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 二: 宋元明南曲戲文 | 誠品線上

戲曲演進史 二: 宋元明南曲戲文

作者 曾永義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戲曲演進史 二: 宋元明南曲戲文: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宋元明南曲戲文編〕。由於「瓦舍勾欄」適時於宋金元出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合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宋元明南曲戲文編〕。由於「瓦舍勾欄」適時於宋金元出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合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與書會才人則是催化與呈現之推手,促成南北戲曲大戲之完成。第貳章從見諸文獻之南曲戲文的各種名稱為切入點,詳究其名義,梳理南曲戲文的源生發展史。再以三章作全面性之觀察,其一考論其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其二剖析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其三概述南曲戲文重要腔調之質性。 第陸章起進入作家與劇作之述評。於宋元戲文舉《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與高明《琵琶記》;於明改本戲文舉「《荊》、《劉》、《拜》、《殺》」,於明人新南戲則舉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等詳加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沈采《千金記》、沈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合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曲戲文」,可以藉此了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表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家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曲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曾永義─著曾永義,1941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分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說 第壹章 宋元之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引言 一、瓦舍勾欄概況 (一)北宋瓦舍勾欄 (二)南宋瓦舍勾欄 (三)元明瓦舍勾欄 (四)瓦舍勾欄釋名 1.瓦舍釋名 2.勾欄釋名 二、瓦舍勾欄之技藝 (一)見於《東京夢華錄》等四種之技藝 (二)瓦舍勾欄技藝之分類 (三)兩宋瓦舍勾欄中與南北曲套式關係密切之技藝 1.轉踏 2.唱賺 3.諸宮調 三、瓦舍勾欄中之樂戶 (一)唐代以前之樂戶 (二)兩宋之樂戶 (三)元明之樂戶 四、瓦舍勾欄之書會 (一)宋元之書會 (二)歐陽光之〈「書會」別解〉 (三)書會才人與樂戶優伶之關係 結語 第貳章 宋元南曲戲文之名義、淵源、形成與流播 引言 一、南戲之名稱 二、南戲之淵源──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 三、南戲之形成──戲文、戲曲與永嘉戲曲 四、南戲之流播分派──從福建古劇到南戲諸腔劇種 結語 後記 第參章 宋元南曲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 一、時代背景 二、劇目著錄 三、題材內容 第肆章 宋元南曲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 引言 一、體製 (一)題目與開場 (二)段落 二、格律 (一)宮調 1.歷代所用之宮調數 2.宮調聲情說 (二)曲牌 (三)套式 三、唱法 結語 第伍章 宋元明之腔調 引言 一、探討「腔調」之步驟與方法 二、南戲腔調概述 小引 (一)溫州腔 (二)海鹽腔 (三)餘姚腔 (四)弋陽腔 (五)崑山腔 小結 結語 第陸章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改本四大戲文之述評與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之簡述 引言 一、《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述評 小引 (一)戲文三種斷代 (二)《張協狀元》述評 (三)《宦門子弟錯立身》述評 (四)《小孫屠》述評 小結 二、明改本四大戲文述評 小引 (一)《荊釵記》 1.作者與版本 2.內容與思想 3.曲白與音律 (二)《白兔記》 1.作者和版本 2.故事之來源與發展 3.主題和人物 4.關目和排場 5.曲文 (三)《拜月亭》 1.作者 2.版本 3.內容與思想 4.藝術特色 (四)《殺狗記》 三、其他明改本戲文及潮州民間戲文簡述 (一)其他明改本戲文簡述 1.《牧羊記》 2.《趙氏孤兒記》與《八義記》 3.《破窯記》 4.《金印記》 5.無名氏《舉鼎記》 6.無名氏《綈袍記》 7.無名氏《東窗記》 8.無名氏《黃孝子》 9.王玉峯《焚香記》簡述 (二)明潮州戲文五種簡述 1.《荔鏡記》與《荔枝記》 2.《金花女》與《蘇六娘》 3.《顏臣》 第柒章 元末高明《琵琶記》述評 引言 一、作者高明 二、《琵琶記》創作的背景和情況 三、《琵琶記》的版本 四、《琵琶記》的主題思想 五、《琵琶記》在戲曲藝術與文學上的成就 (一)關目布置 (二)排場與聯套 (三)腳色人物 (四)曲律韻協 (五)曲文賓白之語言 結語 第捌章 明人新南戲述評 引言 一、無名氏《綉襦記》述評 小引 (一)《綉襦記》的作者應是無名氏 (二)《綉襦記》所屬劇種當為明人「新南戲」或「舊傳奇」 (三)《綉襦記》雅俗並存 (四)《綉襦記》在戲曲藝術和文學上的成就 小結 二、邵璨《香囊記》述評 三、鄭若庸《玉玦記》述評 小引 (一)鄭若庸之生平著作 (二)《玉玦記》之題材、關目與排場 (三)《玉玦記》之旨趣、人物與曲白 小結 四、陸粲與陸采《明珠記》述評 小引 (一)《明珠記》作者陸粲與陸采之生平 (二)《明珠記》的題材和旨趣 (三)《明珠記》的關目、用曲、排場與曲文 小結 五、四種《南西廂記》概述 小引 (一)宋元《南西廂》與明清「衍生本」《南西廂》 (二)李日華《南西廂記》之作者問題 (三)崔、李《南西廂記》之批評 (四)陸粲、陸采兄弟《南西廂》之批評 小結 六、李開先《寶劍記》述評 小引 (一)李開先生平 (二)《寶劍記》述評 小結 七、唐儀鳳《鳴鳳記》綜論:作者問題及其題材旨趣、關目、排場、人物、曲白藝術述評 小引 (一)《鳴鳳記》的題材與旨趣 (二)《鳴鳳記》的關目布置 (三)《鳴鳳記》的排場結構 (四)《鳴鳳記》的人物塑造 (五)《鳴鳳記》的曲白風格 (六)《鳴鳳記》的作者問題 小結 結語 第玖章 其他明人「新南戲」簡述 一、丘濬《伍倫全備記》 二、姚茂良《雙忠記》 三、王濟《連環記》 四、沈采《千金記》 五、沈齡《馮京三元記》 六、鄭之珍《目連救母記》 七、華山居士《投筆記》 八、無名氏《玉環記》 九、無名氏《金丸記》 十、無名氏《四賢記》 第拾章 明代民間戲文簡述 一、無名氏《躍鯉記》 二、無名氏《古城記》 三、無名氏《草蘆記》 四、無名氏《白袍記》 五、無名氏《升仙記》 六、無名氏《十義記》 七、無名氏《鸚鵡記》 八、無名氏《魚籃記》 九、無名氏《高文舉珍珠記》 十、無名氏《商輅三元記》 十一、無名氏《精忠記》 結尾

商品規格

書名 / 戲曲演進史 二: 宋元明南曲戲文
作者 / 曾永義
簡介 / 戲曲演進史 二: 宋元明南曲戲文: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宋元明南曲戲文編〕。由於「瓦舍勾欄」適時於宋金元出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合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72379
ISBN10 / 9571472379
EAN / 9789571472379
誠品26碼 / 2682071561000
頁數 / 5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2X17.2X2.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宋元明南曲戲文編〕。由於「瓦舍勾欄」適時於宋金元出現,提供九大藝術元素醞釀融合之溫床,活躍其中的樂戶歌妓與書會才人則是催化與呈現之推手,促成南北戲曲大戲之完成。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說
上文論述〈唐代宮廷小戲「參軍戲」及其嫡裔宋金「雜劇院本」之轉型與變化〉,同時也論述〈唐代民間小戲《踏謠娘》及其嫡裔宋金「爨體」、「雜扮」和明代「過錦」與「近代地方小戲」〉,也就是說在戲曲史上,作為雛型的「小戲」,有「宮廷小戲」和「民間小戲」兩大系統。而它們也分別由「民間小戲」系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系統「宋元明南曲戲文」,和由「宮廷小戲」系統,發展為完整型的大戲系統「金元明北曲雜劇」。它們就如同中華大地的長江、黃河,分南北而脈動綿長。
然而何以南北戲曲大戲要遲至宋金才能發展完成呢?著者認為其關鍵在「瓦舍勾欄」之建立。因為戲曲之元素如上文所論述,有九樣之多,而「大戲」必有待於九元素之分別成熟,且彼此結合乃至融合而為文學藝術之有機體;此「有機體」亦自必須有使之綜合醞釀之溫床,與使之促成呈現之推手;而鄙意以為宋金元之瓦舍勾欄正是其九元素孕育之最佳場所;而活躍其中之樂戶歌妓與書會才人正是其催化元素之最佳促成者。也就是說如果「瓦舍勾欄」不適時出現,則南北戲曲大戲之完成,又不知將更晚至何年。所以本編乃不惜篇幅首先對〈宋元之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作較周詳之考述;其次,福建在宋代已有「海濱鄒魯」之稱,從文獻上可看出彼時之樂舞、雜技和戲劇已非常繁盛,且迄今猶存不墜,著者有專文〈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1],請讀者便中參閱,但於本編第二章,只提要而不錄全文;然後再從見諸文獻之南曲戲文之各種名稱作為探討之切入點,詳究其名義:從「鶻伶聲嗽」到「永嘉雜劇」,考論「南曲戲文之淵源」;從「戲文」、「戲曲」考論「南曲戲文之形成」;由「永嘉戲曲」考論「南曲戲文之流播」;由「南戲北劇」見其與「北曲雜劇」之並峙。並從而推論南曲戲文源生、形成之可能時間。而南北戲曲皆屬體製劇種,因此不能不論述〈宋元明南曲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以見其「格範」之建構、演進與變化。又由於南戲之流播,方音以方言為載體之地方性語言旋律,亦即所謂「腔調」,在南曲戲文之歌樂上居重要地位,更不能不作周延而較深入之論述,不止概述南曲戲文諸腔之質性,尤其對「腔調」本身之命義、構成與質變,作根本性之探討,頗有獨到之論述。而崑山腔,影響後世尤大,故特論其產生與見諸文獻之跡象。凡此與〈宋元南曲戲文之時代背景、劇目著錄與題材內容〉,皆實為進入論述南曲戲文名家名作之前提。而尤其以「腔調」之論述,更建立戲曲「體製劇種」之外,另有「腔調劇種」之概念,為下文論述之重要依據。
本編對於宋元明南曲戲文名家名作之論述,由於宋元兩代文獻殘缺,除《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可斷為宋元戲文之外,亦僅有陸貽典影鈔元本《琵琶記》和出土之明成化本《白兔記》為純粹戲文面貌,其他之宋元戲文,無不因在明代大行被「文士化」,而成為友人孫崇濤所謂之「明改本戲文」,亦即被前人稱作「明初四大傳奇《荊》、《劉》、《拜》、《殺》」者,莫不如此。而在「明改本戲文」中,對於原本之宋元戲文自然產生兩大影響:一是因戲文本身演進至明代,使其體製趨向規範化。而也因此,著者乃將明代文士所創作,趨向規範化之戲文稱作「新南戲」,此「新南戲」亦即明呂天成所謂之「舊傳奇」;用之與「宋元戲文」、「明改本戲文」有所分別,以此也見出其間體製逐漸向規律化演進的跡象。
於是在作家作品方面,著者選取《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三種予以述評,而以《張協狀元》見戲文在南宋早期成立時之面貌;以《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見元人無名氏戲文在南北戲曲交化後所受「北曲化」之現象。而元末高明《琵琶記》為現存元戲文唯一有名氏之作品,更標示和承載元戲文「文士化」後之體製規律、藝術特色和文學成就;也因此被明清曲家所必讀所必論,視之為「傳奇之祖」;本書亦為此施以大量篇幅,詳為述評。
而對於明改本宋元戲文,自以《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為論述主軸;而以其他明改本戲文《牧羊記》、《趙氏孤兒記》、《破窯記》、《金印記》、《舉鼎記》、《綈袍記》、《東窗記》、《黃孝子》、王玉峯《焚香記》等九種和明潮州戲文《荔鏡記》與《荔枝記》、《金花女》與《蘇六娘》、《顏臣》等五種,合計十四種作為附庸,予以簡述。
至於明人新南戲,則選無名氏《綉襦記》、邵璨《香囊記》、鄭若庸《玉玦記》、陸粲與陸采《明珠記》、四種《南西廂記》、李開先《寶劍記》、唐儀鳳《鳴鳳記》綜論此名家名著十種作為述評;而以其他明人新南戲丘濬《伍倫全備記》、姚茂良《雙忠記》、王濟《連環記》、沈采《千金記》、沈齡《馮京三元記》、鄭之珍《目連救母記》、華山居士《投筆記》、無名氏《玉環記》、《金丸記》、《四賢記》等十種和明代民間無名氏戲文《躍鯉記》、《古城記》、《草蘆記》、《白袍記》、《升仙記》、《十義記》、《鸚鵡記》、《魚籃記》、《高文舉珍珠記》、《商輅三元記》、《精忠記》等十一種,合計二十一種作為羽翼,予以簡述。
希望通過本編所建構之論述內容,對於以民間小戲「鶻伶聲嗽」為雛型所發展形成的大戲劇種,貫穿宋元明三代之「南曲戲文」,可以藉此了解其源生、形成、發展之背景與歷程;並對此劇種之表演藝術,可從其「體製規律與唱法」概括其現象與特色;更從其名家名作之述評中,見其「宋元南曲戲文」、「明改本戲文」、「明人新南戲」三階段體製規律及其文學之成就。

2020年7月7日晨4:00
[1]曾永義:〈宋代福建的樂舞雜技和戲劇〉,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29。後收入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頁1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