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 (第2版)
作者 | 林幸台 |
---|---|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 (第2版):生涯是自我抉擇的產物,反應現代人對自我存在的責任。個人擁有愈多掌握自我的機會,就可以由個人自主地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而不僅是 |
作者 | 林幸台 |
---|---|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 (第2版):生涯是自我抉擇的產物,反應現代人對自我存在的責任。個人擁有愈多掌握自我的機會,就可以由個人自主地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而不僅是 |
內容簡介 生涯是自我抉擇的產物,反應現代人對自我存在的責任。個人擁有愈多掌握自我的機會,就可以由個人自主地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而不僅是消極的等待他人安排或機會來臨,身心障礙者的生涯也應同樣如此看待。 本書主要從理論基礎的剖析,進一步探討協助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的方式/管道,包括:可供參考的運作模式、評量方式的使用、教學、就業服務、輔導與諮商,以至整個輔導與轉銜制度的建立;期能依能力取向的理念,達成「讓每個人選擇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之願景。 國內有關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工作尚有許多發展空間,有賴行政主管機關的規劃與督導,以及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的落實。因此,除從制度面協助改善其學習與工作環境外,整個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乃至學生畢業後進入社區職場的適應與發展機會,更需全體國民共同營造無障礙的生活與學習環境,惟有如此,特殊教育始有開花結果的前景,而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亦得以真正獲得展現之契機。
各界推薦 http: www.psy.com.tw ec99 ushop20128 GoodsDescr.asp?prod_id=63154&parent_id=117&category_id=146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幸台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校區教育碩士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博士經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講師、副教授、輔導研究所教授(1973~199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所長(1987~199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1990~201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1993~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2004~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2013~)專長:生涯輔導與諮商、測驗與統計、特殊教育專著: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與宋湘玲、鄭熙彥合著,復文,1985)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五南,1987)生涯輔導(與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合著,心理,2011)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生涯發展與身心障礙第二節 美國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的發展第三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的發展第二章 生涯理論第一節 生涯理論取向第二節 特質論與適配論第三節 生涯發展論第四節 認知論第五節 生涯理論與實務第三章 生涯教育與轉銜服務模式第一節 生涯教育的意義與相關模式第二節 轉銜服務模式第三節 轉銜服務與轉銜計畫第四節 個別化轉銜計畫的規劃第四章 生涯與轉銜評量第一節 職業輔導評量模式第二節 轉銜與生涯評量第三節 有效的個案評量第四節 評量方式與工具第五章 生涯與轉銜教育第一節 社區本位生涯課程第二節 成果導向課程設計第三節 教學內涵與材料第四節 自我決策與教學第六章 生涯輔導與就業服務第一節 生涯輔導基本原則與策略第二節 生涯諮商與介入第三節 就業與職業重建服務第四節 職務再設計/工作環境改善第七章 轉銜服務機制與人員/機構協調合作第一節 轉銜機制與機構合作第二節 轉銜服務團隊第三節 復健諮商專業人員第四節 家長參與及專業互動第八章 能力取向的生涯發展願景第一節 障礙與障礙者的發展第二節 能力取向第三節 能力取向與生涯發展第四節 生涯願景參考文獻索引
書名 / | 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 (第2版) |
---|---|
作者 / | 林幸台 |
簡介 / | 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 (第2版):生涯是自我抉擇的產物,反應現代人對自我存在的責任。個人擁有愈多掌握自我的機會,就可以由個人自主地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而不僅是 |
出版社 /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1918587 |
ISBN10 / | 9861918582 |
EAN / | 9789861918587 |
誠品26碼 / | 2681732564008 |
頁數 / | 41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第二版序
隔了十一年之久這本書才得以再版,我也常深深自省,這十一年,身心障礙相關的法令、觀念或服務,都有著重大的改變,也因此更顯得舊版諸多論點有需要重新省思修訂的必要。
感謝心理出版社敬堯總編輯兄的催促,從去年十月即開始著手修訂的工作,年底時已將前七章作了初步的修正,但相伴十八年的毛小孩莉莉病況轉劇,這項工作幾乎停滯,莉莉年後離世,更陷入低潮,無心於此,百日後才開始再鼓起心志,繼續完成陸續撰寫的第八章及前七章的定稿。
舊版第八章討論高中轉銜及職業輔導評量兩項主題,乃針對當時的狀況有所論述。十餘年來情況已有轉變,故重寫整個第八章,以近年持續接觸的能力取向為基調,將之引入生涯輔導與職業重建服務中,期為全書做一結論式的總結。
能力取向(capability approach)所謂之能力(capability),並非一般心理學或教育學中所談的能力(ability),後者多指完成某一活動/任務的本領或行為表現,其中包括認知、記憶、思考、想像等的運用。以智力測驗為例,受試者針對測驗題目做出反應,以之評估其能力之高低。這種行為近似於能力取向所稱之功能(functionings),然而這些功能或上述之能力無法確定是否已充分反映個人的所有可能,因此在評量上有動態評量的作法,企圖引發出個人可能的能力。
能力取向所稱之能力近乎一般人所稱的潛能(potentials)—潛在的功能(potential functioning),如果功能是具體的成就,capability就是達成該等成就的能力與機會。個人如何達成其成就、有否自由去發展,這是能力取向關注的重點:個人的發展是在自由的基礎上所做的選擇決定,而不是在他人指示下(爾後可能內化為自己的信念)被迫去學習、去展現的發展。
長久以來,一般人對發展的印象泰半侷限於經濟發展,國家的發展以此為指標(GNP),個人的發展似亦依此為準則(財富)。即便若干正義論者已將目標擴大為人權(國家)、幸福(個人),但A. Sen並不以狹義的觀點詮釋這個概念,他宣稱發展即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這是他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第一本書的書名,他陳述這個概念:「發展是指擴展人們享有實質自由的一個過程」(Development can be seen, it is argued here, as a process of expanding the real freedoms that people enioy.)(1999: 1)。人們經由實質自由的擴展,可獲享更大的選擇權,也比較可能過著自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生涯由生活的累聚展現其樣貌,生涯發展的目的即在追尋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個人是否真正有機會、擁有選擇的自由,是能力取向最基本的訴求;自由是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方法(Freedom is both the primary end and the principal means of development)。Sen認為自由有兩種層面:一是自由的機會層面(opportunity aspect of freedom),指的是個人真正自由地追求自己認定有價值的生活的機會;另一則是自由的程序層面(process aspect of freedom),指的是免於被強制、不受奴役的機制,譬如行動、言論、集會、結社等自由。
身心障礙者接受特殊教育與職業重建服務,即與前者(資源與機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後者—如何確保在特殊教育或職業重建中,身心障礙者是一個依自覺意識推動的主體,而不是受外界因素推動的客體。個人中心、客製化服務都必須在這樣的條件下檢驗其成效,始可能由自己作主「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我的學生、好友,也是長期著力於生涯輔導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夥伴陳清平博士在建國中學服務時,為高一學生選組撰寫〈歸向原鄉,活像自己〉一文,文中陳老師寫到:「一朵是玫瑰的玫瑰才是玫瑰,萬物都有一個天生的使命,一一完成原本的自己。玫瑰不會用天堂鳥的模樣完成自己,即使天堂鳥是七彩奪目的。當一個人能夠以自身原本的面目去生活的時候,生命自身的完成就是一種至高的樂趣與圓滿,並由此彰顯蘊藏於內在的生命目的與價值。」這樣的生涯觀,正是能力取向所期盼的「讓每個人選擇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能夠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願景,也是身心障礙者的訴求。期盼所有的身心障礙者都能自己作主「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林幸台 謹誌
2018年9月3日
最佳賣點 : 本書主要從理論基礎的剖析,進一步探討協助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的方式/管道,包括:可供參考的運作模式、評量方式的使用、教學、就業服務、輔導與諮商,以至整個輔導與轉銜制度的建立;期能依能力取向的理念,達成「讓每個人選擇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之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