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生涯理論與實踐: 本土化與多元性視野 | 誠品線上

華人生涯理論與實踐: 本土化與多元性視野

作者 鄧志平/ 楊瑞珠/ 王玉珍/ 林蔚芳/ 吳芝儀/ 楊淑涵/ 楊育儀/ 黃素菲/ 王思峯/ 洪瑞斌/ 金樹人/ 劉淑慧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華人生涯理論與實踐: 本土化與多元性視野:華人生涯夢想的實現不僅是個人的願景,也必須調和家族或社會的期待。深層文化中積澱自儒家思想的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實踐的目標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華人生涯夢想的實現不僅是個人的願景,也必須調和家族或社會的期待。深層文化中積澱自儒家思想的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實踐的目標是由自身外部向內關照的取向,個人必須「同時」考慮在家族、社會制度與文化系統的和諧與穩定之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生涯夢想。當代華人面臨的是東方關係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並存的「雙文化現象」,如何在「維護和諧的華人關係主義」與「獨立自主的西方個人主義」之間維持建設性的平衡,成了當代華人生涯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困境與挑戰。 本書從「含攝文化」的角度思考,無論是沿用本土的實踐經驗檢視西方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理論,抑或是提出東方智慧與西方生涯前沿理論的照映,撰寫之宗旨皆是透過反思西方生涯理論的精華,從微調、探幽、詮釋、共舞,到創新,把本土文化的特色契入這個系統。十二位作者以十二個視角,呈現適合華人文化或語境的生涯發展模式,以期應用於華人社會的生涯教育、生涯諮詢與生涯諮商。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https: www.psy.com.tw ec99 ushop20128 GoodsDescr.asp?prod_id=21126&parent_id=117&category_id=146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鄧志平教學研究專長是生涯和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習),重視做事體驗興趣,培養認真負責和問題解決情緒和認知能力,更勝於探索夢想和願景。強調聽懂個案、獲取準確資料後,再進行理論式概念化,以避免用理論框架聽個案講話所造成的偏頗。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曾經擔任國中數學教師、高職輔導教師、大學諮輔中心主任。最高學歷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諮商心理學博士,實習機構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Counseling & Psychological Services。取得加州心理師證照#22212。楊瑞珠(Julia Yang)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諮商哲學博士,「我們的」勇氣生活工場主持人。主要著作:《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 An Adlerian Handbook of Healthy Social Living)(英文原著,中文、韓文及日文譯本)。教學經驗:臺灣國小教師、美國伊利諾州、加州、賓州州立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教授。組織領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創所所長、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國際關係委員會創會召集人、美國伊利諾州州立州長大學諮商與心理系主任、伊利諾州生涯發展學會理事長、伊利諾州諮商學會理事長、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主要專業認可: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Diplomate(代言人)、美國國家諮商師、美國國際營養學院認證健康教練。王玉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也是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國際生涯發展講師(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Instructor, CDFI)以及國際生涯發展總教練(Career Development Master Trainer, CDM)。致力於教學與研究工作外,也從事諮商實務以及訓練督導工作。相信對話帶來新意,以及建構希望與力量的重要,努力將此相信實踐於實務工作與生活日常中。林蔚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國際生涯發展講師(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Instructor, CDFI)以及國際生涯發展總教練(Career Development Master Trainer, CDM)。曾兼任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系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大學訪問學者、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副秘書長。吳芝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英國雷汀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社區研究博士。現任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曾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學生職涯發展中心主任、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兼所長等職,為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專業訓練師(Master Trainer)之一。從事心理輔導與諮商工作二十餘年,在生涯諮商與諮詢、學校輔導與諮商、後現代取向諮商、諮商專業倫理、質性研究方法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研究成果和見解。著有《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及《生涯探索與規劃:我的生涯手冊》等書,2007年由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我的生涯手冊》一書。楊淑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博士,現任臺北市立中山女高輔導教師。過去擔任過中山女高輔導主任、淡水商工輔導教師。專業證照有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0024號)。專長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生涯諮商、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諮商督導。楊育儀成長於臺南,在臺北讀碩士時開始思考如何從心理諮商領域,提供符合組織「需要」及個人「想要」之職場應用途徑。到倫敦讀博士和學習生活開啟了看待生涯現象之視野,而後逐漸偏好透過人際脈絡與情緒經驗探討生涯發展的動機歷程,想知道更多足以影響探索、決定,以及付諸於規劃和行動之改變機制及力量。他選擇站在非主流位置,讓自己保持清醒、能聽到和表達不一樣的聲音。學習用不同語言思考及持續書寫,是他呼吸的方式;不想耽溺於舒適而跟異溫層有所互動來體驗存在的感覺,是他前進和跑步的動力。他喜歡音樂,也喜歡聽創作者的生命故事,很享受無中生有的過程。黃素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學士、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加拿大約克大學博士後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臺灣認證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0431)、美國生涯發展學會(NCDA)認證「生涯發展諮詢師」、「生涯發展訓練講師」(CDF, CDFI, 2012)。在大學教書並從事心理諮商三十餘年,連續十二年獲陽明大學醫學系網路評鑑優良教師。致力於敘事治療、生涯諮商等,擔任一對一諮和一對多諮商督導逾二十年。並長期擔任政府及民間單位心理諮詢顧問。曾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逾十年、臺灣生涯與發展學會理事長。專書著作《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組織中的人際關係訓練》等作者,並譯有《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等書。王思峯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第四屆理事長。專長在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生涯諮詢、培訓與發展、人才分析等,曾開發或參與生涯資訊平臺:CVHS:由輔仁大學、北一區與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支援,供大學生使用;CCN:支援資料庫與興趣量表開發前期;勞動力發展署求職端TWS工作風格測評與求才端PPRF工作風格分析;ColleGo:大考中心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專案研究顧問;龢派生涯SY360:創新設計以貼近江蘇高中生處境與需求。洪瑞斌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系教授。專業參與包括臺灣員工協助專業協會副理事長、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力人協會EAP特約講師及諮商心理師、新北市就業服務處就服員督導、擺渡系統顧問公司特約顧問等。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專任輔導老師等。專業研究及實踐領域包括生涯發展與諮商、職場健康心理學、員工協助方案、生命敘說與自我轉化、組織發展與諮詢等。另三位協同作者是:楊康臨,現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莊騏嘉,現任力人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陳筱婷,現任醒吾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金樹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客座學者、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常務監事。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博士(1986)與訪問學者(1995),曾經擔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秘書長、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專攻諮商心理學、生涯發展與輔導、心理師「個人治療理論」(personal therapeutic theory, PTA)的開展等領域。近年來特別關注原創性的華人心理諮商心法與方法,聚焦在本土化生涯諮商的發展與應用、心理位移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涵攝東方智慧的諮商心理學。劉淑慧以探問「為何活、如何活」為一生懸命,透過西方生涯理論、西方現象學觀點、東方《易經》智慧,提出德性存在生涯模式,運用既掌控又悅納的剛柔並濟方法,朝向既安身又立命的兼容並蓄目標,展開自我與他者之無限可能性。據此建立華人生涯網及生涯錦囊系列影片。以終身學習、教學相長自許。擔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廣泛涉略《易經》、現象學、倫理學、敘事學、身心靈健康、表達性藝術治療等,投入跨領域對話,翻轉研究法、生涯輔導與諮商。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微調 第一章 生涯動機:行為目標、需求目標和策略目標 鄧志平 第二章 阿德勒心理取向華人生涯諮商 楊瑞珠 第三章 靈性取向與優勢中心生涯諮商 王玉珍 探幽 第四章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諮商模式與介入策略 林蔚芳 第五章 建構理論觀點之生涯諮商 吳芝儀 第六章 生涯混沌理論的本土化實踐 楊淑涵 詮釋 第七章 社會建構發展觀:華人生涯之錨與生涯諮商 楊育儀 第八章 敘事治療中的時間觀與空間觀 黃素菲 共舞 第九章 全觀當下:華人的時間與機緣 王思峯 第十章 自我認同與生涯發展:雙文化自我之生涯發展論 洪瑞斌、楊康臨、莊騏嘉、陳筱婷 創新 第十一章 緣起緣滅:東方緣觀與生涯諮商 金樹人 第十二章 德性存在生涯模式:易經和現象學之啟發 劉淑慧

商品規格

書名 / 華人生涯理論與實踐: 本土化與多元性視野
作者 / 鄧志平 楊瑞珠 王玉珍 林蔚芳 吳芝儀 楊淑涵 楊育儀 黃素菲 王思峯 洪瑞斌 金樹人 劉淑慧
簡介 / 華人生涯理論與實踐: 本土化與多元性視野:華人生涯夢想的實現不僅是個人的願景,也必須調和家族或社會的期待。深層文化中積澱自儒家思想的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實踐的目標是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919324
ISBN10 / 9861919325
EAN / 9789861919324
誠品26碼 / 2681935046004
頁數 / 528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770g

試閱文字

自序 : 主編序
                           共舞與創新
  西方生涯理論的發展,從傳統的特質因素論到後現代的生涯建構理論,其科學哲學的發展典範,大抵遵循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這種由上而下的發展模式。這些邏輯思維嚴謹地推演了體系所形成的生涯前沿理論(frontier theory),結合了「科學人─實務人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同時兼顧研究的科學精神與實踐的本土經驗,從而主導了一個世紀以來生涯領域的教學、輔導、諮詢與諮商。

  兩岸四地生涯領域發展的前期,也大量採用了這些西方的生涯理論與方法,包括西方的理論模式、專業術語、測評工具與技術等。但在華人本土的教育與工商企業實踐場域,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慢慢發現西方理論是「含攝西方文化」的知識系統。

  Sapir(1927/1994)在其著作《文化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中提到,世界有五個文化板塊:西方(西歐、美國)、撒拉辛(伊斯蘭)、印度東亞(中國、韓國、日本)、突厥(阿爾泰)。就此看來,所謂中西文化差別的「中」是指漢語文化,也可視為漢傳佛教文化(簡稱「華人」),而相對的「西」並非「印歐文化」,而專指「西歐、美國」(簡稱「歐美」),並不包含西土印度文化、西亞/中東/西南亞的撒拉辛伊斯蘭文化,以及位於中亞/東歐於1993年成立之突厥文化國際組織的突厥阿爾泰文化。

  所謂「含攝西方文化」的心理學,意味著大多數的歐美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心理學理論、模式、概念,都是在當地文化下生產知識,都夾帶著濃厚的在地文化成分。以Maslow的自我實現理論為例,與其說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理論」,不如說是「美國文化下的自我實現理論觀點」。這種文化思維模式,重視「自我意識」的覺察、開展與實現,採取由自身內部向外關照的取向(inside-out-perspective)。生涯實踐主要在於彰顯個人內在的資質,強調適性發展。然而,極少數能提出深刻反思與修正者如Kenneth Gergen(1934- ), 則認為關係的歷程先於個體,從關係中來看人的存有,重視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影響,強調知識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並且只有在溝通中產生意義。在歐陸,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學生Emmanuel Levinas(1906-1995)提出一種「為他」(for the other)的生存型態,強調人的生存應當是在關係中生存,而且應是將自己與他人關聯在一起。這些學者的論點雖不直接談及文化,但他們絕對是歐美極少數具有文化敏銳度的學者。

  文化結構基本上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最能體現出一種文化的精髓。我們發現,透過生涯實踐所接觸到的雖是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卻隱藏著深層文化中華人的精神底蘊。特別的是,經由生涯諮詢與深度的諮商,更會碰觸到東方與西方在文化深層的矛盾與衝突,包括了意識活動中經年累月育化出來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

  表層物質文化、中層制度文化、深層精神文化,若轉置到社會建構論觀點,則是經由典型化(typification)、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正當化(legitimation)來建構成為所謂的「真實」,經常夾帶著「權力與宰制」型態的社會互動結果,因此制度文化很適合成為橋接深層文化到生活世界的提繩(水桶入井打水的提桶繩)。若要生產本土生涯知識,從理解政策體制、制度規範,不失為重要入口,例如:聯考制度(誰得利?)、升學管道(壓迫誰?)、人力仲介系統(保護誰?)、勞動力發展政策(服務誰?)等。

  總括來說,華人生涯夢想的實現不僅是個人的願景,也必須調和家族或社會的期待。深層文化中積澱自儒家思想的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實踐的目標是由自身外部向內關照的取向(outside-in-perspective)。個人必須「同時」考慮在家族、社會制度與文化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生涯夢想。這種文化結構上的雙重關注,普遍存在於深受東西文化衝擊的兩岸四地,以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社群。當代華人面臨的是東方關係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並存的「雙文化現象」,因此如何在「維護和諧的華人關係主義」與「獨立自主的西方個人主義」之間維持建設性之平衡,成了當代華人生涯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困境與挑戰。

  基於上述的體認,從「含攝文化」的角度思考,無論是沿用本土的實踐經驗檢視西方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理論,或是提出東方智慧與西方生涯前沿理論的照映,我們不斷地思考如何透過反思西方生涯理論的精華,把本土文化的特色契入這個系統,進而期待推衍出適合華人文化或語境的生涯發展模式,以應用在華人社會的生涯教育、生涯諮詢與生涯諮商之中。

  1980年代在哈佛大學舉辦了一個「中國、日本和印度的人格研討會」(Seminar on Personality in China, Japan, & India)。在研討會上,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教授Dr. Arthur Kleinman(1941- )探問當時發表演講的臺灣心理學界大老級的楊國樞教授(1932-2018 ):「我非常好奇想了解一下,假如你們沒有在美國心理學、西方心理學這樣一個優勢的壓力之下,使你們不動腦筋、不加批評就套用西方的理論,而是不受其支配、扭曲,讓你們獨立發展出一套本土心理學、中國人的心理學,那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心理學呢?」Dr. Kleinman欲言又止的是,華人的心理學除了西方心理學之外,還剩下什麼?這個大哉問,開啟了楊教授本土心理學的學術旅程。本土心理學研究,至今成果豐碩,本書也可以說是本土心理學花園裡的其中一縷芬芳。

  本書的主軸分布在兩大區塊:一是西方生涯諮商理論應用之本土化,二是生涯諮商的本土理論或模式。在形式與方法上,涵蓋了從「本土化」到「本土」的多元性的視域:(1)微調:西方理論在華人生涯領域應用的調理;(2)探幽:西方生涯理論中掩隱的東方元素;(3)詮釋:東方哲思對生涯理論的註解;(4)共舞:東方智慧與西方生涯理論的交映;(5)創新:本土特色的生涯理論模式。

  若從兩大區塊(西方生涯諮商理論應用之本土化、生涯諮商的本土理論或模式)再細分為五個維度(微調、探幽、詮釋、共舞、創新),這本書的十二篇文章,看起來就有如彩虹般瑰麗的光譜了。

  本書從構思、籌劃、邀稿到成書,先後經過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歷任理事長的催生,以及黃正旭前秘書長、輔仁大學博士候選人陳志業先生、所有撰稿作者等人的幕前幕後協助,加之以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精心編校,在此一併敬致謝忱。

金樹人
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第四屆常務監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黃素菲
臺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2020年10月10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撰寫之宗旨皆是透過反思西方生涯理論的精華,呈現適合華人文化或語境的生涯發展模式,以期應用於華人社會的生涯教育、生涯諮詢與生涯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