轉變都使他們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有待雙方一起探索,共同成長: 第一次轉變:蜜月期過後 挑戰:如何將兩人忙碌的生活(包含照顧年幼的孩子)融合在一起。 探索: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第二次轉變:中年危機 挑戰:夫妻設法克服中年危機、生活鉅變,邁向新的生活。 探索: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三次轉變:空巢期 挑戰:孩子離巢,夫妻的職業發展趨緩或退休,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探索: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想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圓滿的愛情並不容易,但這個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雙薪家庭進化論》以一個為期五年的研究計畫為基礎,書裡訪談了超過三十個國家、一百三十對雙薪夫妻生動而真實的故事、深刻的見解與有趣的練習,感性地呈現伴侶雙方如何以更深層的心理支持,達到相互理解,共同克服挑戰,攜手渡過每一個人生階段、成就彼此,並協助夫妻針對「如何成功地將愛情與事業融合在一起」這個迫切的問題,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強調夫妻之間的共同點,並且提供一個能幫助所有人的方法。如果你和你的伴侶想要享受富有意義的工作,並經營深厚而長久的關係,這本書是寫給你們的。這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的雙薪夫妻,因為人生太複雜且不可預測。然而,事先了解自己將面臨的挑戰與轉變,以及其他夫妻都覺得有用的溝通協商、解決問題與相互支持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度過轉變,也能讓一切變得更圓滿。」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本書作者 ★「雙薪家庭」研究結果摘要 當夫妻雙方都有工作時,他們會給予彼此的工作更大的尊重,使他們的感情變得更緊密。 當夫妻雙方在家庭裡都很活躍時,他們的孩子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將因此受益。 當父母親都陪孩子玩樂、教他們寫作業,全家人也會一起吃飯時,他們將擁有較高明的社交技巧,學業表現也會更為優異。 當夫妻雙方都為了家務貢獻相當的心力時,他們的感情將更加圓滿,不僅較少起衝突,性生活也較為頻繁。 收入大致相同且平均分攤家務的夫妻,離婚率比一般夫妻低了百分之四十八。
各界推薦 ■雙贏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口罩男│最暖人夫 二花小姐│親職教養作家,澳洲臨床教師與機構講師 李崇建│作家 林靜如│作家,粉專「律師娘講悄悄話」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凱若Carol Chen│斜槓世代CEO,暢銷作家 劉軒│知名作家,心理導師 盧駿逸│獨立教育工作者 螺螄拜恩│人氣作家 ■各界好評 「每一對雙薪夫妻都為了成就彼此的圓滿人生而努力。現在珍妮佛‧彼崔格里利寫了一本很有幫助的書,書中包含許多真實故事,以及實際有效的解決方案。真希望我在職涯早期與中期,就看過這本書。如今擁有了它,我覺得很開心。」 ——喬安娜‧芭爾許(Joanna Barsh),麥肯錫榮譽董事、《打造完美女性: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突破的方法》(暫譯)共同作者 「《雙薪家庭進化論》針對一百對以上的夫妻,深入探討他們的人生課題,讀來溫馨、引人入勝。所有想擁有成功事業與圓滿愛情的人,都該讀讀這本極具啟發性的書。」 ——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Humu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Google前人力營運部資深副總,著有《Google超級用人學:讓人才創意不絕、企業不斷成長的創新工作守則》。 「在這本發人深省、富有哲理的書裡,彼崔格里利教授為所有雙薪夫妻提供了清晰的藍圖。我和我的另一半一起閱讀,我也建議你們這麼做。它非常有趣!」 ——琳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一百歲的人生戰略》共同作者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不僅花了五年的時間,仔細研究雙薪伴侶所面臨的挑戰,她自己也有同樣的經驗。她在書中告訴我們,雙薪夫妻要如何存活下來,並且成就彼此。」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TED播客節目《工作生活》(WorkLife)主持人 「所有夫妻都會經歷數次轉變,針對這些可以事先預測的轉變,珍妮佛‧彼崔格里利提供了精闢的藍圖。她訪問了各種年齡層的夫妻、伴侶,並進行深入的研究;透過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說明,該如何理解與面對每一次轉變,讓夫妻倆的工作更具意義、感情更加圓滿。所有雙薪夫妻都必須好好地讀一讀這本書。」 ——荷蜜妮亞‧伊巴拉(Herminia Ibarra),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像領導者一樣行動與思考》(暫譯)作者 「在書裡,珍妮佛‧彼崔格里利提供實際可行的做法與真切的提醒,協助夫妻度過這些深具挑戰性的轉變,同時在生涯與職涯發展的過程中,重新規劃出一條路,並攜手朝同一個方向邁進。這本書發人深省,所有雙薪夫妻都該好好地讀一讀。」 —— 惠特妮‧強森(Whitney Johnson),《破壞者優勢:個人版破壞式創新,助你突破職場關卡,立刻進化》《建立A級團隊:讓他們發揮所長、不斷學習》(暫譯)作者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的新書發人深省,書裡的獨到見解,能幫助讀者克服職業生涯中的種種挑戰。藉由廣泛的研究,她詳細探討工作與親密關係背後隱藏的深層能量,為夫妻們提供實用的做法與明智的建議,讓他們能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 泰瑞‧凱莉(Terri Kelly),戈爾公司(W. L. Gore & Associates)前執行長 「透過生動的真實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以及獨到的分析,珍妮佛‧彼崔格里利針對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雙薪夫妻,說明要如何順利向前邁進。所有為工作與親密關係盡心盡力的夫妻都該讀讀《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哈佛商學院坦登家族工商管理教授、暢銷書《叛逆天賦:為什麼打破工作與人生規則很值得》(暫譯)作者
作者介紹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生於英國,曾在哈佛商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負責資深女性主管課程、規劃並設計管理學心理學程,更主導「主管加速成長計畫」(Management Acceleration Programme),這是該校為新興領導人開辦的名課程之一。她曾入圍天才獎(Talent award)和 Thinker50 等決選。実瑠茜実瑠茜 政大英語系畢業(日文輔系),曾任職出版社英、日文編輯多年,喜歡鑽研語言文字與異國文化,目前為自由譯者。
產品目錄 各界好評 第1章 雙薪夫妻的三次轉變 第一次轉變 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第2章 當蜜月期結束時 第3章 努力做完每一件事 第4章 變得相互依賴 第二次轉變 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5章 遇到瓶頸 第6章 混亂與衝突 第7章 走上新的道路 第三次轉變 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第8章 失落與極限 第9章 開拓更寬廣的視野 第10章 能彼此成就的夫妻 附錄 致謝辭 關於作者 參考文獻
書名 / | 雙薪家庭進化論: 打造神隊友, 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
---|---|
作者 / | Jennifer Petriglieri |
簡介 / | 雙薪家庭進化論: 打造神隊友, 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寫給想擁有富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經營深厚而長久關係的伴侶們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87148 |
ISBN10 / | 9573287145 |
EAN / | 9789573287148 |
誠品26碼 / | 2681856163002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6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而是「成就彼此」使工作、愛情兩得意。《雙薪家庭進化論》有真實的故事、深刻的見解及有趣的練習,協助夫妻在人生的三個重要階段,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內文 : 安全堡壘關係
兒童心理發展領域的先驅,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寫道:「我們所有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像是經歷一連串或長或短的旅程,當依附對象在旅途中成為我們的安全堡壘時,我們都會感到非常開心。」鮑比是第一位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心理學家;依附理論探討,在人的一生中,親密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以及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他指出,人們永遠都需要安全堡壘——有個人鼓勵他們探索與冒險,同時在他們挑戰與冒險的過程中,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才能發展成完整的個體。
無論任何年紀,人們都是藉由探索——離開他們熟悉的舒適區,並展開冒險,來進行個人發展。離開舒適區會帶來不確定性,引發焦慮。擁有安全堡壘可以讓我們克服這些情緒,持續探索並成長。多數孩子都希望父母親能作為他們的安全堡壘,多數成年人則希望由伴侶扮演這個角色。
當你成為另一半的安全堡壘時,你給予他依靠與支持,同時鼓勵他進行探索。實際上,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你會試著緩和另一半因為探索與思考所產生的焦慮。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接納他的焦慮——不輕忽也不誇大,並且真誠地聆聽,讓他能夠分享他的情緒、高低潮、恐懼與懷疑。與此同時,你也必須鼓勵他離開舒適區、探索新領域,並認識新朋友。這樣的鼓勵可能感覺像是一種鞭策。因此,你不容許你的伴侶怠惰或自怨自艾,而是督促他走出去,藉此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把安全堡壘的兩個面向放在一起看,或許有些矛盾。你必須在挑戰的同時獲得安慰;在你們緊密連結的同時,將對方往外推。但這是一體兩面的事。當另一半仰賴你的支持時,他通常會回應你的鼓勵,離開他的舒適區。換句話說,他在這段關係裡感到越安心,他就越容易離開舒適區,並進行挑戰。
成為彼此的安全堡壘,帶給彼此強大的力量
我發現,那些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夫妻(他們重新規劃出屬於自己的路),通常都擁有彼此支持的安全堡壘關係——夫妻雙方都為彼此扮演安全堡壘的角色。英迪拉(Indira)和尼克(Nick)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在一起十七年後,他們有三個孩子,工作成功且穩定。英迪拉和尼克因此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如何活出美好的人生。然而,當英迪拉邁入四十歲時,她開始對自己在公關公司的工作感到不安。一開始,她只是覺得自己該換工作了,但很快地,這種感受就變成了自我認同與人生選擇的問題,對她和尼克造成很大的影響。
「當我邁入四十歲時,我開始感到矛盾。從表面上看來,我有份很好的工作。
我負責帶領一個小團隊,握有不少預算,但我意識到,我內心深處有某種東西困擾著我。當時,我的情緒十分低落。為了幫助自己度過這段時間,我服用了兩個月的抗憂鬱藥物。最後,我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向公司請了六週的病假。我無法再做這份工作了。那時我才發現,我只是被動地選擇了這樣的職涯;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喜歡我們公司的氛圍,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確實陷入了自我認同危機。」
英迪拉的危機使她和尼克穩固的人生根基受到動搖。她不再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辛苦地向孩子解釋自己沒有去上班的原因,並且因為令尼克失望而深感內疚。她過去是家中的精神支柱,因此感到自豪,現在她卻覺得這根支柱已經崩塌。丈夫的支持幫助她走過了這段低潮期。
「尼克很擔心我,因為他看到我完全無法,也不想工作;他很擔心我的身心狀況。我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尼克對這一切非常包容。對此,我一直心存感激。那時他的態度是「花時間思考,然後你就會找到答案」。然而,他沒有讓我成天自怨自艾,而是督促我發掘各種可能性,同時好好地思考我要的是什麼。那段時間,我真的在自己身上投入很多心力。我探索了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尼克總是在我身旁,和我一起討論。」
尼克給了英迪拉真正需要的東西;他分擔她的煩惱,並支持她的發展——接納她所面臨的困境、鼓勵她探索其他可能性,不強迫她快點做決定。作為英迪拉的安全堡壘,他見證了她的這段旅程,使他也跟著轉變。對此,他這麼形容:
「一開始,看到英迪拉情緒如此低落,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起初我只想消除她所有的壓力,讓她能夠好起來。我也明白,她勢必得換工作,並在其他方面,像是生活方式上做出改變。所以我鼓勵她發掘各種可能性,找出她這一生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即便在她病假結束、回到公司上班之後,我也不讓她逃避這一切。我擔心,若她沒有找出改變的方法,她的狀況會持續惡化……。然後,當我看著她努力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時,我逐漸看到一絲曙光。知道這些掙扎正帶領她到某個新的地方,是極有幫助的。儘管我不知道那是哪裡,我看見她在我的眼前轉變;我開始覺得,我也想要這種體驗。」
看著英迪拉進行探索與思考,使尼克察覺到,人生有更多事值得追求。不久後,他自己也面臨引發第二次轉變的問題——「我是否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我這一生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些問題令尼克感到焦慮,英迪拉意識到這一點,並給予他支持。
「當我懷疑一切時,尼克給了我非常大的力量;當我看到他開始陷入自身的存在空洞(existential hole)時,我也想為他做同樣的事。我們曾經經歷過同樣的模式,那些經驗很有幫助。從很多層面來看,我的旅程還沒有結束;我還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事實上,一起討論未來的可能性,變得很有趣。我的意思是,這麼做不會降低不確定性(有時真的壓力很大),但它讓我們有種共患難的感受;我們都覺得,最後我們會從這段旅程中獲益良多。」
英迪拉和尼克在這段過渡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思考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段期間充滿高潮與低潮、挫折與困境,但相互支持使他們找出一條新的道路,讓他們成就彼此(我將在第7章說明這一點)。此外,他們逐漸體會到,探索與思考讓他們獲益良多,同時也促使他們向前邁進。
另一半必須是我們的安全堡壘嗎?
我訪問的所有夫妻在第二次轉變期間,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掙扎,那些彼此之間支持不對等的夫妻,往往會比相互支持的夫妻更容易起衝突。就像卡蜜兒和皮耶的故事告訴我們的,缺乏對等關係會使兩人心生不滿。此外,當夫妻之間的支持不對等時,他們將更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並且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之間重新取得平衡(他們在第一次轉變時確立這些角色)。這些夫妻在第一次轉變結束前規劃出一條共同道路,現在兩人可能都被困在這條路上,或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其中一人走出自己的路,另一個人卻依然停滯不前。
你或許會想,是否有夫妻不是彼此的安全堡壘。也許真的有,但我並沒有遇過。作為夫妻,自然會渴望相互支持。無論是只有其中一人抱持這種渴望(夫妻關係不對等),還是雙方都有這樣的需求(彼此支持的安全堡壘關係),它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認為,擁有彼此支持的安全堡壘關係,是夫妻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祕訣。在這樣的關係裡,你們相互付出、協助彼此的發展,你們的感情因此變得更加緊密,你們也更容易規劃出屬於自己的路。但當你身處其他人生階段(不處於轉變期)時,它是否也很有幫助,值得投入心力呢?簡單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種安全堡壘關係不僅影響到你們的轉變,還影響到你們看待這段關係的態度。
你輸我贏或雙贏的態度
一般而言,夫妻對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兩種態度——你輸我贏或雙贏。當夫妻抱持你輸我贏的態度時,他們會把他們的工作、生活,以及各種選擇視作一塊大餅,可以被瓜分。其中一人得到的那塊餅越大,另一個人得到的餅就越小。我發現,多數抱持這種態度的夫妻都擁有不對等的安全堡壘關係。就像皮耶和卡蜜兒,他們都認為自己精力有限,無法同時投注在兩個人身上。這種你輸我贏的心態,讓夫妻相互為敵——一個人贏,另一個人輸,更容易導致關係緊張與衝突。
我們很容易察覺這種夫妻的存在,因為他們在談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時,會使用「妥協」和「讓步」這樣的字眼。我曾經詢問一位女性,為什麼她鼓勵另一半追尋職涯抱負,卻忽視自己的理想。她告訴我:「為了讓一切變得可行,你必須有所妥協,不是嗎?」確實每一段關係都需要妥協,但這種夫妻的不同點在於,他們認為沒有其他選擇。
「你輸我贏」已經變成對雙薪家庭的主流論述。學者專家經常說,兼顧兩份工作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夫妻雙方都必須做出相當程度的讓步。相反地,我也發現,某些夫妻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他們的關係,那就是抱持雙贏的態度。
當夫妻抱持這樣的態度時,他們會把他們的工作與個人選擇當成「把餅做大」的機會。他們相信他們的感情很穩固,足以使兩個人的生涯與職涯持續發展。我發現,多數抱持雙贏態度的夫妻都擁有彼此支持的安全堡壘關係。就像英迪拉和尼克,他們都覺得其中一人的發展會對另一個人產生正面影響,同時他的收穫也會讓另一個人受益。如此一來,也較不容易導致關係緊張與衝突。
當這種夫妻在談論彼此之間的關係時,他們會使用「共同利益」這樣的字眼。即便這些夫妻還是會相互妥協,他們的關係不是以妥協,而是以成就彼此作為基礎。此外,當他們放棄某些事時,他們也會認為,這些犧牲彰顯了這段感情的價值。他們時常留意,彼此的職涯如何相互影響。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兩種態度和他們生命中發生的客觀事件沒有什麼關係;它們幾乎可說是完全主觀的。試想有兩對夫妻,夫妻倆都同時獲得升遷;第一對夫妻抱持你輸我贏的態度,第二對夫妻則抱持雙贏的態度。前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個人的努力,並擔心另一個人的升遷會妨礙自己取得成功。為了減輕憂慮,兩人緊張地進行談判,試著要對方盡量為家庭付出,以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為自己的人生努力。雖然這對夫妻可能會達成良好的協議,他們之間的善意卻因此消磨殆盡。相反地,後者把他們的成功歸因於相互支持,並將升遷視為兩人共同的成就。他們知道他們得重新檢視彼此之間的共識,也許兩人都必須做出某些讓步,但他們這麼做是為了找出共同解決方案。藉由達成良好的協議,他們鞏固了兩人之間的對等關係,對彼此懷抱的善意也因此增加。
由此可見,擁有彼此支持的安全堡壘關係,不僅能協助你們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長遠來看,也使伴侶關係變得更加圓滿。因為有這些好處,無論你目前身處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努力發展出這樣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試閱二)
戀愛與工作的技術
在探討愛情的書籍裡,我最喜歡的是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所寫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在這本書的書名中,佛洛姆用的是「戀愛」(loving),而不是「愛情」(love)這個字;他主張,愛是一門技術,可以每天學習與練習。那些擅長戀愛的人,把它視為能不斷磨練、運用並享受的一種技術。佛洛姆在一九五○年代寫出這本傑作,那時「雙薪家庭」這個字眼還沒有出現,人們通常把愛情與事業分開看待。男性負責工作,女性則關心愛情。現今多數的男性與女性都試圖兼顧兩者,不再只做好其中一個部分。我們努力精進戀愛與工作的技術;我們試著將它們融合在一起,讓我們和另一半都能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圓滿的愛情。
在研究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裡,我領悟到,「將愛情與事業融合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書中沒有速成方法或要訣,也沒有通用祕訣或條列式訣竅,可以確保你們的事業成功、愛情圓滿。或許有些讀者會因此感到失望,尤其是現在很流行所謂的「思想領袖」(thought leader),他們會針對人們急需解決解決的問題,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我想在這裡提供的,是一種心態上的指引。
有句話說:「愛情與工作是人性的基礎。」雖然它在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已經出版的作品裡不曾出現,一般人普遍都認為,這句話出自他的口中。他寫過最接近的文字應該是「人類的生命都有兩個根基,一個是因為外在需求所引發的工作慾望,另一個是愛情的力量。」佛洛伊德極有洞見——今日雙薪夫妻之所以面臨困境,就是因為我們既想擁有成功的事業,也想擁有圓滿的愛情。然而,我們往往太重視工作,卻忽略對愛情付出的重要性。上次有人因為你擁有圓滿的愛情而向你道賀,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我們可以輕易地否認我們看待愛情與事業時的這種落差。「誰會在生命垂危時說,他希望自己過去更拚命工作?」我們大聲喊道。當然,愛情比工作更重要。我們或許這樣深信,但我們的實際行為通常不是如此。儘管工作不會像情人一樣愛我們,也不需要因此忽視它。事實是,工作為我們多數人的人生賦予意義,讓我們感到充實。否認這一點,就等於否定人性。此外,我們看待愛情與事業時的落差,也使我們認為兩者是對立的。若我們在其中一個部分有所成就,另一個部分就會受到影響。這樣的邏輯讓我們的愛情與事業變成了一種零和遊戲。但不該是如此。
能成就彼此的夫妻把雙薪家庭面臨的挑戰視為一門技術。我們該怎麼做?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戀愛與工作都很重要(它們都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滿足),然後依照這種認知行事。它們帶給我們不同的快樂、對我們有不同的要求,但它們都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第二,我們必須每天主動在愛情與工作上投入心力。我刻意使用「投入」(invest)這個字。當我們對某件事投入心力時,我們奉獻時間與精力,希望能有所成果。在愛情裡,這樣的投入包含給予另一半百分之百的關注、接受困難的溝通、表達體貼、享受愉悅的性生活,以及把對方放在心上。如此一來,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穩固而圓滿。在工作中,這樣的投入則包含盡全力做到最好(並協助周遭的人這麼做)、遵循自己的使命(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以及持續學習新事物、進行自我開發。如此一來,你的工作就會變得有趣、令人滿足且深具意義。
第三,我們得努力在愛情與事業中,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必須求知若渴地學習。我們必須像藝術家一樣,絕對不能自我欺騙,認定自己已經掌握戀愛與工作的最好方法。我們要一直找尋改善的方法,藉此精進我們的技術。最後,我們必須一起做這些事。因為戀愛與工作的技術不是我們可以獨自掌握的;我們得一起學習。
我和吉安皮耶羅曾經刻意將我們的第一次共同演說命名為「兩個人一起做」(Doing it Together);有好幾個月,這也是本書的暫定書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簡稱INSEAD)MBA課程的學生邀請我們去分享作為雙薪夫妻的心路歷程,並指出雙薪夫妻會面臨的課題(包含我的研究內容),希望能對他們的職涯發展有所幫助。在為演講做準備時,我們很輕易就站在聽眾的立場思考。
當我修完MBA課程之後,我們遇見彼此並開始交往。「我們搬到蘇黎世去吧,」第二次約會時,吉安皮耶羅如此提議,「我們可以花半年的時間,專心經營這段關係。你看,如果你接受其中一家顧問公司的工作,你就不會想要花半年的時間執行一項專案。讓我們把時間花在彼此身上吧。」當時我被愛情沖昏了頭,若這個男人說要搬到南極,我都會跟他一起去。
幾週後,我們坐在西西里曲折的岩岸邊,為了抵擋十二月強勁的海風,全身包得緊緊的。我們開了一瓶酒,拿出兩個杯子、一本記事本和兩枝筆。這件事我們已經在工作上做過數百次,這次則是為了我們的感情——我們把我們想從這段關係中獲得的東西,以及心裡的擔憂都寫下來,並且和對方分享。經過漫長的對話後,我們都同意在迫不得已時,可以為了我們的感情犧牲工作。我們似乎也陷入了零和遊戲裡。
從二○○四進入二○○五年時,我們搬進了蘇黎世的一間小公寓,屋內擺設的是便宜的Ikea家具和極為昂貴的酒杯。那是一段為期一年半的蜜月期。我們經常一起工作、讀書。我申請博士班、吉安皮耶羅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套用佛洛姆的說法,我們「在愛裡堅持」(stand in love)。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都已經擁有全職工作超過十年,有了孩子,身上有多了很多責任(這超乎我們原本的想像)。我們擁有彼此、幾個朋友,還有一點點錢,以及許多偉大的夢想。有時候,當我想起那時二十八、二十九歲的我們(嗯,其實只有我而已),大膽地放下工作,同時把愛情當成一項專案,投入大量的心力時,還是會令我有些感傷。愛情不該是如此勇敢。又或者,它一直都是,這樣它才能保有神祕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