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 上+下 (作者簽名書衣收藏版 2冊合售)
作者 | 林保淳 |
---|---|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 上+下 (作者簽名書衣收藏版 2冊合售):◎新書發表會,預定4/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武 |
作者 | 林保淳 |
---|---|
出版社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 上+下 (作者簽名書衣收藏版 2冊合售):◎新書發表會,預定4/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武 |
內容簡介 ◎新書發表會,預定4 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 ●「武林百曉生」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七十萬言著作,武俠迷必收藏之經典。 ●兩岸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武俠全紀實 ●內文含兩百多幅當年報章雜誌、封面等相關珍貴圖片 ●附武俠名家點將錄 ●武俠名家年表 ●隨書收縮出貨*首刷贈品名稱:《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贈品尺寸:菊32開(10.5*14.5*1.52CM) 304頁 380公克 贈品材質: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 贈品說明:「新武俠一甲子 名家名作風雲」 本冊所呈現者,是林保淳教授與武俠評論名家陳墨分別對台、港武俠名家名作述評的撮要示例,供對武俠文學確有興趣的讀友收藏、參考。陳墨所著的《中國香港武俠小說史》將於八月出版。首刷限量贈品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開本為菊32K,如同武俠秘笈般的隨手小冊。 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積三十年苦工、閱數百部原典、清數十年源流、析幾十家特色,費兩年時間,成七十萬言著作,斟酌損益,自作新裁,《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溯源別流、考鏡風格,從作者到作品、讀者到社會,剖分研析、縱橫議論,為一甲子以來的台灣武俠文學與文化,一錘定音,為通俗武俠小說的研究,開了新的里程碑。 ※武林同好熱血推薦: 中國武俠文學會會長 劉國輝 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 著名學者 龔鵬程 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著名作家 蔡詩萍 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 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小椴 ※收錄名家: 帶領世紀新潮的古龍/家喻戶曉的臥龍生/文筆典麗,詩才佳妙的諸葛青雲/以樸實厚重獨樹一幟的司馬翎/筆力矯健、姿采動人的司馬紫煙/以復古當寫實的雲中岳…等 武俠小說曾經的歲月、曾經的繁華,都是應該深深刻鏤的 只要江湖還存在的一天,武林舊夢就永遠不會消歇 武俠小說屬通俗小說的一環,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對通俗小說向來鄙為「小道」,清代以來的碩學宿儒,開壇授業,往往列「淫詞小說」為厲禁,各地督府,對此亦深懷凜惕,查禁、銷燬,時時而有,儘管通俗小說始終受到中下階層民眾的歡迎,亦不乏有知名文人為其聲援,但就整個社會輿論的走向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一面倒的以貶抑、批判的態度,加以否定,不是視為「閒書」,就是目為「毒物」。在此等氛圍之下,武俠小說的流行,不僅遭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彈,閱讀武俠小說也幾近於等同「不肖」的代稱。一九六○年代的武俠讀者,共有的經驗,往往就是如何千方百計的逃躲家長、師長的嚴格檢查,夏夜於棉被中用手電筒照明、將武俠小說層層掩蔽、偷竊回被沒收的小說……,不一而足,既驚險又緊張,卻又大有金聖嘆「雪夜讀禁書」的「不亦快哉」。 ※名家推薦: ●煌煌七十餘萬言,雖未占篳路藍縷之先,卻勝在集大成,於武俠小說之起源、發展、流派、現狀、特色條分縷析,一網打盡,足為鼎鼐之論。資料之詳實,無出其右;識器之卓見,難以逾越;尤其對武俠文學摯愛之精神,流淌筆端,貫穿全篇,令天花亂墜,大地作舞,從而使文學史研究在宏大學術敘事之外更具人文色彩與風範。——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林保淳先生新著以厚重、扎實和嚴謹的論述,縱論百年台灣武俠歷史變遷與社會影響各方面,足見其治史之得;點評武俠作家作品,穿插各類俠稗秘聞,雍裕博洽,可謂冶雅俗於一爐,融讀趣在一編也!??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 ●林掌門以數十載渾厚功力,鉤沉抉剔,盡發俠界之幽微,成此煌煌之武俠小說史,豈獨寶島江湖之瑰寶,洵為中華武林之華章也。——北京大學教授 孔慶東 ●保淳教授是我欽敬的俠界老友,三十多年來,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學研究功力,教學之餘,致力於武俠小說搜集、研治的基本建設,著述甚豐,成果為海峽兩岸乃至世界華人文化圈矚目,為弘揚中華武俠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乃現今做這一題目者最為勝任、最有建樹者,無出其右。 ——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王立 ●林保淳教授大著可大書「新資料,新體例,新識見」九個大字。全書上溯至明鄭時期之武風、清領期之俠客敘事……,下延論及張草、孫曉等一般讀者甚少知曉的作家,尤其大書特書女作家群之創作,可謂武俠小說史學之破天荒之舉。--蘇州大學教授 劉祥安 ●保淳教授是武俠百曉生,對武俠小說的傳承與發展,尤為熟稔。因時空特殊,武俠小說的流派複雜,文本多變,而能掌握其流變者,保淳之外,實無出其右者。本書雖為舊作翻新,而新中存舊,考鏡源流,卻自成一家。——台大中文系教授 徐富昌 ●「保二爺」酷愛通俗武俠小說,平日尤好舞「文」弄「劍」。形似「無情」之痼疾,手持「倚天」之利劍,遠涉「神州」大地,俠蹤飄泊於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談「武」論「藝」,威震禹域,「武林百曉生」不虛也。以其深閎之學術底蘊,多彩之江湖閱歷,在「說劍齋」中暢敘武俠小說的發展,闡揚俠義靈魂與人文精神,是一部別開生面,增廣聽聞,拓展視野的不凡讀物。——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司馬遷傳遊俠刺客,既錄公卿名臣,亦著閭巷布衣。遂令聶政、荊軻等,與曹沫、四公子同見於史傳。林先生一書頗得太史公遺風。運如椽之筆,繪台灣武俠之全景。使司馬紫煙、高庸、獨孤紅諸家,得以與金、古同垂名於俠文學史。日月雖盛,不蔽群星。滄海雖闊,不遺驪珠。鉤其玄要,顯其幽微,林先生可謂俠之史遷矣。??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武俠作家 步非煙 ●「哪個人不曾在年少的心頭,有過「俠」的嚮往與豪情!不管俠士或俠女,這一條江湖武林的脈絡,唯有我的學長林保淳博士,最能大開大闔,講出他的武林秘笈。」——著名作家 蔡詩萍 ●本書結構清晰,詳略得當,融匯學術理論與藝術形象,文采斐然,論斷精審,寫得精彩好看,讀來興味盎然。——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林保淳先生用不偏不倚的文字,詳實客觀的角度,從各派武俠名家的筆法、文意、時代背景等對作品進行多方位解讀。尤為獨到之處,還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歷衍射出作品之中獨有的光華。——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 ●很欣喜地獲知本書完稿,或許,我們可以借助林保淳先生的努力,在這長序列的作者史裡更加明白地知道,古龍先生那些語境產生的原因與環境。 恰所謂——鐵馬秋風今何在,檀板紅牙且道來——新武俠作家 小椴 ●如果你在寫武俠小說而保淳老師不知道,相當於你根本沒寫過,就像你打職棒沒進名人堂。因此,保淳老師要我寫推薦時,我只想開心大叫:「媽!我和古龍放在同一本書裡,爽啦!」——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達樂) ●本書研究視野既廣且深,對武俠文本的考探求真求實,堪稱目前對武俠研究文獻掌握度最為完備者,全書不僅上下縱橫武俠小說發展脈絡,更能從微觀上詮解流派特色,並深入單一作家剖析其精神風格、寫作藝術、技巧優劣及影響,令人於字裡行間埋首閱讀文字之時隨之波瀾起伏,驚心不已而欲罷不能。——嶺東科技大學教授 胡仲權 ●「史」的建構需有強大的閱讀力、領略力及邏輯組織力,最後再輔以流暢而嚴謹的文筆,方能成就不朽之名山;而素為我景仰、博識武俠的林保淳教授,正是兼備如此能力之人,無疑的,此書必能打通你對武俠的任督二脈。——真理大學教授 蔡造?
各界推薦 ※名家推薦: ●煌煌七十餘萬言,雖未占篳路藍縷之先,卻勝在集大成,於武俠小說之起源、發展、流派、現狀、特色條分縷析,一網打盡,足為鼎鼐之論。資料之詳實,無出其右;識器之卓見,難以逾越;尤其對武俠文學摯愛之精神,流淌筆端,貫穿全篇,令天花亂墜,大地作舞,從而使文學史研究在宏大學術敘事之外更具人文色彩與風範。——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林保淳先生新著以厚重、扎實和嚴謹的論述,縱論百年台灣武俠歷史變遷與社會影響各方面,足見其治史之得;點評武俠作家作品,穿插各類俠稗秘聞,雍裕博洽,可謂冶雅俗於一爐,融讀趣在一編也!??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 ●林掌門以數十載渾厚功力,鉤沉抉剔,盡發俠界之幽微,成此煌煌之武俠小說史,豈獨寶島江湖之瑰寶,洵為中華武林之華章也。——北京大學教授 孔慶東 ●保淳教授是我欽敬的俠界老友,三十多年來,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學研究功力,教學之餘,致力於武俠小說搜集、研治的基本建設,著述甚豐,成果為海峽兩岸乃至世界華人文化圈矚目,為弘揚中華武俠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乃現今做這一題目者最為勝任、最有建樹者,無出其右。 ——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王立 ●林保淳教授大著可大書「新資料,新體例,新識見」九個大字。全書上溯至明鄭時期之武風、清領期之俠客敘事……,下延論及張草、孫曉等一般讀者甚少知曉的作家,尤其大書特書女作家群之創作,可謂武俠小說史學之破天荒之舉。--蘇州大學教授 劉祥安 ●保淳教授是武俠百曉生,對武俠小說的傳承與發展,尤為熟稔。因時空特殊,武俠小說的流派複雜,文本多變,而能掌握其流變者,保淳之外,實無出其右者。本書雖為舊作翻新,而新中存舊,考鏡源流,卻自成一家。——台大中文系教授 徐富昌 ●「保二爺」酷愛通俗武俠小說,平日尤好舞「文」弄「劍」。形似「無情」之痼疾,手持「倚天」之利劍,遠涉「神州」大地,俠蹤飄泊於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談「武」論「藝」,威震禹域,「武林百曉生」不虛也。以其深閎之學術底蘊,多彩之江湖閱歷,在「說劍齋」中暢敘武俠小說的發展,闡揚俠義靈魂與人文精神,是一部別開生面,增廣聽聞,拓展視野的不凡讀物。——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司馬遷傳遊俠刺客,既錄公卿名臣,亦著閭巷布衣。遂令聶政、荊軻等,與曹沫、四公子同見於史傳。林先生一書頗得太史公遺風。運如椽之筆,繪台灣武俠之全景。使司馬紫煙、高庸、獨孤紅諸家,得以與金、古同垂名於俠文學史。日月雖盛,不蔽群星。滄海雖闊,不遺驪珠。鉤其玄要,顯其幽微,林先生可謂俠之史遷矣。??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武俠作家 步非煙 ●「哪個人不曾在年少的心頭,有過「俠」的嚮往與豪情!不管俠士或俠女,這一條江湖武林的脈絡,唯有我的學長林保淳博士,最能大開大闔,講出他的武林秘笈。」——著名作家 蔡詩萍 ●本書結構清晰,詳略得當,融匯學術理論與藝術形象,文采斐然,論斷精審,寫得精彩好看,讀來興味盎然。——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林保淳先生用不偏不倚的文字,詳實客觀的角度,從各派武俠名家的筆法、文意、時代背景等對作品進行多方位解讀。尤為獨到之處,還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歷衍射出作品之中獨有的光華。——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 ●很欣喜地獲知本書完稿,或許,我們可以借助林保淳先生的努力,在這長序列的作者史裡更加明白地知道,古龍先生那些語境產生的原因與環境。 恰所謂——鐵馬秋風今何在,檀板紅牙且道來——新武俠作家 小椴 ●如果你在寫武俠小說而保淳老師不知道,相當於你根本沒寫過,就像你打職棒沒進名人堂。因此,保淳老師要我寫推薦時,我只想開心大叫:「媽!我和古龍放在同一本書裡,爽啦!」——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達樂) ●本書研究視野既廣且深,對武俠文本的考探求真求實,堪稱目前對武俠研究文獻掌握度最為完備者,全書不僅上下縱橫武俠小說發展脈絡,更能從微觀上詮解流派特色,並深入單一作家剖析其精神風格、寫作藝術、技巧優劣及影響,令人於字裡行間埋首閱讀文字之時隨之波瀾起伏,驚心不已而欲罷不能。——嶺東科技大學教授 胡仲權 ●「史」的建構需有強大的閱讀力、領略力及邏輯組織力,最後再輔以流暢而嚴謹的文筆,方能成就不朽之名山;而素為我景仰、博識武俠的林保淳教授,正是兼備如此能力之人,無疑的,此書必能打通你對武俠的任督二脈。——真理大學教授 蔡造?
作者介紹 林保淳林保淳,說劍齋主人,一九五五年出生,台大中文所博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專長:明清小說、明清思想、通俗文學、民俗學,並以武俠小說研究蜚聲兩岸學界。一九九○至二○○六年任職淡江大學中文系,率先開設武俠小說相關課程,並創立「武俠小說研究室」。二○○六年秋,轉任師大國文系,同時擔任「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於兩岸武俠文學研究與交流事業貢獻良多。專著:《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創意與非創意表達》、《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與葉洪生合著)、《解構金庸》、《俠客行》、《武俠小說概論》、《唐人小說新讀》、《民俗與文學》等。
產品目錄 ※【目錄】上冊 【推薦序】可以信今垂後的武俠良史 龔鵬程 【推薦序】十年磨一劍 今朝把示君 陳曉林 【自序】一甲子以來的武俠文學 林保淳 【名家推薦】 壹、【發軔篇】——台灣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靡不有初——台灣與武俠 第一節 台灣武風與歷史上的俠客 第二節 日據時期的武俠小說 ◎第二章 武道東矣——舊派武俠傳衍下的台灣武俠小說(一九五○年代) 第一節 台灣光復初期的政經文教概述 第二節 台灣武俠的發軔——郎紅浣、伴霞樓主與成鐵吾 一、台灣武俠的先行者——郎紅浣 二、紙上江湖的發端——伴霞樓主 三、歷史武俠開生面——成鐵吾的反清小說 第三節 台灣武壇「三劍客」——臥龍、司馬與諸葛 一、「爭霸江胡」臥龍生 二、「吳樓居士」開新猷 三、還珠後勁說諸葛 貳、【發展篇】 風雨如晦——政治與輿論陰霾下的台灣武俠小說(一九六○年) ◎第一章 「暴雨專案」浩劫 第一節 國府遷臺後的圖書管制政策 第二節 「暴雨專案」的實施過程 第三節 97種查禁武俠小說目錄及查禁目的分析 第四節 「暴雨專案」的影響 ◎第二章 胡適風波與社會輿論 第一節 武俠小說是「下流」的? 第二節 社會輿論的反響 ◎第三章 一九六○年代台灣武俠小說的盛況——從兩部「奇書」說起 第一節 接力小說《武林十字軍》 第二節 洪嘯《八寶圖》 ◎第四章 台灣武俠小說的「流派」 第一節 所謂「流派」 第二節 台灣武俠「九大門派」概說 參、【流派篇】——台灣武俠小說的流派 一、「江湖爭霸」派 ◎第一章 一代正宗臨俠壇——臥龍生小說論 第一節 臥龍生的創作之路 第二節 臥龍生作品述要 一、《飛燕驚龍》 二、《玉釵盟》 三、《天香飆》 四、《無名簫》 五、《素手劫》 六、《金劍雕翎》 七、《春秋筆》 第三節 公道持論說臥龍 ◎第二章 《王者之劍》霸江湖——易容武俠小說論 ◎第三章 「大美一美」慕容美 第一節 結構出奇的《風雲榜》 第二節 詼諧奇詭的《天殺星》 第三節 無奇不有的《無名鎮》 二、「才子佳人」派 ◎第一章 詩情畫意引俠氣——諸葛青雲小說論 第一節 才子風調下的情海波瀾 第二節 難以突破的文腔文調 第三節 跳脫蹊徑的兩部書——《奪魂旗》與《石頭大俠》 ◎第二章 易容變相兩東方??東方玉與東方英 第一節 「兩東方」及其武俠小說 第二節 兩東方的「易容術」模式 三、「推理奇情」派 ◎第一章 「奇情推理」司馬翎 第一節 司馬翎作品舉隅 第二節 司馬翎武俠小說的特色 一、舒徐沉穩——司馬翎小說的特殊的節奏 二、縝密推理——司馬翎的絕活 三、精通百家——司馬翎的「雜學」 四、司馬翎的武功設計與道德關懷 五、自足生命的開展——司馬翎筆下的女性 六、女俠的自主情感 七、司馬翎江湖中的「女智」與「女權」 八、司馬翎的重新定位 ◎第二章 武史交輝生紫煙——司馬紫煙小說論 第一節 《金僕姑》 第二節 《大英雄》、《妙英雄》 第三節 《劍嘯西風》 四、「諷世喻世」派 ◎第一章 突梯滑稽諷世態——秦紅武俠小說論 第一節 《無雙劍》 第二節 《武林牢》 第三節 《冷血十三鷹》 ◎第二章 武林秘笈大放送——高庸的武俠作品 第一節 打破「武林秘笈」窠臼的《天龍卷》 第二節 短小精悍的《紙刀》 五、「歷史武俠」派 ◎第一章 以復古當寫實——雲中岳武俠小說論 第一節 雲中岳的生平及武俠小說 一、《亡命之?》 二、《八荒龍蛇》 三、《匣劍凝霜》 四、《大刺客》 第二節 雲中岳的「反俠」情結 第三節 雲中岳的武俠與歷史 ◎第二章 歷經「三變」成名家——蕭逸武俠小說論 第一節 《七禽掌》初締聲名 第二節 《甘十九妹》出類拔萃 第三節 《飲馬流花河》取徑歷史 ◎第三章 民族情仇矛盾多——獨孤紅小說論 第一節 獨孤紅生平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 民族情仇的矛盾 六、「鐵血江湖派」 ◎第一章 鐵血江湖逞豪強——柳殘陽小說論 第一節 柳殘陽生平及作品概述 第二節 「暴力美學」的省思 ◎第二章 鐵血江湖外一章——雪雁武俠小說論 第一節《血海騰龍》試啼聲 第二節 《邪劍魔星》邪亦正 第三節 《佛功魔影》佛魔殺 七、「鬼派」 ◎第一章 「鬼派」源流及代表作家 第一節 從還珠樓主到《奪魂旗》 第二節 「鬼派」代表:田歌與陳青雲 ◎第二章 「鬼派」小說的遣詞用字與風格 第一節 「鬼派」小說的「用字」 第二節 「鬼派」小說的風格 ◎第三章 「鬼派」小說的情節架構 第一節 以「隱情」帶動故事發展 第二節 偏激矯怪的人物性格 第三節 迅急快速的節奏 ◎第四章 「鬼派」平議 【附錄一】「鬼派」武俠作品知見書目 【附錄二】台灣武俠二十家書目 ※【目錄】下冊 【名家推薦】 八、「新派」 ◎第一章 從「舊派」到「新派」——台灣武俠小說的蛻轉 第一節 取徑於舊派的墨餘生 第二節 出入於新舊之間的獨抱樓主 第三節 「新派」的先聲——陸魚的《少年行》 第四節 港台「新派武俠」成就相對論 ◎第二章 求變追新開「新派」——古龍武俠小說論 第一節 古龍生平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 古龍小說的分期與名作舉隅 一、「潛龍期」作品概述 二、「見龍期」作品舉隅 三、「龍飛期」作品舉隅 四、「亢龍期」作品概述 第三節 古龍武俠小說的特色——「新」與「變」 ◎第三章 從少年英豪到調和鼎鼐——上官鼎小說論 第一節 上官鼎及其武俠之路 第二節 上官鼎前期作品述要 一、後來居上的《劍毒梅香》 二、悲劇英雄的《沉沙谷》 三、兄弟情深的《七步干戈》 第三節 政治理想《王道劍》——上官鼎重出江湖 一、上官鼎重出江湖 二、武俠中的歷史 三、《王道劍》與歷史 四、「王道」與「儒俠」 五、《王道劍》的省思 ◎第四章 刀劍叢裡賦新詩——溫瑞安小說論 第一節 溫瑞安與「神州詩社」 第二節 先向刀叢賦新詩 第三節 《四大名捕》與《神州奇俠》 第四節 刀叢裡的武俠詩 第五節 「現代派/超新派」的突變 九、【其他】 ◎第一章 說書藝人寫武俠——孫玉鑫小說論 第一節 奇詭著稱的《萬里雲羅一雁飛》 第二節 頗堪一觀的《威震江湖第一花》 第三節 無毒乃丈夫的《無毒丈夫》 ◎第二章 書劍風流曹若冰 肆、【評說篇】 ◎第一章 日升月恆——台灣武俠小說的特色及其影響 第一節 懷鄉情結與京華想像 第二節 歷史何有於我哉──去歷史化 第三節 「武林爭霸」面面觀──台灣武俠小說模式論 第四節 武俠小說的跨界演出──從影視到漫畫 一、電視武俠劇的崛起 二、武俠電影的興盛 三、廣播與漫畫的迴響 第五節 武俠創作的內在困境 一、著書都為稻粱謀 二、被縱容的出版怪現象 三、武俠小說創意的枯竭 ◎第二章 台灣武俠小說的出版與傳播 第一節 台灣武俠小說的「八大書系」 一、「真善美」書系 二、「春秋」書系 三、「大美」書系 四、「四維」書系 五、「海光」書系 六、「清華─新台」書系 七、「明祥─新星」書系 八、「南琪」書系 第二節 台灣武俠小說的版式與傳播 第三節 台灣武俠小說的境外傳播 一、大陸的「台灣武俠熱」 二、台灣武俠小說與東亞國家(含港澳) 第四節 【附說】 一、台灣武俠小說的收藏 ◎第三章 台灣的武俠小說研究 第一節 台灣武俠小說研究概況 第二節 「武俠研究」諸面相及相關問題 一、俠客意義的釐清 二、「專家 專著」的研究 三、廣泛的「武俠文化」研究 四、有待加強的類型研究與灣武俠文學史 五、亟待建立的通俗文學體系 第三節 期待一個「武俠研究」的時代 伍、【衰微篇】 ◎第一章 「金庸旋風」及其衝擊 第一節 金庸小說在台灣 第二節 「金學」與「定於一尊」 第三節 「排擠效應」下的誤解 【附錄】金庸小說查禁書目(據一九七六年版的《查禁圖書目錄》) ◎第二章 「後金古時期」的台灣武俠小說(一九八○之後) 第一節 武俠老將的「封劍」 第二節 色情武俠作品泛濫成災 一、武俠小說中的「情色」描寫 二、始作俑者的《奇神楊小邪》 三、色情武俠的淫濫 陸、【期待篇】 ◎第一章 女性武俠作家的崛起 第一節 台灣女性武俠作家點將錄 ◎第二章 新秀發新猷 第一節 慈悲佛心說奇儒 第二節 蘇小歡《天地無聲》與張草《庖人誌》 第三節 但開風氣不為師——附論黃易 第四節 ◎第三章 溫世仁「百萬武俠小說大獎」 第一節 施達樂的《小貓》 第二節 沈默的《劍如時光》 ◎第四章 武俠小說的政治、社會批判 第一節 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 第二節 徐錦成的《江湖閑話》 第三節 樓蘭未的《光明行》 ◎第五章 孫曉《英雄志》的「顛覆」與「創新」 第一節 孫曉˙《英雄志》˙後現代˙政治 第二節 四大主角「觀海雲遠」 第三節 《英雄志》顛覆中的創新 結語:無可奈何花落去 【附錄】 台灣武俠作家點將錄
書名 / |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 上+下 (作者簽名書衣收藏版 2冊合售) |
---|---|
作者 / | 林保淳 |
簡介 / |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 上+下 (作者簽名書衣收藏版 2冊合售):◎新書發表會,預定4 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武 |
出版社 / |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025475 |
ISBN10 / | 6267025470 |
EAN / | 9786267025475 |
誠品26碼 / | 2682133972003 |
頁數 / | 152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8.2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可以信今垂後的武俠良史 龔鵬程
作史甚難。人皆喜歡賞花,花開人聚,花落則散。故黛玉葬花,徒自傷憐,因為撿拾落花確實是令人感嘆的事。唯有曠懷古今之人,才能超越這種傷憐,掃葉拾花,回視盛衰。我曾有詩曰:「寫史欲開天人眼,豈但隨緣掃落花」,所指即此。
林保淳就是這種人。而且他樂此不疲,已經和葉洪生合作過《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現在又獨力寫了這本《台灣武俠小說史》。反而令人懷疑他畢竟還有林黛玉氣質,林是癡情憐花,他也憐惜台灣武俠小說太甚了。
當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台灣武俠小說是個有價值的重要論域,否則哪需如此不斷鑽研?
他也是最有資格鑽研的人。早歲即浸潤於台灣的武俠小說環境中,幾乎經歷了台灣的武俠說部盛衰的全過程,遍閱群書。爾後收藏禁密,為宇內一大家;又化私為公,在大學創立「通俗文學研究室」,深化研讀、推廣俠義。另也向社會延伸,協助武俠產業化的發展。
他的優勢,並不僅是對台灣武俠小說的熟稔,入乎其內;更是對整體中國文學的精研功力,所以可以從大視野來看台灣武俠小說。早年我寫《大俠》,辨明俠的歷史變遷,他即協助我,合編成《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後來覺得台灣武俠小說不是孤立的,當視為近代通俗文學的流衍或發展,所以我們又決定合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彙編》。這書因故沒有正式出版,但還是可以看出我們的思路,而這個思路也體現在他如今這本書上。
前面說的,是他文獻精熟、視野宏闊。此外他還勤於奔走,到各地採訪耆宿、調研、考證,故所得最多,江湖同道皆尊稱為「武林百曉生」。
後來我們創立台灣中華武俠文學會、聯絡大陸的武林同道、參與兩岸各武俠文學獎評選、辦武俠研討會、舉行掌門人大會等,他也風塵僕僕,幾乎無役不與。
本書即得力於以上這些條件,所以資料翔實、論述親切,許多人物都有親身經歷,所介紹的作品也都一一得諸目驗,考證則細細斟酌,評論自道心得,也不故弄玄虛、亂套理論。
這些都是優點,是他這部《台灣武俠小說史》足稱良史,可以信今垂後的原因,豈止「武林百曉生」而已!
喝采之餘,覺得還可商量之處,也有一二。其一是台灣武俠小說對俠義精神的發揚、江湖歲月的描繪,如何深刻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之心理狀態、人格意識和行事風格,還可濃墨重彩予以伸張。
其次,他太受一位好朋友的影響,對於台灣警備總部「暴雨專案」的作用過於重視了。台灣的禁書,有亦無,實亦虛、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夕,不能說對武俠小說的發展沒有影響,但把它看成影響了台灣武俠小說盛衰之關鍵或壓力源,就過甚了。專案出台於一九五九年,而六十、七十年代恰是台灣武俠文學的高峰,足以說明此一事實。
另外可能是被台灣近年本土化的思潮所限,不免就台灣論台灣,以致六○至八○年代淡化了台灣與香港武俠文化共生共構的生態,九○年代以後,也簡略了台灣武俠文化與大陸共生共構的生態。
例如我中學時就常讀香港的《武俠世界》、《當代武壇》、《武俠春秋》等雜誌。尤其是後者,同時在香港、台灣、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金邊、澳門發行。長期大篇幅、高頻率地刊載台灣武俠小說,如古龍、臥龍生、陳青雲、孤獨紅、柳殘陽、秋夢痕等。
尤其是古龍,創刊號即首發其《蕭十一郎》,隨後又連載了《三少爺的劍》、《天涯‧明月‧刀》、《大人物》、《七種武器》、《鐵膽大俠魂》……,直至最後一部《英雄無淚》。跨時九年,近四百期之多。
這樣的香港雜誌,質與量足可與台灣真善美、春秋、萬盛等出版社抗衡。是他們共構交織,才造就了武俠小說風行天下的輝煌局面,更不用說與之配合的香港和台灣電影業了(古龍的一些小說就是先寫成劇本拍電影的)。故寫《台灣武俠小說史》宜著重這種跨地域、跨文類的環境。
保淳當然也沒有忽略台灣武俠對港澳的影響,但只把它放在一個「台灣武俠小說的境外傳播」一小節之二中,這樣,我以為還不夠。
同樣,九○年代以後,保淳認為是台灣武俠小說的衰弱期,無可奈何花落去,名家隱退,新秀失色。此等論斷,我以為也是他的林黛玉葬花情節又犯了。在九○年代以後,台灣武俠文化與大陸共生共構的生態下,溫世仁百萬武俠小說大獎辦了十年,兩岸的武俠文學會也在大陸策劃了七次武林大會,港台武俠文學與作品更是大量發行於大陸。所以不是衰微而是擴大。在廣袤的場域、新媒體的情境中進行新的發展。我們述史的人,應注意歷史的歷史性,不能在舊場域、舊媒體、舊文類型式中自憐自嘆。
所以,他認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才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他其實也有見於此,故終篇叫做「期待篇」。這是《周易》終於「未濟」之意,也似乎是他《台灣武俠小說史》還準備要繼續寫下去的預告。
※【推薦序】十年磨一劍 今朝把示君 陳曉林
長期來,林保淳教授對於武俠文學的研究與評析,投入之深,用功之勤,不但是台灣文史學界眾所週知的實況,而且也久已為兩岸三地稍為關心武俠小說發展狀況的學術同行,乃至讀者大眾所共知共鑒。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舉凡以討論武俠小說為主旨的學術研討會,幾皆可看到他的身影,在會上他也常有相關論文發表;而台港或大陸凡有值得重視的新一代武俠作品出現,他亦常會應邀撰文評介,從而與武俠創作的新勢態保持同步關注。
事實上,林保淳從中學時代起,即對閱讀武俠小說感到興味盎然,其後一路進學直到取得博士,這項興趣始終不減;嗣後在學術耕耘上亦鎖定武俠研究為重點,甚至在他引領下,已培植了不少位以武俠文學、武俠名家為論文專題的碩博士畢業生。因此,他的確與武俠文學結了終生不解之緣。而他對台灣近現代武俠小說的崛起、發展與演變,更是目擊身歷,瞭如指掌,與多位出色的武俠作家甚至頗有交誼。因此,他來撰寫台灣武俠小說史,自是駕輕就熟,左右逢源。
保淳曾在二○○五年和在全球華人界率先深研近現代武俠名家名著的葉洪生先生合作,出版〈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是為兩岸有系統的武俠小說史開山之作,迄今仍不失其孤明先發的重大價值。唯以該書斷版已久,且因故未能修訂重版,以致對某些重要武俠作家、作品念茲在茲的有心人士一直企盼能有較新穎而更完整的相關史著出現;現在這部武俠小說史則可謂是在千呼萬喚之下,由保淳以「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和勤謹,回應廣大讀者及相關學界需求的一部心智結晶。
當年在現代武俠小說開始綻放姿采之初,白話文運動的倡議巨擘、曾以撰寫「水滸傳考證」而洋洋自得的胡適,分明沒有寓目過其間的精華之作,竟率爾一筆抹煞武俠小說的價值;故而從葉、林合撰的史著到這次保淳自撰的本書,皆將胡說和當時國府以所謂「暴雨專案」查禁民國時期武俠小說,並列為台灣武俠寫作的沉重「陰霾」。然而,胡適早年引導文史論著的那本《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所標榜的「明變」、「求因」、「評判」三個論述判準,本書的撰寫倒是完全符合其要旨,而且「明變」不只縷述個別作家流派的風格變化,還追溯影響現代台灣重要武俠作家的民國時期名家,如還珠樓主、王度盧等「北派五大家」之路數與特色;「求因」更觸及到當初渡海抵台的作家群在苦悶年代寫作,筆下心底藉武俠情節而隱隱流露的思鄉情懷與文化尋根的意向。
至於「評判」,則剖析各名家、名作的菁蕪得失,分別給予恰如其份的定位與評價,自是熟諳台灣武壇起伏興衰的保淳出色當行之事,娓娓寫來,前後呼應,令人展讀時每有擊節讚賞的意趣。當然,「評判」若能恰如其份,其實需要一個醞釀的過程,也需要一段沉思的時期。對於葉林的前著,當初筆者在鼓掌之餘,也曾向保淳指出:可惜未能充分體認和評定古龍作品的重要性和卓越性,甚至為了突出某一兩位作家,還不無刻意抑低古龍創新成就之痕跡。事實上,古龍不止在武俠小說創作上、甚至在現代中華文學史上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曾特地強調,試想:假如從台灣武俠史中,抽去了古龍其人其書,就武俠小說的文學性和感染力而言,是否立即失去了最扣人心弦的光彩與魅力?而若沒有古龍其人其書,整個台灣武俠小說界相對於香港的金庸是否會顯得黯然失色,又怎可能分庭抗禮?所以,古龍作品乃是台灣武俠的頂梁柱,進而為華文武俠小說賦予了靈氣洋溢的新貌,殆屬不爭之確論。
保淳大概聽進去了,加以他自己再反覆細閱、咀嚼、吟味,故在本書中,他給予古龍的篇幅最多,較排第二位的司馬翎多出一倍以上,對古龍作品的評析也非常到位,足見他從善如流的學者氣度。此外,我曾提醒道:司馬紫煙也是台灣武俠界一位重量級作家,風格多變,卻皆能自成局面,前著對其一無著墨,似不甚妥。保淳在本書中對司馬紫煙的地位給予肯定,對其代表作如《金僕姑》、《大英雄系列》作了詳實的評判,使武俠小說史不致遺漏一顆閃耀的明珠,值得欣悅。其實,文壇上另一位重要的「司馬」--司馬中原,雖不以武俠作品見稱,其鄉野名著如《狂風沙》、《路客與刀客》深具武俠意味和內涵,或亦可納入介述。
本書對於台灣俠壇上一位特立獨行的重要名家上官鼎,作了濃墨重彩的描述和賞析。上官鼎雖是三兄弟共同筆名,主力自是既為化學博士、又主導過台灣科技發展、甚且曾任閣揆的劉兆玄。早年以替古龍續筆《劍毒梅香》一鳴驚人,其後以《七步干戈》等悲劇俠情名作膾炙人口,辭卸閣揆後不忘重溫舊夢,又以長篇新著《王道劍》引起矚目。凡此,保淳論述甚詳,堪稱中肯平允。對於早年以諧趣兼奇詭風格寫下系列武俠,後來隻手創立佛乘宗的奇儒其人其書,保淳由於相當熟稔,所以介述甚詳。此外,對於俠壇後起之秀如蘇小歡、施達樂、沈默,以及本屬純文學作家如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偶而涉筆成趣如徐錦成的《江湖閑話》,樓蘭未的《光明行》,尤其,對網路作家孫曉寫作長達二十年的《英雄志》,均有中肯到位的評介。就武俠史的撰作而言,本書已賅蓋至當前此刻。
台灣武俠小說對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文界的文學寫作,均曾產生明顯的影響。古龍那快節奏、蒙太奇、警句式的書寫業已導引時潮,甚至連純文學寫作亦步武其後。香港、內地的武俠創作,受古龍風格的影響之大,殊不下於金庸風格,因為金庸作品每依托於歷史,而中華歷史之遞嬗、轉折或衝擊時代的故事,在新起網路武俠作家們的爭相運用下,無論代入、穿越,或虛擬,皆已近乎羅掘俱窮。而古龍那種以現實人生、俠義情懷為大背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式的體悟和超越,由於可以發掘、開拓人性的深度和廣度,卻仍有取之不盡的潛在資源。
而即使就狹義的交互影響而言,如金庸誠然廣泛影響了兩岸武俠寫作,香港的司馬翎卻是在台灣寫出了成熟期的各主要作品,這些在台灣產生的作品回過頭影響了香港的黃易;而黃易的玄幻及異俠作品又深刻地影響了兩岸新生代武俠作者的創作走向或題旨設定。又如,古龍強烈影響了在台灣時的溫瑞安和香港的黃鷹等優秀作者,而溫瑞安到香港後,其作品又強烈影響、乃至引領了香港的漫畫、小說、電影、電視,又經由香港,影響了內地新生代作家、導演,以及電玩的題材和製作。黃鷹的作品酷肖古龍,也帶動過內地和東南亞一股新武俠風潮。由此看來,從本書可以引伸討論或探索的課題,其實不勝枚舉,且率皆非常有趣。
而所有這些或嚴肅、或有趣的討論,事實上目前在兩岸三地各個與武俠論壇有關的社交網站,幾乎每天都在熱烈進行中。對某位武俠名家的風格特色及其發展變化,對某部武俠名著的內容指向及其潛而未現的題皆,對某些武俠人物的行為表現及其可能無意識的嚮往與期欲……熱心的網友們所發表的議論,有時精彩絕倫,想像力之豐富,更不時令人嘆為觀止。然而,由於對所討論的某位武俠名家、某部武俠名著的基本資料,例如創作的時日、發表的刊物、佚失的文本,未必有所掌握,於是所發揮的論點便不免失焦,往往辜負了那些精彩絕倫的議論。因此,像本書這樣經過長期蒐集、篩選、檢索、研究,而後始以有條理、有系統的清暢文筆所撰作的《台灣武俠小說史》,對於當今兩岸三地均相當熱鬧的武俠講壇參與者而言,堪稱是適時而至的資料庫及方便實用的參考書。而對喜歡武俠小說、有意多看些名家代表作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則不啻是提供順流而下地品賞各階段、各門類精彩武俠小說的導覽,讓人放懷欣賞,進而盡情享受閱讀之樂。
現在,據說是武俠沒落的時代,因為網絡的普及與娛樂的多元化,以及網絡上鋪天蓋地火紅一時的奇幻、修真等「爽文」層見疊出,武俠小說看似被擠壓到了邊緣。但只一味以打怪升級、開掛自爽直達無厘頭之極境的「爽文」,畢竟缺乏讓人回味品賞的意趣,故顯然已漸無以為繼。而以現實人生、俠義情懷為大背景或大舞台的武俠創作,只要再絡繹有新的優秀作者出來,以富含文化內蘊的好文字,寫發掘人性深度的好故事,例如海宴原作的《琅琊榜》,形式上雖非現今人們熟悉的武俠說部,內蘊上卻分明大有俠義情懷,像這樣雅俗共賞的作品若能不時出現,必可為武俠文學拓闢出別開生面的新高潮與新視域,殆可斷言。
許多年前,就已聽聞武俠小說、武俠精神「沒落」了。當時,悵然若失之餘,我曾寫過下面一段文字作為回應:至少,我們還可聊以自慰的是,曾經有那麼多狂飆突起、雷霆乍驚的英雄行徑,那麼多壁立萬仞、橫絕四海的俠者形象,在中國的歷史上(或小說中)放射過奪目的光彩。就像一簇簇燦爛的流星,倏然劃過夏日沉寂的夜空,綻放著格外亮麗的星芒!其實,後來冷靜回想便明白了:武俠精神、俠義情懷是不會消失的,而以發抒武俠精神、俠義情懷為宗旨的武俠創作,也不可能長期處於低潮。如今,欣見保淳推出他多年詮述武俠文學,厚積薄發下所結撰的新著《台灣武俠小說史》,大有「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恢弘氣概,喜慰之餘,尤有吾道不孤的奮揚感受。
內文 : 一、「爭霸江胡」臥龍生
臥龍生(一九三○~一九九七),本名牛鶴亭,河南南陽鎮平人。其父牛一珍,以綢布店營生,雖亦為當地望族,但非書香門第,故臥龍生並無豐厚古典文史素養,高中未卒業,即入伍從軍。一九四八年,隨軍輾轉來台,官至中尉。一九五六年,受孫立人事件牽累,被迫自軍中退伍。初時無以營生,甚至以踩三輪車維生。臥龍生雖未有顯赫學歷,然酷嗜說部,廣博閱覽古典說部如《三國》、《水滸》、《紅樓》、《兒女英雄傳》、《七俠五義》,並接觸到西方通俗小說《金銀島》、《基度山恩仇記》、《俠隱記》等書,尤其對舊派武俠,多所鍾愛,對英雄傳奇、俠客英風,頗為嚮慕。當時台灣武俠小說初興,臥龍生家居無賴,為稻粱之謀,在友人慫恿、鼓勵下,遂決意嘗試武俠小說的創作。
臥龍生少時曾求學於南陽臥龍書院,且祖居於南陽臥龍崗,故兼取「臥龍書院學生」及「諸葛亮後生」之意,一九五七年,以臥龍生筆名,於台南《成功晚報》發表處女作《風塵俠隱》,頗受當時主編伴霞樓主器重,惜因病輟筆,僅寫至十集;一九五八年,復於台中《民聲日報》發表《驚鴻一劍震江湖》,共正、續十三集,亦因故中輟,其後玉書出版社發行人黃玉書以「吾愛紅」筆名續完。此二書雖未竟全功,亦可以窺見臥龍生縱橫之才氣,宣告了台灣一代武俠大家的誕生,可惜亦預示了其後諸書往往後繼無力的隱讖。一九五八年,臥龍生的《飛燕驚龍》於《大華晚報》發表;一九六○年,於《中央日報》發表《玉釵盟》,皆產生巨大迴響,奠定了臥龍生在金庸、古龍未引領風騷之前,獨一無二的武俠宗師地位。
臥龍生的武俠小說,前後風格約可分為三期,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五年為全盛期,一生精彩武俠盡皆發表於這段期間,其中以《飛燕驚龍》、《玉釵盟》、《天香飆》(一九六一)、《無名簫》(一九六一)、《絳雪玄霜》、(一九六三)、《金劍雕翎》(一九六四)、《天劍絕刀》(一九六五)等最為知名;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年為中衰期,自《雙鳳旗》(一九六五)、《飄花令》(一九六六)而下,重複曳沓,幾乎無甚可觀;自一九七一年而後,每況愈下,大退其步,盛名已衰,竟成贅疣,雖仍勉力創作,直到一九九四年,猶有《袁紫煙》問世,卻如大江東去,流波難返。一九九七年,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六十有九。
臥龍生是台灣武俠小說最具代表意義的作家,其一生創作的歷程可視為台灣武俠發展史上的縮影,可驚可喜,亦復可惱可恨,這點,將在後文綜論台灣武俠小說從創作、出版到流傳的普遍現象中作深入的探討。臥龍生雖於一九五○年代開始發跡,但自《飛燕驚龍》而下,重要作品的完成,都已跨越到六○年代,影響力也自此而始,將於後續討論台灣武俠小說「流派」時予以專章析論。此處,僅就其五○年代的兩部作品《風塵俠隱》及《驚虹一劍震江湖》略作探討,以見台灣初期武俠小說發展之一斑。
《風塵俠隱》一書,臥龍生僅寫到第十集就因發生車禍而停筆,其後病癒,卻因《成功晚報》即將解散,亦無從續寫,故最終未能完成,而由黃玉書代為完稿,增衍至三十三集。
《風塵俠隱》以歸隱老鑣師羅九峰遭人尋仇揭開序幕,整個故事就是以孤兒羅雁秋、孤女羅寒瑛後來尋覓仇蹤的「復仇」模式為主幹,連同稍後出現的女主角凌雪紅,也有一段十九年前的殺母之仇;而在復仇的過程中,夾雜著崆峒、雪山與武當派正邪之間的門戶之爭。人物雖多,實則架構簡單,復仇的男女俠客,得道多助,獲得以武當派為首、正派前輩為輔的大力相助,而與通同一氣的邪派仇家、魔頭互有交鋒。雙方各有武功高強的能手,而大抵可分老一輩與少一輩。
老一輩各逞所能,立場鮮明,無非各守正邪陣線,互較高低而已,較無曲折發展;而少年英俠,於報仇鋤奸之外,自難免穿插情牽意纏的浪漫情愫與正男邪女左右為難的戀情。其中羅雁秋與凌雪紅、玉虎兒與萬翠蘋,同屬正派,情投意合,自是發展順遂,或濃情蜜意、纏綿悱惻,或日久生情、自然合禮,於刀光劍影中別有一番款軟柔情;而蕭俊與梅影仙,羅雁秋與司徒霜、余棲霞,分屬正邪陣營,雖略多波折,但「邪女歸正」的模式的運用,也終歸圓滿。
較為特殊的是,《風塵俠隱》中對孤兒、孤女的安排,分兩線進行,羅雁飛為正派的悟玄子救上峨嵋山,而其姐羅寒瑛反而為過去暗戀母親不得,心懷怨憤,而終究害死其母的胡天衢所救,而且視她如親生女兒,鍾愛異常,儘管後來胡天衢所屬的靈水崖一脈,最終還是與雪山、崆峒合流,但多了這一層恩怨難解的糾葛,卻也為全書於平鋪直敘中多了幾分衝突與轉折。同時,羅雁秋的師兄諸葛膽,受玄衣仙子蠱惑,先此背叛師門,卻亦非大奸巨惡之徒,在正邪雙方的對決中,亦憑添不少矛盾與衝突,整體架構,於平穩之中,又生些許波瀾,如能持之以恆,加以完構,雖則在敘事上難脫舊派武俠之插敘、補敘過多的毛病,而人物造型多樣生動,語言活潑,也還是頗有可觀,惜乎未能終篇,反而讓黃玉書狗尾續貂,三五嶽的能人畢出、靈藥秘典迭見,雜揉淆混,折騰得幾乎難以卒睹。
平心而論,《風塵俠隱》啼聲初試,卻可窺出臥龍生之擅於雜揉各家之長,無論是平江不肖生的門派之爭、王度廬的兒女情長、還珠樓主的靈丹妙藥,皆可以信手拈來,鋪陳而出,但顯然仍未能自樹格調,雖亦取還珠的奇禽,如巨雕、彩鸞,但卻能不涉神怪,頗有別後起諸家;唯一可憾的是,太過沉醉於朱貞木的「眾美齊歸一男」的模式,使一個未必見得有若何特長之處的羅雁秋,江湖中無論正邪的女俠客,皆對他一見鍾情,難以自拔,情孽牽纏,不知羅雁秋該如何化解。
黃玉書的續卷,於此變本加厲,除了犧牲掉一個司徒霜,竟也草草了事,殊難理解,以至於其後成名作《飛燕驚龍》亦受此影響,蘭因絮果,正是其來有自。尤其可怪的是,這一眾情難自已的女俠,每逢羅雁飛遭難,或是群俠遇險,就會如天外飛仙,翩然而至,不但解災救厄,更會攜帶靈丹妙藥,如雪蓮子、大還丹、回生續命散、千年靈芝液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葉洪生譏其「如飲可口可樂」,亦足令人發噱。
《風塵俠隱》中是正邪分明,勢難兩立的,臥龍生於此界線儼然,從對正邪雙方容貌的描述中,就可斷定其人善惡,雪山派的狠惡,如五刃分屍之慘,自然是正道中人所不屑為之的;但雙方高手對決,卻也是堂堂正正,全憑實力,殊少陰謀詭計,就是再窮兇極惡的歹人,無論是復仇、尋釁,都會先留柬示警,約期訂地,明槍明劍,然後才決一死戰。在早期臥龍生的武俠小說中,黑白兩道,還是謹守江湖規矩的,不似其後的武俠小說,鬥力之外,更重鬥智,外表道貌岸然,卻心懷陰險狡詐的偽君子、雙面人,倒是尚未出現。這雖會壓縮了情節發展的空間,缺乏懸疑與張力,卻也代表了作者當時素樸的人生觀照。
值得一提的是,歷來研究者論及臥龍生時,必舉《飛燕驚龍》開「武林盟主」、「九大門派」之先,但在《風塵俠隱》後半黃玉書的續作部分,實已出現「九大門派」之說,廿一回中即已出現武當、峨嵋、華山、點蒼、少林、青城、崑崙、終南等派,而「武林至尊」、「武林第一家」之名,亦出於是書末回。黃玉書與臥龍生交情絕非泛泛可比,究竟誰才是最早的創意發想者,恐怕仍有待考證,但就出版時間而言,無疑是不能忽略《風塵俠隱》的。
繼《風塵俠隱》之後,臥龍生病癒再起,在《民聲日報》發表了第二部小說《驚虹一劍震江湖》。此書由於蹈犯前失,依舊未能完成,而是由黃玉書以「吾愛紅」之名續完,葉洪生謂其續作「文情蕪雜不堪」,故連帶臥龍生的部分,亦鮮少有人論及。
《驚虹一劍震江湖》據葉洪生所說,臥龍生只寫到俞劍英在大仇得報之後,因自覺情債難償,故引身跳崖自絕作結。但就後續全書而言,僅佔四分之一的篇幅,未免過短,且在俞劍英墜崖之後,崖底傳來其師靈虛上人所豢養的白猿之嘯聲,以武俠小說「懸崖」是「絕處逢生」的隱喻看來,俞劍英是必然獲救的,臥龍生顯然預留伏筆,以待後續,但卻因「故」未能終篇,又再度由黃玉書代完。蓋《驚虹一劍震江湖》的「驚虹」,來自書中與俞劍英情孽牽纏的程玉玲之父所贈,而俞劍英不過初完報仇心願,尚未到「震江湖」的程度,且書中第一回即藉八臂神乞桑逸塵之言,「我老花子這幾年來冷眼看江湖,確是殺機隱起,三山五嶽的魑魅魍魎群起作怪,十年之內必有大變,這劫數也許應在這孩子身上」預示,又豈能讓俞劍英過早夭亡?
書闕有間,我們很難斷定臥龍生究竟於何處擱筆,但其後續的南海黑鯨島一眾妖魔邪徒,聯同一氣,意欲侵犯中原,等如波折再起,雖後面越寫越糟,正邪雙方高手如走馬燈般輪現,除了讓人眼花撩亂外,幾乎就剩跑龍套的的功能而已,但也應該是符合臥龍生原有的構思及布局的。事實上,如果單就其前十回的架構而言,我們亦不難看出臥龍生的確也是天生的說故事的能手。
《驚虹一劍震江湖》敘寫湖北巡撫俞瑞祖全家為權閹魏忠賢及貪官魏道宗、汪培所害,義僕李義奉二夫人及孤兒俞劍英脫走,投靠開封故友鐵筆震八荒王振乾,但仍逃躲不了官府及惡黨金霞宮妖道的追殺。王振乾攜俞劍英往九華山排雲嶺靈虛上人拜師學藝,並拜桑逸塵為義父,勤學武功。藝成下山後,先是刺殺貪官汪培,後又進京劫牢,救出王振乾,並斬殺魏道宗,最後於嶺南勾漏山勦滅金霞宮匪徒,大仇得報。但因其既先與師妹陳紫雲有盟約,卻又無心與程玉玲發生關係,自覺行為不謹,愧對師門,故跳崖自盡,自我懲罰。這算是典型的「遺孤復仇」故事,而穿插幾段兒女纏綿的情節。類似的情節,在後來台灣的武俠小說中反覆出現,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雖頗引人詬病,但首發其難的臥龍生卻也表現得相當不俗,篇幅雖短,而一氣貫串,情節緊湊,也是值得一觀的。
本書以宿命中「殺孽」、「情孽」集於一身的俞劍英為主角,既是意欲復仇,而面對的仇家又是如此的勢力龐大,故在武俠小說虛構的世界中,自不得不「以暴易暴」,故殺戮之多,自屬必然。既是難免於殺戮,則正邪交攻的場面,亦必不可或缺,這本就是武俠小說的常態。不過,俞劍英動輒將汪培、魏道宗滿門幾十人口全數滅絕,雖說不殺僕婦,卻也未免過當。但在正邪火併之餘,臥龍生寫俠義道中人士基於正義,不惜與好友割袍斷義,甚至公然協助俞劍英劫牢造反的無懼無畏勇氣,風骨凜凜,如王振乾、陸文魁、童維南等人,都寫得相當出色,亦屬可圈可點。
至於「情孽」,這不但是臥龍生早期小說喜用的橋段,也是武俠小說中最喜渲染的部分,此書前半,先寫俞劍英與陳紫雲兩小無嫌猜,而又款款情深、中與程玉玲綢繆宛轉、欲捨難捨,後又有毒娘子的一見鍾情,其實都是俗套;唯於俗套之中,俞劍英左右為難的心理掙扎與矛盾,卻也是相當細膩的,較之其他來者不拒、大享齊人之樂的「朱貞木模式」,自是高出一等,雖未能直追王度廬,倒也別有感慨,尤其是寫正派俠客岳鳳坤涉入於俞劍英與程玉玲的愛情之間,恩怨難分,情歸無處,憑添許多情海波濤及江湖恩怨,可以說是最精采動人之處,亦可窺出臥龍生講說故事層層翻波的能耐。
《驚虹一劍震江胡》是臥龍生難得一見的將「江湖」與「朝廷」繫聯在一起的作品,甚至連崇禎皇帝都曾露面,這當然是與權閹魏忠賢於天啟、崇禎二帝之間造亂的史實有關,但臥龍生不走一般古典小說「洗冤平反」的老路,而透過「江湖」手段解決,這固然是武俠本色,其實也隱約透露了當時作家小心翼翼的避開政治糾葛的態度。港台小說在政治態度上的分野,其實是相當明顯的,梁羽生可以痛斥朝廷,金庸甚至讓《碧血劍》中的袁承志「追殺」崇禎,但台灣作家,基本上是承接了《水滸傳》的精神,只斥貪官污吏,而不會對朝廷皇帝作若何的批判,思路顯然異趨,這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不過,就從其故事背景設定於明末歷史而言,在「暴雨專案」實施「政治干擾」之前,作家其實仍然顧忌較少,還「敢」於與歷史繫聯,其後就完全別闢蹊徑,而與政治分道揚鑣了。但是,如純就這點而言,卻也顯現出臥龍生或黃玉書對歷史的隔膜,明末外有清兵,內有流寇,是何等的亂局,《驚虹一劍震江湖》居然將後來的江湖騷亂,委由海外、嶺南的魑魅魍魎承擔,純粹是「江湖爭霸」的模式,未免也太「辜負」了歷史,正不無令人遺憾之處。
最佳賣點 : ●「武林百曉生」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七十萬言著作,武俠迷必收藏之經典。
●兩岸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內文含兩百多幅當年報章雜誌、封面等相關珍貴圖片
●附武俠名家點將錄
●武俠名家年表
●首刷贈品名稱:《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數量有限,送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