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力量: 破解內隱偏見, 消弭歧視心態 | 誠品線上

Biased: Uncovering the Hidden Prejudice That Shapes What We See, Think, and Do

作者 Jennifer Eberhardt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偏見的力量: 破解內隱偏見, 消弭歧視心態:我們真的能公平待人嗎?                   其實我們都有潛意識的內隱偏見 艾柏哈特博士在史丹佛大學專攻社會心理、文化暗示所造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真的能公平待人嗎? 其實我們都有潛意識的內隱偏見 艾柏哈特博士在史丹佛大學專攻社會心理、文化暗示所造成的內隱偏見。 你不一定是個種族主義者,但你絕對深受偏見影響;因此本書亦試圖對日漸兩極的辯論提出新解套。 作者常與犯罪學、人類學、社會學專家進行跨領域研究,並試圖與刑罰部門、法院合作,調整政策以突破規訓與懲罰的偏見困境。艾柏哈特博士最知名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便受過專業訓練,國中小學老師仍然傾向將黑人學生打上「愛找麻煩」的標籤;當他們與白人學生犯了一樣的錯,老師對黑人學生的處罰會偏重。運用數據交叉比對,謀殺案的嫌犯為黑人而受害者為白人時,嫌犯被判死刑的機率也會提高。 這些種族偏見的心理暗示不僅存在於法院,在日常生活裡也隨時可見。 艾柏哈特博士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讓我們超越偏見,讓社會更具同理心、公平和正義。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謝文彥|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專任副教授、犯罪學學會副理事長、警察學學會理事 誠摯推薦 Miru|一本書店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創辦人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珍妮佛.艾柏哈特珍妮佛.艾柏哈特 Jennifer Eberhardt 艾柏哈特博士在史丹佛大學專攻社會心理、文化暗示所造成的內隱偏見。 她常與犯罪學、人類學、社會學專家進行跨領域研究,並試圖與刑罰部門、法院合作,調整政策以突破規訓與懲罰的偏見困境,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解答網 SPARQ (Social Psychological Answers to Real-World Questions) 正是其計畫之一。丁凡丁凡 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長期關心學習障礙與另類教育,曾任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種籽學苑校長。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對戲劇及繪畫獨具興趣。翻譯作品有《QI教養,啟動幼兒大腦》、《分心不是我的錯》、《分心也有好成績》、《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我的天才噩夢》、《因才施教》、《瑟谷傳奇》、《如果男人有月經》和《你是我一生的願望》﹔著作《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錄 Contents 出版緣起 推薦文 偏見與執法 謝文彥 前言 第一部份 眼睛所見 第一章:看見彼此 第二章:培養偏見 第二部份 我們在何處找到自己 第三章:壞傢伙 第四章:男性黑人 第五章:自由的心靈如何思考 第六章:恐怖的怪物 第三部份 出路 第七章:家庭溫暖 第八章:嚴厲的教訓 第九章:更高階的學習 第十章:底線 結論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偏見的力量: 破解內隱偏見, 消弭歧視心態
作者 / Jennifer Eberhardt
簡介 / 偏見的力量: 破解內隱偏見, 消弭歧視心態:我們真的能公平待人嗎?                   其實我們都有潛意識的內隱偏見 艾柏哈特博士在史丹佛大學專攻社會心理、文化暗示所造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6240
ISBN10 / 9573286246
EAN / 9789573286240
誠品26碼 / 2681798764008
頁數 / 16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不一定是個種族主義者,但你絕對深受內隱偏見的影響;
找出主導我們所見、所思、所做的內隱偏見
一旦承認了恐懼與偏見的曲光鏡的存在,
我們就更能看清楚彼此。
教育的力量可以讓我們超越偏見,邁向更公平的社會正義。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偏見與執法
謝文彥
 
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覺系統人們幫助我們對人事物作分類,大腦過濾掉某些我們自認為較無相關的訊息,以便能作更快速的決策判斷;但此種分類機制常使我們在缺乏充分事實依據之下便下定論,造成對某特定團體成員持有某種否定性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且透過學習毫不質疑讓偏見世代相傳。 
珍妮佛.艾柏哈特(Jennifer L. Eberhardt)這本《偏見的力量》中指出,種族偏見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裡也隨時可見,即便受過專業訓練,國中小學老師仍然傾向將黑人學生打上「愛找麻煩」的標籤;當他們與白人學生犯了一樣的錯,老師對黑人學生的處罰會偏重。
而本書所論述「種族偏見是如何影響執法人員」的內容最吸引我的興趣,任教於警察大學逾三十五年的經驗,讓我深感公正執法是最重要的警察倫理議題,警察人員(其實應包括所有刑事司去體系的相關人員,包括警察、檢察、法官與犯罪矯正人員)不僅應該思考其執勤如何不受黨派、政治、及其他不當干預的影響,更應經常檢視自己內在是否對其對象存有性別、年齡、社經地位、外表打扮等持有各種內在偏見,以致造成執法不公或侵犯人權之現象。
在犯罪問題的研究上,種族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變項,例如渥夫幹(Marvin Wolfgang)與其同僚在一九七二年的「世代少年偏差行為」研究中發現,在二九O二位非白人之研究對象中,有50.24%曾有與警察接觸的紀錄,相對的,在七O四三位白人之研究對象中,卻只有28.64%與警察有過接觸。該項研究第一項結論指出,種族(尤其是黑人)是影響少年偏差行為最重要的變項,甚至是決定其犯罪生涯最主要的因素。然而這項研究結果不但無法釐清其間的因果關係,反而讓人們對黑人與犯罪二者間產生更緊密的聯結。正如珍妮佛.艾柏哈特在本書中所述:「只要想到暴力犯罪,我們就會把視線從白人面孔挪到黑人面孔上」。這種對黑人與犯罪高關聯的刻板化印象很可能影響到執法人員的認知與判斷。Eberhard曾檢視警察交通盤查中與民眾所使用的語言是否有種族對待的差異,結果顯示,當警察與黑人駕駛說話時,較缺乏尊重、較不禮貌、較不友善。此外,黑人比白人更容易被警察搜身,警察也比較容易對黑人使用肢體力量,這種偏見也易讓警察誤判嫌疑犯的行為,誤認嫌疑犯持有槍枝,並讓警察易對嫌疑犯開槍。
台灣八萬多個警察人員經常面臨超荷負擔的工作壓力,除了維持交通秩序外,其在對抗犯罪時,常疲於奔命卻不易得到支持,也可能因而容易感到挫折與憤怒而形成過度使用身體力量之情形。警察人員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以便能應付各種危急,這也容易產生身心疲憊與緊急事件之情況誤判。其所處理的各種犯罪案件與悲慘情境也讓他們容易產生憤世嫉俗的心態,讓他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
我很認同 Eberhardt 所述,糾正這些偏見的方法之一,不僅是利用偏見訓練或其他方式,更要試圖了解哪些做法或政策可能會加劇這種不平等,例如為減少目擊者的錯誤識別。Eberhardt在本書中也提醒警察人員需常作偏見的自我檢視(看看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內在偏見及這些偏見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決策。
而在台灣的警察人員與各種刑事司法人員雖未能直接獲得其訓練,卻可透過閱讀本書在辦識、理解與面對內在的各種可能的偏見上獲得啟示。因此,我樂於推薦本書給各司法、警察教育機構及現職執法人員閱讀,藉此來提高執法人員的服務品質,並改善其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謝文彥
現任: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專任副教授
  (犯罪學學會副理事長、警察學學會理事)
曾任: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主任暨犯罪防治研究所所長
      中央警察大學推廣教育訓練中心主任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暴力犯罪(尤其殺人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學、少年犯罪與輔導、各犯罪類型研究
 ***
「不知覺常常是偏見發出的錯誤行為。」     Miru|一本書店
*** 
「一個理性的社會,應該避免以一個人『先天』的性質作為分類標準。試著修正自己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創辦人

試閱文字

內文 : 李普曼了解刻板印象的角色和影響。他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一書中說:「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不是先看到,再下定義。我們都是先下定義,再看到。」以及「在外界吵雜的混亂中,我們選出文化已經幫我們下了定義的事物,然後我們會用社會的刻板印象來理解一切。」
他的工作讓他很擔憂,如果人們看到的資訊不符合他們已經相信的事物,刻板印象讓他們盲目,就可能做出衝動、非邏輯的公民選擇和政治選擇。這正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
今日的心理學家將此現象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或稱確認偏差)。大家會找出並注意合乎他們信念的資訊。即使我們已經看到有信用、看起來無可否認的相反事實時,我們還是比較信賴符合我們成見的資訊,對這些資訊的態度比較不嚴格。我們一旦發展出事情如何運作的理論,就很難打破框架。
確認偏誤是允許不正確信念傳播與存在的機制。現代社會有各種管道,為你相信的任何信念提供確認。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能夠經由網路取得比以往更多的資訊。這些資訊有各種不同的角度,提供給有共同信念的人看。資訊的隔離讓人看不到令人不舒服、不方便、不適合的資訊,只看到與我們已經相信的信念一致的資訊,因此我們都可能接收到支持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假新聞」。
***
刻板印象無需解釋,就可以被理解或複製。一次感恩節,我才六歲的大兒子艾比提醒了我這一點。我忙著準備烤火雞,正在塗抹醬汁和香料,而他坐在廚房的餐桌旁。忽然,他毫無預警地說:「媽咪,你覺得大家認為黑人和白人不一樣嗎?」我嚇了一跳,問他為什麼會問我這個。「喔,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覺得好像不同。」我鼓勵他繼續說:「你的意思是什麼?」他皺著眉頭,好像在努力思考。最後他說:「我不知道。我就是覺得不一樣。好像大家看黑人的時候,比較特別。」
我請他舉例。他安靜坐著,陷入思考。他想起最近去購物中心的一件事:「你記得那天我們在超市嗎?」他的音調從沒把握和遲疑變成熱心和有自信:「我記得有一個黑人走進來,好像他四周有一層隱形的力量。」兒子那時正在迷《星際大戰》,「他走進來的時候,大家會離他遠一點,好像不想太靠近他。我記得他排隊的時候,好長一段時間,那條隊伍都是最短的。」
我問:「你覺得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我的聲音足夠平穩沈靜。我鼓起勇氣,準備迎接即將聽到的話。他又皺眉了,他的自信似乎消失了。但是他繼續思考。幾分鐘之後,他的眼睛變大,轉頭看我。我正在把火雞放進烤箱,他用之前從未出現過的低沈嗓音說:「我覺得是恐懼。」我嚇了一大跳,我的手一震,被烤箱架子燙傷了。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怎麼會懂?我們從未討論過這種事。我不覺得他在電視上聽過或看過。對話讓我更加相信,孩子真的非常擅長解讀日常生活中,世界給他們的諸多訊息,包括在家裡、學校、遊樂場和超市。
***
成人影響兒童觀點的力量主要落在父母身上。一點也不意外地,研究確認有偏見的父母會養出有偏見的孩子。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在美國中西部小城裡,針對一群大部分是白人的父母測量偏見程度。參與者回答一份問卷,看看他們是否同意「對大部分美國人而言,非裔美國人都具有肢體威脅」或「非裔美國人從這個國家獲得太多了,他們不值得」。然後要求參與者正在念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完成另一份問卷,看他們是否認同父母的觀點。最後,研究者在學校電腦教室讓這些孩子完成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在這個研究裡,研究者發現,家長在填寫問卷時,對黑人越有偏見,孩子在做內隱連結測驗時,對黑人的偏見就越強。但是這個結果只適用於比較認同父母的兒童——他們表示自己經常服從父母的指令、長大想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希望父母為他們感到驕傲、喜歡花時間和父母相處。結果顯示,他們的父母不但和孩子分享時間、愛和資源,也分享父母腦子裡的偏見。
***
這個早晨,大家都在討論剛剛出現在媒體上的影片,奧克拉荷馬州土沙鎮(Tulsa),一位沒有武裝的黑人被警方射死——兩年來已經發生了一連串眾所注目的射擊案,這是最新的事件。影片中,托倫斯.克爾卻(Terence Curtcher)高舉雙手,慢慢走著,後面跟著一群警察。一會兒之後,有人開槍,克爾卻倒在地上。
二〇一六年,美國幾乎有一千人被警方殺死。其他個案也激起民眾憤怒,但是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托倫斯.克爾卻死前兩個月,費蘭多.卡斯提爾(Philando Castile)在明尼蘇達州被殺。當時他正在開車,被警察攔了下來。他很有禮貌地告訴警察,他合法持有槍枝,而警察射殺了他。槍擊發生之後,卡斯提爾的女朋友旋即開啟直播,同時她的四歲女兒也目擊了一切。超過三百萬人在社群媒體上看著卡斯提爾坐在駕駛座,流血致死。近距離開了七槍的警察則情緒崩潰。
壓力越來越大,社區領袖和執法人員都開始找我和全國其他專家指導。每次發生了引起公眾注意的槍擊事件,影片釋出後,我都要努力安撫自己的無力感。我擔心(我現在還是擔心)大家過度信賴這些訓練。訓練可以教育警方,但是無法消除那股讓警察容易出事、讓社區緊張的力量。
多年來,我一直在對社區團體演講,我可以感覺到情勢越來越急迫,關於警方槍擊的議題,氛圍正在改變。我現在必須勇敢面對站起身的母親,她們流著淚乞求,問我:「我們能夠做什麼,才能讓我們的兒子安全?」
我從不確定該如何回應大家提出來的問題,我試著用事實和統計數字回答: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警方勤務不會用到暴力,更不會用到致命武器。
但是,最終,我還是要以母親的身分回答。我有三個兒子,我也會恐懼。很難告訴別人不要擔心。不成比例地,黑人經常被警察攔下來盤查,也比較容易被暴力對待。我知道社會如何看待我們的兒子,而這將會影響警察如何看待和對待他們。
***
死刑案中,賭注很高,種族就是正義之秤上面加上的那根拇指。幾十年的研究顯示,謀殺白人的人比謀殺黑人的人更容易得到死刑判決——即使考慮過可能影響判決的非種族因素之後也是如此。
在一項重要的研究,也是截至目前最完整的研究中,犯罪學家大衛.波德斯(David Baldus)發現,不但謀殺白人的人比謀殺黑人的人更容易得到死刑判決,同時,黑人被告比白人被告也更容易得到死刑判決。
死刑的哲學基礎就是:邪惡的人「罪有應得」。十八世紀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曾說過很有名的一句話,反映了這種思維:「懲罰應該根據罪犯的內在邪惡程度,成比例地宣判。」
內在邪惡的外在代理人是什麼呢?我的研究顯示,光是黑人的容貌特徵就足以讓他更可能被判死刑。如果受害者是白人,被告容貌越符合黑人的刻板印象,就越可能獲得死刑判決。就像監獄黑人越多,公眾越會支持犯罪司法政策採用嚴厲的懲罰一樣,被告的黑人特質越多,陪審團越傾向於最重的判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