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講述: 修定、學佛與人生 | 誠品線上

南懷瑾講述: 修定、學佛與人生

作者 南懷瑾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南懷瑾講述: 修定、學佛與人生: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南師講解修定與念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南師講解修定與念佛的方法、闡述佛教大愛精神與世俗觀念結合的現況、答覆學生因學佛引伸的人生問題等等。 南師說法方便應機,出入各宗,談禪而不限於禪,說理而兼顧實修。無論是講演紀錄或是往來詢答,在親切平實的語氣間,仍不時可見智慧火花迸現,盡顯南師一貫風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南懷瑾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樂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台灣後,曾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1984年後旅居美國、香港;2004年起寓居中國,至2012年於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辭世。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南懷瑾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素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種種稱譽,至晚年仍講學著作不輟,可謂為文化事、為生民事,摩頂放踵,鞠躬盡瘁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前言 3 修定、念佛、觀音法門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3 念佛法門給大家無限的信心 3 佛法修行在轉業 6 別讓善知識的方便說成了「見思惑」上的爭執 9 普賢菩薩教念佛給我們的啟示 14 此去一條大道 20 阿音與阿彌陀佛的功德 22 念佛由有相光融入自性心光 25 如何修觀想念佛 29 「淨念相繼」說三種持名念佛法門 33 修定與念佛的方法 37 一、修定 37 持戒以得定 得定而生慧 37 修定是治心理動亂的藥 39 依因緣根基 擇勤修法門 40 人生非散亂即昏沉 43 怎樣才是「定」? 45 修定不能得定的原因 46 二、念佛的方法 47 瑜伽念佛 47 微聲念佛 49 大聲念佛 49 觀音法門另一章 51 大英雄、大豪傑才能做到的事 51 超覺靜坐的來源 52 觀世音與觀自在 54 一切音聲皆是咒語 55 觀心是何心 57 由音聲入清淨法性之流 59 「能」與「所」 61 參透動靜二相 62 寂滅道體無所住 64 觀音的慈悲 66 如夢如幻的音聲法門熏就金剛三昧 68 三十二應身的妙用 68 宇宙人生怎麼來的? 70 直截根源的佛的法教 72 歸元無二 方便多門 76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 79 一心皈命淨土法門 79 幾人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亂 82 要與《藥師經》合併參究 84 念佛是全心全意的想念 87 舉一則念佛的笑話 89 臨終時為何不能念佛 91 自欺、欺人、被人欺 94 心頭只掛著這一念 96 窮極呼天 痛極呼父母 98 「頑空定」的念佛法 101 但持正念 莫問黑煙 103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105 學佛談人生 佛教的孝道思想 111 民間信仰的儱侗佛教 111 為什麼與僧道無緣? 115 韓愈與狄仁傑的忠告 116 孝是中華文化的特色 118 兒子是國家的 女兒是人家的 120 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123 孝順父母的佛陀 125 度化阿闍世王的故事 127 義在大孝的《盂蘭盆經》 129 三世因果與六道輪迴 131 目連尊者救母難 134 梁武帝倡建盂蘭盆法會 136 放燄口與拜水懺 138 經懺彰顯了孝道思想 141 行菩薩道濟度一切眾生 143 漫談佛法中的經濟思想 145 經濟一詞的來源與含義 145 佛讓出家人乞食的兩緣由 148 從令人去貪的人文精神到一切治生產業皆與空相不相違背的佛法 150 佛教叢林的經濟制度 154 化緣就是功德的觀念導致錯誤的修行心理 157 為何要想別人荷包裡的錢 160 真正的布施──建立萬人如一的大我精神 164 研究佛學的基本認識 169 佛法、佛學與學佛 169 人生的目的 171 佛法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172 認識佛道修證的方法 177 大小乘佛法的宗派 180 由聞思修慧得解脫 183 與緣社談緣 185 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185 杭州城隍廟的一副對聯 187 西泠橋畔兩蘇墳 189 願為一滴楊枝水 191 才女的「麻將經」 193 返老還童的「外婆禪」 198 答中大覺聲社學生問 201 笑談聲中話家常 201 什麼是正知正見? 203 對「一貫道」的看法 205 儒道的中心論點 207 有我與無我 209 佛法是活活潑潑的 211 從心理學看佛教 213 吃素與學佛有什麼關係 215 偉大的佛陀 218 考工對話 221 人生與宇宙問題答客問 227 之一 一九七三年四月十八日 227 之二 一九七三年四月廿五日 233 之三 一九七三年五月二日 235 真理與人性答客問 239 答美籍學人皇甫瑞專函 247 佛教不是無神論 251 感言序介話禪密 為影印《指月錄》感言 257 荷蘭文初譯禪宗馬祖語錄記言 261 譯作的經過 261 有關於馬祖和禪宗的四個問題 263 有關馬祖語錄中三段示眾的提要 271 敘印普庵禪師咒及記傳 275 附 錄 太極拳與道功 281 一、習武經過 282 二、訪道經過 284 三、漫談練氣與武功 291 四、太極拳法要簡介 310

商品規格

書名 / 南懷瑾講述: 修定、學佛與人生
作者 / 南懷瑾
簡介 / 南懷瑾講述: 修定、學佛與人生: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南師講解修定與念佛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059599
ISBN10 / 9866059596
EAN / 9789866059599
誠品26碼 / 2682085518007
頁數 / 32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

試閱文字

自序 : 出版前言

南師懷瑾先生一生講學著作不輟,所講內容貫通儒、釋、道三家,輔以深厚人生智慧及獨特歷史經驗,縱橫揮灑,留下的多是經典式的詮釋和警句名言。南師的講學紀錄及所著書稿,數十年來陸續由老古文化整理、增補並彙編成冊,而在諸如《論語別裁》《金剛經說甚麼》《我說參同契》等膾炙人口的長篇講記外,亦還有許多針對不同對象講述或撰寫的精采短篇文章,其中有些曾刊登於「十方雜誌」等刊物,但未曾選編成冊。
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題,編集、完善南師自一九七○年至一九八五年赴美之前,曾發表過的文章及單篇講話,共收錄有: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為南師應出家法師之邀,指定講述之專題課程。針對「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這個諍論多年的議題,南師首先申明,此問題應由真修實證者詳加參究、自求解答;接著從修持淨土勤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切入,簡略介紹觀想念佛的方法。南師認為,佛法修行在求轉業,而各種善知識觀機設教的方便說法,都不可執著,也無諍論的必要。
〈修定與念佛的方法〉中,南師由事理到實務,講解修定與念佛法門。佛教的基本,就是戒、定、慧,由戒得定,由定生慧,一切修佛法門都不離此;在此原則下,南師講述了何謂定、為何要求定、定的方法,以及不能得定的原因等等,接著提出瑜伽念佛、微聲念佛、大聲念佛三種念佛方法,作為念佛修定之參考範例。
〈觀音法門另一章〉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廿二日南師閉關時,應學人所請,以對答方式所做的開示。南師以淺顯明白的答問,解說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由音聲入清淨法性之流,觀心以找出心性本體之能,參透動靜二相而不執著,此心是活活潑潑的,不要被任何境界牽住,「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是南師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廿四日為十方念佛會會員所進行的講演。「一心不亂」可說是所有修行方法的基本目標,求的是初步的精神集中。相較於口誦阿彌陀佛的細節,南師反覆提醒一項重點:念佛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偶現妄念、空靈,皆無須煩惱驚懼,只要好好提起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念頭一現,已是一心不亂了。
〈佛教的孝道思想〉與〈漫談佛教的經濟思想〉兩篇,南師從佛教由古至今為人誤解詬病的「無君無父」「不事生產」角度,加以解說其緣由,列舉佛教中與孝道、經濟兩議題有關的經典、紀錄、人物行跡等,再與佛教進入中國後流變至今日的狀態結合,以「濟度一切眾生」的大孝、大布施作為結語,闡明佛教的大愛精神。
〈研究佛學的基本認識〉是南師在國立師範大學中道學社的講演,簡短而精要地講述了佛法的人生及宇宙觀、大小乘佛道的宗派及修證方法等,以「聞」「思」「修」「慧」的步驟,強調研究佛學對於求證佛法的重要性,指引學人一窺佛門堂奧。
〈與緣社談緣〉是南師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於東西精華協會,對學佛社團「緣社」的講話紀錄。循「緣社」之名,南師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由男女夫婦之緣說起,講到人生各種因緣,舉例分析,提點學佛的人該如何對待處理生命中的緣分生聚,而得解脫與平安。
〈答中大覺聲社學生問〉是一九八三年元月九日在十方叢林書院,南師為中央大學佛學社社長王同學等一行解答學佛疑義的問答要點,提問如:何為正知正見、有我與無我、吃素與學佛的關係、佛教的宗派演變等問題。南師與青年學子往來詢答間,氣氛輕鬆,又不時有智慧火花迸現,盡顯南師一貫說法風格。
〈考工對話〉是南師針對學生信函中所述之悟道與知的關係、有八個機會可見性等心得,邀其親往面談的簡略開示紀錄。對話間,南師快語釐清其學佛途中的偏誤認知,並以唯識及陽明學說作為資料,提點學生多加參考研究。
〈人生與宇宙問題答客問〉〈真理與人性答客問〉〈答美籍學人皇甫瑞專函〉三篇,是南師為讀者來函提出的問題所作的答覆,提問內容包含宗教哲學、生死問題、六道輪迴、真理與人性的矛盾、密宗觀想修持等等。
〈佛教不是無神論〉是南師有感於當時部分宗教批評佛教為無神論,而做的簡短講話紀錄。真正佛法是「無主宰」,才會招致無神論的誤會;然而佛法中承認各種神的存在,只是這些「神」均是眾生的一種,並無權能去主宰任何所有的生命。
〈為影印指月錄感言〉〈荷蘭文初譯禪宗馬祖語錄記言〉〈敘印普庵禪師咒及記傳〉三篇,是南師為佛經重印本及外文譯本所作之感言及序介。
附錄〈太極拳與道功〉,本篇是南師在一九六六年於立法院之講演,由學生們當場筆記整理而成。雖是隨意而談,但述及許多太極拳的拳理原則,頗有益於習拳人士參考。

老古文化編輯室

試閱文字

內文 : 修定與念佛的方法

南懷瑾教授講解
黃澤源記錄


一、修定

佛教的基本,就是戒、定、慧,無論大乘、小乘,如果不依這基本原則就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境界。
持戒以得定 得定而生慧
現先說「戒」,戒可分戒相、戒性兩種,戒相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謂五戒,這是戒相;至於戒性,戒性皆空,證到空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得戒。沒有證到空的境界而守戒,那不過是作戒相的工夫。所謂守戒,不管是大戒、小戒都是勉而行之,困而行之。因為環境可以改變我們心理,生理亦可以影響我們心理。從外在的嚴肅規範做起,漸漸地約束到內心,不敢胡亂起心動念,所以說由戒可以得定。
定就是心念不亂,達到某一境界,就叫做定,由定便可以生慧。所謂慧和一般聰明不同,普通聰明都是在心理很活動、很紛亂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感想和思想之中,好像耳聽眼看得清楚,口說得出,這是聰明,不得稱為慧。至於慧那是能了解宇宙的真諦,非自定修出來不可。聰明不過是普通智識很豐富,所謂的世智辯聰;而真正修戒的人,到了得定,才可說得戒;有了定,才心性不亂,心存於停止寂滅之狀態,既無殺念,就用不著戒殺;既無盜念,何須戒盜?我無此念、無此想,何需此戒?
故戒的目的為了要得定,定可以生慧,所有修佛一切法門都不離此,小乘戒、定、慧;大乘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也要修禪定才能得般若,不修禪定,不能得般若。這是釋迦牟尼佛所留下來的不移之法則。
修定是治心理動亂的藥
定的梵文為禪那,和外國人說禪(Zen),他們一聽就知道,在我們中國,把禪的現象加了一個字,稱為禪定。定不一定是打坐,不過打坐是修定的姿態之一。真正有定功的人,不需要打坐,他說話也會定,做事也會定,可說無往而不定,這才是定;如果說盤起腿來才算定,我可說他不是修佛法而是修兩條腿,簡單說一句,不是得定,而是得腿。所謂定者,應是心性鎮靜,無時不定,無往不定。佛寺裡五百尊羅漢姿態各各不相同,有的抓耳朵,有的說笑話般,有的臥倒,有的歪坐,這是說明各種姿態都可以得定,並不是一定盤著雙腿,閉著眼睛,才可以得定,修定的要首先了解這一點。
定是共法,佛法和一切外道所都有的,為修心的共通方法,但佛法的般若,無漏智慧是獨有而為外道所無,這是不共法。定到底有多少種類?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有八萬四千種,所以定的法門也有八萬四千種,因要對治每一心理病態,就需要一種方法,所謂應病與藥;心理的動亂是病態,要使他恢復健康,達到清靜安寧的境界,那就要吃藥,這種藥就是修定,如果無病,當不需要。所以禪詩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戒、定、慧是針對著眾生心性病態而發的法門,定雖然那麼多,但歸納起來,無非是要求得心情的安詳、寂滅、平安、鎮靜和健康,這是定的目的,而修定作工夫的目的在於悟道。
談修定做工夫,中國有許多道門,有些守竅的,如同善社、一貫道、大眾道等數百種,像守丹田、守頂宮、守玉衡,有的守這裡,有的守那裡,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更有不傳之祕,實在不足為奇。說他對不對呢?沒有錯。佛法所謂繫心一處,就是把心縛在一個地方除去一切雜念,使他只有一念,就是《大學》上所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止於一的方法,目的是使心能慢慢定下來,所以說他是對的,但如說這就是道,那就錯了。
依因緣根基 擇勤修法門
佛法修定的法門很多,像念佛、修止觀,密宗之念咒,修觀想以及打坐參禪等,這一切法門,無非也是使人得定,然後由定生慧。不管哪種法門,求定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念,妄想、分別,修至不紛亂專一的境界,這就是定。如何可以使心專一呢?我們的心當要想定的時候,反而不定,不想它反而定下來。修定雖有種種法門,但能擇一法門勤修,結果可得到心的專一。心得定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但修定是要求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正等正覺那種境界的必要方法。不管學淨土、學密宗、學禪宗,以及學天台、華嚴、唯識任一宗派,如僅止於談說,毫無用處,談說了不了生死,起不了作用。必須要求修證,求修證必從修定做起,而修定可從打坐做起,但打坐不是定,可說是修定的最基本姿態。
打坐的方法有九十六種,最普通的打坐,大家都知道為雙盤坐,雙足跏趺、兩手結印,這種坐法是諸佛菩薩及一般的打坐修定的方法,至於為何採用這種姿態,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種種理由,不在這裡說明。打坐是修定的外形,藉以使內心得定,至於如何修定,我只告訴大家基本原則,不勸大家應修練何種法門,因為各人因緣不同,各人根基不同,要能配合,才可以使修定易於成功,如果限定於一個範圍內,那是不易成功的。
關於因緣不同,就好像各人嗜好不同,施教的人必須因勢導之,使修道容易成就。我舉個例來說,佛弟子目犍連收門徒二人,一人係鍛金師出身,另一人則是浣衣出身,兩人各自打坐修定,希望得羅漢果,卻一直沒有進展。後來舍利弗關心此事,問了兩位弟子的出身,便建議說:「趕快調換一下,讓鍛金出身的學數息觀,浣衣出身的修白骨觀。」目犍連依言調換了對弟子的教法,果不出所料,兩弟子精進修習,很快都證得了羅漢果。舍利弗的建議,即是所謂的觀機設教,為什麼調換教法就成功了呢?你看鍛金師出身的多細心,本來就很清靜,叫他修白骨觀,反而攪亂了,他本來很靜,你教他修數息觀,可說是靜上加靜,便容易成功。另一位浣衣出身的,成天對著流水白布看多了,你教他觀想骷髏,自然極易成功。他們兩人因教法攪錯了,所以弄得久久不成。修定的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只告訴你們修定的法則,而不主張一定採取哪一種方法,不管是念佛、守竅,或是修止觀都可以,法則不錯都可以達到定。
人生非散亂即昏沉
什麼叫做定?定是不散亂、不昏沉。何謂散亂?我們的心一天到晚不能靜下來,感情、思想無時安靜,所以佛經上說凡夫似猿猴,猴子一天到晚總是跑來跑去不肯停下來,人的心也和牠一樣一天到晚想個不停,又想這,又想那。我說人心不但像猴子,而且像猴子偷包穀,牠偷了一個夾在腋下,又張開手臂去偷,偷了一個掉一個,偷到天明仍然只有一個包穀夾在腋下。人的妄想就是如此,想這想那,到頭來一樣的得不到。人一生下來,兩手總是亂抓,到死手一放,什麼也沒有。這種亂動的心就叫做散亂,因為散亂,所以不能定,待到不散亂,不妄想的時候,那就睡了,睡醒就再妄想。所以人生非散亂即昏沉,非昏沉即散亂,動亂的心叫作隨眠,叫作昏沉。
打坐至將睡未睡之際,不大有妄想,你說沒有,還有一點點,可說極輕微,當你感覺到很好,一點沒有想念,這就是想念。這種情況,不叫做散亂,而叫做掉舉。散亂是很粗的,是胡思亂想,到了心定下來,你說沒有妄想,這就是想念。沒有想念,你如何知道?當這時候你曉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掉舉,這不是散亂。散亂是很粗的思想,很有力量,很難除去,譬如人遇到受刺激的時候想哭,心要強壓它不哭,還是哭了,表現了極粗的散亂。至於掉舉,則很微細,修定人常常落入掉舉而不自知。
說到昏沉,睡眠就是粗昏沉。怎樣是細昏沉?當你辦公過後,在中午休息時間裡打瞌睡,人叫你老張,你答呃,答得有氣無力,你說他知道嗎?也不知道,這種昏昏迷迷的現象,叫做細昏沉!好像清醒,好像睡覺又不睡覺。許多打坐的人,好像感到清靜,沒有亂想,但又不太清楚,這就是細昏沉。
許多學佛學道的人,自己把細昏沉認為入定,那是危險極了。你說有思想嗎?就有思想;清楚嗎?不太清楚;知道嗎?有一點點知道,攪不清。這種情形,有很多人認為是定,這樣可坐上幾個鐘頭,一、兩日,三、四日,甚至七、八日,如果當定那太可憐了,這是細昏沉。落入細昏沉是很嚴重的,因為會傻傻地使記憶力減退,思想不敏捷,神經受到影響,呆呆地睜著眼看天花板,根本是個細昏沉的境界,不是定。
怎樣才是「定」?
那麼怎樣才是「定」?「定」是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實在說不出,勉強可以打一個比喻,一杯混濁的水沉澱下去,一清到底,一點渣滓都沒有;到那個時候,心情是沉靜、清明、朗靜,一點雜念,一點輕微妄想都沒有,可是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外面在下雨,風吹草動,一切都了了然。好像秋天的時候,寒潭清澈,明月在天,微波不興,這種境界,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做到這樣就是「定」;但還不能說成功,還要做到待人接物之間,無時無地都保持著這種境界,這才可以說是得定。
得定,然後才可以談得果,這種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所得的果叫做初禪,就是初步的禪定,也叫做念住,除去了一切妄想雜念。由此一步步地用工夫至息住,好像死亡,不是死亡,但沒有呼吸,心裡清明自在,這叫做二禪。再進一步到三禪,那時脈不動,心不跳,你把他埋在地下,也不會死,挖起來,還是那樣子;然後到四禪,就捨念清靜,身心都可以拋棄,要身心就要,不要身心就不要,自由自在地捨念清淨,但是證到菩提,大徹大悟了沒有?還沒有,這是工夫,還沒有悟道。但從此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羅漢果,而尚沒有達到大徹大悟,不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能達到初禪,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你不要輕視它,這已是不容易做到的了。以上是介紹「定」的情形。
修定不能得定的原因
修定不一定打坐,念佛也可以修定,因為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念到後來,念不出來了,當你想念連「南」字都念不出口,可是心裡清清、明明、了了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樣也可以得定。
修定不能得定的原因有很多,舉要言之,可有兩點,第一普通打坐的人,常有一種觀念,我準備打坐了,盤起腿來,告訴人家不要吵他,這就是大妄想,就是一個阻礙,如何可以得定?所以修定應做到隨時隨地可修,坐可以,行也可以,說話也可以定在心念之中,不拘形式才對。
第二普通打坐的人常常患著一個大毛病,就是坐的時候,心裡愈想不要想反愈要想,偶爾好像沒想,等到腿坐得疲倦了,慢慢地又想了,這不是達到沒有想念,不過是昏沉而已。所以說打坐很難訓練自己,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採用念佛法門,念佛如果成功,可使你即生得定,不成功,死後可以往生西天,實在合得來。這不是說笑話,因為不是這樣,你儘管說修定,試問有什麼把握可以得到,既無明師指導,自己又無經驗。你如果有了經驗,你就不要修,你已經成功了。

二、念佛的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幾十種,今天我提出二、三種供大家參考,多數人都可以適用,而且照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處,現分述如下:
瑜伽念佛
第一種叫做瑜伽念佛,就是採取內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在那裡默念。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差不多在胃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間。為什麼要採取這個位置,另外有理由,不要去管它,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裡,耳不聽外邊,要聽這裡在念佛的聲音;同時眼不看外邊,也要看這裡,本來看不到,好像看得到。這時心情安靜,只聽到內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聽得清楚,慢慢地念,而都聽得到。如果聽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連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夠聽得清楚,這樣雖沒有得定,但與得定也差不多了。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能沒有妄想雜念,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的。
你盡管念下去,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久而久之,突然間你念佛念停了,念不起來了,你再想念,還是提不起來,這時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時候就是定。此後更須勤加練習,愈練習愈好,能做到這一步,是千難萬難的事。
微聲念佛
第二種念佛為微聲念佛,坐著念,念的聲音只有自己的耳朵恰恰聽得到,旁的人如果沒有挨得很近,是聽不到的。嘴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字字清清楚楚,耳聽得到,眼好像彷彿也看得到,每連續念了四句,暫停一下再念。當念的時候,當然沒有妄想雜念,偶有妄想,這是初學的人常有的事,你不去管它,還是四句的念下去。念了四句,休息一下再念,念時必須聽得清清楚楚,到後來,連自己身體都忘記了。到了這境界,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也可以得定。因為散亂和昏沉,多半為身體所障礙。
大聲念佛
第三種念佛為大聲念佛,出聲念,但也不要大喊大叫,把氣叫開來,因為這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沒有好處。所以要把聲音歸納到心的內部,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等這口氣念完了,你閉起嘴巴,等一會兒,由鼻子吸氣,待氣吸得充滿了,再念。這樣你念上一百天,保你身體都會健康起來,一切內病外病都會好。不但如此,因為這是配合氣來念,便是氣功,所以念過一百天,把膀子一拉,可以發出勁來。這種方法不但內心得清靜,身體也會好。但要注意一點,念時絕對要用鼻吸氣,吸得飽滿,如果念得上氣不接下氣,以嘴吸氣,那不但不會得定,而且有害處,身體反而攪壞。所以特別要注意,當氣不足念不下去時,就要停,進行吸氣後再念。照這樣念法身心才會得到健康,而且容易得定。念到最後,你不想念了,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就是定。
這種念法採取大聲念佛,同時會發出金剛之聲,那是念的聲音好像金石之聲,這種聲音可以影響旁人,他們聽到了也會清靜,有這樣大的好處。還有注意一點,初步練習的時候,應當靜靜的念,嘴唇不過很輕微地動,牙齒不動,只有舌頭在彈著,氣由體內發出,這樣對身體才有益處,也容易得定。

(一九七九年十月,「慈濟月刊」第一一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