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超思考: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 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 教你晉升有錢人! | 誠品線上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作者 Jonathan Clements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錢超思考: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 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 教你晉升有錢人!:有錢,能買到快樂嗎?寫給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一本關於財富的通識課 賺很多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有錢,能買到快樂嗎? 寫給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 一本關於財富的通識課 賺很多錢的目的是什麼? 5大金錢迷思 ╳ 25道關鍵思考 別錯把「發大財」當成終極財務目標! ★基金投資教父約翰.伯格強力讚譽 ★重量級財經作家威廉.伯恩斯坦自薦撰序! ★安納金、洪雪珍、許凱廸、雷浩斯、綠角、蔡宇哲、蕭碧燕、闕又上,一致好評! 選擇儲蓄、選擇投資、選擇購買保險、 選擇薪水、選擇延遲消費、選擇退休福利計畫…… 我們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資深財經作家, 從務實面與心理學出發,重塑當代人習以為常的理財觀念, 點出真正「財務成功」的贏家思維,讓你重新思考「金錢」的意義! ◤從開始賺錢到退休,「財務管理」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 怎樣算是財務成功?有些人認為是比親戚更加富有、追逐人人稱羨的好交易,或是擁有最上等的物質享受。從升學到工作,我們也常被灌輸「要賺大錢」的觀念,過來人總告訴我們:「只要擁有更多,就能得到快樂。」 是時候打破傳統觀念了!《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資深財經作家,喬納森・克雷蒙告訴我們,從開始賺錢到退休,財務管理應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 在個人財務規劃的領域,我們並不是要打敗誰,而是確保自己擁有足夠的財富,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回頭想想「金錢」可以買到什麼?答案是「時間」、「體驗」以及「物品」。然而多數人在進行財務規劃時,常常只以買「物品」來做決定,一旦得到了,興奮的情緒便迅速消退。如果想要買到更多「快樂」,而不是迷失在琳瑯滿目的金錢商品中,我們必須好好活用「金錢」這項工具,做出更聰明的決策,就能從每一分錢中擠出快樂! ◤思考那些「錢」的事,徹底反轉你的理財觀 ◎打破「有閒錢」迷思 我們總習慣將「有錢」與外在奢華聯想在一起,事實上,這樣的目標很可能讓你盲目追逐金錢商品,而不是累積更多財富。若想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最需要的是務實思考未來的財務將面臨哪些風險;而非一昧攢錢,成為他人眼中的「守財奴」。 ◎打造終身受用的理財哲學 我們將會活到很老,這是許多人從未正視過的事實。而理財的方法不該從一而終,是否有薪水收入將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金錢,隨著年紀與擁有的資產調整財務分配,顧全財務大局,才能避免「窮死」的命運。 ◎「致富」沒有祕訣,紀律才是關鍵! 我們總以為多知道一些祕密,就能賺大錢。然而認真、熟悉、預測、模式、信心、多數,這些看似良好的特質,通通可能讓人投資失利。唯有及早將「賺錢的本事」納入個人財務規劃,建立更合理的投資組合,成為有「紀律」的理財高手,將投資所得轉化為實際的財富! 無論是初入職場或老手投資人,都該問自己:「這筆消費、儲蓄、保險、投資,真的是我仔細思考過的決定嗎?」唯有深入理解我們與金錢的關係,把眼光看向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有可能成為投資人生的贏家。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 安納金/財經作家 洪雪珍/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 許凱廸/財經作家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 綠角/財經作家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蕭碧燕/基金教母 闕又上/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財經作家 除了理解金錢能如何有效運用在真正有助於快樂的活動上,本書也融入了許多有關投資與理財方面的智慧。 ──安納金/財經作家 推薦這本書給正在掙扎如何理財、不知道該如何投資的您,學習如何讓錢為我們工作。 ──許凱廸/財經作家 如果沒錢,會發生什麼事情?……對我來說,金錢最重要的就是能讓我做我想要做的事情,增加我能夠選擇的能力。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 苦惱著如何賺錢,苦惱著花錢買的好東西不如想像中美好。……《金錢超思考》這本書教讀者如何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綠角/財經作家 一本由財經專家所寫的書,結合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所獲得的結論……知道如何使用金錢才會快樂,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都要閱讀才對。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這本書可以是一個開端。如果有任何論點能夠說服你改變一些行為,或釐清你的一些迷思,也就值回書價了。 ──闕又上 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財經作家 國際讚譽 為什麼當初我沒有想到那些?當你讀完喬納森.克雷蒙極為精彩的新書之後,你一定會問這個問題。這本書的好處是,將許多常識和智慧濃縮成簡單的五個關鍵,幫助你建立財務的獨立。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應當要確實執行。 ——約翰.柏格(John Bogle),先鋒集團創辦人 整本書完全掌握了建立健全財務生活的重要觀念……仔細閱讀、吸收、汲取知識,以及最重要的,開始行動,邁向更富足的生活。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投資人宣言》、《貿易大歷史》作者 喬納森.克雷蒙文筆流暢、思緒清晰,跟隨他的指引重新思考,所有的工作,包括進行財務規劃、努力儲蓄以及作出明智選擇,都變得有趣多了。 ——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Ellis),耶魯操盤手、《指數革命》、《投資終極戰》作者 身為當代最知名的理財作家之一,喬納森.克雷蒙在這本書中,提供了獲得財務成功的完整指引。不僅易於閱讀,而且將會改變讀者看待投資與生活的想法。立即閱讀,你將會收穫滿滿。 ——梅爾.林道爾(Mel Lindauer),「富比士」網站專欄作家、《柏格頭投資指南》作者 克雷蒙在《華爾街日報》擔任個人理財專欄作家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擁有豐富的親身經歷,長期提供許多明智的建議,這本書是所有人必讀之書。 ——貝瑞.里特霍茲(Barry Ritholtz),《華盛頓郵報》財經專欄作家、「彭博社」財經節目主持人 當年度我最喜歡的理財書。 ——班.卡爾森(Ben Carlson),《投資前最重要的事》作者、「致富的常識」網站主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喬納森.克雷蒙喬納森.克雷蒙出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在紐約《華爾街日報》擔任個人理財專欄作家超過二十五年,出版過八本個人理財書籍,也曾為《富比世》、《歐洲貨幣》等雜誌撰稿,並不時擔任美國各大電視廣播財經節目的專業嘉賓。曾任職於花旗集團,擔任美國財富管理部門的理財教育總監。目前服務於理財顧問公司「創意規畫」(Creative Planning)投資委員會與諮詢委員會。吳凱琳吳凱琳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網路媒體,現為自由工作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該是讓每一分錢花在真正快樂上的時候了!──安納金 推薦序 金錢是得到自由人生的前提之一/許凱廸 推薦序 總是要反過來想/雷浩斯 推薦序 瞭解金錢的真正意涵/綠角 推薦序 契合本性的金錢之道/蔡宇哲 推薦序 重要的第二堂課/闕又上 專文導讀 金錢能夠買到什麼?/威廉.伯恩斯坦 前言 思考理財的意義 第一章 沒錯!用錢買到更多快樂 金錢與快樂,比你想得更複雜 追求「消費的快感」,卻讓人快樂不起來 那些花錢的麻煩事,反而令人感到滿足 別讓「有閒錢」成為你的財務焦慮 第二章 賭一把!你的一生還很長 錢可以買到自由 你都有錢了,為什麼不敢做「有錢時想做」的事? 投資是為了人生 買進股票,分析「投資」報酬率 思考「大多數人會怎麼想」 用退休金創造能「活得長久」的保障 第三章 別慌!重新設定你的大腦 二十二項思維錯誤 讓儲蓄變成一件「不痛苦」的事 過去的績效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 你看了價格,但忘了價值 像逛街購物一樣思考投資 第四章 想想吧!真正地放膽思考 把最後一個財務目標放在第一位 依據不同生活階段調整投資組合 小心你的「心理帳戶」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財務負責? 第五章 贏家是……輸得少的人 對財產的慢性傷害 財務藍圖上的潛在危機 有些風險,你自己就可以擔下來 如何看待績效落後? 分散投資的必要性 停損點的三層思考 後記 最後的十二點建議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錢超思考: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 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 教你晉升有錢人!
作者 / Jonathan Clements
簡介 / 金錢超思考: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 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 教你晉升有錢人!:有錢,能買到快樂嗎?寫給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一本關於財富的通識課 賺很多錢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6387
ISBN10 / 9573286386
EAN / 9789573286387
誠品26碼 / 2681798776001
頁數 / 23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9X14.8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該是讓每分錢花在真正快樂上的時候了
安納金(財經作家)

這本書的作者喬納森.克雷蒙在紐約的《華爾街日報》擔任個人理財專欄作家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出版過八本個人理財書籍,他也曾任職於花旗集團,擔任美國財富管理部門的理財教育總監。此書問世,是集結他三十年投資生涯的親身經驗、博覽群書所累積的智慧,更廣泛與投資圈及學術圈等專業人士進行數千次對話的成果濃縮而成的菁華。
作者認為,金錢與快樂之間的關係遠比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要複雜許多,人們總以為多知道一些祕密,就能賺大錢並且獲得快樂。然而認真、熟悉、預測、模式、信心、多數,這些看似良好的特質,終其結果卻可能導致人們投資失利。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原因很多,包括我們受到親朋好友意見的影響(可能已經過時或者缺乏根據),以及金融業與商業活動愈來愈強大的置入性行銷能力,不斷誘導著我們做出他們所期待的決定——而不是對我們人生真正有益的決定。

耗費金錢追隨市場的潮流去消費或投資是無法得到快樂,真正的快樂取決於能夠創造幸福感的活動上,例如與家人的相互陪伴、與知心好友一同體驗人生、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讓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持續成長等等。比起螢光幕上的廣告,那種經由大企業刻意包裝粉飾的光鮮穿著,或被帥哥美女包圍著品嘗美食美酒,貌似高貴般虛幻的短暫感官刺激,這些能創造幸福感的活動並不一定所費不貲,然而所創造的快樂卻更加可長可久。
除了理解金錢能如何有效運用在真正有助於快樂的活動上,本書也融入了許多有關投資與理財方面的智慧,作者建議及早將「人力資本」(也就是「賺錢的本事」)納入個人財務規畫,建構更適配的投資組合。舉例來說,若您的人力資本屬於收入穩健型的公務人員、學校老師、或身在終身雇用的企業,那麼儘管可以採取較大比例投資於股票市場。因為這樣的人力資本就像債券,具有穩定現金流入的特性;反之,依靠業務獎金的人就必須大量投資債券,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人生財務的風險平衡。

我認為「以終為始」的思考智慧可協助完整建構人生與財務規畫的原則。試想,當我們人生已經迎來最後謝幕,躺在床上被親友們圍繞的那一刻,內心渴望的、最想珍惜的是什麼?請從現在就開始把時間和金錢聚焦在那些方面上。通常在那一刻,沒有人會說:「我希望我的存款再多一點」、「我這輩子的知名度還不夠大」或者「房子和車子應該要更豪華」,多數人反而會懊悔這輩子花太少的時間陪伴小孩長大,以及遺憾有些話該說卻來不及說、有些事情該做卻沒做,儘管這些事情根本不太需要花錢。
我深刻地體會到,真正的富有不是在於你這輩子能夠擁有多少,而是你付出多少。金錢和時間這兩大資產只有在被使用時其意義才被彰顯出來,否則它們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數字,這些數字沒有記載著擁有者會有多少的福分和快樂,一旦這些數字以愛之名被運用的時候,它們可以溫潤許多人的生命,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生命。而福分和快樂也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顯現,並同時被累積下來的,雖然無聲無息,但卻充滿意義。
最後,如果我們要用一生可以賺多少錢為目標,我真切無法估算究竟擁有多少能夠填滿一顆貪婪而無法知足的心;然而若以一生可以幫助多少人為目標,我更確信自己的人生會因此充滿幸福和快樂——這就是我每天可以帶著微笑入睡,清晨帶著希望起床,走在黑暗中從不恐懼,身處亂世亦不孤單的祕訣,也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金錢是得到自由人生的前提之一
許凱廸(財經作家)

一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寫著:「做出更聰明的財務決策,從每一分錢中擠出快樂!」還沒翻閱就已令我莞爾一笑,在我成為投資名師前的第一桶金,是在學生時期打工、兼職網拍與爭取研究金費補貼辛辛苦苦所存的。因此我深知金錢對獲得快樂的重要,雖然雞湯說:「不要在乎錢,錢不能買到你的自由,不能給你快樂。」所以就鼓勵大家對工作或生活不滿時就換跑道。不過我想反問,在沒有固定的經濟支持下,你有感覺到自由且快樂了嗎?
很多朋友羨慕我是股市名師,擁有數萬名讀者,每天自由自在穿梭在不同的優質咖啡廳撰寫投資分析。以為不用打卡上班,擁有自由就是快樂。實際上熟識我的人一定知道,自由是用高度自律換來的。無論是嚴格鞭策自己每天維持寫作、上節目,或把握所有零碎時間盡可能吸收新知,唯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自由的代價是每天凌晨依舊競競業業撰寫投資文,不管多累都是隔天一早準時起床看盤,幫讀者追蹤個股,中間除了吃飯跟轉換咖啡廳的時間外,基本上都在思考著工作與財務規畫。你問我快樂嗎?我真的非常開心,即便一天一天總是辛苦難過,但未來會一年比一年好過,因為現在奠定的財務基礎能讓我擁有未來夢想中的生活。

非常同意書中「金錢可以買到快樂」的觀念,我個人的經驗是唯有「財務自由」,才更能擁有快樂。在沒有負擔的狀況下進行讓你愉悅的消費,這種生活真的非常美好;而不是單純像很多人所想,以為買高價的物品就能換來喜悅,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沒有更開心,每天花錢消費的快感,卻只換來更大的罪惡感。會有這樣的負面感受,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財務規畫。而得到財務自由的三大金律莫過於「先賺錢、後存錢、再投資」。
理財的目的,不外乎買車、買房、存退休金。希望以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是我全心投入、勤奮經營事業之餘,還努力存錢並且投資的原因。連買一隻價格只有年收入的百分之一不到的精品錶都要猶豫再三,因為我知道這是為了長遠的計畫與生活而延遲享受。只要目標聚焦而明確,便能讓自己在做投資判斷與每一筆花費前做出理性的決定。
請相信我,「金錢」遠遠比你想的更重要,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正在掙扎如何理財、不知道該如何投資的您,學習如何讓錢為我們工作。

總是要反過來想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
在談《金錢超思考》之前,我們先借用波克夏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經常講的一句話:「反過來想,總是要反過來想。」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果沒錢,會發生什麼事情?
沒錢會讓你有更多的惡性壓力。
壓力有分良性和惡性的,良性壓力能讓人表現更好,惡性壓力會讓人的決策能力變差。而缺錢肯定是惡性壓力,這就是有些人會因為缺錢借高利貸,或者使用高槓桿投資的原因。大腦在高壓的情況下,導致做出了難以挽回的決定。
賺很多錢就等於不缺錢嗎?如果你是個月光族,把賺到的錢立刻花掉,秉持著「花錢」才叫「用到錢」的觀念,那麼就算你賺得再多,人生都會變得很悲慘。
蒙格經常舉例:「莫札特的才華洋溢,但是他總是透支消費,最後他的生活變得非常悲慘。」

那麼,金錢可以買到快樂嗎?創辦橋水基金、人稱「演算法股神」的瑞.達利歐(Ray Dalio)說:「金錢沒有內在價值,它的價值來自於它能買到的東西。比較聰明的作法是先確定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那才是你真正的目標,然後想想要實現目標需要做什麼。」
對我來說,金錢最重要的就是能讓我自由的支配我的時間,做我想要做的事情,增加我能夠選擇的能力,這就是價值。

當我們知道金錢能讓你有更多的優勢和選擇權,那麼一般人要如何賺到更多的金錢呢?這時,「投資」和「複利」是你的朋友。
本書提到一名九十二歲的老先生羅納德.瑞德(Ronald Read),過世後留下八百萬美金的遺產捐給地方醫院和圖書館。他正是透過節儉、有耐心的股市投資方式,還有活得夠久,累積到更多的財富。
羅納德老先生的故事,正好印證了「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說:「只要你量入為出,花的錢比賺的錢少,就算你只是個投資能力略好的人,你的一生也能變得非常富有。」
願各位讀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得到許多金錢的智慧和閱讀的快樂。

了解金錢的真正意涵
綠角(財經作家)

錢,你對「錢」有什麼感覺?
對於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普遍看法是「錢,愈多愈好」 。於是,大多數人從步入職場,就開始追求金錢。不論是收入更高的工作,或是報酬更好的投資。我們都想要更多的錢。
有了錢之後呢?當然要讓自己享受一些好東西啊。買好車、美包、名錶、大房,滿足一樁又一樁的物質欲望,這不正是我們人生美好,財富有成的寫照嗎?
然後,你發現擁有這些東西並不如想像中快樂。你很快就習慣自己住的大房子,房子本來就是這樣,沒什麼特別的啊。你一天根本沒有多少時間開車。而且開車時你想的通常不是自己開的是多好的車,而是今天路況怎麼那麼塞,路上怎麼有那麼多可怕駕駛。至於你的包包、手錶,則要擔心發霉、維修的問題。
你發現,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往往是期待比擁有快樂。擁有時,它們會持續帶來負擔。要花錢、花心力維護。
苦惱著如何賺錢,苦惱著花錢買的好東西不如想像中美好。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錢,帶給我們的痛苦似乎多於快樂。
《金錢超思考》這本書教讀者如何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在你開始追求金錢,與準備享受金錢帶來的物質享受前,請暫緩一下,想想本書的核心大哉問:「你應該如何思考金錢?」
重點就在於,我們應該理解「金錢只是一個工具,一種交換的媒介」。我們應該使用它,來讓自己的生活更便利、更快樂。
追求金錢時的付出,要換得花用金錢的快樂。
那錢要如何花用才會比較快樂呢?

這個問題,書中已有共識。好比你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做的事。如整理家務、洗燙衣服、填寫報稅表單等。假如這些日常生活必須做的事情,你不喜歡,可以找專家替你服務。
一個人的生活快不快樂,重點在於,一天當中他可以有多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中釋放出來,這是金錢的第一個好用途。
第二,你可以用錢買到體驗。在體驗上的花費,往往比物質上的花費更加值得。譬如有二十萬,與其買一隻名錶,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打打鬧鬧,那是多年之後,仍會在腦中珍惜的回憶,甚至時間愈久,回憶愈加甜美。反觀買了某個東西之後,它通常只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老朽毀壞。
第三,你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論是請家人一同外出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或是拿錢資助你在意的社會公益事業,譬如臨近的育幼院或是環保組織。當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快樂時,你也會得到快樂。

你怎麼看待金錢?
晚上睡不著,擔心明天開盤時,你目前已經嚴重虧損投資部位可能再次嚴重減值?這時,你是金錢的奴隸。
晚上在餐廳內,看著環繞整桌的家人,大家一同享用美食,快樂地笑著聊天。這時,金錢是你的工具。
如何讓金錢為你的人生帶來快樂,打開這本書,你會得到作者充滿智慧的見解與態度。

契合本性的金錢之道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記得在一次講座中,我提到了「金錢無法帶來快樂」的一些研究,會後有一位醫師舉手表達看法,他認為這樣的觀點有誤,金錢當然可以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一點、可以用來幫助其他弱勢的人,這些「用錢之道」都可以帶來喜悅與快樂。
我同意他的看法,當時因為時間有限,因此我們都只能略提到某一個面向。金錢是可以帶來快樂沒錯,那為什麼很多人很有錢但卻也不快樂呢?因為要帶來快樂的關鍵,還是在於使用金錢的態度與行為,正確的方式可以帶來快樂,而錯誤的方式就容易讓人陷入無邊無際的物慾中。

那怎麼樣正確地看待金錢呢?我讀了不少關於金錢的心理學研究,但一直很想知道財經專家的看法是什麼,畢竟同樣都是針對金錢,但兩者的立場與主要目標還是有所區別的。我想,如果從兩者觀點都可以獲得相同答案的話,那這應該就是最佳解了吧。
《金錢超思考》就是一本由財經專家所寫的書,他豐富的理財經驗,結合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所獲得的結論,讓我讚嘆不已。他在書中提到了不少人的天性與迷思,例如在第三章,他說到人類天生的一些思維傾向,是財富不易累積的因素,並且由許多經典實驗佐證。對照我自己的心態與想法,每每都讓人點頭如搗蒜。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闡釋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必須要先瞭解人有哪些不利於理財的天性,有了這樣覺察之後,透過後天的意志與選擇,才能夠建立正確的理財習慣。很有意思的,這跟正向心理學在談幸福快樂是一樣的,人們的確天生容易在意損失、記得壞事,但卻希望永遠幸福快樂。而這兩者都需要透過後天的覺察、學習與練習,才能夠讓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想要瞭解契合本性的金錢之道,這本書可以提供不少的心理學知識與啟發。有了這些知識之後,雖然無法立即賺大錢,但可以知道如何使用金錢才會快樂、如何投資才符合長期利益,以及避免陷入錯誤的金錢迷思而不自知。我覺得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都要閱讀才對。

重要的第二堂課
闕又上(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財富是什麼?快樂又如何獲得?這都是人生的大哉問!
法國小說家儒勒.雷納爾(Jules Renard)說過一段滿有意思,也著實貼切的話:「 我終於搞懂人類與其他野獸的差別了,只有人類才有財務煩惱。」
金錢不一定買得到快樂,但沒有金錢維持基本物質生活,鐵定不太容易快樂,除非你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生活態度。

不幸的是,人有財務煩惱需要克服;幸運的是,想克服財務煩惱,有的是方法。這就必須回到投資理財的範疇,投資管理只是理財規畫的一小部分,就投資而言,巴菲特說只要學好兩門課,第一堂課是投資標的的估值,第二堂課是正確看待股價在市場上的走勢。
這本書中並沒有教導第一堂課,它告訴你無須透過估值, 那是主動投資者要學的,擇時又擇股的功夫。這本書想要說的是,試著透過如何思考金錢,找到比較正確的金錢觀,進而加強你的投資心理素質和了解金錢。
如果你要學習股票的操作技巧,這本書不適合;投資心理學以及金錢觀極其重要,但是許多投資者都忽略了這般修練。好比如何獲得第一桶金?這沒有什麼妙方,剛開始只有努力的存錢,接下來才能夠透過投資擴大槓桿效應。

如果你還沒有獲得第一桶金,這本書有些章節值得你關注,例如第三章〈別慌!重新設定你的大腦〉,其中有一節「讓儲蓄變成一件『不痛苦』的事」。如果你在投資道路上有感於自己的心理素質不夠健全,那麼看一下作者所提的二十二項錯誤思維,裡面有沒有你犯的迷思。
例如,我們太在意短期的結果。的確許多散戶投資失敗,就錯在這一條,被國內媒體形容成「德國股神」的安德列.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系列叢書中,就提到他年輕時學開車,教練說你這一輩子可能都學不會,他問為什麼?教練說你都只盯著眼前三公尺的地方,這麼短視,當然沒有全方位的視野。看清楚前方和四周的來車,這個道理跟投資一樣,短期股價跟公司的盈餘可能無關,所以巴菲特說股市短期是投票機,供需關係決定了走向,但長期是體重機,公司有多少實力,股價就會反應多少!
你看,光是第一條,就可以延伸出許多大師對心理素質的討論,學好投資心理素質的知識,光這一本可能不夠,但它可以是一個開端。如果有任何論點能夠說服你改變一些行為,或釐清你的一些迷思,也就值回書價了。
作者也提到,如果花錢不能讓你得到快樂,那麼表示你花錢的方式可能有問題。巴菲特也似曾說過這麼一段話,金錢如果不能讓你帶來快樂,代表你還沒有擁有財富。這是理財投資問題,還是人生哲學問題?或許都有,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思考金錢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理財的首要目標就是打敗股市大盤,盡可能累積愈多的財富。只要擁有足夠的聰明智慧,再加上認真研究,就能確保投資成功,並擁有通往快樂所需的一切條件。
有些人確實做到了。

我知道,這樣聽起來實在很傲慢。但老實說,很少有人能真正打敗大盤,全都是先低下頭實踐,努力存錢才是累積財富的關鍵。金錢只能買到有限的快樂,而且多數時候,我們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這本書集結了我過去三十三年所累積關於理財議題的書寫和思考,其中有二十七年我在報社擔任金融專欄作者,每天鼻尖緊貼著窗戶,想要一探窗戶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另外六年我在花旗集團美國財富管理部門擔任理財教育總監,這次我成了窗內的企業人士,冷眼嘲笑著那些鼻尖緊貼著窗戶,往內觀望的人們。
這段期間,我做了所有常見的、徒勞無功的努力:購買主動式管理投資基金、嘗試投資個股,自以為知道金融市場的未來走向,大肆買進我確定可以讓自己永遠快樂的投資標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實證明我錯了。雖然沒有什麼重大挫敗,不過也累積了夠多的失誤,我愈來愈覺得,所謂的「傳統觀念」其實也不怎麼明智。
接下來的內容,出自於我個人三十年投資生涯的親身經驗、大量閱讀所累積的知識,以及和投資界、學術圈與金融專業人員進行數千次對話的成果。

金錢迷惑了許多人。他們以為只要掌握某個重大祕密,例如某個投資產品、特別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大師的指引就能賺大錢。但事實上,累積財富的原則簡單得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存錢,謹慎舉債、控管主要金融市場風險、投資時不要太過自作聰明。在我們剛進入成年期時,財務的累積可能緩慢得讓人難以忍受,甚至沮喪。你可能得花費多年時間,才能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但是,如果我們遵循簡明且審慎的原則,成果將非常可觀。過了數十載,我們可能因此累積了三百萬,很快地三百萬會變成六百萬,甚至一千萬。
問題是,通往富裕的路徑看似簡單明瞭,但並不代表容易做到。接下來的五章,我將詳細討論面對金錢時應該採取的五大關鍵。

 金錢與快樂之間確實有相關,但是兩者之間的關係遠比一般大眾以為的要複雜許多。如果我們希望從金錢獲得最大的快樂,就必須更仔細地思考,該如何花費,以及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 多數人都將非常長壽,我們可能不只追求單一職涯,退休生活也可能長達二十到三十年,這將會大幅影響我們的理財方式。
 我們遺傳了人類祖先的狩獵與採集本能,不擅於儲蓄與投資。最終的結果:我們非常需要自律;或如果缺乏自律,至少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騙,才能有效地管理金錢。
 我們將財務生活切割成各自獨立的區塊,認為保險策略與銀行帳戶是各自分開的,股票債券投資組合與的債務無關。但是若要有效地管理金錢,並做出正確的交易決定,就必須整合這些不同的財務區塊,而且該把重點放在我們是否有固定薪資收入。
 若想讓自己的財務獲得改善,就不應浪費時間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而是思考未來的財務將面臨哪些危險。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冒險大舉投資股票市場,或是申請高額的房貸購買人生第一棟房子。但是,在你努力為未來存錢以及投資的同時,也要盡可能降低導致財富縮水的損失。這些損失的金額或許不多,例如投資基金的費用以及股票交易成本;但也可能很高,例如在市場觸底時被迫拋售股票或是身體出現傷殘卻沒有事先投保傷殘保險。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財務的損失。

有些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氣得牙癢癢,或是不能苟同地大發牢騷。我在《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媒體撰寫專欄時收到許多類似的讀者回應,我知道許多想法必定無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鳴,例如金錢不可能永遠買到快樂、你不太可能打敗大盤、預先償還貸款是有道理的、退休的人應該延遲請領政府提供的退休金福利、擁有放鬆的退休生活並不會讓你感到滿足等等,但是我希望你能保持開闊的心胸看待之。

可以想見的是,眼前仍有不少阻礙,因此要能頭腦清晰地思考關於金錢的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近數十年,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在於一般大眾如何處理金錢,研究顯示我們通常會虧待自己。專精於行為財務學的研究人員指出,人們的行為並不像傳統經濟學者以為的理性,相反地,我們犯了不少錯誤思維。
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同樣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門學科主要是研究人類大腦在不同的財務情境下會如何做出反應。當我們取得重大勝利,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並產生短暫而強勁的愉悅感;相反地,如果投資出現損失,會降低大腦的血清素濃度,引發焦慮和煩躁的感受。神經經濟學證實了行為財務學與演化心理學所發現的現象,後者主要研究的是我們遺傳自以狩獵採集維生的人類祖先所具備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大腦完全能適應更新世(Pleistocene)的環境,當時大腦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幫助人類在遠古時代的世界裡順利生存,而當我們面對現代的財務狀況時,許多本能反應卻很可能產生問題。
此外,其他的研究發現,金錢與快樂之間的關係並不單純。相反地,有各式各樣重要的因素牽涉其中,包括我們是否已婚、通勤的距離,以及年紀等。
雖然這本書引用了許多不同的研究報告,但本書的目的不是提出一份完整的調查筆記。相反地,這本書更像是呈現個人的觀點,並引述許多與我個人觀點產生共鳴,影響我如何看待財務問題的重要研究。你可以在本書的註釋中找到引用的報告來源,但並非所有事實或想法都有附註就是了。

對於理財顧問來說,學術界的研究結論其實早在預料之中,特別是協助客戶進行生涯規畫的理財顧問,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人們善用金錢過著滿足的生活,而非僅僅是為了尋常目標而存錢,例如支付教育費用、房地產與退休生活所需。許多理財規畫顧問發現,他們的客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運用手中的財富達到什麼樣的成就。事實上,許多人經年累月做出了太多導致自己不快樂的決定。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原因很多。我們過度受到傳統智慧與社會價值的影響;我們太在意朋友、家人、特別是父母是怎麼想的,即使我們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我們受到本能所驅使,而這些本能遺傳自過著居無定所生活的人類祖先。然而,害怕失去以及不斷慾望消費的天生本性,對於現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時候不一定是助力。
我們也深深受到金融服務公司以及企業的行銷手法所影響。金融公司希望讓投資人相信,他們可以打敗大盤,因為對於這些公司而言,打敗大盤的訴求是很好的賣點。金融公司的業務員只會努力推銷能讓他們領到業績獎金的產品。因此,有的業務可能會大力宣傳基金,另一名業務則是力推保險。但是你很少會聽到這些業務員專心討論這些產品如何符合客戶的財務需求,更不可能去討論哪些理財規畫領域根本沒有產品可賣,例如什麼時候更改遺囑、幫助小孩支付大學教育費用需要多少存款、購買多大的房子比較合理等等。此外,企業廣告不斷宣傳該是時候買新車、更好的洗衣精,或是最新款的手機,於是我們忘了必須為未來存錢的必要。那些行銷人想要傳達的訊息其實很明確:過著奢華的生活,周遭圍繞著帥哥美女,人人揚起嘴角、放聲談笑,不停地消費。

這裡並沒有任何的陰謀論,只是呈現自由市場的真實面,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的利益。我所說的每個人,也包括你。如果我們希望藉由自身擁有的金錢建立快樂且成功的財務生活,就必須捨棄可能會產生誤導的傳統智慧,忽略其他人大肆宣傳的追逐私利方法。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找到正確的方式,重新思考金錢的意義。
此版本是為了全球讀者而寫。當然,各國的稅法、政府提供的退休福利、社會安全網以及投資產品不盡相同,不過,相似之處大過相異處。我希望:本書所探討的財務觀念能對多數讀者有所助益。誰知道呢?或許這些觀點能幫助你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你的財務生活。

第一章 沒錯!用錢買到更多快樂

要從金錢中獲得最大效益, 就得謹慎花錢。

環顧客廳四周,檢查一下家具、電燈和電視機;看看牆上的掛畫;走去廚房,瞧瞧那些碗盤、刀具和其他廚房用品;再轉去你的臥室瞄一眼,包括衣櫥裡的衣服。你眼前看到的都是物品——都是你買回來的物品,通常是你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你相信這些東西能讓你的生活更快樂。真是如此嗎?或者,你幾乎再也沒有看過他們一眼?在某些情況下,你或許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買了這些東西?
別擔心,我不是要批評西方世界的物質主義,或是進行某種哲學思辨、抨擊苦行生活的美德。我們都需要用到椅子、刀具和衣服。相反地,我只是想強調另一個觀點:我們並不真的清楚知道,什麼事情能讓我們快樂。
古典經濟學認為,人們做決定時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意思是我們偶爾有可能會把事情搞砸,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做出讓自己不開心的決定。這樣的假設其實不完全正確。很多人每天抽菸、暴飲暴食、連看幾小時的電視,雖然他們也不想讓自己變成這樣。多數人活在當下、花錢如流水,卻沒有想到為未來存錢。他們選擇的工作讓自己陷入悲慘的境地。他們購買房產,卻得忍受長時間的通勤。當我們判斷與自己往來的人是敵是友時,直覺反應或許能有些幫助;但當我們決定如何花費時間和金錢,或是當我們必須確認該追求什麼目標時,就不應假設我們的直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不過,一切還有希望。我們可以透過反思,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關於金錢與快樂的學術研究報告也能提供些許的幫助。十多年前,我開始閱讀研究報告,從此便欲罷不能。這些研究報告完全不同於那些大眾心理學大師,根據奇聞軼事或是出於自身哲學或政治觀點所提出的情感過度氾濫的無稽之談。相反地,這些研究報告依據的是設計嚴謹的研究,大量蒐集相關的調查資料並進行深入的分析。
這些研究對於人們如何處理金錢以及過生活提出了透徹的見解。多虧這些研究,讓我很早便了解應該花時間和朋友以及家人相聚,雖然看起來有些難。我會開心地花錢去探訪我的孩子們,邀他們參加家庭旅遊或是特別的聚餐。我賣掉郊區的房子,從此再也不需要花時間通勤。我辭去令人厭惡的高薪工作,因為我知道,如果我能花時間從事我認為真正重要、而且感到有熱情的活動,我會更快樂
學術研究能改變你的人生嗎?有些研究結果還真是讓人意想不到,例如:

 金錢可以買到快樂,但是不如我們想像得多。
 我們過度看重擁有,忽略了體驗。
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帶給我們的快樂,勝過把錢花在我們自己身上。
 當我們擁有較少,而不是較多的選擇時,其實會更開心。
 努力朝向目標邁進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滿足感,但是達到目標之後這樣的滿足感便會立即消失於無形。
 養育小孩並非如許多父母所以為的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愉快。
 人生的滿意度變化呈現U字型走勢,二十和三十多歲時的自我滿意度最高,而後開始下滑,到了四十多歲跌至谷底,之後又重新反彈。

當然,其他的研究結果相對而言可想而知:結婚的人或是身旁有朋友和家人的人比較快樂,能夠自由運用時間以及定期運動的人,即使一星期只運動一次、一次只運動十分鐘,心情也會比較愉快。幫助別人能讓我們感到開心。然而同時,通勤、生病、失業和財務問題則會讓我們不快樂。

位於華盛頓的無黨派組織「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二○○六年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發現右翼選民比左翼選民要快樂,星期天上教會的人比起待在家中的人要快樂。此外,這項研究指出,不論有沒有養寵物,以及是否有小孩,人們的滿意程度是一樣的。你或許看過不少報告,有大量研究在探討什麼樣的原因讓人們對生活感到滿足,其中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生活滿意度。
不過,我們不應該將相互關係與因果關係搞混。也許結婚或進入一段長期關係會讓人們快樂,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合理的說法,但也可能是比較快樂的人最後都走入了婚姻。此外,這裡討論的是平均數。我們可以說結了婚的人生活不快樂,但所有單身的人幾乎都是快樂的。此時的挑戰在於:我們必須找出各種可能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因素,然後確認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知道應該專注於哪些因素,以及該從何開始。當我們思考金錢與快樂之間的關聯時,應該記住接下來的四個關鍵概念:

第一,快樂並非是擁有單一定義的簡單概念。無傷大雅的玩笑話或是小酌幾杯,就可以讓我們一整天的心情大好,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及時行樂,而是如何擁有更讓人滿意的生活。此外,描述我們自己是否快樂,取決於問題的陳述方式,以及在問題提出之前的幾分鐘以及幾小時內,我們遭遇了哪些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研究結論相互抵觸的原因。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完全不同於當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索人生時所感受到或缺乏的滿足感,兩者不應相互混淆。
第二,不論生命中出現正面或負面事件,我們通常都能快速適應。例如,當我們被告知加薪時,當下必定是欣喜若狂。過了一個月以後,興奮的感受便會消失,加薪只是另一個帳面數字。我們無法預期自己會多快適應,這正是我們無法準確辨認出什麼事情讓我們快樂的關鍵原因。
第三,快樂與否通常是與其他人比較的結果。多數的人如果銀行帳號有五十萬元英磅的存款,一定會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如果我們居住的城鎮,所有居民都擁有五百萬元英磅的存款,我們就不可能這麼興奮了。
第四,每個人的快樂「設定點」不盡相同,這是天生注定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條件或生活方式,也許可以提高或是降低設定點,但是有些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生命情境,永遠都會比其他人更樂觀。

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設定點」的因素占了五○%;至於生命條件,包括我們的年紀、收入,離婚與否等,則占了另外一○%。那麼剩下的四○%呢?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可以自行選擇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藉此改變我們的快樂程度,例如要追求什麼目標、如何花錢、要不要當志工、是否縮短通勤時間、花多少時間與朋友和家人相處。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有錢能買到快樂嗎?
賺很多錢的目的是什麼?

★基金投資教父約翰.伯格強力讚譽
★重量級財經作家威廉.伯恩斯坦自薦撰序

《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
寫給所有開始賺錢、學習理財的人,
一本關於財富的通識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