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有我看到! 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附雙面書衣桌遊)
作者 | 故事StoryStudio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能只有我看到! 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附雙面書衣桌遊):◆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歷史 |
作者 | 故事StoryStudio |
---|---|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能只有我看到! 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附雙面書衣桌遊):◆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歷史 |
內容簡介 ◆ 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 歷史上短短幾筆紀錄,卻是無數有血有肉的人生 而那些無名的小人物們,正是堆疊出一整個時代的關鍵 現在,他們將帶你走進,那些你從不知道卻真實存在的臺灣歷史 ◤六死三留一回頭,你我的先祖為何要冒著這麼高的風險渡海來臺定居? 一九四○年代的文青其實很潮,咖啡廳聚會、社群取暖,一樣也不少! 墾丁大灣沙灘旁供俸的一座女神像,竟是大航海時代流落異鄉的荷蘭公主?◢ 歷史不該只能死背年代朝代數字,課本短短幾句說完的陳述,背後卻是無數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用一生堆疊出的歷史。也正是這些有血有肉、豐富迷人的故事,造就了今日的臺灣。 「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個在臺灣真實發生的故事,加上40餘幅珍貴史料圖照,廣及政治、經濟、移民、藝文、信仰五大領域,帶你走進那些課本沒有教過,但卻不能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各界推薦 ◆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謝金魚(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徐建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在地推薦 ▎「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文獻收藏家) ▎仔細想來,這本關於臺灣的故事書編起來,也就是一片屬於這島嶼的星空了。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與事、土地與時間,由此慢慢去堆疊,我們會更加有力氣去思考這裡的輪廓如何,過去如何,未來如之何。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此書的初衷,為面臨一○八課綱調整的中學生,提供一本深入臺灣歷史的指南,以「人的故事」為星辰,在茫茫蒼穹中,定位出可以指認、記憶的座標。我們是先認識了人,才去了解這個人所身處的時代。課本上的兩三行印刷字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數百、數千人的齊聲吶喊。 ——胡芷嫣(故事StoryStudio主編)
作者介紹 故事StoryStudio故事StoryStudio於 2014 年成立,致力於知識傳播、公眾教育與文化體驗,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術,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和讀者一起「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作者群吳亮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李盈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王政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馬國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博士)陳韋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陳力航(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施政昕(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林于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徐祥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讀)紀博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在讀)廖貽柔(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林中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洪健鈞(暨南大學中文系學士)
產品目錄 第一部 政治:從前從前,被命運所左右的人生 1. 日治時代,那些被寫進課本的「愛國」少男少女 2. 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 3. 二二八事件後,定格在泛黃報紙中的生命 4. 經歷霧社事件,走過二戰與白色恐怖的下山家族 第二部 經濟:古往今來,人人都想發大財? 1. 偶爾出海打劫的小賊,搖身一變成為「海皇帝」 2. 那些年,齊聲向慣老闆SAY NO的勞動者們 3. 戰後初期的臺灣農民,手中的稻米何去何從? 4. 沒有名字的造船人,和他們在造船界浮沉的人生 第三部 移民:移動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1. 私渡臺灣的移民,與他們的海上大冒險 2. 烽火下的軍夫軍屬,被埋葬於時代的喧囂中 3. 太陽旗下,那些投奔新中國的臺灣人 4. 「香料奶茶」茶香中,失根的華新街住民 第四部 藝文:舞文弄墨,也有你不知道的眉角 1. 回到一百年前,口沫橫飛「說」電影 2. 無論國旗怎麼換,都放不下畫筆的藝術家們 3. 如果一九四○年代有臉書,當代文青都在哪打卡? 4. 本土超級英雄,以及對抗「魔鬼黨」的硬頸漫畫家們 第五部 宗教:神鬼傳奇,藏著的都是人心 1. 流落墾丁的荷蘭公主,以及殞命臺島的異鄉人 2. 清代臺灣,在祖先和上帝間選邊站的基督徒們 3. 浴火重生的將館,以及將魂永存的家將們 4. 反映傳統女性不平待遇,林投姐的兩種結局 附錄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書名 / | 不能只有我看到! 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附雙面書衣桌遊) |
---|---|
作者 / | 故事StoryStudio |
簡介 / | 不能只有我看到! 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附雙面書衣桌遊):◆隨書附贈雙面書衣「小人物人生青紅燈」桌遊,從清治時期到民國初年,在機會命運中,玩出正港在地人生!歷史 |
出版社 /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337685 |
ISBN10 / | 9861337687 |
EAN / | 9789861337685 |
誠品26碼 / | 2682019165000 |
頁數 / | 28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0.8X14.8X1.8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黃震南
曾經參加一場臺灣史大老的演講,他幽默地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臺灣史的書,但是都有共同的缺點—他們寫的我都已經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他們都不寫。」當然,這只是演講時作為調劑的小笑話,不過也點出一個思考方向:臺灣史,還能怎麼寫?
對於將歷史知識轉譯為「史普」文章的創作者而言,如何選擇題材、角度怎麼定位、用什麼口吻、要裹多厚的糖衣讓大眾易於入口,又要在一整排「臺灣史地」的書單中脫穎而出……其頭痛程度,絕不亞於書寫期刊論文。
而這本《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則在現今坊間眾多臺灣史普讀物中,作了一次亮眼的示範。它由「故事」團隊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比起單打獨鬥,團隊成員間史料與知識的互通有無,使得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在敘述時顯得更游刃有餘。本書專注於描寫庶民史,由小見大,這些小人物像是一根針,將歷史的屏障戳破一個洞,讓我們能夠窺見隱藏在幕後的精采風景。
由於本書題材繁多,各種資訊我也未曾全部涉獵,在此僅對書裡一二篇章做小小補充。
第一章〈當住在這裡好久的我們,突然與「國語」相遇〉,提及國語政策的推行,事實上原住民的「國語政策」一直是當政者視為政績的項目。我在收藏日治時期旅遊宣傳單時,就注意到日本人來臺灣玩,老喜歡往桃園角板山跑。角板山在今天不算是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為何在當時是旅客必遊行程?第一、角板山離臺北較近,仁者樂山不必遠征南投或嘉義。第二、角板山上有製茶場,參觀工廠又可品茗。第三、角板山上有原住民,體驗南島文化不必去帛琉。第四、角板山上有蕃童教育所,教育有成,長著南島民族臉孔的兒童開口講日語,往往能讓日本觀光客大吃一驚。所以說,原住民的國語政策成績,居然也推了觀光一把。
到了戰後,國語政策鋪天蓋地逐年勒緊,一九六三年教育廳頒布《臺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明訂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之一,而學生說不說國語,也影響到其操行成績。一九六六年臺灣省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實施辦法第一條:「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學生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處理」成為處罰依據。因此根據粗略調查顯示,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之後就讀小學的人,「講方言」要罰錢、掛狗牌處罰的經驗最多,直到一九八○年代後才漸少。八○年代末雖已解嚴,臺語影視、歌曲也大為暢銷,但當初被處罰的學童也變為年輕父母,小時候被植下的毒素終於發酵,形成不跟子女講母語的一代,造成本土語言今日的危機。
此外再補充第四章〈回到一百年前,口沫橫飛「說」電影〉的一個小細節:美臺團有團歌大合唱,直到一九三三年才實現,並非一九二六年剛開始巡迴演出或一九二八年改名「美臺團」時即有。根據蔡培火在一九三三年三月九日的日記記錄,是他從臺中回臺南的路上,在車中完成美臺團的團歌。順帶一提,當時並不是稱為「電影」,而是借用日本漢字「映畫」,在蔡培火日記中亦有「活動寫真」之講法。
蔡培火是蠻有寫歌欲的。一九二九年,臺灣總督府公布了「臺灣歌謠」的徵歌比賽作品,蔡培火雖未投稿,但在四月十五日的日記這麼寫著:「總督府所募集了的臺灣歌謠,攏無通到偌好。自月初就想也愛家己做一塊看,詞佮曲到今仔日才攏做好。」(臺灣總督府所收集的臺灣歌謠,都沒有很好。從月初就想要自己也寫一首看看,詞曲到今天才全部做好。)
你看看這人多傲嬌,辦了比賽你不投稿,公布成果才在那邊嫌。不過蔡培火還是挺有實力的,這一天所作的歌曲〈咱臺灣〉,是他一生在抗日運動、臺語教學都落空之外,讓後人最常提起、歌詠的遺產。在一九三四年古倫美亞公司還曾請歌星林氏好灌錄成唱片,成為流行歌曲。據說過去許多海外學子,在聚會時都要合唱這首歌,隱隱有「臺灣國歌」的味道。
以上算是我讀完這本書補充的小知識,期待讀者也跟我一樣,讀完此書,能露出「奇妙的知識增加了!」那種表情。
(本文作者為活水來冊房版主∕文獻收藏家∕《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
我們該如何去憶起這塊土地?∕陳茻
讀研究所第一年,我和幾個朋友曾有過一個寫作計畫。那年我們驅車前往南澳鄉,找到透過朋友介紹而牽上線的泰雅部落,開始一連串如今看來十分凌亂的田野調查。
計畫十分不成熟,但前前後後也訪談了不少部落中的人們,從國中生到八十多歲的耆老,每個人口中的泰雅部落,有著各自不同的面貌。當時憑著一股熱情,陸續去了好多次,但因為諸多問題,最後一直沒有把這份寫作計畫完成,心裡有很多遺憾,也很愧對當時受訪談的朋友。在推薦文的開頭特別提這段往事,是為了我在剛翻開書稿沒多久就看見的那個名字:莎韻.哈勇。
如書上所言,泰雅族命名採連名制,子女的名字後面接上父親的名字。關於這點我印象很深,那年在泰雅部落酒後,部落的朋友們一時興起,給了我們這些「白浪」(漢人的意思)每個人一個泰雅族名字。我記得我的名字是「尤勞」,他們說那是勇士的意思,因為當時我身體還算強健,手腳比一般漢人粗壯,所以部落的朋友就給了我這個名字。後來在路旁遇到另一個醉酒的老人(其實我也不確定他有沒有喝醉,現在想來極有可能是我醉了),他問我爸爸的名字,我回他台語,他卻以為我是部落裡的人,就幫剛得到的泰雅名字「尤勞」的後面添上了我父親的台語名。
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在讀這本書書稿時,見到莎韻的名字,瞬間讓我想起那年的事。我記得我們還找到了莎韻家族的後人,在部落朋友們說起來,莎韻就是一個有名的人,說起南澳的故事,是繞不過這個名字的。
莎韻是日本人造出來的神話,當地的朋友也是這樣告訴我的。但撇開這些不談,當時聽南澳的人們聊起莎韻,卻觸動我心裡另一個很幽微的企盼。我只是在想,當人們問起我的家鄉,我又會說起什麼呢?
很多年以後,我到日本三鶯縣去亂走,偶然經過一個小展場,當時無聊,就踅了進去。雖然看不懂日文,但憑著零星漢字,我也弄清楚了這是太宰治的紀念展。展場的負責人是位中年男子,他很熱情的用有點生硬的英文跟我們解說為何要設立這個展覽。三鶯與太宰治的關係十分密切,我記得在展場中有幅地圖,仔細標明了那周遭的每個地點,告訴我們太宰治曾在那裡做過什麼、寫過什麼,包括他最後跳河的位置。
地圖在眼前展開,城市、歷史與我們的身體瞬間密不可分,那人走過的路,我們如今也在這,歷史是一條淵遠流長的河,沿著時間的方向滾滾流去。
回到臺灣後,我又回想起好多年前的那個念頭。
好需要故事。我說的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好需要家鄉的故事。
當然,關於臺灣的故事我們不是沒聽過,可是不夠多,不夠多到極為不合理。過去我們受了那麼多年的教育,教材裡也確實有了不少讓我們「認識臺灣」的內容,但那總是有些稀薄,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確切意識到自己生於斯長於斯,那麼我所踩踏過的每個路口,這土地的每一寸,都應該有著密密麻麻的足跡。
而我國中時的老師曾告訴我:臺灣不過四百年歷史,那文化太淺薄了。
這句話背後通常對比的潛臺詞(好吧其實也沒有多「潛」,我也蠻常聽到這說法)是「中國歷史悠久,那才叫博大精深」。
當年我也一直這麼以為,這個以為存在了太多年。後來我有幸能在成長過程中發現這個思維的荒謬與破敗,但我同時也感到焦慮—是的,如果沒有那些經歷與衝擊,我可能如今還是認為我的家鄉臺灣,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淺根之地。
歷史的血肉要能被一點一點填滿,回到「人」身上好好說個故事,應是個好主意。我說我們需要故事,其實是需要知道那些過去的人們是怎麼樣活在這塊土地上的。
我到政大讀研究所那年,一個朋友給我看了一個影片,是屏東的排灣族頭目林廣財到政大演出的片段。林廣財的歌聲就是那種標準的,聽了會頭皮發麻的歌聲。我可以選擇用蒼涼、渾厚或其他字眼來形容,但這些字眼只能描述出歌聲的屬性,卻無以道出那聲音的特殊性。 屏東縣,是懷念的故鄉。瑪家鄉,涼山村的小姐啊,我愛你。 多年以後,我一直記得這歌詞與旋律。那時看影片是某個喝啤酒的夏天,我也就把這歌和夏天的味道都混雜在記憶裡了。然而,即便是沉浸在這樣的感動裡,我不禁還是會去想:我所記得的終究是國語的歌詞,至於後來林廣財用族語演唱的部分,我只能記得那渾然的衝擊,已不能依賴語言作為記憶的工具了。
身為一個漢人,我終究無法用血液去感受那些。林廣財的歌聲讓我想起多年前關於土地與歷史的思索。雖說可能有點不類,但當泰雅女孩被洪水奪去性命,而名字被用日語刻在石碑上的時候;當排灣族頭目在校園裡唱著國語的涼山情歌,呼喊自己家鄉的時候;當臺灣的知識分子一如我,用中國的詩詞歌賦喚醒或安頓自己心緒的時候。這些似有一點點像吧,也許是我想多了。
而我們又該如何去憶起這塊土地呢?
以上是我在讀完本書書稿之後,心裡興起的幾段往事。本來我一直在想推薦序要怎麼寫,但寫來寫去,感覺還是選擇用這種隨筆式的書寫最合適。我一直認為挖掘歷史材料的過程有種美感,像是更古老的時候,人們在拼湊天上的星星,也試圖說過好多簡陋而美麗的故事。
歷史的材料散落在人間,有心人去撿拾,攤開卻又星羅棋布,未知有什麼樣的規矩或次第。但這個人間好玩的地方也在這裡,所以我說其實我們真的很需要故事。
仔細想來,這本關於臺灣的故事書編起來,也就是一片屬於這島嶼的星空了。一個一個又一個,人與事、土地與時間,由此慢慢去堆疊,我們會更加有力氣去思考這裡的輪廓如何,過去如何,未來如之何。
畢竟認與識,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也可以說沒有確切的盡頭。僅以此文獻給那些臺灣歷史上的小人物們。
辛丑年春夏交 寫於嬰兒啼哭後翠谷街萬川映月書齋(本文作者為與點堂創辦人)
導讀 : 導言:這一次,輪到背景角色出場∕胡芷嫣
一本書的誕生從來不容易。一如天下所有「新手上路」的家長,對本書作者和編輯群而言,在九彎十八拐的出書旅程中,最叫人煞費苦心的環節,不是別的,正是為書籍取一個響亮又意義深遠的好名字。
在「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拍板定案前,長長的遺珠之憾清單,見證了我們的萬般糾結:「臺灣史上沒有面孔的人」、「臺灣史上失去名字的人」、「臺灣史上的無名氏」、「臺灣史上的小人大事」……這些最後被忍痛割捨的名字,有兩個共同的特徵:「臺灣」以及「人」。
很顯然,名字取得再怎麼眼花撩亂,最終我們想講的,都是關於生活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的人們的故事,而且還不是名人、「大人」,而是小人物。
為什麼呢?這就需要說明書寫此書的另一個初衷:為面臨一○八課綱調整的中學生,提供一本深入臺灣歷史的指南,以「人的故事」為星辰,在茫茫蒼穹中,定位出可以指認、記憶的座標。因為,說到歷史,我們最初的印象難道不是一個個由「人」組成的故事嗎?是那些讓人聽得不可自拔的故事,引領聽眾走入過去時空的層層肌理之中。我們是先認識了人,才去了解這個人所身處的時代。課本上的兩三行印刷字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數百、數千人的齊聲吶喊。一個被印在書頁上的名字,背後或許牽連著無數環環相扣的際遇和生命。
這本書嘗試說出那些,或許在課本上讀不到的故事,那些站在時空恢宏背景中的角色的故事: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滯留臺灣的日裔家庭,見證日本在臺殖民與改朝換代後的白色恐怖;一位從學徒工成為頭家的造船人,翱翔在當年「愛拚才會贏」的經濟起飛榮景;一條盈滿香料奶茶香的街道,住著千里迢迢來到臺灣,卻再也找不到家鄉的緬甸華僑;一群放不下畫筆的藝術家,以顏料色彩執著刻畫時代;還有,一個上吊自殺的女鬼,映照出成群歷史上不幸女性的魂魄。
這一個個人或人群,他們曾經沒有面孔、沒有名字,就像歷史長河中的紛紛碎片—直到我們彎腰拾起,吹吹灰後,舉高在陽光下。
假如我們從一九九七年,第一冊臺灣歷史課本《認識臺灣》算起,學生和大眾開始系統性地認識臺灣史,正走向第三個十年。歷史撥雲見霧一向是個緩慢的過程,從那一冊獨立的臺灣史教科書開始,我們讀到越來越多臺灣歷史舞臺上的要角。或許,現在是時候稍微把眼光轉向那些站在陰影中的角色,聽見那些同樣活在時代中的芸芸眾「聲」,理解歷史的多重面貌。
本書從「故事StoryStudio」網站五千餘篇文章中,由故事團隊優秀的編輯廖貽柔根據一○八課綱,精挑細選出二十篇精采文章,接棒交由十四位作者重新改寫、潤飾,集眾人之力,成眾人之事。最後,本書也如實呈現每位作者不同的筆調與觀點,它們層次豐富,既多元又和諧,正如一支歷史的交響曲。 期待這本書是一個起步,在往下走的過程中,能牽起更多小人物的故事。其中,或許也會有屬於你的聲音。
(本文作者為故事StoryStudio主編)
內文 : 第二部 經濟:古往今來,人人都想發大財
1/偶爾出海打劫的小賊,搖身一變成為「海皇帝」
「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我把所有的財寶都放在那裡了。」
相信看過《ONE PIECE》(航海王或者是海賊王)動漫的大朋友小朋友,對於這個經典的開場白,肯定一點也不陌生。在《ONE PIECE》的世界觀中,貌似所有馳騁於大海的角色們都在追尋著海賊王哥爾.羅傑口中,那個藏著無盡祕寶的「那裡」。但到底是藏在「哪裡」?這個問題除了神奇海螺以外,恐怕也只有作者尾田老師知道了。
近年來市面上出現許多以海賊、海盜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劇情或述友情亦談戀情,但不管是鬼盜船長傑克史派羅或是懸賞金飆破十五億貝里的魯夫(一不小心劇透),最引人入勝的,還是這些主角們克服大海的變幻莫測、躲避海軍的追捕,最終獲取無窮寶藏的冒險歷程吧?
為了要在嚴峻的大海中生存下去,我們可以透過歷史故事一賭橫行於海上盜賊們的傳奇故事,其中,也不乏仗義執言、劫富濟貧的「海上羅賓漢」。而在臺灣的歷史中,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故事。
臺灣,作為東亞海域上的一個重要轉運站,又盛產許多特殊的農礦產品,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自然也成為歐洲列強的必爭之地,像是「Formosa」(不管是不是在講臺灣島)、「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聖多明哥城」等詞彙,都見證了臺灣與世界接軌的時代。
除了陸地上各國勢力紛紛插旗,海上的爭鬥也相當刺激。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一窺中國沿海的「海盜」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橫行於中國沿海的海盜,大多原本就有正當的工作,但在三餐不濟的狀況下,不得不尋找「兼職」的可能,這種另類的海上事業,也就成為窮困人家度過難關的選項之一。
特別的是,當時並沒有明顯的組織系統、領導人物,只要時機好、海象佳,就會有人相揪出團,經過廝殺後的財物則會論功計酬,中國沿海甚至有「滿村都是賊」的狀況。一直到史稱「海皇帝」、「大出海」的蔡牽出現後,這種「兼差」的情況才開始有了轉變。
「大出海」蔡牽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蔡牽最初僅是一名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打劫的小海賊,偶爾靠著春夏之際的季風或洋流小小地騷擾臺灣,然而這時候的他,尚未引起大清帝國的注意。正是因為政府的姑息,讓蔡牽得以日益壯大海賊團的勢力,更在習得建造大型戰船的能力後,搖身一變成為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具有超過兩萬名追隨者的海盜勢力。
有趣的是,據說蔡牽曾經在某次機緣下聽到「船隊不能超過一百艘,否則將會有劫難」的傳言,起初不以為意,認為這種無稽之談根本不足掛齒,但在歷經幾次征戰失利之後,蔡牽終究選擇屈服。從此,蔡牽的勢力不管再怎麼龐大,旗下的船隊終究只會有九十九艘船隻。
隨著蔡牽勢力逐漸壯大,海盜團的目光不再只鎖定於中國沿海,進而瞄準大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一八○四年,蔡牽勢力先是進攻鹿港,後犯鹿耳門,除了大肆掠奪商船、營署等機構以外,還撂下了「越五年當在此」的豪語。不久後,包含淡水、永康、東港以及宜蘭等地,紛紛傳出遭到蔡牽侵擾的消息。
在淡水一戰中,蔡牽可以說是達到了事業(?)的高峰。史料記載他身穿蟒袍、自封為「鎮海威武王」,甚至還效仿陸上帝國的思維,制定了「軍師─大元帥─元帥─將軍─總先鋒─先鋒─總兵─巡捕」等官職制度。於此同時,蔡牽更結合了另一個海上霸權—朱濆海賊團的勢力。我們應該可以想像,當這樣的消息傳到朝廷官員的耳中時,可真是一個讓人頭痛到不行的噩耗。
但可別以為海賊們都一定是既粗暴又野蠻,有些時候,海盜間的義氣反倒是種保命機制。舉例來說,凡是有繳交保護費的商船業者,蔡牽的幫眾都會發放一只「認證」的旌旗,據說只要將其安插在船上,就可以免受其他海賊的侵擾。至於有繳保護費的地區(像是當時的馬祖),蔡牽勢力則會三不五時來「巡巡」,藉此確保地方民眾的安危。
除此之外,各地關於蔡牽的傳說與神話也不少。相傳,蔡牽在馬祖一帶航行時曾經受大霧所困,只見一位疑似媽祖的神明提著燈籠來引路,不久後,蔡牽一行人巧妙地避免了擱淺的命運,為了感激媽祖的協助,蔡牽遂在馬祖建立廟宇,以示感謝。
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人:蔡牽媽
俗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用在蔡牽的航海生活可一點也不為過。相傳其妻「蔡牽媽」是一名善於交際的女子,同時,她也是一名剽悍的海上女戰士,擅長指揮作戰,甚至連發射砲彈也相當有準頭,最重要的是,蔡牽媽甚至有自己專屬的「娘子軍團」。
要說蔡牽媽到底有多強,就不得不說說「槍殺李長庚」這起撼動朝廷的故事。據說某次蔡牽軍隊與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於在海上打得難分難捨時,只聽見遙遠的海面傳來「碰!」的一聲,原本身著武將衣服、大聲斥喝部屬的李長庚應聲倒下,當場遭擊斃。群龍無首的官兵們各個手足無措,勝利女神最終眷顧於何方,自然也不難猜想了。
就在蔡牽與蔡牽媽攜手合作下,在海上飄揚的「蔡」字旗幟也越來越有威嚇性,部將們稱蔡牽為「大出海」、「大老闆」,一旁的蔡牽媽也出現「老闆娘」的稱號,足見部將對其之敬佩。
但可別以為只有蔡牽集團對於蔡牽媽如此敬畏,據說就連仁宗皇帝(嘉慶君)都曾聽過蔡牽媽的名號!還在看完官員的奏摺後留下「即日蔡牽孥獲後,當按叛逆律嚴辦,其妻子等亦應問以緣坐,不能稍作寬坐」的經典語句。換句話說,蔡牽媽不僅是皇帝認證的難搞,更被認為是蔡牽集團意見領袖,甚至扮演了集團裡頭最重要的首腦角色。
不過好景不常,叱吒於海上的蔡牽軍團在蔡牽媽過世後,頓時失去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因而逐漸走下坡。
在蔡牽媽死後,官方檔案則留下一段相當耐人尋味的說明:「據船戶報稱,蔡牽之妻因在臺灣打仗身受鎗傷,瘡發身死。此亦一好機會,聞蔡牽之妻素為主謀,該逆惟婦言是聽,今已身死內無助惡之人,該逆必心忙意亂,官兵正當乘其窮蹙之時,圍擒誤獲。」這段公文除了寫出蔡牽媽身受重傷的原因,也再一次強調蔡牽相當聽「老闆娘」的話,所以整個集團的「主謀」,恐怕不是蔡牽,而是他身旁的那位女性!
儘管民間對於蔡牽媽的死法多有說法(像是與蔡牽一同墜海而亡、遭到砲擊後身受重傷感染而亡等),甚至也出現多位與「蔡牽媽」有共同特徵的女子傳說。但不管如何,我們可以知道,在那個大海盜時代裡並不全然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依然可以在海上樹立自己的地位和名聲。
海賊遺留的傳說與祕寶
身為清代嘉慶年間大海賊的蔡牽,留下來的故事與傳說相當多,對其評價或許能從傳說中一探究竟。 在收取保護費的地方,可能因為平時生活過得相對安寧,也因海上安全獲得保障而有許多對蔡牽的正向傳說。反觀彰化王功一帶則視蔡牽為禍源,祈求神靈幫忙擊退。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得到很不一樣的結果,如何客觀看一個「人」也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既然是大海賊,當然搭配著寶藏傳說最對味了!
馬祖有段流傳百年的順口溜:「芹囝芹連連,七缸八缽九排連;大水密賣著,小水密鼎墘;誰人得的去,快活千萬年。」傳說誰能解開謎底,就能得到一筆數不清的金銀財寶。但這個版本和馬祖附近的東引島流傳的版本有些不同,東引島上流傳的是:「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殼;大水密賣著,小水密三角。」(「密」在福州是「淹」的意思;大「水」是大「潮」之意。)這兩句當年由這位「海皇帝」留下的寶藏謎語,至今仍未解,你要不要試試看呢?
對應課綱 高中: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國中:十六、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各方勢力
第三部 移民:移動的人,與他們的產地
1/私渡臺灣的移民,與他們的海上大冒險
你去過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嗎?在該館的常設展當中,有一座十八世紀中國帆船的模型,呈現了清代前期華南沿海地區與臺灣之間的航運往來,格外引人注目。帆船的甲板上,除了能夠看到渡海來臺的旅客,還有許多水手忙著裝卸貨物。有趣的是,船尾的貨艙處,幾名偷渡客正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向外張望。其中一個蓄著落腮鬍的年輕人,微微蹙起的眉眼,顯露了心裡的疑懼與不安。大概因為表情太生動的緣故,他經常出現在遊客的相機鏡頭裡面,相當受歡迎呢!
在臺史博所建構的歷史場景當中,這個名叫「鄭阿興」的角色,其實反映了清代前期漢人群體移民臺灣的偷渡風氣。大清國統治臺灣的時候,曾有所謂的「渡臺禁令」,針對來臺移民設計了許多條件限制。條件不符的人,只能偷偷摸摸地乘坐帆船,試圖躲開官府的查緝。
躲在貨艙裡的鄭阿興,顯然也是偷渡客群體裡的一員。但他究竟違反了哪一條規定,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現在甲板上呢?在偷渡的旅程當中,他可能遭遇到哪些危難?而在離開這艘帆船之後,等在他面前的,又會是怎麼樣的未來呢?
他們離開故鄉的理由
在討論鄭阿興的渡臺之旅以前,我們不妨先想想他離開家鄉的緣由。有句古話叫作「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意思大約是說,傳統農業社會裡,人們多半長久居住在一個地方,不會輕易搬遷。雖然如此,中國歷史上還是經常出現一些大規模的移民潮。許多時候,這些移民是因為原來居住的地方發生了戰亂或災荒,生存條件變得糟糕了,只好跑去別的地方尋找謀生機會。
用地理概念來說,這就是原鄉環境的「推力」,把老百姓推出了自己的家,十八世紀以後渡海來臺的移民潮正是如此。那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迅速膨脹,但這些省分的可耕地嚴重不足,於是,像鄭阿興這樣的年輕勞動力只能向外移動。而在當時,許多人共同選擇的落腳處,就是仍有大片土地亟待開墾的臺灣。
話又說回來,鄭阿興為什麼不能像個普通旅客一樣,在船隻靠港以後就走下船掏出證明文件,大大方方地接受官府的查驗呢?
答案很可能是:他的籍貫出了問題。在臺史博的故事設定裡面,鄭阿興出生在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州。然而,根據巡臺御史黃叔璥的說法,「渡臺禁令」的其中一項規定便是禁止潮州(以及鄰近的惠州)人前往臺灣。清政府的想法是:潮州、惠州一帶是海盜集團經常出沒的地方,如果海盜們聚集在臺灣島上,搞不好又要出亂子。實際上,清代前期的臺灣統治,確實一直著重在「防範」而非「治理」,會有這樣的考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除了籍貫問題,出現在貨艙裡的其他偷渡客也可能有種種不得已的苦衷。比如「渡臺禁令」裡面還規定老百姓不准攜家帶眷到臺灣定居,這可能說明了鄭阿興躲藏的貨艙裡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年輕女性。此外,想要循正常管道渡海來臺的人,還得申請證明文件(所謂「照單」)。要是沒有向政府請領到這些文件,也就只能選擇搭乘偷渡船隻了。
還有一種風險,是普通帆船的乘客在港口邊可能得面對官吏的勒索—在清代臺灣,這是十分尋常的一種腐敗風氣。實際上,館方在這個歷史場景裡,也復刻了一塊實際存在於高雄旗津的「嚴禁勒索以肅口務示告碑」,就是在說明官僚體系如何藉著檢查的名義,對靠港船舶上的人員索取賄賂。如果是偷偷上岸,大概就可以免去這樣的麻煩了吧!
總而言之,包括鄭阿興在內,每個偷渡客都有一個鋌而走險的理由。那麼在清代,選擇偷渡的這些人,又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危險呢?
六死三留一回頭
最直接的風險,顯然來自於惡名昭彰的黑水溝。我們都知道古早時代有句俗話,叫「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若你有機會體驗一下臺灣海峽的風浪,你會發現糾結的絕對不只心肝,還包括你的腸胃。我自己曾經從嘉義布袋港坐著中型客輪到澎湖去,那趟旅程裡面,整船的嘔吐聲不絕於耳,十分可怕。現代船舶尚且如此,幾百年前的木造帆船,想必不會舒服到哪裡去。
而如果是偷渡客,處境恐怕只會更慘。這些人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航程裡的波濤洶湧,還得小心偷渡業者的惡意,使自己陷入極危險的境地。比如一種典型的情況:船舶超載。
在攬載偷渡者的「客頭」(某種程度上可以想成現代人蛇集團的「蛇頭」)與船戶而言,他們每出一趟船,就要承擔一次被官府查獲的風險。為了在最少的航次裡面獲得最大的利潤,偷渡船上會擠滿乘客,也就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了。然而,載重量越大的船隻便越有可能遭遇海難。最近的例子發生在二○一五年—當年的國際新聞經常有一些從北非、西亞航向歐洲的難民船,都是因為嚴重超載而不幸沉沒。這樣看來,即便是海象相對平穩的地中海,也無法讓超載船隻安全渡過。我們可以想見:在兩百多年前的臺灣海峽當中,必然也會有許多坐滿偷渡客的超載船隻,被吞沒在浪濤之中。
乾隆年間的《重修臺灣縣志》就曾經提到,當時有一些船體結構脆弱的偷渡船隻,動輒搭載數百名乘客。業者甚至會把這些人全部塞進船艙,還把艙蓋封死,只為了躲避官府的查緝。一旦這樣的船舶碰上海難,這幾百名乘客便只能絕望地在密閉空間裡等待死亡。
更慘的是,偷渡船隻的沉沒,有些時候根本是船家自己搞的鬼。按照雍正年間一個福建官員的說法,有些業者會故意在航行過程當中動手將船隻鑿沉(他們自己則有另外的船舶接應)。反正銀子已經到手,把這些偷渡客送到目的地又得冒著被官府查獲的危險,索性自己動手,葬送整船人命。
此外,清代的其他一些文獻也曾談到偷渡過程當中的其他各種風險。比如有些乘客會被丟包到外海的不知名荒島上坐以待斃,或者是被「放生」在臺灣西部海岸的沙洲上,繼而被淹死於逐漸上漲的潮水之中。看來,在清代當個偷渡客必須承受很大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說,鄭阿興能夠成功抵達臺灣,應該還算是挺受老天眷顧的吧!
踏上臺灣的最後一步
不過,如果我們回到臺史博所設計的歷史場景裡面,阿興的運氣可能也說不上太好。因為他所乘坐的船舶正在接受官兵的查驗。從現存的清代檔案來看,其實有不少偷渡者曾經被政府按照「私渡關津」的律例,判處了八十下杖刑。偷渡的代價竟是屁股開花,若你是阿興,恐怕也不會樂意接受這樣的結果。
認真說起來,清代偷渡臺灣的移民被官府查獲的比例可能不算太高。康熙末年的臺灣知府周元文便曾說過,從鹿耳門外頭停泊的帆船上換乘小艇、潛入臺灣的偷渡者,真正被抓的「不過千百中之什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整個臺灣西海岸可以滲透的地點實在太多了,官府根本沒法掌握這些偷渡船隻要從哪裡上岸,又該從何查緝呢?
這樣看來,躲在帆船貨艙裡的阿興,可能沒有掌握到偷渡的要訣。要是他能夠從其他一些僻靜的小漁村偷偷上岸,可能就有辦法避開政府的監視了。不過,阿興所面臨的窘況倒也不是完全無解。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清代臺灣的港口,賄賂官僚是很常見的事。在清代的一些文獻裡,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有些軍人自己就當起了偷渡業者,專門幹這種不法勾當。總而言之,只要阿興能夠掏出一點銀子,塞進那些軍爺的手裡,他應該還是有些機會度過最後的難關,為這場危機四伏的偷渡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吧!
在更微小的細節上,我們對鄭阿興的所知實在有限,所能做的推想大約也就僅止於此。不過,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我們還是有機會更進一步認識鄭阿興、以及其他偷渡者所經歷的旅行過程。實際上,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我們,祖先們很有可能也像鄭阿興一樣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經歷過種種磨難,才終於能夠在臺灣落地生根。這座島嶼應許了當日的人們對於生存的祈求,也應許了數百年後,你的誕生。
阿興的故事,可能也是你的歷史、你的故事。也許,臺灣島上世世代代的生命繁衍,正是鄭阿興與他的夥伴們曾經殷切想望的美麗未來。
對應課綱
高中: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國中:清帝國的統治政策
最佳賣點 : ◆ 28萬粉絲追蹤,臺灣最專業有哏的歷史人文網站「故事StoryStudio」,邀集14位優秀作者,用20道生動易懂的小人物密碼╳40餘幅珍貴圖照,讓你一本讀通臺灣!
◆ 結合108課綱,國高中歷史最佳延伸讀物!以生動有哏的敘述讓真實故事躍然紙上,讓歷史比小說還精采,不再過目即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