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擊假新聞: 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 | 誠品線上

破擊假新聞: 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

作者 王淑美/ 陳百齡/ 鄭宇君/ 劉蕙苓/ 蘇蘅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破擊假新聞: 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你受夠假新聞了吧?還是......你根本沒發覺?「探討假新聞的案例和研究近年大量出現,表示這個議題實在太重要,影響層面也太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受夠假新聞了吧? 還是......你根本沒發覺? 「探討假新聞的案例和研究近年大量出現,表示這個議題實在太重要,影響層面也太大了。 由於訊息多元,來源複雜,加上網路上很容易形成群聚,甚至大家容易拼貼合製訊息,因此如何理解外在世界的『真實』是什麼,變成很大的挑戰。 只靠谷歌大神,或只依賴網路為唯一訊息來源,往往容易使自己成為假訊息的受害者。 不,在一個人人可以發聲,但又一人一把號的時代,人們如何找真相呢? 本書希望帶著大家從不同層面討論『假新聞』這個議題,讀者便能更深入理解假新聞有很多不同面向。」 (摘自本書序言) 誰在製造假新聞? .為了促銷產品或抹黑對手的商人 .在網路上發表嘲諷文的「鄉民」 .操弄民意的政治人物 .守門失靈的媒體 ...... 假新聞如何騙取我們的信任?又是如何流竄? .製造離譜誇大的內容 .伴隨真實新聞一起發出 .礙於人情難以拆穿親友群組中的假新聞 .點閱率至上的商業分紅機制 .電腦科技讓內容產製門檻降低,人人在網路上都可即時傳遞訊息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形成「同溫層效應」 .利用「社交機器人」大量發送訊息、創造假評論 ...... 我們該如何辨識真假? .確認內容來自於可信的機構 .檢視文中用語是否符合邏輯 .與其他事實查核者或組織協力合作 .利用搜尋引擎「以圖找圖」功能追蹤圖片出處 .留意新聞中是否有採訪事件關係人、關係人如何發言、與此事件是否真的有關 .培養「問對問題,找答案」的批判思考能力 ......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蘇蘅 陳百齡 王淑美 鄭宇君 劉蕙苓蘇蘅(第一章、第六章)▋學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學碩士▋現職/政治大學國際合作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聯合報「名人堂」專欄作家▋經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三屆)、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委員、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委員王淑美(第二章)▋學歷/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經歷/聯合報財經記者、中國時報財經記者鄭宇君(第三章、第六章)▋學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經歷/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經濟日報財經記者陳百齡(第四章)▋學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工學博士、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經歷/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新聞學系主任、中央社董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評審、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理監事會監事、中華傳播學會副理事長、第一屆數位金鼎獎評審小組委員、第一屆數位金鼎獎評審小組委員、廣電處衛星電視審查委員會委員、印第安那大學視聽中心專案經理劉蕙苓(第五章、第六章)▋學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現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兼任副教授、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副教授▋經歷/電視新聞資歷21年。華視研究員、製作人兼主持人;中視新聞部新聞企畫室主任、製作人;中視新聞部記者、主播、採訪中心副主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假新聞的定義和發展 假新聞現場 假新聞氾濫的時代 「假新聞」如何造假 假新聞為何難以分辨真假 假新聞的使用與媒體素養 本書內容與重要議題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假新聞:假新聞環境形成的科技因素 假新聞現場 去中心化的資訊傳遞模式 數位匯流與以假亂真 未經深思熟慮的即時分享 傳統新聞媒體之沒落與失信 小結 第三章社群媒體平臺與假新聞擴散 假新聞現場 假新聞破壞了社會信任 社群媒體常見的假新聞類型 假新聞在社群媒體的擴散 社交機器人加速假新聞擴散 YouTube 頻道流傳許多假新聞 社群媒體平臺的打「假」行動 社群媒體平臺與群眾協力對抗假新聞 第四章對抗假新聞:如何進行事實查核? 假新聞現場 對抗假新聞 事實查核 事實查核的效果 當代查核組織發展 事實查核個案 事實查核作為專業領域 第五章畫面不一定就是真相:影音新聞篇 假新聞現場 假消息?還是假新聞? 新聞線上的「防假」機制 守門布局 電視媒體守門失靈 網路影音真真假假 守門失靈的後果 迎接有圖不一定有真相的年代 第六章假新聞與問責 前言 影音新聞真與假 社群媒體平臺的問責 新聞媒體的問責 參考資料 附錄:假新聞查證參考資訊

商品規格

書名 / 破擊假新聞: 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
作者 / 王淑美 陳百齡 鄭宇君 劉蕙苓 蘇蘅
簡介 / 破擊假新聞: 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你受夠假新聞了吧?還是......你根本沒發覺?「探討假新聞的案例和研究近年大量出現,表示這個議題實在太重要,影響層面也太大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68280
ISBN10 / 9571468282
EAN / 9789571468280
誠品26碼 / 2681912125005
頁數 / 2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希望帶著大家從不同層面討論『假新聞』這個議題,讀者便能更深入理解假新聞有很多不同面向。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言

「假新聞」旋風席捲全世界,不只影響成人世界,更傷害年輕人的認知與判斷。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假新聞?怎麼教年輕人不會被假新聞所惑?這正是這本書的目的。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承認,曾經分享、傳播過假新聞。很多研究也發現,無論年齡大小、對科技是否熟悉、智商有多高,大眾普遍都沒有質問關鍵問題的能力,更難從中判斷新聞的可信度。
換成孩子,更值得警惕。
加州大學兒童數位媒體中心(Children's Digital Media Center)的心理學家烏爾斯(Yalda T. Uhls)說,很多孩子們同時上網、發簡訊、閱讀、看影片,但是常常不假思索就相信、分享傳播所收到的消息。
2016年史丹佛大學針對近8千名國中和高中生進行實驗與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有82%的學生認為廣告付費的置入性行銷也是新聞。可見難辨新聞真假的現象普遍存在。
那麼,新聞造假有多嚴重?
2004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網(CBS)資深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指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Bush)逃避越戰,事後證實引用偽造文件。丹‧拉瑟道歉,2005年辭職。
2005年臺灣的東森新聞S臺「社會追緝令」節目爆料有不肖業者回收祭品,再轉售給自助餐業者,結果完全不實;爆料的主持人身兼臺北市議員王育誠遭所屬的親民黨停權。政府決定撤照,關閉該臺。
2014年美國發生《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報導校園性侵案造假事件。《滾石》雜誌刊登維吉尼亞大學派對發生女生遭7名學生集體性侵,震驚全美。後來發現這篇報導從頭到尾只有受害者一人說詞,事情全是掰的。經過調查,《滾石》確實犯錯,公開道歉,撤回報導。最後以4百萬美元和維吉尼亞大學和解。但雜誌信譽已難挽回。
這些事情發生,不但嚴重傷害新聞媒體的可信度,傷害民主社會裡媒體的監督功能,更可能讓公民因為錯誤資訊,產生誤判,影響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
在網路時代,假新聞氾濫會更危險,因為人常有從眾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以按讚數、追蹤數來判斷一則消息或貼文來源是否是真的,容易以訛傳訛。
另外,科技公司、社群媒體用演算法不斷餵食用戶新聞、動態消息, 讓人不停往下看;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不停推播;Google的搜尋結果,是依照被搜尋與點閱的熱度排序,而不是資訊的真假。但人們就是會容易相信被搜尋引擎放在前面、在社群媒體被比較多人看過的消息。
網路的便利,社群媒體深入生活,雖然帶來很多好處,卻也表示假新聞會帶你到一個你以前不認識的世界,離開你的溫室,也挑戰你的批判思考力。
我們要怎麼突破重重陷阱,對假新聞說不、對它們喊停呢?
這本書不想浮光掠影地帶讀者看假新聞。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裡,假新聞的對與錯雖然重要,假新聞可能是數據錯誤,論述立場不同,或讀者因種種原因而忽略的議題,但無論如何,它的影響力非常可觀。
重要的是我們仍然要依賴兩者:知識和良知判斷,來辨別新聞的真假,甚至突破假新聞以假亂真的話語霸權,不要被網路上看起來很多人按讚的假訊息迷惑。
這本書從臺灣出發,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和臺北藝術大學最專業的新聞傳播學者合力撰寫,因為我們對假新聞的問題感同身受,也是很切身的關懷。本書希望把教學研究和實務做最佳整合,提供讀者最好的指引。
很多假新聞發生在國外,像美國、歐洲、中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或其他亞洲國家、不同國家也會採取不同的角度看假新聞,因此別有所見。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假新聞不只以英語世界的文化作為出發點,更能加上不同國的例子,也指出臺灣本地的問題,為你解惑。
最後,希望讀者能多多質疑,也會判別網路信息的可靠性;能學會看得出廣告和新聞報導的差別,然後也告訴你的朋友、家人,我懂得什麼是假新聞,也不會在網路上亂傳。希望你能善用本書提供的例子和技能;你愈會質疑,就愈能挖掘真相,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愈有幫助。
假新聞無所不在,讓數位時代的新聞事業必須肩負起新的責任。我們每個人也有我們的責任。希望這本書讓大家一起認真關注「假新聞」製作的意圖、加工,和為何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的問題。

蘇 蘅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