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 生物人類學筆記 (第3版) | 誠品線上

天人之際: 生物人類學筆記 (第3版)

作者 王道還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天人之際: 生物人類學筆記 (第3版):邱鴻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潘震澤生理學者——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美國國會指定1990 年代是 「大腦的十年」,但時至今日,我們真的了解大腦了嗎? 1976年美國面臨豬流感疫苗的兩難問題,現今疫情下,我們是否真的有做到「不貳過」? 「為什麼要做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比成果更重要?! -好書雋永,增添新篇,經典再版- 人類與非洲的黑猩猩來自同一祖先,大約600萬年分別演化; 我們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先,大約30萬年前出現; 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發軔於1萬年前; 文明在5000年前問世; 許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在過去500年逐漸成形, 有一些甚至在最近幾個世代才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本書各篇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人文世界的起源、發展與展望,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在他筆下,人類的自然史成為敷衍「人文」的重要線索。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邱鴻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生理學者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飛躍進展,本書中的議題卻仍歷久彌新。作者深入淺出的知識對話,啟發我們對科學與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對於地球與人類這樣的生物,知道得還太少太少。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道還-著王道還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退休,受過生物人類學、比較神經解剖學、演化論訓練。嗜好閱讀,通俗小說中尤好法律驚悚類(legal thrillers),最近主要娛樂管道是Netflix。從事翻譯、寫作、科學教育,全是人生意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純真年代──代序 1談「科普」 2科學人 3談「性別」 4同志仍須努力 5談「母性」 6大腦的十年 7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8發潛德之幽光 9時窮節乃見 10演化風雲再起 11科學作家系譜 12民可使知之 13談「複製人」 14基因的迷思 15基因圖譜? 16追獵杭丁頓基因 17粒線體夏娃 18大道之行也 19尋根 20不問蒼生問鬼神 21向左看,向右看 22寧有種乎? 23人類最危險的神話 24猩球大戰 25同舟共濟 26以血肉築長城 27前浪死在沙灘上 28熱淚心聲 29物理不外人情 30優雅的雙螺旋 31科學家的自述 32科學界的社會責任 33人民科學 34悟生理之易失 35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36山盟雖在難難難 37石神亨與妻訣別書 38惡意的缺席 39人猿泰山 40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41火燒圓明園 42而今安在哉 43李約瑟百歲冥誕 44談「東方」 45日本科學 46滾石不生苔 47百年榮耀 48「人性」是複數的! 49困而知之 50百體皆血肉之軀 51明於庶務察於人倫 5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科學、女性、政治 53陰陽之變萬物之統 54無情荒地有情天 55瞻前顧後的智慧——1976年豬流感疫苗事件 人名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人之際: 生物人類學筆記 (第3版)
作者 / 王道還
簡介 / 天人之際: 生物人類學筆記 (第3版):邱鴻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潘震澤生理學者——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5639
ISBN10 / 9571475637
EAN / 9789571475639
誠品26碼 / 2682318991003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各篇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人文世界的起源、發展與展望,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在他筆下,人類的自然史成為敷衍「人文」的重要線索。

試閱文字

導讀 : 純真年代——代序
初中起,就常讀《拾穗》,因為有位同班同學的父親常投稿,到他家裡就能讀到這本月刊。同學的父親是外交官,駐節過美國。同學似乎在美國讀過幼稚園或小學,英文很好,尤其是發音,比起來我總顯得怪腔怪調的。
當時同學的父親在坐牢,據說是政治犯,我們搞不清楚什麼叫政治犯,連問問題都不會,因此從來不明白他父親出了什麼紕漏。我們只知道他英文不錯,在牢裡翻譯文章,登在《拾穗》上,可以賺些稿費。
我愛讀《拾穗》,主要是它內容駁雜,尤其是科學報導。當然,大多是翻譯的。那時國內可以隨意翻譯美國的書報雜誌,根本沒有所謂智財權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讀到同學父親譯的〈秋天樹葉為何飄零〉,似乎是從Scientific American之類的刊物譯出來的,程度不淺,但是我讀得懂的部分,教我大開眼界,印象深刻。
那是在初一下學期吧,瓊瑤在《皇冠》連載《寒煙翠》(民國55年5月至10月),從此「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老在我心裡縈繞,雖然沒看過那種景象,念念也覺得有那麼回事。詩詞在不成熟的腦子裡激起的波瀾,既純又蠢蠢的,現在回想,仍莫名其妙。
但是那篇談樹葉飄零的科學文章,在這種強說愁的思緒中,注入了「理性」。原來樹木在秋天脫卸樹葉,既符合秋收冬藏之旨,也有退藏以避鋒銳之意。樹葉先枯黃才脫落,那是因為其中的有用物質早已經樹枝、樹幹輸送根部儲存,待來春再輸回樹梢,供應新芽,以迎東風。秋風冽冽,北風凜凜,大地龍藏,休養生息是藏器於身的進取之道呢。王陽明(1472~1528)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會格竹子格不出個名堂來了。
《拾穗》會連載翻譯小說,但是我沒耐心,只願意讀事後出版的單行本。拾穗月刊社也出版翻譯書,有些書書名就很精彩,例如《國際冷戰用間錄》。記得最喜歡的是李昂.尤瑞斯(Leon Uris, 1924~2003)的作品,如講以色列建國故事的《出埃及記》(Exodus, 1958),當年是美國自《飄》以來最暢銷的書,據說有五十種文字譯本;講柏林危機的《柏林孤城錄》(Armageddon: A Novel of Berlin, 1963);還有間諜小說《黃寶石》(Topaz, 1967),以及講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浩劫的《女王七號法庭》(Q.B. VII, 1970),靈感來自他身為被告的毀謗官司。這本書彭歌(1926~ )也譯了,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書名改為《浩劫後》(民國61年4月初版,筆者當時高三)。
當年國內出版翻譯書,根本不受智財權束縛,因而產生過良性競爭——同一本書由不同出版社請不同譯者翻譯。《浩劫後》就是個例子,彭歌的譯本拾穗譯本沒得比。
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也打起對臺,就是英國動物行為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 1928~) 的The Naked Ape(1967)。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拾穗譯本譯成《無毛猿》,純文學譯本則直譯《裸猿》(民國60年2月出版,筆者高二)。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動物的特徵是:溫血、哺乳、被毛(以禦寒)。有些哺乳類體表沒有毛髮,那是例外,各有適應的道理,例如鯨豚,是為了方便過水中生活。人類體表的毛髮分佈,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佈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里斯討論了好幾個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以打獵維生,為了追逐獵物,非得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於是脫去濃毛,皮膚的汗腺也增加了。
可惜莫里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考古學家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已經顯示:兩百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的殘羹冷炙。這是後話,暫且不表。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還有一個差異:《浩劫後》與《裸猿》都不是「全譯本」。彭歌對原書「稍加節譯」,是為了「適合我們的閱讀習慣」。由於彭歌也寫小說,他操起刀來,倒也輕重得宜。《裸猿》的譯者李廉鳳就外行了,沒受過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訓練,真難為她。她刪節的是第二章〈裸猿的性行為〉中「不嫌其煩的描述性交與性器官的文字」,理由是「譯者不慣於寫這一類的字眼」。
那個年代已經消逝了。

王道還
2003.11.19

誌謝
本書各篇,除另外注明者,原先均刊載於《中央副刊》書海六品專欄,謝謝所有編輯的辛勞。

試閱文字

內文 : 不問蒼生問鬼神

古人類學史上最有趣的就是:今天教科書裡所談的「人類祖先」化石,沒有一個一發現就給當作祖先的。只有北京人例外。

就從科學界知道的第一個「古人類」化石尼安德塔人談起吧。他是1856年(清咸豐6年)8月出土的,第二年,波昂大學解剖學教授夏夫豪森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了三點結論。一,形態上,這個化石代表一種「古人類」;二,這種古人類可能是歐洲的「原住民」,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到達之前,已經生活在那裡了;三,從一齊出土的化石看來,這種古人類與已經滅絕的動物曾經在一起生活,例如劍齒虎。

換言之,夏夫豪森認為尼安德塔人是生活在更新世的古人類。在當年,這是非常大膽的見解,因為學界的主流意見,仍然認為人類是地球生命史上的「新」物種,直到更新世結束才出現在世界舞臺上。(現在已知地質學上的更新世大約從258.8萬年前開始,1.17萬年前結束。)

當年的科學界大老,卻認為尼安德塔人不是「古人類」,而是畸形的現代人,甚至野蠻人(非白種人)。夏夫豪森沒有說服大老,可是歷史對他很公平:他的結論現在正是歐洲史前史研究的起點。至今「尼安德塔人問題」仍然盤據歐洲史前史界,各方辯論時的激情演出,要是夏夫豪森在場,必然不會認為時光已流逝一個半世紀了。

所謂「尼安德塔人問題」就是:他們與現代人(智人)究竟有什麼關係?根據考古證據,體態與我們完全一樣的現代人(克羅馬儂人)近四萬年前在歐洲出現,我們認為舊石器時代最重大的文化突破(例如藝術作品),也同時出現,可是尼安德塔人卻消失了。

從解剖學來看,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差異其實相當明顯,即使一個外行人,只要見過尼安德塔人的化石,以後大約就不會認錯。因為他們的骨骼無分男女,一律非常粗壯,肌肉附著處非常明顯,給人的整體印象就是:蠻力十足的傢伙。相對來說,現代人就纖細多了。頭骨的形態差異更明顯,尼安德塔人的頭從側面看,從前額到後腦勺看來像個法國麵包,而我們的頭大體而言是個球形。

不過,從十幾萬年前就生活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後來突然消失了。怎麼回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尼安德塔人演化成了現代人。

大約在60、70年代,這是教科書的理論,因為它最「簡約」——科學不就是化繁(煩)為簡的工具嗎?

不過科學家真正感興趣的,不是說來方便的故事,而是事物的變化機制。果真尼安德塔人演化成現代人了,演化的動力是什麼,過程的細節是什麼?至少我們想知道骨骼、頭形的變化是怎麼回事?(暫不談文化!)

199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的團隊宣布了一個發現,將「尼安德塔人問題」帶入了「高科技」領域。①那兒的專家從尼安德塔人化石中抽出了粒線體DNA分析,結論是:在遺傳上,他們與現代人早就「分家」了,因此不可能是現代智人的直接祖先。但是,學界仍有人主張「審慎」,因為目前世上只有幾個實驗室有能力分析「古DNA」,這個結論有待進一步證實。不過,那多少是場面話,他們不信服,主要是心中已有定見。原來古人類學界仍有一些人相信各個現代人族群是在世界各地「就地演化」的。例如說「北京人是中國人的祖先,東亞大陸是中國人的原鄉」云云。

發現北京人的故事最近又由中國記者重說了一遍,說得時光在中國似乎完全凝凍住了。而且有點變形。(按:《尋找北京人》,遠流,2001。)

發現北京人的故事應該從國民政府頒布北伐令那時開始說起。民國16年7月蔣介石誓師北伐,10月初破吳佩孚、11月初大潰孫傳芳,為北伐軍規模最大的一役。在這個中原鼎沸、生靈塗炭的時刻,瑞典王儲夫婦翩然蒞臨北京(10月17日)。北京學界還為他倆設了歡迎大會。會中首先由梁啟超(1873-1929)報告「中國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大軸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 1874~1960)擔綱,宣布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發現了兩顆古人類牙齒,當場美國古生物學者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 1870~1946)給他取了個渾名「北京人」。於是發現「北京人」成了國際事件。

「北京人」故事以這個不知今夕何夕的大會開場,再妙也不過了。更教人不能無感的是:第一個北京人頭骨在民國18年11月底露頭了,歡迎它的,是中原大戰——民國以來規模最大、死傷最慘重的內戰。這個當兒沒有人想起夏夫豪森的結論,蠻奇怪的。(根據他的看法,尼安德塔人是歐洲原住民,後來給白種人的祖先消滅了,是為「殺戮戰場」說。)

當年的古人類學權威,沒什麼人對於「北京人是中國人祖先」的說詞認真的,即使認真的,也因為北京人與白種人的祖先無關。其中的深意(種族歧視),不堪回首。不過就事論事,夏夫豪森研究尼安德塔人的結論,當年中國人想也未想,倒情有可原,隔了七十年仍不明白,就太遜了。

現代中國人與四十萬年前生活在華北的「北京人」,就算有血緣關係,也比不上現代人各族群之間的緊密親緣關係。而我們在世上的同胞,每天都得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數以億計。中國記者在哪裡?




①領導那個團隊的瑞典人帕博(Svante Pääbo, 1955~ ),以開創「古基因組學」的貢獻,獨得2022年諾貝爾生醫獎。1997年,帕博受邀創辦「演化人類學研究所」(位於德國萊比錫),已是世界級的研究機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