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叢 150: 教父學導論 下
作者 | 韓佳博/ 黃孔如 |
---|---|
出版社 | 光啓文化事業 |
商品描述 | 神叢 150: 教父學導論 下: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 |
作者 | 韓佳博/ 黃孔如 |
---|---|
出版社 | 光啓文化事業 |
商品描述 | 神叢 150: 教父學導論 下: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 |
內容簡介 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傳遞著教會的聖傳,伴隨並引導著當代教會持續成長與茁壯。 教父秉承使徒的教導,駁斥各種異端思想,並以大公會議的形式,共同制定了基督宗教的信仰準則;他們逐步完善教會的聖統制,實現了新約時代未完成的教會管理模式;他們的神學研究方法值得後人借鑒,其著作蘊含文化、靈修和使徒的寶庫,更是該時代的文化傳播者。 本書立基於此,分三部分闡述教父們在不同時代所給我們留下的信仰精神遺產,期望藉此,持續激發並促進今日基督徒度合乎信仰的生活,以不負天主的託付。
作者介紹 韓佳博、黃孔如韓佳博,羅馬奧斯定學院教父學碩士。黃孔如,福建寧德人,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 2014年獲宗座拉特朗大學(羅馬)神哲學學士學位,2017年獲羅馬奧斯定學院教父學碩士學位。
產品目錄 325 第十五章 安提約基亞教會 326 一、塔爾索的迪奧多(Diodorus Tarsensis) 329 二、默蘇斯的德奧多爾(Theodorus Mopsuestiae) 332 三、金口若望(Iohannes Chrysostomus) 346 第十六章 盎博羅削(Aurelius Ambrosius) 347 一、生平 352 二、著作 361 三、神學思想 366 第十七章 熱羅尼莫(Sofronius Eusebius Hieronymus) 366 一、生平 372 二、著作 383 三、神學思想 386 第十八章 奧斯定(Aurelius Augustinus) 387 一、生平 396 二、著作 412 三、思想 435 第參部分 五世紀中葉至八世紀 438 第十九章 聶斯多略與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 439 一、聶斯多略(Nestorius) 440 二、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431) 449 第二十章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lus Alexandrinus) 449 一、生平 451 二、著作 458 三、神學思想 460 第廿一章 希洛的德奧多勒托(Theodoretus de Cyrrhus) 460 一、生平 462 二、著作 470 第廿二章 優提克斯(Eutyches)與加采東大公會議 470 一、優提克斯及其爭端的開始 472 二、加采東第一次大公會議(451) 480 三、加采東第一次大公會議之後的處境 484 第廿三章 大良教宗(Leo Magnus) 484 一、生平 486 二、著作 488 三、神學思想 493 第廿四章 拉丁教會的後期教父 494 一、路斯帕的富爾根(Fulgentius de Ruspe) 500 二、圖爾的額我略(Gregorius Turonensis) 505 三、大額我略(Gregorius Magnus) 513 四、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羅(Isidoro de Sevilla) 518 第廿五章 第六世紀東方教會的代表教父 518 一、阿勒約帕哥的狄約尼削(Dionysius Areopagita) 526 二、西多波利的若望(Iohannes Scythopolitanus) 527 三、拜占庭的雷翁思(Leontius Byzantinus) 530 第廿六章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會議(553) 530 一、大公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532 二、大公會議的召開與進程 537 三、大公會議之後的處境 538 第廿七章 馬克西莫(Maximus Confessor) 538 一、生平 541 二、著作 550 三、神學思想 553 第廿八章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大公會議(680~681) 553 一、大公會議的歷史背景 555 二、大公會議的進程 563 三、拜占庭皇帝與教宗審核大公會議的相關決定 564 四、大公會議後的處境 566 第廿九章 若望達瑪森(Iohannes Damascenus) 566 一、生平 568 二、著作 574 三、神學思想 578 縮略表 580 附錄 580 一、〈尼西亞信經〉(325年6月19日) 582 二、〈君士坦丁堡信經〉(381) 585 三、〈加采東信經〉(451年10月22日) 587 參考書目
書名 / | 神叢 150: 教父學導論 下 |
---|---|
作者 / | 韓佳博 黃孔如 |
簡介 / | 神叢 150: 教父學導論 下: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 |
出版社 / | 光啓文化事業 |
ISBN13 / | 9789575469542 |
ISBN10 / | 9575469542 |
EAN / | 9789575469542 |
誠品26碼 / | 2682099272001 |
頁數 / | 30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教父時代雖離當代教會越來越遙遠,但其精神寶庫不僅沒有「過時」;甚且,由於他們是聖經、教會傳統、教會訓導與神學理論最優越的闡釋者,至今仍傳遞著教會的聖傳,伴隨並引導著當代教會持續成長與茁壯。
導讀 : 第二十章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一、生平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lus Alexandrinus,約378~444)大約於378年出生,是亞歷山大的德敖斐羅(Theophilus Alexandrinus, +412)主教的外甥,在很大程度上受德敖斐羅的影響。他情緒暴躁,行事獨斷,在本城接受文學與神學教育,但不確定他是否曾有隱修生活的經歷。403年,濟利祿以主教秘書的身分,陪同德敖斐羅參加位於加采東郊外舉行的葵爾夏主教會議,此次會議將金口若望革職。
412年10月15日,德敖斐羅主教去世,亞歷山大城的執政當局希望弟茂德(Timotheus)執事繼承主教職位,可是,僅在兩天後,濟利祿就被選為主教。濟利祿任職的最初幾年,就表現出他性情粗暴的一面;他在亞歷山大城內發動一場「大清洗」運動,驅逐異端與猶太人,將猶太人的會堂改做教堂,攻擊外教人 ,又將教會的許可權延伸至政治領域。415年5月,一群信仰狂熱的教友在一座教堂的階梯上,殺死了當時新柏拉圖主義者依比奇亞(Hypatia, 約350/70~415) ,而濟利祿竟然沒有追究此事。417年,經過安提約基亞與君士坦丁堡兩個教會的努力,濟利祿才接受已故的金口若望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
429年,濟利祿擔心聶斯多略的思想可能滲透並影響埃及的教會,為維護教會正統的教導,他也公開表明該思想的錯誤及其嚴重性。由此,濟利祿和聶斯多略的對峙關係也不斷地升級;在此背景下,431年,召開了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濟利祿在羅馬教宗與安提約基亞的代表團尚未抵達的情況下,私自將聶斯多略予以絕罰,使得大公會議無法順利進行。皇帝發出命令,暫停濟利祿、聶斯多略與梅姆農的職務,聶斯多略服從皇帝的決定,回到了安提約基亞等待皇帝的最終判決,而濟利祿卻於十月底逃回亞歷山大城,繼續行使他的主教職權。
厄弗所第一次大公會議因聶斯多略事件,造成了安提約基亞派和亞歷山大派長達兩年的對峙,兩個教會之間的關係一度緊張,甚至處於分裂的狀態。羅馬教宗與羅馬帝國皇帝也相繼予以干預,經過多方周旋,直到433年4月13日,亞歷山大的濟利祿與安提約基亞的若望達成共識,安提約基亞的若望主教接受對聶斯多略的判決,而濟利祿也贊同安提約基亞教會編寫的信經,才使兩教會保持共融。然而,一些敘利亞教會的主教並不接受這一決定,形成了聶斯多略教會,並向中東、印度、中國等地傳播。
晚年時,濟利祿不像年輕時那麼橫衝直撞,在為人處世方面作了很大調整。438~440年間,濟利祿不再以尖銳的態度批評安提約基亞學派的神學思想,而只將矛頭指向了聶斯多略主義的先驅---塔爾索的迪奧多(Diodorus Tarsensis, 約+390)和默蘇斯的德奧多爾(Theodorus Mopsuestiae, 約350~428),並為此寫了一部《駁斥迪奧多和德奧多爾》(Contra Diodorum et Theodorum)。441年,他除了為那些遭到安提約基亞的主教多姆努(Domnus Antiochenus, 約+450)驅逐的主教辯護之外,幾乎不再干涉其他教會的事務,而且與敘利亞一帶的主教和諧相處。濟利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將其精力集中反駁羅馬皇帝背教者尤利安(361~ 363),並撰寫了《駁斥尤利安皇帝》(Contra Iulianum imperatorem);之後於444年6月27日去世。
二、著作
濟利祿繼承亞歷山大學派的傳統神學及其寓意釋經法,平生撰寫多部作品 ;其創作過程大致可分為兩階段:前期主要以解經和反駁亞略異端為主,後期以駁斥聶斯多略學說為己任。
(一)聖經釋義類
在釋經方面,舊約類的解經作品有《論以心神與真理的朝拜和敬禮》(De adoratione et cultu in spiritu et veritate)、《依撒意亞先知書詮釋》(Commentarius in Esaiam prophetam)、《十二小先知書詮釋》(Commentarius in duodecim prophetas minores)、《聖詠釋義》(Expositio in Psalmos);新約類的解經作品有《路加福音詮釋》(Commentarii in Lucam)、《若望福音詮釋》(Commentarii in Iohannem)、《羅馬書詮釋》(Commentarius in epistula ad Romanos)、《格林多前書詮釋》(Commentarius in epistula I ad Corinthios)、《希伯來書詮釋》(Commentarius in epistula ad Hebraeos)。
1、《論以心神與真理的朝拜和敬禮》(De adoratione et cultu in spiritu et veritate)
本書是濟利祿的一部重要解經作品,具體的成書時間無法確定,大約在412~429年間。濟利祿遵循寓意及象徵的解經法,向巴拉蒂斯(Palladius)解釋梅瑟五書中的一些章節,並指出不應以文字意義、而要以精神意義解釋舊約法律所隱藏的真理。這部作品共17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章)介紹因原祖觸犯了天主的誡命,丟失了天主的恩典,被趕出伊甸園,人類從此踏上與死亡及惡勢力相抗爭的路途。天主賜予猶太人的梅瑟法律,只能治癒原罪帶給人類的一部分創傷。基督的來臨,教導人躲避罪惡的方法,人將藉著愛主、愛人的「雙重途徑」獲得救恩。
第二部分(9~13章)解釋舊約中蘊含的有關教會和司鐸的預像。
第三部分(14~17章)談論猶太人的各個節日,尤其逾越節的意義;這些節日宛如玄樂,以基督徒的心神,預奏居住在天堂的真福們對天主的崇高敬禮。
2、《若望福音詮釋》(Commentarii in Iohannem)
這部詮釋書最能體現濟利祿的聖三論與基督論思想,共12卷;鑒於作者沒有提到任何有關聶斯多略的內容,可推論該書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429年之前。作者批評亞略主義、歐諾彌學說,以及安提約亞的基督論思想,並以《若望福音》為依據,指出父和子擁有同一神性實體,以及聖神擁有與聖父、聖子相同的神性。此外,作者在第四卷中談論聖體聖事。
3、《路加福音詮釋》(Commentarii in Lucam)
本書不是系統的聖經釋義著作,而是收錄了濟利祿關於第三部福音的講道,希臘原文僅保存了其中的三篇及一些殘卷。而六世紀或七世紀的敘利亞譯本至少收錄了156篇講道,德國學者呂克爾(Adolf Rücker, 1880~1948)在研究這些講道詞時發現,其中的第六十三篇與《十二條譴責》極為相似,因而推論這部作品應該完成於430年之後。
(二)教義與爭辯類
濟利祿的教義與爭辯類作品,主要體現在駁斥亞略主義與聶斯多略的學說上:針對亞略主義的有《論神聖與同性同體的三位一體之寶庫》(Thesaurus de santa et consubstantiali Trinitate)、《論神聖三位一體的對話錄》(De sancta Trinitate dialogi);駁斥聶斯多略的有《駁斥聶斯多略褻瀆者》(Adversus Nestorii blasphemias)、《十二條譴責》(Duodecim Anathemata)、《基督如何是一位》(Quod unus sit Christus)、《論獨生子降生成人的劄記》(Scholia de Incarnatione Unigeniti)、《駁斥那些不願稱瑪利亞為天主之母者》(Adversus nolentes confiteri sanctam Virginem esse Deiparam)、《駁斥迪奧多和德奧多爾》(Contra Diodorum et Theodorum)、《駁斥東方人辯護書》(Apologeticus contra Orientales)、《致迪奧多修皇帝的辯護書》(Apologeticus ad Theodosium imperatorem)、《致迪奧多修皇帝論純正信仰》(De recta fide ad Theodosium imperatorem)、《致皇后論信仰》(Oratio ad Augustas de fide)。
1、《論神聖與同性同體的三位一體之寶庫》(Thesaurus de santa et consubstantiali Trinitate)
本書的成書時間可能是在412年或423~425年,共35章。作者主要從三方面闡釋聖三神學:解釋亞略的主張、駁斥亞略主義,以及總結亞略主義在四世紀引起的爭執,後人對這部書評價較高。
2、《論神聖三位一體的對話錄》(De sancta Trinitate dialogi)
本書是繼《論神聖與同性同體的三位一體之寶庫》之後,濟利祿駁斥亞略異端的第二部著作。它包含了濟利祿與其好友埃彌亞(Hermias) 展開的七篇對話,闡釋天主聖三的神學。 該著作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篇)指出由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的聖子,與聖父同性同體,且與聖父一樣同是真天主。
第二部分(5~6篇)闡釋基督的神性特質,他與聖父一樣,二者皆擁有聖三的同一性體。
第三部分(7篇)指出聖神源自聖父,是真天主。
3、《駁斥聶斯多略褻瀆者》(Adversus Nestorii blasphemias)
本書是濟利祿所寫的第一部反駁包括聶斯多略在內的異端學說著作,它的成書是在430年,共5卷。儘管作者在該書中沒有提到聶斯多略的名字,但其中駁斥的內容就是聶斯多略的思想。
4、《論獨生子降生成人的劄記》(Scholia de Incarnatione Unigeniti)和《基督如何是一位》(Quod unus sit Christus)
這兩部作品屬於對話錄體裁,以駁斥聶斯多略學說為主。《論獨生子降生成人的劄記》是濟利祿與埃彌亞(Hermias)的對話,在二人的談話過程中,濟利祿的口氣顯得僵硬,帶有嘲笑譏諷的色彩,稱聶斯多略是「近期出現的大龍」、「陰險者」和「惡毒愚昧的舌頭」。 然後,濟利祿解釋了厄瑪奴耳和耶穌之名字的意義,強調天主性體的不變性,指出耶穌基督兩性的結合與兩個簡單事物的外在混合截然不同。在談話結束前,濟利祿宣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稱呼無可指摘。
聶斯多略如何否認在基督內的神性與人性的完美合一,是《基督如何是一位》討論的主要主題。作者以清晰的言語,表達基督內兩性的完美融合。
5、《致迪奧多修皇帝的辯護書》(Apologeticus ad Theodosium imperatorem)
431年10月底,濟利祿成功逃脫監禁,回到亞歷山大城後,向迪奧多修皇帝寫了這部辯護著作,表明自己並沒有在皇宮中挑撥離間,造謠生事。
6、《致迪奧多修皇帝論純正信仰》(De recta fide ad Theodosium imperatorem)
它的成書時間大約是在430年,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讚揚迪奧多修皇帝的功績;另兩部分是寫宮廷裡的兩位女性,可能是皇帝的姐姐和皇后。一方面,作者堅持天主子降生成人的事實;另一方面,他指出幻象論的錯誤。
7、《駁斥德奧多和迪奧多爾》(Contra Diodorum et Theodorum)
這部著作共有三卷篇幅,大約成書於438年。作者藉此著作駁斥安提約基亞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德奧多和迪奧多爾,他們被視為聶斯多略的思想根源。該著作只剩部分希臘語與敘利亞語的殘卷。
8、《駁斥尤利安皇帝》(Contra Iulianum imperatorem)
尤利安雖自幼接受基督宗教教育,卻崇尚以希臘為代表的外教文化;成為羅馬皇帝後,他便進行宗教改革,試圖恢復羅馬傳統宗教的多神信仰。為此,納祥的額我略、魯菲努等知名教父都曾駁斥尤利安皇帝的思想。 即便尤利安皇帝已逝七十多年,但尤利安的思想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消極影響。於是他向時任皇帝迪奧多修寫了這部著作,並寄給其他主教,其中包括希洛的德奧多勒托和安提約基亞的若望。 《駁斥尤利安皇帝》的篇幅較長,大概完成於439~441年間,共20卷,前十卷希臘語原文保存完好,後十卷僅剩希臘語和敘利亞語殘篇。
(三)《講道集》(Sermones)
1、《復活節書信》(Epistulae / Homiliae paschales)
濟利祿遵從亞歷山大教會的傳統,每年以牧函的方式向信眾宣告四旬期守齋與復活慶節的準確時間。 《復活節書信》收集了濟利祿414~442年間,給亞歷山大城信眾寫的29封牧函,鼓勵他們守齋、節欲、警惕、祈禱、施捨及行善工等。依據書信的內容,大致分為兩類:
有關教義方面,作者駁斥否認基督的降生奧蹟與聖子的永恆神性(5、8、17、27),以及闡釋天主聖三(12)。
有關宗教方面,作者提醒基督徒遠離異教的信仰與希臘眾神的崇拜(6、9、12、14),並斥責猶太人與他們對天主的不忠(1、4、10、20、21、29)。
2、《其他書信》(Homiliae diversae)
為區分《復活節書信》,多數學者將濟利祿零散的講道歸入《其他書信》內。米涅共收集了濟利祿的22篇講道詞,不過,其中的第10與11兩封不是濟利祿的講道詞。
(四)《書信集》(Epistulae)
米涅收集了濟利祿的書信共有88封,但經過考證,只有69封是屬於濟利祿名下。
三、神學思想
(一)基督論
濟利祿對基督論的闡釋,主要體現在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蹟上。他認為,基督不僅具有完整的人性,即包含人的靈魂與肉身 ,同時也擁有與聖子一樣的神性。聖言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依舊保持著與天主神性的「結合」(ἔνοσις / unio),就像人由靈魂與肉身結合而成為人 ,濟利祿稱之為「依照自立體」(καθ’ ὑπόστασις / secundum hypostasim) 或「依照本性」(κατὰ φύσιν / secundum naturam)的結合,而非簡單的「聯合」(συνάφεια / conexio)關係。 這種神性與人性的結合,並不削弱基督內兩性的統一;基督既是真天主,也是真人,濟利祿用「天主聖言降生成人的唯一本性」(μία φύσις τοῦ θεοῦ Λὸγου σεσαρκωμένη / una natura Dei Verbi incarnata)予以表達 ,維護了教會傳統所教導的、在基督內兩性之間的「屬性交流」。
(二)聖母論
濟利祿的聖母論與基督論緊緊相關,可以說,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根據教會史學家索佐梅諾斯(Sozomenus, 約370~450)的記載 ,在奧利振生活的年代,亞歷山大教會就已經有稱呼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傳統。濟利祿繼承了亞歷山大學派的這一傳統,並以在基督內的「屬性交流」(Communicatio idiomatum)為依據,認為稱瑪利亞為「天主之母」並無錯誤 ,駁回了聶斯多略稱瑪利亞僅為「基督之母」的主張。基於在基督內神性和人性的結合,以及基督由瑪利亞所生的事實,那麼,她自然可被稱為「天主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