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宿儒吳德功古文研究 | 誠品線上

彰化宿儒吳德功古文研究

作者 田啟文
出版社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彰化宿儒吳德功古文研究:吳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彰化縣城內總爺街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卒於日大正十三年(1924),享壽七十五歲。吳德功為清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吳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彰化縣城內總爺街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卒於日大正十三年(1924),享壽七十五歲。吳德功為清光緒年間歲貢生,歷經兩個朝代的統治,一生致力於漢文的學習與推廣,對於教育事業和社會慈善工作極度熱中,非常照顧弱勢百姓,為臺灣社會做出了許多貢獻。吳德功的著作,除了《瑞桃齋詩稿》與《瑞桃齋詩話》屬於詩學的範疇,其餘《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觀光日記》、《讓臺記》、《瑞桃齋文稿》、《彰化節孝冊》等,都屬於古典散文作品,其中有單篇式散文、有日記體散文,也有歷史散文。這些古文作品,除了具備文學的藝術美感外,還具備了豐富的史料價值。其中《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記載了清代的民變事件,《讓臺記》與《觀光日記》則分別記錄了日治時期臺、日戰爭與揚文會活動的史料。這些珍貴典籍進行研究的空間仍大,本書的論述希望能發揚吳德功的古文成就和價值,為臺灣古典文學的研究盡一棉薄之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田啟文田啟文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臺南市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先後任教於長庚護專、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目前是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書影集 1凡例 1自序 1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緣起 1第二節 文獻回顧 6一 《戴案紀略》、《施案紀略》之相關研究 7二 《觀光日記》之相關研究 8三 《讓臺記》之相關研究 8四 《瑞桃齋文稿》之相關研究 10五 《瑞桃齋詩稿》之相關研究 11六 《彰化節孝冊》之相關研究 12七 《瑞桃齋詩話》之相關研究 13第三節 各章內容概說 15參考文獻 21第二章 吳德功的家世生平 25第一節 吳德功的家族 26一 先祖渡海來臺定居彰化城 26二 鄉試後往尋福建同安祖墳 28第二節 清領時期的經歷 31一 幼治舉業,從諸先生習學 32二 弱冠入庠,七次鄉試不中 35三 接受官員委託,從事經世濟民工作 40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經歷 46一 從武裝抗日,到舉家遷徙逃難(1895年5月~1895年冬) 46二 開始接觸日本官員,逐步認同日本政府(1895年冬~1897年春) 52三 選擇與日本政府合作,施展人生抱負(1897年5月~1924去世) 62參考文獻 96第三章 吳德功的著作 103第一節 《戴案紀略》 104第二節 《施案紀略》 110第三節 《觀光日記》 119第四節 《讓臺記》 126一 《讓臺記》體例 127二 《讓臺記》版本 129第五節 《瑞桃齋文稿》 135第六節 《瑞桃齋詩稿》 145一 詠物詩常別寄寓意 146二 詩中常流露人道關懷 147三 詩中頗多在地景觀與物產之書寫 150四 乙未之後常見與日人應酬之作 153第七節 《彰化節孝冊》 156一 編纂目的 156二 採錄的節孝婦類型 157三 節孝婦的排列順序 159第八節 《瑞桃齋詩話》 161第九節 吳德功手稿筆記、寫本書籍中的作品 166一 《戴案紀略》(上)寫本 167二 《讓臺記》寫本 172三 手書文友柏梁體詩詞 178四 手錄前賢詩文作品 179五 乙卯八月十六夜彰化水源地觀月 184參考文獻 187附錄 吳德功寄贈著作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典藏時間表 191第四章 吳德功古文創作觀點介析─—以《瑞桃齋文稿》進行觀察 193第一節 前言 193第二節 古文創作的起源與主題選擇 194一 古文創作的起源 194二 古文創作的主題選擇 198第三節 古文創作的基本素養 200一 養「氣」 201二 養識 204第四節 古文創作講求「真」與「議論」 210一 能求「真」者是佳文 210二 求「真」之外能生出「議論」更佳 213第五節 古文創作的學習對象 217第六節 結語 227參考文獻 230第五章 吳德功古文的求進思想及其傳達手法 235第一節 前言 235第二節 吳德功古文的求進思想 239一 求進思想的內涵 239二 求進思想的起因與發展脈絡 245第三節 吳德功傳達求進思想的書寫模式 256一 先尋找具有特色,卻聲名不顯之「物」為書寫對象 257二 透過「感物言志」的手法,讓求進思想由「物」轉向於「人」 259第四節 吳德功傳達求進思想的篇章修辭技巧 264一 論敘法 265二 賓主法 268三 正反法 269第五節 結語 274參考文獻 278第六章 吳德功古文對特殊現象的詮釋 281第一節 前言 281第二節 以事物的自然原理進行詮釋 282第三節 以漢代災異思想進行詮釋 288第四節 以報應之說進行詮釋 294一 傳統天道報應觀之說解 294二 佛教因果業報論之說解 301第五節 詮釋觀點的多元性與矛盾性 308一 詮釋觀點的多元性 308二 詮釋觀點的矛盾性 315第六節 結語 317參考文獻 321第七章 臺灣民變事件的歷史書寫─—吳德功《戴案紀略》初探 325第一節 前言 325第二節 《戴案紀略》的編寫體例 326一 仿綱目體史書之格式 327二 在各綱、目正文後,常附有吳德功之評論 329第三節 《戴案紀略》寫作的取材來源 338一 取材林豪《東瀛紀事》 338二 取材陳肇興《陶村詩稿》 345三 取材丁曰健《治臺必告錄》 347第四節 《戴案紀略》史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功能 356一 《戴案紀略》史論的主要內容 357二 《戴案紀略》史論的功能 372第五節 結語 380參考文獻 383附錄 《戴案紀略》與《東瀛紀事》記載同一事件對照表 386第八章 吳德功《觀光日記》的體裁、內容與政治意涵 397第一節 前言 397第二節 《觀光日記》的體裁特性 398一 從遊記文學看《觀光日記》 398二 日記體遊記與《觀光日記》 403第三節 《觀光日記》的內容與詩作 407一 《觀光日記》的內容 407二 《觀光日記》中的詩歌作品 423第四節 從《觀光日記》看日本政府的政治目的 435一 舉辦揚文會,藉傳統漢學收攬臺灣文人 435二 參觀各政府機構,以宣揚國力、倡導新學術 440第五節 結語 451參考文獻 454附錄 《觀光日記》詩歌作品一覽表 458第九章 吳德功《讓臺記》敘事時間研究 473第一節 前言 473第二節 《讓臺記》的敘事時序 475一 順時敘事 476二 違時敘事 479第三節 《讓臺記》的敘事速度 492一 《讓臺記》敘事速度快的形成方式 497二 《讓臺記》敘事速度慢的形成方式 507第四節 結語 522參考文獻 526第十章 結論 529參考文獻 545表目次表3-1 吳德功寄贈著作給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典藏時間表 191表7-1 《戴案紀略》取材《東瀛紀事》資料並加以刪減之例 339表7-2 《戴案紀略》取材《東瀛紀事》資料並加以增補之例 340表7-3 《戴案紀略》取材《東瀛紀事》資料並加以修正之例 342表7-4 《戴案紀略》取材《陶村詩稿》資料對照表 346表7-5 《戴案紀略》增補《治臺必告錄.請卹清單》資料對照表 349表7-6 《戴案紀略》對《治臺必告錄.請卹清單》資料更動對照表 352表7-7 《戴案紀略》與《東瀛紀事》記載同一事件對照表 386表8-1 《觀光日記》詩歌作品一覽表 458圖目次圖2-1 彰化孔廟孔子神位 70圖2-2 二○一九年彰化節孝祠秋季祭典(一) 72圖2-3 二○一九年彰化節孝祠秋季祭典(二) 73圖2-4 吳桂芳所題「善養所碑記」 78圖2-5 彰化南瑤宮後殿,主祀觀音佛祖。 83圖2-6 南瑤宮後殿側面 83圖2-7 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創立紀念碑(正面)」 85圖2-8 臺中中學校「創立紀念碑(背面)」 85圖2-9 彰化節孝祠左側門口楹聯 92圖2-10 彰化節孝祠三川殿內〈重建中部節孝祠碑記〉 94圖3-1 彰化縣二水鄉「林先生廟」 142圖3-2 「林先生廟」主祀「林先生祿位」 142圖3-3 「臺文館本」《戴案紀略》(上)寫本 167圖3-4 「臺文館本」《戴案紀略》(上)之中村櫻溪〈序〉 168圖3-5 「臺文館本」《戴案紀略》(上)所載六月十三日記事 170圖3-6 「臺文館本」《讓臺記》寫本 172圖3-7 「臺文館本」《讓臺記》之〈自序〉 174圖3-8 「臺文館本」《讓臺記》之〈臺灣民告曰〉一文 175圖3-9 「臺文館本」《讓臺記》「新曆六月六日」記事 177圖3-10 吳德功手稿所載擊缽吟作品 181圖3-11 吳德功手稿所載〈祝詞 天長節〉一文 183圖3-12 臺文館典藏吳德功筆記「乙卯八月十六夜彰化水源地觀月」詩 186圖8-1 吳德功參加揚文會來回之交通路線 422圖8-2 中港溪官義渡碑 431

商品規格

書名 / 彰化宿儒吳德功古文研究
作者 / 田啟文
簡介 / 彰化宿儒吳德功古文研究:吳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彰化縣城內總爺街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卒於日大正十三年(1924),享壽七十五歲。吳德功為清光
出版社 /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83304
ISBN10 / 9864783300
EAN / 9789864783304
誠品26碼 / 2681866919002
頁數 / 58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全書用八個章節詳細探究吳德功的古文寫作,針對其著作《瑞桃齋文稿》、《戴案紀略》、《觀光日記》、《讓臺記》進行考察與分析,此書是第一本研究吳德功古文的專書,對臺灣文學研究有重要貢獻。書前有彩色書影集,收錄許多珍貴的手稿與寫本書籍圖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