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 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 誠品線上

那一年, 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作者 少女老王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那一年, 那些沒人說的故事:關於疫情我們每天都在閱聽,但那些真正關於人的故事卻很少被提起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無法跟家人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透過這場瘟疫,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關於疫情我們每天都在閱聽,但那些真正關於人的故事卻很少被提起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無法跟家人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 透過這場瘟疫,世界變得緩慢卻清晰明亮, 我們開始真正看見,那些曾經蒙上灰塵的真實 從冬季迎來春風,然後看著花謝花落,聲聲蟬鳴又催來夏日……我們曾經期待這場瘟疫會像SARS一樣在炙熱中消失,然而它卻挺過了四季、又進入下一個四季。 2020年的這場瘟疫撼動了整個世界,引起滔天巨浪,但其實世界沒有變,只是在一面放大鏡下,讓惡意貪婪急速現身,卻也激出更多溫暖與擁抱,把人心照得更清澈。 少女老王以30世代女性慧黠的雙眼與具穿透力的文字,記錄下這一年十二個月看似不平常的日常。職場依舊有不平不義、還是有媒體以流量收益為依歸、家族親情的習題仍然糾結難解、愛情有悲也會有喜……悲傷與痛苦或許放大了些,但快樂與幸福的時刻卻也沒有因此被抹去。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可能永遠上不了新聞,也無法在版上的熱門話題引起討論,但那才是臺灣自產的真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 暢銷作家 大坦誠/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小說家 劉芷妤——共鳴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少女老王曾任職於新聞媒體,現偶爾插花補習教育。寫第一本書時還是二十代,出這一本書時已經變三十代。疫情前我曾說:「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你會去想像鬼多可怕,卻總相信人會善良。」疫情後卻發現,人之所以比鬼可怕,是因為我們會輕易承認善良的存在,以強化鬼的可怕,卻常常不願承認某些人會善良。那些,就是沒人說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最熟悉的故事。第一本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臉書粉專: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而這一本的可怕藏在哪,你找到了嗎?Hannah Tsou鄒瑋琳,星期日出生的微醺系插畫家,擅長用可愛的手繪筆觸,描繪各種壞壞、喜歡惡作劇,但是認真生活的都市女子。插畫風格輕鬆帶點幽默感,適合疲累的下班後配酒觀看。二○一一年開始接案,作品見於 GU、Uniqlo、Casio等各大品牌廣告及報章雜誌。Instagram : ohhannahsunday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行事曆失靈的日子,與那些拾起故事的人 大坦誠 推薦序:像極了愛情 洪仲清 自序:經過縫隙以後,又是一如往常的道路 一月、#病假 二月、#戴口罩不可以化妝 三月、#居家工作同意書 四月、#失業的正當理由 五月、#月老的勝負欲 六月、#防疫新生活 七月、#口罩貨幣 八月、#不要在疫情期間死掉就好了 九月、#消失的富井美紀 十月、#洗手乳的味道 十一月、#請再給三倍券一次機會 十二月、#一下下而已 #又不會怎麼樣

商品規格

書名 / 那一年, 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作者 / 少女老王
簡介 / 那一年, 那些沒人說的故事:關於疫情我們每天都在閱聽,但那些真正關於人的故事卻很少被提起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無法跟家人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透過這場瘟疫,世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37715
ISBN10 / 9861337717
EAN / 9789861337715
誠品26碼 / 2682031281009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8X14.8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行事曆失靈的日子,與那些拾起故事的人 大坦誠
我永遠都會記得,那是週一的午後,五月十七日,國小三年級,數學課教到第九單元,明天要考國語生字的聽寫,後天社會課要趕進度,大後天水上運動會開始報名了,可是,不對,昨天是不是已經報名完了?
當時我教書的教室一如既往的吵,我翻開學校行事曆要確認時,班上的十五號跑來跟我說:「老師,四號跑步沒戴口罩。」
二○一二年的你可能會想,跑步是要戴什麼口罩?不會呼吸困難嗎?但二○二一年的我下意識的對四號說:「你要戴口罩啊,確診怎麼辦?誰來救你?」
四號歪頭想著誰來救他時,疫情又爆發了,三級警戒,全國停課。慌亂之中我要全班把所有東西收拾乾淨,我接著家長一通又一通的電話,說:「沒關係,小朋友很安全,是,我們有噴酒精,沒有人咳嗽……」
接著,很快的,全國的小學就這樣靜止了。

我送小朋友離開學校時,發現每個小朋友的臉都被遮去一大半,很難找到誰是誰。炎熱的初夏,一個一年級的小女生熟練的戴上面罩和手套,坐上媽媽的摩托車。我望著摩托車離去,不禁想著,那些一年級的小孩知道不知道,在不久之前,進學校不用量體溫,她去便利商店可以直接走進去不用掃條碼,她每天最關心的應該要是佩佩豬或寶可夢,而不是擔心一種病毒會害各種人過世,還有,最重要的,如果她沒感冒,她跑操場、去公園玩,都不用戴口罩。
那天下午,我覺得大家熟悉的生活都不見了。我甚至有種「過去」被丟失的感覺。
回到教室,學校傳來訊息,水上運動比賽要取消、品德宣導要取消、校外教學要取消,每週都有的朝會要取消……我攤開行事曆,行事曆上的一字一句再也無法預告明天的事,好像有什麼魔咒突然失靈了,就在大家都沒察覺的時刻,我們的未來和過去都被變成非常、非常陌生的模樣。

可是,翻閱著《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從一月、二月……到十二月,那些驟變與茫然好像被一個個章節串了起來,故事中的文字徐徐的連上疫情未爆發的過去,又慢慢的往未來延伸,那張失靈的行事曆被少女老王變成一本有信用的日記,它不能保證接下來的行程,但它絕對能詳細記錄這些被丟失的日子,並拾起那些被我們拋下的故事。
少女老王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犀利、客觀,彷彿抽離了她自己,卻又能在其中看到她對周遭人事的溫柔與關懷。
你會在這些故事之中看見讓人抓狂的笨蛋、讓人揪心的好人,以及看見那些日子裡不安又堅定的自己;你會看見警惕與鬆懈、期待與絕望,以及冰冷的事實和溫暖的關懷。
我不知道未來將如何、這些日子與故事是否會被遺落,但我相信,在疫情之中,《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會變成你的戰友,讓你知道如何避免防疫地雷,或是避免成為地雷;當疫情過去,那些故事會讓你想起你曾為了口罩拚命;會讓你想起你曾因為居家工作胖了幾公斤;還會讓你想起小孩停課在家有多吵又多吵。
最重要的是,那些故事還會讓你想起:度過難關的我們,真的非常、非常的勇敢。


像極了愛情 洪仲清
少女老王的上一本書《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我很榮幸能在我的臉書版面上,跟讀者分享討論。即使隔了一年多,這期間沒特別再去翻閱複習,但當初遊走在字裡行間所帶給我的情感衝擊,迄今依舊鮮明:對性騷擾的氣憤、對職場關係的無奈、看待親情的眼光異常溫暖、描寫朋友的故事讓我不捨又感動……
我寫臉書在臺灣算早,最近剛好超過十年,推薦、摘錄、直播的書超過上千本。在難以計數的作者中,少女老王的文字相當有辨識度。她的文字需要醞釀跟相處,像慢熟的朋友。熟到一個程度,她的不安與受傷浮現,我們便能理解她在適應社會所使用的生存策略,因此陪著心疼,但又受到鼓舞。又像聽著她說話,她只是溫溫的表達,不喧囂不煽動,那真摯讓人著迷。
剛打開檔案,一看到少女老王的新作,那種透過職場潛規則展現的荒謬幽默,迎面撲來。還有用字遣詞裡所傳遞的清楚價值觀,讓我會心一笑,好像她在文字背後正扮著鬼臉。
這就是她獨一無二的辨識度,難有人能取代!
她的文字有超強的代入感,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我的情緒也因此起伏。舉個例,我個人超級不喜歡被踢腳,看到少女老王寫她如何在桌子下被踢,一股怒火真的在我心裡燃燒。因為那也是一種被包裝成「為你好」的攻擊,很不好受也要領情,這種合理化讓人怒上加怒。
可是她轉了一個彎,用強大的理解,去重新詮釋她的沒被善待。我的怒火被稍稍安撫,因為我知道這種理解極其難得,能帶著我們去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
她寫家庭裡發生的大小事,深入到一般人難以用文字表達的細節,那些情節幾乎是某種文化裡的共同記憶,包括奶奶的老後生活如何越活越狹窄,也包括那些談到長照就消失不見,但又喜歡做表面功夫的群魔亂舞。讓我們好像在看電影,隨著時間演員走位對白,偶爾來個倒敘,劇情本身就足夠享受,文字又能帶起生動的畫面,好不精采。
「孝順」這個議題放到現代,有一種格格不入感。傳統文化的實質已經走味,但新的典範又沒有建立,我們都在尋找適合每個家庭的答案。每個人都好像在演戲,演一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透過儀式自說自話,主要在對自己交代得過去。「孝」本來著重在親子關係的實質,所以孔子談「仁」、談「色難」。「孝」也要合禮、合理,否則便是愚孝,甚至是愚眛,根本連「孝」都沾不上邊。
但經過長久時間的扭曲,後世以「順」為「孝」,所以「孝順」兩個字便綁在一起談,成為被頂天的道德。然而,事事順從並不符人性,古代君王都難做到,更何況是環境更複雜的現代。指責不孝是長輩「規範」晚輩常見的使用方法,相關概念更常用來引發負面情緒,忽視了原本「父慈子孝」的相互性。
「孝順」難做到,但又硬要符合這種扭曲的教條,就容易演得荒腔走板。而這種教條如果沒有實質的情感做支撐,親子雙方都痛苦,少女老王的描述,把這個過程描寫得清清楚楚。

不知道編輯請我寫推薦文,是不是已經猜透我中年大叔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粉紅色的少女心?我看到「戴先生」出場的時候,心裡一陣歡呼,慣性馬上啟動,心裡祝禱著「祝她幸福祝她幸福祝她幸福祝她幸福……」
剛好最近臉書版面上在討論幾本跟愛情相關的書,知道關係如鏡,我們常常在關係中更深刻的認識自己。也知道相愛、相處、分離都不那麼容易,關係不一定會有什麼具體的結果,我們只能不斷從裡面學習。
「像極了愛情」,這也是二○二○年很夯的流行語。但愛情多變,還參雜著某種時代感,這本書提到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富井美紀」因為相愛而讓自我淹沒,同樣的伴侶在不同時空就很可能從愛侶變怨偶。我衷心祝福少女老王,慢慢摸索出有自我也有彼此的關係。
很感謝少女老王能以二○二○年的疫情軸心,留下了我們對這一年的記憶。我原本以為,我們很努力的擋住了病毒的威脅,臺灣因為防疫有成而帶來的經濟成長讓我感覺榮耀。沒想到,就在二○二一年五月,更嚴峻的挑戰隨即展開,確診人數開始暴增。
這一波不太一樣的地方,很指標性的是學生開始停課,老師們為了線上上課真是手忙腳亂。當我聽到某個熟悉的學校,裡面的孩子也染疫的消息,更感覺到威脅迫近。對我來說,這次心理衝擊的程度跟二○二○年大大不同。
街道上空無一人的照片,訴說著臺灣人的自律。但我深深知道,沒有人潮馬上影響到的是很多社會末端的小商販,還有小商販背後的工作人員與家庭。店家一間間關起來,沒有收入的憂慮,此起彼落。
疫情對貧困家庭的衝擊,會比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大得多。有些家庭的孩子能上學,還有營養午餐可以緩解一些財務上的窘迫,但沒辦法到學校,家長就要生出額外的開支,但本來日子就不好過了……
等著被看見的困境,還有好多好多。
現在連公園的遊戲區、籃框都被禁止使用,孩子們沒辦法出門,不少大人要在家工作,親子衝突確實增加許多。大家都付出了高昂的情緒成本,但還不確定什麼時候是盡頭,只知道不會那麼快就結束。
相對少見的缺水跟停電,也都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同時發生。玉山大火九天,燃燒面積超過七十一公頃,嚴重傷害山林生態。
這些脈絡交織之下,二○二一年還會有很多沒人說、來不及說的故事緩緩開展。很期待未來能透過少女老王的文字,繼續梳理這些還沒說完的故事!

試閱文字

自序 : 經過縫隙以後,又是一如往常的道路
今年四月底左右,我在洗澡的途中,摸到身上長出一個鼓鼓的、硬硬的、位置怪怪的東西,壓了有疼痛感,但馬上就開始懷疑一切都是心理作用,想說服自己其實沒那麼痛。
我打開手機用行動掛號掛了一週後的門診,想說順便觀察幾天,搞不好幾天後就消掉了。
它只是越來越大。
而門診的時間明明就在那裡,我卻覺得時間變得漫長,為什麼還要好久好久?

可是日子還是要過。
工作仍要努力、三餐仍要正常吃、聊天時講到有趣的地方仍然會笑,但是想要買的東西、跟打算要做的事情,全部都擱置了。心裡想著,等確定醫生告知那一顆越來越大的硬塊是什麼後,再決定要不要往前吧!
因為,也許我就不需要那些東西了。
這樣的念頭讓我在日常的縫隙裡沮喪,但經過縫隙以後,又是一如往常的道路,我也能馬上轉換成一如往常的自己,在上面一如往常的行走。

直到門診那一天,我終於在各種檢查之後獲得好消息。
那簡直就像是重獲新生了一樣,身邊的每一件人事物突然都長得很新鮮,手錶的滴答聲是那麼的悅耳,每一刻都讓人想要大聲感謝,許多之前不敢嘗試的事情,全部都產生了執行的動力,新的機會也因此用很快的速度蜂擁而至。
就在我興致勃勃的用原來是健康的身體,執行新的計畫時,疫情突然急轉直下,從發布二級警戒到發布第三級警戒,只相隔了幾天,甚至馬上就宣布停課,校園裡不再有孩子的笑語,應屆畢業生失去了向師長同學告別的機會,WFH(Work From Home縮寫)讓公私從此難分,家裡的3C設備突然備受考驗,物流也從原本的「24hr」變成永無止盡,簡訊實聯制的QR Code將每條大小街巷拼成了同一個黑白模樣,家庭成員間的衝突,也跟著各種殘缺又聳動的疫情訊息,升溫了,而且是很高溫。
我那彷彿重獲新生的世界又變小了,而且是必須把自己變小,未來才有機會變得更大。

是啊,2020年的我們也是籠罩在疫情之中,只是因為防堵的即時,我們硬是比全世界少經歷了一年的恐懼與辛苦,儘管口罩、酒精、量測體溫、疫情記者會已經變成新的日常。不知不覺中,在轉到以前的經典日劇時,看到那種真的讓口沫滿畫面橫飛的誇張演出,都會感到全身不對勁;路上聽到噴嚏聲,會緊張的轉頭確認聲音來源有沒有戴口罩,以判斷自己接下來需要閉氣幾公尺;買手搖飲的時候,會先確認店員口罩有沒有戴好、酒精有沒有備好;面對需要手持的食物,我們再也無法毫不猶豫的大口朵頤,而是先找洗手的地方,然後再讓食物成為手洗乾淨以後,必須要第一個碰到的東西。
但除此之外,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現在,我正在寫這一篇序的現在,二○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雙北已經經歷了兩週的第三級警戒,還有兩週要度過,我們終於明白,疫情不只影響了我們的衛生習慣,還讓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引發的連鎖效應,隨著確診數字上上下下、開始走到讓人難以預料的方向。
像是有人因此失去工作、有人趁機發了災難財;有人因此遇到另一半、有人下定決心要失去另一半;有人無法跟至親告別、有人則是非常想跟家人就地告別;有人找到脫罪的漏洞、有人終於鼓起勇氣面對他人的惡意……
其實大部分的事件,早在疫情發生,甚至是變嚴重前就存在了,只是當套上疫情這層濾鏡,解讀的方式也都不再一樣。

那些我們在疫情下,想盡辦法往前走的模樣,可能永遠上不了新聞、也無法在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引起討論,但那才是你我身邊真正在發生的事。
小心!接下來的故事讀起來,可能會很靠近你。
你準備好了嗎?

寫於2021年5月31日。
臺灣累計確診:8511,累計死亡:124。
全球累計確診:約1.7億,累計死亡:約354萬。

試閱文字

內文 : 十一月 #請再給三倍券一次機會
年末將至,因應疫情而生的「振興三倍券」效期也將至,大小商家也都祭出琳瑯滿目的三倍券優惠,很多人都在分享最妥善的三倍券使用方法,也有一些收入被疫情影響的人,因為三倍券而獲得了稍微的紓困,整體看來,這些因三千塊(其實是兩千塊)而產生的煩惱,是幸福的。
媽媽經營的數學教室,自從疫情開始後不但新生變少,總收入也跟著變少,只有帳本上的「OK」變得越來越多。
第一次發現「OK」是在月末對帳的時候,那些我記得沒有出現在繳費收據裡的名字旁。
通常學生繳費後,我們會開一式兩份的收據,一份交給學生家長,一份留存教室作帳。月末時就會拿出學生總名冊,再依照一張張留存的收據,把收到學費的日期填寫在繳費學生的名字旁邊註記,所以「OK」是從沒在學生名冊裡出現過的。
可是連續好幾個月末,「OK」就像是學生名冊裡的新品種一樣,開始到處繁衍、增生,成為習以為常的存在,但作帳這種細膩工是不允許突如其來的新記號的。一開始,我媽還只是不經意的回答說,那些「OK」都是她寫上去的,表示學費沒問題。
我後來才知道,所謂的「學費沒問題」,其實可以解釋成另外一個意思:「我明白你們有困難,這個月先不繳學費也沒問題。」
原來,看起來只是多了層口罩的日常生活下,還是有很多人的人生已經被新冠肺炎用另一種方式侵入,甚至奪走了原本以為會一直下去的日常、努力了好幾年的升遷,以及小孩想要學習時就能即時支援的學費。
我媽默默將這些小朋友的「家事」放在了心上,用一個個「OK」帶過這些家裡發生的變故,就這樣一直到振興三倍券正式發行。

那些連包裝都沒有拆開過、原封不動的三倍券,直接淹沒了教室的櫃檯。
當我們還在想著拿三倍券去買化妝品、買衣服、買3C用品、吃大餐的同時,有人卻連打開包裝,看看三倍券長什麼樣子的餘裕都沒有,直接用在了小孩身上,只為讓小孩能再多上一個月的數學課。
這樣的人,比想像中的多很多。
雖然三倍券剛發行時就已經提醒過我媽,如果要收三倍券的話,每張都要蓋章才可以拿去銀行存,她也只是嗯嗯嗯地虛應幾聲,直到現在十一月了,我打開抽屜,三倍券像生日驚喜包一樣滿到炸出來,沒有一張上面有蓋章。
「妳都沒有蓋章?」我驚訝的不斷翻弄著抽屜裡,背面都是一模一樣空白的三倍券。
「一張一張蓋太麻煩了,直接拿去花掉好了。」我媽慌張的解釋,「這個月我過生日又有週年慶,搭配三倍券折扣,剛好把東西買一買啊!」

於是,我們一家人各背著一袋三倍券,悲壯的站在因為週年慶,到處都在排隊的百貨公司大門口。
「今天,我們一定要把三倍券都花掉!」我媽壯志凌雲的立下一個聽起來不用遵守也沒關係的誓言,帶頭衝了進去。
如果說三千元是幸福的煩惱,那十五萬會是什麼樣的煩惱呢?
「有人要買電腦嗎?3C商品週年慶滿額有回饋三千元禮券!」
「有人要買衣服嗎?現在買千送百元禮券!」
「有人要買鞋子嗎?」
「有人要買化妝品還是保養品的嗎?」
「有人要買……你們沒有人要買東西的話我們今天幹嘛來這裡?」
連續逛了四個樓層都沒有斬獲,我媽終於爆發。問題是,我們家平常過的就不是隨心所欲、想買就買的生活,而是會一直反覆拷問對方或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需要花這個錢?」現在突然變成「你想要這個?好,買。」的氣氛,實在很難不毛骨悚然,擔心衝動購物下的結果,是讓錢變成了沒有用的形狀,光想想就覺得心有點痛。原來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能把高額的現金花掉不能存起來的感覺,竟然會讓心那麼痛?
「我想喝咖啡。」在存不起來一定要花掉十五萬的目標前,我小心翼翼的舉手,說出自己的願望。
「不行。」我媽一刻都沒猶豫的拒絕了這個在十五萬面前顯然太小的願望,「孩子,一杯咖啡是用不到三倍券的。」
「還是這裡有賣一杯兩百塊錢的咖啡?」我媽眼睛一亮,隨即又滅掉,「為了花三倍券要喝到這麼貴的咖啡,是不是很好笑?」
「有一點。」我誠實的說。
「那妳隨便用現金去買自己想喝的,順便想想,有沒有至少超過兩百元的東西可以買。」我媽嘆了一口氣把我打發走,然後自己轉身走進保養品店。
振興三倍券是由五張面額兩百元、四張面額五百元所組成的,因為有不能找錢的限制,所以至少要買到兩百元以上的東西才能使用。對小資族如我來說,分次花用的話,最好是以面額五百元的三倍券先花起,留下較小面額的兩百元,之後比較好用。
從七月十五日領到自己的三倍券後,本來只需要對自己的三千元精打細算就好,結果現在突然變成十五萬,我價值觀真的要壞掉了。
等我買完一百元有找的咖啡,我媽已經拿著保養品的欠貨單出來了。
「剛剛店員算三倍券算超久的,因為三倍券很滑,他最後只能像發撲克牌一樣數。」我媽迫不及待的分享她的第一筆三倍券消費情況,「然後我已經想到可以買什麼了,妳一定不會抗拒。」
「什麼?」我不安的問,明明剛剛一路都已經無欲無求,還會有什麼東西是我無法抗拒的?
「我們去買內衣。」我媽開心的說,「把好幾年分的一次買完吧!」

內衣算是身為女性的必須消耗品之一,另一樣就是負責盛接經血的衛生棉(或衛生棉條或月亮杯或經血內褲),但因內衣單價高,保養起來又很嬌貴,所以平常總是會等內衣被穿到無法再集中托高,只剩下遮兩點的功能時,才會想去買新的。當然這種更換速度主要是發生在那些對自己乳房沒有太大關心的人身上,對於很在意胸型、支撐度、走路搖晃幅度等等的人來說,頻繁更換自然是必要的。
看來今天,我媽就是要讓我一舉成為可以頻繁更換內衣的那種人。

我對自己胸部的愛恨情仇,真的只能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發育後說起,身為全班第一個胸前長肉的人,自然是大家關心的焦點,那些還不懂得尊重別人身體的手,不斷往我的胸前與肩帶上伸去;跑步或上下樓梯時,胸前的搖晃交錯著許多炙熱的目光;各種以「奶」為名的綽號逐漸有了我的樣子,我的背就這樣在成長期駝了下去,只為隱藏當時胸前的與眾不同。最後在所有女孩都長出胸部的花樣時刻,我的脊椎已經因為駝背發生嚴重側彎,側彎到又被封了一個「鐘樓怪人」的綽號。直到出社會,各種針對胸部的玩笑與騷擾依舊沒有停止,甚至被開玩笑了,大家還覺得我應該要感到開心,因為「胸部小的人都在羨慕妳」,而胸部大的人不管講什麼,都會被說在炫耀。
但不管我再怎麼討厭,這終究是要陪我一生的胸部,乳頭在這樣的世界裡依舊是露出就妨礙風化的器官,所以內衣還是必要的,然後現在因為三倍券,內衣突然變得比以往更加必要。

「妳要去哪一間?右邊是黛安芬,左邊是華歌爾。」我在下手扶梯時,無意識的嚮導了一下,但我媽沒回答我,徑直往右邊走去。
適逢週年慶期間,內衣的折扣也來到了異常驚人的地步,買五送一、買七送二、滿額再繼續送千元百貨禮券,於是我媽很果斷的決定兩個人都「買七送二」各九件內衣,兩個店員一聽高興極了,熱心的分頭介紹起各種內衣,從機能型、舒適型、塑身型、集中托高型,每一種都拿了好幾個顏色跟花樣給我試穿,不同款式可能尺寸也會稍微不同,所以同一件內衣我還要試不只一個尺寸。總之,我足足在更衣室裡待了四十分鐘,穿脫到胸部都快要過敏,才決定好那九件內衣是哪九件。
等結帳的時候,我的眼神已經呆滯了,恍惚的看著我媽跟店員一張張算著滑滑的三倍券,好不容易兩邊都確認好金額無誤,店員開始往電腦裡輸入資料。
「小姐有在黛安芬留過會員嗎?」店員問。
「應該有吧?」我媽回答,然後報了手機號碼給店員查詢。
「咦?小姐,這邊沒有妳的會員資料耶!」店員驚訝的說。
「啊!」原本坐著的我媽突然驚跳起來,用一臉闖禍的樣子,大聲說出一句讓所有人都跟著驚跳起來的話。
「我走錯家了!我是要去華歌爾!」我媽驚慌失措的說,我忍不住想起稍早我在手扶梯前問她要去華歌爾還是黛安芬的事。
「還是妳要現在登錄也可以,我一樣幫妳累計。」焦急的店員在滿桌子的內衣前,試圖親切的挽回。
「這個月是我生日,我現在登錄的話會有生日優惠嗎?」我媽也很焦急的追問。
「抱歉,這樣這次就不會有生日優惠。」店員為難的說。
「那真的是我走錯家了,我想說現在週年慶又是我生日優惠會比較多才來買的,既然現在沒有的話那我只好去華歌爾了……」我媽滔滔不絕的懊惱著,轉身就要走,剛剛在更衣室一路試穿十幾件內衣的辛苦,有如跑馬燈一樣走過我的眼前,多希望這段記憶只是跑馬燈就好,而不是要再發生一次。
我轉頭瞥見目睹這一切的我爸,竟然正看向遠方,假裝是與我們無關的其他客人。
就在我媽真的往華歌爾方向邁出第一步的同時,黛安芬的所有店員突然集結整隊在櫃檯前,朝著我媽的方向一百八十度鞠躬,雙手還交疊在身前。
「請給黛安芬一次機會!」

當懇切的聲音乘以三,就會是撼動人心的聲音,被撼動到的我也開始望向遠方,然後發現我爸早就身體力行的走到了那個遠方。
「我們黛安芬的內衣真的很好穿,真的很希望您可以試試看!」第一位店員保持鞠躬的姿勢但是抬起頭,迫切的推薦著。
「我會請同仁把所有等級的會員生日禮都拿出來給您挑,全部都會送給您,您今天就是我們的生日會員了!」第二位店員也抬起頭,做出誓死掏空倉庫的承諾。
「我們還會送您一個行李箱,讓您不用提所有東西,輕鬆逛街!」終於第三個店員也抬起頭,搬出了本次生日禮中的最大獎。
我媽重新坐下來。
店員見到我媽重新坐下來,朝著工讀生大手一揮,後者拔腿就衝向外面。
「我現在馬上請工讀生把倉庫裡的禮物都拿出來,請稍候……」店員開心的直起身子,繼續這筆交易。
服務業的偉大,永遠值得宣揚。

「妳是早就知道自己沒有黛安芬的會員,還是裝作不知道。」離開了直到剛剛都還朝著我們方向鞠躬目送的黛安芬超敬業店員以後,我忍不住問了我媽。
「我不知道啊,我其實分不出來華歌爾跟黛安芬有什麼差別。」我媽坦承,「但店員一說我沒有黛安芬會員,我就想起來之前是在華歌爾買的了。」
「可是我們都勞師動眾的試穿了快一個小時,哪還有一個小時去華歌爾試穿?妳等等不是有事嗎?」在黛安芬裡問不出口的疑惑,我現在都想得到答案,因為這真的太不對勁了。
「我知道沒時間,但能省則省,如果爭取一下可以再多省一點錢,不是很好嗎?」我媽祭出她的消費哲學,「雖然今天我們的目的是花光三倍券,但也不能因此就揮霍的花。」
「所以妳剛剛是在試探?」我崩潰的問。
「對啊,沒想到可行。」我媽調皮的說,然後把今天消費的發票統統塞給我,「妳等等拿這些發票去樓下換百貨禮券,我們先回去了。」
但我們那時都不知道,百貨禮券,也是有期限的。

「媽!」我氣急敗壞的拿著剛換到手,價值五千塊的百貨禮券打起電話,「這下糟了,百貨禮券的效期也是到年底。」
「跟三倍券一樣到年底而已!」我又高聲強調了一次,強調著年底前必須花完的錢,又變多了。

十二月了,那些被到處省下來的三倍券還供在玄關的櫃子上。疫情也是,至今仍沒離開我們的生活,帳本上的「OK」也持續增加著。對這些新聞不會報導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難過寒冬,而看起來很太平的臺灣裡,似乎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群人的存在。
「我決定聖誕節拿去辦抽獎,給學生和家長抽。」我媽漫不經心的,講出這個她早就想好的計畫。
「然後十二月二十八日再公布中獎人,讓三倍券變成三日券,這樣是不是更像聖誕禮物?」
「最棒的禮物,就是平常很想買,但是遲遲下不了手買的那些東西吧?」

二○二○年末,我媽讓振興三倍券,有了再次帶給人幸福的機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感動分享80,000次,共鳴留言逾20,000筆,〈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版主最新力作,寫出屬於這個世代共同的銘刻
◆ 前作迴響熱烈!榮獲2020博客來心靈勵志年度暢銷百大、Readmoo電子書年度暢銷百大、入圍2020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