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記憶: 新冠
作者 | 楊志鵬 |
---|---|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2020庚子記憶: 新冠:《2020庚子記憶》不僅記事,更在反思,整部作品以天道、天倫、仁心、人心為主軸,以天燈、天眼、天水、天殤等多種意象為符號,表達了作者在中國智慧中 |
作者 | 楊志鵬 |
---|---|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2020庚子記憶: 新冠:《2020庚子記憶》不僅記事,更在反思,整部作品以天道、天倫、仁心、人心為主軸,以天燈、天眼、天水、天殤等多種意象為符號,表達了作者在中國智慧中 |
內容簡介 《2020 庚子記憶》不僅記事,更在反思,整部作品以天道、天倫、仁心、人心為主軸,以天燈、天眼、天水、天殤等多種意象為符號,表達了作者在中國智慧中,尋找關於人生宇宙真諦的命題,許多關於生命的詰問,會在這部小說的閱讀中,得到獨特的答案。 作者以深厚的文學功底,深沉的情感抒發,深刻的哲學思考,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疫情抗擊中,淒美、淒然、壯烈、光亮的生命長卷! 疫情在庚子年無預警襲來,牽引著無數人的命運產生翻天巨浪。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上演著令人痛徹心扉的真實故事…… 他人生不算太高的願望,在突然而至的災難面前,被徹底粉碎,一切變得那麼殘酷,那樣令人不可接受。他帶著死不瞑目的遺憾,離開了他至親的人,離開了他本不該在這個春天離開的世界…… 著名作家楊志鵬最新推出的一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系列長篇小說,由《天燈》、《天倫》、《天誡》三組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連的篇章構成。描寫了華至圍、李天倫、王冠三個不同家庭,在突然遭遇新冠疫情時,命運所發生的不可思議的巨大變化。他們分別以崇高的醫德、至誠的親情、巨額的財富,構成了典型的三個不同的中國式家庭。透視出人類在巨大災難面前,自救和他救的眾生百態圖景 華至圍的女兒逆行趕回江城,與父母一起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不幸感染病毒去世,沒能實現與也是醫生的未婚夫李道新,走進婚姻殿堂的願望,和隨後同樣感染病毒離世的道心,一起以年輕的生命,演繹了一曲淒美的愛情絕唱,讓中年喪女的華至圍夫婦,遭遇了人生無法彌補的巨大打擊。 李天倫則以一生的努力,終於將兒子善福,女兒雲渺、雲夢培養成人,在剛剛享受天倫之樂時,慘遭兒女感染病毒雙亡的慘劇,最終突發心臟病逝世,留下五歲的外孫明兒,一個人在黑暗中等待姥爺的復活。養子善福與妹妹雲渺相守歲月,以絕美的純潔之情,譜寫了物質時代幾乎絕跡的浪漫愛情。可當他們以百倍的努力,換來短暫的平靜幸福生活時,卻在突然遭遇的疫情中去世,將一個殘破的家庭,留給了七十多歲的父親。一幕又一幕的慘烈圖景,告訴人類怎麼應對與苦難的遭遇。 而《天誡》中的「毒王」王冠,在多個城市,開有冠雄連鎖海鮮酒樓,擁有巨額財富,卻在奇怪的婚姻家庭中,找不到一點親情與溫暖,以具有鮮明物質特色的土豪方式,換取李天倫二十四歲的小女兒雲夢懷上他的孩子,企圖以六十得子的喜悅,找回終生沒有得到的親情。就在他美夢快要成真之時,由於蠻橫霸道,明明從疫區返回,卻大擺酒宴,致使三百多人隔離觀察,成為靈北市名副其實的「毒王」,最終以生命的代價,詮釋了他的野蠻、任性和殘忍所應受到的懲罰。處於生死關口的王冠,終於為自己的殘忍、貪婪付出了代價,他在向華至圍所在醫院捐贈醫療用品的同時,準備疫情過後改變經營項目時,死亡帶走了他的一切。意味深長的生命結局,留給活著的人以黃鐘大呂般的驚醒與震撼。 疫情期間,每天接到四面八方朋友的資訊,其悲憤、悲涼、傷感,還有無數的感動,好像這種記錄,不足以表達厚重的感受,只有藝術創作才可容納。想不到下筆後,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就有了這個十多萬字的系列長篇。寫完後,心裡好受了一些,以此表達對那些奮勇向前的人們的敬意,表達對危難中這個民族、以及世界疫情中遭受同樣苦難的人們的深情。──楊志鵬
各界推薦 ※【網友留言】 敢於在此時寫小說表現抗疫者,必是最關注這場災難的人,必是心懷慈悲的人,也必是找到了他的獨特敘述視角的人。──著名作家 宋清海 認真拜讀,很感動。現實的悲劇,與長遠的祈福,很好的地融合在一起了,化作一盞盞天燈,照亮這個苦霧瀰漫的人間。天燈:既是致敬,更是祈願。──著名評論家 魯太光 看到最後,眼淚模糊了雙眼,擋住了視線。向逆行者致敬。──網友 風鈴 小說樸素詳實的敘事方式,讓人分不清是故事,還是事實,但災難卻是沒有戲劇性可言的。──網友 蓮寶 我們的安寧是這些白衣戰士用生命換來的。櫻花盛開時,我們不能忘記寒冬裡曾經照亮我們的那盞天燈……──網友 峰巒疊翠
作者介紹 楊志鵬楊志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漢中洋縣人,武漢大學畢業,文學學士學位。在青藏高原有過十二年軍旅生涯,1985年轉業至青海省文化廳《現代人》雜誌社工作,1989年移居青島,就職於青島開發區新聞中心。2002年獲青島市表彰的改革開放以來百位優秀引進人才。創意策劃組織實施青島一切智園、博勝苑、陝西漢中天漢文化公園人文景觀等大型藝術風景區及景觀群雕,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曾青島開發區第一屆、第二屆文聯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百年惶惑》、《世事天機》、《百年密意》,長篇紀實散文《行願無盡》等數百萬字的作品。《世事天機》有瑞典文版、台灣繁體版出版。《百年密意》獲第三屆路遙文學獎入圍獎,多部(篇)作品獲全國及省市文學獎。主編有《中國作家三千言》等多種圖書。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庚子疫情的心靈碑塔 ——楊志鵬《2020庚子記憶》序辭 前言 疫情與天誡 第一章 天燈 第二章 天倫 一、天眼 二、天水 三、天殤 第三章 天誡 第四章 天道 附錄: 庚子年春節拾記 讀者留言選
書名 / | 2020庚子記憶: 新冠 |
---|---|
作者 / | 楊志鵬 |
簡介 / | 2020庚子記憶: 新冠:《2020庚子記憶》不僅記事,更在反思,整部作品以天道、天倫、仁心、人心為主軸,以天燈、天眼、天水、天殤等多種意象為符號,表達了作者在中國智慧中 |
出版社 /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528517 |
ISBN10 / | 986352851X |
EAN / | 9789863528517 |
誠品26碼 / | 2681879757004 |
頁數 / | 38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獻給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方的所有白衣天使!
著名作家楊志鵬最新推出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長篇小說
當確診數字不斷飆升,我們所能做的,是什麼?
令全球戰慄的殘酷現實,看不到盡頭的長期抗戰
疫情的襲捲,帶走了無數生命,也留給活著的人驚醒與震撼……
一部與人類重大事件同步產生的重要作品
推薦序 : ※【推薦序】:
庚子疫情的心靈碑塔
——楊志鵬《2020庚子記憶》序辭
知名作家 余世存
在新冠病毒仍肆虐世界之際,志鵬先生為我們奉獻出一部反映疫情生態的小說《庚子記憶》,大概會有人懷疑它的意義。在真實世界的人物、事件和資訊尚且沒有完全為我們消化之時,在現實社會的疫情、災難尚未完全被我們戰勝之時,一部虛構的書能夠起什麼作用呢?但展讀《庚子記憶》,如同很多先睹為快的讀者所言,即受到了震撼,欲罷不能。通讀下來,我們被志鵬先生展現的世界感動,我們經受了一次次的精神洗禮。這是一部及時的記憶之書,又是一部有深意的救贖和安魂之書。
疫情,涉及到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可寫的角度和領域極為豐富複雜。但《庚子記憶》選取的故事極為簡單,它講述了三個家庭的遭遇,以近乎「速寫」、「白描」的方式來展現中國典型家庭的生態,在面對災難時自救救他的經驗教訓。跟一般小說重點塑造一兩個主人公不同,《庚子記憶》對三個家庭所有成員的介紹都沒有遺漏,這是作者心懷慈悲被,面向蒼生,把我們社會的大眾都當作主角的嘗試。即小說不僅立足於個體、個別,也對涉及到的眾多人都給其應有的尊重,都還原其存在的合理性,從而也彰顯其存在的得失,在多聲部中推動眾生的和諧和自我完善。
我們中國人曾有「死者為大」的說法,現代以來,科技、經濟和政治生活裹挾了很多人,使得現代人多以為人生有限,得抓緊時間享用人生,人們對死亡敬而遠之,因為死者一死百死,一了百了,死無意義,了無意義,等等。儘管平時仍有眾多的死亡,但死亡並沒有給其周圍以足夠的教益。這其實是現代社會的一大業力,即個體的、零星的死亡沒能給社會的演進施與有益的影響。如果考察現代文明在此方面的狀態,我們發現,個體的死亡儘管無時無刻地發生著,但不足以參與文明社會的成熟。在科技、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成就面前,現代文明反而一再變得輕浮、虛榮、單向度。只有大災難事件,如一戰、二戰、越戰、九一一等級別的事件,才多少能夠能鞭策現代文明的反思或成熟。而對於前現代的國家社會來說,無論是大饑荒、大內戰、大地震、大洪水,還是因為政策導致的國家級別的死亡,仍不足以鞭策其躍進為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員。
這個現代社會的悲劇,使文明在取得空前成就時也造成了空前的業力。用中國文化的話來說,政無準的,經濟爭霸,科技縱欲,士無特操,媒體無良,精英下流,小人德草……於是,我們看到面對空前的人類災難,精英民眾都顯得缺德少教。一切古典文明都關注人本身,一如孔子所示範的「問人不問馬」,但庚子疫情中,我們很少看到個人表達其無助時具有的恐懼和憤怒,很少看到個人對精神和物質條件的實實在在的要求,很少看到個體飄忽不安的心理波動和安頓方法,我們看到太多有關「白衣戰士」、「武漢加油」、「志願英雄」一類類型化的說辭。傳統中國文化一再強調「兵者不詳之器也」,一如老子總結的「勝而不美」,但我們看到太多有關「大國戰疫」、「可歌可泣」一類感恩、讚美、頂禮的說辭。
疫情,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操縱了也正操縱著我們的心性。很多人感歎,庚子年的生活就是一再見證歷史;而我們很多人也一再為歷史所改變。從當初的慌亂、恐懼、悲憤,到後來劇情反轉的看戲,到今天的為方方日記的撕裂,對疫情的習以為常,對真理在我信念在我的自以為是和自負,對想像中的敵人漢奸的痛恨,蝙蝠、野生動物、中國或美國,都為我們替罪或成為可甩則甩的鍋,等等,我們的呼吸之間、我們的一念之間,就這樣為外界所控,為外界而朝三暮四。因此,無論是當初的恐慌憤怒,還是中間網路輿情一度排山倒海的民意宣示,都沒有鞭策我們獲得長足的心性進步。到今天社會近乎麻木的承受隨順,說明我們仍回到了「時光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的生活,我們在當代世界跟胞與之間、跟他人之間沒有建立起最低限度的相處或倫理共識。
這也是《庚子記憶》的目的之一所在。現實沒有達到的進步,作者可以在小說中行使其造物主的功能,讓筆下的人物和家庭獲得進步;歷史沒有完成的任務,作者可以代為完成。當然,作者並非向壁虛構,疫情期間,那個去世的武漢護士的微信,那個一家死亡的導演的絕筆,那個在家守護死去了幾天的爺爺的小男孩,都顯示出我們人類人性的本然之善。作者把這些靈台空明的一點之善,鋪陳開來,就成為小說中三個家庭眾多人物在面臨生離死別時或解脫或成熟的感人圖景。這種感人,跟疫情期間,一些當政者或有資源者的無能、拖延、專橫,一些網友們的無知、失教、自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個意義上,庚子疫情的最大教訓,就是成為小說中的個人和家庭成長的奇點,從奇點爆炸出的世界,使人們仍有夢,使家國天下和文明仍得以「萌芽」新生。
在一般人印象中,庚子疫情慘烈、緊張、慌亂,但作者筆下的人物,多有應對的從容,這既得益於作者本人的正信悲憫,也源於這些人物多在生死的前沿掙扎,他們跟我們這些苟免者不同,他們在煎熬,在獲得「臨終的眼」,在告別難捨的生之艱難和生之燦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展開或描寫極為詳實,跟我們從媒體中看到的亂象不同,跟一般人以為的亂時苟活一性命的印象有所不同,作者筆下的「性命」都有各自的現實和理想,有各自的目標和性情;固然,活著、活下去是大家的追求,但臨難時的複雜心理仍都發乎情,歸於愛,止於至善。這跟疫情期間逝者們臨終前曝光的微信、遺囑一樣,也跟東西方災難中臨死前人們的呼喊、告白一致。
這其中有作者的用心。志鵬先生刪繁就簡,讓每一家庭的成員們在生死關頭開始一段奇特的旅程。我們中國人認為,逝者臨終前的心路就是要把此前的人生道路一一走過,生者臨終關懷的方法也是把臨終者的人生一一回顧。這個再現的過程即是生死對話的飛躍,是逝者能解脫、生者能成熟的關鍵,是生者和死者各自消業的關鍵。每一眾生及其家庭在成長過程中都承擔著其業力,並由眾生本人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生成新的業力,即使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較圓滿的華至圍醫生一家,也有著並不圓滿的遺憾,更有著青春夭折的悲劇。而在作者筆下,這個再現的過程就是呈現眾生百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又是個人和家庭成長新生的過程。是的,儘管現實中的我們還要歷劫,但小說中的人物多已解劫度厄,儘管現實中的國家、網路和我們還很幼稚,但小說中的個人和家庭已經成長。作者「速寫」勾勒的筆觸雖然還有淺嘗輒止,沒能更為宏闊的寫盡社會的業力、環境的業力,但已經足夠我們從中讀出人情人生的悲喜、莊重、善良和美。
對仍在繼續的庚子疫情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有很多未知,也有很多爭論。我們至今不知道它的源頭,從「躺槍」的蝙蝠到某病毒所,都一度讓我們消耗了不少不必要的情緒。我們至今沒有研發出有效的疫苗,舉全國之力、舉全世界之力,仍只能回到人人自保安全自求多福的狀態,這在「科技萬能」的今天幾乎是一種諷刺,更應是一種教訓,借作者之言,這就是對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大「天誡」。我們也不知道,隔離居家的生活是否讓社會大眾獲得某種倫理共識,即我們在宅居享受天倫之樂時,修齊治平的人類能否正心誠意地將天倫真正歸隊,借作者之言,人類的生活應該有著敬畏天地自然的「天倫」。我們還不知道,權威、聖賢、哲人、詩人的當下言路、心路和思路,那些眾生失魂落魄在黑暗中摸索生活的「天燈」在哪裡。但我們應該感謝志鵬先生,在人生社會不確定的時候,他為我們帶來了「天燈」、「天倫」、「天誡」「天道」。
疫情還在展開,文明也仍在努力。我們並不知道,是「封城」、「割據」的成績更正當優秀,還是「群體免疫」的作業更正當有效,任何試圖評比的做法都難以一言九鼎,蓋棺定論。我們也不知道,此次疫情帶來的對個體管控的社會措施和技術手段是否正當,個體讓渡權利活著是否意味著現代文明已經跟傳統「脫鉤」,個體和人類都必然生活在技術服務也是技術綁架的時代。我們還不知道,此次疫情能否像曾經的世界大戰一樣,在人類遭受巨大創傷之後推動我們的文明:政治民主、經濟自由、文化多元、個體獨立、生命智慧。但正像擔憂或鼓吹各國「脫鉤」的論調都承認的,在當代,個體或國家社會越來越依賴於外部世界。鴻蒙雖然有待開鑿,但星鏈已經上天,我們是一體的。文明證實了大德們一再弘揚的,我們人類人情有著無緣大慈異體同悲之善。我們今天因呼吸之間而保持某種距離,只是一種消業或救贖。任何試圖隔離我們的,都是一種權宜或罪錯。
這也是《庚子記憶》刪繁就簡後顯得有些「單純」的原因,小說中每個家庭成員並不是活在童話的世界,而是跟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各類生態相關聯著。在這個複雜的生態中,華至圍一家為何能出淤泥而不染,展現出醫者的仁心?李天倫一家又如何能從內地底層掙扎到江城生活,還能保持當初的淳樸善良?毒王王冠一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暴發戶生活,如何獲得活著的理由和意義的?他們三家人最終聯繫到一起,是偶然還是必然?這些問題在作者的留白中顯示出巨大的張力,有著讀者參與的巨大空間。但作者以其全然的悲憫和理解的同情,為生死送行,為我們描寫了小說中多個人物明其明德、至止於善的歷程,讓我們對此波及人類文明的疫情仍能立其功德懷抱莫大的樂觀和信心。人們,也就是我們,應該也必然能夠功行圓滿、成就正果、歷劫新生。
我因此向大家推薦志鵬先生的這部小說,儘管張文宏醫生、艾芬醫生以及在一線戰鬥的其他眾多白衣戰士和志願者更有資格來寫序介紹。這部小說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它的重要甚至高於一些實錄的日記、書信;如哲人所言,詩比歷史更真實。在疫情期間,我曾經提請人們超越對事件的本能反應,多注意現代文明的角度,多注意傳統文化的態度。現在,志鵬先生立足於傳統文化的佛法,為我們迴向了一部精彩感人的小說。在載道或明心的意義上,人類重大事件是塔,小說是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是為序。
2020年5月5日立夏,寫於北京旭輝。
內文 : 他向妻子嚴妍求婚時,租用了一條大船,帶著一群哥們到長江上夜遊,當明月當空時,他突然掏出戒指,跪在小師妹嚴妍跟前,向她求婚。嚴妍是他讀博士班時的小師妹,比他小六歲,他們雖然認識三四年了,可確定男女朋友關係不到一年。嚴妍面對那樣的場面,一時愣在那兒,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在哥們一片「嫁給至圍」的喊聲中,突然從船艙裡飛出九十九盞天燈,在明淨的夜空,圍成一個花環,每一盞天燈,像一朵盛開的玫瑰,位於中心的那盞天燈上,掉下一條潔白的飄帶,上面用發光字打著「嚴妍完美」四個字,嚴妍當場被感動得淚流滿面,她沒有伸出手指,而是撲上去抱住了他,在他的耳邊說:「跟你生生世世。」
他沒有想到,偶爾一次講給女兒的這段浪漫史,竟然被她牢牢記住了。他看著女兒說:「這個好辦,不就是抄襲一下過去的創意嗎?」
女兒說:「現在的新材料比過去豐富多了,要什麼造型就能做成什麼造型,爸爸一定出彩。」
他說:「沒有問題。」接著,他趁熱打鐵說,「爸爸要你太晚了,你什麼時候補上爸爸這個遺憾?」
女兒說:「一定會的。」
他說:「我的好閨女,你參加工作已經一年了,連一個影子我也沒有見過,混成個剩女怎麼辦呀?」
女兒說:「你對女兒的魅力太缺乏自信了吧。」
他笑著說:「我對你媽媽的魅力充滿自信。」
女兒說:「這不就對了。」
他笑了,女兒又說:「男人五官端正、女人貌美如花,又因純粹的愛情而結合,爸爸應該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
他們談話到此結束,想想女兒也不過二十五歲,離剩女還有一段距離。本來這段時間,女兒在北京的一家醫院參與學術交流活動,說春節她代替一個同事值班,等過完節再回來與爸爸媽媽團聚,想不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一月二十二號深夜,她給媽媽打電話,說她已經想好了,要立即返回醫院。
妻子接到女兒的電話,一時說不出話來。她在現場,知道事情的嚴峻,她無法判斷事態的發展會是怎樣,醫院裡已經有醫護人員感染了,不知道下一個感染者會是誰。作為一個母親,她希望女兒遠離病毒感染的源頭,可是作為一名醫生,在這個時候這樣說,違背她一直以來,教育女兒做一名好醫生的價值邏輯。
當女兒再一次表達要回來的強烈願望時,她才說:「你給科室的主任打個電話吧,聽從醫院的安排。」
女兒給她媽媽打電話時,他就在跟前,一聽女兒的話,心裡咯?一聲,胸膛像被人狠狠敲了一錘。妻子放下電話,看著他,臉上充滿了擔憂,他何嘗不是如此,兩人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時,女兒的電話又打給了他,他冷靜了一下想,女兒一定知道現在的疫情狀況,她既然這樣決定了,肯定不是一時衝動,他沉默了幾秒鐘,說:「聽從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吧。」
似乎事情只能是這樣。
於是,女兒乘坐第二天的早班飛機,上午九點多就進了家門,十五分鐘後,武漢封城令生效。而那天,他在醫院裡值班,事情已經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醫院的走廊裡都站滿了人,慌亂的人群無法面對突然擴散的疫情,擁擠的、叫罵的,亂成一團。儘管醫院調整了所有科室,除重症病人必須值班監護外,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被調整為發熱門診,可是仍然無法面對蜂擁而至的患者,有的人排了一夜隊,實在堅持不住了,哭叫著被家屬叫走。他整整一夜未休息,只抽空給女兒打了一個電話,叫她一定做好防護,注意保護自己。女兒讓他放心,說她回來時,專門帶了幾百個口罩和幾十套防護服,是北京的同事為她準備的,雖然很重,她還是隨機托運回來了。他聽了稍有些放心。後來妻子告訴他,女兒回家簡短休息後,就去醫院上班了。
想不到從此再沒有和女兒見過面。
由於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處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接觸,才能有效切斷傳染。因此,他囑咐妻子和女兒回家住,他則住在醫院臨時提供的房間。他和他的同事,每天最多只能休息三個小時,他們像一架機器,不停地轉動,希望以自己的加倍工作,給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
可是,來看病的人太多,醫院二十四小時都被患者包圍著。因為病床有限,許多疑似病人,根本無法隔離治療,即使確診病人也很難住院,有的只開些藥,讓病人回家自行隔離治療。許多時候,他累得精疲力竭,懷疑自己如果倒下去,有可能再也爬不起來。但是,面對一個又一個無助的病人,聽著離去者親屬的慘烈哭叫聲,他和他的同事,根本無法停下來,也許只有疲憊不堪的體力消耗,才能使近於崩潰的心裡好受一點。
又一個不眠之夜即將過去,他實在有些堅持不住了,同事勸他到值班室稍作休息。他洗了把手,喝了一口水,沒有脫去防護服,就在椅子上歪著腦袋睡著了……
沉沉的夢中,他到了一座萬畝梨園,盛開的雪白梨花,蓋住了樹枝,淹沒了樹幹,一朵朵白色花瓣,繡成了一幅巨大的掛毯,把天地映成了白色,使整個世界變得一片雪白。他知道梨花盛開的季節,一定會有成群的蜜蜂來採蜜,樹間會有淡淡的梨花香、伴著蜂蜜悠悠甜香的混合味道,將梨園變成一片白浪無盡的香水海;梨園的上空,一定有鳥兒在歌唱,那些隨著春天而來的鳥兒,用告別冬天嚴寒的興奮,將花海變成歌聲的海洋。可是,今天梨園既沒有採蜜的蜜蜂,也沒有歌唱的鳥兒,有的只是生冷的春寒。突然黎明前的夜空,劃過一顆流星,發出一道淒厲的寒光,向天邊墜落。隨即,梨園裡響起秋天才有的寒蟬的低吟,像突然襲來的寒風,掀起一陣刺骨的氣流,他打了個冷顫,驚醒了。他還沒有完全醒過神,手機響了,他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一把抓起正在充電的手機,打開接聽,立即聽到了妻子帶著哭腔的聲音:「快,快,女兒不行了。」
他大吃一驚,問了一句怎麼了?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四樓十六床」,就掛斷了電話。
他飛一樣衝出房間,迅速給值班醫生說了一聲,在衝下樓的同時叫了救護車。到了專用停車位,一台救護車已經打開車門等著,他一步跨上去,要司機以最快速度,立即趕往女兒所在的醫院。
路上,他打開微信,看到女兒半個小時前發來的留言:
女兒:爸爸,我已經確診一周了,怕爸爸擔心,和媽媽商定先不讓你知道,等我痊癒了再告訴你。可是,病情突然加重,爸爸,我不行了。
女兒:爸爸,今生能做你的女兒,我十分幸福,只是沒有來得及盡孝,下一世再做爸爸媽媽的女兒,彌補這個遺憾。
女兒:爸爸,本來打算我從北京回來,把男朋友介紹給你和媽媽,可惜沒有來得及。你不要怪女兒,我們確定關係也就三個月時間,他到北京出差,才向我表白的。我讀本科時他讀碩士研究生,去年年初才從國外讀博士回來,北京相遇,我們才突然發現,彼此早就在對方的心裡。他已經答應我,會替女兒照顧爸爸媽媽的後半生。他叫周道心。
看到女兒發來的三條資訊,他淚如雨下,全身顫抖,自己怎麼會這個時候睡著呢?如果他沒有睡著,他會立即給女兒回資訊,即使早一刻鐘,也會給女兒莫大的勇氣和安慰。他揮起拳頭,狠狠砸在自己的腦袋上,腦袋卻是麻木的,隨即腦子裡一片空白,他抬起頭,看著窗外,寬闊的雙向八車道,一眼望不到盡頭,卻沒有一輛車,道路兩旁樓房裡的燈光,與城市裡的路燈,證明這裡還有人存在。自己乘坐的救護車,像一匹野馬橫衝直撞在一條無人的山谷。
這時,妻子的微信跳了出來,是一張截圖:
女兒:媽媽,我不行了。
妻子:好女兒,不可以這樣說,你還這麼年輕,爸爸媽媽不能沒有你。我馬上告訴爸爸,我這裡交代一句就過去。
女兒:媽媽,我真的不行了。
妻子:不!寶貝記住,你十五歲的時候,媽媽就答應你,下一世嫁給爸爸,你見過世界上有一個老太太嫁給一個小夥子的嗎?
女兒:媽媽,對不起,我要食言了。下一世還做爸爸媽媽的女兒,來盡今世沒有盡的孝道。
妻子:寶貝,不可以這樣說,爸爸是一個一生一世值得全身心愛的男人,你一定要遵守你的承諾。
女兒:媽媽,對不起!我已經告訴爸爸了,他看到會很快趕過來的。
這一刻,他從精神到肉體幾乎瞬間崩潰了,他像一堆爛泥癱倒在車座上。
他聽到司機喊了一聲:「華主任,到了。」才從麻木中醒過來。
他衝下車,跑步上了台階,衝進住院部的大門,他沒有去乘電梯,而是跑著從樓梯衝到了四樓,十六號病房的門半開著,他衝進去,妻子在旁邊站著,四個醫護人員正在搶救。他一把抓住妻子的手,妻子瞬間倒在了他的身上。他知道這個時候任何衝動都無濟於事,他扶著妻子,站在那兒,望著搶救中的女兒,呼吸機緊緊吸在女兒的鼻子和嘴上,那雙他熟悉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此刻緊緊閉著。他在心裡呼喚著女兒的名字,希望她突然醒過來。
時間如同拉長了的暗道,無始無終,他的眼光一刻也沒有離開女兒的臉龐,可是女兒沒有任何反應。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主治醫生停止了搶救,直起身子,看著他和妻子,說聲:「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