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ilability: The Challenge and the Gift of Being Present
作者 | Robert J. Wicks |
---|---|
出版社 | 光啓文化事業 |
商品描述 | 活出心靈的空間:活在當下似乎是一件簡易的事,然而忙碌、焦慮、悔恨過去、擔憂未來等種種原因,很容易占滿心靈,使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連結,使生命 |
作者 | Robert J. Wicks |
---|---|
出版社 | 光啓文化事業 |
商品描述 | 活出心靈的空間:活在當下似乎是一件簡易的事,然而忙碌、焦慮、悔恨過去、擔憂未來等種種原因,很容易占滿心靈,使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連結,使生命 |
內容簡介 活在當下似乎是一件簡易的事,然而忙碌、焦慮、悔恨過去、擔憂未來等種種原因,很容易占滿心靈,使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連結,使生命扎根、在關係的滋養中成長。本書結合心理學與靈修,幫助人放下纏累的包袱,重獲清明澄淨的內在空間,能接納自己、他人及天主,活出平衡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羅柏‧威克斯(Robert J. Wicks)美國費城漢納曼醫學院心理學博士,著名的天主教作家兼演說家,近四十年來一直在協助、鼓勵人檢視自我的人生。身為馬里蘭州的羅耀拉大學的榮譽教授,不僅任教於大學,也在多所學校的心理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神學院、教育學院及社工學院講課,同時也做諮商的工作。專長領域為次級壓力的預防(與他人互動交往的壓力),並從各大宗教的觀點來整合心理學與靈修生活,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透過靜觀覺察的方式來釐清壓力源,重新找回身心靈的平衡。 1996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贈勛章,表彰其對教會的貢獻。美國紐澤西州考德威爾大學(Caldwell College)及喬治亞天主教大學(Georgian Court University)頒贈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威德恩大學(Widener University)傑出校友獎。還獲得美國諮商協會靈修、倫理、宗教輔導部門頒贈的年度人道主義獎。 著作超過五十本書,包括No Problem、Streams of Contentment、Riding the Dragon等,中譯本有《走過沙漠:學習放下、簡單生活》。個人網站:www.robertjwicks.com■譯者簡介黃女玲
產品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部 給自己空間第一部導言 第一章 獨特性 第二章 失敗與寬恕 第三章 自覺 第四章 清明澄淨 第二部 給他人空間第二部導言 第五章 關係 第六章 他們的痛楚,我們的恐懼 第三部 給天主空間第三部導言 第七章 偶像崇拜、焦慮及在晦暗不明中放手 第八章 經歷天主 後記:在天主的臨在中 註解 一些有關祈禱、靈修生活的參考書目
書名 / | 活出心靈的空間 |
---|---|
作者 / | Robert J. Wicks |
簡介 / | 活出心靈的空間:活在當下似乎是一件簡易的事,然而忙碌、焦慮、悔恨過去、擔憂未來等種種原因,很容易占滿心靈,使我們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連結,使生命 |
出版社 / | 光啓文化事業 |
ISBN13 / | 9789575468903 |
ISBN10 / | 9575468902 |
EAN / | 9789575468903 |
誠品26碼 / | 2681606911006 |
頁數 / | 17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一章 獨特性
儒西亞拉比(Rabbi Zusya)在他斷氣之前一刻說:
「來世,人將不會再問我說:『為什麼你不是梅瑟?』
相反的,人將要這樣問我:『你為什麼不是儒西亞?』」
—馬丁‧布伯,《人之道》
(Martin Buber, Way of Man)
當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的人領悟到底下這個簡單,但看似弔詭的事實,那就是治療產生重要轉機的時刻,即:當我們能真正地接受自己的有限,自我成長與發展的機會,將幾乎無可限量。
在領悟到這個道理之前,力氣往往不是浪費在逃避自我,就是逃向另一個自我塑造出的理想形象。我們害怕成為自己,對上主也缺乏基本的信任,於是,自我的成長與發展便受阻礙。結果,因為我們忙亂奔跑,而無法好好地扮演天主為我們在人群中安排的特別角色。
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想也不奇怪,因為,我們不斷被以下訊息洗腦:我們應該變成另一個更完美的人,應該成就更不凡的事。電影和卡通老是告訴我們,假如動物和機器也能說話,那真是太好了;假如人能超越《創世紀》中的故事,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實也沒事,就成為超人、成為神了。很少有電影強調要人好好地實現自己的天命,相反的,還花很多的力氣(和金錢!)努力地說服人:無論如何都要避開你的天命!用詩人康明思(e. e. cummings)的話來說就是:「在一個日日夜夜用盡所有力氣要你扮演別人的世界裡,若要好好做你自己,而不做其他人,就得打一場最難打的仗。這樣的仗人人都能打,而且要永不停息地爭戰。」
人逃避自我,就阻礙了自身真實天性的發展,可以說,置個人天賦的才能於不顧。關於自我「獨特性」的重要課題,很多勇敢的前人(聖人)已經教導我們。他們努力修練這個課題,如今成了我們的好榜樣,叫我們知道,需要用盡全力做自己。美國著名發明家兼世界公民巴克敏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曾這麼說過:「關於我自己,我只有一個認知:我只是個健康的平凡人,所有我能做的事,任何其他的人,我是指任何人、或你,都能做得同樣好,或更好。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拒絕被時下的生活遊戲欺騙,因我知道那種生活態度,與宇宙的運行之道,毫不相關。我不過像個廣告傳單,把『該做的事做好』這個訊息,傳播給人知道。」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把富勒的生活哲理譯成:接受信德的一個切要重點,即:耶穌所領受的聖神,同樣也臨在於我們內;活在聖神裡,才不會忙著給自己找一個虛幻空想的世界,如此,天主的國度才能在我們內以及在與世界共融中發展。這樣的生活—而不是自我否定或幻想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實震撼與挑戰。
愛因斯坦說:「任何人若不再能駐足片刻、出神讚嘆,跟死了沒什麼兩樣。」這樣的觀點,恰如其分地印證一個靈性的事實:當人回應聖神的呼召,切實努力地做自己時,便能賞識自我的獨特與可愛。
一位在懷孕最後三個月流產的婦女,教我看見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性與價值。我問她,失去孩子心裡的感受。她表示,失去孩子當然會覺得很難過,但特別令她心傷的是:「當我想到失去的這個兒子或女兒時,有一點特別令我心碎:那就是,我將永遠無法知道這孩子的特質……我是指,他/她會是個怎樣的孩子呢?會是個很好動的男孩嗎?還是個喜好沉思的女孩呢?這個我將無法得知。想到這裡,我就特別哀傷。」
我們這些被生下來而且還活著的人,有機會認識自己的特質並且與人分享,更有責任鼓勵、助長自我人格特質的發展。如果不努力讓聖神在我們裡面成長,而且還阻礙自我天賦之發展,就等於漠視生存的價值以及自我在生命中的獨特位置。這世上聖人的數目之所以減少,就因為我們沒能站好生命中的奇特位置。
要充分發展自我的特質,需要能賞識個人與生俱來的價值,同時,也需要能充分地看清一個事實:我們天生就會抗拒往真理的路途前進。還有,要發展自我就必須接受上主給人的禮物—笑—對我們裡面那個老試著捕捉幻想而使自己變得好爭、緊迫、缺乏安全感的假我,加以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