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Out: Get Ideas Out of Your Head and Into the World
作者 | Tina Seelig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 矽谷創業推手教你以最少資源開創最大志業:創業不只是開公司,而是開創任何可能性。實踐「三創一想」,生活處處是機會,小點子變大事業!專文導 |
作者 | Tina Seelig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 矽谷創業推手教你以最少資源開創最大志業:創業不只是開公司,而是開創任何可能性。實踐「三創一想」,生活處處是機會,小點子變大事業!專文導 |
內容簡介 創業不只是開公司,而是開創任何可能性。實踐「三創一想」,生活處處是機會,小點子變大事業!想像帶來創意。創意帶來創新。創新帶來創業。在這個充滿創業機會與創意靈感的時代,每個人都懷著雄心壯志要打造自己的人生,也企圖解決世界更重大的問題,而唯一能將想法付諸實現的方法就是運用知識、技能與態度。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正規教育教的是記憶,而不是創新。但如果有一套清楚的指示能幫助你實現想法,那會如何呢? 國際知名創造力導師、史丹佛大學教授婷娜‧希莉格認為,不教導年輕人有創業家精神是一種罪過。本書正是一部培養從靈感到執行這完整過程所需技能的葵花寶典。書中清楚定義了「想像」、「創意」、「創新」、「創業」的核心概念,提出一個能有效開展創意、創新與創業過程的「發明循環」模式,讓你把障礙看成機會,激勵別人一起共享你的願景,就像有了食譜,你可以拿著吸引人的點子與具體步驟,讓它轉變成不凡的大事。此外,書中還分享了史丹佛大學課堂中的眾多範例,以及從矽谷到加州聖昆汀監獄、從巴基斯坦鄉下到北極等令人意外的創業故事。每章最後並附有作業練習,有助於強化對書中概念的理解與省思。無論是學生、教育工作者、創業家或各領域的未來創新者,只要你想實現腦中的點子,本書幫助你畫出一條通往夢想人生的清晰路徑,讓你更有創意、更有創新力,同時更加敢於實踐!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吳思華(教育部部長)吳靜吉(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柯文哲(台北市市長)胡均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許毓仁(TEDxTaipei創辦人) 陳良基(臺灣大學副校長)童振源(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 鄭文燦(桃園市市長)謝明慧(臺灣大學EMBA執行長)楊啟航(華山台灣文創發展公司董事) (專文導讀)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希莉格教我們的這門課真的特別具有實用價值,你肯定可以循著本書的建議,將你的點子一路提升到可以創業的層次,世界是有心(耐心、信心、雄心)人的世界。--楊啟航(華山台灣文創發展公司董事)在這停滯紛擾的年代中,鼓勵創新、創業是少數跨越黨派的共識。……婷娜的四堂課都有搔到我們的癢處、痛點。--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創業並非適合每一個人,但即使沒有要創業,也要有創業家的精神,而如何能養成這樣的能力,我從希莉格的《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一書看到了寶貴的實例與實踐法。--許毓仁(TEDxTaipei創辦人)《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將創業授課經驗與矽谷成功故事結合,公開成功創業的祕訣,而這正是矽谷成功的精髓。……這本書是年輕人要成功創業必讀的教科書,也是各種組織運作要成功的重要參考書。--童振源(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國際好評推薦】優秀又有創意的希莉格以史丹佛大學與新創公司的例子,提煉出最成功創業家的祕訣。……無論你是有抱負的創業家或頗負名聲的專業人士,本書將是你讓想法發揮作用的必備指南。--《強化者》(Multipliers)、《菜鳥聰明人》(Rookie Smarts)作者 麗茲‧魏斯曼(Liz Wiseman)本書勾勒出如何從想像走到創新,以及如何把靈感付諸執行。--《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希莉格詮釋了創造力、發明與創業精神,可以應用在生活的每個層面,更棒的是,這些都是學得來的。--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創辦人兼總裁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希莉格提出了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方法,讓人可以實現夢想。書中也有許多激勵人心的例子,另外,本書也留下足夠的空間,讓你在整個創業過程中可以定義自己的選擇。--《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作者 傑佛瑞‧墨爾(Geoffrey A. Moore)希莉格對創造力的獨特觀點絕對是世界級水準。……本書會讓你變得更聰明、更有創意、更有原創性,也更有創新力。--《魅力學: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The Charisma Myth)作者 奧莉薇亞‧卡本尼(Olivia Fox Caban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史丹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博士,現為史丹佛工程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也是「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教授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課程。STVP致力於高科技創業教育,鼓勵不同領域學生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的問題。 希莉格對於開發創造力懷抱著極大的熱情,十分重視實現創意的方法。她認為理工科學生應具備更多的「軟性技能」,了解即將面臨的商業環境。她以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把問題變成機會,她也因為深具啟發性的教學方式,獲選為傑出教師。著有全球暢銷書《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與《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以上皆由遠流出版)。希莉格曾獲得的獎項:‧2014年SV論壇夢想獎(SVForum Visionary Award),表揚希莉格獻身於教育新世代創業家,善於重新定義問題、挑戰既定事實、將想法相互連結、結合。‧2014年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暨工程學程(MS&E)卓越教學獎。‧2009年美國國家工程學會高爾登獎(Gordon Prize),肯定希莉格和STVP創始者拜爾斯(Tom Byers)對工程教育的貢獻。‧2008年美國奧林帕斯創新獎(National Olympus Innovation Award),肯定希莉格和拜爾斯提出創新的教學方式和實作機會,為學生營造創新思考的環境。‧2005年史丹佛卓越教學獎。‧2004年STVP 獲選為那斯達克年度創業中心。■譯者簡介林麗雪專職譯者。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歡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QBQ!就是要傑出》、《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數位口碑經濟時代》、《政治制度的起源》(下冊)、《攻擊者優勢》、《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合譯有《怪咖成功法則》、《虛擬貨幣經濟學》、《如何打造營收上億的App》等書。
書名 / | 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 矽谷創業推手教你以最少資源開創最大志業 |
---|---|
作者 / | Tina Seelig |
簡介 / | 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 矽谷創業推手教你以最少資源開創最大志業:創業不只是開公司,而是開創任何可能性。實踐「三創一想」,生活處處是機會,小點子變大事業!專文導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78009 |
ISBN10 / | 9573278006 |
EAN / | 9789573278009 |
誠品26碼 / | 2681291473001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正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導言
從靈感到執行
據統計,加州有百分之六十的監獄服刑人在三年內會再回到監獄裡。「累犯率」是對未來毫無希望的象徵,因為剛從監獄出來的人通常第一次就被關了數十年,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選擇較少且充滿不友善偏見的世界,而且很少人提供幫助他們重建生活的指引。因此,很多人覺得前途茫茫,根本沒有清楚的路可以往前走。難怪有那麼多人會重返犯罪生涯而再度入獄。
推動「最後一哩計畫」
為了解決這個可怕的問題,成功企業家雷德里茲(Chris Redlitz)與培倫堤(Beverly Parenti)聯手推動「最後一哩計畫」(Last Mile program),準備透過商業技能與技術訓練,幫助加州聖昆汀州立監獄受刑人重新融入自由社會。參與該計畫的還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志工,連續六個月,他們每星期要和四十位受刑人見面兩次,指導受刑人如何創業,並協助他們培養技能,例如書面溝通能力、公開演說能力以及提升電腦操作熟悉度等。
參與計畫的受刑人要以「利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構想出一個商業點子,並且學習如何透過短短五分鐘的簡報(pitch),對別人有效地溝通自己的計畫。六個月後,他們要在商業領導人士與獄友面前簡報自己的點子。他們想出來的計畫包括:健身猴(Fitness Monkey),這家新創公司要幫助成癮者以健康的健身嗜好取代藥物;技術聖人(TechSage),幫助前科犯成為手機應用程式開發者,讓他們出獄後就能找到工作;還有酷洋蔥(Funky Onion),計畫以便宜的價錢買下外表有點碰傷的蔬果,然後賣給不在意它們不討喜的外表、願意拿來做菜的餐廳。
這些人學到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把自己當成創業者,並能為自己的未來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這不僅是監獄裡得面對的議題,一般人即使沒被關, 也會對未來感覺迷惘。世上有很多人沒有主動規畫自己人生的信心,他們不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更不知道如何排除途中的障礙。他們不把自己當成是創新者那樣,有責任且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未來。
讓每個人有能力創造自己的世界
不教導年輕人要有創業家精神,是一種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打造自己的人生,也有責任解決世界更重大的問題,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知識、技能與態度將想法付諸實現。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正規教育教的是記憶,而不是創新。這樣的教育只著重於教學生認識英勇事蹟,卻不教他們如何成為英雄豪傑; 只提供僅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而不提供有無數可能解決方案的真實生活挑戰。人們步出校園時應該覺得自己很有能力,也有信心解決等待著他們的機會與挑戰。
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這些技能是教不來的。他們把創新與創業精神看成是天生的特質,就像眼睛或頭髮的顏色是不能改變的。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些技能當然是可以教的,而且我們也有必要教導所有年齡層的人具有創業精神,讓他們有能力創造出他們想要的世界。
我們一直自滿於使用鬆散的詞彙來定義創意的過程。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公司辦公室,任何環境下我請人為創意提出定義時,都能得出一大堆答案。大部分的人會這樣開場:「對我來說,創意是……。」然後這句話最普遍的結尾是:「跳脫框架思考。」
由於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跳脫框架思考」的由來,這句話也被使用得很浮濫,因此變得沒有意義。事實上,創意需要一整套複雜的技能、態度與行動,與想像、創新與創業有密切關聯。為了駕馭創意,我們對創意與創業過程的所有部分應該有一組明確的定義。可惜的是,這個老生常談的時髦用語根本不足以清楚說明這一切。
創意、創新與創業環環相扣
老實說,在未能明確定義「創新」與「創業」的相關術語這方面,我和其他人一樣覺得有罪惡感。我教「創意與創新」這堂課已經超過十年,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交替使用「想像」、「創意」與「創新」這幾個字眼。我講授一整套重新架構問題、挑戰假設與連結觀念的技巧與工具,可是我並沒有提出一套適合這一切的更大架構。
投入這個領域幾年下來,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口。沒有明確的架構,我們就無法教導或學習在創意過程中必須不斷轉換的技巧。我寫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要把我們所知的創意與創業技巧整合起來,然後就可以用精確且可以重複操作的方式來定義、學習、教導與演練這些技能。對個人、團隊、組織與整個社會來說,創新與創業是非常強大的工具。有了這些工具,所有人都將獲得授權、促使組織改革,也能準備好解決世界各地迫在眉睫的問題。
這些技能是有層級關係的,一開始是想像:
想像帶來創意。
創意帶來創新。
創新帶來創業。
這個技巧的架構方式可以和閱讀與寫作所牽涉到的相比擬。小嬰兒天生就會用咿咿呀呀等不清楚的聲音說話,也就是用噪音來溝通。他們學習如何應用這些噪音,再將它們組合起來變成字詞,接著他們學習連結字詞做成句子,然後組合句子變成故事,最後這些故事影響了所有聽到的人。老師們會用這種方式非常謹慎地教導所有的基礎能力,包括字彙、文法、閱讀與寫作。
從點子到行動的發明循環
為了學習如何開展創意、創新與創業的過程,我們急需一套完善的方法。以下是從「 想像」 到「 創業」 的建議定義與關係, 我稱之為「 發明循環」 (Invention Cycle)。這個循環概括了整個過程的重要步驟,並說明終點是怎麼再回到起點的。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捷徑,讓我們不必每一次提到從點子到行動的過程時,就得提及所有步驟。
現在我們依序來看看每一個階段:
想像是預見還不存在的事物。這需要好奇心、參與以及在腦海中構思想法的能力。這種天生的能力會受到個人真實與虛構的經驗所影響,因此,包括旅行、閱讀、美食、音樂與電影,輸入的經驗愈多元,想像就愈具體。你可以把想像出來的點子安放在腦海裡,也可以和別人分享。比如說,我可能想像出一種介於貓和鳥之間的動物,或是一份先上甜點的菜單。我可以把這些想法擺在心裡,也可以像之前一樣和別人分享。
創意是應用想像力解決某項挑戰。有創意的點子要能滿足這世界上某個特定而明確的需求。它們對你來說是新點子,但是對別人則未必如此。區別想像與創意是很重要的。你先是憑空想像出海岸的場景,再運用想像力把這一片海景畫出來,這就是創意。你用想像力預見(envision)了太陽能汽車,接著靠創造力把它真的製造出來。
這種作用與創意領域的學術工作一致。喬治亞大學托倫斯創意中心(Torrance Creativity Center)的倫柯(Mark Runco)與傑格(Garrett Jaeger)在《創意研究期刊》(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一篇標題為〈創意的標準定義〉(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的文章中,檢視了一連串針對創意的學術定義。他們在摘要中寫著:「創意需要『原創性』與『有效性』……原創性對創意十分重要,但卻是不夠的︙︙原創的事物必須有效用才能算是創意。」英國教育家、也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亦回應了這一點:「對整個世界來說, 有創意的點子不必然是原創的,但對你而言,它們一定是原創的,而且一定有其價值。」
創新是運用創造力產生獨特的解決方案。和創意不同的地方在於,創新的點子不只對發明者是全新的,對世界也是全新的。這需要你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而且勇敢挑戰既定假設、重新架構情境,並連結不同領域學科的觀念,如此就能得到突破性的想法,用過去從來沒有人用過的方法解決問題、應對挑戰。從表面上來看,創新和創意似乎只有些微差異,但事實上,這個小差異非常重要, 因為創新需要每天都有更富創意的解決問題方法。
在高度生氣蓬勃的市場中,企業追求創新,因為他們希望以突破性的點子在競爭中勝出。時至今日,有關創新的例子不勝枚舉,包括一九八四年的3D列印、一九九○年的網路瀏覽器、二○○七年的真菌隔離術,舉凡數學、藝術、音樂與烹飪等不同學科與技藝都持續推陳出新。
創業是應用創新方式實現獨特的點子,並激發出別人的想像力。很顯然的, 在商業界,要將創新想法商業化就需要創業,但是在用盡全力仰賴創業性思考以解決爭議性問題這方面,它也同樣重要。有創業精神的醫生會開發並推出能夠救命的作業程序;有創業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會發明並應用有效的教學技巧;而有創業精神的政策制訂者則會設計並實施開創性的法律,以解決社會問題。
發明循環是一種有效的循環。創業家藉由激發他人的想像力來顯示他們的想法,包括參與這場努力過程的人、投資人與購買產品的人。這個模式對新創公司與已有根基的老公司都很重要,對各式各樣的創新者也很重要,不管是一項商品、服務或藝術作品,只要有個新點子實現了,就會提升集體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各種平台,例如 iPhone、蠟筆甚至廚房的爐台,這些產品是如何啟發了人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再想像一下從足球隊到研究團隊等各種組織的領導人物,他們是如何激發同伴的想像力。
創業精神能夠影響其他人,並引導出一波又一波的想像力、創造力、創新力與創業行動。
重要的是,只要你經歷過幾次發明循環,就能非常協調地應用所有技巧。這個架構提供你清楚表達想法所需要的嫻熟技巧,也提供你一個強化各種運用方式的輔助框架。另外,不是每個人在創業時都必須具備發明循環中的所有技能,然而,每項事業都必須包含每種技能的基礎。沒有參與世界與預見替代方案的想像者,就不會有機會公諸於世,讓人信服;沒有創意人有解決問題的動機,並動手實驗找出解決的方法,常態性的問題就不會被解決;沒有創新家專注於挑戰既有的假設與重新架構問題,就不會有新鮮的點子;最後,如果沒有創業者的堅持與激勵其他人,創新點子也只能束之高閣。
此外,所有類型的創業家都可以執行創意的點子,而不是創新的點子,例如開一家新的咖啡店或是組一個翻唱樂團。意思是說,他們縮短了發明循環的週期,用想像力解決問題(創意),卻沒有用創造力找出獨特的解決方案(創新)。這樣做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他們錯失了更進一步的機會,找出讓事業或冒險獨樹一幟的方法。
發明循環模式加強了創新與創業的相關架構,例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與「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方法。這兩種架構都聚焦在個人、團隊與組織如何定義問題、提出解答、做出產品原型,並在發展出成功商品之前,根據回饋意見反覆推敲各種想法。就像我們在學習代數與微積分之前,必須先學會算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設計產品或開創新事業之前,我們必須先培養創業心態,並熟知整套創業方法。
藉著清楚定義想像、創造、創新與創業,以及說明彼此之間的層級關係,發明循環定義了從靈感到執行的路徑,這個架構掌握了增進創新力以及為世界帶來突破性想法所必需的態度與行動。只要理解發明循環,並加強相關的態度與行動,你就能辨識更多機會、挑戰更多假設、產生獨特的解決方案,並且將更多想法付諸實現。這些強大的工具將會幫你畫出一條通往夢想人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