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自己的路 (新訂版 第2版) | 誠品線上

Taking My Own Path

作者 李澤厚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走我自己的路 (新訂版 第2版):從所謂「治學談」到「答記者問」,從非散非雜的小塊短文到超過萬字的講演記錄;既有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也有自己書末的後記;有長論,也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所謂「治學談」到「答記者問」,從非散非雜的小塊短文到超過萬字的講演記錄; 既有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也有自己書末的後記;有長論,也有讀者還想一看再看的短文 著名美學與哲學家李澤厚的經典隨筆集 獻給所有排開一切困難和阻力、懷抱著偉大歷史感去開闢自己道路,並勇敢前進的年輕人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澤厚─著李澤厚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一九八○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再版說明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序 上編 一、走我自己的路 二、讀書與寫文章 三、我的選擇 四、快 五、新春話知識──致青年朋友們 六、方法論答問: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七、社會科學要現代化 八、推薦《科學研究的藝術》 九、紀念齊白石 十、海南兩記 十一、故園小憶 十二、悼朱光潛先生 十三、地壇 十四、答記者問 十五、美學入門書四種 十六、推薦書目 十七、從《海瑞罷官》談起 十八、兩點祝願 十九、電視劇藝術的多樣化 二十、略論書法 二十一、舞蹈美學研究會成立祝辭 二十二、談工藝美術 二十三、偏愛 二十四、《美學譯文叢書》序 二十五、《美學叢書》序 二十六、《技術美學譯叢》序 二十七、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序 二十八、李丕顯《美學初鳴集》序 二十九、祝《美學新潮》創刊 三十、美學一○一題──《美學百題》序 三十一、李黎《詩與美》序 三十二、馬正平編《意境論集》序 三十三、王世仁《中國建築的民族形式》序 三十四、朱亞宗《人類思想的巨人──愛因斯坦》序 三十五、劉長林《「內經」的哲學》序 三十六、何新《諸神的起源》序 三十七、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序 三十八、劉笑敢《莊子哲學體系與莊學演變》序 三十九、楊煦生編《傳統文化的反思》序 四十、《青年論壇》創刊寄語 四十一、破「天下達尊」──賀《青年論壇》創刊週年 四十二、《跨學科》創刊祝辭 四十三、勝過高頭講章 四十四、讀《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 四十五、《中國美學史》第1卷後記 四十六、《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序 四十七、中國思想史雜談 四十八、關於儒家與「現代新儒家」 四十九、「西體中用」簡釋 五十、突破「對子」與「圓圈」 五十一、開放型、多層次的文化研究 五十二、《走我自己的路》序 中編 一、堅持與發展 二、西體中用 三、時代和它的孫中山(在廣州國際孫中山學術會議上的發言) 四、今天中國需要理性 五、寫文章的人要學點平面幾何 六、文化講習班答問(1986年5月23日,杭州) 七、關於「文化」問題的問答 八、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記者問 九、中國現在更需要理性──答于建問 十、把文學比擬於地球,我很難理解──再答于建問 十一、和劉再復的文學對話 十二、在電視劇藝術討論會上的發言(1985年10月24日) 十三、美育的廣義與狹義 十四、關於技術美學的答問 十五、談技術美學 十六、形式美與技術美學 十七、文學研究視角及其他──答《福建論壇》記者問 十八、悼宗白華先生 十九、李述、李小兵《文化的抉擇》序 二十、余麗嫦《培根及其哲學》序 二十一、鄭華光編《企業倫理學文集》序 二十二、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序 二十三、金學智《園林美學》序 二十四、陳望衡《心靈的衝突與和諧》序 二十五、序《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二十六、《美的歷程》臺灣版序 二十七、《我的哲學提綱》前記 二十八、也談「之所以」 二十九、過早拋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一大損失 三十、我們要有前瞻性的文化眼光 三十一、造型象棋圖片觀賞記 三十二、與崔之元的對話 三十三、答《世界經濟導報》記者張偉國問 三十四、答香港學者杜耀明問 三十五、答香港記者章浪問 三十六、與香港學者黃繼持、記者林斌的對談錄 三十七、與臺灣學者蔣勳關於《美的歷程》的對談錄 三十八、答臺灣記者徐宗懋問 三十九、答臺灣《聯合報》記者張麗伽問 四十、答臺灣《聯合報》記者王震邦問 四十一、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一 四十二、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二 四十三、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三 四十四、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四 四十五、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五 四十六、張帆《技術美學》序 四十七、《中國民間文化叢書》總序 四十八、與王浩信 四十九、關於「後現代」(徐書城《藝術美學新義》序) 五十、別是一番滋味(《古代詩歌精萃鑒賞辭典》序) 五十一、劉文注《張先及其安陸詞研究》序 五十二、關於改良與革命答記者問 五十三、白說也要說 五十四、關於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的討論 五十五、「五四」回眸七十年──香港答林道群問 五十六、「五四」的是是非非 五十七、啟蒙的走向(「五四」──七十週年紀念會上發言提綱) 五十八、答《未定稿》記者孫麾問 五十九、答《人民日報》記者楊鷗問 六十、答《東方紀事》記者舒可文問 六十一、三答于建問 六十二、美學答問 六十三、《啟蒙名著選讀》序 六十四、無題 六十五、黃昏散記 六十六、《走我自己的路》增訂本序 下編 一、答臺灣《遠見》雜誌記者問 二、《秦王李世民》觀後隨感 三、《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韓文版序 四、《楊州園林美學會議論文集》序 五、應某刊物約寫的小傳 六、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序 七、高龍《形拓印章作品》序 八、《人類學示意圖》序 九、儒學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意義 十、晚風(外一章) 十一、要改良不要革命 十二、《美的歷程》德文本序 十三、《華夏美學》日文本序 十四、遲發的悼念稿──悼馮友蘭 十五、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一(附錄三篇)──美國丹佛《美中時報》總主筆薛海翔的採訪記 十六、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二──「德國之聲」記者林岩(Peter Wiedehage)的採訪記 十七、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三──香港《信報》記者張一帆採訪記 十八、關於民族主義 十九、四個「三言兩語」 二十、北京行

商品規格

書名 / 走我自己的路 (新訂版 第2版)
作者 / 李澤厚
簡介 / 走我自己的路 (新訂版 第2版):從所謂「治學談」到「答記者問」,從非散非雜的小塊短文到超過萬字的講演記錄;既有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也有自己書末的後記;有長論,也有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3444
ISBN10 / 9571473448
EAN / 9789571473444
誠品26碼 / 2682151822007
頁數 / 6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3.2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

試閱文字

自序 :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在大陸和臺灣的一些朋友,都曾多次建議我出一個「全集」,但我沒此打算。「全集」之類似乎是人死之後的事情,而我對自己死後究竟如何,從不考慮。「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那種立言不朽的念頭,似乎相當淡漠。聲名再大,一萬年後也仍如灰燼。所以,我的書只為此時此地的人們而寫,即使有時收集齊全,也還是為了目前,而非為以後。
而且,我一向懷疑「全集」。不管是誰的全集,馬克思的也好,尼采的也好,孫中山、毛澤東的也好,只要是全集,我常持保留態度,一般不買不讀,總覺得它們虛有其表,徒亂人意。為什麼要「全」呢?第一,世上的書就夠多了,越來越多,越來越讀不過來;那麼多的「全集」,不是故意使人難以下手和無從卒讀麼?第二,人有頭臉,也有臀部;人有口才,也放臭氣;一個人能保留一兩本或兩三本「精華」,就非常不錯了。「全」也有何好處?如果是為了研究者、崇拜者的需要,大可讓他們自己去搜全配齊;如果是因對此人特別仇恨(如毛澤東提議編蔣介石全集),專門編本「後臀集」或「放屁集」以揚醜就行了,何必非「全集」不可?難道「全集」都是精華?即使聖賢豪傑、老師宿儒,也不大可能吧?也許別人可以,但至少我不配。我在此慎重聲明:永遠也不要有我的「全集」出現。因之,關於這個「論著集」,首先要說明,它不全;第二,雖然保留了一些我並不滿意卻也不後悔的「少作」或非少作,但它是為了對自己仍有某種紀念意義,對別人或可作為歷史痕跡的參考;第三,更重要的是由於我的作品在臺灣屢經盜版,錯漏改竄,相當嚴重,並且零零碎碎,各上其市,就不如乾脆合編在一起,不管是好是壞,有一較為真實可信的面貌為佳。何況趁此機會,尚可小作修飾,訂正誤會,還有正式的可觀稿酬,如此等等;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這個「論著集」共十冊,以哲學、思想史、美學、雜著四個部分相區分。
前數年大陸有幾家出版社,包括敝家鄉的一家,曾與我面商出「全集」,被我或斷然拒絕或含糊其辭地打發了。我也沒想到會在臺灣出這個「論著集」。至今我沒好好想,或者沒有想清楚,為什麼我的書會在臺灣有市場,它們完全是在大陸那種特殊環境中並是針對大陸讀者而寫的。是共同文化背景的原因嗎?或者是共同對中國命運的關心?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不清楚。人們告訴我,在日本和韓國,我的書也受歡迎,而且主要也是青年學人,與大陸、臺灣情況近似。對此我當然非常高興,但也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臺灣只來過一次,時不過五週,一切對我還很陌生,但有幸能繞島旅遊一周。東海岸的秀麗滄茫,令人心曠神怡,太魯閣的雄偉險峻,令人神驚目奪。但使我最難忘懷的,卻是那最南邊頗為奇特的墾丁公園。在那裡,我遇到了一批南來渡假的女大學生,她們笑語連連,任情打鬧,那要滿溢出來的青春、自由和歡樂,真使我萬分欽羨。如此風光,如此生命,這才是美的本身和哲學本體之所在。當同行友人熱心地把我介紹給她們時,除一兩位似略有所知外,其他大都茫然,當然也就是說並未讀過我的什麼著作了。那種茫然若失、稚氣可掬的姿態神情,實在是太漂亮了。這使我特別快樂。我說不清楚為什麼。也許,我不是作為學者、教授、前輩,而是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老人,與這批最年輕姑娘們匆匆歡樂地相遇片刻,而又各自東西永不再見這件事本身,比一切更愉快、更美麗、更富有詩意?那麼,我的這些書的存在和出版又還有什麼價值、什麼意義呢?我不知道。
最後,作為總序,該說幾句更嚴肅的話。我的書在臺灣早經盜版,這次雖增刪重編,於出版者實暫無利可圖。在此商業化的社會氛圍中,如非余英時教授熱誠推薦,一言九鼎;黃進興先生不憚神費,多方努力;劉振強先生高瞻遠矚,慨然承諾;此書是不可能在臺問世的。我應在此向三位先生致謝。特別是英時兄對我殷殷關注之情,至可銘感。
是為「論著集」總序。

李澤厚
1994年3月於科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