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閱讀眼: 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 | 誠品線上

打開閱讀眼: 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

作者 葛琦霞
出版社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打開閱讀眼: 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用「分享閱讀」打開你的閱讀眼!少年小說是什麼?只適合青少年閱讀嗎?如何運用少年小說提升閱讀層次?又要如何帶領孩子、學生討論少年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用「分享閱讀」打開你的閱讀眼! 少年小說是什麼?只適合青少年閱讀嗎? 如何運用少年小說提升閱讀層次? 又要如何帶領孩子、學生討論少年小說呢? 悅讀學堂葛琦霞老師以帶領小說討論讀書會的實際例子, 分享從閱讀到討論、從理論到實務的歷程, 並列舉許多經典必讀的少年小說書單,供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參考。 快跟著葛老師,學習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小說讀者及討論帶領人! 資深教育工作者—葛琦霞老師,擅長將繪本、散文、小說等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語文教材,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目前成立「悅讀學堂——葛琦霞教育工作室」,教導更多教師家長學習創意閱讀寫作、繪本融入戲劇與小說閱讀的概念與方法。 本書中,葛老師以少年小說為主軸,解釋說明少年小說與一般小說的異同,分享如何提升閱讀層次、成為一位稱職的小說讀者的方法。並以與其他老師組成的小說討論讀書會的實際例子,說明小說討論前的準備、小說討論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問等小說討論的實務,分享自身從閱讀到討論、從理論到實務的經驗歷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葛琦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資深教育工作者。從小愛啃書,享受閱讀的樂趣。師專時期參加戲劇社,後來進入魔奇兒童劇團,也曾在紙風車劇團擔任演員以及說書人角色。曾有六年擔任小學「教學與評量改進班」導師,常常把課文變成戲劇遊戲,並選用繪本、散文、小說等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語文教材。 1999年獲全國師鐸獎表揚,及臺北市特殊優良老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入選。把「教學與評量改進班」的學生帶畢業後,就辭去小學老師一職,創辦「悅讀學堂—葛琦霞教育工作室」,教導更多教師家長學習創意閱讀寫作、繪本融入戲劇與小說閱讀的概念與方法,也不時幫忙教育局與教育部擔任推廣閱讀講師。常於各地演講教學,足跡遍布新加坡、上海、北京、廣州等。著有《教室裡的小劇場:圖畫書戲劇教學示例》、《作文引力—葛琦霞的新腦洞大開寫作課》(以上皆為天衛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1 關於個人閱讀 一、小說伴我成長 二、小說與少年小說 三、如何閱讀? 四、當一位稱職的小說讀者 2 關於分享閱讀 一、分享閱讀的概念:向艾登‧錢伯斯致敬 二、進入「分享閱讀」:小說討論的實務 三、少年小說討論的實例紀錄 1.經典小說不可不讀──《梅岡城故事》 2.歷久彌新的兒童文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 3.經典的科幻小說──《陶威爾教授的頭顱》 4.挑戰閱讀技巧的好書──《我的三壘手》 5.受青少年喜歡的科幻小說──《三腳征服者1:白色山脈》 6.書名含有隱喻的精采作品──《0到10的情書》 7.值得推敲字句的奇幻小說──《13歲的超能力》 8.透過討論重新看待的好作品──《謊話連篇》 9.值得注意的新銳女作家作品──《騎狼女孩》 10.挑戰字數非常多的小說──《謊言樹》 11.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記憶傳承人》 12.流暢生動又具畫面感的生命小說──《天藍色的彼岸》 13.挑戰閱讀能力的精采小說──《在我墳上起舞》 14.短篇小說大集合──《鷹的飛翔:世界文學名作選》 四、期待討論的小說書單 到最後了……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打開閱讀眼: 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
作者 / 葛琦霞
簡介 / 打開閱讀眼: 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用「分享閱讀」打開你的閱讀眼!少年小說是什麼?只適合青少年閱讀嗎?如何運用少年小說提升閱讀層次?又要如何帶領孩子、學生討論少年小
出版社 /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905058
ISBN10 / 9574905055
EAN / 9789574905058
誠品26碼 / 2681982422004
頁數 / 200
開數 / 特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在繪本、圖文小說日益進逼的時刻,回頭倡導純文字少年小說的閱讀,似乎有點趕不上時代潮流,但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總是要有人來做。
2018年11月11日早上在兒童文學學會主辦的「基督教與兒童文學」研討會會上發表專題演講後,帶著七八位熱心推廣文字閱讀的學生去參加葛琦霞老師負責的「少年小說討論會」。在場二十多人我只認識趙永芬老師,其餘的都是陌生面孔。
這場討論會採取一問一答,我有問必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約一個半小時。所有相關內容都刊登在這本書內。兩年後,葛老師把她們的研讀內容整理成書,對於推廣少年小說閱讀的人來說,當然是功德一件。
參與討論會的成員都是具有相當閱讀純文字書的經驗,閱讀內容層次不低。細讀她們的讀書心得,發現每個人都是依據她們多年來的閱讀經驗,來評析每本書作品。彼此閱讀心得撞擊後產生的感受必定不同,各有各的八分之一。把不同的八分之一整合後,等於把整本書的精華盡可能𣾀集在一起。然而這些經驗並不完全適用於孩子身上,因為年齡和社會歷練的差異,二者接受同一本書的角度截然不同,絕對不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完全灌輸給學子。因此,在帶領孩子閱讀同一本作品,或者我們必須放低身段,以他們的實際觀察和感受角度出發,才不致於有揠苗助長之嫌。
深信這樣有深度的討論會會繼續辦下去,繼續在家中、在學挍發揮帶動純文字閱讀。然後我們也必須思考另一個嚴肅的問題:只有中篇小說適合用來推廣文字閱讀嗎?其實這僅僅是一種選擇,並非唯一的答案。如果有心推廣,短篇小說也是另一利器,因為它不僅適合朗讀,而且閱讀成就感也較高。

梁雲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琦霞的新書「打開閱讀眼:少年小說閱讀與討論」,令人眼睛一亮。
  亮點一,這本書以「少年小說」為主,擴展了閱讀領域的文本類型,讓「書本字數」不再糾結,轉為歡喜相處!琦霞從教科書課文、圖畫書,巧手一推,進到多樣情節起伏、敘事觀點變化的小說內容,讀著這本書,你會發現,令人驚奇的情節、揪心的困局、不同的敘事觀點、巧妙的開頭,是小讀者閱讀成長的必備養分,連成人老師也讀得喜孜孜!
  亮點二,當小讀者拿起一本少年小說,沉浸其中,心思和書中的人物遭遇、行動、結局交織在一起時,讀者需要時間進行安靜或激烈的內心對話,如果有機會說出來讓自己聽到,讓他人聽到,有時自己都會嚇一跳,發現自己透過閱讀書籍成為一個新的人了!因此在小說的長文閱讀上,我非常支持錢伯斯的四個基本問題,很高興琦霞和我有共識。是的,「分享閱讀」才是少年小說閱讀和討論的關鍵概念。有時,局外人「碎碎地提問」是轟隆作響的割草機,剷平了雜草,也趕跑了愛聞花香的蝴蝶,和棲息樹枝歌唱的小鳥,中斷了讀者的思考和閱讀的趣味。在這本書中關於「分享閱讀」,琦霞很有想像力地說,這是「挖寶」,而且在書中有幾本小說的討論過程,她還加入戲劇元素,著實讓挖寶很有氣氛、畫面十足。
  亮點三,我也要打亮書中所提的「討論前的準備」。開頭、敘事觀點、文句、張力和主題,這五項是有心推動各項文本閱讀的老師們要做好的基本功。踏實地做好這些準備,敢用、善用、恰如其分的運用這些語彙,是閱讀老師們「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基礎,這樣才有底子和小讀者一起領略這些要素的共同運作結果,進而成為具有鑑賞力的大、小讀者。琦霞在這書中做了很好的示範,她沒有讓我們戴著模糊、不對焦的眼鏡,霧裏看花。
  還有很多亮點,大家一起翻開書,一起發現吧!

試閱文字

內文 : 二、小說與少年小說

小說是什麼?
東西方所談的小說,有些不同。
西方所談的小說,可以用novel,romance這兩個詞,都可以「長篇小說」來解釋。novel指的是以情節形式,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風俗、人物等的文學作品;romance指以浪漫手法,描述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的離奇人物、風俗或冒險的故事。我們讀到某些語文教學的書籍,會出現fiction這個字,它的基本意思是「小說的總稱」,與詩歌、散文、戲劇、傳記等有所區別的一種體裁;可以指長篇、中篇、短篇等各種小說。至於「nonfiction」,則是指「非小說類文學作品」。
  Fiction的字源很有意思,它直接源自拉丁語的fictio,意思為「想像,虛構」,所以,我們所讀的小說,一般都是「想像」、「虛構」的。
  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是《唐吉訶德》。它是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在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反騎士小說。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唐吉訶德原名)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最終從夢幻中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文學評論家都稱《唐吉訶德》是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另外一本小說非常值得注意:《項狄傳》,全名為《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是18世紀英國文學大師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絕大部分是特里斯舛講述別人,主要是他父親和他叔叔的生平與見解,敘述的順序則是東一點,西一些,完全打破了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及以往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傳統敘述形式。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把《項狄傳》納為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認為其是西方小說朝意識流方向發展之源。《項狄傳》不僅被尊為「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更被譽為是現代小說的「偉大泉源和先驅」。
  西方小說勇於挑戰各種敘事風格,呈現小說的多樣性。東方的小說又是從何時開始萌芽的呢?
在中國,「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句話指的是那些淺薄瑣碎,無關治道的言論,只是為了求得高名與美譽的瑣碎之言,和崇高的「大道」相比還很遙遠。此時期所指的「小說」是指與「大道」相對的觀念,跟現代所談的「小說」涵義相去甚遠(李淑勤,2004)。
  唐朝以前,小說基本上被視為瑣碎言談、街談巷議之類,真正符合現在小說要求的作品應始於唐代的「傳奇」,像:沈既濟的〈枕中記〉、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都十分著名。閱讀這幾篇唐傳奇,我深深被故事情節與人物特性吸引。比如〈枕中記〉,故事大意是:唐開元七年(西元719年),盧生進京趕考,結果功名不就,鬱鬱不得志。一天,旅途中經過邯鄲,在客店裡遇見了學得神仙術的道士呂翁,盧生自歎貧困,道士呂翁便拿出一個瓷枕頭讓他枕上。盧生倚枕而臥,一入夢鄉便娶了美麗溫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進士,升為陝州牧、京兆尹,最後榮升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中書令,封為燕國公。他的五個孩子也高官厚祿,嫁娶高門。盧生兒孫滿堂,享盡榮華富貴。八十歲時,生病久治不癒,終於死亡。斷氣時,盧生一驚而醒,轉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呂翁仍坐在旁邊,店主人蒸的黃粱飯還沒熟哩!「黃粱一夢」的由來也是源於此。看!時間的長短在作家的描述下掌握自如,一場夢道盡一生境遇,看來順遂無比,卻也只是短暫的過場。
  因為唐傳奇有豐富廣泛的內容和傑出的寫作技巧,成為元明清的小說、戲劇發展的構想來源。小說發展至明朝,開始進入豐收的階段。明朝小說常常是從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的取材到作家整理而成的漫長歷程。清代的小說繼承白話文學的路線並發揚光大,但多是作家個人的創作,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長篇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幾本小說的精采程度大家有目共睹。
  到了現代所發展的小說,其特色為:在內容上具有強烈的寫實色彩;作家關懷人民處境;作品也反映時代社會的問題。一般的現代文學史家都認為,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的第一本白話小說。而現代白話小說跟明清時期的小說,敘事方式已不同了。

  簡單來說,小說的特性很多,現代小說指的是一種透過散文形式來模擬人生,反映人生,以吸引讀者的語文藝術,其主題、人物、故事等要素在情節的安排下,相互為用,以形成的一種豐富的文學形式。小說必然是「虛構」的,藉由「虛構」反映「真實世界」的人物、社會、主題等,甚至勾勒未來生活狀態,寫作取材與手法也不斷從生活以及其他書籍文本中汲取。讀小說,就彷彿看到不斷蛻變的文學藝術,在我們眼前展現。

少年小說跟小說的差別
同樣是以虛構的情節形式表現真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小說」與「少年小說」之間的差別為何?
  張清榮先生在《少年小說研究》一書指出:
凡是主角由兒童擔任,描述合乎兒童心理的現實及幻想故事,具備高度的文學價值,且內容及文字適合少年程度,有助於兒童各方面成長的文學作品,即是「少年小說」(張清榮,2002,頁23)。

洪文瓊先生在〈少年小說的界域問題〉一文指出:
  少年小說指涉的範疇有二,一是小說的,一是少年的。「小說」範疇指出少年小說的類別歸屬;「少年」範疇界定少年小說在「小說」中的位域,他應以適合少年閱讀為定位(馬景賢編,1996,頁14) 。

由上所述,「適合少年閱讀」的小說一般來說便是「少年小說」的界定。雖然大家會認為「少年」大概就是以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的學生為主,但我在跟許多大小讀者討論互動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有些讀者雖然已經成年,不過由於小說的敘寫方式多元,挑戰讀者的閱讀方法,常常令他們讀不下去;但他們在閱讀少年小說時,反而容易引起共鳴。而有些喜愛閱讀的少年,樂於挑戰各種小說,跳脫以年齡劃分界線的「少年小說」,跨足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敘寫方式的文學作品。
想想看:你是否常打開一本少年小說,就越看越入迷,越看越走入故事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少年小說的主角往往是兒童或少年,我們閱讀時,童年經驗由此勾起,與主角的心情與境遇產生共情,從而認同主角。你,已經是成人了,但是少年小說依舊勾動你的心弦。這跟年齡沒有關係,但跟自身經驗與閱讀方法很有關係。
因此,將「少年小說」以年齡劃分,純然是因為此類小說是以兒童或少年為主角,講述的故事情節也以少年為主,便覺得這就適合少年閱讀,這是一種普遍但容易設限的界定。我認為要再加入讀者的閱讀能力作為判斷規準,這是視讀者掌握閱讀的文本類型與方法來劃分的「閱讀年齡」。少年小說並非「只適合」少年閱讀,對於成人的閱讀培養來說,少年小說也是極佳的敲門磚。倘若說「繪本是零歲到九十九歲都適讀的文本」,那麼,「少年小說就是提升閱讀層次的最佳文本」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收錄14 場少年小說讀書會討論實例
1. 文本分析:立即掌握少年小說內容重點
2. 帶領方式:解密帶領技巧以及戲劇策略
3. 討論實例:輕鬆了解實務運用過程脈絡
4. 回饋心得:分享參與者心得和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