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 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
作者 | 崔永徽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只有大海知道: 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一個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也是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 歷時六年,《只有大 |
作者 | 崔永徽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只有大海知道: 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一個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也是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 歷時六年,《只有大 |
內容簡介 一個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 也是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 歷時六年,《只有大海知道》同名電影上映 一個意外流放蘭嶼的天龍國老師,一個翹首期盼爸爸回家的男孩,一場跨海的歌舞劇比賽……其實,在那之前蘭嶼的孩子根本不敢穿上丁字褲 《只有大海知道》改編自蘭嶼椰油國小舞蹈隊的真實故事,透過相依為命的祖孫親情、舞蹈隊老師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讓孩子慢慢認識了自己、看見了自己內在的寶藏,也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並憑藉著勇氣,走出成長中的挫折,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椰油國小舞蹈隊歷年來獲獎無數,並受邀至世界各地演出。如今他們不僅有了一個和自身族群文化接軌的橋樑,也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臉龐有了自信的光。 「態度最真誠,最如實呈現原住民生活狀態及文化面貌的,就屬崔永徽導演」--虞戡平導演 導演說:「第一次看見達悟的孩子穿著丁字褲站上舞台,我的淚水就沒有停過。」在消費文明無限擴張的時代,我們早已忘記這個世界並不是靠物質在支撐著。文明對人類性靈與文化的戕害,其實不僅發生在蘭嶼。崔永徽導演決定拍出這些蘭嶼孩子的故事,拍出當代達悟文化斷層中漂泊的心靈,並同步觀照親情、遺棄與愛的命題。希望透過影像帶我們跳脫遊客的視角,走進真實的蘭嶼。 《只有大海知道》於100年度即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因為導演的堅持──堅持由達悟族人自己演出、堅持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之後再開拍、堅持影像絕不能落入消費蘭嶼的窠臼──六年之後,《只有大海知道》終於即將搬上螢幕。 本書以導演崔永徽所採的「窮人拍片法」出發,從故事原型、劇本、人物側寫、舉辦蘭嶼戲劇營隊、籌措資金,以及拍攝至殺青後,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是一個追逐電影夢者的導覽,同時也希望傳達電影之外,關於蘭嶼種種生命/生活與當代文化議題,以及偏鄉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 作家、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小野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榮譽教授/李家同 創作歌手、 演員、 製作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世界島嶼的作家」、 海洋文學家、 台灣十大散文家/夏曼‧藍波安 金曲獎創作歌手/陳建年 導演/虞戡平 導演/魏德聖 作家、 前輔仁大學英文系教授/謝錦桂毓 椰油國小教師/顏子矞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崔永徽沃土影像製作有限公司導演,編劇,製作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編導經驗豐富,影視製作資歷十餘年,創作類型涵蓋人文紀錄片、影視戲劇及電影。 重要作品:2010年 紀錄片《謝錦》2013年 微電影《美人魚》2014年 微電影《窗外有情天》2018年 紀錄片《聽見台灣,聽見鮑元愷》、電影《只有大海知道》2019年 紀錄片《街頭販售員》 電影《只有大海知道》,榮獲: 100年度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103年度文化部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104年度原住民族委員會電影劇本開發補助106年度原住民族委員會影視及音樂創意行銷補助106年度文化部國產電影片國內創意行銷計畫補助106年入選金馬創投WIP單元■攝影者簡介王文彥在高雄鄉下長大,身處於一個大家庭中,又排行老么的我,總是沒有發言權,因此從小就習慣於觀察別人、聆聽別人。而接觸攝影後,自然相機就成為我觀察、聆聽這個世界的媒介。而與其說我是位攝影師,倒不如說我希望自己是位影像說書人。那一則則在生命中與我交會激盪後的片刻,透過照片,我想承載的不是美麗的影像,而是那故事本身。曾出版《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時光封塵.哈瓦那》。現為「女子的海」線上誌總編輯。
產品目錄 推薦序 顏子矞 比電影還精彩的人生─我的小島老師日誌虞戡平 我認識的崔永徽謝錦桂毓 「火車入海」,崔永徽「發現蘭嶼」阿洛‧ 卡力亭‧ 巴奇辣 願孩子,能活著屬於他們的樣式 作者序 沒有流出的眼淚,只有大海知道 聽說尼伯特要來初至小島穿越時空的一本書主流文明與扁平思維移工與回歸,拿飯和找菜預言般的夢境自己的故事自己演眾神祝福的島嶼家駿的試煉來自戲劇營的禮物最不帥的帥熱情與責任─不敢長大的家駿獨立製片這條路Jikangai-不珍惜蘭嶼的人 你不要來在守護中適性發展開拍前的危急絕處逢生的命格Before Action生命需要野性獻給蘭嶼的一首歌
書名 / | 只有大海知道: 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 |
---|---|
作者 / | 崔永徽 |
簡介 / | 只有大海知道: 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一個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也是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 歷時六年,《只有大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82679 |
ISBN10 / | 9573282674 |
EAN / | 9789573282679 |
誠品26碼 / | 2681583493007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TAKE_5 移工與回歸,拿飯和找菜
據說,在臺灣工作的蘭嶼人,如果太久沒有看到大海就會生病,因此他們有時候會在休假時坐客運車大老遠跑去看海,就好像害了相思病的人渴望見到情人一般。
在蘭嶼,部落與家屋都是朝著海的方向,每日睜眼就是無盡的大海,孩子們打從會走路就天天泡在海水裡玩耍。同時,每個部落也都必定擁有屬於自己的灘頭──亦即專供部落船隻出入的小型港灣;部落灘頭是每年舉行「召魚祭」的地方,在飛魚季期間灘頭總是停滿了一艘艘美麗的拼板舟。對蘭嶼人來說,灘頭是佷神聖的地方,有許多規矩也有許多禁忌,在這裡可不能輕浮的隨興嬉鬧,必須抱著敬重的心情,舉止也要合乎儀節規範。
但是自從和外面的世界開始接觸,就揭開了蘭嶼達悟族人跨海到臺灣打工掙錢的移工史。
過去幾百年來,達悟族人在小島上過的完全是漁獵農耕的生活,仰賴大自然的脈動生存,然而現代化文明卻啟動了貨幣的流通使用,法定的「國民教育」──亦即漢化教育,也取代了延續了數百年的民族傳統養成教育。自此而後,達悟族人一生之中每個階段都再也離不開錢。
傳統,達悟的女性負責芋頭地瓜田地的種植,男性則負責下海;他們說芋頭地瓜叫做Kanen-也就是「飯」,並將魚或其它配菜叫做yakan-也就是「菜」,所謂的「拿飯找菜」,就是由女性負責在田裡取得芋藷主食,而男人負責下海。所以只要有海有山有田,族人就得以生存繁衍。
但現代化的文明生活已不再如此單純,衣服飲食、日用必須品、孩子的教育乃至往來臺灣的機票船票…生活中的一切基本需求都必須靠金錢換取。於是,從上一代不知金錢為何物,迅速地演變成現在每個人都在拼了命設法賺錢。
雖然不能否認現代化文明的確帶來了更好的衛生環境和醫療,教育和文字也確實開啟了和世界交流對話的全新視野。但浪潮迎面撲來的衝擊,也無情地打亂了人們原來的生活和思惟方式,向來純樸的心靈面對全新的世界局面,自然顯得渺小而且無力。
當本島經濟大幅成長,偏遠的原鄉更顯得謀生困難,就像臺灣其它各族原住民一樣,蘭嶼人也開始陸續離開部落往都市尋找生路。只是,因為文化差異太大缺乏競爭優勢,原住民在大都市多半只能從事低技術的勞力工作,工作也極不穩定,但是在那個時代裡,他們很難有其它的選項。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下一代的孩子,他們只能在異鄉揮汗出賣體力,以爭取基本生存的可能性。「拿飯找菜」已不再只是上山下海這麼單純,而是必須渡海到外地才能換得衣食溫飽。
近5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蘭嶼人都參與了這部跨海移工史,我猜想,鳳英的兒子應該也是基於這樣的心情留在臺灣吧──不放過任何一點扭轉命運的機會,即使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無幻夢;即使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夢越抱越痛,而越痛也越難放手。
「他都在臺灣工作,很少回來,就算回來也是很快又走了,這個孩子他也很少關心,在臺灣有沒有賺錢我也不知道,錢也很少拿回來。」雖然眼神仍有一絲悲怨,但鳳英還是以平淡的口吻敘說著。
「我要買奶粉啊,還要買尿布,但是我沒有錢……我只好一直跟上帝說,我就一直禱告、一直禱告……我說主啊~請祢給我一條路走,讓我可以養大這個小孩。」
「我就去撿籐心啊,拿到農會的門口去賣,還有月亮很亮的時候,晚上去海邊找螃蟹...有一次遇到臺灣來的人,他們要找買種子,我就看他們名片上面的電話,打到臺灣去給他們,問他們可以賣多少錢?然後我到山裡面去找,如果找到種子,我就寄去臺灣賣給他們……。」
「這個小孩,他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知道他很難過,很羡慕別人有爸爸媽媽。有時候我去山上,回來看到他一個人在家裡,感覺像一個孤兒,我的心裡覺得很不捨得。」
「有時候他會跟阿嬤生氣,不聽我的話,還說他不要吃芋頭地瓜。我就跟他說我是你的長輩,我這麼辛苦養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對我?但是我也不怪他,我知道他的心很可憐。」
繼2010年五月之後我又第二次進入蘭嶼,時值冬季。自從五月份我來蘭嶼當了觀光客之後,在臺灣又聽聞了蘭嶼椰油國小舞蹈隊以及顏子矞老師的故事,這故事讓我產生了一份特殊的感觸,十二月的冬天,我和朋友兩人排開了其它工作,決定一起飛進蘭嶼採訪這個故事。
這一趟我們除了訪談子矞老師、觀看舞蹈隊練習,同時也訪問了學生家長。鳳英的孫兒是顏子矞老師到蘭嶼任教第一年的學生,因為是隔代教養,這孩子當時非常受到老師的關注,鳳英也就對老師特別感念。這孩子童年時身邊沒有父母陪伴,經常盼著爸爸回來蘭嶼看他而不得,加上家裡經濟拮据、物質和食物都難以滿足他的渴望,因此,他在成長過程中常有一種匱乏和委屈不平的心情。一個孩童不知如何溝通這些複雜交織的情緒,就把不如意投射在唯一疼愛和陪伴他的祖母身上,動輒對祖母胡鬧發洩脾氣。而鳳英總是因為不捨孫兒寂寞無依的心情,給予他無限的慈愛和包容。
鳳英和孫子的故事,表面上是離島或偏鄉常見的典型隔代教養,但底層則是達悟族和現代化文明相遇後,所產生的種種踫撞衝突、激盪出的命運變數;直到近年原住民運動興起、民族意識抬頭,許多離鄉背景的飄泊靈魂才逐漸回歸,慢慢找回對生命根源的認同、重新建構屬於自己民族的榮光。
那次造訪蘭嶼是在12月下旬,一年將盡的時分,等待我們的是民國一百年的即將到來。進島後我才知道,近幾天將有大量觀光客湧入,在蘭嶼東清灣迎接民國一百年的第一道曙光。我們也將留到除夕跨年之後,但不是因為跨年的雀躍興奮,而是因為椰油國小的舞蹈隊將在跨年晚會上登台表演,這也是我第一次將要親眼目睹小朋友的演出。
所謂的跨年晚會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盛大,小小舞台搭建在東清國小的操場上,許多表演都是族人自組隊伍登台。晚會規模雖小,也沒有知名藝人或天團撐場,但反而有種特殊的親密感和自家人團聚的樂趣。
隨著夜色越來越深,海邊風勢也越發強勁,演奏小提琴的氣質美女藝人被海風吹刮得幾乎快站不穩,而台下觀眾的我們雖然層層密實包裹,不但穿了羽絨大衣、加上毛帽手套,但還是冷得直打哆嗦。接近十二點的倒數之前,椰油國小的小朋友們準備登台,但見他們在舞台後方的教室準備,女孩們身著達悟傳統紅白黑配色的典雅衣裙,男孩們則單穿一件丁字褲登場。舞台上,孩子們表演達悟族傳統的舞蹈和族語歌謠,那質樸的美感正好搭配這質樸可愛的跨年慶祝晚會。他們不懼寒風全然投入的模樣,是那麼的可愛而且認真嚴肅!台下的氣氛快速沸騰了起來,觀眾們無一不為之感動,整個演出過程中觀眾幾乎全程忘情的鼓掌,激動得不曾歇停。
我拿著DV攝影機試圖捕捉這一刻所發生的一切,但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已經淚流滿面。想起朋友轉述當年孩子不敢穿丁字褲的故事,如今孩子們卻讓這海邊深夜簡陋的舞台顯露光芒……我的眼淚流個不停,就在那一晚,我已經沒辦法說服自己不拍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