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沉思錄 | 誠品線上

太極沉思錄

作者 王希成
出版社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太極沉思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太極拳可以改變人的個性,由急躁轉為沉著,逐漸冷靜且能自我沉澱。一種拳法可以外體不斷運動、轉動,內心卻平靜如止水,動靜合宜,彷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太極拳可以改變人的個性,由急躁轉為沉著,逐漸冷靜且能自我沉澱。一種拳法可以外體不斷運動、轉動,內心卻平靜如止水,動靜合宜,彷如站立著的動禪。太極拳法講究吞天、接地、借力,可以天地人三合,前後左右轉向,而不失中定,思維與雜念如塵埃落定,心如明鏡。《太極沉思錄》以白話易懂的散文為語言媒介,將文學、武學和哲學三者結合,呈現作者平日所練所思所感,希望可以文學的柔軟優美,武學的陽剛威猛,以及哲學的深沉深刻,拋磚引玉,讓對武術與太極拳有興趣的同好,可以更廣更深地體會太極之美之博大精深。本書共分四卷。卷一〈拳理哲理〉不講招式,先講太極拳的基本內涵與思維邏輯;卷二〈練法功法〉開誠布公地談論作者自身對太極拳練習、體會與成長的心得,並提出不同的練習方法與技巧,又或者是導入新的觀念;卷三〈體用轉換〉則透過作者對練與實戰的經驗,反過頭檢討練拳架的招式動作,讓「體」與「用」互為轉換和激勵增進;卷四〈推手探討〉是作者過去推手比賽的實戰經驗,與擔任教練時的傳授過程,在教學相長中體會出新的推手思維,包括自我加強訓練、兩兩攻守練習及實際戰略運用等等。《太極沉思錄》不僅是作者如實吐露自身三十五年太極拳經驗之心得,其中的基礎觀念、領略和體悟,深入淺出,讓入門太極拳者以至習練有成者若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希成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石化公司採購,現任水處理公司國外行銷經理。太極拳資歷三十五年,目前為高雄市太極拳協會副總教練、金獅湖教練場主任教練、太極拳雜誌總編輯,曾獲全國中正杯推手比賽青年組冠軍、世界杯推手比賽壯年組季軍,太極拳功夫七段。著作曾獲中央日報勞工文學獎、高雄市文藝獎、打狗鳳邑文學獎等。曾出版《詩,45度仰角》、《我的詩劍江山》、《開工了,高雄》、《生命的窗口英譯》等詩、散文與翻譯等十二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沉思˙太極 卷一 拳理哲理似水之柔,若水之剛耳朵、彈簧與海綿就是要黏著你本能與限制慢定、快活、隨變張開自己,或者合過程與結果如是我行我素一切都是虛與實卷二 練法功法回到簡單而純粹揮動想像的翅膀無有不動,無有不轉練功三法反向練習第三隻腳太極拳最初的根本身體學習、記憶與身體力行破繭化蝶轉化而出卷三 體用轉換體動,勢轉招、法兩忘攻守裏動靜如一枚硬幣翻了面夏陽裏的聽勁冷天熱拳機與勢由一化為多數體會、意會與神會卷四 推手探討推手VS拳架競賽式與學習式推手摺疊與轉換推手的點、線、面、體身勢與時間機會身體招法氣與勁太極推手的攻與守有招無招,有手無手

商品規格

書名 / 太極沉思錄
作者 / 王希成
簡介 / 太極沉思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太極拳可以改變人的個性,由急躁轉為沉著,逐漸冷靜且能自我沉澱。一種拳法可以外體不斷運動、轉動,內心卻平靜如止水,動靜合宜,彷如
出版社 / 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909262
ISBN10 / 957390926X
EAN / 9789573909262
誠品26碼 / 2680871719003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回到簡單而純粹     

總在練完整套拳架幾回之後,加練一些個別的單練動作。單一反覆同一動作,如:長距離「按」,同一動線後退,不斷地「倒攆猴」。有去有回,有開有合,有虛有實,用簡單純粹而重複的動作,忘掉招法,放掉外形,專注於內裏的變化,感受一些比較形而上的東西,譬如氣的鼓盪,神的內斂,輕靈與貫串等。

簡單重覆,去繁就簡,就會將注意力從招法從身體的外練,轉移到用心與用意的內練。讓一些外放奔流的分心回歸,轉到專心致意,回到專精致柔的體用合一層次。有失才有所得,有放才能有所取,一直孜孜屹屹於武術的招法演練,總會流於浮面、套招、打空拳,內裏是空的。簡單重覆之後,加上時間造就,功力累積,滴水還是可以穿石。

來回單練幾次之後,雜念與分心慢慢沉澱,專注地有許多內心的活動,細微地所有血脈與氣順暢。似乎整個動作與意念貫串,自然而然如水流動;整個人空靈而充滿,身體是更溫養而暖熱了,雙手與雙腳也同樣有了相當的暖度。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似乎可以做得相當徹底,讓意與氣到達平日到達不了的身體末梢。

武術上的功力累積先不說,光看身體的新陳代謝與循環,相當正面地自我感覺良好。時間久一些,動作更自然純熟,就熟能生巧地在轉折處,如腰如胯,如膝如踝,有了彈性與輕靈,開始向曲蓄有餘,進退轉折、自然轉換靠攏,擺脫僵硬與一成不變。

有人稱太極拳為內家拳,理所當然不能外練筋骨皮,自然而然要朝內練一口氣邁步。單練正是相當好的訓練方法,除了前後的「按」與「倒攆猴」,有時我也會練橫向移動的「雲手」,左左右右螃蟹般挪步,沉沉穩穩熊般轉身。時間較多些,也會換成四個斜角方位改變的「玉女穿梭」,藉方向的變化,訓練自己的中定與軸心轉動。

不同的太極拳招法,有不同的感受與溫養。單練日久,熟能生巧,變成一種武術習慣後,再回頭進入拳架,應用至推手對打,磨練它的紮實度,加強它的結構與效能,提升聽勁、懂勁,甚至之後最高階的階及神明,都會慢慢生成。

單練是笨方法,卻是聰明選擇。一直動態太久,可以採取靜態的站樁,安靜放鬆地定式幾分鐘,讓一些外放的意與氣回到丹田。安靜的養,安靜的不做什麼,反而內裏許多活動,許多氣的流轉與運行,相當熱鬧,原來的緩體空房,如今都是意氣充滿,相當蓄電而充滿能量。

可採「提手上勢」的太極樁,左右腳分清虛實,單腳中定虛靈頂勁。這個動作僅用單腳支撐,所以容易疲累,真的支撐不住,就勉強不得,交叉休息換腳站立。全身重量放在單腳,壓力較大,需要循序漸進,不要站太久。我不太贊成苦練,苦練容易受傷,而且容易練出一些比較剛比較無彈性的勁。我鼓勵持續有恆地練,自然輕鬆就好,如疊紙般遞增,時間一久,就會增長功力。

亦可採雙手按的站樁,定式不動,由頭至腳檢查全身是否放鬆,肩腰膝踝,每個轉折處是否有彈性與活力。僵與硬撐其實站不了多久,身體會找到自己的出口,時間一久,自然會鬆沉下來,達到支撐八面的效果。站樁最怕練出硬功,這不是外家的紮馬步,重點在鬆沉,在身體接受地心引力的下拉,落地生根,成就一個彈性鬆柔的圓球體。

早年為了參加推手比賽,為防對方的衝擊力太大,自己手勁的韌性不夠,容易守不住第一道防線,就讓對手長驅直入身體作攻擊,便在雙手吊上水壺,慢慢填水,增加重量,要求更鬆更沉,讓手更有質量,承受攻擊能力更強。也是要順階而上,水量不宜一次增加太多,站樁的時間不要一次太久。不要本意是養是練,反而結果是傷是害。也交叉使用運動器材的加重鉛塊,掛在雙手手腕練拳,加強手的質量。

運動傷害對練功的人是一大禁忌,不是停止進步而已,有時會倒退好幾步,甚至造成回不到本來的窘狀。譬如腰譬如脊椎,或者腿、韌帶等等,失去了下盤的能力,沒有中軸的靈活轉動,太極拳的功力自然每況愈下了。總要落地生根,上接天下接地,天地人三合,整體太極才能完整圓滿。一個由正轉負的功體,怎麼樣舉止動作都大打折扣。

想要安靜而持久一些,可採預備勢的兩腳平行站立的混元樁,雙手呈弧線提起,貫注意念在掌心勞宮穴。這個動作要有上下的虛實,整個重心沉落腳底,中定、頂頭懸,更要全身徹底的放鬆,意念專注,氣沉丹田。因為動作輕鬆簡單,採高架或低架,可因個人需求與身體狀況而定。

比較富挑戰性的,是腦子在身體靜止不動時,反而不能專心,容易胡思亂想,浮躁,沉不住氣。未完成的工作,掛意的瑣事,情緒的起伏,雜念的波濤滾滾亂流,都來干擾。不能收攝於心,專注於意,氣沉於丹田,可能產生反效果,反而愈站愈累愈亂。
有人將此動作當站立打坐,把它視為立禪,唯識內觀起心動念,練習一切念頭都能清楚分明。這裡有心念的亂與定的戰爭,一個腦海,竟有那麼激烈的拉鋸戰,你會訝異自己的混亂,很難靜定下來,總想東想西,有些浮有些躁有些不安。把武術提升到道家與佛學的層次,又是另一番趣味。

我會用繫念頭的方法,默念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或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以及前輩先賢的拳論、推手歌訣。讓心念被這些拳經拳論拳理的繩子綁住,不會到處飄散。順道以太極的身體,兩儀四象八卦的方位移動,體會這些意念中流動著的太極拳理,讓思考活動串連體用起化學反應。

心理暗示吧!不知不覺之間,那些拳理拳論,先在心後在身顯現了。尤其靜定狀況良好時候,特別有所頓悟,意外打開太極拳的秘門,看見另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