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霞與桑榆: 陳亮恭醫師的世紀思索 | 誠品線上

微霞與桑榆: 陳亮恭醫師的世紀思索

作者 陳亮恭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微霞與桑榆: 陳亮恭醫師的世紀思索:●內容簡介這是最適合思索老後的療癒慢讀。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集體長壽現象,從未這樣老過的我們,老究竟是什麼?西元八世紀,唐代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最適合思索老後的療癒慢讀。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集體長壽現象,從未這樣老過的我們,老究竟是什麼?西元八世紀,唐代詩人白居易感慨老年帶來的身心靈變化,寫成「詠老贈夢得」予老友劉禹錫,世人得以閱讀劉禹錫對晚年美好的想像:「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激勵一千三百年後的妳與我。人生上演生、老、病、死,在老之後,似乎只有病與死了。大家談老,不外乎養生、醫療、福利,或是長照。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研究老人醫學十幾年,反覆思考「老」的意義,「老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件事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哲學議題。」本書難得以文史哲的角度探老,了解歷史上的智者如何看待老後,以古觀今;再以作者研究多年的經驗,以今證古,來回梳理出老的面貌。是第一本針對老人議題進行古今世紀對談的書。Q:老了還能有人生目標嗎?A: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在七十高齡訂定了目標:「我要在一百歲時畫出更了不起的作品!」所以,有夢永遠不嫌晚,夢想可貴在於實現的過程。Q:老了還能追夢嗎?A:曹操和劉邦同樣是老驥伏櫪,依然馳騁沙場;現代社會長者越來越晚退休,大家該給他們再進修、再發揮的舞台,才是真正高齡友善的社會。Q:老了還能談戀愛嗎?A:明代詩人錢謙益在奔六的年紀,收到柳如是的告白詩,女方雙十年華,老翁幾經猶豫,還是奮不顧身投入情場。愛情不分年齡,長者追愛也是美事。Q:當今熱烈討論的長照議題,古人也有嗎?A:中國受到儒家尊老思想的熏陶,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歷史上第一家安養機構「獨孤院」,自此開啟古代「機構式長照」的制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我們都在老的路上,既無退路,也無可迴避。」--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陳亮恭讓醫學增添文人風雅,讀著讀者便走進『深夜食堂』。」--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以古鑑今的書寫體,釐清讀者對年老的恐懼與困惑,是華文出版界的獨特代表作。」--知名作家/吳若權「點出『老』的人文面向,是陳醫師邀請各界共尋答案的衷心企望。」--知名主持人/蘭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亮恭是國內高齡醫學領域的權威,服務於全台收治病患最高齡的臺北榮民總醫院,他常說,自己醫治疾病之餘,更多時候像是吉祥物般讓老病人看看,或是讓病人與家人說說話。陳亮恭擔任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引領台灣高齡學術領域的研究擠身國際領先群,至今發表近三百篇學術論文,引領亞洲開發老化的新理論;多次擔任WHO高齡與失智防治專家會議代表,在政府著力不到的七大工業國會議上介紹台灣高齡、失智防治的發展,成為會議亮點。為求真實改變超高齡社會的未來,陳亮恭在醫學與學術之外積極跨域,促動銀光產業連結,包括科技、保險、食品、通路等各種產業都能見到他的影響力,他說,因為國家老得太快,創新步伐不能停歇。對於老,全球沒有經驗可循。陳亮恭從文史思索「老」,試圖從古人的智慧尋求對未來的啟發,對他而言,老是哲學而非醫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老為何義之古人見解自序/我非文青,純屬興趣第一篇古人問老:唐代熟男的心靈對話學古探老:持續地失落 老來難的老態困境第二篇古人問老:隱士榮啟期與長生煉丹術學古探老:長生不老夢想的該與不該第三篇古人問老:老驥伏櫪向晚晴學古探老:識途老馬永不迷路第四篇古人問老:同年聯考的才子談人生學古探老:困境人生的老後歲月第五篇古人問老:《蕨野行》與《楢山節考》學古探老:尊老與棄老的社會第六篇古人問老:一瞬間變老的人生古人問老:那些被流放的晚年學古探老:老化的速度由「心」決定第七篇古人問老:老來多情與少年無異學古探老:活到老愛到老第八篇古人問老:古代之老人福利與長期照護學古探老:老人照護的永續發展第九篇古人問老:來不及滿意自己的藝術家學古探老:年齡是追求夢想的障礙嗎第十篇古人問老:古人健康養生怎麼吃學古探老:現代健康老化的養生原則

商品規格

書名 / 微霞與桑榆: 陳亮恭醫師的世紀思索
作者 / 陳亮恭
簡介 / 微霞與桑榆: 陳亮恭醫師的世紀思索:●內容簡介這是最適合思索老後的療癒慢讀。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集體長壽現象,從未這樣老過的我們,老究竟是什麼?西元八世紀,唐代詩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2985342
ISBN10 / 9572985345
EAN / 9789572985342
誠品26碼 / 2681675618004
頁數 / 27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難得以文史哲的角度探老,了解歷史上的智者如何看待老後,以古觀今;再以作者研究多年的經驗,以今證古,來回梳理出老的面貌。是第一本針對老人議題進行古今世紀對談的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