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 | 誠品線上

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

作者 廖柏森/ 林俊宏/ 陳湘陽/ 張忠安/ 張綺容/ 游懿萱/ 傅思可/ 李眉君
出版社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英文譯中文,難;中文譯英文,更難!中譯英不只是英文寫作。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廖柏森教授再次帶領翻譯菁英,樹立華人中英筆譯教材新標竿!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英文譯中文,難;中文譯英文,更難!中譯英不只是英文寫作。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廖柏森教授再次帶領翻譯菁英,樹立華人中英筆譯教材新標竿! 繼《英中筆譯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和《英中筆譯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已成為國內翻譯及英文相關系所的課堂指定用書之後,針對中譯英教學領域,臺師大譯研所廖柏森教授再次召集七位教學經驗豐富的博士生,編寫出國內第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專為國人打造的中譯英教科書。 本書所設定的讀者群,需具備相當程度的英文文法和寫作能力,因此全書內容著重中英語言和文本的對比分析、詞句和篇章的翻譯方法,以及各種文類翻譯的解說和應用。●最專業的作者群作者群皆具備豐富的翻譯與教學經驗,多位作者更在國內知名大專院校任教,深切了解師生課堂上的需求。此外,其中兩位作者為英語母語的博士生兼資深譯者,英文譯文中某些細微語意和風格更能掌握。●由簡入繁,兼顧理論與實務練習強調中英語言結構的比較分析,透過對中英文差異的了解,便於讀者更有效率執行英譯,並能論述英譯的方法和過程。●一次掌握各類型文章的特色與翻譯原則針對影視、新聞、餐旅、散文等文體,一一分析其特色,說明翻譯原則與策略,並附相關譯文評析。這些題材與同學生活經驗貼近,更容易啟發其學習動機。●翻譯方法多樣,評析譯文更客觀採取多種翻譯方法作為評析譯文的基礎,使讀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只憑著個人直覺好惡來英譯。●譯例豐富多樣,名家作品一網打盡使用大量中英譯例,語言單位從詞彙、單句、多句、段落到不同文類的篇章等,另外也精心挑選出版譯文作為譯例,包括許多翻譯名家的作品,再經由作者詳實分析解說,有時亦提出修訂原譯文的建議等,可擴大讀者從事英譯的視角。 適用對象●教授翻譯相關課程的大專院校與教學機構●欲報考翻譯研究所或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的同學●對翻譯有興趣、想要自學翻譯的社會人士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摘錄)「本書一個很值得推薦的特點就是對具體的語言及翻譯議題進行仔細分析講解。過去常見的翻譯書多是羅列句子、提供譯文。這些當然有必要,但是翻譯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對照譯文這個階段,因為學生不僅想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他想知道為什麼應該這樣翻譯,而不是那樣翻譯。用更為學術一點的話說,翻譯教學更應該揭示翻譯的決策過程,不能僅給學生一個翻譯的最終『成品』。在這點上,這本翻譯書就做得不錯,針對原文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文本的考量等問題均有分析、說明、解釋,能使學生知道『所以然』。」--美國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 (MIIS)/葉子南教授「本書的編排及選材均明確以教學為目標,非常仔細地為老師們設計了許多在課堂上可以立即方便使用的教材,可依照教學進度彈性運用,大幅省去教師蒐集及編製教材的辛勞。同時,寫作團隊中還有兩位英文母語的專家把關,教材的正確性得以確保。除了修習筆譯課程的學生之外,其實本書也十分適合修習口譯課程的學生使用。不只是因為筆譯跟口譯原本就是相輔相成,同時也因為本書中所介紹的翻譯策略都相當常見而實用,如果能夠結合視譯課程,相信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陳子瑋所長「此書承繼了柏森老師教學的一貫風格,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每個章節都附有引導學習者思考的問題,搭配實例與清楚解說,還有實作機會可以複習每節教授的技巧。做為教學書籍,教師不用擔心課程內容流於零散,而且可貴的是,此書更適合用於自學,因為章節架構循序漸進,從翻譯的基礎概念講解、翻譯資源介紹,帶入雙語對比分析,最後導入中譯英的正題,探討範圍也從單字、句子進入段落。學習者不用擔心一次面臨過多資訊,不知從何下手只好高舉白旗投降。」--英國女王大學口筆譯研究所/何承恩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廖柏森美國紐約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外語教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曾任臺師大文學院副院長、翻譯研究所所長、臺灣翻譯學會理事長、《經濟日報》編譯等職。著有《英中筆譯》系列二冊、《英文研究論文寫作指引》系列五冊、《翻譯進修講堂》、《如何寫好英文論文摘要》、《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翻譯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英語與翻譯之教學》、《翻譯教學論集》、《決勝英語搭配力》、《翻譯教學實務指引》等書,譯有《有文法藍皮書,你的英文就通了》、《英語學習策略完全教學手冊》,並發表多篇中英學術論文。林俊宏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兼任講師,自由譯者。曾任萬象翻譯公司資深編審。著有《翻譯教學實務指引》、《翻譯進修講堂》,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大數據》、《英語的祕密家譜》等近三十本著作。曾獲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翻譯組首獎。陳湘陽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世新大學英語學系與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兼任講師、創勝文教寫作及翻譯講師、倍博編譯特約譯者。譯有《Kiss!吻的文化史》、《覺知的力量:蛻變生命的金鑰》、《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痛史》、《錯置臺北城》等書。張忠安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教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語言學系口筆譯碩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任臺師大進修推廣學院口筆譯課程講師、自由譯者與口譯員。著有《翻譯進修講堂》,並發表多篇英文期刊文章,研究興趣聚焦於翻譯、口筆譯教學法與東西方跨文化比較議題。張綺容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助理教授,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與世新大學英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英中筆譯》系列二冊、《翻譯進修講堂》、《英譯中基礎練習》,譯作包括《傲慢與偏見》、《大亨小傳》、《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怪奇地圖》等二十餘本書。游懿萱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實踐大學等校兼任講師,曾任教於各大補習班。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自由譯者,曾獲林語堂翻譯獎。著有《英中筆譯》系列二冊、《翻譯進修講堂》,譯有《緬甸歲月》、《生酮治病飲食全書》、《鎂的奇蹟》、《生命之鎂》、《100種看世界的角度,100本書的故事》等二十餘本書。傅思可 (Scott Michael Faul)美國加州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所屬雷鳥國際管理學院 (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 企管碩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曾於中國大陸的跨國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目前兼任自由譯者和民視新聞譯者。譯有《宜興紫砂:陶塑茗壺特展》一書,並為中華民國筆會的《當代台灣文學英譯》季刊和《台灣光華雜誌》譯稿,興趣為文學翻譯與研究。李眉君 (Priya Lalwani Purswaney)印度出生、臺灣求學,母語為英語和印地語 (Hindi)。國立臺灣大學管理碩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並開設「李眉君工作室」,擔任翻譯及顧問。從1997年起提供專業中英印文之口譯及主持服務,為資深譯者,並有多年新聞媒體經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推薦序推薦序自序作者簡介第一章 中譯英概述第一節:翻譯的定義與標準第二節:中譯英的特點第三節:中譯英的學習資源第二章 中英文的比較第一節:中英主詞比較第二節:中英動詞比較第三節:中英受詞比較第四節:中英複句比較第三章 中譯英技巧第一節:詞彙翻譯第二節:單句翻譯:增譯法第三節:單句翻譯:減譯法第四節:單句翻譯:順譯法與逆譯法第五節:單句翻譯:被動語態的翻譯法第六節:單句翻譯:詞性轉換法第七節:多句翻譯:合句法第八節:多句翻譯:分句法第九節:多句翻譯:多句∕長句重組法第四章 影視翻譯一、影視文體的特色二、影視文體的翻譯原則與策略三、影視文體譯文評析第五章 新聞翻譯一、新聞文體的特色二、新聞文體的翻譯原則與策略三、新聞文體譯文評析第六章 餐旅翻譯一、餐旅文體的特色二、餐旅文體的翻譯原則與策略三、餐旅文體譯文評析第七章 散文翻譯一、散文文體的特色二、散文文體的翻譯原則與策略三、散文文體譯文評析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
作者 / 廖柏森 林俊宏 陳湘陽 張忠安 張綺容 游懿萱 傅思可 李眉君
簡介 / 中英筆譯: 翻譯技巧與文體應用:英文譯中文,難;中文譯英文,更難!中譯英不只是英文寫作。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廖柏森教授再次帶領翻譯菁英,樹立華人中英筆譯教材新標竿!繼
出版社 /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5325138
ISBN10 / 9575325133
EAN / 9789575325138
誠品26碼 / 2681581535006
頁數 / 32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筆者於2013年曾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幾位博士生共同編寫英譯中的大專教科書《英中筆譯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和《英中筆譯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一基礎一進階,兩本皆受到國內師生歡迎,出版以來已多次再刷,且有多所大學翻譯課採用作為教學用書。但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互動交流,英譯中已有兩本教科書可供教學使用,而另一語言方向的中譯英書籍還是闕如,難免遺憾。過去這段期間許多老師不斷問我,何時可再編寫一本中譯英教科書以因應教學所需,尤其是英文系所開設的翻譯課更強調訓練學生以英文書寫,學習中譯英的重要性更甚於英譯中。

其實傳統翻譯論述大多主張譯者應以譯入母語為原則 (mother tongue principle),雖然身為譯者理應精通兩種語言,但事實上譯者所具兩種語言的程度很少是一致或對稱的 (symmetrical)。各國翻譯專業訓練大多以譯入母語為優先,許多學者也認為一般譯者的母語能力優於外語能力,從外語譯入母語的譯文通常較為流利自然,高於母語譯出外語的品質 (Pokorn, 2005),因而翻譯教學多以譯入母語技能為訓練專業譯者的重心,行有餘力再兼及譯出外語的技能。例如在歐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或會議上,譯者大多從事譯入母語的專業工作。

但這種情況在臺灣卻有所不同,中譯英工作理想上雖是以英語母語譯者為優先,但實務上有能力從事中譯英的英語母語人士卻遠遠不足,而且他們對於臺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象也不一定有深入的理解,勢必需要中文母語譯者來填補大量的市場需求。加上中譯英的譯費較高,中譯英技能較受重視,也吸引眾多譯者投入。因此國內各大學英文系和翻譯研究所也就責無旁貸,必須加強學生中譯英技能的教導學習。

中譯英課程要求學生英文寫作能力要達到一定水準,難度遠比英譯中課程高上許多,對師生而言都是種挑戰。過去的教學實證研究結果指出,如果學生英文能力較低,中譯英所犯的錯誤大多屬於英文拼寫、用字和文法等微觀層面;而英文能力較高的學生,常犯的錯誤則是文意不夠自然和語篇無法連貫等宏觀層面,可見學生英文程度影響中譯英教學成效甚鉅。此外,國內許多教師因缺乏中譯英實務經驗和翻譯教學訓練,常把中譯英教得像是在教英文寫作,將學習的焦點放在英文的用字遣詞和文法正確性上,而忽略了中譯英的觀念與技巧,包括如何譯出原文的文體風格和篇章特色等,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不過目前由國人編製的中譯英教科書極為稀少,大部分教師都是自行尋找報章雜誌書籍的文本,發給學生憑直覺和語感練習英譯,譯完後交由教師依英文文法批改,再於課堂上討論;這種教學方式雖可讓學生演練翻譯,但譯例來源分散凌亂,更缺乏系統性的翻譯論述和教學程序。另有部分教師使用由香港或中國大陸學者編寫的中譯英教科書,雖然可依循書中章節架構循序漸進教學,但內容和譯例與臺灣的文字使用習慣與社會生活經驗有差距,不易引起學生共鳴或興趣。

而且筆者收集國內市面上的中譯英教科書,發現這些書的編法大致上都是先講述抽象的翻譯原則,再提供一些譯例。而譯例大都引自中英對照的報章雜誌或書籍(不一定會註明出處),但卻很少就這些譯例的翻譯技巧和語言使用加以說明,這種編寫方式對同學的幫助有限。事實上,目前在市面上或網路上要找到中英對照的文本非常容易,同學可以自行研讀學習。因此本書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提供中英對譯的例句,而是就這些譯例的內容分析其翻譯的方法策略以及英文的遣詞造句,闡述中譯英過程的多元性和可能性,進而啟發同學的翻譯意識和策略應用。

有鑑於中譯英技能的重要與教科書質量不足的窘境,筆者深覺有責任為國內翻譯教育盡份心力。只是撰寫中譯英教科書比起英譯中教科書更加不易,英文譯文中某些細微語意和風格是我們非英語母語者難以精準表達的,還是需要英語母語者的潤飾校正,才可確保譯文品質能登大雅之堂。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籌畫,筆者召集的寫作夥伴除了之前合作愉快的作者群之外,此次還有兩位英語母語的博士生兼資深譯者加入,陣容更為堅強,終於在2016年啟動中譯英教科書的寫作計畫。

這本《中英筆譯》的完成有如跑了一場馬拉松,不僅期程長達兩年,過程更是一波三折。簡單來說,作者群個個身兼多職,從大學教師、博士生、口筆譯者、研究員、乃至於新手媽媽等,各種身分所肩負的重責大任糾纏一起。加上本書的寫作難度高,我們的自我期許更高,歷經數次修訂校對才完稿。編寫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我們多位作者透過彼此不同專長和觀點相互學習,為本書激盪出更多更好的想法。而初稿內容也曾在某些大學的翻譯課堂教授,獲得學生相當好評。再加上本書責編的精心編排調整,使文字更為清楚易讀,現在全書總算呈獻在讀者面前。

本書與之前《英中筆譯》屬同一系列的大專教科書,在編排架構上也力求與前書一致,分為「課前暖身」、「言歸正傳」、「學以致用」、「翻譯小助教」、「翻譯鬧笑話」等多個單元。而且本書定位為中譯英大專教科書,預設讀者已具備相當程度的英文文法和寫作能力,因此內容著重中英語言和文本的對比分析、詞句和篇章的翻譯方法、以及各種文類翻譯的解說和應用。雖然本書闡述英文文法和寫作的篇幅相對較少,但相信對於同學的中譯英和英文寫作能力都有助益。本書經由作者群的精心編寫,造就出以下諸多特色:

(1) 強調中英語言結構的比較分析,透過對中英文差異的了解,便於讀者更有效率執行英譯,並能論述英譯的方法和過程。

(2) 採取多種翻譯方法作為評析譯文的基礎,使讀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只憑著個人直覺好惡來英譯。

(3) 使用大量中英譯例,語言單位從詞彙、單句、多句、段落到不同文類的篇章等,建立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系統性學習歷程。

(4) 精心挑選出版譯文作為譯例,包括許多翻譯名家的作品。這些譯文都已通過出版社編輯和審定者的檢視,具有一定的品質。再經由本書作者詳實分析解說,有時亦提出修訂原譯文的建議等,可擴大讀者從事英譯的視角。

(5) 提供各式文類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篇章與評析,包括有趣的影視字幕、常見的新聞報導、實用的餐旅介紹、優雅的文學散文等種類文本的翻譯。這些題材與同學生活經驗貼近,容易啟發其學習動機。

上述這些特色在翻譯教科書中較為少見,是本書作者群在多年翻譯實務與教學經驗中提煉結晶的成果,期待能與國內師生分享,提升中譯英教學的品質。但不可諱言,如果與英譯中技能的易學難精相較,中譯英技能只有難學更難精(對教師而言還可加上難教),是個終身學習的永續過程。因此本書也僅是個起點,即使內容恐有疏漏不周之處,仍希望能成為初學者起跑的助力。未來的學習雖還有迢迢長程,此書中的觀念和方法也願能帶領讀者少走曲折歧路,飽覽沿途明媚風光,在譯道上一往無前精進。是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廖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