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學生的學習,常常都只達到表面知識的層次,這樣的學習無法讓他們具備能力去面對學校內外的深度挑戰。在《為深度學習而教》裡,著名的教育專家兼暢銷書作者McTighe和Silver提出了一個解決之道:教導學生自己創造意義。 他們主張這種「靠自己掙得理解」的能力,會讓學生具備知能在學校、工作和生活中成長茁壯,並在書中強調七種高層次思考技能,幫助學生在知識資訊的習得上能夠產生更長久的記憶保留、更有效的記憶提取和遷移應用。這些跨學科、跨年級、深植在當前學科課程標準裡的技能,是區別高成就和低成就學生的重要指標。 援引作者們豐富深入的研究與經驗,本書: ● 探討什麼樣的學科內容值得學生理解和創造意義。 ● 提供實用的工具與策略,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聚焦這七種思考能力,並且提供實際教學運作的示例。 ● 說明教師如何將這些思考技能和工具融入單課及單元教學設計。 ● 告訴教師如何建立學生獨立運用這些策略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做好準備去面對學校、大學和職業生涯的嚴格要求,那麼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更有能力去回應這樣的挑戰。這本全面且實用的指引,提供一個媒介機制,讓學生參與、投入深度的學習和理解,從而培養出有價值、可遷移應用、終身用得到的思考技能。 「McTighe(課程領域的理解建築大師)和Silver(教學領域的意義建築大師)整合了他們豐富的經驗,指引教師(課程教學實施建築師)如何創造出促進學生創造意義的學習機會。這是一本十分有力的教學資源書,能夠協助教師找到方法幫助學生變成學科內容的思考者,而非只是記憶背誦課本裡的知識資訊。請嘗試運用本書介紹的教學策略,你會發現《為深度學習而教》是簡單、優美又實用的好書。」 ――Carol Ann Tomlinson 維吉尼亞大學柯里教育學院榮譽教授 《整合運用差異化教學和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作者之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Jay McTigheJay McTighe擁有充實多元的教育生涯,從中發展出一身豐富的經驗。在學校和學區層級,他曾擔任教師、諮詢專家和計畫協同主持人。在州的層級,他曾協助馬里蘭州教育廳領導馬里蘭州的標準本位改革計畫,也負責帶領「教學架構」(Instructional Framework)多媒體教學資料庫的發展。他也曾擔任馬里蘭州評量協會(Maryland Assessment Consortium)主任,此協會是州立的學區合作組織,共同發展和分享形成性實作評量做法。 Jay是很有成就的作家,曾與其他人合作出版了17本著作,包括和Grant Wiggins合著的得獎暢銷書「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系列。他的書已經被翻譯成14種語言。他也寫了超過36篇的文章和專書篇章,並且發表在重要期刊,包括《教育領導》(Educational Leadership)和《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他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有深厚廣博的知識背景,經常在美國和國際的研討會及工作坊擔任講師,曾經在美國47個州、加拿大7個省和六大洲的38個國家演講。Harvey F. SilverHarvey F. Silver教育博士是Silver Strong聯盟(Silver Strong & Associates)和善思教育出版公司(Thoughtful Education Press)的共同創立者和總裁。在運用研究為本的實用教學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方面,Harvey 是很有活力的講師,也是世界一流的專家,經常在全國性或區域性的教育研討會擔任講師。他也直接與全美國的學校、學區和教育機構合作,辦理各類專題的工作坊,包括學生參與投入、差異化教學、善思評量、教學領導和策略式單課/單元設計。 Harvey在職業生涯裡,一直致力於協助教師─和學生─發揮他們的潛能。他和已故的 Richard W. Strong一起發展出「善思教室」(The Thoughtful Classroom),這是全美知名的教師專業發展計畫,目標是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學習。最近幾年,他協同Matthew J. Perini發展出「善思教室教師效能架構」(Thoughtful Classroom Teacher Effectiveness Framework),這個觀察、評鑑和調整教室教學做法的全面性系統,已經在全國的許多學區裡實施。Harvey 是幾本教育類暢銷書的作者,包括ASCD出版的《核心六大技能》(The Core Six,暫譯)和《有策略的教師》(The Strategic Teacher,暫譯);他也是得獎的「給今日教育者的工具書」(Tools for Today’s Educators)系列書籍的首席研發員,此系列的書籍提供教師許多立即可用的工具,以提升教與學。侯秋玲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主修資優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主修課程與教學)。現任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為拓展語文教育之可能性而努力,並跟一些學校及教師社群長期合作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觀察討論。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負責國中小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計畫,關注弱勢者教育,期望培育出有教育愛與教育專業的教師,協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學習。亦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喜歡跟孩子一同探索「思考」和「學習」的各種可能性。 另外也翻譯童書繪本、親子教養書和課程教學資源書,如《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領導差異化教學:培育教師,以培育學生》、《整合運用差異化教學和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以上為心理出版社出版)、《分享書,談科學:用兒童文學探索科學概念》(華騰文化出版)、《無畏的領導,堅定的愛》(遠流出版公司出版)。與一群好夥伴編寫過《聊書與人生》、《聊書學語文》、《聊書學文學》、《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以上為朗智思維科技出版),《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天衛文化出版)。未來,應該會繼續探究教與學,譯寫更多好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言 Chapter 1 以大概念架構學習 聚焦大概念 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 ● 對_______的研究 ● 概念文字牆 ● 核心問題 結語 Chapter 2 概念化 概念化:是什麼?為什麼? 概念化:怎麼做? ● 概念獲得 ● 概念定義圖 ● 對_______的研究 ● 加總事實 ● 連結概念 結語 Chapter 3 做筆記和摘要總結 做筆記和摘要總結:是什麼?為什麼? 做筆記和摘要總結:怎麼做? ● 窗形筆記 ● 數學筆記 ● 互動式筆記 ● 網狀圖 ● 4-2-1摘要總結法 ● AWESOME摘要總結法 結語 Chapter 4 比較 比較:是什麼?為什麼? 比較:怎麼做? ● 先描述,再比較 ● 有意義且可掌握的標準 ● 高帽組織圖和比較矩陣 ● 你的結論是什麼? ● 比較與結論矩陣 ● 團體CIRCLE 結語 Chapter 5 為理解而讀 為理解而讀:是什麼?為什麼? 為理解而讀:怎麼做? ● 強效預覽 ● 尋寶遊戲 ● 一句話總結 ● 閱讀立場 ● 為意義而讀 結語 Chapter 6 預測和假設 預測和假設:是什麼?為什麼? 預測和假設:怎麼做? ● 預測和假設為本的釣鉤 ● 歸納式學習 ● 謎題 ● 如果─那麼 結語 Chapter 7 視覺化和圖像表徵 視覺化和圖像表徵:是什麼?為什麼? 視覺化和圖像表徵:怎麼做? ● 不要光說,秀出圖像 ● 分割畫面 ● 心靈之眼 ● 字詞彙圖像化 ● 組織圖表 結語 Chapter 8 觀點取替和同理 觀點取替和同理:是什麼?為什麼? 觀點取替和同理:怎麼做? ● 問題提示 ● 將「你」放進內容中 ● 觀點圖 ● 心靈交會和模擬審判 ● 生命中的一天 結語 Chapter 9 全部整合在一起 發展學生自己獨立應用技能和工具的能力 建立教學單元 規劃整學年的課程地圖 ● 課程地圖矩陣:是什麼?為什麼? ● 教師如何運用課程地圖矩陣? 總結:現在輪到你了 參考文獻
試閱文字
自序 : 譯者序
2020年4月,美國教育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CD)寄來了這本會員選書,看到作者是 UbD 創始大師之一的Jay McTighe,立即吸引我翻閱內容,想知道這位大師在夥伴Grant Wiggins不幸因心臟疾病於2015年突然去世之後,為兩人畢生的教育心血結晶「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做了什麼延續與傳承的努力。而後驚喜的發現,這次他是跟另一位教學策略大師Harvey F. Silver合作,以大概念和核心問題為引,介紹七項重要的思考技能與相關的實用工具,帶領學生投入大概念和過程技能的探究,有方法、有效能的思考和創造意義,達成深入且持久的學習─也就是UbD重視與追求的「理解」目標。
在我看來,這本書基本上是針對McTighe和Wiggins的前作《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第五章「如何處理教學實施的挑戰」和第六章「如何在教室裡建立探究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法,讓認真完成UbD課程設計的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時,能夠以原則性的步驟流程來運用核心問題,讓學生參與、投入探究思考、對話討論和歸納整理,逐漸建構出大概念的理解。對有心實踐「概念探究取向的課程與教學」的教師而言,這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又立即可用的教學技能工具書。
回顧過去兩年和基隆概念探究社群教師合作設計與實施UbD的經驗,我們在第一階段找出期望的學習結果(將課程目標聚焦在重要知識、技能和持久理解,並設計伴隨的核心問題),以及第二階段確認評量的證據(設計讓學生遷移應用這些知識、技能和理解的實作任務,並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表現資料),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所以我們做了不少功課,包含:研究不同學科的核心本質和大概念,抓取課程綱要裡的重要目標,了解學生在這些目標上的學習發展進程,再結合適當的差異化處理和評量方法..這些功課實在燒腦,老師們時常喊累,但研討的過程確實讓我們精進不少。
不過,真正的試煉在於第三階段:學習計畫的設計與實施。對於習慣了以精熟課文為教學目標的老師們來說,教學活動的安排難免往單一標準答案走,給學生探索學習與建構理解的時間空間難免狹小封閉,那種「有效串連安排教學活動與流程,讓學生投入核心問題的探究思考,師生共同對話討論,促進學生自己建構出大概念的理解」探究式學習計畫,究竟該如何組織安排?在思考設計時已是一個難題,到實際實施教學時,真如《核心問題》第五章所說的:「一個設計得非常完美的教學計畫,實際上卻在跟教室裡的孩子真實接觸不到五分鐘,就證明完全無用!」而McTighe和Wiggins兩位大師還斷言(應該是從各種推廣工作坊和研討會裡蒐集來的教師反應):「實施核心問題的教學,會更增加出錯、發生問題的可能,因為老師們不只在嘗試全新的、耗費心力的方 法策略,而且,當學生越來越掌握課堂探究和對話討論的自主權之際,更是開啟了越來越難以預測學習結果的教學。」我相信,有不少老師在這裡打了退堂鼓,原本滿懷希望與勇氣的嘗試,卻承受如此直接的挫敗,學生學習反應不佳,又找不到相關資源、工具或支援可以幫助自己好好修復錯誤問題,真正讓UbD課程設計達標,如何能不覺得沮喪、想放棄?
在我們的社群裡,走到了學習計畫實施此一階段,同樣也面對《核心問題》書中提及的兩大類困難挑戰:(1)面對無法預知內容或走向的討論,老師和學生雙方所產生的無效或不適當的回應;(2)面對探究歷程本身隱含的無法預測性產生焦慮,老師因此害怕失去控制,而學生會害怕自己表現笨拙。此時我們更需要直指探究重點的教學策略,來引領教學活動的進行,促進學生投入思考。在教學嘗試的過程中,除了在文獻和網路努力搜尋適合使用的思考與讀寫策略之外,很慶幸的,心理出版社應允本書的翻譯,於是我一邊翻譯一邊將書中好用的策略和工具介紹給夥伴們,透過夥伴教師的試用與反應,我們可以回答兩位作者在序裡關於本書設計的問題:
1. 這個設計是否達成它原來預定的目的?是,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善用各項工具,促進學生投入思考、討論和創造意義,透過探究對話達致理解。
2. 這個設計實用嗎?實用,我們馬上就用了!
3. 人們會喜歡它嗎?當然,帶著這些策略工具,我們更有勇氣和信心,繼續嘗試前行。
4. 它美嗎?美,簡單又深刻又實用的美,真是厲害的寫作設計。
在本書一開始的獻詞中,兩位作者懷念已經離世的長期合作夥伴,謙虛的說他們站在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寫出了這本書。身為譯者的我想向四位大師致敬,感謝四位巨人深研課程與教學的核心精髓,提出了許多精要的設計思維和實用的教學策略,充實裝備我們的課程與教學工具箱,讓我們有能力、有辦法為學生搭建有助於他們成長發展的鷹架,創造豐富的課程教學和足夠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變成積極主動的意義創造者,尋求深入的理解並能遷移應用所學,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而我們也因此完成了身為教師的使命和目的。
親愛的讀者,誠摯的邀請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起開始搭建概念探究、深度學習的課程與教學鷹架。
侯秋玲 謹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們學生的學習,常常都只達到表面知識的層次,這樣的學習無法讓他們具備能力去面對學校內外的深度挑戰。在《為深度學習而教》裡,著名的教育專家兼暢銷書作者McTighe和Silver提出了一個解決之道:教導學生自己創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