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者: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作者 | 何儒育/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知天者: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 |
作者 | 何儒育/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知天者: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 |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體、以「天道」為根源的典籍與經驗知識內涵,以及蘊含體知、氣化感通與理性認知的知識形成途徑;並從西漢諸子常用的「聲訓」出發,討論西漢儒家具體性思維的名言表達,暨能較細膩而完整地勾勒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拓展漢代學術的研究向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何儒育臺灣府城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專任國文教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忻慕論語與莊子,摯愛教學與創作,研究領域為兩漢哲學。嘗獲王叔岷教授論文獎、南瀛文學獎散文首獎,著有《董仲舒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論莊子德充符之創傷療癒〉等學術論文十餘篇。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產品目錄 致謝張序:張蓓蓓陳序:陳麗桂第一章緒論一、「知識理論」概念釐定與核心論題(一)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之主要論題(二)唐君毅論「知之主體」與「知之對象」(三)牟宗三論「智的直覺」(四)《荀子》知識論提供之借鏡(五)西漢儒家知識論之研究現況(六)「知識理論」之指涉與論題二、從《漢書.藝文志》釐定「西漢儒家論著」第二章究極於「天道/道」之知識類別與內涵一、「道 天道」之可知性(一)從求言詔「知天道」之治術需求(二)西漢諸儒對「道 天道」可知性之討論(三)以「天道」為根源之知識分類與內涵二、《周易.繫辭》傳統下仰觀俯察的經驗知識(一)天文地理之自然知識(二)奠基於「禮」之人文知識(三)「心-氣-臟腑」之生理知識三、素王大法與六藝知識(一)「六藝」知識及其作用(二)感應與天譴:災異知識與解釋(三)公羊視野下歷史知識之理解與詮釋1.從「過秦」風氣論歷史知識與天道法則之連結2.商周時期「歷史知識」貫通「天道」之詮解傳統3.由「先王故典」至「為漢立法」結語:以「天道」為根源的知識類別第三章《新語》、《新書》所見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一、「質樸之性」之轉化潛能二、「知」之能力(一)節制統攝知覺官能(二)感官知覺能力(三)主動修為之能力(四)理性認知能力(五)感應能力三、《新語》與《新書》論知識形成途徑(一)適宜認知之「心」的修為(二)典籍知識形成之過程(三)結合認知之「體知」(四)氣化感通之「知」結語:以道德修為穩固知識第四章〈賢良對策〉與《春秋繁露》所見獨尊儒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一、人性中「善善惡惡」之潛質二、「人副天數」脈絡下的知之能力(一)「和心求當」之情緒節制(二)「察物」之感官知覺能力(三)陰陽相應而起之感應能力(四)「知心覽先王」之理性認知能力1.以「神明」為前提之「思」2.「心」之類推與歸納3.「心」之湛思自省三、「知微」之知識形成途徑(一)適宜認知之「心」與「氣」之修為(二)「知微」的途徑1.「貫比而論」之認知途徑2.透過道德修為完成認知3.「氣同則會,聲比則應」之氣化感知結語:《春秋》「貴微」與學者「知微」第五章揚雄《法言》所見「潛於六藝」之儒家知識理論一、再議「善惡混」之人性轉化潛能二、「神心恍惚」狀態下「知之主體」「知」之能力(一)「神心恍惚」之身心狀態(二)「存神索至」之「認知」能力三、《法言》所論「潛」之知識形成途徑(一)「神明」:適宜認知之「心」的狀態(二)「潛」之認知途徑(三)「類比」之「智」結語:以神明「潛」於六藝第六章西漢儒家諸子之思維方式與名言表達一、文字所構成的天道與人世(一)先秦傳世典籍論文字之起源與作用(二)自「窮事微」至「深察名號」1.西漢前期諸儒論「窮事微」之文字作用2.董仲舒論聖化的「名號」二、「聲訓」之名言表達與思維方式(一)陸賈與賈誼之「聲訓」運用(二)「某者,某也」展現出的思維方式(三)《淮南子》「聲訓」運用參照(四)《春秋繁露》之「聲訓」運用(五)「深察名號」下「聲訓」展現之「譬喻思維」三、「比興思維」論經典詮釋之思維方式(一)展現具體思維之「比」與「興」(二)陸賈與賈誼之「比興」思維與經義詮釋(三)從「比興」思維論董仲舒「微言」詮釋結語:展現「具體性思維」之名言表達與詮經方式第七章結論:成為通經致用的「知天者」一、知之主體涵括感性、理性與氣化感通能力二、以「天道」為根源之六藝、史事與經驗知識三、展現「具體性思維」的「類比」與「聲訓」四、涵括感知、認知與體知的「知識形成」過程五、知識的開放詮釋性六、扣合西漢諸儒之關懷與論述風格之「知識理論史」尾聲:朝向對話的研究展望附表:主要論著版本考辨與所據本說明徵引書目
書名 / | 知天者: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
---|---|
作者 / | 何儒育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
簡介 / | 知天者: 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659219 |
ISBN10 / | 9865659212 |
EAN / | 9789865659219 |
誠品26碼 / | 2681685726003 |
頁數 / | 36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9X14.8X2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520 |
最佳賣點 : 以歷時性的筆法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的主要命題、理論脈絡及其間的發展變化,縱橫並進,條理分明,著力甚深;而這樣的切入角度,更能為漢代思想研究展開一新視野。
內文 : 西漢為一經學興盛時期,典籍整理與詮釋、儒學理論之推闡、家法章句之學脈傳授,與政治教化等活動相當盛行。為了回應時代問題,儒者在知識創造、解釋與傳播的過程中,從六藝典籍推闡出以天道為根源之體制恢弘、內容繁複的知識體系;依《史記》與《漢書》所載,可知其涵括天文曆法、地理溝洫、文化、政治、法律、經濟,與個人道德修為與實踐等各面向,本書循此經學與思想發展的外緣背景而引發之問題意識為:
武帝以降獨尊儒術,儒者對典籍內涵之認知、思考與詮釋甚為重視;如此,研究者如何從西漢儒家論著中,發掘「知識理論」之主要命題、理論脈絡與其發展?
民國以來,兩漢思想研究論著雖眾,卻幾無全面考察西漢儒家諸子「知識理論」專著。為裨補罅隙,冀能扣合西漢經學與思想發展的學術文化背景,歷時性地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之主要命題、理論脈絡、論證方式、發展過程,以及對後世之影響,開拓兩漢思想之研究視野。
一、「知識理論」概念釐定與核心論題
「知識理論」一概念牽涉二論題:一為「知識理論」一詞之概念,與筆者梳理學界歷來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知識論」與「知識理論」之研究成果後,擇以「知識理論」一詞的原因。二為學界對中國哲學「知識理論」所開展出的重要命題,藉以觀察西漢儒者如何提出知識理論核心論題,進深探究其證成論題之方法與理論脈絡。
「經術致用」之政教需求,與以「天道觀」為究極知之對象之論題形成背景,賦予「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深具實踐性的特質,開啟殊別於西方知識論之理論脈絡。民國以來,學界對中國哲學之「知識論」(Epistemology)或「知識理論」(The Theory of Knowledge)甚為關注且論著甚豐。以下先觀察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的研究成果與主要論題,歸納中國哲學之知識論殊別於歐陸、英美知識論的論題。又,西漢儒學深受荀子影響,荀子知識論之研究甚為豐富,故擬探討其研究現況,歸納主要研究論題,作為本文重要借鑒。其三則為探討目前西漢知識論之研究現況。再依照三項研究成果,提出西漢儒家知識理論之定義與主要論題。
(一)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之主要論題
民國以來,學界引介西方知識論時常旁及中國哲學;或以西方知識論觀點會通中國知識論。胡軍與吳汝鈞先生分別整理民國以來重要知識論研究成果,皆肯認張東蓀與金岳霖二先生引介西方知識論的成就,而後者更涉及中國知識論之重要觀點。張東蓀《認識論》開篇論其知識論體系主要探討四論題:
認識論(Epistemology)是研究關於知識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有下列的幾種:
一、是知識的由來─這個問題所要討論的是:是知識是否習得的呢,還是天生的呢?
二、是知識之性質─這個問題所要討論的是:知識的內容是感覺呢,是知覺呢,概念呢,判斷呢,還是其他呢?
三、知識與實在之關係─這個問題所要討論的是:知識的對象是外物呢,還是心影呢,抑或兼是呢?
四、是知識的標準─這個問題所要討論的是:知識上所有的真偽是以何而分呢?
四項問題可歸納為三大主題:知識之由來與性質屬於「知之對象」之論題,「知識與實在的關係」則關乎「知之主體」之「認知能力」,而「知識的標準」則為「真理證立」問題,此三者可對應西方哲學知識論之重要論題。
相較於此,金岳霖先生雖亦以引介西方知識論為主,卻已經涉及中國知識論的重要論題。在引介西方知識論的面向上,他廣引西方知識論學者如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與倫理學者摩爾(G. E._Moore)對知識論之重要概念,並以邏輯實證討論「知之對象」之由來、性質與語言表達,「知之主體」之認知能力,與「真理證立」等論題,故吳汝鈞先生論曰:
金岳霖雖是中國學者,但他的知識論是西方式的,是在實在主義的背景下建立的。他的鉅著《知識論》基本上是從西方哲學的理論與思維型態而寫出的,其中展示出西方近現代在知識論上的根本問題和探究方向,對西方知識論上的困難(如休謨的經驗主義的知識論)提出有創建性的回應。他的視野寬闊、全面,思辨態度嚴謹,分析力強。故此書可視為西方哲學的著作,特別是能補西方在知識論發展的不足;另外也有他自己創發性思維在內。
然而,在引介西方知識論為主的《知識論》中,金岳霖卻有意融入道家思想,胡軍先生將其「知識論」與「論道」,指出其由「道」之視角出發而齊平萬物:
金岳霖自然不從人類中心論或自我中心論來觀察和處理各種哲學問題,而是從超越的「道」的高度來審視一切。正是這一點才使金岳霖的知識理論體系不同於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切知識論體系,也正是這一點才使金岳霖的知識論體系具有鮮明的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家哲學的色彩。因為從形而上的道的超越層面來觀察、審視一切是道家哲學的基點。道是終極性的最高存在,是生成萬事萬物的本源,既然人只是萬物中的一種,所以我們也就不能夠拘執於人類中心論、自我中心論,而應「以道觀之」。
「以道觀之」而能「齊平萬物」的概念,開啟先秦道家知識論之論述向度,呈現西方知識論環繞感性、知性與理性而推展出的「知之主體」,在中國哲學中亦有脈絡殊別而相對應的概念,且可勾勒出兩層義理脈絡:其一,作為「知之主體」之「心」對「道」之把握殊於名言知識;從「消極義」觀之,「心齋」說明心泯除積極的感性與思辯能力,而歸於虛靜,此亦說明「心」有認知、思考、判斷等諸能力。其二,當「心」呈現虛靜狀態,即會凸顯「智的直覺」而能體契於「道」。在「體道」的身心狀態下,即能如金先生所論「齊平萬物」,故關永中先生論曰:「莊子在〈齊物論〉中的做法,基本上是站在知識論的立場上做破執的功夫,即一方面在能知心識上諷刺百家爭鳴的無聊,另一方面則在所知之境界上解除相對的封界,直指那消除對立的『寥天一』。」可見金先生《知識論》隱含對中國哲學之關懷,已鋪展為理脈較為完整的知識論。其間隱藏的關懷,在唐君毅先生《哲學概論.第二部.知識論》與牟宗三先生《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較透徹地開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