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 | 誠品線上

In Cold Blood: A True Account of a Multiple Mu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作者 Capote, Truman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冷血:什麼原因讓兩名凶手犯下滅門血案?當作家試圖剖析凶手的心靈時,他的目光、他的筆,比凶刀更加冰冷……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國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什麼原因讓兩名凶手犯下滅門血案?當作家試圖剖析凶手的心靈時,他的目光、他的筆,比凶刀更加冰冷……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國南方小鎮發生滅門血案,吸引了作家卡波提的注意,他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一連串訪談,包括對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局,以及最重要的──兩名殺人嫌犯。往後五年半之間,卡波提全心投入於調查被害者一家、兩名凶手(狄克與貝利)的身世,並重建慘案發生經過,與近身採訪兩名嫌犯接受審判的過程。為了深入了解凶手的心靈,卡波提與嫌犯成為好朋友。有人說卡波提在兩人身上看見自己悲慘的童年,也有人說,卡波提最後愛上了凶手。嫌犯自力救濟,四處發函抗議判決不公。但上訴官司最後沒打成,凶手仍然伏法,而描繪他們心靈狀態的《冷血》於1966年出版,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文學經典,卡波提也藉此登上文學殿堂的巔峰,但他從此再沒能完成新的作品。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冷血》是碰觸到美國文化與集體心靈裡「無目的之邪惡」的開山之作。卡波提對堪薩斯州凶殺案投下大量時間與精力,他那種判斷力的確領先了整個時代。他以冷靜、精準的第三人稱鑲嵌式的筆法,加以敘述。特別能針對兩名凶手的冷血心理背景加以掌握,故事冷血,他的筆力更冷血,因而使得讀者也為整部作品的氣氛忐忑難安。卡波提在美國作家裡,無論文采的亮麗及掌握時代脈搏的能力,皆冠絕他的同輩,已成了美國文學史上所謂的「卡波提傳奇」。」--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在最日常的場景,普通的人群中,發生了兇殘的犯行。卡波提的《冷血》透過細節的描寫,呈現了暴力與惡行平凡的一面,就像便利商店附近的流浪狗,或是雨天的招牌,那樣自然地存在,附著在我們生活的表象裡。讀《冷血》時我一直想起卡波堤的另一本小書《聖誕節的回憶》,或許這兩本書應該連起來讀。因為,《聖誕節的回憶》同樣是日常的場景,普通的人群,卻產生了善良的光輝。善念與惡念、聖徒與匪徒,或許就是這樣在同一片尋常人世的土壤裡吸收養分,無聲無息地成長,開花,結果。」--張惠菁/作家 「一樁真實的犯罪,一個天才小說家,兩個死刑犯,四名受害者,許多與之相關的人生,花費六年漫漫時光拼湊、理解、重現,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展現了楚門.卡波提寫作此書的過程與此後人生崩毀的景況,但真正讀到《冷血》一書才體會小說的力量,成就一部經典作品,卻摧毀了寫作它的人。卡波提寫出前所未有的「非虛構長篇小說」,冷靜、深刻地還原那本不可能還原、無人可能知道全景的,相關當事人過去現在的外在與內在景觀,將真實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令人沉迷、讚嘆、戰慄。」--陳雪/小說家 「一輩子大言不慚的卡波提在《冷血》新書發表會時,曾得意洋洋地說,他這本書所使用的是他獨創的文學形式:「非虛構小說」/non-fiction novel)。在西方,在此之前,小說幾乎跟虛構(fiction)劃上等號,卡波提這種「目的在試圖應用一切小說創作方法與技巧來寫一篇新聞報導,敘述一件真實故事,閱讀起來卻如同小說一樣」的創作方式,確實別開蹊徑,讓人耳目一新。日後也形成一種寫作傳統,今日我們所稱的「報導文學」、「紀實文學」,能夠如此繁雜多樣,恐與此書不無關係。眾所周知,村上春樹向來推崇卡波提,雖然他對《冷血》似未多置一詞,但一九九七年他寫作《地下鐵事件》所耗費的心思與取徑方式,卻很容易讓人將兩者聯想在一起了。 」--傅月庵/作家 「真實又深入,讓讀者面對《冷血》的內容時,沒有什麼閃躲迴旋的空間。卡波提用他細膩而精確的文學之筆,挖掘出每個角色內在的共同痛苦——對生命感覺到難以處理的荒涼,也不知該怎麼建立真實溫暖的人際關係來紓解孤寂。讀者被這樣的主題觸動了。而且內心顫動痛苦時,他們不能像讀其他小說一樣,聳聳肩告訴自己:「畢竟只是一本小說而已!」這不是小說,這是真實生命。」--楊照/作家 「《冷血》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經典。一個滅門血案被小說家精準冷酷地翻轉、透視所有關連者的心理攝影。如天文學家用高倍望遠鏡盯視著漩渦狀星雲。如昆蟲學者冷靜地解剖那些充滿細節的翅鞘、節肢、口器。 兇手、死者、驟失親愛之人的創痛者,即使各自有其神秘抒情之身世暗影,仍被「殺人」這恐怖噩夢勒住脖子,帶進那冰冷、黑暗、無從救贖的死蔭之境。 這是一部第一次將「兇殺」放置在現代性社會脈絡,全景素描、慢速運鏡、層層剝解,直視那暴力核心之荒謬、虛無的偉大小說。半世紀後讀來,仍是令人畏悚震撼。 」--駱以軍/小說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原名楚門.伯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私生子,四歲時母親離婚,帶著他奔靠阿拉巴馬州的三個老姑媽。以後數年,幼小的卡波提輾轉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住遍了美國南方鄉村,連母親也很少見面。也許為了彌補甚或掩埋自小遭受雙親遺棄的創傷,卡波提少年時,就將自己深鎖在一個幻想的小天地裡。八歲時卡波提開始了寫作生涯,十九歲時以短篇小說《蜜苒》(Miriam)贏得歐.亨利獎。《蜜苒》是敘述一個神祕的孩子闖入了一個中年婦人的生命中,而又摧毀她的故事。著名文學批評家約翰.赫金斯(John K. Hutchens)曾指出,卡波提早期的作品「都脫不了一些封鎖在孤僻角落中的陰晦人物,借著各色各樣的恐怖,飄蕩在死亡的舞蹈中。」1948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屋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被譽為「最令人激賞的美國年輕作家的處女作小說」。之後,他陸續發表了《夜樹》》(A Tree at Night)、《地方色彩》(Local Color)、《草,豎琴》(Grass Harp)等作品,其中《地方色彩》是一部有深度的人文遊記散文集,卡波提也終於超越了他以往流連於夢與現實纏綿不分的寫作意境。1958年,他的成名作《第凡內早餐》問世,書中女主人翁荷莉.葛萊特麗是一位古怪而可愛的流鶯,經由奧黛麗.赫本的銀幕詮釋,深深打動了千萬影迷與讀者的心。1966年,他寫作生涯中的高峰代表作《冷血》出版,僅僅兩週即躍登美國暢銷書第一位,且雄踞了一年多之久,一向對他不假辭色的書評界,亦讚譽有加。名利雙收,讓卡波提成為百萬富翁,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但他也因為耽溺於放蕩生活,文學生命陷入停頓。除了短文之外,不曾再出版過一本書。1984年8月25日,卡波提死在洛杉磯友人家中,留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譯者簡介楊月蓀(1936~2008),學者、編輯人與翻譯家。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與《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大華晚報》主筆。譯著有《冷血》、《田納西.威廉斯懺悔錄》、《借來的時間》、《金錢簡史》、《媒體現形》、《不可靠的新聞來源》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譯者序】《冷血》及其作者楚門.卡波提《冷血》好評推薦作者的話 第一部 死神來臨前夕第二部 不明人士第三部 第三部 水落石出第四部 第四部 死牢 譯後記【導讀一】美國已成冷血異境◎南方朔【導讀二】空前絕後的「非虛構長篇小說」◎楊照

商品規格

書名 / 冷血
作者 / Capote, Truman
簡介 / 冷血:什麼原因讓兩名凶手犯下滅門血案?當作家試圖剖析凶手的心靈時,他的目光、他的筆,比凶刀更加冰冷……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國南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64453
ISBN10 / 9573264455
EAN / 9789573264453
誠品26碼 / 2680404855000
頁數 / 4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