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半熟: 30歲後, 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 誠品線上

人生半熟: 30歲後, 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作者 寬寬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生半熟: 30歲後, 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半熟,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我願意用生命推薦這本書!」──暖心作家 黃大米★觸動數百萬粉絲、出版一個月即三刷★豆瓣閱讀7.6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半熟,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我願意用生命推薦這本書!」──暖心作家 黃大米 ★觸動數百萬粉絲、出版一個月即三刷 ★豆瓣閱讀 7.6 評價、當當網讀者回應破兩千則 「問問自己餘生最想要得到什麼? 每一項得到,都不會白來,得用餘下的生命與時光去換取, 如此一想,很多答案都會默默退場。」──寬寬 〈逃離許多不必要〉 逃離,究竟在逃什麼?逃避苟且、壓力、擁堵、房價,這都沒有錯,但又都是徒勞。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逃離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山那邊有什麼〉 人和人的現實與夢想,實在沒有高下之分,把別人的現實當成自己的,才會讓人求之不得,得之又不爽。 〈通往自由的路〉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是不再為了自由而要掙脫什麼,是在束縛裡沒有了束縛感,是心無所住,內心沒有邊界和圍牆。最終,是「自由」這個選項,徹底消失在人生命題裡。 〈不上不愛上的班,不賺不想賺的錢〉 我們大多數,所求太多,往往失望,不能讓自己滿意。所求太少,往往焦慮,因不能讓別人滿意。 〈人到中年,如何避免晚景淒涼〉 選擇隨人,但需不去奢望會有憑空而至的幸福。建立一套吻合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是中年時需完成的功課,也是老去時的指望。 二十七篇散文,都是試圖在這喧囂騷動的人生中,避免陷入強顏歡笑的一點努力,試圖架設一種經過選擇的生活。三十過後,當看不到方向,就自己成為方向,看不到光明,就自己成為光明,這不是狂妄,而是擔當。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許菁芳(作家) 雪兒CHER(半熟旅人) 黃大米(暖心作家) 潘月琪(資深藝文主持人、《質感說話課》作者) ──傾情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寬寬寬寬寫作者。中央財經大學文學學士,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自媒體公眾號「好好虛度時光」聯合創始人,曾於《悅己SELF》專職人物報導,後走上創業之路。三年前移居大理,潛心於東方美學領域的研究、撰述,致力於東方美學的傳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1楔子:移居 2一條魚,不要逼迫它去爬樹吧 3障礙即是生活 4那些人生中的「已擁有」 5逃離許多不必要 6山那邊有什麼 7精進,還是放下? 8我生活在時代的烏托邦裡 9當媽後的自我呢 10婦女到女神的這些年 11通往自由的路 12越隨順,越遼闊 13人設 14做自己有多難 15向死而生 16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 17抓住「天啟」,持戒而行 18無可戀念,逃之於酒 19明月前身,流水今日 20我喜歡的寂寞心 21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 22人生莫問來處 23半世風流半世空 24不上不愛上的班,不賺不想賺的錢 25最理想的生活 26去過一種經過選擇的生活 27人到中年,如何避免晚景淒涼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生半熟: 30歲後, 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
作者 / 寬寬
簡介 / 人生半熟: 30歲後, 我逐漸明白的一些事:半熟,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我願意用生命推薦這本書!」──暖心作家 黃大米★觸動數百萬粉絲、出版一個月即三刷★豆瓣閱讀7.6評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8909
ISBN10 / 9573288907
EAN / 9789573288909
誠品26碼 / 2681930766006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半熟,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觸動數百萬粉絲的深度好文創作者 寬寬
★出版一個月即三刷、豆瓣閱讀 7.6 評價、當當網讀者回應破兩千則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大半人的理想生活就是「做自己」,此等奢望思來容易,去做之後才發現「搞清自己要的」才是最難。或許沒有最好的路途,避免下輩子後悔,那就學著經歷「不安」的半熟年紀。──雪兒CHER(半熟旅人)
 
好想只寫下「這本書很好看」六個字代表我的讚嘆,每一篇文字都像列印出我心中深埋的感受,只能不斷拿起紅筆畫線,直到線條與線條幾乎串聯,才驚覺我每句都畫重點,變成看不出重點的荒唐。──黃大米(暖心作家)
 
無論現處什麼樣的人生階段,我們都值得再次思考,理想的生活是何種模樣?是不是能更接近自然一點?更回到自己的本心?願我們都在追求「成熟」的人生路上,逐漸長出自己的力量,與心中一片慧定清朗。──潘月琪(資深藝文主持人、《質感說話課》作者)

試閱文字

內文 : 11. 通往自由的路 
以前曾有一位主編對我說,每個人來這世上都有不同的功課(使命),有的為體驗,有的為完成某件事,有的是還債,還有的是累世的修行人,此生帶著任務來。
語罷,她盯著二十五歲的我,緩緩說,你要及早感知到屬於你的功課。
當時我心裡竊笑,覺得這也太神道了,反問她,那您的功課是什麼?完成了?
她聽出我語氣裡的不屑,搖頭笑了笑,閉口不言。
不屑歸不屑,但她的話還是像種子一樣,埋在了我心裡。
近幾年,或許是我的心氣更沉靜了些,開始有意無意地,總是想起她說的話。
再看周圍,好像真的總有些人經年累月在戀愛中浮浮沉沉,有些人需要賺特別多的錢來填補內心的空洞,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處理親密關係,也有些人一早就奔向終極的精神命題。
我時常納悶,別人為何會把大把時間花在我覺得不重要的課題上;而反觀自身,我是不是也為了同一個命題,多少年躊躇而行。
人生功課不一而足,卻都在左右著我們的心念和選擇。
* * *
我有一段時間,為了職業方向困惑不堪,終日苦苦思索,覺得這應該是人生最困難的命題了吧。
為了得到點啟發,有天下班後,我專程去一位職場前輩家喝酒聊天。
當時她一個人住在國貿附近的高級公寓,年近四十,事業順遂,沒結婚,獨居的生活在我看來,清淨又自由。
這樣的人,一定沒有職業困惑了吧,多讓人羨慕啊。如果我在她的年齡,能活成這個樣子,我就滿足了。
那天晚上,幾杯酒之後,她慵懶地窩在沙發裡,背後是整面牆的落地玻璃,國貿林立的高樓和璀璨的燈火,一覽無餘。
我問她:「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不自由,但又不知道怎麼突破。」
她說:「工作這種事,沒什麼難的,方向對了,努力夠了,就會有你想要的結果。幾乎所有的職業困惑,都可以倒推在這兩點上找原因,我問你,你的方向是什麼?為此做了什麼努力?」       
我想了想說:「我想要不受束縛的工作,全憑我自己做主。」
「那你要麼有一技之長,要麼創業組團隊,要麼能讓錢生錢。三條路你選一條,然後付出所有努力。」
就這麼一句,我聽得醍醐灌頂。
她接著說:「這世上凡是遵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都不難。難的是那些你努力了也未必有結果的事。」
她頓了頓,感慨說:「我多羨慕你只是為了工作困惑啊。我的千年謎題是感情關係,半輩子盡折騰它了,到現在仍然一點辦法都沒有。」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思考,可能真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功課。許多人的功課是類似的,比如親密關係、錢財、出名,甚至做自己。
那我的呢?
浮名浮利向來不是我的菜,我在親密關係上也挺順的,好像我也一直都能「做自己」。
直到有一天在給女兒洗澡時,忽然覺察到,我的功課,竟是我一直汲汲以求的「自由」。
連女兒的名字,大名「逍遙」,小名「由由」,多少也是這種執念的投射。
我還常自詡不給孩子以期待捆綁,實則哪能逃得開。
人生功課,如影隨形,即便許多人看不到它,它卻化身各種面貌左右我們人生的劇情。一天不完成它,就一天得不到解脫。
* * *
舒國治曾說:
「人生際遇很是奇怪,我生性喜歡熱鬧、樂於相處人群,卻落得多年來一人獨居。我喜歡一桌人圍著吃飯,卻多年來總是一人獨食。」
當年看到這裡,內心靈光掠過。
我生性喜歡寂寞,渴望離群索居,卻從來不得清淨。
我生在一個大家族,父母豪爽好客,朋友極多。記得每回過年,初一至十五,家裡人來人往,如同開流水席,一桌人散去,不多時又能湊夠一桌人開席。
少時我常把自己關在房間看書,一整天也不願打開門與外界相對。心裡想著,終有一天,我要遠走高飛,一個人清清淨淨地過上許多年。
後來畢業,戀愛,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無形中卻也承繼了一個豪爽好客的性格,家裡總是人煙不絕。
許多年裡,哪怕夜半,都能接到朋友打來傾訴人生困惑的電話。
除了暗暗嘆息,耐心傾聽,我也從來說不出「請不要來煩我」這種硬話。
以至於一路行來,聽了許多故事,主動或被動地解了許多生活謎題,接納了許多情緒傾吐,竟讓我對世事人心有了超出一己人生經歷的洞察和感知。
不知道算不算塞翁失馬?
後來竟還擁有了「親和力」這種標籤,若是當年面對我年少時一張冷臉的親戚們知道,不知會作何感想。
對自由清淨的執念,大約也在日復一日的與人群相對中,變得愈加強烈。
* * *
從十七歲離家、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開始,我所有選擇都圍繞「要自由」這條主線。
我不喜歡被束縛,害怕被他人操縱、控制,同時盡力避免對某些東西依賴上癮。
我先是擺脫掉上班打卡的工作,成了自由職業者,從而獲得了時間自由。
接著,我發現時間自由太表象了,如果沒有經濟自由,時間自由不過是一種虛浮的假象。
為此,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攻克賺錢這個難題。有了一點方法後,我又發現,經濟自由沒有標準,它取決於一個人對物質舒適的感覺邊界,這個邊界又依賴於精神的豐滿程度。
於是,這些年,我在打磨精神世界上頗費了一番心力,大概做到了對精神滿足的依賴超越了對物質豐盛的渴求。這意味著,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經濟自由。
為了和現實生活不要有太深入的捆綁,我拒絕會長期將我綁定的事情,比如貸款買房之類,一直遵守有多大能力買多大房子的原則,家庭零貸款。
這一點曾屢次被精明的朋友批評財商太低,不懂得利用槓桿獲得更大的財富增長,這我也認了。畢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追逐自由的許多年過去,如今舉目張望,聊有安慰。我終於過上了不用上班打卡,賺的錢足夠自己取用,沒有物質的匱乏感,精神上感到滿足的生活。
然而我感到自由了嗎?
並沒有。
人一直渴望掙脫的東西,即便掙脫了,仍然存在於我們心裡。
一件事上的自由,意味著在另一件事上的不自由。比如告別了打卡上班後,才發現從此那張卡長在了心裡。
自己創業,不用打工看老闆臉色,這同時也意味著,你多年裡會無法享受假期的自由。
我終於願意承認,在個人成長的維度上,追逐「自由」並不比追逐名利更高級,這些都是自我創造出的執念。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是不再為了自由而要掙脫什麼,是在束縛裡沒有了束縛感,是心無所住,內心沒有邊界和圍牆。
最終,是「自由」這個選項,澈底消失在你的人生命題裡。
《心經》中一句「心無掛礙」,說盡了我所苦苦追逐的自由。
* * *
以我蒼白的覺知來看,心無掛礙就是:
當瑣事纏身時,一件件去理清完成,不起對閒適的渴盼。
當無事可做時,享受身心的靜止,不會在頭腦中生出計畫和對忙碌的渴求。
深切地知曉,人生每一種情境都不會永恆。
住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時,滿足於小空間的舒適,而不嚮往遼闊。住二百平方米時,能珍惜所得,而不貪圖更多。
晴天,享受陽光照耀;雨天,感受溫潤的詩意。
喝到一杯好茶,享受口齒留香的當下,而不生起貪戀下一口的心。
需要賺錢時,不穿著情懷的外衣;追求情懷時,盡量少計較得失。
坦坦蕩蕩,知行合一,是心無掛礙的前提,是自由可生長的土壤。
我過去常汲汲於獲得一位充滿智慧的上師指引,而今明白,我的每一天的生活,瑣碎或簡單,歡喜或傷感,都是生命的上師。
何時讓心臣服於當下,臣服於生活,臣服於一菜一粥、一念一行,心不為形役,何時便有了自由的可能。
我終於可以說,在通往自由的路上,我剛剛爬到了起點。
 
12. 越隨順,越遼闊 
我坐在自家咖啡館的角落裡,興味盎然地觀察進進出出的客人。
吧台裡,我家先生正專注做一壺手沖咖啡,水流凝於一線,小股傾注而下,徐徐不斷。
沒一會兒,空氣中飄起咖啡的香氣。
鄰桌正小聲聊天的客人,不自覺回頭瞅了一眼吧台方向,深吸一口氣,微微糾結的眉頭頓時變得舒展。
「咖啡師」面色平靜,神情放鬆,略帶愉悅,與兩個月前凝神屏氣做好一壺才呼出一口氣時的小心翼翼,已然判若兩人。
我有些恍惚,生活的大河奔流至此,竟一時串不起我倆怎麼切換進了這樣的畫面中。 
* * * 
一年多前,他還是每日朝八晚八的上班族,一個大國企的中層職員。
每個周日晚上睡前最後的清醒,都貢獻給了熨燙襯衣。
那麼多年,這一幕出現之頻繁,至今想起,畫面仍清晰得如在眼前,幾乎能聞到熨斗裡滋滋冒出的蒸汽。
他極其熟練地打開熨衣板,一摞大概六七件洗淨晾乾的襯衫,堆疊在一邊。他拿過一件,展開,鋪平,熨斗行走其上,流暢無阻。
稍作停頓時,我知道,那是熨到袖口和領口處了。
十幾年過去,他練就了不到兩分鐘熨好一件襯衫的功夫。
離開北京,搬家打包時,他對著衣帽間幾十件襯衫發呆,問我,這些還要不要留?會不會有一天還需要它們?
我一邊收拾一邊漫不經心地說,你要覺得以後會需要,那就留著吧。
沒想到他一股腦兒摘下來,塞進準備送人的箱子裡:「不留了,我不想還有那一天。」
把最後一遝兒未拆的新襯衫分送人後,我倆相視一笑,異口同聲:「至少不用再熨襯衫啦。」
十幾年職業生涯,說放就放,於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像我,從來就像野馬,不堪束縛,換個地方生活,充其量是逐水草而居的隨順而為,跟勇氣什麼的沒啥關係,因我並沒有為此放棄多麼明亮的前途。
於他,山東人,成長環境中對好工作的定義,大致不會超出公務員和國有大企業的範圍。
他邁出這一步,牽筋動骨,放棄了職業前途、穩定收入、十幾年的人脈資源,乃至主流意義中的社會地位。
人到中年,重新開始,不是在谷底的逃離,而是順境中的急流勇退,在我看來,才算得上莫大的勇氣。
那一箱襯衫,連同過去的習慣了的生活,一同被他拋在了屬於昨天的塵霧中。
前路如何,同樣籠罩在塵霧中。
站在那個當下,心中除了一些期待,其實更多的,是決定跟隨內心、將自己放逐到一片嶄新而陌生的邊緣之地後,充斥心間無處安放的忐忑。 
* * * 
賦閒在家的最初幾個月,他延續著過去忙碌的慣性,將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甚至每天比過去上班時起得還早。
六點,大理的天剛濛濛亮,他穿好運動服去附近的山上跑步,一個多小時後,大汗淋漓地回家,沖個澡,給我和女兒做好一桌早餐,然後才上樓叫我們起床。
我受寵若驚,心下卻掠過一絲不安。
他維持著這樣一種井井有條、節奏密集的生活,以及做什麼都要先設好標準的心性,看上去飽滿上進,卻唯獨沒有放鬆。
陪女兒玩,他時常會有片刻的失神,我看在眼裡,用力忍住想要探問和安慰的欲望。
那兩個月,我明顯感覺到他的焦慮和迷茫。
他不開口談論,我便只好沉默著等待。我知道有許多路,即便最親密的人陪伴在側,也只能獨自蹚過去。
時常夜半轉醒,枕邊空空如也,我凝神在黑暗中看一會兒,才看到他坐在窗邊的榻榻米上,一動不動抬頭注視著窗外繁星點點的夜空。
有時圓月當空,皎潔而清冷的白月光鋪灑在榻榻米上,讓獨自悶坐的身影顯得更加清冷。我輕輕地縮進被窩,心微微地疼起來。
我三十四歲,從十七歲和他遇到,彼此相伴走過了一半的人生。
我總是覺得他還是二十幾歲的人,總是忘了他已經是一個年近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為了心裡那點不肯熄滅的火光而從舊時光中勇敢出逃的中年男人。
我總是忘記他曾是一個多麼「用力」生活的人。
有好幾年,我們的家離他公司有些遠,開車太堵,他每天坐單程近一小時的地鐵上下班。
我只坐過兩次早高峰的北京地鐵,幾乎擠不上去,真讓人有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