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第3版)
作者 | 湯顯祖; 邵海清/ 校注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牡丹亭 (第3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可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媲美爭勝的古典戲曲名著,是中華戲曲史上為數不多、享有盛名的傳世之作。它通過夢幻死 |
作者 | 湯顯祖; 邵海清/ 校注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牡丹亭 (第3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可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媲美爭勝的古典戲曲名著,是中華戲曲史上為數不多、享有盛名的傳世之作。它通過夢幻死 |
內容簡介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可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媲美爭勝的古典戲曲名著,是中華戲曲史上為數不多、享有盛名的傳世之作。它通過夢幻死生的浪漫主義情節,演繹了杜麗娘和柳夢梅曲折離奇的戀愛故事。其中有許多曲詞優美動人,歷來膾炙人口,使它一問世,即不脛而走,贏得了「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的美譽。四百年來,長演不衰,更顯示了它恆久的藝術生命力。 本書首次以存世最早的國家圖書館藏《牡丹亭》善本(明萬曆四十五年石林居士序本)為底本,參照其它重要版本精心校勘,注釋詳明(難字並加注音),極便於讀者的閱讀和鑒賞。書中穿插有暖紅室刊本精美插圖四十幅,圖文並茂,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書前校注者撰有長篇引言和考證;書後附錄有關湯顯祖的傳記、《牡丹亭》據以改編的話本小說以及各本的序跋題詞等,為讀者的深入瞭解和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湯顯祖─著;邵海清─校注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六),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劇作家。著有《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牡丹亭》,被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產品目錄 引言 牡丹亭考證 書影插圖 牡丹亭還魂記題辭 卷上 標目 言懷 訓女 腐嘆 延師 悵眺 閨塾 勸農 肅苑 驚夢 慈戒 尋夢 訣謁 寫真 虜諜 詰病 道覡 診祟 牝賊 鬧殤 謁遇 旅寄 冥判 拾畫 憶女 玩真 魂遊 幽媾 旁疑 歡撓 繕備 卷下 冥誓 祕議 詗藥 回生 婚走 駭變 淮警 如杭 僕偵 耽試 移鎮 禦淮 急難 寇間 折寇 圍釋 遇母 淮泊 鬧宴 榜下 索元 硬拷 聞喜 圓駕 附錄一湯顯祖傳明史 附錄二玉茗先生傳蔣士銓 附錄三杜麗娘慕色還魂話本 附錄四各本題詞序跋
書名 / | 牡丹亭 (第3版) |
---|---|
作者 / | 湯顯祖; 邵海清 校注 |
簡介 / | 牡丹亭 (第3版):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可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媲美爭勝的古典戲曲名著,是中華戲曲史上為數不多、享有盛名的傳世之作。它通過夢幻死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474281 |
ISBN10 / | 9571474282 |
EAN / | 9789571474281 |
誠品26碼 / | 2682167725002 |
頁數 / | 4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2.2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引言 邵海清
湯顯祖是明代嘉靖以後傳奇戲曲處於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家,他的牡丹亭則是標誌著明代傳奇創作的最高成就。
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六),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十四歲進學,二十一歲中舉。他早年就有文名,二十六歲時即刊行了第一本詩文集紅泉逸草。在後來的三、四年裏,又刊行了詩文集雍藻(今佚)、問棘郵草,創作了第一本傳奇紫簫記(未完稿)。由於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科舉及仕進的道路上備歷坎坷。在應進士試的過程中,他曾因一再婉拒宰相張居正的延攬而落第;直到張居正死後第二年,即他三十四歲時才考中進士。又因為拒絕當時執政申時行、張四維的拉攏,甘願失去考選庶吉士進而升任閣僚的機會,到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閑官。三年後,改任南京詹事府主簿。其間,他把未完稿紫簫記改寫成紫釵記。四十歲時,升任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代自嘉靖、萬曆以來,封建統治階級日趨腐朽,皇帝昏庸,宰輔專權,朝政日非,貪官污吏橫行不法,人民不堪其苦,從而大大激化了社會矛盾。湯顯祖作為一個低層官員,不滿於黑暗的政治,對社會現實也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他與早期東林黨人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等交往密切,對時政亦持有共同的批評態度。其時,他目睹江南連年發生的大災荒,而救災的使臣在乘機大肆中飽私囊之後不僅沒有受到懲處,卻反而得到提升。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他終於拍案而起,上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激烈地批評朝政,並指名抨擊了先後任首輔大臣的張居正和申時行專權誤國,語侵最高統治者,以此被貶到廣東雷州半島的徐聞縣做典史。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在任五年間,他力圖有所作為,採取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開明措施,如抑制豪強,驅除虎害,建立相圃書院和尊經閣,除夕放囚犯回家過節、出獄看花燈等,而為人民所稱道,但卻受地方封建勢力的反對和上司的挑剔。出於與統治階級的深刻分歧和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春天,他拂袖而去,棄官回到家鄉臨川。同年秋天,完成了他的不朽傑作牡丹亭。過了三年,終以「浮躁」的罪名被正式免職。此後,他絕意仕進,家居玉茗堂,從事讀書、寫作和戲劇活動。就在他被免職的這一年和上一年,他又相繼完成了南柯記和邯鄲記。它們和紫釵記、牡丹亭一起,被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五年後,他的玉茗堂文集在南京出版。
湯顯祖少年時期曾從羅汝芳受業。羅汝芳是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三傳弟子。這個學派抨擊程朱理學和傳統封建教條,反對束縛個性,發揚了王守仁哲學思想中積極的一面,又被稱為左派王學。湯顯祖傾心佩服左派王學的激進思想家李贄,在南京為官時,曾殷殷訪求其新著焚書;離遂昌任以後,還可能和李贄在臨川見過面。他還和當時負有盛名的以禪宗來批判程朱理學的達觀禪師(紫柏)有深厚的交誼。他曾在答鄒賓川書中說:「弟一生疏脫。然幼得於明德師(羅汝芳),壯得於可上人(達觀禪師)。」在答管東溟書中,又頌揚達觀和李贄是一「雄」一「傑」,認為「尋其吐屬,如獲美劍」。李贄和達觀先後在獄中被迫害至死,他分別寫詩表示哀悼。他們的思想影響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湯顯祖創作中所表現的揭露腐敗政治、蔑視封建禮教、反對程朱理學、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基礎。
湯顯祖的世界觀是複雜而矛盾的,他同時又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於佛學用力尤多。後來由於政治上的失意,加之愛子夭折等原因,原本潛伏在他內心的出世思想滋長了。他自稱「偏州浪士,盛世遺民」(答張夢澤),又以「繭翁」自號,正表明他長期疏離政治鬥爭之後對現實的失望。這種消極出世思想在他晚期所創作的戲曲和詩文中都有所表露。
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對當時占據文壇統治地位、聲望日隆的後七子領袖人物王世貞持批評態度。前、後七子標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創作中亦步亦趨,以摹仿剽竊為能事。湯顯祖在答王澹生書中,尖銳地指摘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等人「增減漢史唐詩字面處」,即以摹擬來代替創作,而認為「漢宋文章,各極其趣」。在合奇序中,他進而指出文章之妙,在於「自然靈氣」,而不在步趨形似之間。這種觀點,與稍後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強調「性靈」的理論是一致的。在公安派反擬古思潮的運動中,湯顯祖和李贄、徐渭等人都起了先驅作用。
湯顯祖的詩文詞賦也曾名重當時,但是後來為他在戲曲成就方面的盛名所掩。在中國文學史上,他主要是作為一名戲劇大師而名垂後世的。在戲曲創作理論方面,他和以沈璟為代表的吳江派有過長時間的爭論。吳江派作家重視音律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沈璟認為「寧律協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見呂天成曲品),則又未免強調得過分了。湯顯祖則反對格律中心的主張,他在答呂姜山書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摸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在答孫俟居書中,更是針鋒相對地提出:「弟在此自謂知曲意者,筆韻懶落,時時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可見他並不是像某些曲論家所說:「奈不諳曲譜,用韻多任意處。」(見沈德符顧曲雜言)他只是不願削足適履,他要打破曲譜音律的束縛,還我一片創作自由的天地。由此,他對狂放不羈的徐渭及其戲曲創作特別激賞。他曾經對人說:「四聲猿乃詞場飛將,輒為之唱演數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見王思任玉茗堂還魂記序)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全稱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他自己也曾說過:「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牡丹亭自問世之日起,即不脛而走,並受到高度評價。沈德符顧曲雜言中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王應奎柳南隨筆中也說:「王實甫西廂,湯若士還魂,詞曲之最工者也。」人們一致認為牡丹亭是可以和西廂記媲美爭勝的又一部中國古典名劇。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寫林黛玉先是看了西廂記,「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接著寫她又聽到牡丹亭驚夢中的曲文而「心動神搖」,「如醉如癡」,感嘆「原來戲裏也有好文章」。曹雪芹在同一回裏寫到這位蕙心蘭質、鑑賞力極高的林黛玉對西廂記和牡丹亭同時給予擊節讚賞看來也並不是偶然的。
牡丹亭取材於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又予以創造性的改編。比起話本小說來,牡丹亭不僅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緻生動,主題思想也極大地得到深化和提高。劇本通過貴族少女杜麗娘和青年書生柳夢梅離奇夢幻、生死遇合的愛情故事,反映了那一時代青年男女,特別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覺醒,對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以及要求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這一主題有其鮮明的時代特色。
明代是理學盛行的時代,統治者以表彰節烈等手段,對婦女進行思想上的禁錮、精神上的凌虐和肉體上的戕害。據明史列女傳序載,當時婦女殉節而死的「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婦女受壓迫的深重由此可見一斑。湯顯祖強烈地反對維護禮教的虛偽道學,他直言不諱地答覆勸他講學的人說:「諸公所講者性,僕所言者情也。」(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辭中,他進而寫道:
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劇中著力描寫男女主人公夢幻死生的愛情歷程,熱情謳歌愛情的神奇力量,以及它對封建道德觀念的衝擊,這種「情」與「理」的衝突貫串全劇。它構成湯顯祖牡丹亭創作的思想基礎,並與明中葉以後反對程朱理學以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進步時代思潮一脈相承。
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繼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之後又一個動人的女性形象杜麗娘,細緻地描寫了她從一個柔順的深閨少女成長為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反抗者的心路歷程。杜麗娘是南安郡太守杜寶和甄氏夫人嬌貴的獨生女兒,然而又受到按照封建規範要求的嚴格的管束和調教。她在南安府衙住了三年,甚至都不知道府衙後面還有一座大花園,更不用說去遊玩了。詩書女工是父母給她規定的日常功課,在延師就學以前,男女四書她已都成誦了。雖說平時養尊處優,卻防範極嚴:偶而白天打一個盹兒,就招來父親的一頓訓斥;連裙衩上繡著成雙成對的花鳥,也使她母親耽心引動女兒的情思而大驚小怪起來。杜寶為女兒延請家庭教師南安府學生員陳最良,一個迂腐的老學究,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拘束女兒的身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她「他日嫁一書生,不枉了談吐相稱」,「他日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訓女)。這就是他們為女兒安排就的生活道路。
生長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對一個花季少女來說,不能不感到寂寞、壓抑和苦悶。開學第一課,陳最良為她講解「開首便是后妃之德」的詩經第一章,她不滿足於師父的「依註解書」,而是別有會心,吐露出自己對自由生活的憧憬:「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肅苑)當她從丫鬟春香口裏得知後花園的美好景色時,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中的嚮往之情:「原來有這等一箇所在。」(閨塾)出於愛美、愛自由的天性,誠如她自己所說:「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驚夢),也由於詩經的優美詩章「講動」了「情腸」,她終於克服了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思想上的軟弱和動搖,甘於冒觸犯封建禮教的禁例,把母親「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妝戲遊空冷無人之處」、「女孩兒只合香閨坐」(慈戒)之類的告誡置之腦後,步出閨門,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遊園驚夢是杜麗娘生活道路上的轉折點,打破了她原來一潭死水般的平靜生活。一到花園,那滿園的花花草草,鶯鶯燕燕,使她不覺發出一聲驚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並忍不住怨怪起自己的父母來:「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繚亂的春光使初涉園林的她目不暇給,感到無比的歡愉和新奇,同時也引發了她滿懷的抑鬱和惆悵: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她感慨於古代女子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欣慕張生和崔氏那樣的才子佳人,「前以密約偷期,後皆得成秦晉。」她的蟄伏著的青春被喚醒了。她感嘆韶光易逝,青春不再,埋怨父母不關心自己的婚姻,以致耽誤了自己的青春:「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淚介)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以上引文均出自驚夢)
由遊園而傷春,因懷春而感夢,這對平時沒有機會接觸任何一個青年男子的杜麗娘來說,雖事出偶然,但同時又符合於生活的邏輯和她思想性格的發展。在夢境中,她遂了自己的心願,和夢中情人柳夢梅在牡丹亭幽會,她十分珍惜這一在現實環境中得不到的愛情,懷戀這個幸福的夢境。如果說,在驚夢中,她似乎還是有點被動地接受了柳夢梅的愛;那麼在尋夢中,她則是主動地,並且是執拗地去追尋那失落的夢境,從她心靈深處發出了「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的撼人心魄的呼喊,表達了杜麗娘對自由的憧憬和對理想的追求。這意思是說,只要愛戀由人,命運可由自己掌握,即便為此受盡酸楚,也無怨無悔。杜麗娘在青春覺醒以後萌發的對愛情的渴求,以及她無視封建禮法的叛逆思想和行動在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只圖舊夢重來」,畢竟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它還是像美麗的肥皂泡一般地幻滅了。夢境在現實當中既杳不可尋,她轉而傷心自憐,並為此纏綿枕榻,最終鬱鬱而亡。杜麗娘之死,不是死於愛情的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無望,即所謂「慕色而亡」,是與世隔絕的環境、森嚴的禮教拘禁、折磨、摧殘的結果。但她不甘心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寫真、診祟、鬧殤等齣,強烈地表現了她對生命的留戀和對幸福婚姻的嚮往。她寫真留記,要春香把她的春容藏在花園裏太湖石底,等待那夢中情人前來尋見。她要求母親葬她於素心所愛的梅樹之下,在「小墳邊立斷腸碑一統」,期待有朝一日「月落重生燈再紅」(鬧殤)。一靈未滅,爭鬥正未有窮期。經過冥府胡判官的審理、允准,她的遊魂得以「隨風遊戲」,繼續她艱難的尋覓。在擺脫掉現實世界的種種羈絆之後,她終於在梅花觀和在此養病、拾得她的畫像的嶺南秀才柳夢梅遇合,再度幽會,在愛情生活上表現得更為大膽、勇敢和執著。「前日為柳郎而死,今日為柳郎而生」(冥誓),她央求柳夢梅發掘她的墳塋,終於還魂復活,爾後「拜告天地」,自己作主和柳夢梅締結了良緣。
但是衝突並未到此結束。當杜麗娘復活、回到現實生活中以後,便再次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類傳統教條的束縛,他們的婚姻關係還必須取得她父母的承認。這番不可避免的衝突,在最後圓駕一齣中表現得最為尖銳突出。在那陰森可怖的金殿上,她敢於在最高統治者面前為「自媒自婚」的姻緣辯解;她的父親不肯承認重生的女兒,立逼著她:「離異了柳夢梅,回去認你。」她的態度是明朗堅決的:「叫俺回杜家,赸了柳衙。便作你杜鵑花,也叫不轉子規紅淚灑。」最後是由皇帝降旨,才調和了矛盾,得到圓滿的結局。
杜麗娘為了追求個性自由和維護愛情理想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奮鬥。比之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她的處境更為難堪,經受了更多的磨難和曲折,衝突也更為緊張激烈。但她矢志不移,出生入死,並最終戰勝了死亡,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杜麗娘在全劇結尾時唱道:「則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這和西廂記結束時所歌唱的「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可謂異曲而同工。
杜麗娘的夢中情人柳夢梅,原是一個「寄食園公」潦倒的窮書生,但卻有著強烈的追求功名富貴的欲望。他一上場,就抒發他自己登科發跡的懷抱。多寶寺祭賽寶物,他感嘆那些「寶物蠢爾無知,三萬里之外,尚然無足而至」,而自己「滿胸奇異,到長安三千里之近,倒無人購取,有腳不能飛」(謁遇),他為自己這個「真正獻世寶」懷才不遇而鳴冤叫屈。後來因為應試錯過了試期,他又痛哭流涕地去「告遺才」,甚至不惜以死相求,表示「無路可投,願觸金階而死」(耽試)。他也吃過不少苦。北上赴試途中,他孤身一人,在漫天風雪之中,凍倒於荒郊野外,幸虧碰到外出求館的陳最良,把他送到梅花觀裏救治。直到後來考中了狀元,還被杜寶當作劫墳賊高高吊起打了「幾百箇桃條」。在愛情上,他則是真誠如一。他看到杜麗娘的畫像和題詩,不僅為她的美豔所吸引,也為她在詩、書、畫上所表現出來的才華而傾倒,並為之魂牽夢縈。他信守諾言,冒著生命的危險,義無反顧地掘墳開棺,救活杜麗娘;也曾受杜麗娘之託,不避艱險,奔赴戰火紛飛的淮揚前線,探聽她父母的消息。特別是金殿對質,他敢於當面譏嘲和頂撞位高權重的岳父,堅決維護自己和杜麗娘的婚姻。當杜寶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仍然氣勢汹汹地斥責他們「這等胡為」時,他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說:「這是陰陽配合正理。」陳最良做和事佬,勸他認了丈人翁,他憤憤地說:「則認的十地閻君為岳丈。」(圓駕)在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方面,他和杜麗娘同樣是堅強不屈的。因此,這是一個被一些論者認為軟弱、平庸但仍不乏光彩的形象。
牡丹亭也寫了封建家長對女兒個性自由的束縛和自主婚姻的阻撓。杜寶是有著濃厚正統思想的官僚,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他平時極看重門風和家教,要求女兒嚴格地按封建閨範行事,容不得有一絲一毫的疏漏。女兒白天小睡了一會兒,又是當面訓斥女兒:「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又是責備夫人:「縱容女孩兒閑眠,是何家教?」(訓女)女兒遊了一回花園,他再次指責夫人:「你為母親的,到縱他閑遊。」(詰病)這還不夠,他又特地請了陳最良幫著自己一起來拘束女兒的身心。試想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哪還有一絲兒自由可言?在婚姻問題上,他堅持門第觀念,以致耽擱了女兒的青春。杜麗娘早就對此表示過強烈的不滿:「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裏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驚夢)他一點也不懂得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兒的心理,直到女兒病入膏肓,連夫人也看出來:「若早有了人家,敢沒這病。」他卻說:「女兒點點年紀,知道箇甚麼哩!」還在那裏高唱:「一箇哇兒甚七情?」(詰病)後來得悉女兒和柳夢梅的生死情緣,卻抵死不認,這固然因為他們的婚姻不由父母作主,敗壞了杜氏家風,同時也因為寒酸的女壻配不上自家的門第。柳夢梅數落他「嫌貧逐壻」,正說中了他的心病。即便後來明知柳夢梅就是新科狀元,他還對女兒說:「怕沒門當戶對?看上柳夢梅甚麼來!」(圓駕)甚至要挾女兒離異了柳夢梅才肯父女相認。
然而另一方面,杜寶又堪稱為封建社會的清官能臣,他廉潔正直,勤政愛民,南安府在他的管轄之下,「弊絕風清」(勸農);作為一名儒將,他愛國忘家,運籌帷幄,抗擊金兵入侵,說降李全,屢建戰功。所以這並不是一個簡單化、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只不過他從太守到安撫使再到平章軍國大事,隨著地位的節節攀升,他的頭腦變得更加頑固不化罷了。
杜麗娘的母親甄氏夫人是恪守封建禮教的舊時代賢妻良母的典型。杜寶其實是錯怪了她,她並未疏於對女兒的防範和管束,憑著女性的敏感,她甚至觀察得更加細微深入,連女兒衣裙上繡的花樣都注意到了。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道德吞噬了她的青春,如今她又要如法炮製,讓女兒重複自己走過的老路,用同一套東西來埋葬女兒的青春。她並不理解她所奉行的封建條規在折磨和摧殘著女兒的身心,卻以為是在真心實意地關愛自己的女兒,這就是這個人物的悲劇性之所在。
陳最良是一個思想僵化的腐儒,除了詩書教條,別無所知,幾乎每說一句話,都要引經據典地掉書袋。他所奉行的信條,就是孟夫子所說的「收其放心」,並以此來教誨和管束學生。當他聽說杜麗娘要遊園傷春,竟然大惑不解地對春香說:「你師父靠天也六十來歲,從不曉得傷箇春,從不曾遊箇花院。」真是可悲亦復可嘆!難怪春香背後要譏諷他:「年光到處皆堪賞,說與癡翁總不知。」(肅苑)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一個讀書人心靈的戕害是何等深重。他從十二歲進學,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到老來還是一個窮秀才。所謂「儒變醫,菜變虀」,貧病交加,處境是夠悽慘的。杜麗娘夭亡,使他再次失館,他心境的悲涼可以想見,以致顧不得自己的顏面,為收取祭田糧食的事,竟然當著杜寶和夫人的面,和石道姑爭得不可開交。對於這個卑微的小人物,作者也寄以一定的同情,當然,主要還是諷刺和批判。劇中寫他或涉及他的幾個片段,都相當生動而幽默。
杜麗娘的貼身丫鬟春香,在劇本的前半部是個十分活躍的人物。春香鬧學中,未受過多少封建禮教薰染的天真爛漫的小春香和承受著過重精神壓力的老成持重的杜麗娘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對於迂腐可笑的陳最良,杜麗娘只是含蓄地流露出一絲不滿,而春香就敢於當面頂撞,尖銳潑辣,無所顧忌。進館稍遲,陳最良批評她們:「女學生以讀書為事,須要早起。」春香針鋒相對地加以嘲弄:「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陳最良解釋「君子好逑」:「是幽閑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春香就故意追問:「為甚好好的求他?」這個伶牙俐齒的小丫鬟,把只會「依註解書」的老學究噎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只得責罵一句:「多嘴哩!」(以上引文均出自閨塾)。
談到春香,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西廂記中的紅娘。她們都衷心希望自己的女主人能成就美滿的姻緣;在幫助女主人實現愛情理想方面,紅娘所起的作用更大。但我們也不要忘記:是春香最早發現府衙後面的大花園並告訴了杜麗娘;是她透露杜寶下鄉勸農的消息,使杜麗娘得以從容遊園;雖然尋夢時,杜麗娘是背著春香的,但後來還是把自己心中的祕密洩露給她:「咱不瞞你,花園遊玩之時,咱也有箇人兒。」(寫真)畢竟杜麗娘可以對之傾訴一腔心事的,也只有春香。所以當柳夢梅第一次見到春香時問:「這丫頭那裏見俺來?」春香就調侃他說:「你和小姐牡丹亭做夢時,有俺在。」(圓駕)如果說,紅娘是崔、張愛情的促成者,那麼,春香則可說是杜、柳愛情的見證人。
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在它的女主角杜麗娘身上,概括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有著相似經歷的青年婦女的共同命運和心聲。杜麗娘不屈不撓的鬥志使她們受到激勵和鼓舞,杜麗娘「生生死死為情多」(魂遊)的一片癡情和不幸遭遇更引起她們強烈的共鳴。也因此,牡丹亭尤其受到青年女性的青睞,並演成許多悽豔絕倫的故事。揚州女子馮小青因婚姻生活上的不幸,夜讀牡丹亭,感而賦詩云:「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年十八,抑鬱而終。婁江女子俞二娘酷愛牡丹亭,曾細加批註,最終斷腸而死,年僅十七。湯顯祖曾作詩悼之云:「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哭婁江女子二首之一)杭州女伶商小玲在愛情上受到壓抑,演尋夢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箇梅根相見」,感同身受,隨聲倒地身亡。這類真實的或傳聞的故事,足以說明杜麗娘悲劇的普遍意義及其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從作者的創作思想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節發展,都貫穿著這種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夢是全劇的核心,作者以瑰麗的想像,虛幻的方式,敘寫了一個貴族少女從驚夢到尋夢到追夢的曲折離奇的過程,反映了那一特定時代裏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杜麗娘所追求的個性自由和愛情理想在她所處的現實環境中是難以實現的,於是出現了驚夢中夢中相愛這種特殊的形式。然而夢醒人杳,面對的依然是冷酷的世界;為使夢境變成現實,於是而有尋夢。待尋夢不得,終於傷痛難禁,感病身亡。死亡本是生命的終結,但是作者的描寫並沒有到此止步,他所熱情謳歌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天下之「至情」,從杜麗娘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對夢的苦苦追尋中體現出來了。不僅她的遊魂找到了夢中情人,實現了人和鬼之間奇妙的結合;而且最終還魂復活,和柳夢梅一起過上真正的人間生活,實現了幸福的夢,從而把浪漫主義的幻想推向了頂峰。
當然,像幽冥世界、鬼魂、人死還魂復生等,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純屬虛構。作者正藉此以表達自己的美好理想,它也與大眾的願望相通,為人們所樂於接受。何況民間原有這類傳說,在杜麗娘慕色還魂話本中,已有杜麗娘遊園驚夢、尋夢、寫像、拾畫、幽媾、發冢還魂成親等情節,只不過在牡丹亭中,作了更精細、更合理、更生動形象的描繪,使它猶如一塊粗糙的璞玉,經過精心雕琢而成為晶瑩奪目的美玉。同時,這類奇思妙想也沒有完全脫離開現實生活基礎,杜麗娘的鬼魂與她生前一樣美麗而多情,同樣具有人的性格特性,仍然保持著她不斷追求理想和幸福的堅強的個性。而那個陰森悽慘的陰曹地府實則是陽世衙門的折射和投影,作為陰間統治者的胡判官,和陽世的統治者一樣的枉法循情,維護封建禮教。作者還有意識地以陰間和陽世作對比。杜麗娘曾經十分清醒地對柳夢梅說道:「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婚走)只有在幽冥世界裏,她才擁有充分的自由,才能夠真正掙脫精神的鎖鏈。在杜麗娘眼裏,那金碧輝煌的金鑾殿比之鬼哭神號的閻羅殿更使她膽戰心驚:
〔黃鍾北醉花陰〕平鋪著金殿琉璃翠鴛瓦,響鳴稍半天兒刮剌。(淨、丑喝介)甚的婦人衝上御階?拿了!(旦驚介)似這般猙獰漢叫喳喳,在閻浮殿見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圓駕)
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封建朝廷的憤激和批判的銳利鋒芒。浪漫主義想像和現實主義描寫的結合,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交織,構成了牡丹亭藝術創作最鮮明的特色。
牡丹亭全劇五十五齣,從結構上來說,不無劇情紛繁、冗長枝蔓之病。但它的主線緊緊圍繞著杜麗娘的夢幻死生,卻是十分突出的。這一點長生殿的作者洪昇就已經指出過:「肯綮在死生之際,記中驚夢、尋夢、診祟、寫真、悼殤五折,自生而之死;魂遊、幽媾、歡撓、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三婦合評本洪之則跋)杜麗娘驚夢、尋夢、追夢的三部曲,主要也在這前後對稱的十來齣中展開。即就全劇的核心「夢」而言,第二齣言懷,寫柳夢梅先做下一夢:「夢到一園,梅花樹下,立著箇美人,不長不短,如送如迎。」這既為了說明他改名夢梅的原由,也為第十齣驚夢伏筆,使柳夢梅在杜麗娘的夢中出現不顯得突兀。到第二十六齣玩真,柳夢梅觀賞杜麗娘的畫像,便自然地唱出:「成驚愕,似曾相識,向俺心頭摸。」再到第二十八齣幽媾的生旦對答:(旦)「秀才呵,你也曾隨蝶夢迷花下。(生想介)是當初曾夢來。(旦)俺因此上弄鶯簧赴柳衙。若問俺妝臺何處也,不遠哩,剛則在宋玉東鄰第幾家。(生作想介)是了,曾後花園轉西,夕陽時節,見小娘子走動哩。(旦)便是了。」前後呼應,順理成章,可以見出作者在情節結構安排上的藝術匠心。
牡丹亭的曲文一向以精巧典麗著稱,驚夢、尋夢中的一些曲子歷來受人稱頌,它以富於詩意的語言,揭示了女主人公複雜而又微妙的內心世界。如驚夢寫杜麗娘準備前去遊園,唱步步嬌: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餉,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最佳賣點 : 本書首次以存世最早的國家圖書館藏《牡丹亭》善本(明萬曆四十五年石林居士序本)為底本,參照其它重要版本精心校勘,注釋詳明(難字並加注音),極便於讀者的閱讀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