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百年: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 | 誠品線上

中國二百年: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

作者 李守中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國二百年: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段漫長旅程 世界在最近二百年發生了極大變化,所以中國也不得不變,不得不跟上世界潮流。 本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段漫長旅程 世界在最近二百年發生了極大變化,所以中國也不得不變,不得不跟上世界潮流。 本書記述了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作者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今天我們談論中國的事情已經不能脫離世界大環境,而在康熙至乾隆年間,也就是清代鼎盛期,中國的知識界還不具備這個眼光,他們還要經歷不知多少磨難才學得這一點並且傳授給我們。康熙大約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危機的人。所以第一章是從康熙的一席談話講起,因為用它做引言更容易使人了解一七九三年之前的一個重要情況。 作者依時序編排論述,用41個主題引領讀者回顧這二百年間,中國這一個龐大帝國如何從鼎盛到崩解,最後又如何由谷底崛起重現生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守中祖籍四川江油,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市,一九五五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採礦系,長期在煤炭部武漢設計院、水城設計院、雲南設計院等處工作。一九七五年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工作者,一九八○~一九八二年由國家選送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作學術訪問。一九九三年在雲南省煤炭廳副總工程師任上退休。退休後參加中國長城學會,在國內外發表過多篇有關長城的論文,著有《長城》(遠流)一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自序 1.預警2.馬戛爾尼使團3.鴉片戰爭4.太平天國5.英法聯軍6.自強7.廠礦‧鐵路‧學堂8.中興9.明治維新10.甲午之戰11.百日維新12.義和團13.加快變革14.同盟會15.憲政危機16.保路風潮17.民國成立18.妥協19.帝制失敗20.參戰21.五月四日22.直系和北京政府23.孫中山和廣州政府24.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25.五月三十日26.中山艦27.北京執政府28.北伐29.南京中央政府30.中華蘇維埃31.民族危機32.紅軍大轉移33.團結34.抗日35.臺海分隔36.改造37.北京與莫斯科之爭38.史無前例39.改革40.新思維41.大趨勢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國二百年: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
作者 / 李守中
簡介 / 中國二百年: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段漫長旅程 世界在最近二百年發生了極大變化,所以中國也不得不變,不得不跟上世界潮流。 本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66204
ISBN10 / 9573266202
EAN / 9789573266204
誠品26碼 / 2680487705001
頁數 / 552
開數 / 正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這本《中國二百年》記述了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從我那一大堆雜亂的讀史筆記裡整理出來的,談不上系統和全面,只是把我認為有興趣的一些題材按時序編排起來而已,儘管如此,從我一開始動筆之時就意識到這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沒有決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促使我下決心動筆的原因固然有多起,不過對我最大的激勵還是起於一樁偶然的事。
幾年前,我正在一處書攤上翻看一本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恰好被一位朋友看到了,他很不以為然的搖著頭說:「這些事情是弄不清楚的!你一個說法,他一個說法,今天一個說法,明天又是一個說法……」。我不得不承認,朋友的議論確實很有道理,他所談到的「說法」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事件的真相,二是指對事件的理解。


不過我仔細一想,比較一下這些不同說法,而後記錄下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不是也很有趣麼?
早就有人評論說:讀中國的報導有如看日本電影《羅生門》,那部電影中的四個人,強盜、武士、武士之妻和一位樵夫,他們對一樁命案有五種不同說法,電影似乎沒有強迫觀眾去採信某一個說法,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答案。自由選擇就是樂趣。


讀書人不正是可以從讀書中享受這樣的樂趣麼?
不過我這裡所說的讀書人不包括下列兩類人。
第一類是在校的莘莘學子,他們首先要應付考試,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致去比較那些不同說法,他們只能勉強記住教科書或者教師講授的說法,而後在試卷上複述這些說法,考完之後也就儘快把它們送進回收站,以便讓出容量來應付新一輪輸入。


記得五十年前筆者就讀於重慶大學礦冶系之時,有一門必修的政治課稱為《聯共(布)黨史》,各系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聽大課,課後分組討論,然後各班課代表向教研室會報討論結果,其實這些討論也不過就是複述聽講內容而已,但是有一次我們班上的一位同學卻提出一個小小的問題,問題的內容我早已忘記了,只是記住了後面發生的事,幾天後,課代表傳達了教研室的答覆:《聯共(布)黨史》是經典性著作,必須嚴肅對待,不允許懷疑,也不允許不同的理解。


試問,如此讀書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好在,從來也沒人指望在這類讀書中尋找樂趣,最近我倒是想查一下那本書中的一些說法,可惜在任一處圖書館裡都不見該經典的蹤影了。


第二類讀書人也不在我所說的範圍之內,他們是專業治史者,專家讀史應該不同於一般讀書人。
一般讀書人以「書」為限,他們能接觸到的不外是書店和公共圖書館內書刊,最多再佐以自己的見聞。他們只能從這些資料中選擇自己的判斷和得出自己的見解。在這一點上他們與電影《羅生門》的普通觀眾沒有多少區別。


專家則不應如此,他們必須去挖掘一切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正如一位刑事偵察專家研究一樁謀殺案那樣。他們研究《羅生門》的方式絕不會與普通觀眾相同。


讓我來舉一個例子,上世紀六○年代,戚本禹與羅爾綱就李秀成投降案辯論,戚本禹遍查清廷軍機處檔案,終於找到了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樣的專業性研究確實必不可少,不過這不是一般讀書人能夠從事的工作。


中國近代史料浩繁,一般公共圖書館內的史料已經令人無暇遍讀,更何況還有許多重要史料尚深藏於臺北、北京、東京、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等地檔案館內,就算這些檔案允許公眾去自由查閱,恐怕一般讀書人也難以問津。


所以我們一般的讀書人也只能就自己身邊可用的資料來分析對比,來尋找讀書的樂趣。就筆者而言,他的閱讀範圍就以昆明市各圖書館藏書和市面售書為限。


筆者發現,僅自己所接觸的這些史料,也有如朋友所說:「你一個說法,他一個說法,今天一個說法,明天又是一個說法」。其實這正是一個正常而合理的現象,法庭上控辯雙方的法律專家不也是各執一詞以供陪審團及審判長兼聽及選擇麼?


筆者還發現,在圖書館的許多書籍上都留下了讀者的批語,他們用這種方式向作者發出疑問或者批駁,也向其他讀者交流見解。從道理上說,讀者有權評論這些書刊,不過,在公共圖書上去塗寫畢竟不是很妥善的作法。


感謝臺北的遠流出版公司為我出版此書,使我不必在公共圖書上去亂畫了。


李守中二○○三年五月於昆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