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 | 誠品線上

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

作者 柏木哲夫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思考死亡,就是思考自己的存在;了解死亡,才能消除對死亡的不安與恐懼。 美國「安寧療護」博士、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 東京大學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思考死亡,就是思考自己的存在; 了解死亡,才能消除對死亡的不安與恐懼。 美國「安寧療護」博士、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 東京大學醫學博士、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病房創辦人/曹朝榮 封底書介: 死亡,是自然的過程,也是無可避免的宿命。當生命即將對你說再見時,你準 備用甚麼方式向生命揮別呢? 本書主要在闡述「安寧療護」的理念,為享有「日本安寧療護之父」美譽的柏 木哲夫醫師的最新著作。內容深入淺出,故事生動感人,是一本極實用的普遍級 「生死教育」讀本。 「安寧療護」是在幫助癌症病人解除身心靈的整體性痛苦,並找回生命的尊 嚴,和生活的品質;同時注重家屬的悲傷輔導。從1967年英國首倡以來,已被 肯定為臨終病人照護上的主流模式,不只在醫學上,在社會文化上也是影響深遠 的革命性運動。 作者介紹: 柏木哲夫,1965年大阪大學醫學系畢業。1969-1972年於華盛頓大 學進修美國精神醫學。1972年返日,於淀川基督教醫院設立精神神經科,組織 團隊實際執行臨終照顧,同時在院內接受成為內科醫師的訓練,1984年成立安 寧病房。 1994年獲得日美醫學功勞獎。曾三次來台,為國內從事安寧療護的醫療人員演 講,並協助台灣發展安寧療護。現為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系教授、淀川基督教醫院 安寧病房榮譽執行長,及日本緩和醫療學會理事長。 著有《生與死的支柱》《對臨死之人的照顧》《了解人與心》《死亡教育》《看護臨 死的所愛之人》《傾聽臨終病人的心聲》等書。 譯者簡介 曹玉人,1977年出生於台南市,台大心理系畢業。 國小時,因害怕死亡降臨親人身上,而不斷思考「死亡」。大學三年級時,在父 親的引領下,開始接觸安寧療護。 「多與他們聊天,握握他們的手,或只靜靜陪在他們身邊傾聽」,是他最想為末 期病人做的事。她認為,愈了解死亡,就愈能領悟:人生,活得快樂最重要! 目 錄 推薦序 重新將醫學帶回人性的安寧療護 /趙可式 醫病倫理的省思 /曹朝榮 原 序 譯 序 現代的死亡現象 關於醫院死 生命品質與末期的治療 安寧療護的工作 居家療護 緩和醫療 安樂死與尊嚴死 傾聽癌症患者的心聲 癌症病情的告知 有關癌症 臨終照顧及幽默 死別的悲傷│預期性悲傷 死別的悲傷│事後的悲傷 年老及死亡 附錄 書摘:: 3.生命品質與末期的治療 三小時與三天 最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QOL」這個名詞,是為「Quality Of Life」的縮寫, 我 們翻成「生命的品質」。Life是「生活」或「生命」,quality則是「品質」的意 思。「生命的品質」和末期病人的醫療有什麼關係呢? 記得曾照顧過一位五七歲的癌症末期病人,在我認定她只能再活數天的時候,她 的 長子跑來找我商量,希望能把她接回去,他說媽媽也表示想回家。於是我親自問 她 的意願,她很小聲的對我說:「醫生,拜託你想辦法讓我回家吧!」由她堅定的 語 氣,我接收到隱藏的訊息:「請讓我死在家裡吧!」那時候她必須戴氧氣罩、吊 點 滴,若拆除這些設備讓她回家會很危險,所以我有點猶豫,但衝著她這句話我決 定 允許她出院,並交代她兒子如果有什麼問題立刻打電話來。回去三個小時之後, 她 兒子就打過來說媽媽的情況好像不太穩定,希望我能去看一下。開車到她家只需 要 五分鐘,但她卻已經在這短短時間內去世了。完全沒料到竟然會這麼快就死亡, 出 院才三小時而已啊!我很懊悔自己讓她出院回家,心情非常低落。 當事情處理好,準備回去的時候,她兒子過來說:「醫生,真不知道該怎麼謝謝 你 才好。她在家裡的這三小時,對我們來說比在醫院三天更有意義……」一個禮拜 後 舉行葬禮,他特地來醫院道謝,提到他爸爸前幾年也因得了癌症去世,「那時候 根 本沒想到爸爸的生活會過得怎麼樣,只是拚命幫他延長生命,讓他活久一點,完 全 忽略他生命的內涵。」 生命內涵與生命長度 古希伯來書中有一段話:「重要的並不是活的時間長短,而是如何去生活。」意 思 是說,時間並不是重點,如何讓這段時間過得有意義才最重要。一位臨床醫生也 曾 說:「以前只是一味地延續人類生命,現在應該要著重於怎麼讓人的生活過得有 意 義」,這與古希伯來書那段話的內容類似,不過是換成從醫學層面論述而已。雖 然 延長生命是醫療的第一目標,但不只純粹加長病人的生命時間,在其中注入生命 活 力也很重要的。 以前我們都只看重「量」(quantity),現在必須更重視「品質」或「內涵」 (quality),也就是應該要以「生命內涵」(quality of life)取代「生命長 度」(quantity of life)的觀念了。 生命內涵的重要性 WHO(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一場活動中提到:「adds life to years」,為「賦 與年歲以生命」的意思,也就是把活力注入生命中。只有軀體活著還不夠,「心」 也要充滿能量,而不是行屍走肉。WHO希望人們不只想到生命的時間長短,也 能考 慮如何讓人生變得有價值,過高品質、比較充實的生活。 「生命內涵」這概念是從臨終照顧(terminal care)及安寧療護(hospice care)的觀念衍生出來的。我並不是要否定生命時間長短的重要性,不過若只是 拖 延時間,這就有待討論了。不顧一切,埋首於生命的延長對病人是否值得?我認 為 把他們從痛苦中解放,讓他們能與別人互動,而可在精神上得到支持的狀態中迎 接 死亡,這些比「長命百歲」更重要。 解除疼痛才能保障生命品質 末期病人的「生命品質」要高,希望讓癌症末期病人的剩餘時間能過得充實,讓 他 們「生命品質」仍能維持在某個水準,必須具備五項條件。 第一項條件是,「疼痛及其他不舒服症狀的控制」。 癌症末期病人有疼痛、噁心、便秘等症狀,可能還會身體虛軟、喘不過氣,這些 都 使「生命品質」降低。病人在痛苦狀態下,開始覺得自己要過「人」的生活而不 想 茍延殘喘,甚至認為只要能解決疼痛問題,即使會減短生命也無所謂。可見為了 保 障「生命品質」,身體疼痛的解除是有必要的。 第二項條件是,「身體可以活動」。 對病人而言,能不能下床走動,是生活上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會影響病 人 的心理狀態。 約有八○%的乳癌末期病人,癌細胞會轉移到骨頭。若是轉移到脊椎骨而壓迫周 圍 的神經,走路就有困難。如果嚴重一點,可能會造成腳部麻痺,根本不能走,很 多 事情就必須靠別人幫忙,沒辦法自己做。這意味著此人的生活品質會大幅下降。 不 能依自己意志讓身體自由活動,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領略這份難過、憂鬱及 無 助吧!別人是不可能像他們有那麼深的體會。 我要自己做! 一位五七歲,罹患乳癌的病人,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脊椎,時常會有強烈難耐 的 疼痛,再加下肢麻痺,使她不得不整天都躺在床上。她住進安寧病房的時候就已 經 處於明顯的憂鬱狀態了,只希望我們能幫她解除這種痛苦,沒有其他要求。 顯然她當時最迫切需要的是疼痛的解除,於是我們注射嗎啡,讓她不必再因持續 與 疼痛交戰而弄得精疲力盡,進步得可以看報紙、電視,或和訪客聊天,看事情的 態 度也比較樂觀,已經慢慢走出憂鬱狀態。 雖然疼痛減輕,情緒不再那麼低落,但因為下肢麻痺,還是必須整天躺在床上, 沒 辦法隨意移動身體。這對她來說簡直是酷刑!在沒生病的時候,她的活動量就比 別 人大,精力相當旺盛,現在卻要她整天都躺在床上不能動,不是悶死她嗎!雖然 曾 說只要解決身體疼痛,別無他求,但在身體疼痛獲得改善之後,開始表示想靠自 己 力量從床上坐起來,而不是一直躺著。由於她雙腳已經麻痺,即使手腕的力量再 強,要坐起來也是很吃力的,所以我們與物理治療師商量,決定做一些訓練設法 改 善。 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病人先伸出左手抓牢病床右邊的扶手上方,再用右手抓 住 下方,並以右手肘當支軸,兩臂用力,試著把整個身體撐起來,之後把左手放到 左 邊的扶手。這樣不就可以順利的在床上坐起來了嗎! 她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坐起來之後,仍然覺得不滿意,竟然希望也能站起來。這工 程 可浩大了!你們一定感到很疑惑吧!雙腳麻痺怎麼可能站得起來!?不要太驚 訝,這 位物理治療師的確讓病人的美夢成真!他特地帶了一張搖椅似的直立平床,把病 人 背部貼緊床面綁起來,雙手放在兩旁的扶手,靠手腕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這樣 她 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了。 沒想到願望真的實現,她非常興奮的對每個人說:「以前整天躺在床上看到的都 是 天花板,現在能站起來了!視野變得更廣,心胸好像也就跟著寬敞許多呢!」此 時 我才真正瞭解到可以活動身體對病人的意義多麼重大! 有人會認為讓末期病人接受復健訓練是件很殘忍的事,都已經快死了,何必再增 加 他們的負擔!?未免太不體貼病人了吧!但由上面那位病人的例子,可知復健不只 是 要改善身體狀況,同時對心理也會產生變化。 傾聽與社會需求 第三項條件是,「精神上的充實感」。 即使解決肉體的疼痛,可以活動身體,如果感覺強烈的不安、恐懼、憂鬱,此人 整 體的生命品質也不會很高,精神上的滿足和身體疼痛獲得改善一樣重要。於是我 們 花心思安排病人的生活環境,讓他們不那麼焦躁憂慮。就以我們的安寧病房來說, 通常會鼓勵病人多與家屬互動,家屬隨時都能來探望病人,沒有時間限制,是二 四 小時開放的,而且只要願意,甚至可以在病人身邊過夜。這些安排和規定增加了 病 人與家屬彼此間的溝通,讓病人的精神狀況比較穩定。 不只是與家屬,與醫療人員的互動也會影響病人精神狀態的穩定度。與病人建立 良 好的互動溝通關係,基本的原則就是「傾聽」。「聽」,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 「hear」,純粹只是聽,把對方的話當耳邊風,從左耳進去再由右耳出來;另一 種 是「listen」,是用「心」聽,表露出他的關心。 病人當然希望醫療人員都會重視他說的話,而不只是單純的「聽」,所以即使再 怎 麼忙,我們還是盡可能集中注意力去聽病人的傾吐。 第四項條件是,「社交生活的充實感」。 住院病人常因長期待在醫院覺得很悶,希望出去走走,想和外界有接觸、聯繫, 這 是社會需求(social need)。若此需求未被滿足,社交的充實度就偏低,所以要 儘可能安排不會完全與社會隔離的生活環境,讓病人仍有機會接觸外在世界。 我們安寧病房准許病人把慣用的家具、桌子或椅子搬到病房,這不只因為尊重病 人 過去與現在的生活,也是希望能保持他們與過去生活或社會間的關聯,讓他們不 要 與外界隔絕。 為什麼是我? 第五項條件是,「心靈上的滿足」。 當癌細胞漸漸擴大、死亡慢慢接近的時候,有些病人開始會問:「為什麼是我得 癌 症?我還這麼年輕,為什麼是我先死呢?」「為什麼是我?」(why me ?)這類問 題已經超出精神層面的範圍而進入心靈的領域。每個病人應該都會遇到心靈方面 的 煩惱,有些病人可能會因此而重新探究人生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我人生的意 義 是什麼?我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面對這些狀況,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該如 何 做回應呢? 三種和解 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的四十四歲患者,在前幾年就與丈夫分居,和高中三年級的兒 子 相依為命。病發後,她兒子就有些不良行為,常翹課不去學校,讓她覺得很擔心, 加上她爸爸的高血壓讓她不得不操心,心情自然很煩悶。 她剛住院的時候,精神狀況很不穩定,煩躁不安,情緒起伏很大,常聽到她對醫 療 人員大呼小叫,不過犯了點小錯也要嚴厲斥責,發洩她的不滿。過些時候,她開 始 抱怨:「為什麼只有我必須受到這種折磨呢!」 我們開會討論要如何應對這位病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比較合適。其實仔 細 分析她的狀況就不難體諒她這種情緒變化:複雜的家庭問題,年紀輕輕,才四四 歲 就被宣判得了末期癌症,又要承受劇烈的身體疼痛,也難怪精神上會不穩定。於 是 我們決定用「耐心」克服困境,體諒她忿恨不平的情緒反應,並盡量幫她解決日 常 生活上的困難及需要。 另外,我們也讓她服用嗎啡以控制疼痛。這些對策慢慢發揮功效,她的情緒變得 比 較穩定了,有時候還會露出笑容,也常常聽到她和一位基督徒的護士唱讚美歌。 當身體和精神上都趨於穩定之後,我們讓她出院,過了三個月卻因為便秘、嘔吐、 食慾不振、身體虛軟、憂鬱症,又被送回來。她再度處於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很 擔 心自己這次住院可能會因病情加重,必須整天躺在床上,而且她知道自己必須接 受 即將死亡的事實,所以常會說:「早點死算了!那樣就輕鬆了。」「乾脆殺了我 吧!」「活得這麼痛苦,還不如死掉算了!」「真不知道自己活這麼久是為了什 麼!」「根本沒有人真正了解我的痛苦!」顯然她正遭受心靈上強烈的折磨,需 要 我們給予靈性照護。 這段期間由於護士和牧師的照顧,讓她更虔誠的信仰基督教,並在死前一個月接 受 洗禮,藉「洗禮」這項儀式,她完成三種和解。 第一種是「與神和解」。 她以前根本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沒機會體驗到因信仰產生的安定感。有了信仰 之 後,心靈上變得實在、寧靜,不再覺得飄忽不定。 第二種是「與自己和解」。 以前她總認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現在已經逐漸相信只 要 虔誠的信仰神,祂會接受我們。「與神和解」也代表了她能接受原本的自己,這 不 就是與自己和解嗎! 第三種是「與周圍的人和解」。 以前只知一味的譴責丈夫,從沒有自我反省,現在她為那種不成熟的態度請求她 丈 夫原諒,想改善與丈夫之間的關係。這變化讓她兒子也產生改變而已經順利的高 中 畢業了。不只是與家人,與醫療人員也達成和解。在接受洗禮之後,她為自己以 前 的任性向所有醫療人員道歉。 價值觀的改變 另一種心靈上的問題是價值觀的改變。本來對工作非常熱中的人,在得了癌症之 後 才開始反省:「以前怎麼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早知道應該多陪陪家人。」於 是 病人的價值觀會發生變化,常看到本來生活都被工作佔滿的病人隨著病情加重, 希 望整天都和家人在一起,想用最後剩餘的日子來補償以前沒辦法與他們在一起的 遺 憾。 靈性照護並不是把我們的價值觀硬塞進病人腦中,而是去傾聽病人這類的需求, 儘 量滿足他們。 4.安寧療護的工作 安寧療護的歷史 安寧療護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當時很多信徒前往基督教聖地││耶路 撒 冷朝聖,途中難免有人會累倒,或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於是朝聖途中的修道院熱 心 的給予幫助,至少讓他們能吃飽睡足,成為安寧療護的開端。 安寧療護的對象隨著歷史演進而有變化,當痲瘋病盛行時,幫助這類病人;肺結 核 流行的時代就改而照顧肺結核病人。 現代安寧療護工作的對象,主要是癌症末期病人,最近歐美有些國家也開始接收 愛 滋病患者。 安寧療護的定義 日本安寧療護始於一九七三年,淀川基督教醫院。第一棟安寧醫院││聖隸安寧 醫 院,則建於一九八一年。目前全國已設立六○家安寧醫院,其中政府正式認可的 有 三五家。 雖然我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對「安寧療護」還是很模糊,安寧療護的定義是什 麼 呢?根據美國安寧協會指出: 「所謂安寧療護,主要是有計畫的讓末期病人及其家屬,在醫院或在家接受持續 性 的醫療及照護。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團隊負責安寧療護工作,包括減輕病人或家 屬 因疾病引發的身體上、精神上、社會性、宗教性、經濟上的痛苦,並給予支持援 助。」 由這段定義得知,安寧療護的對象不只病人,也包括家屬;進行療護的場所也不 限 於醫院,也可以是居家照顧的方式。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照料病人,是整個團隊 在 擔負照顧的工作,而不單單只是醫生或護士的責任。病人和家屬會產生整體性的 痛 苦,不只是身體上的痛苦而已。 安寧療護的七項工作 安寧療護工作大致可依其英文「HOSPICE」的各個字母分成七類。 H代表「Hospitality」,慇懃。對待病人和家屬的態度要親切。 O代表「Organized Care」,有組織、有系統的照顧。主要是強調團隊的重要性。 安寧療護不只是醫生和護士的工作,還需要社工、神職人員、復健師等其他專家 的 共同協助,形成團隊力量,才能對病人有所幫助。 S代表「Symptom Control」,症狀控制,為安寧療護最重要的工作。癌症末期病 人 會有疼痛、嘔吐、呼吸困難等不舒服症狀,我們必須好好控制這些症狀,以減低 他 們的痛苦。 P代表「Psychological Support」,精神上的支持。即使解除身體疼痛,心理上的 問題依然存在,例如寂寞、不安、憂鬱,所以精神上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I代表「Individualized Care」,注重個別差異的照顧。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盡相 同,不能用一樣的態度來對待,必須注意他們的個別性。 C代表「Communication」,溝通。這不只是病人與醫師、護士或家屬的溝通,家 屬 與家屬之間,有時候甚至病人與寵物或大自然之間也會有溝通。 E代表「Education」,教育。把安寧療護或末期疾病醫療的觀念納入醫學教育或 護 理教育,讓更多人知道這類資訊。 不是整天看天花板生活 慇懃指的就是「親切的態度」,包括「硬體的設施」和「軟體的服務」。 硬體設施方面,必須佈置一個明亮、寬廣、安靜、溫暖的環境空間,讓病人可以 偶 爾去病房外的客廳坐坐,或到庭園散散步,而不是整天都只能待在自己房間,看 天 花板生活,這太不近人情、太沒人性了! 在服務上,病人常有的困擾是「洗澡」。日本人很享受洗澡那段時間,對他們來 說 這是很重大的問題。所以只要病人很想泡澡,即使有點發燒,我們仍准予他泡澡。 我們安寧病房還有下午茶會,可以讓家屬和醫療人員坐下來喝茶聊天。 提供團隊的照顧 前面也略微提到,為了滿足病人和家屬種種需求,必須有各類專家來提供專業技 術 和訓練,所以安寧療護是「團隊」的照顧,不是只靠醫生護士而已。 醫師主要的工作為「臨終照顧」(terminal care),是對病人身體上不舒服的症 狀或疼痛加以控制,減緩他們所受的痛苦,除了必須具備與疼痛控制,及其他症 狀 控制相關的知識及技術外,也要有溫和成熟的個性,才能和其他科的醫師,如內 科 或外科醫師,及護士有良好的合作溝通。 對護士的要求主要是基本的護理技術,能夠傾聽病人,最好是還具備可以理解人 際 互動的能力,例如病人與家屬間的關係、病人的個性如何等等。雖然護士被教導 要 配合醫生,但有時候也必須把自己的意見清楚表達出來讓醫生知道,而不是盲目 遵 從醫生的指示。 社工和神職人員 除了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外,病人與家屬也可能遇到經濟、人際關係方面的困難, 甚至是葬禮、遺產等社會性問題。對於這類煩惱,即使醫生和護士知道了也無能 為 力,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讓他們去處理,這時候就需要社工人員出面,提供相關 資 訊來幫助病人與家屬。 即使不知道自己得什麼病,當病情逐漸加重時,就會強烈感受到死亡的氣息而開 始 覺得恐慌。此時神職人員的介入就可以讓病人在心靈上得到寧靜。 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藥劑師 在前面「我要自己做!」的故事中,知道病人希望即使再怎麼衰弱,也想靠自己 的 意志及力量活動身軀,如走路、坐下來、站起來等動作。這時候物理治療師可用 專 業知識幫他們做復健訓練。一旦身體活動不再是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生命品 質」就能大大提升。 末期病人如果整天躺在床上,任何事都不能做的話,會使「生命品質」下降。職 能 治療師就是鼓勵他們找事情做,如刺繡、縫紉或繪畫,可依個人情況或興趣來選 擇。有事可做,生活才會充滿活力。 至於藥劑師的工作,主要是提供藥物方面的最新資訊,讓醫生使用藥物控制病人 身 體症狀時有更多選擇。 營養師、音樂治療師、志工 你們可能想不到食物竟然對「生命品質」也有影響吧!病人有時因生理因素,沒 什 麼胃口,但不吃對身體又不好,於是營養師必須想辦法讓病人都能快樂享受用餐 時 間,雖然有點麻煩,但可以調查病人喜好及對食物的特別要求。 音樂治療師這種比較偏向另類的治療角色,最近在日本漸漸受到重視。所謂的音 樂 治療,是讓病人聽喜歡的音樂,或和病人一起演奏,來慰藉病人心靈。 大家通常會把焦點放在前面所介紹的工作者身上,而容易忽略志工的重要性。他 們 幫病人做些生活上的瑣事,有時候陪病人散散步,整理花園,甚至製作病人擦拭 的 毛巾等等,這些工作都是想要讓病人能過得舒服一點,生活品質更好。 症狀控制及精神上的支持 疾病發展到末期階段,會出現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疼痛、食慾不振、肚子不舒 服 、全身疲累、嘔吐感、呼吸困難、失眠、便秘、口渴等,病人根本沒辦法好好生 活。所以症狀控制,尤其是疼痛的控制,非常重要。 即使身體痛苦改善,病人還是覺得不快樂,因為他們心理上的煩惱沒得到解決。 最 常聽到他們抱怨:會感到寂寞、難過、憂鬱、煩躁。這時候最好的因應方式就是 坐 在病床旁邊,握著病人的手,傾聽並支持病人。 注重個別差異 一位病人希望能到朋友經營的小旅舍住幾天,但因為生病而一直沒機會。後來她 虛 弱到只能躺在床上,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的時候,她丈夫和女兒商量後決定,無 論 如何都要幫她達成這個願望。既然她不能走,就用背的!於是她丈夫就背著她去 那 家旅舍。她本來在安寧病房的時候沒什麼食慾,只吃一、兩口稀飯,到那裡竟然 每 餐可以吃下一碗! 另有一位病人是突然對她女兒說想配一付新眼鏡,因為她看東西都模模糊糊的、 看 不清楚。那時候醫生已判定她只剩兩三天可活,病人本身也知道所剩日子不多, 所 以當女兒聽到媽媽這個要求時,不免有點驚訝。本來認為她只能再活兩三天而已, 去配付新的眼鏡也戴不到幾次,所以打算不理她,但又想到這是媽媽最後的願望, 以後就不可能有機會幫她做任何事了,於是請眼科醫師為媽媽配一付新眼鏡。病 人 戴上之後,很滿意的說:「嗯!這樣好多了,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過她只戴了 那 麼一天,第二天就去世了。也許有人認為這麼做不值得,才為了讓她戴那麼一天 去 配付新眼鏡。但對家屬而言,「能夠實現病人最後的願望」所代表的意義可不只 如 此,這麼做他們才不會在病人去世後,懊悔沒有替他做些事而覺得遺憾。 以我們這群沒生病的人看來,病人提出的這些願望根本不合理,可以說是任性, 但 我們必須明瞭病人自知死期快到,在此情況下,難道不會想達成某些願望嗎?他 們 也知道不合理,但總要說出來試試看,他們不想放棄任何可以實現願望的機會! 還有一位病人因為病情加重而逐漸消瘦,連假牙都戴不住,使他沒辦法吃固態食 物,每餐都只能吃液態的。有天他對他太太說想吃壽喜燒,希望能幫他做一套新 的 假牙。雖然他太太認為他已經衰弱到根本就沒辦法咬,而且新假牙也不一定派得 上 用場,但因為這是他最後的願望,所以才請牙醫師幫忙做一套新的假牙,並特地 為 他準備了壽喜燒。他戴上新假牙,把小小碎片的肉放進嘴裡,直誇好吃,露出很 滿 足的表情。新假牙只用那麼一次,因為三天後他就去世了。他太太非常傷心,但 她 的悲傷也因為想到病人那時滿足快樂的表情而得到些安慰。 上面的故事都說明實現病人的願望,不只對病人本身,甚至對家屬也有其重要意 義。 溝通 一說到「溝通」,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但這裡所指的「溝 通」,範圍更廣。 溝通的基本原則是「與病人平視」。如果站著和病人說話,病人會有壓迫感,因 為 他們必須用仰望的姿勢來接收對方投「下」的視線。在我們安寧病房頂樓的花園, 常會看到護士坐著和病人聊天,彼此的視線不是往上或往下,而是平視,讓病人 不 會感到壓迫。 除了「眼神」之外,我們要能同理病人。看到他們那麼難過,不禁想說聲加油, 但 我們都明白即使病人多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既成的事實,此時說「加油」不是有 點 諷刺嗎!不如多去體會他們難受的心情,讓他們知道我們能瞭解他們的感受,才 不 致挑起病人情緒的激烈起伏。 另外,還要注意詢問病人情況時所用的問句,這是我自己當病人之後才體悟到的。 一九九六年底到一九九七年初,我因為肺炎而住院兩個禮拜,生活空間上的狹隘 使 心理也隨之變得敏感,所以這段期間看到很多自己以前都不曾注意的事。我認為 醫 生一定要有當過病人的經驗,才能體會病人真正的情形是如何。 我發現如果病人只能回答「是」或「不是」,這實在很悲哀。試想當護士問病人: 「今天咳嗽的情況有沒有好一點?」病人只能回答「有」或「沒有」,沒辦法再 向 護士說他今天胃口不好,因為這樣的詢問根本無法讓病人說出他真正的訴求。對 病 人來說,今天的食慾不好比昨天的咳嗽更重要,是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但護士 因 為這個病人昨天的咳嗽情形很嚴重,所以今天才想到要先問咳嗽的情況有沒有改 善。 去看有便秘問題的病人時,常會問:「通便比較順暢了嗎?」病人也許因前一晚 曾 灌腸,通便已經沒有問題,就在他想說出今天遇到的困難時,卻問他通便有沒有 比 較順,病人說不定還認為這個醫生真不通情理呢(日文中的「通便不順」和「不 通 情理」同音)! 有了當病人的經驗之後,我才回想原來自己曾經也這樣問病人,尤其在很忙碌的 時 候,就先問自己想獲得答案的那個問題。這提醒我在詢問病人的情況時,盡量避 免 用「是非題」,而改用「今天覺得如何?」之類的開放式問法會比較好,如此病 人 就可以說出「今天」遇到的困難或問題了。 各式各樣的溝通 依病人情況,溝通型態也有不同。有些病人抱怨:「為什麼會得到癌症」或「為 什 麼這麼年輕就死」等,這類情形就需要宗教性的溝通。 不只醫療人員與病人之間,家屬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也很重要。有位胃癌末期病人, 只要是他太太煮的菜就能吃得比較多,剛好我們安寧病房有兩間廚房,可以讓他 太 太每天都來為他做菜,並一起享受晚餐。此外,病人與病人之間的互動也不容忽 略,由於同病相憐的緣故,使他們能互相給予支持扶助。 我也曾看過病人與寵物之間的溝通。一位手腳都已經無法動彈的病人在某次我去 看 診時,喃喃的唸著:「艾爾沙……艾爾沙……」。詢問她家屬後,得知她叫的是和 她共同生活十八年的狗,於是我請她家屬立刻把那隻狗帶來醫院。狗來了之後, 病 人竟然抬起她的左手撫摸牠!她的手腳本來都已經沒辦法動的啊!可見溝通或 互動 的範圍不只拘限於人和人之間,也可以是與寵物之間,或甚至是與無生物之間的 溝 通。 教育 最近有些醫學院的學生對安寧療護工作感興趣,希望可以利用暑假期間來安寧病 房 跟診學習,我們很高興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樂意提供讓他們能實際體驗的機會。 如 此的教育不只要在安寧病房,也有必要納入終生教育及學校教育中。參與安寧療 護 工作的人員可以在不同場合與別人分享他們的實際經驗,讓更多人對安寧療護有 正 確的認識。 與安寧療護教育不可分割的是「死亡教育」。在美國小學的教科書裡有一章節是 談 論「寵物的死與人類的死」,到中學、高中、大學也有些相關課程,也就是說孩 子 小學階段就開始接受死亡教育,甚至在終生教育中也針對一般民眾或老年人舉辦 一 系列的講座。可見美國人對死亡教育相當重視。 和美國相比,日本死亡教育的實施才剛起步,還很缺乏,尤其是必須直接面對死 亡 的醫學系和護理學校,教授課程中需要加入更多有關安寧療護或人類死亡的內 容, 而且把這些資料加以整理,編成教科書,推廣安寧療護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在終 生 教育中,最近有關安寧療護工作的介紹及與死亡教育相關的活動也增多,依目前 世 界的趨勢,將來一定會非常盛行。 今後的課題 安寧療護在日本算是一種新的工作和想法,設立更多的安寧療護服務機構是必要 的。 政府對居家照顧的重視,加上很多病人想在家裡迎接死亡,無論如何都希望能死 在 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因此在以後的安寧療護工作,居家療護也佔很重要的地位。 對於症狀控制,我們也有必要研究一些新的方法。現在對身體疼痛的控制已經可 達 九○%以上,但仍有一些非常強烈的疼痛沒辦法獲得改善。幸好現在每天都不斷 有 新的資訊讓我們能吸收學習,並把這些新技巧運用到病人身上。 一般人似乎對安寧病房有些誤解,認為「安寧病房的花費很貴」。其實根本沒這 回 事,因為有健康保險,所以費用和一般醫院差不多。雖然有時候必須用到個別房 間,而會再加收額外費用,大約數千元到一萬元日幣不等,與一般醫院沒多大差 別。不過如果在經濟上真的無法負擔,大部分的安寧病房會給予特別優待,可以 讓 他們免費使用。

商品規格

書名 / 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
作者 / 柏木哲夫
簡介 / 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思考死亡,就是思考自己的存在;了解死亡,才能消除對死亡的不安與恐懼。 美國「安寧療護」博士、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 東京大學醫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6796968
ISBN10 / 9576796962
EAN / 9789576796968
誠品26碼 / 2611227253001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