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
作者 | 葉啟政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布希亞(Jean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Mirrorof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aCritiqueofthePol |
作者 | 葉啟政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布希亞(Jean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Mirrorof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aCritiqueofthePol |
內容簡介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中,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和「價值的死亡」。在葉啟政看來,這不啻是把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拆解了,而引發葉啟政思考布希亞的立論基礎:簡言之,就在於本書書名所標示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表現在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為了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人所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引導下,人耽溺於符號,而符號本身是武斷、飄盪、流動、拼貼、蔓延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其決定原則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 葉啟政以布希亞的思想為底蘊,開展了對於溯及涂爾幹(Emile Durkheim)和牟斯(Marcel Mauss)的「人類學認知傳統」,科耶夫(Alexander Kojeve)、瓦爾(Jean Wahl)等人的「法國的黑格爾」學風、布荷東(Andre Breton)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社會學」的探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葉啟政1943年生於新竹,新竹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社會學博士。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2007年退休,現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葉啟政
書名 / |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 |
---|---|
作者 / | 葉啟政 |
簡介 / |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布希亞(Jean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Mirrorof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aCritiqueofthePol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73035 |
ISBN10 / | 9573273039 |
EAN / | 9789573273035 |
誠品26碼 / | 2680821171004 |
頁數 / | 240 |
開數 / | 正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