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s Adrift
作者 | Leonard Sax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浮萍男孩 (全新增訂版):作者演講時說:「我告訴他們使孩子疏離學校(甚至疏離生活),疏離真實世界的奮鬥、成就和失落的五個因素,我告訴他們,我們如何可以反轉這個趨勢, |
作者 | Leonard Sax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浮萍男孩 (全新增訂版):作者演講時說:「我告訴他們使孩子疏離學校(甚至疏離生活),疏離真實世界的奮鬥、成就和失落的五個因素,我告訴他們,我們如何可以反轉這個趨勢, |
內容簡介 作者演講時說 :「我告訴他們使孩子疏離學校(甚至疏離生活),疏離真實世界的奮鬥、成就和失落的五個因素,我告訴他們,我們如何可以反轉這個趨勢,鼓勵更多的男孩邁向成功。」 這本書充滿了感人的真實故事案例,可以激勵老師和家長,並指出年輕男性邁向新未來的路。 全新增訂版補上最新的研究,特別補強了電玩和男孩動力不足的篇章。 全新增訂版新增了以下的內容: ˙由生理研究證明性別差異之篇章 這些年來有許多新的研究,顯示女孩和男孩有重要的天生差異。一些很驚人的新研究顯示,男孩女孩在嗅覺、聽覺和視覺上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都反映在親職與學校教育的實務觀察上。大腦發展的研究顯現男生和女生有著巨大的差異,老師和校長會努力去調整教學方式來適應男生和女生在學習上的不同。 ˙現代家長最關心的社交媒體與電玩遊戲,如何對男孩與女孩造成不同的影響 俠盜獵車手系列(Grand Theft Auto)和決勝時刻(Call of Duty)是最紅的電玩遊戲,它吸引孩子的地方是不停的改換任務挑戰、場景和人物。在這裡,分心是必要的, 難怪研究者發現玩電玩的時間越多,越不能專注在一個項目上,容易在課堂上的分心。而沉迷於玩以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為主的電玩遊戲的人,將來也更有可會有犯罪行為出現。 你必須知道你的孩子在玩什麼遊戲,沒有人可以替你做這個工作,你必須站在他的肩膀後面知道他在玩什麼,這裡沒有什麼叫隱私權,你得確定他玩的遊戲符合你的標準。 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對他們來說,陌生看法的文化來對抗: 1.真正的男人喜歡閱讀 2.真正有關係的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3.真實世界的成就比虛擬世界的成就更重要
各界推薦 強力推薦 l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 掛名推薦) l 邢小萍 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 專文推薦) 重新認識身邊的男孩 永安國小校長 邢小萍 我是位小學校長,最喜歡觀察校園中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當孩子們走進我的辦公室,最先看到的一定是書,然後小男孩就會關注到我辦公桌上的彈珠台、扭蛋機和機器人,確實和小女生不大相同!我自己有兩個女兒,雖然沒有教養兒子的經驗,但是從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的筆下,讓我得以應證教學近四十年的觀察——性別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一開始,相信很多讀者一定跟我一樣好奇,這本書的書名是《BOYS ADRIFT》洪蘭老師翻譯成《浮萍男孩》。原來是因為許多父母感覺到男孩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好像缺乏強烈的動機,隨著生命的潮流把他帶到天涯海角。 家庭醫師暨心理學家薩克斯則認為是社會和生物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造成了讓男孩漂流的環境。如果你以為這是一本醫學理論的書,那就大錯特錯了! 本書的作者像說故事一般,將他引用的研究報告、理論基礎和醫學臨床上的觀察結合案例,讓我們明白:男女生大腦在生物基礎上根本就不同,要了解彼此的差異才能提供孩子合適的教養與教育。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經常會有「啊哈!!」的驚呼聲,尤其是教育現 場的高年級老師總是抱怨班上的男孩子人際互動不佳、生活自理能力差、挫折容忍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原來是因為:父母、老師對性別差異的迷思。我們應該認清男生和女生在遊戲時的不同、在學習優勢的不同,他們面對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待外界的方式也不同、連聽覺敏感度都不同。 作者也歸納出五個導致男孩缺乏動機的原兇:像是在學校裡,太多講述取代動手做的經驗、從競爭的形態移轉到大家都是贏家,造就許多男孩不喜歡到學校。其次是手機或電玩遊戲的過度使用,讓男孩對真實世界的成功和成就不再有興趣。還有過動症的過度診斷和用藥,其實許多被誤診的男孩,只是需要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課程表,和一個懂得如何教男生的老師。當然環境中雌激素干擾內分泌平衡,嚴重打擊男孩的內分泌系統。最後是流行文化對男性氣概的貶抑,性別角色認同在男孩轉變成男人的過程中需要適當引導和有成熟的男性角色典範,讓他們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男人。真的是一針見血! 如果我們想讓男孩學習獨立負責,薩克斯醫生也提醒我們在教育上,老師父母需要為孩子量身打造,設計適合男孩女孩不同的學習環境。就像是男孩眼睛就自動會聚焦機器人、彈珠台是很自然的。父母也必須清楚知道孩子現在正在玩的遊戲,而不是放任! 恭喜你打開這本《浮萍男孩》!我們要一起用正確的方法來引起孩子的動機,用適合的方式來陪伴男孩的成長!適性發展,天賦展能,當然也包含你我身邊正在成長的男孩!
作者介紹 Leonard Sax, M.D., Ph.D. 利奧納德‧薩克斯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 M.D., Ph.D.)是醫生也是心理學家,為美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ingle-Sex Public Education, NASSPE)的創辦人和執行長。學術性相關研究發表在許多知名期刊上,包括《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美國醫學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以及《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等等,並著有《養男育女調不同》 和 《棉花糖女孩》(遠流出版)等書。他是知名的演說家,一年在全球有五十場的演講,曾多次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公共電視(PBS)、福斯新聞(Fox New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之聲(Voice of America)、《今日秀》(The Today Shows)及許多其他節目的採訪,討論性別差異在孩子學習上的重要性。作者官網 https: www.leonardsax.com 洪蘭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和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 洪教授已翻譯了五十七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心智拼圖》、《天生愛學樣》、《教養的迷思》、《快思慢想》、《改變是大腦的天性》、《自癒是大腦的本能》等。 洪博士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三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產品目錄 推薦文 導讀/男孩的成長需要適當的教育與引導 洪蘭 第1章 謎團:缺乏動機的男孩 1 3 ●不僅僅是學校 第2章 第一個因素:學校的改變 ●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現在攔住他,將來他才能超越 ●小女孩是什麼做的? ●好和壞的知識之樹 ●孩子與一部可設定的電腦有何不同? ●好消息:男孩危機是假的! ●假如你是小豬,你會有什麼感覺?──對男生不友善的問題 ●學校對男生不友善 ●正確的競爭方式 ●自尊心不會受到打擊嗎? ●科倫拜高中和維吉尼亞技術學院槍擊案呢? 第3章 第二個因素:電玩遊戲 8 7 ●主控力 ●笨和更笨 ●「我不退出」 ●有無病識感 第4 章 第三個因素:ADHD的藥物 1 2 1 ●「為什麼不試試看?」 ●伏隔核 ●維多利亞時代的古董遺跡 第5 章 第四個因素:內分泌干擾物質 1 4 9 ●雌性化的魚 ●她才八歲,但看起來像十二或十四歲 ●不同步的青春期 ●瓶裝水、奶嘴及奶瓶 ●內分泌干擾物質、ADHD和動機 ●為什麼美國孩子變得這麼胖? ●男生現在是比較脆弱的性別嗎? ●不男不女 ●有利處 第6章 結果:賴家王老五 1 7 9 ●錢怎麼了?●克瑞夫特的兩難 ●普利畢洛夫群島的教訓 ●怎麼回事?●改變中的美國家庭 ●錢和性怎麼了? ●手淫新世代 ●賴家王老五 第7 章 第五個因素:被遺棄神祇的復仇 2 3 5 ●歷史悠久的文化有一件事相同 ●美國文化是男孩的毒藥,那女孩呢? ●性別的特殊含意●美國父親的改變 ●做為一個男人是什麼意思? 第8章 解藥:讓男孩重拾動機 2 6 7 ●第一個因素:教育中的改變 ●第二個因素:電玩遊戲 ●第三個因素:ADHD的用藥 ●一個問題導致了診斷 ●男孩有多常得到ADHD? ●第四個因素:內分泌干擾物質 ●第五個因素:失去正向的角色模範 ●重建世代之間的聯結 ●一句警語 ●一個故事
書名 / | 浮萍男孩 (全新增訂版) |
---|---|
作者 / | Leonard Sax |
簡介 / | 浮萍男孩 (全新增訂版):作者演講時說:「我告訴他們使孩子疏離學校(甚至疏離生活),疏離真實世界的奮鬥、成就和失落的五個因素,我告訴他們,我們如何可以反轉這個趨勢,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88879 |
ISBN10 / | 9573288877 |
EAN / | 9789573288879 |
誠品26碼 / | 2681930769007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帶領著父母走過許多性別差異的迷思,他解釋孩子如何思考、如何感覺、如何學習、如何反應。他從紀律、學習、冒險性、攻擊性、性和毒品等諸多主題切入,讓我們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遊戲上不同、在學習上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導讀 : ●導讀
洪蘭
男孩的成長需要適當的教育與引導
以前我做學生時,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是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現在幾乎每一班都至少有一個,有的班還高到四、五個。頑皮的孩子自古至今都有,男生沒有調過皮、挨過打,好像就不可能長大,但是皮到要帶去給醫生看、要吃藥,好像是沒有。所以這個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就變成了二十一世紀非常引人矚目的疾病。本書作者是個家醫科醫生,又在賓州大學念到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手邊有臨床門診的資料,又有作研究的訓練,加上「好奇」是人的本性,他就開始去研究為什麼本世紀有麼多過動/注意力缺失的孩子,而且為什麼男生居多。
疾病是不分性別一律肆虐的,如果分性別,那麼可能有基因上的原因,使某個性別容易受疾病的侵害;也可能有社會的因素,對某個性別特別不利,所以值得研究。他發現真正應該吃藥的過動兒不多,許多是誤診,吃了不該吃的藥,因為父母的期待和老師、醫生的方便(沒有父母能接受我的孩子功課不好是他比較笨的關係,如果是疾病,那麼父母顏面沒有失,畢竟人要生病是沒有辦法的事;服了藥,孩子安靜下來,可以坐在課堂上聽講了,對老師是個很大的精神壓力解脫;很多醫生是只要病人不抱怨,老師、父母都要求用藥時,開了藥皆大歡喜,所以治標的各種藥物就越開越多了)。但是基本上,這是鋸箭療傷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問題,本書的作者在門診繁忙之餘,費心找出該現象的社會原因,解除孩子的痛苦,是很令人敬佩的。
過動/注意力缺失是男孩、女孩都有的毛病,為何本書只偏重男生的現象和發生原因呢?這是因為男生情況比較嚴重,先從嚴重的救起。在大腦的發展上男生成熟得比女生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經做過一個大型的大腦發展造影研究,掃描了一千七百多個從幼兒園到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結果發現男生與女生在大腦不同區域成熟的順序和時間不同。一般來說,女生早熟,甚至可以早到兩年的差距,所以有些六年級的女生看起來像高中生,有些國二的男生看起來像五年級小學生。最近比較人類學的基因研究發現,男生與公黑猩猩有百分之九九‧四的基因相同,比與人類女性的共同基因還多一些。所以男生在看、聽、嗅覺方面與公黑猩猩的相似性大於人類的女性。這一點對了解性別差異很重要,男女在處理事情上的不同是來自大腦結構與神經迴路活化上所造成的功能上的不同。
在台灣談性別差異是件危險的事,我曾因為談到男女在同一件事的處理上大腦有不同之處,而被猛烈攻擊,甚至黑函說我政治不正確。但是在實驗上的確有看到差異,所以必須要講。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擅長的地方,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每個人去做每個人擅長的事,不論它是刻板的男生的事或刻板的女生的事。法律要保障的是機會的平等和薪水的平等。作者也看到了男女大腦上的不同,所以他認為男生需要適合男生天性的課程表,從他們的長處切入,去開啟教導他們的心智。他說男生需要常常去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觀察,從實際動手操作中學習(其實女性也是需要)。如果孩子花很多時間在電腦螢幕前面而不在戶外,會有所謂的「文化自閉症」(Cultural Autism),最後形成被孤立、牽制、阻遏的那種「隧道感官」感覺(Tunneled Senses),他們抓不到概念或問題的重心。因此,從本書中,你可以強烈感覺到作者贊成男女分校或分班,男生需要競爭才會有動機。作者舉了很多例子來支持他的看法。我來自女校,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承認他講的有道理。
由於全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及早學習,忘記了學習有「成熟」這個條件。現在幼兒園做的是小學一年級的工作,美國從幼兒園開始教認字、寫字(台灣也是),假如男生成熟得慢,還不能讀和寫,這時,他會討厭上學,因為上學是挫折,是去做一件他能力還做不到的事。其實北歐很多學校是七歲才啟蒙上學,他們的國力發展也沒有比我們五歲就學寫字的差。太早要求孩子去做他還沒有準備好、還未成熟到可以做的事,對孩子的身心都不好。
讀者可以想像馬路上有個裂縫,大人一腳就跨過去了,孩子則必須蹲下來爬過去,爬時還得戰戰兢兢,生怕掉下去。但是等孩子長大一點,腳步變寬時,他也一步就跨過去了。小時候看希臘神話金羊毛(Golden Fleece)的電影,巨人一腳就跨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或是《格列佛遊記》裡的格列佛一把就把船抓起來,多麼輕而易舉。看到台灣的父母,孩子才三歲兩個月就送去學國文數學,真讓我心痛。這本書有很多篇幅是為了這樣的父母寫的,作者從大腦的觀點來勸告父母不要揠苗助長,每個人大腦的成熟時間不一樣,大腦同一區塊男女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不必心急,晚一年上學沒有所謂的面子問題,幼兒園本來就是個學習與別人相處的遊戲地方,沒有「被當掉」的面子問題。
至於為什麼白人小孩被診斷為ADHD的比例高,這是社會偏見的關係。一個白人小孩拿到C,而老師認為他應該拿A,老師就會懷疑他是不是注意力有缺失,上課沒有好好聽,回家沒有好好做功課;但是假如一個黑人或墨西哥孩子拿到C,老師可能認為他是能力所限,無法拿到更好的成績,就不會建議父母帶孩子去找醫生開藥。作者坦承美國有很多人,包括黑人老師在內,仍是對白人孩子有較高的期待,他們會認為這個白人小孩沒有發揮出他的潛能,應該尋求改進方法。想不到這反而使不需要服藥的白人孩子服了藥,變成白人ADHD的機率比黑人高出了許多。這也許是種族歧視者前所未料的吧!
那麼,如果孩子不是過動/注意力缺失,為什麼吃了藥就安靜下來,學習就進步了呢?麻省理工學院蓋伯瑞利教授的實驗回答了這個問題。蓋伯瑞利真是神通廣大,能得到父母的同意,給正常的孩子吃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藥;他也得到病童父母同意,暫時給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停藥。他在這段期間測試兒童,看他們在有藥、無藥的情況下學習的情形。結果發現藥物會增進正常兒童的學習,增進的強度與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兒童的程度一模一樣。這些藥物都是促使大腦中血清張素的濃度增加,而血清張素跟記憶、注意力、動機都有直接的關係,難怪過動/注意力缺失的誤診率這麼高。很多人都認為吃了藥有效,就一定是這個病,其實不見得。路上很多人打傘時,陰溝的水會漲高,但是那是因為下雨的關係,雨水才是真正的原因,打傘只是個表象。
現在許多家長很短視,只要孩子功課好,什麼都可以犧牲。既然吃了藥記憶力會好,為何不給他吃?他們會要求醫生開藥。最近動物的研究發現這些藥物會影響大腦,尤其是伏隔核,會使動物失去動機:肚子餓,食物放在面前懶得吃,連敵人來都懶得逃命。在人類身上也看到同樣情形,最近腦造影研究發現,七到十四歲的男生如果玩太多電玩,會影響伏隔核和背側前額葉皮質(DLPFC)的平衡,伏隔核是把動機和驅力送到DLPFC去、DLPFC再給這個驅力回饋報酬的目標和情境,這兩個區域密切合作,這個人就有動機,朝真實世界的目標前進。但是如果電玩遊戲將血液引入伏隔核,使DLPFC的血流量減少,這時電玩遊戲本身就給了孩子達到目的的回饋報酬,而這回饋報酬並沒有連接到真實的世界,所以他們對真實世界的成就不再感興趣。電玩刺激大腦的伏隔核區,就跟吸食古柯鹼所影響的地方一樣,所以電玩會上癮。
其實男生和女生真的有不同,從孩子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我和我妹妹都曾到動物收養中心去領養過流浪貓,我妹妹的兩個女兒會替貓洗澡,用洗衣籃替牠布置一個溫暖的窩;我的兒子就把貓塞到他的T恤裡假裝他在懷孕,結果貓逃出來時,在他胸前狠狠留下五道血爪印。男生闖了禍不敢說,等我替他洗澡時才發現,他怕我罵,還一直說不痛、不痛。
男孩並不會因長大就自動變成男人,他們需要被教導、被引導,需要藉由各種挑戰證明給別人看,他的身體、心智都已成熟,可以脫離父母保護,獨當一面,他才算成年。年齡跟成熟之間不是等號關係,古人十六歲弱冠,變成大人,現在十六歲男生還要媽媽叫起床才不會遲到,不但不能謀生養家,每天還要跟家裡拿零用錢。
男孩需要磨練才能成為男人,我很贊成作者說的讓孩子去勞動服務,從流汗中學到做為一個男人是什麼意思,當你自己可以種出米來吃、蓋出房子來住時,你就知道你可以獨當一面了。所以電視廣告說喝了某個牌子的啤酒才是真正的男人,勞動服務過的孩子知道不對,真正的男人跟喝什麼牌子的啤酒無關,跟你有無能力去服務別人有關係。
本書最好的地方是作者在指出所有造成孩子沒有動機的因素後,最後給父母指出一條生路,建議父母可以怎麼做去改變孩子,讓孩子重拾動機。他在書中所提的方法都很簡單,只要有心,便可以做到的:如盡量帶孩子去跟大自然接觸,在他背青蛙的解剖圖之前,先知道什麼是青蛙,並且摸過青蛙、玩過蝌蚪。作者說內布拉斯加的學校不再用紙筆測驗來評估小學生對電流的知識,而是要他們自己組裝一個電迴路,如果組裝正確,那麼迴路板上的馬達就會動,鈴聲就會響。孩子從鈴聲中,不但得到他的自信心,還確實把電流的知識學進去了。作者的話使我想起李家同教授對台灣電機系學生的批評,或許新任教育部長真的應該好好看一下這本書。
另外,作者建議父母一定要用心替孩子找一個適合他的學校,學校跟孩子的契合實在太重要了,孩子一天有八個小時在學校生活,如果老師的教學、校長的理念不適合他,而他必須每天去受八個小時的罪,實在太可憐了。很多時候,適合哥哥的學校,對弟弟可能不合。我很贊成德國人的話:「沒有什麼天氣叫不好,只有合不合適的衣服。」
作者特別強調不讓孩子走上歧路,必須替他指出另一條可行的路,行為才會改善。這點真是台灣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我們常懶得說理,都用權威的命令方式說話:「我告訴你不行就是不行」,使得孩子陽奉陰違、親子關係疏離。其實教養孩子是個藝術,材料不同,雕刻的方法就不同,逆著樹紋雕刻會糟蹋了好木頭。教養孩子絕對不是科學,科學有重複性,甲做成功、乙用同樣方式也會成功,但是教養孩子不是,別人孩子打罵會成材,你家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不可東施效顰,以免誤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要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父母千萬要有開闊的胸襟,要多看書,了解社會變遷,了解世界新潮流對孩子的要求,然後依照孩子天性,指引他一條他會快樂成長的人生道路。
推薦序 : 強力推薦
l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 掛名推薦)
l 邢小萍 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 專文推薦)
重新認識身邊的男孩
永安國小校長 邢小萍
我是位小學校長,最喜歡觀察校園中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當孩子們走進我的辦公室,最先看到的一定是書,然後小男孩就會關注到我辦公桌上的彈珠台、扭蛋機和機器人,確實和小女生不大相同!我自己有兩個女兒,雖然沒有教養兒子的經驗,但是從心理學家薩克斯醫生的筆下,讓我得以應證教學近四十年的觀察——性別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一開始,相信很多讀者一定跟我一樣好奇,這本書的書名是《BOYS ADRIFT》洪蘭老師翻譯成《浮萍男孩》。原來是因為許多父母感覺到男孩像浮萍一樣到處漂泊,好像缺乏強烈的動機,隨著生命的潮流把他帶到天涯海角。 家庭醫師暨心理學家薩克斯則認為是社會和生物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造成了讓男孩漂流的環境。如果你以為這是一本醫學理論的書,那就大錯特錯了!
本書的作者像說故事一般,將他引用的研究報告、理論基礎和醫學臨床上的觀察結合案例,讓我們明白:男女生大腦在生物基礎上根本就不同,要了解彼此的差異才能提供孩子合適的教養與教育。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經常會有「啊哈!!」的驚呼聲,尤其是教育現
場的高年級老師總是抱怨班上的男孩子人際互動不佳、生活自理能力差、挫折容忍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原來是因為:父母、老師對性別差異的迷思。我們應該認清男生和女生在遊戲時的不同、在學習優勢的不同,他們面對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待外界的方式也不同、連聽覺敏感度都不同。
作者也歸納出五個導致男孩缺乏動機的原兇:像是在學校裡,太多講述取代動手做的經驗、從競爭的形態移轉到大家都是贏家,造就許多男孩不喜歡到學校。其次是手機或電玩遊戲的過度使用,讓男孩對真實世界的成功和成就不再有興趣。還有過動症的過度診斷和用藥,其實許多被誤診的男孩,只是需要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課程表,和一個懂得如何教男生的老師。當然環境中雌激素干擾內分泌平衡,嚴重打擊男孩的內分泌系統。最後是流行文化對男性氣概的貶抑,性別角色認同在男孩轉變成男人的過程中需要適當引導和有成熟的男性角色典範,讓他們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男人。真的是一針見血!
如果我們想讓男孩學習獨立負責,薩克斯醫生也提醒我們在教育上,老師父母需要為孩子量身打造,設計適合男孩女孩不同的學習環境。就像是男孩眼睛就自動會聚焦機器人、彈珠台是很自然的。父母也必須清楚知道孩子現在正在玩的遊戲,而不是放任!
恭喜你打開這本《浮萍男孩》!我們要一起用正確的方法來引起孩子的動機,用適合的方式來陪伴男孩的成長!適性發展,天賦展能,當然也包含你我身邊正在成長的男孩!
內文 : 第3章
第二個因素:電玩遊戲
電玩遊戲的破壞性效果不在男生的認知能力或他的反應時間上,
而在他的動機和他跟真實世界的連接上。
這些男生可能不是高動機的,但是他們的動機被引導到不對的地方,出軌了。
他們是有動機,但是他們與真實世界分離了。
電玩世界對他們來說更真實,至少比他們的功課、成績和大學申請信的世界更真實。
電玩遊戲特別傾向於提升與真實世界的中斷和分離,
正是因為這種暴力的不真實性。
你的兒子知道他不能對學校中他不喜歡的孩子發射光子魚雷。
你的孩子現在十三歲了。他電玩玩得很兇,偶爾也跟幾個朋友玩,但是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網路上與其他人對打。上個月,他在吸引了全球玩家參與的線上遊戲《最後一戰》(Halo)中拿下了亞軍。(注1)你想這沒什麼問題,但你開始關心他花在電玩上的時間,以及跟他一起在網路上玩的陌生人。這些人是誰?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空閒時間?
他的成績還可以,可是他下學期就要上九年級了,你和你的伴侶都覺得該是訂下一些規矩的時候了。第一,家庭作業排在電玩遊戲之前。你兒子馬上要進高中了,在家庭作業做完以前,不准玩電玩。
在你講到第二條規則之前,你注意到兒子根本沒在聽;他甚至沒有假裝在聽。他望著窗外,手指在桌上敲啊敲,嘴裡哼著些什麼,眼睛沒有看你,只是一直看著窗外,點著頭──不是對你,而是在隨他哼的歌打拍子。
「你沒在聽我說話。」你說。
「當然有,」他說,仍然不看你的眼睛:「不准打電玩直到家庭作業做完,聽到了。」
「好,現在是第二條規則,」你說:「第二條規則是一天打電玩不能超過三十分鐘,不管是星期天、哪一天,只要是上學的時候就不准超過三十分鐘。」
現在他開始注意你了。他不再敲手指頭,從你叫他來,這是第一次他直視你,然後他輕蔑侮慢地叫說不可能!「抱歉,三十分鐘?光是開機、登進去就差不多三十分鐘了。」
「但是你現在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電玩遊戲上,一個禮拜十幾個小時,」你不認同地說:「你把你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花在電玩遊戲上了。」
「但這些遊戲是我唯一擅長的東西,」你兒子說。他的聲調是既憤怒又哀求:「這些遊戲就是我,我不是那些可悲的書呆子,每晚花六兆個小時來讀書。」
「這些遊戲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你說:「它們只是遊戲而已。」
「什麼是真實?」你的兒子說。在你能回答這個意料之外的問題之前,他繼續說:「當我在玩《最後一戰》時,世界對我來說比現在這個更真實。我真的很行,」他說,一臉如夢似幻:「雖然我不期待你哪怕能了解一點點。」他停下來,然後很溫和地說,幾乎像在害羞:「我可以拿到冠軍;或許明年吧。絕對有機會,但是不能一天只打三十分鐘。」
這些念頭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這個男孩有這種近似偏執的動機去玩這種傻遊戲?答案會把你帶到比你預期更深的地方去。
男孩的世界是個很奇怪的地方,很多男生的動機和壓力是父母、尤其是母親所不了解的。父親或許能了解這些動機,有時卻蔑視現在男生內心世界的自我中心和不真實性;父親可能不希望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他年輕時也是這個樣子。
我並不是在替所有的男孩講話,而是關注那些好像沒有動機去把他們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那些好像不在乎有沒有拿到最好的分數或進入最好的大學,那些可以跟得上學校進度、卻沒有動機去跟的男孩。他們很多人是可以成為好學生的,卻似乎完全沒在在意這件事。他們究竟想要什麼?
兩個世代之前,在披頭四(The Beatles)和Gidget(譯註:這是一九五九年的青少年電影,由紅極一時的仙杜拉蒂〔Sandra Dee〕主演。Gidget這個字是作者F. Kohner創造的,由Girl和Midget混合而成的新字)的時代,男生比女生更有企圖心,現在則是反過來。然而DNA不可能在兩個世代中改變這麼多,甚至十個世代也不可能。是社會改變了。你的兒子看似對學業成就完全沒有動機,事實上他很可能亟欲追求成功──只是不在學校中,至少不在他現在上的這間學校裡。我聽到很多父母親說:「我兒子一點都不在乎學校的功課,但是對他喜歡的東西可以花很多時間去鑽研,弄到半夜三點不睡覺,只為在《決勝時刻》(Call of Duty)這個遊戲攻破下一關。他只是不在乎學業而已。」
為什麼有些東西可以使你兒子很有動機,有些又不行?說電玩遊戲很好玩而功課不好玩是不夠的,這個答案在技術問題。為什麼這些男生覺得電玩遊戲比學業有趣這麼多倍?大多數的女生和許多男生(沒錯,不是所有男生都愛打電玩)並不會覺得《決勝時刻》有什麼特別好玩的:老是在回擊某個對你展開射擊的(虛擬)壞人,就和念西班牙文動詞變化或是寫正式公文的作業一樣無聊。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個大多數男生都沒聽過的概念上,現代心理學家稱之為「條件典範的增強效應」(the reinforcing effect of contingent paradigm),又叫做「習得的主控權」(learned mastery)。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第一個寫長篇論文來講解我認識的這個增強效應:他將這種驅力稱為「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想知道你如何能夠把你兒子的動機找回來,了解尼采的權力意志概念是很有幫助的。
先提醒一句:有些缺乏動機的男生是不劃歸在權力意志這個類別裡的。我會在第四、五、七章談到這些男生身上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們先從尼采的洞見開始,希望這能幫助我們了解現代的研究,找出二十一世紀的男生──或許包括你的兒子在內──在哪裡、又是怎麼走錯的。
權力意志
尼采「權力意志」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個體想去控制他的環境。這個特性在兩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就可以看到。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在嬰兒的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當嬰兒的頭轉動時,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兩個月大的嬰兒很快就發現他轉動頭可以使走馬燈轉動,因此他會不斷地轉動頭,並且高興得咯咯笑。另一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上面有同樣的走馬燈,只是他自己不能控制它:燈是事先設定好的,每一分鐘轉一下,而床上也沒有動作感應器,所以嬰兒怎麼動都不會影響搖籃上的走馬燈。很快地,這一組的嬰兒會安靜地躺著,既不會動來動去也不會發出咯咯聲,看起來很無聊。(注2)另一位心理學家說:「嬰兒和我們一樣,比較喜歡對環境有所控制,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注3)
假如你告訴一個高度具有這種動機的男孩坐下,他會站起來;叫他站起來,他會坐下。他其實不在乎他是站還是坐,但是他需要知道、也需要你知道,他要站或坐是他在決定。他不要你告訴他該怎麼做。
當然,有很多人也會反應:「我知道有個女孩就像這樣。我認得一個女人也像這樣。她們不喜歡被告知道該怎麼做,她們喜歡有主控權。」這絕對是真的,但根據尼采的說法,區分哪些人受權力意志驅動,在於權力意志是否排名在其他驅力或其他事物之前。(注4)對大部分女生來說,被人喜歡或獲得好名聲比權力意志來得重要得多,但有些男生就認為掌控一切比別人是否喜歡他重要。有些女生也是,但不是很多。
再次強調,我不是說所有的男生皆如此,所有的女生又都怎麼樣。我們都知道有女生想當老大,也都知道有男生滿足於跟從而非領頭。我在開業的二十多年間,發現很多在我們看來沒有動機的男生,是受權力意志所驅動的。這個權力意志與其說是驅力,更像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看重人格和特質的方式。私底下,這些男生都認為他們很特別、獨一無二,而他們隱而未顯的命運將隨著時間慢慢展現出來。因此,他們認為那些一般人的法則不適用於他們。對他們來說,他們的「命中注定」比友誼甚或學業更重要,甚至比快樂重要。他們通常不期待別人會了解他們,包括他們的父母在內。他們甚至不要別人了解,因為他們(正確地)感覺到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它所有的卓傲不群,在多數大人眼中都顯得不堪一擊又自我中心。
請觀察一個青少年打電玩,尤其那種必須開槍、殺出一條勝利血路的遊戲,比方《決戰時刻》和《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這種電玩遊戲提供這些男孩一個快速、易於修正的遊戲,給他們渴望的力量與主控權:決定生死的權力。「它只是個遊戲」──但是看這些孩子玩得多認真。假如這時你告訴他,他不該再玩電玩遊戲,他會怎樣?你告訴他,假如他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玩電玩上,他不太可能在真實世界成功,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快樂。他會說他不在乎是否快樂。你告訴他,他需要長大,把這些遊戲放在一邊,去過真正的生活;他也許會引用尼采的話(但沒意識到他在引用尼采的話)回答:「這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這是我所要的,你可以滾回地獄去。」(This is what I am; This is what I want; you can go to hell!)(注5)
我知道有男生完全不碰電玩,也知道有男生每週玩超過二十小時、每天玩超過三個小時,天天如此,包括上學日。這通常表示他們的功課都是在半夜以後胡亂做一下,交差了事。在本章,我們要一直問:「你兒子沉迷電玩多少小時是沒問題的?可以玩哪些遊戲?」我可以先告訴你,關鍵在「平衡」。所有事情都應適可而止,才不會影響健康,假如玩電玩的時間超出跟朋友玩的時間,超出做功課的時間,那麼這就是過頭了,該有所節制了。
電玩遊戲不是完全不好,我知道有些家庭靠電玩讓親子關係更緊密,而不是使他們疏離。馬里蘭州蓋瑟斯堡(Gaithersburg)的赫胥(Shawn Hirsch)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反電玩遊戲者,後來他買了任天堂(Nintendo)的Wii遊戲機給女兒──現在他與女兒一起在遊戲機上玩網球和保齡球;尤其是他七歲的兒子,他們每天吃過晚飯以後都一起玩。馬里蘭州波多馬克市(Potomac)的摩根(Thomas Mrgan)也同意:「一個好的電玩遊戲是絕對可以跨越世代鴻溝的。」(注6)
權力意志也有其正向的一面。不難發現為什麼早些世代的男生會在權力意志的驅動下成功,他們長大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大膽的發明家、探險家、政治家或軍人,很快地替自己找到一個有生產力的地方安身立命。我所認得的大部分年輕人長大後都會超越這個階段,當他們三十歲成熟時,會有比較寬廣、較不自我中心的人生觀。但是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權力意志的驅動之下: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 Patton)就是這樣一個人,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的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電影導演、後來成為航業鉅子的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或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都在這名單上。你可能不喜歡這些人,他們都是自私、完全自我中心,絲毫不懂得諷刺、自我解嘲的幽默……卻在美國的文化和歷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不論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好是壞。
假如他們生在今天,就不太可能仍有一個有意義的事業。我想今天一個有著巴頓將軍或休斯DNA的男生,更可能成為電玩遊戲的上癮者;他也許會有一份工作,但是會把所有的能量和動機導向電玩遊戲,而非他的事業,所以他不會像上一輩的人那樣成功。
假如你在過去的十年間不曾玩過電玩,可能就不會了解拜科技進步所賜,它們變得多容易使人上癮,特別是對這些受權力意志驅動的男孩。想像你是個有巴頓將軍魂的男孩,這個男孩現在只要有電玩就能坐進坦克車裡、聽見頭頂車蓋關上的聲音,感覺到坦克輾過殘屋破瓦時傳來的震動(託三百瓦重低音揚聲器的福),並享受向敵方哨所發射鈾彈時的勝利震顫──或是同時遭遇三部敵方坦克轟擊的挫敗懊惱。但失敗的懊惱很快就會過去,因為他知道只要按一下Restart鈕,就永遠都能再玩一遍。
今天,任何一個能高速上網的孩子,都可以跟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玩即時(real time)線上遊戲。精密的耳機使他能模擬真正的戰場,可以用高科技的武器在虛擬世界中突襲敵人、摧毀他們的基地。在你的兒子花了兩個小時、率領他的小隊攻進恐怖分子的總部,透過頭上耳機的麥克風對他在世界各地的線上同志下達命令、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把敵人的發電廠炸掉──這個時候,你叫他去讀西班牙文的文法,難怪他會覺得課本非常、非常無趣了。虛擬世界是快速移動、互動、彼此合作且充滿樂趣的。
更好或更壞
一個禮拜花很多時間打電玩的孩子會被電玩的經驗所改變。有些改變能使孩子更好,但大多數是更壞。
讓我們先看看加分的部分。假如你問:「電玩遊戲有增進孩子的反應時間嗎?比方每次看到閃光就按鍵的速度?」那麼答案是「有」,玩電玩遊戲的孩子在按鍵反應上,比沒有玩電玩的孩子快了○‧○二秒。(注8)
但是假如你問:「電玩遊戲有讓孩子更專注在學業上,而不僅僅是在按鍵反應上嗎?電玩遊戲幫助孩子更懂得判斷危機嗎?最紅的電玩遊戲有幫助孩子更有愛心、同理心,更關懷他人嗎?」那麼答案是「沒有」。讓我們看一下證據:
注意力缺失:《俠盜獵車手》系列和《決勝時刻》這類最受歡迎的電玩遊戲,會不停地改換任務挑戰、場景和人物。通常螢幕上會出現好幾個人物,成功的玩家一定要不停上下左右地掃瞄,注意新的攻擊。假如一直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你絕對會失敗:因為你沒留意螢幕右邊傳來的沙沙聲,那代表即將到來的伏擊。在這裡,分心是必要的,難怪研究者發現玩電玩的時間越多,越不能專注在一個工作上;相反地,研究者發現那些難以專心、聚焦的人,通常會被電玩吸引,在這裡他們的注意力分散變成了資產而非負債。(注9)
風險:電玩世界不真實,你可以從二十呎高處跳到水泥地上,沒扭到腳、摔斷骨頭,爬起來就能繼續追趕敵人。你可以高速撞上牆壁,然後毫髮無傷地走出全毀的車子。你在《俠盜獵車手》中可以劫車──不劫車你也玩不下去。諸如《俠盜獵車手》之類的遊戲不僅允許你去做危險的行為,你還必須做才能得到回饋。如果你從高處跳下來去追你的對手,殺死他的機率會比你「浪費」珍貴的時間跑下樓梯高得多,難怪研究者發現玩這種美化冒險的遊戲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危險駕駛,像是超速、緊迫盯人(tailgating)和蛇行(weaving);他們比較常被警察攔下,比較容易出車禍,也比較會酒醉開車。(注10)在另一個研究裡,十七、八歲時玩這種高風險賽車遊戲的青少年,五年後真的撞車的機率比不玩這種遊戲的青少年高出三倍以上。(注11)
肥胖症:和沒有那麼常玩電玩遊戲的男孩相比,花很多時間玩電玩的孩子更容易有肥胖或過重的問題。(注12)這裡至少有兩個機制在運作:第一,玩電玩雖然運動了你的大姆指,但是比其他真實的運動,燃燒的熱量還是少了很多;第二,玩電玩遊戲看起來會直接刺激你的食慾,比看電視還糟。(注13)這大概是為什麼玩電玩的時間,明顯地與肥胖和其他對健康不利的結果成正比(這是和看電視的時間相較)。(注14)
去人性化/改變人格:當青少年玩暴力電玩時,他們不但把對手看成非人,也把自己看成非人,不過是個物體。做這方面研究的學者總結道:「暴力電玩遊戲會削弱我們的人性」。(注15)在一個四年的長期追蹤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花越多時間玩暴力電玩的年輕人,將來越可能出現酗酒、抽菸及危險的性行為;(注16)玩鼓勵反社會與非法行為的電玩,將來也會涉入不法行為。(注17)將高中生隨機分配去玩暴力電玩與非暴力電玩,玩暴力電玩的學生表現出較弱的自我控制力,並對道德的叛離感提高。(注18)其他研究者提出,打電動的孩子容易有「前途短視」(myopia for the future)的問題,表示他們會「不顧社交或工作領域長期的負面結果」繼續玩下去。(注19)玩暴力電玩會對你的感覺、思考方式,與生理的激發大有影響,這跟看別人玩這種遊戲或看暴力電視節目的效果又不一樣。(注20)
我引用了非常多關於暴力電玩的研究,最近又有證據指出,暴力電玩諸如《俠盜獵車手》和《決勝時刻》的影響,與非暴力電玩如俄羅斯方塊、祖瑪(Zuma),有本質上的不同:(注21)打暴力電玩的年輕人大腦改變了,對暴力不敏感,他們的大腦跟玩非暴力電玩的人不一樣了。(注22)電玩感覺越真實,這個影響就越大。(注23)經年累月地玩暴力電玩,會導致較攻擊性的行為、思想和感覺,也會降低同理與慈悲心;這是玩非暴力型電玩的人所沒有的。(注24)
電玩遊戲最嚴重的負面影響是造成玩家在人格、動機上與真實世界脫節。這些男孩很可能動機很強,但是他們的動機出軌了,不對了。我看過男孩關切《俠盜獵車手》的破關大於他西班牙文課成績,他們在虛擬世界的動機是拿真實世界的動機去換來的。對他們來說,電玩世界比家庭作業、運動和朋友更真實。暴力電玩尤其容易引起這種脫節,原因就在暴力的不真實性。你的兒子知道,他不能對他不喜歡的同學發射火箭炮。
那些每週花很多時間玩暴力電玩的孩子,會提高他們與真實世界脫節的風險。一位專門研究這個領域的心理學教授安德森(Craig A. Anderson)指出,暴力電玩和反社會行為關係的強度,與吸二手菸和肺癌的關係一樣強,也與鉛中毒和嬰兒智商降低一樣證據確鑿。他也提到現在圍繞電玩遊戲的爭議,就跟六○年代對抽菸或七○年代對鉛中毒的爭議一樣:畢竟有抽菸者沒有得肺癌,而有些從來不抽菸的人得了肺癌,因此,不是所有每週打二十小時電玩的男孩都會與世界脫節,也不是所有與世界脫節的男孩都打暴力電玩。(注25)
加州的立法者聽到了這個研究,他們非常在乎研究所指出的,玩暴力型電玩遊戲會改變兒童及青少年的人格,使孩子比較沒有愛心、比較有敵意,所以他們認為應該要立法:如果販售賣暴力型電玩給十八歲以下的孩子,要罰一千元美金。當然,父母還是可以買暴力型遊戲給他的孩子玩,但是法律禁止孩子在家長不知情的狀況下,自己去買這類遊戲。當時的加州州長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在二○一○年簽署了這條法案。
但是它從來沒有執行,因為在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ACLU)的支持下,電玩公業提起訴訟。電玩公業和ACLU認為加州這條法案違返了美國憲法第一條的言論自由權。這個案子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結果大法官史卡利亞(Antonin Scalia)判決電玩公業獲勝,使加州法律無效。
另一位法官阿力托(Samuel Alito)在同意意見書中說道,他很關心暴力電玩,也同意加州的立法者「玩電玩的經驗(以及未成年人玩暴力遊戲的後果)可能與我們過去熟知的都非常不同。」他對電玩遊戲中「數十名受害者被任何可以想像的方法殺害,包括機關槍、獵槍、木棒,槌子、榔頭,斧頭,劍和電鋸。被害人被砍頭肢解、開膛破肚、焚燒,或剁碎,他們痛苦地哀嚎、祈求慈悲;血流成河,殘破的屍體堆積如山,還用特寫鏡頭表現出來。在有些遊戲中,還不是以殺多少人計分,而是看殺人的技巧。」又感到多麼驚駭。(注26)
阿力托大法官了解加州立法者和父母們的憂心,但是他同意史卡利亞的看法:孩子想玩什麼遊戲不是加州眾議院的事,它是父母的事。
現在沒有法律禁止任何孩子買任何電玩遊戲,不管有多殘暴,美國都不可以有這種法律,這是最高法院的判決。
你必須知道你的孩子在玩什麼遊戲,沒有人可以替你做這份工作,你必須站在他的身後知道他在玩什麼;這裡沒有所謂隱私權,你得確定他玩的遊戲符合你的標準(我們馬上會談到這個標準),假如你的兒子要去他的朋友家玩,你必須問他們會不會玩電玩遊戲。假如會,你必須知道他朋友的父母是否跟你一樣關心暴力電玩;假如他的父母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或父母根本不在家,那麼你必須告訴你的兒子:他不可以去他那個朋友的家玩。
「你不需要用這些學術論文讓我們知道電玩對男孩的動機有負面影響。去聽老師說就夠了。」有個家長這麼告訴我。威爾胥(Patrick Welsh)擔任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威廉斯高中的英文老師超過三十年,他「很擔心年輕人花那麼多時間遠離真實世界,把心智的生命浪費在電玩螢幕前。」一開始,他看到報上報導男孩們在Best Buy(譯註:美國很大的電器、電腦、家電連鎖店,也賣電玩遊戲)門口露營,這樣店門一開,就可以立刻衝進去買最新版的《俠盜獵車手》或《決戰時刻》時,覺得很有趣。但是威爾胥接著說:
當我看到有些孩子那天沒來上學、留在家裡試圖破關時,就覺得沒那麼有趣了。高三生史提夫(他沒翹課)告訴我買到遊戲的那個週末,他在朋友家連打六個小時,除了上廁所那幾分鐘;當他在清晨一點回到家時,仍覺得不過癮,又再打了兩個多小時才睡,早上七點鐘一爬起來就繼續玩。「我媽得提醒我去洗澡、換衣服。」他說。
美式足球教練蘇利文(Greg Sullivan)是威爾胥的同事,他說他在北維吉尼亞州開車時,發現越來越少孩子在外面玩。「他們都在屋子裡玩電玩遊戲,」他說:「越來越多的孩子發現真正的運動太花體力與精神。」(注27)
我也跟其他美式足球教練談過,他們都很驚訝現在的孩子竟然以為他們可以在電玩遊戲《勁爆美式足球》(Madden NFL)中打贏,就知道真正的美式足球賽是怎麼回事了。「這些傢伙只有五分鐘的體能,」一個教練告訴我:「他們上場,跑了幾分鐘,然後就不行了。他們沒有任何耐力。他們的體型很可悲,又不肯做應該要做的鍛鍊、接受應該接受的訓練,把身體練好。」
我不認為這個責任全在孩子身上,他們是現在這個教育制度邏輯的產物,這個制度沒有讓學生了解Kenntnis和Wissenschaft的區分,所以當然他們就認為:既然會玩美式足球賽的電玩遊戲,真正的美式足球賽也難不倒他們了。
至於電玩有沒有幫助他們準備好進入真實世界呢?在真實世界裡──除非你是戰鬥機駕駛員或是海軍陸戰隊的狙擊手──比別人快○‧○二秒按鈕並不是什麼可貴的技能。幫青少年準備好面對真實生活所需的技巧,與駕馭一個電玩是很不同的。想像一個二十歲的年輕父親要去安撫他大哭的嬰兒。這時,沒有鈕可以按,沒有光子魚雷可發射,他應該做的事可能只是簡單地輕搖嬰兒,並哼首搖籃曲。這個父親需要的不是像閃電一樣快地控制搖桿,而僅僅是耐性。假如你要和同事相處得好,你需要的也不是閃電般的速度,而是耐性。在大部分的電玩遊戲中,對付難纏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光子魚雷消滅他,在真實的世界裡,你需要的不是高科技武器,而是耐性。
上一世代男生消磨時間的典型做法,是訓練耐性很好的方法。三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男生消磨時間的方法是一起去釣魚或打獵。跟有經驗的漁夫一起出去釣魚的男生很快就學會,要成為一個好漁夫,必須能耐心等待魚兒上鉤。這種耐性就適合年輕的父親;但電玩遊戲不教這種耐性。
所以,你應該為你的兒子訂下什麼樣的規則呢?安德生教授根據發表的論文,提供了一些實際的指引。(注28)他建議第一,你要不就自己玩過,要不就看你兒子玩,然後問你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 這些遊戲裡是否有些人物是想去傷害別人的?
● 它有沒有常常發生,比方三十分鐘內就出現一或兩次?
● 這種傷害有使玩家得到報酬嗎?
● 這種傷害是以幽默、玩笑的方式表達出來嗎?
● 沒有非暴力的解決方式?或是會比暴力的「不好玩」嗎?
● 遊戲中沒有暴力行為的真實後果嗎?
假如答案為「是」的超過兩題,安德生教授建議你考慮別讓你的孩子玩這個遊戲。第一個該關心的不是你的兒子每天或每周可以玩幾個小時,而是他可以玩什麼樣的遊戲。像《俠盜獵車手》這種暴力、且鼓勵反社會攻擊性的電玩,應該禁止出現在你家,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反社會攻擊性」的意思是像殺害警察或妓女這種與社會可接受行為完全相反的攻擊行為。
另一個考慮是:什麼活動被電玩取代了?假如你的兒子忽略與非電玩朋友的友誼,而把多出來的時間花在打電玩上,那麼他就花太多時間在玩電玩了。假如他不肯坐下來和家人一起吃晚飯,因為他的電玩正打到一半,那麼,他需要你的幫助,幫他設定他的優先順序。
那麼,關於青少年和女生交往方面呢?現在許多男生寧可打電玩而不是和女生交往,這會讓我們,尤其是年過三十的大人很驚訝。在威廉斯高中教英文的威爾胥先生,以聽過很多這方面的故事。他學校的女學生告訴他,在派對上「女生常被冷落,男生都圍在電視機前面打電玩。」他引述高二學生莎拉的話:「女生通常是坐在旁邊看男生打,直到她們受夠了,開車走掉,去找別的事做。」她說「那些電玩遊戲從『愚蠢』、『無聊』到『噁心』都有。我們想告訴他們,他們這是在浪費生命,但是他們繼續打,完全不聽,有些傢伙打到清晨三點,然後才去做功課,因為明天要交。』」(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