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看劍: 武俠小說史話 下 | 誠品線上

挑燈看劍: 武俠小說史話 下

作者 林遙
出版社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挑燈看劍: 武俠小說史話 下: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名家推薦: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港四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名家推薦: 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 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倪匡 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 韓雲波 著名文學評論家 白燁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大師遠去之後的武林 1981年,金庸完成《鹿鼎記》修改,聲稱這是他「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1984年,梁羽生宣佈不再進行武俠小說創作;1985年,48歲的古龍英年早逝。在台港新武俠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金、梁、古相繼「退出江湖」之際,武俠小說實際上面臨著一個轉換的危機。當台港新武俠主流成為歷史,對武俠小說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 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上六年之久,期為武俠小說發展的歷史做些許梳理性工作,間中寄託著作者二十年來對武俠小說的一份認知和感情。除了感受一種文學樣式的發生與成長,由萌芽而蔚為大觀外,還聽到了一種久違的精神信仰的召喚。這是超越了文學而又紮根於文學沃土的一種企盼。 ◎名人推薦: 這本武俠小說史,無論是述史說事,還是評人論作,都既具有內在的深度,又保有主體的溫度。因此,讀來引人入勝,讀後啟人思忖。──白燁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數十年前,曾發願要寫武俠小說史,一直未動筆,力有未逮也。今林遙先生竟其功,實為武俠小說之幸,極其難得,誠武俠小說愛好者,不可不讀之寶書也!──倪匡 著名小說家、編劇,與金庸、黃霑、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腹笥充盈,用宏取精,將兩千多年武俠流變,覶縷道出,精彩迭現,甚有可觀!──林保淳 台大文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將古今武俠小說史的撰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韓雲波,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林遙的《武俠小說史話》,全面闡述了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作者沿著既有的脈絡,增加大陸新武俠的篇章,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劉國輝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遙林遙,本名郭強,1980年生。八歲開始讀武俠小說,十五歲寫出自己的第一篇武俠小說,及長後,意圖梳理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看看武俠小說的前進方向為何?從蒐集資料始,到完成本書,耗費整整十六年,將對武俠小說的熱愛發揮至極致。曾任記者、編輯、博物館館員。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員、北京市延慶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著有長篇小說《京城俠譚》、散文集《明月前身》、《非主流的青春》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十章、伐鼓撞鐘海內知——台港新派武俠小說總論 第一節、新派武俠小說發展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新派武俠小說的文學性 1、理性批判 2、文學美感 第四節、新派武俠小說名家舉隅 1、新派群雄劍起香江 2、台灣綻放武俠先聲 3、群雄逐鹿各有情懷 4、新型武俠劍走偏鋒 ◎第十一章、秀出天南筆一枝——一代宗師梁羽生 第一節、演武說劍,書生羽生 第二節、名士氣度,文采風流 第三節、人民俠客,肩荷重任 第四節、女俠獨立,現代思想 第五節、歷史浪漫,家世傳承 ◎第十二章、霜毫擲罷倚天寒——俠之大者金庸 第一節、一個「講故事」的人 第二節、藝術化的武功 第三節、奇而至真的文學理念 第四節、多重的藝術技法 1、敘事手法多變 2、借鑒舞台化場景 3、描寫具像而非抽像 4、入木三分的心理 第五節、充滿人性深度的人物 第六節、金庸小說的精神價值 ◎第十三章、亦狂亦俠亦溫文——台灣「三劍客」 第一節、武俠泰斗臥龍生 《玉釵盟》 第二節、才子佳人諸葛青雲 《紫電青霜》 第三節、綜藝俠情司馬翎 《劍海鷹揚》 ◎第十四章、靈文夜補秋燈碧——開拓者古龍 第一節、古龍武俠小說創作歷程 第二節、現代人性探索 第三節、散文化的敘事語言 第四節、求新求變的藝術特色 1、江湖浪子式的人物 2、富於推理性的情節模式 3、「無招勝有招」的妙想 ◎第十五章、秋心如海復如潮——古龍之後的「新派」 第一節、詩意武俠溫瑞安 1、武俠小說詩意化 2、折射自身經歷的故事 3、「超新派」「現代派」的疑慮 《刀叢裡的詩》 第二節、古典新芽黃易 《大唐雙龍傳》 ◎第十六章、天西涼月下宮門——大陸武俠小說(1949-1999年)發展概說 第一節、革命小說有「武俠」 第二節、武俠小說解禁後的創作 《神鞭》 《津門大俠霍元甲》 《傷心萬柳殺》 ◎第十七章、歷劫丹砂道未成——21世紀的「大陸新武俠」 第一節、「大陸新武俠」的定義 第二節、異彩紛呈的格局 1、多元化的作者群 2、各具特色的語言 3、吸收和探索 第三節、創作的局限與自我反思 1、「俠義精神」的缺席 2、文化含量構建不足 3、整體構思欠缺突破 4、作家們的反思 第四節、內地重點作家及其作品 1、小椴和《杯雪》 2、鳳歌和《崑崙》 3、滄月和「聽雪樓」系列 4、步非煙和「華音流韶」系列 5、慕容無言和《大天津》 6、蕭鼎和《誅仙》 第五節 當代「新武俠」的亮點與希望 1、憂中有喜,雛鳳新聲 ‧矚目《琅琊榜》 ‧《雪中悍刀行》 2、古為今用,舊曲新聲 ‧《明將軍》系列 ‧《雁飛殘月天》 ‧《逝鴻傳說》 ‧《揮戈》系列 ‧《大唐乘風錄》 3、武幻縱橫,智慧人生 ‧《魔教東來》 ‧方白羽崛起 ‧《浩然劍》獲獎 ‧盛顏、扶蘭、龍人 4、台港擊劍,俠義可風 ‧《英雄志》別樹一幟 ‧《武道狂之詩》 ‧鄭丰的承繼 5、翻空出奇,別塑武英 ‧《城邦暴力團》的世界 ‧重構「逝去的武林」 跋 始於武俠而不止於武俠者 解璽璋 後記 把劍說玄宗 武林何者雄 林遙

商品規格

書名 / 挑燈看劍: 武俠小說史話 下
作者 / 林遙
簡介 / 挑燈看劍: 武俠小說史話 下: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名家推薦: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港四大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27923
ISBN10 / 9863527920
EAN / 9789863527923
誠品26碼 / 2681839657009
頁數 / 51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如果我的這本談論武俠小說的書,能夠在某日的某時,撥動某些人某處心靈的琴弦,那就有了存在的意義。這根琴弦,就是曾經關於「武俠」的那份暢想。──作者 林遙

試閱文字

內文 : 四、台港擊劍,俠義可風

‧《英雄志》別樹一幟
孫曉(1970—),原名孫嘉德,山東臨清人,出生於台北,1986年就讀建國中學,1989年入台灣大學政治系,1996年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攻讀公共政策碩士,2000年創辦講武堂出版社,為代表作品有《英雄志》《隆慶天下》等。
孫曉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鍾,2006年開始撰寫《英雄志》(1996),到2008年,總共完成了22冊,約350萬字,後因多種原因斷更,迄今已11年,孫曉2019年在「新浪微博」宣佈「己亥功成,年內必竣工」,承諾2019年內全書完稿。
孫曉雖然是台灣作家,但孫曉的《英雄志》在台灣出版之路頗為坎坷,遂自己成立「講武堂」自印自銷,遠離了溫瑞安、黃易成名的時代與機遇,孫曉經過漫長的十年,才為大陸讀者所熟悉,,被稱為「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響譽一時的讚美詞,既表示一個時間段武俠佳作的空檔,同時也顯示出孫曉《英雄志》的份量。
這部作品以明代土木堡之變後明室帝王權力之爭為背景,故事講述四個主人公:捕快出身的而至大將軍伍定遠,落魄儒生而至狀元再到江湖落魄漢的盧雲,官宦子弟兵部司郎中一躍而為大學士的楊肅觀,以及帶兵參將卻逼得落草造反的秦仲海,他們風雲際會,跌宕起伏,脫穎而出的傳奇經歷。
孫曉對這段歷史中帝王、權臣、外族、江湖、百姓等諸般力量進行了全景式的描寫和分析,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和命運的思考。作品的大構架、深思考、細雕琢,又堅持個性,不肯隨波逐流的特點,顯示了作者以之為事業的決心和追求。孫曉由此成為《今古傳奇·武俠版》的特邀作者,繼而寫下了《隆慶天下》,作品把背景放置在中、日、韓三國諸方力量的糾纏鬥爭之中,賦予了武俠外衣下的作品,更多厚重的歷史內涵,開局就顯得不凡。可惜因作者自身原因,《隆慶天下》亦成為了眾多未竟篇什之一。
孫曉自稱《英雄志》是「一部後現代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孫曉在《英雄志》的寫作過程當中,有意識在向「純文學」寫作學習,更為關注人性,迥異於一般武俠小說的視角。
小說的開篇,一個被傳統武俠小說用濫了的滅門血案情節,因為作者的思索,使得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武俠小說文字描寫上的血腥。
齊家八十三口被殺,接著作為最後倖存者的齊伯川,又再次慘遭毒手,正直的捕快伍定遠面對血案這樣說:

八十三加一,不是八十四……八十三加一,那是滅人滿門……照你看來,兩者所差不過一條人命,但你何嘗想過,多殺這人,卻是滅人滿門!……在我面前殺一人、殺兩人,我都不會當你們做仇人,可你有膽在我眼前殺人滿門,我伍定遠身為西涼執法,便是爛成白骨,也要追魂到底!

我們常常從各種文字中讀到人的死亡,看到死亡的具體數字,習慣於回避死亡帶來的驚悚,轉而漠視這些數位,即使這些數位規模龐大。但伍定遠口中的「八十三加一」,卻讓人感到數字也是有著生命,也能傳遞悲憤控訴,因為這個「一」是某個息息相關的親密群體裡最後的一個人,保住最後一個人,就是伍定遠的「人性」。為了一樁滅門法案,他可以丟官亡命,也絕不屈服在卓凌昭、江充的淫威下,同樣為了「滅門」二字,伍定遠也可以舍去私仇前嫌,將當年的仇敵搶救出來。只因他心中的「人性」告訴自己,只要他一息尚存,便不容世間有人斗膽滅人滿門。伍定遠的「人性」就是做人的基本的底線。
孫曉的敘事沒有因襲傳統武俠小說的寫作方式,在龐大的結構、眾多的人物中,其敘述人、敘述視角的多樣化,採用的也是「純文學」筆法,如此寫法,讓讀者進入人物內心,窺知其思想、性格,但作者不作任何任何道德或價值的評斷,以其人物應有的人性加以發展,讓讀者自己去反思,其寫法不可不謂高明。正也因此,孫曉選擇了四個人作為主人公,從不同的視角去結構一部如此龐大的作品,取得了氣勢宏大,涵義深遠的效果。
四位主人公分別代表四種人生價值觀的發展和蛻變:伍定遠從只知道追問簡單的對錯,並誓死進行追究責任的衝動,變成抱殘守缺的堅忍,揭示了人生非經歷磨難變故才能蛻變;盧雲經歷坎坷,卻始終堅持救世濟民的理想,是傳統儒家濟世救民思想的體現;楊肅觀出身官宦,深諳宦海沉浮,為維護皇權,視百姓如草芥,成為野心家和偽善者;秦仲海率性而為,為反抗不公,馭使百萬生命,一泄私憤,卻已入魔道。「觀遠雲海」四人,本是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卻在一場巨變後走向了命運的分叉口,從而展示出他們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面。
在寫作過程中,孫曉讓書中所有的角色盡其可能地在自己的角度、立場發聲,四人行為方式或許不一,但他們追求的理想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正義」二字,可是在復辟的政變之後,他們追求的是各自「合理」的理想——從符合個人利益,甚至只是自衛的角度來說,他們都無可指責,但除了盧雲之外,其他三人已經缺失了「人性關懷」,作者其實在向傳統武俠小說所倚重的「正義,進行著挑戰。
造成四人分野的,不是別的,正是政治。圍繞著武英宗復辟政變前後的各種政治勢力的鬥爭,四個人的命運才走向不同的軌道的。四人的價值觀直接通過他們的政治選擇表現出來。
盧雲堅持儒道,以民為天,重視個體的生命,從而處於兩難的境地,是眼睜睜看著犧牲無辜的人,避免更多流血?還是竭盡所能,救下能救的無辜的人?盧雲選擇了後者,直接導致了被困幽洞數年,也直接將他剔除出政治鬥爭的漩渦。
伍定遠在完成緝拿兇手的任務過程中,認識到力量的重要性,到後來身負絕世武功,手握數十萬雄兵,直接控制著朝廷的安危,通過手中的力量,維持各方勢力的平衡,為此,不惜做出個人的犧牲,包括妻子的不忠和對饑民的殺戮。
楊肅觀行事狠辣,手中的權力和政治手段是他維護朝廷的平衡的工具,「亂世梟雄」的定義猶未揭曉。同樣,秦仲海馭使饑民,完成復仇,但帶領饑民開倉賑災,雖屬殺官造反,卻解救了大量饑民,爭取生存權,卻是天經地義。
人們處於困厄中,總是認為希望應該如同絕望一樣來勢洶湧,但希望的來臨,卻柔弱如一縷難以察覺的光。在《英雄志》中,這多災多難的人間,其最後散落的希望之光,讀者在等待孫曉最後來揭曉。

‧《武道狂之詩》
喬靖夫(1969—),原名劉偉明,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翻譯系,曾先後涉足於新聞翻譯、電腦遊戲及編劇的工作,曾擔當《快報》翻譯員,現專注於文字及跨媒體的創作,偶爾亦會為香港流行曲填詞,主職寫作,兼任武術教練。代表作品《武道狂之詩》(2008)、《殺禪》(1997)。
喬靖夫15歲開始習空手道,達至棕帶級別,曾獲得全港公開空手道比賽的60公斤亞軍,按實力有可能進代表隊,差一點成為職業武者,後因工作關係以及熱愛寫作而中斷職業訓練,但他一直堅持練習詠春、魔杖等器械搏擊。
1996年喬靖夫出版首部小說《幻國之刃》,開始寫作一系列風格暴烈的「影像系」流行小說,包括動作幻想系列《吸血鬼獵人日誌》。2008年,喬靖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他的武俠小說《武道狂之詩》和《殺禪》,常常位居香港熱銷書榜單前列,被香港媒體冠以的「新武俠掌門人」。
  不同於金庸、古龍等作家以文人的角度寫武俠小說,喬靖夫帶著武者的心情,繼承了民國「舊派武俠」注重武技描寫的手法,同時又以現代科學的觀點重新書寫武術。他的武俠小說世界,注重實戰,突破傳統,武林高手多是年輕力壯、揮舞鋼劍的勇士。
  喬靖夫寫的並非單純江湖之事,而是以武俠為依託,江湖為背景,以現代實戰的寫法,重新詮釋武林世界,訴說的是武俠背後的武術精髓和俠義精神。
常年習武的喬靖夫,在筆下融入自己習武多年的體會和感悟,其小說的實戰感非常強烈,人物的武功走的是寫實路線,拳拳到肉,這種寫法較難,因而,喬靖夫的作品,又被眾多武俠迷稱為「復古實戰型武俠」。
《武道狂之詩》(2008)中,真正的習武者一定是追求武學的至高境界,近乎癡狂,所以不同於傳統武俠小說中具有政治意味的武林門派,喬靖夫將武林中的「九大派」以武功修煉為特點,稱作「六山三門」。「六山」為少林派、武當派、華山派、峨嵋派、青城派及崆峒派;「三門」則為八卦門、心意門及秘宗門。二者的區別在於,「六山」的門派傳人,隱居在深山,潛心修練武道;「三門」則將武術廣傳於世,在各地衍生支系,故稱「門」而不稱派。
倪匡曾這樣評價喬靖夫的武俠小說:「細節描寫非常出色,尤其在打鬥方面,更精彩得足可媲美,甚至可以說是超越前人。」
《武道狂之詩》(2008)中,喬靖夫針對武學的某些專業名詞、武功特點、陣形佈局、兵器特色等,專門寫了名為《大道陣劍堂講義》的章節。
他把武學常識做了一次詳盡的歸納和總結:「武功招式,多變有多變的好處,以不變應萬變有以不變應萬變的好處;刀劍短兵,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些字句,都可以讓武術外行對真正的武術招數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在喬靖夫的武俠小說裡,除比武較量較為實在外,還善於用很多篇幅來描寫角色怎麼變強的過程,而不會出現傳統武俠小說中,主人公一夜之間變強的奇跡。
從這個角度來說,喬靖夫是帶著一種武者的心情寫武俠,可謂是「武者寫武道」。
喬靖夫也自承:「除了跟我自己練武有關係,我想,還跟我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有關。我從小到大喜歡看的李小龍、劉家良的功夫電影,他們都是一招一式,有實際設計的。還有香港的漫畫,在上世紀70年代,風格都是很實在。還有就是,我很喜歡日本的劍豪小說。那些小說中對劍道有純粹的美學追求。打鬥很快就結束了,很多都是心理上的對決。」?
因此,喬靖夫的小說在實戰描寫方面,更加接近現代搏擊的觀念,他的小說中沒有內功這些概念,就連台港新派武俠中最普遍的「點穴」也予以揚棄,只以實戰論。當然,武俠小說畢竟是小說,小說之「武」還是需要想像。但持平而論,喬靖夫的確開闢了一條實戰武俠小說的新路。
喬靖夫為了更為細緻地描寫武打動作,體現寫實的風格,文字語言略為淺陋,遣詞造句不夠雅致,其對頂級武者的清高自傲透徹描寫,可圈可點,不過總以天才為主角,人物性格尚有缺陷,而且於情節設定上有所重複,如同「RPG遊戲」般的結構,重複使用,不免失於老套。

‧鄭丰的承繼
鄭丰(1973—),原名陳宇慧,祖籍浙江省青田縣,出生於台灣,現居香港,祖父是蔣介石時代的「副總統」陳誠,父親是台灣監察院前院長陳履安。鄭丰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任香港荷蘭銀行董事、可換股債券的資深專家。代表作品《天觀雙俠》(2006)、《靈劍》(2010)、《奇峰異石傳》(2013)、《神偷天下》(2014)、《生死穀》(2015)等。
2006年,原創文學網站「紅袖添香」和香港中華書局聯合在網路上舉辦「2006武俠小說大賽」,鄭丰在繁忙的家務和工作之餘,憑著興趣,寫出八十萬字的武俠小說《天觀雙俠》,朋友幫她把稿件上傳過去,考慮到網路文學「搶眼第一」的規則,《天觀雙俠》改名作《多情浪子癡情俠》,奪得大賽最高獎「中華武魂」桂冠,被認為「大氣磅?而內蘊深厚,深得金庸以來武俠小說之精髓」,並同時榮膺「最受歡迎作品獎」。兩年後,該作品網路點擊量達到436萬,獲得「女金庸」的外號。
網路上之所以會產生「女金庸」這個外號,一是出版商不無炒作之意,二是如果從創作思路上來看,鄭丰武俠小說的觀念和語言,無疑是承襲了金庸以來武俠小說的寫作範式,以作者首部作品《天觀雙俠》來看,作品採用雙主角模式,顯示了作者對宏大結構的駕馭能力。而兩位主角對「情」的不同態度,形象地表現了武俠小說長期以來的「浪子」和「遊俠」兩種觀念,並在故事推進中並行不悖、相得益彰,顯示出作者對20世紀武俠小說優秀基因的繼承。《天觀雙俠》故事精彩,文化背景廣闊,其在武功、智謀、幫會等描寫上,皆有可圈可點之處,並且語言運用純熟,閱讀非常流暢,作為一位作家的首部作品,非常不易。
鄭丰自己也不止一次在各種採訪中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是金庸的小說,最初寫作武俠小說,就是希望能把金庸的武俠小說延續下去:「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我可以沉湎其中,非常痛快,非常逍遙,這是讀其他小說所沒有的感覺。當我自己寫小說時,感覺這個夢延續下去。金庸小說對我影響很大,心裡會想金庸多寫幾部不好嗎,讀者就可以多享受一點。我的創作初衷也是想把金庸武俠延續下去。」
鄭丰在《天觀雙俠》(2006)之後,又寫作了前傳《靈劍》(2010),此後十年間,筆耕不輟,陸續推出了《奇峰異石傳》(2013)、《神偷天下》(2014)、《生死穀》(2015)等,融歷史懸疑於一體,別出機杼,吸引了大量讀者。台灣「教育部」2016年3月3日公佈台灣2015年閱讀習慣調查顯示,武俠小說借閱排行榜中,黃易、金庸、鄭丰3人作品佔據多數席位。?
金庸小說對於歷史背景的重視,其中的家國情懷、武林格局、兒女情長等等,鄭丰也逐一在她的小說中進行了體現。
比如《神偷天下》(2014)描寫了大明時期的跛腿小丐楚瀚歷盡萬難,與明朝萬貴妃、特務、錦衣衛等競相抗爭,終成一代神偷,將小皇子朱佑樘,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送上帝位的傳奇故事。鄭丰在小說中中大幅度參考史料,情節緊湊,事件環環相扣,前後呼應,體現出駕馭大結構、大故事的能力。
《神偷天下》又不僅僅停留在武俠小說的層面,作者力圖融歷史、懸疑、宮鬥、奇幻於一體,甚至還涉及蠻族戰爭、巫蠱之術。其對《明史》的研讀,對於明朝的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乃至瓷器等雜七雜八的事情都能準確的放到「生活」的時空中,描摹生動有趣。從傳統的武俠小說來看,主人公楚瀚算不上一個英雄角色,因為出身的卑微,背負了小人物與生俱來的沉重命運和身不由己。但在鄭丰的筆下,他被賦予靈魂和生命的價值,用一顆赤子之心和絕世的武功顛覆朝野,「偷」回天下。
《神偷天下》(2014)成功跨越正史、野史、朝堂、後宮、民間、江湖以及滇越邊境等真實和虛構的時空界限,上到帝王,下到乞丐,躍然紙上。它通過主人公楚瀚,寫出了和歷史重疊,又比真實歷史精彩的故事。胡星夜的死亡、三家村財寶的去向、「紫霞龍目水晶」的下落、楚瀚自己的身世等,也為故事增加了強烈的懸疑性。
楚瀚具有傳統武俠小說典型主角特質,心存忠義,心底善良,智慧不高,卻堅毅刻苦,即使經歷生死,心性仍然沒有改變。所以他可以輕而易舉的拿到「紫霞龍目水晶」、從未放棄追查舅舅胡星夜的死因、甘冒大險去救上官無嫣、全心全意守護小皇子祐樘……哪怕是人生最後一刻,楚瀚依舊是義無反顧的以命換命救下皇子。楚瀚身上的武學是後天歷練而來,但他的純真忠義善良卻是與生俱來。
鄭丰的武俠小說在對「台港新派武俠小說」一脈優秀承繼的同時,也造成了她沒能構築屬於自己的「江湖世界」,依然還是「傳統武林」的想像,文本還有些不夠洗練,自己的風格還不突出,只能寄希望於她接下來的創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