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比對暨研究 (全彩版) | 誠品線上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比對暨研究 (全彩版)

作者 果濱
出版社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比對暨研究 (全彩版):本書為彩色書共三十六萬多字,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彩色書共三十六萬多字,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思益梵天與文殊及網明菩薩的互相詰問,本經還涉及「如來藏、往生佛國淨土、中觀緣起、密咒修學」等豐富內容。各宗派祖師競相引用修持講解此經至少有七十位以上,您千萬不可錯過此經的精彩內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果濱果濱現為高雄光德寺淨覺僧伽大學教授。佛學專長:一、佛典生命科學。二、佛典臨終與中陰學。三、梵咒修持學(含《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四、《楞伽經》學。五、《維摩經》學。六、般若學(《金剛經》+《大般若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七、十方淨土學。八、佛典兩性哲學。九、佛典宇宙天文學。十、中觀學(中論二十七品)。十一、唯識學(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十二、《楞嚴經》學。十三、唯識腦科學。十四、敦博本《六祖壇經》學。十五、佛典與科學。十六、《法華經》學。十七、佛典人文思想。十八、《華嚴經》科學。十九、唯識双密學(《解深密經+密嚴經》)。二十、佛典數位教材電腦。二十一、中觀修持學(佛經的緣起論+《持世經》)。二十二、《般舟三昧經》學。二十三、如來藏學(《如來藏經+勝鬘經》)。二十四、《悲華經》學。二十五、佛典因果學。二十六、《往生論註》。二十七、《無量壽經》學。二十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二十九、《思益梵天所問經》學。三十、《涅槃經》學。三十一、三部《華嚴經》。三十二、穢跡金剛法經論導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自序 1 一、本經名稱問題 27 二、本經各品的內容 29 三、「南、北」兩宗禪學,皆同重《思益經》 37 四、修持並提倡本經的僧眾 41 五、本經譯者的作者介紹 53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對照 59 第一卷 59 一-1佛陀在迦蘭陀竹林講法,時大比丘僧有6萬4千人,菩薩有7萬2千人 59 一-2 有16法王子等,及16菩薩賢士等共7萬2千人。欲界、色界諸天及天龍八部亦來雲集 59 一-3 網明菩薩代大眾跟釋迦佛請法 61 一-4 若有眾生能得見「佛身」,此皆是如來威神之力 62 一-5 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得見佛身,亦無能請問如來法義。如來有33種光,能利益一切眾生 64 一-6 他方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見佛之33 種光後,皆來至此娑婆世界 69 一-7 東方有國名清潔,佛號日月光如來,有菩薩梵天名思益,欲詣娑婆拜見釋迦佛 71 一-8 日月光佛告思益梵天:汝應以「十法」遊於彼娑婆世界 72 一-9 若人於清淨佛國中,經百千億劫修梵行,不如在彼娑婆世界中,從早上至中午,無瞋恨、無障礙心,其福更殊勝 74 一-10 思益梵天菩薩於諸菩薩中皆最為第一,底下約有15條 86 一-11 思益梵天與一萬二千菩薩俱,頭面頂禮佛足,以偈讚曰 87 一-12 思益梵天菩薩問佛,有關菩薩修行的20個問題 90 一-13 第1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堅固其道心而不疲倦」? 92 一-14 第2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說決定法而不中間反悔」? 93 一-15 第3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增長善根」? 93 一-16 第4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達到「無所恐怖畏懼,與不失於威容儀態」? 94 一-17 第5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成就清淨的白法」? 94 一-18 第6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善知從一階地至另一階地的修行」? 95 一-19 第7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善知方便教化眾生」? 95 一-20 第8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隨順諸眾生」? 97 一-21 第9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不失菩提道心」? 98 一-22 第10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專一其心而不散亂」? 100 一-23 第11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善求於法寶」? 101 一-24 第12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出離所毀棄的禁戒之罪」? 101 一-25 第13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斷諸煩惱」? 102 一-26 第14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善巧入於諸大眾」? 103 一-27 第15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開演闡揚諸法施」? 103 一-28 第16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獲得前因後果業力,與獲得不失功德善根」? 104 一-29 第17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達到「不需由他人教導而獲得無生之慧,亦能自我修行而至六波羅蜜」? 105 一-30 第18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返轉暫捨禪定,而還生欲界去度化眾生」? 106 一-31 第19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達到「佛法之不退轉位」? 110 一-32 第20個問題:菩薩修行應該以那四種法來達到「不會斷滅成佛之種性,期望眾生皆成佛」? 110 一-33 無我、無人、無法、不生、不滅,方為「正問」 113 一-34 於正法位中,不作「垢、淨、生、死、涅槃」問者,方名為「正問」 114 一-35 於諸法中不作「一、異」問者,方名為「正問」 117 一-36 若於諸法性中「無分別心」,則一切法名為正。若有「心分別者」,則一切法名為邪 119 一-37 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諸佛不得真實存有之「生死」、亦不得真實存有之「涅槃」 120 一-38 諸法平等,無有真實可得之「往來、出生死、入涅槃」 121 一-39 如來雖說有生死之現象,實無有人真實「往來生死」;如來雖說有涅槃之果位,實無有人真實「獲得滅度」者 122 一-40 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若於諸法「寂滅相」中追求「真實存有」之「涅槃」者,此人即為「增上慢者」 123 一-41 涅槃者,但有「假名」之稱,涅槃者,仍不可真實得取 128 一-42 能遠離一切「動、念、我想、戲論」,此即名為「諸佛出世」,亦名為真實「涅槃」之定義也 133 一-43 若能得證涅槃是「無作性」,能知見「法性」乃常清淨,則諸比丘已能住於真正「福田」, 已能淨化解消大眾之「供養」矣 134 一-44 思益梵天與佛陀的問答共有32 題。不為世法之所「牽絆依戀」、於法「無所取」、不壞「菩提性」、不斷「佛種」者,才能獲人天供養 136 一-45 無貪著者,方為真正快樂之人 139 一-46 菩薩於一切法無有戲論者,方能行真智慧 141 一-47 能清淨「身口意」三業者,即能遍行至一切功德之處 146 一-48 菩薩能通達「世間法」而廣度眾生,亦不壞「世間法」 148 一-49 如來出過世間,亦說世間「苦」、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 150 一-50「真聖諦」的定義是:苦為「無生」,集為「無和合」,滅為「無生、無滅」,道為「諸法平等,不二之門」 154 一-51 真聖諦者,無有「虛妄」。無「我、人、眾生、壽者」、無「生死」、無「涅槃」 157 一-52 外道說:苦是「生死相」、集是「眾緣和合」、滅是「滅法」、道是「以二法 求相」者 159 一-53 如來所得法,乃不可「見、聞、覺、識、取、著、說、難」,超過一切諸 法相,無語、無說 160 一-54 如來已證得如是「寂滅相法」,而仍以「文字言說」方便教人令證 162 一-55 思益梵天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般若空性」法義者,能得底下108種不可思議功德 164 一-56 若能信解如是「般若空性」法義者,則以一劫,或減一劫,皆不能說盡其功德 177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對照 179 第二卷 179 二-1若菩薩能知如來以何「言語、隨宜、方便、法門、大悲」等「五力」,而為眾生說法,是為菩薩能作佛事 179 二-2「說法」者,猶如「幻人、夢、響聲、影、鏡中像、陽焰、虛空」說,無決定性,故諸法相亦「不可說」也 181 二-3「隨宜」者,或於「垢法」中說淨,或於「淨法」中說垢。諸法實相是涅槃,故六度亦是涅槃 184 二-4 如來很多法義皆是「隨宜」所說,只欲令眾生捨「增上慢」故 186 二-5「方便」者,佛常說修六度可獲無量功德,然而六度乃至涅槃,皆亦無真實可得 189 二-6「法門」者,「十二入」皆無我、無自性。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性常清淨、離自體 192 二-7「大悲」者,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在救護眾生 194 二-8 菩薩知諸法相與「化人」無異,故於如來所說「無二」之「實際」法義,無生「喜悅、愁戚」心,於諸眾生亦不生「下劣想」 201 二-9 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的問答共有12題。一切行皆非真實之行,一切說皆非真實之說,一切道皆非真實之道。 202 二-10 能不住一切法,而亦能於十方示現有行、有生死,具有如是智慧辯才 205 二-11 普華菩薩與舍利弗的問答共有20 題。法性無多、無少、無相,並非有一個真實的能證與所證,但亦不離「法性」而證 208 二-12 聖人無所「斷」,凡夫無所「生」。故凡夫亦可云「常在定」也,以凡夫亦不壞「法性三昧」故 210 二-13 舍利弗不生、不得「賢聖法」;亦不滅、不見「凡夫法」 213 二-14 從法之「性相」來說,則智慧為無量無邊;若隨入「法性」多少,則智慧將成為有量有限 215 二-15 網明菩薩從左右手的「赤白莊嚴抓指」之間,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佛國,皆悉通達。所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快樂 217 二-16 網明菩薩之光明力,令一切大眾,皆同一金色,與佛無異。從地踴出之「四菩薩」皆讚歎網明菩薩福德本願不可思議 219 二-17 從下方世界「七十二」恒河沙佛土來的四菩薩,國名現諸寶莊嚴,佛號一寶蓋,今現說法 221 二-18 網明菩薩未來成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國土純清淨金色菩薩而無二乘。時會中有4萬4千人皆共發願欲往生彼國 223 二-19 網明菩薩告大迦葉云:諸法皆如幻化人,無決定相,誰可問「汝幾時當成阿耨菩提?」 238 二-20 菩薩雖不得生死,亦不證涅槃,但亦能滅度無量眾生 240 二-21 網明菩薩云:我非於「生死中、涅槃中、眾生相中」而行,但亦不離此三者 242 二-22 一切法從本已來皆離「貪、恚、癡」相。以是故,一切法相皆如佛所幻化 243 二-23 若有眾生見網明菩薩者,皆不墮三惡道,若能得聞其所說法者,則魔不能得便去障礙此人 246 二-24 網明菩薩於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世界名曰集妙功德 247 二-25 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光觸菩薩身即能得「無生法忍」,其光能常出三十二種清淨法音 249 二-26 若人欲得清淨佛土者,應取如網明菩薩所修功德,具足清淨國土 251 二-27 菩提是「無為」,非「起作」相,亦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記 252 二-28 菩薩雖修六度,但卻「不即、不執」於六度中而得成佛與受記 254 二-29 菩薩以「不生、不滅」等共17種法義,而得佛受記 257 二-30 若能遠離諸法「能所」之「二相」、不分別「生滅」道、遠離「身、口、意」業相。此皆是真實之「受記」義 259 二-31 釋迦我從初發「菩提心」已來,其所修的六度,乃至算數譬喻,皆所不能及 261 二-32 若能「不念」於布施、不「依止」於持戒、不「分別」於忍辱、不「取」於精進、不「住」於禪定、不「二」於智慧,是名具足六波羅蜜 265 二-33 若能「不受、不住」內外之「十二入」者,則名為圓滿具足通達之「薩婆若」智 266 二-34 能破一切所念之「戲論」,名為「薩婆若」,底下約有16種「薩婆若」定義 268 二-35 菩薩不應為「功德利益」而發菩提心,但為「大悲」等共12種而發「菩提心」 271 二-36「慈悲喜捨」與「不捨菩提心」皆是菩薩善根清淨之法 273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對照 277 第三卷 277 三-1文殊菩薩言:法性是「不二」相,故一切法亦皆能入「法性」中。若決定「方便」為眾生說法者,則說者、聽者,亦無有二 277 三-2 思益梵天與文殊菩薩的問答共有37題。佛雖以眾生根機而方便講法,但說而不說,諸法皆無「二相」 278 三-3 不著於諸六塵境界者,方能真實聽如來法義 280 三-4 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 282 三-5 若比丘受「稱讚」或「毀辱」,其心皆「不動」,是名真實能隨佛之教化者。若不執著於「文字語言」,是名真實能隨佛之言語者 283 三-6 若能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見佛 285 三-7 凡夫有入「聖道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為入道 289 三-8 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 290 三-9 佛說三歸依,即非三歸依,是名三歸依 292 三-10 菩薩為度「邪定」眾生而生起「大悲」,發阿耨菩提心,故言菩薩 294 三-11 菩薩有三十三種定義。譬如橋船,渡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 296 三-12 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是名菩薩 297 三-13 若菩薩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瞋礙」,是名菩薩 299 三-14 若菩薩所見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薩 300 三-15 諸佛皆以「第一義空」為行 302 三-16 思益梵天與文殊菩薩的問答共有21題。若人能成就「慈悲喜捨」四梵行,則雖於空閑曠野中行,亦得名為「佛法行處」 304 三-17「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之「實性」 305 三-18 諸法畢竟無根本、無決定。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之「實性」,已能見「佛性」與「法性」 306 三-19 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 308 三-20 涅槃與生死,皆是「假名有」之言說耳!實無生死之「往來」相、與滅盡之得「涅槃」相 310 三-21 若無貪著,則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生死是則「滅度」 312 三-22 一切言說,皆是如來之言說,不出「如」也。故提婆達多之語與如來語,亦無異無別也 318 三-23 鍾鼓乃「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故鍾鼓亦「無分別」。諸賢聖善知「眾因緣」義,故於諸言說皆無貪、無礙 319 三-24 若能以言語建立開示分別演說「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如實說法」 320 三-25 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中 324 三-26 有眾生多婬欲者,則改教「觀淨」而得解脫。多瞋恚者,改教「觀過失」而得解脫。多愚癡者,改教「不共語」而得解脫 325 三-27 就算經一劫、或餘殘劫,宣說「如實說法」與「聖默然」此二義,皆永不可窮盡 328 三-28 於憙見國土有普光佛,眾生悉皆得「念佛三昧」。普光佛亦以「三乘」為弟子說法 329 三-29 凡夫雖生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仍不可垢污,性常明淨,故心仍可得解脫。此名入「淨明三昧門」 330 三-30 當大眾集會時,應常行二事,若「如實說法」,與「聖默然」 333 三-31 無盡意菩薩,即今文殊師利菩薩。益意菩薩,即今等行菩薩。妙光梵天,即今思益梵天 334 三-32 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即能得「聖道」,即名為「勤精進」 336 三-33 文殊菩薩與思益梵天的問答共有16題。若行者能於一切法的「平等相」中,不見有真實可得之諸法,是則名為「得聖道已」 338 三-34 若於「平等」法中「遠離二相」,不見諸法之分別,是名「已得聖道」 341 三-35 世尊以偈頌回答「菩薩應如何住於大乘法中觀修」? 344 三-36 若菩薩作念:「生死與菩提為異,邪見與菩提為異,涅槃與菩提為異」。此皆非是真行菩提道也 349 三-37 思益梵天與文殊菩薩的問答共有11題。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故菩薩應以三世「清淨心」而發菩提願 351 三-38 虛空無變異相,菩提亦無變異,一切諸法皆無變異相 354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對照 357 第四卷 357 四-1若此《思益經》所在之處,則為諸佛所擁護受用。若能聽聞此經之處,當知此處即是轉佛之正法輪 357 四-2 欲得涅槃者,當聽是《思益經》,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廣為人說。底下共有15種功德 359 四-3 若人從「和上」、或「阿闍梨」處得聞是《思益經》,我不見有世間供養之具能報達「聽聞法義」之恩情 360 四-4 若人能於此《思益經》法義中「如說修行」者,是名真實清淨畢竟的報答「師恩」,底下約有46條 361 四-5 一切法「無憶念、無分別、無所行」,是名真實之「隨法義而修行」者 364 四-6 若真修「正法之行」者,因諸法平等無差別,故亦無有真實之「邪法」 366 四-7 應以「不二法相」去「隨法義而修行」,離諸「分別」,故應如「真如」法,如是修行「如實」之法 367 四-8 若有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凡有所樂說者,皆是「法寶」,其所樂說者,亦皆是「實際」。底下約有12種「樂說」之法 369 四-9 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是名「師子吼」。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法,是名為「野干鳴」,生起諸邪見故 371 四-10 真正的「師子吼」是指決定能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底下共有12種「師子吼」的定義 373 四-11 諸佛微笑時,有百千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而出,普照無量世界,並遮蔽日月光,還繞己身三匝後,再從佛之頂相歸入 376 四-12 不退轉天子將來作佛,號須彌燈王如來,世界名妙化,劫名梵歎。純以菩薩為僧,無諸魔怨 378 四-13 若行者不住「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住「我、人、眾生、壽命」者。不住「法、非法」,皆是名為「住梵行」 379 四-14 不墮「有、無」,亦不分別「有、無」。如此修行者,方名為真實之修道 380 四-15 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三心了不可得,從本已來,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進、不起相精進」,此能令菩薩疾獲「受記」 382 四-16 菩薩雖布施,但不求果報;雖持戒,但無所貪著;雖忍辱,但知內外空;雖精進,但知無起相;雖禪定,但無所依止;雖行慧,但無所取相 385 四-17 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所傾動;是人已得世間「平等相」。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慼、不動不逸、無二心、離諸緣;是人已得「無二之法」 386 四-18 諸「大龍王」(此喻諸佛菩薩)不降雨於「閻浮提」(此喻小乘根器者)者,乃因小乘根器不堪承受「大法」故。底下共有15種「菩薩深行」的大海比喻 387 四-19 諸菩薩說法,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或以「小乘、中乘、大乘」而得解脫 390 四-20 當「正法」欲滅時,諸行「小道」之法將先滅盡,然後菩薩大海心之「正法」乃最後滅盡。此乃菩薩之深重「大願」所致 395 四-21 當「正法」滅時,有「七邪法」出。諸菩薩知眾生「可得度」之緣已滅,於是改至「他方」佛國,繼續教化眾生,令增長善根 397 四-22 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之「境界」乃深不可測也 422 四-23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當請如來護念此《思益經》,於後末世「五百歲」時,令廣流傳散布 428 四-24 聽經者,即非「聽經」,是名「聽經」。故以「不聽」為「聽」,「不知」為「知」。上士者,以「神」聽經,故能深悟實相,獲無生法忍 430 四-25 淨相天子宣說若有修學此《思益經》者,能得36種不可思議功德432 四-26 在此法會中之佛門四眾弟子與天龍八部等,若有已得「無生法忍」者,將來皆當得「往生」到淨相天子未來成寶莊嚴佛之多寶國土 435 四-27 有五百菩薩修「不求、不願、不喜樂、不貪著、不思念、不分別」於菩提,後被上方「八萬四千」諸佛受「阿耨菩提」記 437 四-28 惟願世尊護念是法,於當來世,後「五百歲」,廣宣流布於此閻浮提,令得久住。佛為眾生宣說「請召」諸天龍八部等呪語法門 438 四-29 若有菩薩摩訶薩欲修此「咒法」者,當誦持是「呪術」章句,底下約有18種修持法 442 四-30 若有善男子,能行18 種法而修持如是呪語者,即能於「現身」中獲得「十種大力」 444 四-31 是《思益經》所在之處面積五十里,若天、天子、龍、龍子、夜叉、夜叉子、鳩槃茶、鳩槃茶子等,皆不能得其便而去侵害 446 四-32 四大天王說偈讚歎 448 四-33 若有能執持此法門之「說法之師」,我常衛護供養供給,我及眷屬為「聽受」此法門,故往詣其所,並增益法師,令其勢力無畏 449 四-34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說是《思益經》法者。我當供養是人,是諸善男子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之所供養 450 四-35 世尊告文殊師利:如來能護念是《思益經》,能利益諸「說法之師」。是經在閻浮提處,隨其歲數多久,則佛法即不滅 458 四-36 若人供養是《思益經》,恭敬、尊重、讚歎,其福為勝。是人「現世」將得11種功德之藏 459 四-37 此經尚有四個名稱,名為《攝一切法》、《莊嚴諸佛法》、《思益梵天所問》、《文殊師利論議》 461 果濱其餘著作一覽表 465

商品規格

書名 /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比對暨研究 (全彩版)
作者 / 果濱
簡介 / 思益梵天所問經三種譯本比對暨研究 (全彩版):本書為彩色書共三十六萬多字,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
出版社 /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83441
ISBN10 / 9864783440
EAN / 9789864783441
誠品26碼 / 2681860872006
頁數 / 47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集結三種漢譯的《思益經》重新作一個完整歸納整理,除了保留原有的「卷名、品名」外,另自行給每一段再細分出「小標題」。編撰方式採「以經解經」的方式,在讀三種譯本比對的當下,也可讀到原典的法義。本書可謂是了解《思益經》的最佳途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