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鏡像學習法: 鏡像模仿決定我們的為人與命運 | 誠品線上

Mirror Thinking

作者 Fiona Murden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腦的鏡像學習法: 鏡像模仿決定我們的為人與命運:為何「爸媽是最初的老師」?你身旁的榜樣人物又如何形塑你?大腦的鏡像系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鏡像神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何「爸媽是最初的老師」 ? 你身旁的榜樣人物又如何形塑你 ? 大腦的鏡像系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鏡像神經元是大腦中一群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塑造個人經驗的神經元。雖然多數人甚至從未知悉何謂鏡像神經元,但它們卻是成就人之所以為人的精髓所在。 鏡像思考探索鏡像神經元如何透過我們所觀察並與其互動的榜樣人物來塑造我們。這個不可思議的大腦鏡像系統,還負責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情感聯結,負責藉由故事傳說在不同的世代間傳承知識,以及在自己的腦中從事想像與創新。 多數人都有崇拜和學習的榜樣人物 “role model”,每個人出生後的三分鐘內,我們大腦的神經連接密度多達1.8億,其中很大一部分依賴於能夠模仿他人的行為,尤其是父母。之後我們所接觸的每個人,無論我們是否將他們視作榜樣,對我們的影響可能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鏡像神經元,使行為和知識能夠傳遞而發展。 在這本書裡,榮獲商業書籍大獎的作家暨心理學家 菲歐娜·默登,檢視塑造我們的各種人生借鏡:父母、朋友、老師、親戚、甚或是職場同事。在我們世界中的各個人,持續塑造我們的為人 -- 從與我們過從甚密的人乃至素昧平生的人。更進一步探討鏡像思維對群眾影響,包含媒體和名人效應,並提出鏡像模仿對時下年輕人的影響。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導讀推薦] 洪 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真摯推薦] 白明奇 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導讀推薦] 洪 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孩子是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的 洪蘭 自從1992年,義大利的神經學家在猴子的大腦裡,發現了鏡像神經元後,它就成為心理學家的最愛,因為它幾乎可以被用來解釋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甚至犯罪心理學上的種種現象。比如說,當初會發現這個鏡像神經元,是因為有個神經學家在實驗室拿東西起來吃,他發現安靜坐在椅子上,等待做實驗彌猴的大腦前運動皮質區,專門負責做動作的計畫和執行的神經細胞突然活化起來了。他大為驚奇,這不就是「見人吃飯喉嚨癢」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嗎?這個過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現在找到神經學上的解釋了。 於是各領域的學者紛紛開始研究鏡像神經元,來尋找他們研究現象背後的神經機制,例如把鋼琴家放進核磁共振中,請他想像他在彈貝多芬的奏鳴曲,然後給他電子琴鍵,請他真的彈,結果發現,想像時大腦所活化的地方跟實際彈時是同一個地方。這就難怪「沙盤演練」有效了,因為它們活化同樣的神經細胞,這些迴路被一再活化後,會變得臨界點比較低、連接比較緊密,甚至多次後,可以變成自動化。 教育學家更在大腦中看到「殺雞儆猴」的神經機制:當實驗者電擊一個人的手給另外一個人看時,觀察者大腦的恐懼中心跟被電者恐懼中心活化的程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孫子替吳王闔閭練兵,那些妃子宮女們嬉笑不聽軍令,但是當孫子把作為隊長的吳王寵妃斬首後,宮女們立刻服從指令接受操練了,因為她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讓她們感同身受,不敢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當然,影響最大的是發展心理學家,1977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對出生41分鐘,還未抱回家的嬰兒吐舌頭、作鬼臉,這麼小的嬰兒就馬上模仿了。研究者找到了最原始的學習-模仿,它背後的機制就是鏡像神經元。這個發現在當時可以說是石破驚天,因為嬰兒沒有人教(因為才出生41分鐘)就會做出某個行為,在當時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曾有個哈佛大學心理系的研究生在電梯中,不小心(他說是不幸)遇見了行為主義的大師史金鈉(B. F. Skinner),他在緊張之際,按錯了電梯樓層,便慌亂的向史金鈉道歉說:「我改變了我的心意(I changed my mind.)」,史金鈉立刻糾正他說「你不是改變了你的心意,你是改變了你的行為(You did not change your mind, you changed your behavior.)」,可見當時學術界是如何的排斥大腦和心智(這個研究生後來成為非常有名的神經心理學家,Richard Davidson,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專門研究禪坐和情緒的大腦機制)。 這個鏡像神經元甚至為文化的演進提供了生活的基礎,透過社群共享、模仿與觀察來教導下一代。普林斯頓大學的紀爾茲(C. Geertz)認為文化是潛在的控制機制,它不只是服飾、習俗、生活型態而已,它還是計畫、策略等無形思考的規範。人們透過觀察與模仿,不自覺的做出他族群所允許的行為。李鴻章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地毯上吐痰,別人側目,他卻沒有覺得失禮,因為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文化使你以為你在執行你的自由意志,其實你在做傳統加諸你身上的規範,你根本沒有去想你為什麼會這樣做。 我在美國念書時,去指導教授家過感恩節。我看到他太太把火雞腹內塞好香料後,倒扣在洗碗籃下,我就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想了一下說,不知道,她媽媽一向都是這樣做的。經過查詢,才知道她小時候,家裡有隻會偷吃的大黃貓,所以火雞要加蓋。但是現在她並沒有養貓,火雞不蓋是安全的,她不假思索的蓋了二十年,反而變成了她家的傳統,因為她女兒烤火雞也是這樣做。 本書提到一些青少年行為的大腦機制,這對學校的輔導老師有很大的幫助。教學改變大腦的功效比任何腦外科醫生的手術刀還要有效的多。作者所舉的芬蘭教育很有說服力,相信可以改變老師和家長的觀念。我們都知道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這個「物以類聚」背後的神經機制就是鏡像神經元。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其實就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時,大腦中的「錯誤訊號」立刻告訴我們快快模仿週邊的人,免得鶴立雞群遭到殺身之禍。同樣的,當我們的行為跟別人一樣時,大腦中的報酬迴路就活化起來,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安心。很像現代人藏身在網路中時,就敢隨便罵人因為「隱藏」讓他感到安心,就敢胡作非為。這個感覺就是鏡像神經元提供給他的。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和影響力可以說無所不在,它解釋了「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想的那樣長大,他會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發現鏡像神經元的神經學家之一,Marco Iacoboni曾經寫過一本書叫Mirroring People(中文名《天生愛學樣》,遠流出版),書中就告訴家長要「以身作則」,因為孩子是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菲歐娜·默登(Fiona Murden)菲歐娜·默登(Fiona Murden)是一位特許心理學家,她是英國心理學會的副研究員,也是一名作家暨專業演說家。她從倫敦大學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之後在安盛諮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開始她的職業生涯。在過去的18年間,菲歐娜為來自不同行業,體育界、商業界、以及政治界,的優秀人才提供諮詢,幫助他們達成最佳績效。她的演講邀約所到之處包括英國內閣辦公室、國民保健署(NHS)、牛津文藝節(Oxford Literary Festival)、以及紅色雜誌聰明女人週(Red Smart Woman's Week)。 菲歐娜的第一本書《定義你自己》(Defining You)曾獲得英國年度最佳商業書籍獎(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並在美國的公理商業圖書獎(Axion Business Book Awards)中獲得銀牌獎。除了寫作、諮詢、與演講的工作以外,菲歐娜還是「點到點」(Dot-to-Dot)的創辦人,這個組織的目標在於「銜接人類行為的各個面向,幫助每一個人實現潛能」。游綉雯游綉雯普度大學兒童發展博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好家教,決定未來領袖》、《培養會思考的孩子》、《憂鬱症重生之歌》、《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孩子的第二天性》等。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腦的鏡像學習法: 鏡像模仿決定我們的為人與命運
作者 / Fiona Murden
簡介 / 大腦的鏡像學習法: 鏡像模仿決定我們的為人與命運:為何「爸媽是最初的老師」?你身旁的榜樣人物又如何形塑你?大腦的鏡像系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鏡像神經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9616
ISBN10 / 957328961X
EAN / 9789573289616
誠品26碼 / 2681969004001
頁數 / 38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導讀推薦]          洪 蘭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真摯推薦]  白明奇 / 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黃瑽寧 /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試閱文字

導讀 : 孩子是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的
 洪蘭
    自從1992年,義大利的神經學家在猴子的大腦裡,發現了鏡像神經元後,它就成為心理學家的最愛,因為它幾乎可以被用來解釋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甚至犯罪心理學上的種種現象。比如說,當初會發現這個鏡像神經元,是因為有個神經學家在實驗室拿東西起來吃,他發現安靜坐在椅子上,等待做實驗彌猴的大腦前運動皮質區,專門負責做動作的計畫和執行的神經細胞突然活化起來了。他大為驚奇,這不就是「見人吃飯喉嚨癢」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嗎?這個過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現在找到神經學上的解釋了。
  於是各領域的學者紛紛開始研究鏡像神經元,來尋找他們研究現象背後的神經機制,例如把鋼琴家放進核磁共振中,請他想像他在彈貝多芬的奏鳴曲,然後給他電子琴鍵,請他真的彈,結果發現,想像時大腦所活化的地方跟實際彈時是同一個地方。這就難怪「沙盤演練」有效了,因為它們活化同樣的神經細胞,這些迴路被一再活化後,會變得臨界點比較低、連接比較緊密,甚至多次後,可以變成自動化。
  教育學家更在大腦中看到「殺雞儆猴」的神經機制:當實驗者電擊一個人的手給另外一個人看時,觀察者大腦的恐懼中心跟被電者恐懼中心活化的程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孫子替吳王闔閭練兵,那些妃子宮女們嬉笑不聽軍令,但是當孫子把作為隊長的吳王寵妃斬首後,宮女們立刻服從指令接受操練了,因為她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讓她們感同身受,不敢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當然,影響最大的是發展心理學家,1977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對出生41分鐘,還未抱回家的嬰兒吐舌頭、作鬼臉,這麼小的嬰兒就馬上模仿了。研究者找到了最原始的學習-模仿,它背後的機制就是鏡像神經元。這個發現在當時可以說是石破驚天,因為嬰兒沒有人教(因為才出生41分鐘)就會做出某個行為,在當時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曾有個哈佛大學心理系的研究生在電梯中,不小心(他說是不幸)遇見了行為主義的大師史金鈉(B. F. Skinner),他在緊張之際,按錯了電梯樓層,便慌亂的向史金鈉道歉說:「我改變了我的心意(I changed my mind.)」,史金鈉立刻糾正他說「你不是改變了你的心意,你是改變了你的行為(You did not change your mind, you changed your behavior.)」,可見當時學術界是如何的排斥大腦和心智(這個研究生後來成為非常有名的神經心理學家,Richard Davidson,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專門研究禪坐和情緒的大腦機制)。
  這個鏡像神經元甚至為文化的演進提供了生活的基礎,透過社群共享、模仿與觀察來教導下一代。普林斯頓大學的紀爾茲(C. Geertz)認為文化是潛在的控制機制,它不只是服飾、習俗、生活型態而已,它還是計畫、策略等無形思考的規範。人們透過觀察與模仿,不自覺的做出他族群所允許的行為。李鴻章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地毯上吐痰,別人側目,他卻沒有覺得失禮,因為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文化使你以為你在執行你的自由意志,其實你在做傳統加諸你身上的規範,你根本沒有去想你為什麼會這樣做。
  我在美國念書時,去指導教授家過感恩節。我看到他太太把火雞腹內塞好香料後,倒扣在洗碗籃下,我就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想了一下說,不知道,她媽媽一向都是這樣做的。經過查詢,才知道她小時候,家裡有隻會偷吃的大黃貓,所以火雞要加蓋。但是現在她並沒有養貓,火雞不蓋是安全的,她不假思索的蓋了二十年,反而變成了她家的傳統,因為她女兒烤火雞也是這樣做。
    本書提到一些青少年行為的大腦機制,這對學校的輔導老師有很大的幫助。教學改變大腦的功效比任何腦外科醫生的手術刀還要有效的多。作者所舉的芬蘭教育很有說服力,相信可以改變老師和家長的觀念。我們都知道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這個「物以類聚」背後的神經機制就是鏡像神經元。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其實就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時,大腦中的「錯誤訊號」立刻告訴我們快快模仿週邊的人,免得鶴立雞群遭到殺身之禍。同樣的,當我們的行為跟別人一樣時,大腦中的報酬迴路就活化起來,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安心。很像現代人藏身在網路中時,就敢隨便罵人因為「隱藏」讓他感到安心,就敢胡作非為。這個感覺就是鏡像神經元提供給他的。
    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和影響力可以說無所不在,它解釋了「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想的那樣長大,他會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發現鏡像神經元的神經學家之一,Marco Iacoboni曾經寫過一本書叫Mirroring People(中文名《天生愛學樣》,遠流出版),書中就告訴家長要「以身作則」,因為孩子是依照父母的樣子長大的。

試閱文字

內文 : ◎樹立榜樣:關係、信任與接觸
回到蘿安‧強生、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哈德森老師的故事,有一些主題是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的─關係、信任與接觸。到底我們所描述的是什麼呢?為了加以闡述,現在請你想像你正在度假。
    你走進旅館大廳,在幾個小時的旅途勞頓之後,你慶幸自己終於抵達了。你很累,而這是一間昂貴的酒店─這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大樂事,然而此刻你只想進到旅館的房間,然後洗個澡。但是櫃台的接待人員卻連看都不看你一眼,你開口說話也不回應你,他們太忙於做別的事情。當他們終於招呼你時,卻給了你一堆表格,要你填寫,然後就離開櫃台去做其他事情,也沒給你房間的鑰匙。你會做何感想?你可能會覺得惱怒、沮喪、不悅、厭倦、甚至會生氣,總之,感覺不太好。假期開始後幾天,你要從這個國家前往另外一個國家。
    你的班機延誤了,當你抵達後,你也是感到又累、又急著想到自己的房間。這一次,你訂的是一家比較小型、家庭式經營的旅館,而不是你原先住的那種豪華旅館。當你到達時,面帶微笑的旅館主人歡迎你,直視你的眼睛;當他們說出,經過這麼嚴重的延誤你一定很累,那種感覺宛如他們可以讀懂你的心思。他們主動說要幫你提行李,而且建議你直接去你的房間,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留到早上再處理。這或許是個太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你認為自己的感受,和在第一家旅館的感受,會有所不同嗎?
    這顯然和在校就學的孩子大不相同,但是這些小小互動之間的差距,說明了優秀教師的榜樣,與沒有任何影響力的老師榜樣之間,所存在的許多簡單卻重大的差距。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前一個互動不涉及任何關係,也鮮少有同理心;而第二種情景則觸動了真誠的關係,和某種程度的同理心關懷。我們知道對於樹立良好榜樣另外的要素是信任與接觸,這無法只以簡單的情境來說明。我們也會在以下的章節來探討。
    同理心促成了這個例子裡人與人的關係。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討論的,同理心極具威力,即使只顯現片刻。瞭解你承受了多大痛苦的護士;溫和解釋你所愛之人病情的醫生;在上述舉例中,瞭解你旅途勞頓的旅店老闆。經年累月,同理心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強生的方法展現出持續的同理心:她沒有讓學生質疑她對他們的承諾。她瞭解他們、瞭解他們每個人的處境、讓他們感到為人的尊重與價值,也因此,她瞭解他們的感受,以及他們為什麼有那樣的行為舉止。強生本人曾經這麼說:「大家都忘了年少的滋味……但我想我從未長大。」7正如我們之前所討論的,這種同理心是由鏡像系統所促成的。研究顯示,最有助益的師生關係型態,是基於愛心─溫暖、撫育與開放的心態,這樣能提升關係的品質。8,9一位能夠示範在學習中的社會情緒面向的老師也能夠建立關係。那些敘述自己和展現出這些行為的老師有好關係的學生,在校也表現出較佳的學習動機、投入較多情感、較多行為上的參與。10
  人際關係的品質也本於信任。在顧客到訪旅店這種表面的互動中,我們無需煩惱同理心的虛實:我們只是想在那個當下感覺舒服。但是當我們是一名病人或學生時,我們需要信任那份同理心是真心誠意的─醫護專業人員或老師的行事會對我們產生長遠的影響。強生的學生信任她;她從未放棄他們,無論他們多麼努力想推開她,因為她的同理心是真實的。身為成年人,信任對於我們大多數(若非全部)的人際關係都至關重要,包括工作、家庭、友誼、以及與家人的關係。困難在於,師生之間的互信不僅極為重要,而且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也會愈加難以產生。
    在小學階段,孩子第一次和許多同齡的同學長時間相處。儘管他們可能仍然對鏡像作用沒有自覺,但是他們第一次突然對可供模仿的人有諸多選項,不再是只有父母、兄弟姐妹或親戚朋友。在這個年紀,孩子通常會信任他們的老師,甚至是非常信任他們。孩子放學回家,可能會把布朗老師或皮爾斯老師說過的話,一五一十地複述一遍。老師的關注能夠讓孩子很高興,但是在這個年紀,因為對某個孩子表現冷淡,會破壞師生間的互信、關係或是同理心,也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他們的大腦結構以及某些生理因素,像是荷爾蒙,對他們的行為、情緒、以及如何回應他們身邊的人,產生了極為複雜與混亂的影響。此外還有一些演化與發育上的因素,會讓青少年做出糟糕的決定,模仿那些不見得對他們有益的同儕。然而在這個年紀,這就是他們的世界─喜歡社交。學生更可能信任愛他們、關心他們的父母、他們認識了一輩子的親戚、以及他們自己選擇的朋友。這是老師在被列為榜樣人物時,比起親戚或同儕要敬陪末座的諸多因素之一。
    信任頗為微妙。為了建立互信,老師必須和學生建立關係,並且表現同理心。請記住,這不是同情,也不是容任學生任性妄為,而是要能夠對青少年的觀點,從思想上去理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這本書裡,榮獲商業書籍大獎的作家暨心理學家 菲歐娜·默登,檢視塑造我們的各種人生借鏡:父母、朋友、老師、親戚、甚或是職場同事。在我們世界中的各個人,持續塑造我們的為人 -- 從與我們過從甚密的人乃至素昧平生的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