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雜時代: 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 誠品線上

The Good Old Groceries: Meeting the People, Customs and Local Specialty in Taiwan Old Stores

作者 林欣誼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老雜時代: 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場感與時代氛圍。●內容糅雜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族群背景、地方風土與庶民人情等多重面向,交織成多元豐富的島嶼浮世繪。●所記錄的雜貨店遍及台灣各地,全書兼具隨機抽樣的獨特性,以及足以相互對照呼應的普查意義。是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的著作。◎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迄今猶存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30幾張臉孔,無數則歷史身世透過攝影鏡頭,拍下了一張張寫滿故事的頭家臉孔;佇立在大樹下、巷弄口或市場老街一隅的店鋪樓宇;以及若干承載了常民生活細節的物件特寫,以最直接、最能喚醒記憶的視覺影像,勾起似曾相識的舊夢。由數十位雜貨店老闆口述,第一手記錄下的文字,娓娓地道出這些鄉鎮人物的內心話,那些為生活拚搏的點滴,在買賣間流動的人情義理,血淚與微笑交錯,輝煌與黯然常有。且每段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皆折射出大時代的光與影。 ◎一間老雜,就是一片風土、一個時代「都是等稻米收割了、豬養肥了、茶葉收成了,大家才直接捧著米或牽著豬來抵帳。」--三坑子榮興商店「以前我家雜貨店兼賣豬肉,有陣子豬肝貴,還有人因為買不到豬肝,在我家攤子前發狂打架!」--鹿麻產福美商號「以前柑仔店就像百貨公司,從吃的到用的,除了衣服以外什麼都有!」--保力振益商店「我當時一天賣檳榔賺的錢,比中油員工一天薪水還多。」--出礦坑美和商店「我們決定繼續開店,就是想讓大家逢年過節回來時,這裡還有人在。」--久美桃源商店 本書足跡遍及各縣市鄉鎮,雜貨店類型涵括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等,也因此映照出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以及多元歧異的地理特性。不同地區的雜貨店,反映了迥異的風土背景,以及解讀不盡的車轍面向,例如:台灣金煤石油礦業的起落,日治時期征軍南洋的傷痛,山地部落裡提供欠賒的情義,甚至新移民安身立命的豁達等。傳統雜貨店,同時也是台灣百餘年來的社會縮影。書中穿插對雜貨物件的典故考掘,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以及自人力擔與武車等載貨工具窺知社會的進步等,兼具文化史料的豐饒厚實度。 附錄:【雜貨考】:〈從前從前有間雜貨店〉、〈巷口熟悉的菸酒牌〉、〈柴米油鹽鎮店之寶〉、〈主婦的心頭好〉、〈好吃好玩的囡仔物〉、〈老物最相思〉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作家、編劇/小野作家/李金蓮攝影師/沈昭良文史工作者/莊永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新聞工作者/黃哲斌作家/廖玉蕙 「《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作家/陳柔縉「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作家/劉克襄「那些似曾相識的奮鬥經歷,滿布歲月痕跡的頭家影像,就像帶著我們回到古早時代店仔頭前的椅條上,斟一杯米酒,剝幾顆花生,聽厝邊的阿伯阿叔開講。精彩故事裡有鹹鹹的淚水,滾燙的熱血,還有我們日漸淡薄的舊夢。」--詩人/吳晟「這社會總是為了更繁榮而取代繁榮。通常眼前變新穎,人就開始想尋回舊的熟悉。幸好,這本書帶著我們按圖索驥看這些老雜貨店以它們舊有的姿態坐落在潮汐變化的海邊,山丘、平地。許多動人戲劇故事都是以見聞過的真實為根,從這本書,我看見作者傳達出這些深植土地的根。」--漫畫家/阮光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欣誼/文字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攝影者簡介曾國祥/攝影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推薦序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前言:鄉土老雜,人生百味輯一:漫步丘陵──桃園.新竹.苗栗通霄的松盛商行──立志要做「通霄最大間」馬武督的榮興商店──郵差爸爸的老灶頭三坑子的榮興商店──步廊街屋的家常閒話出礦坑的美和商店──繁華油井小香港雜貨考:從前有間雜貨店 輯二:深入島心──台中.彰化.南投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家家踩鹹菜的歲月普興庄的永興商店──坤山伯的曲藝人生久美的桃源商店──布農與鄒的合音雜貨考:巷口熟悉的菸酒牌 輯三:徜徉平原──雲林.嘉義.台南樹仔腳的合成商行──聖母和媽祖都很靈鹿麻產的福美商號──菸樓與豬肉攤傳奇土庫的豐村行──塗褲媽前的老味道大坪的隆榮商行──與文學家做厝邊口埤的新發商號──府城小姐夯大山西庄的明山商號──三輪車少年的回鄉路吉貝耍的誌成商店──跟阿立母說心內話雜貨考:柴米油鹽鎮店之寶 輯四:行旅南方-─高雄.屏東新北勢的坤協盛商店──客家庄的巴洛克風華保力的振益商店──洋葱田間的回鄉女兒中興村的酉山商店──想我村裡的南北鄉音 紅柴坑的界順商店──柔情鐵漢的跳海人生神山的神山商店──蜿蜒山路上的愛玉果玉環新村的玉環商店──從大陳島飄浪到維也納雜貨考:主婦的心頭好 輯五:走跳東岸──宜蘭.花蓮.台東利澤簡的利發商號──鴨母船駛過水稻田大榮的穗興商號──搭著火車來抄貨光復的人人商號──為地方寫一本書南方澳的興發商店──做討海人的生意豐裡的宏興商號──日本神社往事已遠卡拿崙的日新商店──風雨中搖曳的燭光澳花的伊凡商店──部落門前的大鍋肉重安的廣雄商號──有媽媽在的台11線雜貨考:好吃好玩的囡仔物 輯六:拜訪北濱──新北.基隆磨石坑的姚成商店──在雲霧與茶香間過日子龜吼的興角商店──家在海的那一端武丹坑的呂恆蕭號──鐵道邊的礦底人生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山東大兵的港都憶往雜貨考:老物最相思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老雜時代: 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作者 / 林欣誼
簡介 / 老雜時代: 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0361
ISBN10 / 9573280361
EAN / 9789573280361
誠品26碼 / 2681479662005
頁數 / 320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2X17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
 
店家地點|台中 大里
創立時間|一八八○年代
 
 以前收成的季節,農家一天要煮五頓飯,用竹籃挑到田裡的「割稻仔飯」裝著一層飯一層菜一層湯,「點心煮麵抑是米苔目,暗頓一定有魚有肉,足腥臊……」(點心煮麵或是米苔目,晚餐一定有魚有肉,很豐盛……)楊老闆講到這裡,彷彿熱騰騰的香氣都快冒出來了,那時因為人多煮食多,雜貨店生意好做,「無像後來機械化,買一罐飲料、兩包菸就去田裡矣。」
 
 雖然不如幾代前鼎盛,這間大里老街上的雜貨店,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人稱「楊仔」的楊老闆年近七十,體魄仍好,「我欲來去送米啊!」他把一袋三十多公斤的米甩上肩,三歲小孫子跟著蹬上摩托車,祖孫倆像郊遊一樣出發了。
 清末「一府二鹿三艋岬」名聲響亮,其實後頭還接著「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舊名「大里杙」的大里是當時台中最富庶的地區;「杙」指綁船的木樁,當年滿載貨物的舟筏,從鹿港進入烏溪(俗稱大肚溪)後,再沿著河寬一公里的大里溪駛進大里。大里因水運之便,在碼頭和福興宮之間形成一條街市,清代曾有詩句「大里杙頭不見天」形容當地商家雲集、人聲喧天的盛況,楊仔的阿祖也在這條街租下店面,接引市場的人潮做生意。
 後來陸路發達,大里地位逐漸沒落,但楊仔少年時還看過竹筏航行河面上的景象,直到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原本在大里國中旁的大里溪改道,河的記憶就遠了。
 直到今日,福興宮前的早市依然熱鬧滾滾,街坊阿伯大嬸一路從菜市場逛到楊仔店裡,買把鹽、提罐米酒,流連亭仔腳跟楊太太話個家常,才道別離去。
 
家家戶戶醃鹹菜的舊時光
 
 楊仔回溯,日本時代阿公接手後,小店安上自己名字「楊長發」,附近五個庄只有他們一家店,因此生意愈做愈大,店裡請了十幾個夥計,還進口昂貴的日本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以及日本清酒、紅酒等。戰末實施糧食配給,那時糖珍貴如黃金,有人要用一甲地跟阿公換一包糖,他笑嘆:「若是有換,這馬就發財矣。」(如果換了,現在就發財了。)但在地方上做出名聲的阿公,卻因忙得沒日沒夜,三十九歲就胃出血過世了。
 到了爸爸當家,時逢一九五○、六○年代大里鹹菜的鼎盛期,醃漬鹹菜的粗鹽用量大,當時鹽的產銷仍由政府管制,像他家一樣有「鹽牌」的店家生意大好;來自台南鹽場的粗鹽裝進麻布袋,一卡車一卡車地運進台中議長經營的鹽總經銷處,店家領鹽得憑「鹽單」,他記得家裡承租的倉庫,光是鹽便可存放三千公斤,可見銷量驚人。
 他生動描繪少年時見過家家戶戶做鹹菜的盛況,農家在年尾稻子收割後種下芥菜,過年前收成,曬完一天放進大杉木桶裡醃漬,一層菜一層鹽,整個人踏進桶子用力踩,再用大石頭壓蓋,三個月後開封。後來農村工業化,這景象只留在大里「鹹菜巷」的彩繪裡,台灣也已不再曬鹽,現在他店裡賣的粗鹽都是澳洲進口了。
 在這棟百年老屋出生的楊仔,不論從哪個話頭,都能說出一段關於雜貨典故與當地風土的故事,而翻開屬於他自己的記憶,最難忘的莫過於早年常跟著爸爸到台中第一市場補貨,父子各騎一台「雙管腳踏車」(車體有兩根橫桿,堅固適合載重)出發,辦好貨後有些自己載、有些請人用「犁仔卡」(リヤカー,兩輪拖車)運回來。每次黃昏出門,回到家已近午夜,他笑說有次他居然騎到睡著,眼睛都瞇起來了腳還繼續踩。更狼狽的是,用箱子套上布袋載回來的雞蛋,常在石頭路上震破一堆,這辛勞真非今日批發商卡車直抵店門口可以比擬。
 
工廠女工帶來生意新高峰
 
 然而爸爸晚年時,因為一大筆十行紙記的欠款收不回來,加上身體不好,錢都投進醫院,同時便利商店興起,店業大受衝擊。最低潮時,家裡去算命改店名為「楊勝昌」,有「日日見財」之意,老招牌的紅漆現已微微褪色,但當年家裡還真轉了運──在爸爸過世前後的一九八○年代,大里附近農地蓋起一間間製鞋、做五金零件的小工廠,成群女工下班後來店裡採買油鹽好煮晚餐,又帶起店裡生意的高峰。
 那時楊仔一邊在藥廠工作,每早得先送幾趟貨再趕到公司,「我九點打卡以前,店裡差不多就賺一千啊!」其實回台中上班兼顧店之前,他長年在彰化、嘉義各地藥廠打拚,曾以獨門配方調出幾支大暢銷的藥酒,在外期間,家裡雜貨店全靠太太撐持,街坊鄰居最認得的,也是楊太太那眼尾彎彎的笑容。
 但回首往事,楊太太停下手中正在餵孫的湯匙,皺眉說當時一個人顧店又帶六個孩子,「實在顧袂來。」(實在顧不來。)直到有天被正值叛逆的大女兒氣到,她半夜急電在外地的楊仔放狠話:「囡仔變歹我毋管啊!」(孩子變壞我不管了!)楊仔趕緊包袱款款連夜坐野雞車回家。
 後來他在台中另覓新職,雖然薪水砍半,但如今他臉上堆滿慈祥笑容說:「錢賺較少無要緊,家庭愛顧啊。」
 
一磚一櫃盡顯百年風華
 
 兩年前退休後,楊仔陪老伴專心顧店、顧孫;坐在門口籐椅上,吹著穿過亭仔腳的風,像是一員大將告老還鄉,從商場回到最熟悉的鄰里,做著小買賣。他不時起身招呼客人,笑稱:「佇公司是眾人聽咱的,這馬是咱聽眾人的。」(在公司是大家聽我們的,現在是我們聽大家的。)
 楊勝昌商店曾經發達富貴,卻始終有著與鄰里相依的日常氣味。紅磚外牆的老店還保留古早木格子窗,舊檜木櫃上掛著昭和年間的「酒類賣上增進」褒狀;店面走到底一扇門推進去,則是堆滿了孫兒玩具的客廳和臥房,幾代人的生活都能在裡面找到痕跡。
 楊仔指著左鄰右舍說,如果不是九二一震倒好幾間藥房、米店等老厝,老街的樣子會更完整,從清代的福州磚、日本時代的木材榫接、戰後到現代的水泥樓房,百年的建築風貌都在其中。
 消費習慣隨時代改變了,但他小本生意老實做,還依循爸爸當年的「一打賺兩罐」——他舉例如一箱成打的罐頭進貨價五百,店內便一罐賣五十元,賣完剛好賺兩罐的錢。他一邊感嘆不知店還能開多久,但每逢過年,他和太太還是不眠不休地親手做發粿來賣,自嘲兒女看他們這麼累,「驚甲毋敢接。」(嚇到不敢接。)
 然而,彷彿是天性,不用雙手做些東西,沒吃老店做的粿過年,心裡就是有些不對勁,楊仔沒想改變的,或許就是如古早割稻飯般,那種傳統勞力與人情所帶來的豐足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