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ding Taiwan's Early History, 1550-1720
作者 | 翁佳音/ 黃驗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全新歷史全民讀本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
作者 | 翁佳音/ 黃驗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全新歷史全民讀本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
內容簡介 ●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議題性X可看性X權威性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定位+揭謎1554年葡萄牙人在世界地圖上標記一個Fremosa的島嶼、1555年中國徽州幫大海盜在臺灣盜砍樹木遭到追殺-本書以1550年代作為臺灣信史的開端,並將1570-1620年代定義為臺灣史的「東番時期」;以大量的文獻、故事,為臺灣史撥開迷霧、辨正訛誤。●精粹+原味本書將作者翁佳音教授精闢的研究成果與創見,摘其精粹,以此作為基底,同時以重建臺灣歷史現場的概念,彙整各種文獻史料原汁原味的內容,在知識架構下呈現一部故事版的臺灣歷史讀本,並搭配超過200幅的珍貴圖片,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為朦朧的早期歷史打開一個一個視窗,讓臺灣史有立體的、深邃的視野。●縱軸+橫軸本書之撰寫,隨時關照歷史的縱軸、橫軸。從縱軸顯現不同時代之間的脈絡、影響;橫軸呈現不同族群、社會、制度的對比、差異。縱軸,即貫時性(Longitudinal),在歷史的進程中尋找脈絡,建立歷史的連續性。橫軸,即共時性(Synchronicity),讓同一年代、不同空間的人物、事件或制度形成參照/關聯/對比。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臺灣第一次被外界發現與紀錄、第一次被描繪、第一次對外接觸,是在什麼年代?第一幅獨島形狀、第一幅番薯形狀的臺灣地圖何時出現?「大灣」怎樣演變成為「臺灣」?葡萄牙人驚嘆「Ilha Formosa」(美麗之島)的美麗錯誤如何產生?臺灣自古隸屬哪個國家?……許多與臺灣的「出身」緊密關聯的問題,400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曲解。臺灣史的源頭一直說不清楚,然而臺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早期臺灣史(1550-1720)這個領域,有扎實的文獻史料整理,有權威的學術研究成果,但是,將這些精華有系統的整理、以一手文獻為基底,以剪裁故事為取向,以重建臺灣歷史現場為工法,以全民讀本為理想的大眾讀物,少之又少。因此,本書精心規劃51個主題,超過200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結合精闢的研究,擷取關鍵性的場景、記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來建構臺灣早期歷史的主體性與精采度。本書兩位作者各有專攻,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在東番、荷西、鄭氏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學界共睹;具百科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人黃驗對文獻素材之統整與編寫素有所長。雙管齊下,能量共濟,精闢而深入地呈現近代初期(Early Modern)170年間的臺灣歷史風華!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荷蘭檔案、早期臺灣史研究學者/江樹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 臺灣史學者、現任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國立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 國立員林高中/王偲宇國立花蓮女中/吳一晉國立臺南一中學務主任/何興中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翁佳音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東亞史、臺灣史(東番、荷西、鄭氏時代),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等。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臺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除《解碼臺灣史1550-1720》外,其他著作及譯註有《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平埔蕃調查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康熙臺灣輿圖:歷史調查研究報告》等書。 黃驗文字工作者。從事編輯約35年,歷任雜誌、報紙、出版社主編、總編輯等職。專長及興趣包括:資訊蒐尋及閱讀、文圖整編及撰作、園藝種植、音樂品賞等。早年從資深編輯人周浩正學習編輯,參與出版編務;2007年在(遠流)智慧藏公司主編專業版《臺灣大百科‧歷史卷》,轉為研究型編輯。近十年參與:《臺灣史料集成》、《百年風華》專書、「文化深度旅遊」編輯案、《原住民族文獻》、《臺灣歷史地圖》(合作編寫)等;2016年起為自由人,專職編寫《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產品目錄 〈推薦序〉十六、十七世紀臺灣發生了什麼事 江樹生〈推薦序〉多語言與跨族群的早期臺灣史 許雪姬〈推薦序〉接地氣與想像力構築的新視野 吳密察〈作者聯序〉假如歷史像一塊五花肉 翁佳音、黃驗【前言】 ◎「臺灣」名稱演化簡表1554-1684◎福爾摩沙族群畫像1550-1620年代◎大航海時代,臺灣1534-1683◎十七世紀臺灣城堡分布1623-1668 【I渾沌】摸索‧看見‧相遇01番薯圖像的形成02誰在驚嘆美麗之島?03大灣、臺灣、埋冤?04福爾摩沙早期住民群像05臺灣第一站-魍港06東番海盜忙進忙出07海禁、走私、護照08高山國招諭文書09紅毛番無因忽來?10把荷蘭人逐去東番11西班牙人進出雞籠 【II開光】交會‧激盪‧解密01熱蘭遮城一頁輝煌02臺灣市鎮一頁傳奇03此紅毛樓非彼赤崁樓04濱田彌兵衛的逆襲05麻豆人的超級枷鎖06小琉球人滅族記07頭目長老的「地方會議」08十七世紀臺灣諸「王」09鄭芝龍的臺海風雲10「殺死紅毛狗」之役11封海、圍城、遷界12熱蘭遮城戰役特報13末代臺灣長官揆一14帶槍投靠症候群15國姓爺的兩張明牌16把臺灣還給荷蘭!17臺灣的抗爭事件1636-1730 【III翻轉】傳承‧轉轍‧尋跡01逐鹿虎尾壠02從「逐鹿」到「駛牛」03什一稅與萬萬稅04荷蘭人的臺式管理05天災、疫情與醫療06理髮師兼外科醫生07從監察特使到巡臺御史08鄭成功的國土計畫09一條辮子兩種天地10政權輪替下的鉅變11康熙皇帝與臺灣 【IV傳奇】奇遇‧奇談‧神會01東番女「娶」了紅毛番02萬能萬用傳教士03韓布魯克牧師受難記04東西方神明交會05在臺奴隸的一頁滄桑06福爾摩沙島奇異記07東沙島漂流記08東西方貨幣通臺灣09多元文化在臺相遇10福爾摩沙、臺灣府人口11 十七世紀臺灣交際語12新港文書解碼 全書註釋圖片來源附錄1:地名村社對照表附錄2:年號對照表【後記】
書名 / |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
---|---|
作者 / | 翁佳音 黃驗 |
簡介 / |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全新歷史全民讀本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80330 |
ISBN10 / | 9573280337 |
EAN / | 9789573280330 |
誠品26碼 / | 2681494016005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特16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2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頭目長老的「地方會議」
公司每年舉辦地方會議,強化與各村社的主從、盟約關係,將他們凝聚在臺灣長官威嚴、慈愛的管轄之下;會議中公開任命長老、頒授權杖,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與榮耀。
1648年來臺的荷蘭土地測量師Caspar Schmalkalden,親眼目睹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舉辦的地方會議(Landdag):100多位各村社長老,在長桌並排而坐;臺灣長官、評議會議員、書記坐在前方的亭子裡,後方有一列士兵手持火繩槍、長戟,圍成半圓形護衛著。臺灣長官一面透過年度地方會議,宣布重大政策、任命長老、授與權杖,賦予長老「法統」地位;一面透過此一動員,確立公司與村社的盟約關係,維繫對全臺原住民的統治。
選授長老,權力認證 荷蘭人從1635年起不斷地透過武力征服各部落,迫其簽訂條約,形成領主/臣民的關係,這是在亞洲殖民地擴張的特例。公司在重要村社派駐政務官、牧師或探訪傳道、學校教師,共同執行公司政策、督管部落。對部落的治理,最具統治意涵的年度地方會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獨特制度,為其他殖民地所無。
公司與麻豆社簽訂的第一份條約於1635年12月18日宣告生效後,旋即於翌年2月初,比照麻豆條約,與塔加里揚、下淡水、大木連、塔樓各社簽約;2月下旬,28個歸順村社的長老們齊集於赤崁,參加全臺首次地方會議,長官普特曼斯發表談話,先由翻譯員用新港語朗讀,接著用虎尾壠語(Tarrokayse spraecke)、山地語(bergh spraecke,鄒族語)朗讀,讓村社長老了解;會中規定每一村社依人口比例,選出1-3名頭人、首領,每人發給一件黑絨布袍、一根權杖,作為任命的認證、權力的象徵。到了1644年,正式在地方會議選授頭目與長老。
會議制度的確立,在臺灣長官卡隆任內(1644-1646)形成,往後大致每年舉行,因此,1644年稱為第一次地方會議,以後依序稱第二次、第三次……。全島區分為北路、南路、淡水、東部四個地方會議區。開會地點,南、北路都在赤崁的公司大庭園;淡水會議區在淡水城堡,東部在卑南。
年度考評,賞罰任免 地方會議有既定的議程,以《熱蘭遮城日誌》最後一次記載、1656年3月10日舉行的南路會議為例,依例行儀式,公司士兵先以步槍對空鳴槍三次,繼由赤崁城、熱蘭遮城、臺江內海的一艘快艇,同時以大砲鳴放禮炮,以壯聲威;南路88個村社的長老依序入座,長官在臺灣評議會的議員、牧師等陪同下就坐;會議首先是長官宣講,由翻譯員分別以大木連(Tapopuliaan)、排灣、魯凱(Tongotaval)族語翻譯給所有長老知曉;接著進行年度重頭戲,長官逐一點名接見各社長老,宣讀年度考評,多數長老獲得肯定、續任;少數長老因怠職而遭撤換,改任新人,並授予權杖;不論續任、新任,長官會口頭嘉勉或訓誡,如無例外,都會賞給棉布、菸草。之後,照例宣讀公司的重要規定、長老職責、權杖意涵等等。
這些議程走完,南路的年度地方會議就結束了。下午,公司招待長老們用餐。土地測量師Caspar Schmalkalden對於午宴場景有所描述:餐桌上有豐富的甜酒、燻烤或烹煮的魚與肉,長老們吃得津津有味,吃相卻令人不敢恭維,他們席捲盤中餐,吃不下的就裝入籃子、葫瓢裡帶回家。依照慣例,地方會議選在農曆月圓之日,讓遠程的長老可於夜間趕路。若從北路的牛罵社(今清水一帶)到赤崁的公司大庭園開會,將近200公里路程可有得走。
歷年地方會議都一再重申若干事項,譬如:替換長老是既定政策,如同臺灣長官也要更換一樣;沒被留任者並非遭到羞辱,未來一年好好表現,仍可重登尊榮、威望的長老地位;開會期間不會被算舊帳、會議上的任何發言不會被追究。
全臺行政區劃的雛形 荷蘭人創造出兩項代表權力的信物:親王旗、權杖。親王旗象徵公司對村社的統轄權;權杖賦予長老的法定地位。1642年9月22日,金包里社、三貂社等5社代表與荷蘭人締約、呈獻土地,各社都要求獲贈一面親王旗,否則不走人:最後各都如願。1643年初,淡水河對岸Kipandan社(即Parihoon,八里坌)頭目,攜帶二三壺酒、橘子等物來淡水城堡見裴德(Thomas Pedel)中尉,隨身帶著荷蘭人頒贈的籐杖(權杖),非常珍惜;裴德回贈酒與菸草,問他為何從去年以來都不見人影。他說因忙於割稻,在他的村社連孩童都盼望裴德中尉到訪。最後,裴德送他一條艋舺舟,他承諾只要淡水城堡用親王旗當信號,馬上渡河過來。
1648年3月舉行的北路地方會議,使用了新港語、干仔轄語(Camachat,大肚番王轄區語言之一)、虎尾壠語及山地語(鄒族語)作為通用語。一位鄒族Outwangh社(又作Pangalang,清代文獻作「枋仔岸社」)的長老朥士壠(Lassoerangh),需經由三個翻譯員跟他交談:第一個翻譯員將會議通用語新港語,翻譯為哆囉嘓語(Dorcko);再由第二個翻譯員將哆囉嘓語翻譯為小蘭社群語(小Tackapoelang);接著又請第三個翻譯員將小蘭社群語翻譯為長老的族語。從這一條記載,可見當年臺灣話之多元、繁複,更可想像跨語區、跨族群交流時比手畫腳七嘴八舌的忙碌景況。
荷蘭人在北路、南路派駐政務官;在北部淡水區、東部卑南派駐軍隊。1650年代末,進駐Dokudukol(苗栗中港一帶);1658年初進駐宜蘭的哆囉美遠(Talabiawan),全臺行政區劃的雛形浮現,成為鄭氏時期行政區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