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 張春申全集之二 | 誠品線上

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 張春申全集之二

作者 張春申
出版社 光啓文化事業
商品描述 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 張春申全集之二:本書由聖召的涵義談起;進而陳述修道者的三願生活,及其與團體生活的關係;最後以〈回到根源,流向一切〉作結。其中,張神父得自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由聖召的涵義談起;進而陳述修道者的三願生活,及其與團體生活的關係;最後以〈回到根源,流向一切〉作結。其中,張神父得自東方宗教的靈感,以及隱修生活的啟發,特別在聖召神學與修會培育方面,給予深度的反省與洞見。張神父更整合了「在祈禱與行動中的神秘方向」,期勉獻身修道者能有所轉變、投身、信賴、答覆、合一。甚且,全書最後一句「這不是思想、不是知識,而是生活經驗」,鏗鏘有力地將我們帶入修道生活的本質中,「徹底」地活出福音精神來。 張神父的神學底蘊豐厚,作品層次分明;本書又與另一著作《教會與修會》相互輝映,共同助人領悟信仰與修道生活的全方位面向,因而能在生活中與主同生、同死,也在聖召使命中與主共享、共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春申張春申神父,1929年3月3日生於江蘇吳縣(蘇州),祖籍上海浦東。1947年加入耶穌會;1960年晉鐸;1965年在羅馬矢發末願,同年東返,執教於旅菲中華省神學院。1967年神學院遷來台灣,附屬於天主教輔仁大學,張神父便執教信理神學等多科目,並且著述無數。2015年3月15日安息主懷。行政方面,張神父曾任耶穌會中華省會長、輔大神學院(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的前身)院長職務多年。張神父的神學作品豐富,輔大神學叢書將陸續整理出版問世,題名「張春申全集」,敬請期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的話(盧德)原著初版作者自序(張春申) 第壹篇 修會聖召第一章 修會聖召的意義第二章 聖召經驗的神學第三章 從神學看聖召的動機第貳篇 修會生活與三願第四章 修會生活與三願第五章 修會的貞潔願第六章 修會貞潔願的幾個問題第七章 婚姻生活與獨身(貞潔願)的關係第八章 修會貧窮願與服從願的基礎第九章 耶穌對貧窮的教導第十章 修會貧窮願與福音生活第十一章 修會服從願的聖經基礎第十二章 修會服從願的降生性與中介性第十三章 修會服從願的兩種模型第十四章 修會聖願的神學第參篇 三願與團體生活第十五章 三願團體是福音生活團體的標記第十六章 修會團體的行政與長上職務第十七章 修會與傳播福音第十八章 修會對人類發展的貢獻第十九章 修會:合一的標記第二十章 修會團體的一體與多元第廿一章 修會的會規第廿二章 修會的腐敗:庸碌境界第廿三章 時代信號與修會的革新第廿四章 修會的簡史總結:回到根源,流向一切附錄:張春申神父中文書籍作品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 張春申全集之二
作者 / 張春申
簡介 / 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 張春申全集之二:本書由聖召的涵義談起;進而陳述修道者的三願生活,及其與團體生活的關係;最後以〈回到根源,流向一切〉作結。其中,張神父得自東
出版社 / 光啓文化事業
ISBN13 / 9789575468415
ISBN10 / 9575468414
EAN / 9789575468415
誠品26碼 / 2681326123000
頁數 / 20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編者的話

盧 德

本書1988年5月初版,1991年3月再刷,2003年二版;全書歷經廿九年,如今(2016年5月)以全新的第三版問世,經由編者做了些許幅度的修改(除了文字的潤飾與通順之外,編者刪除了部分重覆或多餘的內容;並為因應時代的變遷,而增修少許更能符合時代信號的內容),期望張春申神父的貢獻與影響力,仍能持續提供當代天主教會中所有度奉獻生活者參考。

本書由聖召的涵義談起;進而陳述修道者的三願生活,及其與團體生活的關係;最後以〈回到根源,流向一切〉作結。原書本來分為四篇,但因最後一篇論及「東方靈修」之〈中國靈修七講〉一章,已於《張春申神學論文選輯》(輔大神學叢書65;台北:光啟文化,2004初版)書中載錄,故此不再重覆。

雖然如此,全書總結〈回到根源,流向一切〉一章,張神父得自東方宗教的靈感,以及隱修生活的啟發,特別在聖召神學與修會培育方面,給予我們極有深度的反省與洞見。更有甚者,張神父整合了「在祈禱與行動中的神秘方向」,並提醒今日復活基督的臨在,期勉獻身修道者能進而有所轉變、投身、信賴、答覆、合一,至今仍值得所有度修道生活者深思。全書最後,一句「這不是思想、不是知識,而是生活經驗」,鏗鏘有力地將我們帶入修道生活的本質中,「徹底」的活出福音精神來。

此外,本書內文中,也非常強調時代信號的分辨。誠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修會的聖召人數明顯有下降趨勢,而此一明顯的「聖召缺乏」現象,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第卅八屆神學研習會(2015年3月20~22日)中,便以「奉獻生活」為主題做了深度的討論,非常值得讀者參閱與反思,相關資料請見《神學論集》184~185期(2015夏、秋)合訂本。也因此,為使本書更能趨近於現今時代,編者適度地增修了小部分相關內容,大多列於「編者註」中,並亦小幅度地修改部分內容。但整體而言,本書從初版至今,歷經廿九年,仍然歷久彌新,絲毫不隨時代的變遷而失色。

張神父的神學底蘊豐厚,作品層次分明,而且此書又與另一著作《教會與修會》(張春申全集之三,即將出版)相互輝映,共同助人領悟信仰與修道生活的全方位面向,並領悟基督在吾人身上的落實與彰顯,因而更能在生活中與主同生、同死,也在聖召使命中與主共享、共遊。

張春申神父,是中國神學的開拓者與領航者;長年投身於中國教會神學領域的耕耘、研究、教學與論述,不遺餘力,堪稱中國神學界的泰斗。本書的出版,作為張春申全集之二,標示著一項重要的里程碑:張神父長年獻身神學,他的成就,也是華語神學的成就。而藉此書,也寄望江山代有人才出,承先啟後,共同為普世教會甚為緊要的一環---中國神學---作出貢獻、孕育與推展。



第一章 修會聖召的意義





今天一般用語中,甚至在教會用語中,「聖召」一詞顯得足夠廣泛。不只司鐸、修女、修士是聖召,婚姻生活也是聖召,甚至會士的特殊工作:教育、醫療……更是稱為聖召中的聖召。那麼根據聖經與神學,聖召應當限定在哪些對象上呢?本文將分三部分加以說明:一、聖經脈絡中聖召的意義;二、教會形成時期聖召應有的意義;三、今天誰是蒙召的人。







一、聖經脈絡中聖召的意義



無論在舊約或新約中,聖召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名詞,它與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聖經名詞密不可分,那便是「天主的旨意」與「天主的揀選」。天主的旨意,簡言之,便是人類的得救。為了實現這個旨意,祂揀選團體與個人,而召叫那些被選者,於是出現了聖召的概念。



雖然「天主的旨意」一詞,今天用得極為汎濫;但在聖經中,它主要指天主的救援計畫。這不是根據自然神學思考的結果,而是天主的啟示。保祿在弗三5~12中勾劃出天主的旨意具體地在耶穌基督內顯示出來。基本上可以這樣說:「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二4)。



為了完成祂的旨意,在已經墮落的人類歷史中,天主揀選了舊約和新約的天主子民,亦即以色列民族與教會。關於以色列民族,可以在其始祖亞巴郎的事蹟中見到:



「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十二2~3)



由此,來自亞巴郎的民族,被選為地上萬民受到天主祝福的關鍵。後代的以色列子民亦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被選:「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申七7);「由世界上一切種族中,我只揀選了你們……」(亞三2)。



至於新約時代的教會團體,同樣肯定自己的被選,乃是為了宣揚天主的旨意:



「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伯前二9)



天主揀選團體為實現自己的旨意,但是為了建立與發展團體,首先祂揀選了一些人物:在舊約中,天主揀選了亞巴郎、梅瑟、達味……;到了新約時代,耶穌自己揀選了十二位宗徒。無論舊約或新約,那些被選的個人,在團體中與團體一起,完成天主救援人類的計畫。



揀選可說尚是一個屬於意念層次的名詞,至少在聖經脈絡中,揀選實現在召叫時。於是在舊約中,出現了持續不斷的召叫:天主召叫亞巴郎(創十二1);召叫梅瑟:「所以你來,我要派你到法郎那裏,率領我的百姓以色列出離埃及」(出三10);召叫亞毛斯(亞七15);召叫依撒意亞、耶肋米亞(依六9;耶一1)……等。他們都是舊約時代有聖召的人;因為他們蒙召去建立、發展……以色列民族。因此,以色列民族也自稱是蒙召的民族。至於在新約時代,耶穌親自召叫了十二宗徒(谷三13),他們同祂常在一起,祂並派遣他們去宣講。宗徒是新約時代有聖召的人,為了宣講天國及服務教會。



所以在聖經的脈絡中,聖召的意義並不浮泛,反而具有確切的內容。天主召叫個人,為了在揀選的團體中,實現祂的救恩計畫或旨意。說得更清楚些,以色列民族是蒙召的團體,在其歷史中,擔負特殊使命的人實際蒙受天主的召叫,他們才是有聖召的人。同樣,教會是蒙召的團體;宗徒是有聖召的人,他們在教會中擔負特殊的使命。







二、教會形成時期聖召應有的意義



神學將教會時期分為新生與形成兩個階段,簡述如下:



首先,新生時期的教會,一切尚未定型,正在自我確定的過程之中;她主要來自耶穌基督的要素,由於指定的目擊證人---宗徒的臨在與教導---而持續不斷地型塑。漸漸地,作為信仰標準的經書寫成、作為表達信仰的禮儀形成、作為結合信仰團體的基本結構也實際地產生了。一般說來,主曆150年左右,新生時期結束,教會已經形成。



進而,形成的教會是生活的團體,來自基督的要素在生活中發展;不過,已沒有新的因素發生,她只是繼承來自新生時期的一切。這就是神學上普遍認為的,天主的啟示已經在最末一位宗徒死後結束了;在人類歷史中,此後直到末日來臨,再也沒有新的啟示了。



不過,在新生和形成的兩個階段中,耶穌基督建立的教會只有一個。她是天主在救恩中揀選的團體,為了實現祂的旨意。那麼,如果在新生時期,耶穌基督召叫宗徒作為教會的基礎(弗一20),遣發他們傳播福音(谷十五15),他們是教會中蒙召的人;那麼我們可以問:在形成時期中,誰在教會中蒙召而具有聖召呢?教會形成時期,聖召又應有什麼意義呢?



在具體答覆之前,原則上可以說,在教會形成時期,一切繼承宗徒的人是蒙召的,因此是有聖召的人。形成時期的教會與新生時期的教會是同一教會;前者是後者的延伸,亦可說前者繼承了後者。既然在新生的教會中,宗徒是蒙召者,是有聖召的人;那麼在形成的教會中,繼承宗徒的人自然是蒙召者,也是有聖召的人了。







三、今天誰是蒙召的人



經過上述對聖召意義的說明,從聖經脈絡及教會形成時期的確定後;接下來,我們具體地問:今天在教會中,誰是蒙召的人?這也等於問:今天在教會中誰是繼承宗徒的人?



自團體而論,首先可說,整個教會是蒙召的。這基本意義,在本文前兩部分都有所肯定。簡言之,今天的教會應當是《伯多祿前書》所說的:「特選的種族……為叫你們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奇妙之光者的榮耀」(二9)。



然而,在這個蒙召的教會中,究竟誰是繼承宗徒的人呢?由於宗徒跟隨基督,一方面同祂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自祂領受了傳播天國的職務;因此,對於繼承的問題,可分由兩方面---生活與職務---探討。雖然生活與職務無法完全劃分為二,但自教會歷史演變的事實而論,有分開說明的必要。因此接下來分兩段討論:首先論「聖秩聖召」繼承宗徒、跟隨基督、傳播天國的職務;其次論「修會聖召」繼承宗徒、跟隨基督、接受祂的生活方式。本文特別注意的是後者。







1.「聖秩聖召」繼承宗徒、跟隨基督、傳播天國的職務



今天在教會中,誰是宗徒傳播天國職務的繼承人?問題能夠衍生得非常複雜,不過實在不是本文研討的對象。我們只須根據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20號,肯定地說:「因而,神聖大會確認主教們由於天主的安排,繼承了宗徒們的職位,作教會的牧人;聽從他們的,就是聽從基督;拒絕他們的,就是拒絕基督及那位派遣基督者」;「於是,主教們和他們的助手---司鐸及執事---接受了為團體服務的職位……」。



可見,今天那些在聖秩聖事中領受職務的人,繼承了宗徒的聖召;具體而論,是主教及其助手---司鐸及執事,他們是蒙召的人。







2.「修會聖召」繼承宗徒、跟隨基督、接受祂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開始探討修會生活的來源時,我們得承認在耶穌的時代並沒有修會的存在。在祂的公開生活中,並沒有建立任何修會。可是,從教會的歷史可看出修會與教會生活有著長遠及非常密切的關係。究竟修會生活是如何產生的呢?由於修會與教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探討修會生活的來源時,我們自然而然會去追溯在耶穌的生命中、在祂的言行中,為後代修會生活所鋪的路。



既然教會是來自天主的團體,我們不能想像修會生活只是某個時代中的一種創舉;它即使是時代中的產物,也必然與耶穌基督的生命息息相關。為此,以下分三節來講解修會生活的來源,並依此提出幾個反省問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