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史綱 | 誠品線上

台灣建築史綱

作者 林會承/ 徐明福/ 傅朝卿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建築史綱:台灣建築發展歷程的入門寶典 第一本有系統論述,橫跨數萬年的台灣建築史六個建築時期.近20萬字.600多張圖片精彩剖析 ▲台灣三位重量級知名建築教授共同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建築發展歷程的入門寶典 第一本有系統論述,橫跨數萬年的台灣建築史 六個建築時期.近20萬字.600多張圖片 精彩剖析 ▲台灣三位重量級知名建築教授共同策劃與執筆 ▲大專院校建築相關科系學生、研究人員必備參考書 ▲對建築、文化、藝術、歷史等領域有興趣者之絕佳工具書 台灣目前的建築史料豐富,但為了讓文史、藝術、文化、建築、空間、文化資產等領域的學生、學術或社會人士得以擁有較為周全且正確的建築基本知識,三位在建築界學有專精的研究學者決定以個人的專長為基礎,分工負責;以時間為縱軸,分為南島、荷西、漢式、西式、日式、現代建築六個時期,不但簡要回顧台灣建築的歷史發展與特色,還針對目前台灣建築的問題提出精闢的見解與探討,是一本既完整又扎實的建築史書籍。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會承、徐明福、傅朝卿林會承學歷:逢甲大學建築系學士、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教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澎湖望安島六聚落空間與形式之建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徐明福學歷: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及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教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英法博物館建築之旅》、《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校園建築》等 傅朝卿學歷: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教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圖說西洋建築文化發展史話》、《圖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日本時代篇1895-1945》、《圖說台灣建築文化史》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導言 第一章:南島建築 壹、高山族群的建築 貳、平埔族群的建築 第二章:荷西建築 壹、荷西的統治背景與歷程 貳、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的建築 參、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統治期間的建築 第三章:漢式建築 壹、漢式建築 貳、閩南傳統建築 第四章:西式建築 壹、清末西式建築 貳、日本時代西式建築的運用 第五章:日式建築 壹、日式木造宿舍 貳、日式神社 參、日系佛寺與武德殿 肆、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 第六章:現代建築 壹、日本時代的現代建築 貳、戰後至1990年代的現代建築 參、當代建築 餘論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建築史綱
作者 / 林會承 徐明福 傅朝卿
簡介 / 台灣建築史綱:台灣建築發展歷程的入門寶典 第一本有系統論述,橫跨數萬年的台灣建築史六個建築時期.近20萬字.600多張圖片精彩剖析 ▲台灣三位重量級知名建築教授共同策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23535
ISBN10 / 6269523532
EAN / 9786269523535
誠品26碼 / 2682173309005
頁數 / 452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X3.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日本時代建築的西方意識
 
(一)洋風建築
西方歷史式樣原有相當嚴謹的體系,然而在日人治台前期,經濟狀況還不是很好,也無足夠受過建築專業之日本建築師到台灣,因而呈現出的建築標準與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原型仍有一段明顯的差距,許多建築只是沿用日本傳統建築之木構造方式,再於式樣上求取變化,以創造出西方意象之建築。所謂的「擬洋風」與「和洋折衷」建築是此時數量最多的種類。
從建築發展的角度來說,從一種建築體系到另一種建築體系必然會經過一段過渡期,洋風建築就是台灣建築從閩南系統到純正西方歷史式樣建築中的過渡,因而呈現的是「意象」重於真正「建築構成術」之情況。事實上日本本土之現代建築發展初期也曾經出現數量頗多的洋風建築,然後再於這個基礎上繼續演進為標準的西方式樣。台灣日本時代初期,擬洋風與和洋折衷建築也都分別出現,台南驛(1900)、台中公園池亭(1908)、新竹郵便局(1914)、新北投驛(1916)及嘉義營林俱樂部(1915-1928)等為前者;桃園驛(1901)及艋舺驛(1918)是為後者,可惜多數已拆,無跡可循。目前只有台中公園池亭及多次拆改建的新北投驛,才可看到洋風建築的影子。
 
■台中公園池亭
台灣現存的日本時代擬洋風建築中,以台中公園池亭(湖心亭)保存最好。台中公園為日本時代台中市市區改正時所規劃,原位於城中央,1903(明治36)年遷建於現址。此址原為台中城城垣北側稱為砲台山之處。公園從當年3月分開始興建,10月28日舉行開園式,面積有26,000多坪,其中水池約4,100多坪,為利用原有池塘及沼澤改建,建園之時,同時將台中城北門門樓遷建於公園內。
1908(明治41)年,台灣西部從基隆到高雄的鐵路全線通車,10月24日於台中公園內舉行全線通車典禮,為因應日本皇族閑院宮載仁親王的到訪,台中公園進行了部分的整建工作,其中原來位於島上之小涼亭被拆除,新建了一座休憩所,也就是池亭。在通車典禮之後,大多數的臨時建築均被拆除,但池亭具有地標性之意義,因而被加以保存。此亭與鐵路通車典禮之相關工程,係由總督府營繕單位負責,設計者應為總督府之技師,不過相關資料並未記載何人,亦有學者推測可能為福田東吾之作。
戰後此亭曾整修多次,名稱亦改為「中正亭」及「湖心亭」。1984-1985年最後一次整修,成為今日所見之面貌。
台中公園池亭位於園中小島之水邊,為考量材料之持久性,因此基礎採用鋼筋混凝土造。在空間上,此亭主體兩端為坐向偏45度角的正方形,並由中間的長方形空間連接。除了與小島相接之東南向為橋相通外,其他三向均設有外廊。在造型上,台中公園之池亭可視為日本時代初期之洋風建築,主體結構上為木屋架,再覆以屋面材料,原係瓦作,現貌則為鋼材。兩端方形空間上為四角攢尖頂,屋面呈弧形,且設有凸出之眉形氣窗。此兩座四角攢尖頂再與中間長方形空間之雙坡屋頂彼此相嵌,形成造型相當特殊之組合,在台灣與日本均不多見,反而與部分英國攝政時期之建築屋頂類似,池亭之門窗均係木作,原有之分割較細,而外廊欄杆在歷次整修後與原貌也不盡相同。
雖然台中公園之池亭在歷經幾次整修後,部分建材已經改變,但因台灣明治時期興建之公共建築所剩不多,因而仍具有其建築史上的意義。
 
(二)西方歷史式樣建築
1910 年代,引用西方歷史式樣建築也隨著受過專業建築訓練的技師來到台灣。雖然通稱為歷史式樣建築,實際上這些深受西方建築風格影響之建築尚可歸納出幾個主要脈絡。由於日本於明治維新時廣泛的向歐洲各國招聘技師或者派遣留學生至各國求學受訓,因而在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上受到的影響,有「古典系」與「非古典系」兩大類。
「古典系」指的是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風格及其所衍生的風格,像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新古典,這類建築主要源頭有二:其一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磚造建築;其二是來自於歐陸之古典建築。受到歐陸古典式樣影響的建築在式樣上比較嚴謹,元素之取用及組構之方式通常遵循西方古典系列建築標準的作法;受英國維多利亞磚造影響之建築相對的較為自由,因而在風格上相當活潑多樣。
換個角度來看,受歐陸影響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宮廷色彩,恍如歐陸油畫之華麗;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磚造影響的建築,則浪漫主義色彩較濃,可比擬英國水彩畫之清新。
在「非古典系」方面,主要源頭亦有二:一為中世紀宗教建築,如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哥德與仿羅馬;另一為非西方主流文明,如埃及、印度、馬雅及西班牙之建築。1910年代適逢日本大正盛期,台灣日本時代的西方歷史式樣在經過初期之發展後,逐漸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幾乎重要的公共建築莫不披上西方歷史式樣的彩衣——專業建築師的參與再加上技術日漸成熟的本地工匠,終於造就了許多甚至連日本本土也比不上之建築佳作。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磚造建築之影響
在西方歷史式樣中受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影響的幾種紅磚建築,以所謂的「辰野式樣」最具特色。這類建築在日本本土是以留學英國的辰野金吾為代表人,建築基本上為磚造或混凝土加強磚造,而且應用白色水平帶與磚材共同成為立面上主導元素之一。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13,高塔1922,總督官房營繕課,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今總統府)、台北醫院廳舍(1914-1924,近藤十郎,今台大醫院舊館)與台中驛(1917)均可算是台灣重要的日本時代辰野風格之作。
(1)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是1910年代的台灣西洋歷史式樣中,在建築上或者是意義上最為特殊的建築,也是日本時代建築中最具政治權力象徵的一棟。總督府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最高權力機關,一開始是使用前清房舍做為辦公場所,直到1900(明治33)年始由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總督兒玉源太郎建議新築廳舍。
新建總督府的設計乃是經由舉辦二次競圖公開募集,分別於1907(明治40)年與1909(明治42)年評審。第一次競圖的重點是配置與整體設計,有七人不分名次入選;第二次則注重各項細部及各種實務考量,於第一階段受到青睞的鈴木吉兵衛作品因為被懷疑抄襲海牙和平宮而落選。雖然第一名從缺,但最後仍由獲得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取得設計權,再經亦曾參加競圖未獲選而進入總督府營繕部門的森山松之助修改定案後,1912(大正1)年動工,經過八年的興建,於1919(大正8)年完工落成。
此棟建築的空間形態為橫向,端部略為突出的「日」字形,占有整個街廓,包被有兩個中庭。建築前有一個大廣場,中央軸線面對著馬路,建築形成端景,有強烈的紀念性。在造型上,總統府的中央高塔是全棟建築的重點,原設計只有六層樓,後來修正為九層樓, 高約60公尺,完工之時是全台北最高的建築,從台北各地均可以看見。
外貌上充滿了辰野金吾式樣最流行的紅磚與白色橫飾帶的表現,並且應用了許多古典建築的語彙。除了造型之美外,台灣總督府的許多室內空間,如大廳、會議室與角落的吸煙室都是當時最摩登的設計,而考量其重要性,在結構系統、建材與設備上也都特別注重。在落成啟用至今歷經八十幾年,台灣總督府已經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繼續以中華民國總統府的身分,在台灣的建築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紅樓
除了辰野風格外,台灣日本時代還有一批學校、小型之公共建築及小型官宅也是以紅磚或加強磚造興建,建築中雖然也混用西洋歷史建築元素,卻不屬於任何特定風格。因為建築使用大量紅磚,這一類的建築也常被習慣以「紅樓」稱呼。台北第一中學校本館(1908,近藤十郎,今建國中學紅樓)、高雄中學校本館(1925,今高雄中學紅樓)、愛國婦人會高雄支部(1920 年代,今紅十字育幼中心)及台南師範學校本館(1922,今台南大學紅樓)是為此類。
以紅磚為主要表現的還有一種建築,在外貌上幾乎是以拱圈為主,沒有複雜的古典裝飾系統,也沒有白色飾帶,最常見的表現在於主入口上之山牆,其內偶有紋樣裝飾,台南縣知事官邸(1900)及淡水高等女學校(1915)都是這類建築。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既完整又扎實的建築史書籍。全書近600張圖片、20萬字,完整書寫、精彩剖析台灣建築發展脈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