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你: 暢銷百萬, 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 | 誠品線上

The Untethered Soul: The Journey Beyond Yourself

作者 Michael A. Singer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覺醒的你: 暢銷百萬, 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一本讓生命徹底質變的書。歐普拉說,這本書簡直令她愛不釋手,已買書送給她認識的每一個人。張德芬說,這本書她很喜歡,看了兩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讓生命徹底質變的書。 歐普拉說,這本書簡直令她愛不釋手,已買書送給她認識的每一個人。張德芬說,這本書她很喜歡,看了兩次還想再看。◎美國熱銷超過100萬冊,心靈界經典作品!◎《臣服實驗》作者代表作,《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長銷10年,歐普拉睡前的精神資糧!如果你在尋找更深刻、更豐富、更充實的人生;如果你想探索生命真相,改變你與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如果你想活出無拘無束的自己,不被他人情緒勒索,不被社會價值綁架,這絕對是一本你不容錯過的書。作者麥克‧辛格在攻讀博士班時,無意間走上了靈性追尋之路。他計畫隱居林間潛心修行,過程中漸次了悟許多學校教育從沒提過的生命真相。憑著自身的領悟,他展開長達40年的臣服實驗,意外讓自己從一名隱居者一路成為上市公司的執行長。本書所提的觀點與方法,是他生命質變的重要關鍵,出版至今10餘年,在世界各地已影響千千萬萬名讀者開啟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哈佛醫師心能量》作者/許瑞云《人生難免會有傷》作者/黃淑文身心靈作家/李欣頻光中心主持人/周介偉《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陳德中「一拿起這本書、進入第一章,我就愛不釋手,已經不知道跟多少人分享過了。作者麥克「辛格可以幫助你找到更大的內在平靜。我要告訴任何一個正在尋找更深刻、更豐富、更充實人生的人,這本書是份禮物。我已經把它送給每個我認識的人了。」--脫口秀天后/歐普拉「東方與西方原本各自發展,麥克「辛格卻以出色的文筆為這兩大傳統搭起溝通的橋梁,教導人們如何在靈性探索乃至日常瑣事的生活中達到圓滿。佛洛伊德曾說,生命是由愛與工作構成。在這本精采的書中,辛格以雄辯滔滔、機智且令人信服的推理,指出它們同為無私奉獻的兩端,從而完成此一思想。」--Google工程總監、《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威爾「麥克「辛格在本書中帶你一步步走向『源頭』,而且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請仔細閱讀這本書,你將瞥見永恆,且不止於此。」--《看見神》作者/狄巴克‧喬布拉「本書的每一章都啟發你去靜心思考人類生存狀態受到的束縛,以及如何優雅地解開每一個結,讓靈魂飛翔。本書的精準與簡單,正反映出它大師級的風采。」--思維科學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歐迪亞「麥克「辛格為我開啟心智,達到全新的思想維度。這本書在心理與智力層面都以新穎且令人興奮的方式挑戰了我。可能得多讀幾次並且花很多時間去反思才行,但對於渴望更加了解自己與真理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必讀的好書。」--美林證券資深副總裁/路易士‧奇瓦西「接觸本書使你得以深入靈性,你將於其中發現可以映現你絕對清淨自性的鏡子。若你正在尋找不受信條與儀式阻礙的實用靈修,請閱讀此書。」--《具有國族情感的猶太人》共同作者/薩曼‧沙赫特‧撒羅米拉比「這是一本關於靈性意識之道的精采巨作,書寫清晰且強而有力。麥克「辛格為那些有意踏上靈性之旅的人提供了堅實的踏板。」--美國大學伊斯蘭和平學系主任、和平研究所教授/阿布都兒‧阿濟茲‧薩伊德「本書為世上求知若渴的靈魂帶來無窮的喜悅。」--撒拉斯瓦提國際宣道會創辦人、《今日印度教》「二○○二年之印度人」獎得主/瑪‧尤佳夏柯媞‧撒拉斯瓦提「這是一本深具影響力的書,且顯然自成一類。麥克「辛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展開一段旅程,從受自我束縛的意識開始,最後幫助我們超越短視且被控制的自我意象,到達內心自由與解脫的狀態。麥克「辛格的書是送給所有躑躅於途且渴望更豐富、充實與創新生活者的一份寶貴禮物。」--國際公認的現代瑜伽先驅/瑜伽士亞姆利特‧德賽「我讀過太多類似主題的書,但麥克‧辛格表達的方式十分獨特,讓我真的理解了。從來沒有一本書可以如此劇烈改變我的思考方式,能覺察到我讓自己的念頭掌控人生到什麼地步,真是太解脫了!」--讀者「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認為自己悲傷又孤獨的十七歲高中生、四十三歲的嫉妒人妻,以及任何一個覺得內心有一股莫名竄動能量的人。」--讀者「這是一本我敢說立刻影響了我人生的書,它提供的方法真的可以讓你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到內在平靜。」--讀者「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對生命的觀點!我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焦慮情緒,也很高興本書提供的工具讓我的焦慮一天天減輕了。」--讀者「作者說的讓人很容易明白,將很深奧的東西解釋得直白易懂。」--讀者「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重生了,以不同的視角看待生命。」--讀者「一直以來,我的情緒很容易起伏,但讀了這本書之後心情好多了。」--讀者「作者把我不曾想過的內心世界,用簡單的例子說得通俗易懂。」--讀者「這本書對遇到問題時如何思考、認知自己、解除痛苦很有幫助。它不同於一些把結果告訴我們的書,是從最根源的自我開始闡釋。」--讀者「這本書可以讓一些總是很糾結的人找到處理這種心情的方法,讓自己擺脫一些不必要的束縛,變得客觀起來。」--讀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克‧辛格(Michael A. Singer)1971年取得佛羅里達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繼續攻讀博士,期間有過一次深刻的內在覺醒,之後就閉關,專注於靈修。1975年創立「宇宙聖堂」,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瑜伽與靈修中心,任何宗教或信仰派別的人都可以來此體驗內在平靜。長期以來,辛格在商業界、藝術界、教育界、健康產業與環保等方面貢獻卓著,近幾年則定期受邀回母校佛羅里達大學的「正念日」(Mindfulness Day)演講。其著作內容整合東西哲學,且皆為《紐約時報》與亞馬遜書店暢銷書。著有《覺醒的你》《臣服實驗》等書。■譯者簡介賴隆彥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誌社資深編輯。譯作有:《覺醒的你》《不思量的藝術》《禪悅在當下》《無常》《正念之道》《一心走路》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本認識靈性與能量的入門書/黃淑文〈前言〉「找自己」的旅程第1部 覺醒的關鍵1.誰在你腦袋裡說話?2.擺脫內在的室友3.通往自由的關鍵提問4.你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第2部 體驗能量的存在5.打破封閉自己的習慣6.敞開心,讓生命事件通過7.保護自己,永遠無法自由第3部 讓自己自由8.放下,才能終結負面循環9.除去心中的刺10.你有能力讓自己自由11.別把生命耗費在逃避痛苦上第4部 跨越心牆12.拆除思想築成的牆13.超越你為自己打造的牢籠14.愈想安穩,愈容易陷入恐慌第5部 活出生命15.你想要真正的快樂嗎?16.不抗拒生命之流17.直視死亡,才能時刻活出生命18 活在最佳平衡點上19 神的慈愛之眼

商品規格

書名 / 覺醒的你: 暢銷百萬, 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
作者 / Michael A. Singer
簡介 / 覺醒的你: 暢銷百萬, 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一本讓生命徹底質變的書。歐普拉說,這本書簡直令她愛不釋手,已買書送給她認識的每一個人。張德芬說,這本書她很喜歡,看了兩次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754888
ISBN10 / 9861754881
EAN / 9789861754888
誠品26碼 / 2681549361005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推薦序〉

一本認識靈性與能量的入門書

(黃淑文/心靈繪畫師、YAI國際靜心引導師、《人生難免會有傷》作者)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當頭棒喝、茅塞頓開的感動。原來,我們都被自己騙了。

那些我們心痛到不能呼吸的,難堪到無法抬頭的,恐懼到坐立難安的種種痛苦,其實是大腦投射出來的幻象。

經歷種種痛苦難堪恐懼的你,不是真正的你。所謂的你,不是你所經歷的事件和情緒。真正的你,是觀看自己經歷各種喜怒哀樂、目睹所有一切的人。(就像現在,有一個你,正在看著自己看這一篇文章,那個觀看者,才是真正的你。)

或許你會問,如果那些痛苦、情緒、腦中種種雜亂的聲音都不是你,那麼你如何從假我的幻象中跳脫出來呢?

作者麥克.辛格一再點醒我們,「你不是事件,而是經歷事件的人。」你唯一能從生命獲得的東西,只是體驗它、經歷它所獲得的成長。

「若你釋放並讓能量通過,它就會消失。當痛苦在心中出現時,假如你放鬆並真的敢於面對,它就會過去。每一次你放鬆、放下時,就會有一小片痛苦永遠離開。」如同麥克.辛格所言,你要做的,就只是釋放,讓曾經糾結過你的痛苦通過你,讓騷亂的能量自由來去,只要察覺你正在做什麼就好。你抓得愈緊、愈執著,甚至築一道牆壓抑自己,反而把自己凍結在裡面。

不要怕,接受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你只是陪著自己經歷所有的旅程。你看著自己哭,看著自己笑,看著自己站上成就的舞臺。你要清醒的是,那些哭著、笑著、戴上光環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覺知這一切事物的你,你的意識獨立在外並覺知所有的一切。你是覺知者,觀察者,見證者。藉由覺知你在覺知,你學會讓每個事件自由地通過你,你學會放下、放鬆,不再黏溺在裡面,你的靈性就因此覺醒。

麥克.辛格在書中把內在的靈性能量比喻成太陽,不管你有沒有察覺,相信不相信,你是好人壞人,它永遠無條件地照耀著你。如果你躲避陽光好幾年,後來選擇走出黑暗,陽光依然會持續照耀你,如同你從未離開。你不必道歉,只需要抬頭看著太陽,你會發現,只要你願意,它永遠都在。

和內在的能量連結,就只是一個簡單的意願,「告訴自己別封閉,永遠保持開放。」就像水龍頭開關,你打開,能量就流進來;你關上,就鎖住能量。真的,就這麼簡單。控制開關的人,其實是你自己。只要你願意放鬆與開放,巨大的能量就會在你的內在湧現。

麥克.辛格說,快樂其實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因為我們為快樂設定限制,才會失去生命最簡單的快樂。「你創造的任何條件都會限制你的快樂,你必須給出一個無條件的答案。如果你決定這輩子從此刻起都要快樂,你不只會快樂,還會開悟。」

「你不是來地球受苦的,你的苦幫不了任何人。有無數你還沒想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問題並非它們會不會發生,事情會發生的,真正的問題是:無論發生什麼,你是否都想要快樂?」

麥克.辛格的手上好像有一把利劍,他幫我們斬去三千煩惱絲,歸納出生命至簡至純的真理。看著這本書,幾度眼睛濡溼,一部分是感動,一部分是感歎我們活得太傻,把自己搞得太複雜、太辛苦。

麥克.辛格犀利細膩的教導,翻轉了我們慣有的認知。遵照他提供的步驟、方法,順著生命自然的流動,把自己敞開,並對自己誠實,你可以輕鬆簡單地回復生命的豐盛和快樂。

這是一本認識靈性與能量的入門書,誠摯推薦給讀者。





〈前言〉

「找自己」的旅程



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莎士比亞



這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句,是《哈姆雷特》第一幕中,波洛涅斯對其子雷歐提斯說的話,聽來淺白易懂。意思是要對別人保持誠實,必須先忠於自己。但若雷歐提斯完全對自己誠實,會發現父親說的話有如捕風捉影。究竟我們應該忠於哪個「自己」?是心情不好時出現的那個自己,或是犯錯時感到卑微的那個自己?是沮喪苦惱時怨天尤人的那個自己,還是生命光鮮亮麗時的那個自己?

從這些問題可見,「自我」的概念似乎比我們原先想的更難懂一點。若雷歐提斯接觸到傳統心理學,事情或許還有一線曙光。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將人格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認為,本我是人原始的動物本性,超我是社會灌輸給我們的價值體系,自我則是面對外在世界的代表,努力在前述兩大力量之間保持平衡。不過這套說法對年輕的雷歐提斯並無幫助。在這些相互抗衡的力量之中,我們究竟該忠於哪一個?

我們再次發現,事情並不像看到的那麼簡單。如果我們勇於看穿「自我」一詞的表面,會浮現很多人不願面對的問題:「我生命的各種面貌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嗎?或者只有一個我?若是如此,會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進行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但不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既不求教於心理學家,也不理會哲學家;不會在古老的宗教觀點中爭論及選擇,或是訴諸民意調查的統計支持。我們會轉向對研究主體有具體直接認識的單一來源,求助一位在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收集能解決此一大哉問必要資料的專家。那位專家就是你。

但在你興奮過頭或打退堂鼓之前,得先澄清一件事:你對事情的看法與意見並不是我們要的。此外,我們對你讀過的書、上過的課或參加過的專題討論都不感興趣,只關心你親身經歷的直覺體驗。我們不要你的知識,而是要你的直接經驗。沒錯,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會失敗,因為你的「自我」就是不折不扣的你,在一切時間空間的那個你。我們只須把它挑出來,畢竟,混在裡頭容易令人困惑。

本書各章是一面面鏡子,幫助你從不同角度看清「自我」。雖然即將展開的是內在的旅程,但會引出你生命的每一個面向,只要你願意以最自然與直覺的方式誠實看待自己。切記,若我們在找「自我」的根源,其實就是在找你。

閱讀本書會發現,在一些深入的主題上,你比自己以為的知道更多。事實上,你早已明白如何找到自己,不過是一時分心與迷惘而已。只要重新對準焦點就會了解,你不只有能力找到自己,還能解放自己。做或不做,完全由你決定。只要跟著本書的章節逐步完成內在旅程,你將不會再有困惑,不會再缺少力量,不會再責怪別人,會確切知道該做些什麼。如果你選擇繼續致力於了悟自我的旅程,將會對真正的你生起極大的敬意。只有到這個時候,你才能完全體會那個忠告的深刻意涵:「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自己忠實。」



【內容連載】



1 誰在你腦袋裡說話?



「糟了!我想不起她的名字。她叫什麼?該死,她走過來了。她叫……莎莉……蘇?她昨天才告訴我,怎麼會忘了呢?這下糗大了。」



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腦袋裡的對話從來不曾停止,一直在進行著?你想過它為什麼講個不停嗎?講的內容和時機又是如何決定的呢?有多少成真?又有多少是要緊的?如果你現在聽見:「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腦袋裡根本沒有任何聲音!」──這正是這裡所說的那個在腦中說話的聲音。

如果你夠機伶,會花點時間退後一步,檢視這個聲音,進一步認識它。問題在於距離太近,很難保持客觀,你必須往後退,看它講話。你在開車時,聽到如下的內心對話:



「我應該打電話給佛瑞德才對。天啊!真不敢相信我竟然忘了!他一定氣炸了,可能從此再也不跟我說話。也許現在應該停車打給他。不,我現在不想停車……」



請注意,正反兩面的聲音都有。它不在乎是哪一面,只是一直說個不停。當你覺得累了、想睡了,腦袋裡的聲音會說:



「我在幹什麼?我還不能睡。我忘了打給佛瑞德。剛剛在車裡有想到卻沒打,如果現在不打電話……啊!算了,太晚了,我現在不應該打給他。想這些做什麼?我得睡了。可惡,現在睡不著,我一點也不累了,但明天有重要的事,必須早點起來。」



難怪你睡不著!你怎麼能忍受那個聲音一直說個不停呢?就算它再悅耳動聽,還是會干擾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如果花點時間觀察這個在腦中進行的聲音,你首先會察覺,它永遠不會停止,滔滔不絕地唱著獨腳戲。你若看見有人一直走來走去喃喃自語,一定會覺得他很怪異。你會納悶:「如果他是說話的人,又是聆聽的人,那麼他在說話之前就知道會說出什麼話,這有什麼意義?」你腦袋裡的聲音也一樣。它為什麼說個不停?說的人是你,聽的人也是你,當這個聲音提出抗議時,抗議的對象是誰?又可能說服誰?

這令人十分困惑。你聽:



「我想我應該結婚。不!你知道你還沒準備好,你會後悔的。但我愛他。得了吧,你對湯姆也有那種感覺,如果你嫁給他了呢?」



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它只想找個舒服的地方休息,只要覺得有幫助,轉瞬間就換邊站。即使發現錯誤,它也不會停下來,只會調整觀點,然後繼續。只要加以留意,這些心理模式便會清楚呈現。第一次發現腦袋一直說個不停時,真的是滿震撼的,你甚至可能會對它吼叫,要它住口,卻只是徒勞無功。然後你才明白,是那個聲音在對那個聲音吼叫:



「住口!我要睡了。你為什麼一直說個不停?」



顯然,你不能用這樣的方式讓它住口。讓自己從喋喋不休之中解脫的最佳方式是退後,冷眼以對。只要將那個「聲音」當作對你說話的發聲裝置就好,別花心思,只要看著它。無論那「聲音」說什麼,都一樣;不管內容好壞,世俗或神聖,都無所謂,因為它仍只是你腦袋裡說話的聲音。事實上,唯一能讓你和那個「聲音」保持距離的方式,是停止分辨它在說什麼,不要去想它說的這個是你,另一個不是你。你聽見它說話,顯然它就不是你。你是聽到那個「聲音」的人,你是覺察它說話的人。

它說話時,你確實有聽到,不是嗎?現在讓它說「嗨」,多說幾次,在裡面大喊!你能聽到自己在裡面說「嗨」嗎?當然可以。有個聲音在說話,而覺察那說話聲音的人是你。問題在於,覺察說「嗨」的聲音容易,難的是領會到無論那聲音說什麼,都只是個說話的聲音,而你正在聽。那個聲音講的都是你,並沒有別的。假設你正看著花盆、相片與書這三樣東西,有人問你:「這些東西裡面哪個是你?」你會說:「都不是!我是正在看你放在我面前的東西的人。無論你放什麼,我都是那個在看的人。」瞧,這正是主體認知不同客體的行為。聽內在的聲音也是如此。它說什麼都沒差別,你是覺知它的人。只要你認為它說的某件事是你,其他事則不是你,就不客觀了。你可能想將自己想成說好事的那個部分,但那依然只是說話的聲音。你或許會喜歡它所說的,但那並不是你。

成長真正的關鍵,在於了悟你並不是頭腦的聲音,而是聽到它的人。若不了解這點,你便可能會試著去想像那聲音所說的許多事情當中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人們在「試著找到自己」的名義下經歷許多變化,想找出這些聲音中的哪一個,或他們許多人格面向中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答案很簡單:全都不是。

若你客觀地觀察,會發現這些聲音所說的內容很多是無意義的。大多數的談話只是浪費時間與能量。事實上,不管你的頭腦說什麼,生命大都順著非你所能掌控的力量展現。就好像白天太陽是否升起,並非你晚上盤算所能決定。可以確定的是,太陽會升起,然後會落下。世上有無數的事情發生,你愛怎麼想都可以,但生命的巨輪依然會持續轉動。

事實上,你的思惟對這個世界造成的衝擊遠不如你一廂情願的想像。如果願意客觀地觀察你所有的想法,便會明白其中大多無關宏旨,除了你之外,對任何事或任何人都沒什麼影響,只是讓你對現在、過去或未來發生的事感覺好或壞而已。把時間花在希望明天別下雨是徒勞無功的,你的想法無法改變雨滴。有一天你會明白,無盡的內在私語是沒用的,而且不需要一直去盤算每件事。最後你會了解,問題的真正原因不在生命本身,而是頭腦在生命中的騷動。

這裡出現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內在的聲音是無意義且不需要的,為什麼還會存在?回答這個問題的訣竅在於了解為何要說那些話。例如某些情況下,腦中聲音說話的起因如同茶壺水滾時會鳴叫,亦即不斷累積的內在能量需要釋放。你若客觀地觀察便會發現,當內在緊張、恐懼或貪欲的能量持續增強時,聲音將變得極其活躍。對某人生氣時,你顯然會很想咒罵他,試著觀察看看,有多少次甚至在你發現之前,內在的咒罵聲便已展開。當能量在你裡面累積時,你會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那個聲音之所以說話是因為你的內在不平靜,而說話可以釋放能量。

然而你會察覺到,就算沒有任何困擾,它也有話說。你在街上走路時,它會這麼說:



「看那隻狗,是隻拉不拉多耶!嘿,那輛車上還有另一隻狗。牠很像我的第一隻狗,小黑。哇,那裡有輛老爺車,掛著阿拉斯加的車牌,在這裡可真罕見!」



它其實是擔任旁白,為你敘述這個世界。但你為什麼需要這個?你已經看見外面發生的事,透過腦中的聲音對自己複述有什麼幫助呢?你應該仔細審視這點。只要簡單一瞥,你立刻就能細數所見事物的無數細節。看見一棵樹時,你輕而易舉便可看見樹枝、樹葉與花苞,為什麼還必須說出已經看見的東西呢?



「看這棵山茱萸!青翠的綠葉襯托著白花。哇,這裡有好多花,滿滿都是!」



仔細研究便會發現,那些敘述讓你面對周遭世界感到更自在。就像在後座指揮駕駛一樣,你會覺得事物似乎更在控制之中,真的覺得和它們有著某種關係。樹,不再只是世上與你無關的一棵樹,而是你看見、貼上標籤並判斷過的一棵樹。藉由在腦中敘述它,而將那份對這個世界的最初直接體驗帶入你的思想領域。它與你的其他想法合併,建構出價值體系與歷史經驗。





9 除去心中的刺



靈性旅程是不斷的轉變。為了成長,你不能再費力維持不變,必須學習擁抱變化。而需要改變的重要領域之一,是解決個人問題的方式。我們往往企圖藉由保護自己來解決內在的混亂、困擾,而真正的轉變就從擁抱問題,並視之為成長動力開始。為了了解這個過程如何進行,我們來檢視以下的狀況。

想像你的手臂上有根直接觸及神經的刺,碰到時會非常痛。因為太痛了,這根刺成了嚴重的問題。你難以入睡,因為會壓到它;你很難靠近人,因為別人可能會碰到。這根刺讓你的日常生活變得很麻煩,你甚至無法在林中散步,因為樹枝可能會擦到刺。這根刺是你困擾的根源,而要解決問題,你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既然外物碰到刺會令你覺得困擾,就必須確保沒有東西碰到它。第二個選擇是:既然外物碰到刺會令你覺得困擾,就必須把它拔掉。信不信由你,這個選擇將影響你的餘生,是為你的未來奠定基礎的核心級結構性決定之一。

先來看看第一個選擇,探索它會如何影響你的人生。如果你決定必須避免外物碰到刺,那會成為一輩子的工作。若你想去林中散步,就必須修剪樹枝,以確保你不會擦到;由於你睡覺時經常翻身,會碰到刺,所以也必須設法解決此事。或許可以設計一個保護裝置。如果真的投入很多心力,而且你的辦法似乎可行,你會認為問題已經解決。你會說:「我現在可以睡覺了。你知道嗎?我應該上電視接受表揚。任何被刺困擾的人都可以買到我的保護裝置,我甚至還能從中賺取專利費。」

因此,現在你的整個生活都以這根刺為中心,並引以為傲。你持續修剪樹枝,並在晚上穿戴保護裝置上床。但現在有了新的問題——你戀愛了。這是個問題,因為以你的狀況,連擁抱都很困難。沒有人能碰你,因為可能會碰到刺。所以,你設計了另一項裝置,可以靠近人而不真的接觸。最後,你決定你想要完全的機動性,再也不必擔心刺,於是製作了一項全天候裝置,晚上不用解開帶子,也不必在擁抱或從事其他日常活動時換裝。但它很重,因此你為它裝上輪子,以液壓控制,並設置碰撞感應器。那真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裝置。

當然,你必須修改屋子裡的每扇門,好讓保護裝置通過,但至少現在你可以過日子了,可以去工作,可以睡覺,也可以靠近人。因此,你對所有人宣布:「我已經解決問題了。我是自由人,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可以做想做的事。這根刺過去一直主宰我的生活,往後再也不會了。」

事實上,這根刺完全主宰你整個生活。它影響一切決定,包括你去哪裡、喜歡和誰在一起,以及誰喜歡和你在一起。它決定你可以去哪裡工作、可以住在怎樣的房子裡,以及晚上可以睡在哪種床上。說到底,這根刺正在主宰你生活的每個面向。

事實證明,保護自己遠離問題的生活,完全反映了問題本身。你沒有解決任何事。若不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企圖保護自己遠離問題,它終將主宰你的生活,最後你只惦念著問題,而見樹不見林。你自以為,因為縮小了問題造成的痛苦,所以已經解決問題了,但是並沒有,你所做的只是投入整個人生去避開問題而已。如今它成了你的世界中心,無所不在。

為了將刺的比喻運用到你整個人生,我以寂寞為例。假設你內在有很深的孤寂感,深沉到讓你晚上睡不好、白天很敏感。你內心經常感到劇痛而造成很大的困擾;你很難專注於工作,並且難以應付每天的人際互動;此外,雖然非常寂寞,卻經常很難親近人。瞧!寂寞就像刺一樣,在你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造成痛苦與困擾。但就人心而言,我們不只有一根刺,對寂寞、對他人的拒絕、對身體外觀、對心智能力,我們都很敏感。我們帶著許多刺走來走去,刺激的部位又剛好位於最敏感的心,這些刺隨時都可能被某樣東西碰到,而造成內心痛苦。

和手臂上的刺一樣,對於這些內在的刺,你也有兩個選擇。當然,拔出那根刺顯然要好很多。既然可以直接將刺去掉就好,沒有理由把一輩子都花在保護那根刺不被碰到。一旦去掉刺,你就真的擺脫它了。內在的刺也一樣可以拔掉,但假如你選擇保留卻不想被這些刺煩擾,就必須改變你的生活,以避開會刺激它們的種種狀況。如果你很寂寞,就必須避免去情侶常出現的地方;如果害怕遭到拒絕,就必須避免和人太親近。但如果你這麼做,就跟為了避免手臂上的刺被碰到而修剪林中樹木沒兩樣。你企圖調整生活,去配合你的刺。在前面的例子裡,刺是外在的,現在它們是內在的。

寂寞時,你發現自己在思索該如何排遣寂寞。要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才不會讓自己覺得那麼孤獨?請注意,你不是在問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問如何保護自己不去感受到寂寞。你的方法不是避開那樣的狀況,就是利用人、地、事作為保護盾。最後,你會落得像手臂上有刺的人一樣,寂寞將主宰你的整個人生。你會和讓你感覺不那麼寂寞的人結婚,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那完全和避開刺造成的痛苦而非取出刺一樣。你並未移除寂寞的根源,而只是企圖保護自己不感受到寂寞,萬一伴侶死亡或離開,寂寞會再次煩擾你。當外在狀況無法保護你避開來自內在的事物時,問題就回來了。

如果不去除刺,最後要擔負的除了刺,還有因企圖避開它而牽扯進來的每件事。若你夠幸運,找到有辦法減輕孤寂感的人,你就會開始擔心和對方保持關係。為了避開問題,反而增加了問題。這就和使用保護裝置彌補刺的缺陷一樣,你必須因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允許核心問題留下之際,它便向外擴展為多重問題。你根本不會想到乾脆拔掉那根刺好了,反之,你看見的唯一解決辦法是試著避免感覺到它。現在你沒有選擇,只能去修正每件會影響到它的事。你必須擔心穿著與談吐,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因為那可能影響你的寂寞感或對愛的渴求。如果有人對你產生好感,減輕了你的寂寞,你便希望自己可以說:「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你開心?我可以變成你想要的任何模樣,就是不想再感受到長期以來的寂寞。」

你現在多了這個擔心兩人關係的包袱,這創造了一種潛在的緊張與不舒服的體驗,甚至可能影響晚上的睡眠。但事實上,你體驗到的不舒服根本不是寂寞。那個不舒服來自這些永無止境的念頭:「我這麼說對嗎?她/他真的喜歡我嗎?或者,我只是在欺騙自己?」根本問題現在被埋在這些較淺層的問題底下,而這些問題都只是為了迴避深層的問題。事情因此變得非常複雜,人們最後是利用親密關係來掩蓋自己的刺。如果你們在乎彼此,就會被期待要調整行為,以避免碰到彼此的弱點。

大家就是這麼做的,讓內在的刺帶來的恐懼影響行為,結果限制了自己的生活,就像手臂上有刺的人一樣。歸根結柢,如果內在有困擾,你就必須做選擇:可以往外發展以避免有所感覺,藉此彌補那個困擾的缺陷;或者,你可以直接去除刺,而不把生活的焦點放在上面。

別懷疑你去除內在困擾根本原因的能力,它真的有可能消失。你可以深入觀察內在,觸及你的存在核心,並決定你不希望你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你的生活,你想擺脫它。你想要和人說話,是因為發現他們很有趣,而不是因為你寂寞;你想要和人建立關係,是因為你真的喜歡對方,而不是因為需要對方喜歡你;你想要愛,是因為你真的愛,而不是因為你需要避開內在的問題。

你如何讓自己自由?在最深的意義上,你藉由找到自己而讓自己自由。你不是你感受到的痛苦,也不是經常焦慮的那個部分。這些困擾和你完全無關,你是察覺這些事的人。因為你的意識獨立於外並覺知這些事,所以你能讓自己自由。要讓自己擺脫內在的刺,只須停止和它們廝混。愈是接觸,愈會刺激它們。因為你總是努力找事做以避免感覺到這些刺,所以它們沒有機會自然地結束。如果你想要,可以允許困擾出現,然後放下。由於內在的刺只是過去被堵住的能量,因此可以釋放,問題是,你不是完全避開會讓它們釋放的狀況,就是以保護自己之名把它們又往下推回去。

假設你坐在家裡看電視,看得很愉快,直到看見男女主角陷入愛河。突然,你覺得很寂寞,但身旁沒有人關心你。有趣的是,幾分鐘前你還好好的。這個例子顯示刺一直在你心裡,只是還沒被觸發,直到有東西碰到它。你覺得自己的心就像被掏空或陷落了,很不舒服。你忽然感到很脆弱,並開始想到其他幾次被獨自留下的時候、想到曾經傷害你的人。過去積存的能量從心裡釋放,並產生種種念頭。現在,你不是高興地在看電視,而是獨自坐著,陷入思緒與情緒的浪潮中。

想要解決這件事,除了吃東西、打電話給某人,或是做其他緩和情緒的事之外,你還能怎麼做?你可以做的是覺察到你覺察到了。你可以覺察你的意識先前在看電視,如今則在看你內在的肥皂劇。觀看此事的人是你,主體;你看的東西是客體。空虛的感覺是客體,是你感受到的東西。但誰在感覺?你的解脫之道是去覺察誰在覺察。真的就是這麼簡單,比帶有軸承、輪子與液壓系統的保護裝置簡單多了,你要做的只是覺察誰在感覺寂寞。那個覺察的人已經自由了。如果想要擺脫這些能量,就必須允許它們通過你,而非掩藏在你裡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