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 Natural History
作者 | William B. Irvine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後疫情時代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哲學家帶你探索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 | William B. Irvine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後疫情時代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哲學家帶你探索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內容簡介 後疫情時代 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 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 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 哲學家帶你探索 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什麼?顯然你是人類,科學家可以用家譜樹繪出你的祖先,但你也有其他身分。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在生命樹上,你是智人物種的一份子;微生物學家認為,你是一群細胞的組合,每一個細胞都可追溯到數十億年前的細胞祖先;遺傳學者則認為,你是基因複製機器,可以繪出你的基因歷史。 但,物理學家則對你的身分提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你是一群原子的組合,每一個原子都有悠久的歷史,其中有些早在大霹靂時就已存在,有些則是恆星內核融合的結果。不僅如此,你大部分的原子在加入你之前,都曾是其他生物的一部分。因此由你原子的觀點來看,你不過是數十億年漫長旅程的一個小站。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對你的超級大家譜做了跨學科的分析,一路直到宇宙大霹靂為止。你的家譜或許能查到驚人的祖先,而這個超級大家譜則有更精彩的故事,讓你不但能更深入了解自己是誰和是什麼,更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你也會發現,所有為了讓你能夠存在人世間,而必須發生的偶發事件:恆星必須爆炸,地球必須在45億年前和6千6百萬年前分別遭到行星和小行星撞擊,微生物必須吞噬微生物,非洲大草原必須經歷氣候變化。當然,還有你的直系祖先,每一個都得相遇並交配。 明白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偶然之後,實在無法不覺得能夠成為宇宙一份子而感到幸運,因為世界有個偉大的宇宙計畫,能讓生命有意義,我們的存在視野也將因此更加寬闊,看待短暫人生的思考角度,也將不同。
各界推薦 【名家推薦】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美國《科學》雜誌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人類歷史跟真相一樣只有一個,介紹「人類大歷史」的書卻一本又一本。這麼多類似作品裡,本書作者不但是跨領域寫作的哲學家,還想帶你尋找生命的意義。寫起生物也有模有樣的哲學家,能帶來什麼別出心裁的視角呢?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你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當你年紀愈來愈大,是否就愈來愈不關心這些問題了呢?讓這本好書再次喚醒你沉睡的好奇心吧!來認識一下你有多麼滄海一粟的同時又有多麼的獨一無二。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你是否疑惑自己來自何方,又要往何處去?或許你未曾想像過《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觀點: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人類物質身分的種種層面。每一頁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觀點。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作者介紹 威廉‧歐文威廉‧歐文(William B. Irvine) 俄亥俄州戴頓市萊特州立大學哲學教授。他自稱是二十一世紀的禁欲主義者,對科學興趣濃厚。著有許多暢銷書,包括《幸福生活指南:禁欲之樂的古老藝術》(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論欲望:為何人類欲其所欲》(On Desire: Why We Want What We Want)《一記耳光:為什麼侮辱會造成傷害,以及為什麼不應該》(A Slap in the Face: Why Insults Hurt-And Why They Shouldn't)。莊安祺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人類時代》、《感官之旅》、《Deep Play心靈深戲》、《艾克曼的花園》、《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愛之旅》、《我的大象孤兒院》、《美味不設限》、《萬病之王》、《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等。
產品目錄 導讀 我們為何存在?╱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緒論 你的多重身分 第一部 你古老的祖先 第一章 你的種族 第二章 你和我有關係 第三章 你有堅強有力的投擲臂 第四章 你在生命樹上的位置 第五章 你的性問題 第六章 你家譜中的尼安德塔人 第七章 你賴以生存的密碼 第八章 你的(外星生物?)根源 第二部 你的細胞層面 第九章 你很複雜 第十章 你的祖先很乏味 第十一章 你的細胞「室友」 第十二章 你的「寄宿者」 第三部 你的原子層面 第十三章 人如其食 第十四章 你隨風飄揚的過去 第十五章 你的宇宙聯繫 第十六章 把你組合起來 第四部 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十七章 你是基因機器 第十八章 你(僅僅)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 你的許多來世 第二十章 你為什麼存在? 謝辭 注釋 引文出處
書名 / |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
---|---|
作者 / | William B. Irvine |
簡介 / |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後疫情時代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哲學家帶你探索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82166 |
ISBN10 / | 9571382167 |
EAN / | 9789571382166 |
誠品26碼 / | 2681887647007 |
頁數 / | 35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後疫情時代
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
導讀 : 我們為何存在?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020年的春節,歲次庚子,迎來了國人最歡樂的佳節,也面對了新冠病毒的大爆發。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所有的人都面對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生死。
在防堵病毒傳染的過程中,我停下所有在教室的教學,改線上教學。教書方式的轉變,為我帶來了很多新嘗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時間靜靜思考,我為什麼害怕病毒。這時,我有機會閱讀《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有趣,又有意義的哲學書籍。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本書中90%的內容都在談,人之所以會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自然歷史,看不出來在什麼意義上是與哲學相關的?我在這邊向大家說明,為什麼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哲學書。
我們哲學有三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我是什麼?這三個問題很根本,使得學不學哲學的人,都必須嘗試回答這三個問題。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書,就是從自然史的角度,回答這三個問題。
本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其中,自然史部分,佔據了90%,而解釋人存在,佔據了10%。兩者結合在一作,作者很巧妙的應用了一個哲學議題,也就是「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這個概念。
「忒修斯之船」在哲學中討論的是「同一性」的議題。「同一性」的議題很有意思,可以直接用在我本人身上。比如說,每天早上我刷牙時,可以從鏡子中看到我自己。幾十年過去了,請問,小的時候的我,跟現在的我,長相已經伴隨歲月產生變化,但還是不是同一個「我」?
「同一性」的議題,在我本人,跟演化出我這個人的自然歷史之間,搭建了一個概念上的橋樑。我成為今日的我,是怎麼來的?我過去是由什麼因素所組成,所演化的?未來,我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以及變成什麼樣子?最關鍵的是,這些都還是我嗎?
我們重視自己的認同,甚至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追求純種的概念。我們喜歡在各種場合中,記錄著自己家庭的榮譽;我們有家譜,敘述自己的由來;先人的墓碑上,告訴我們,他們從什麼地方來。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很重視自己的過去,而且我們會強調,我們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我們的先祖們曾經做過顯赫的事業,達成重要的任務,甚至為國家、民族盡過心力。在對家譜的重視中,我們建立祖先的歷史。
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說出了一整套令人無從拒絕,但是又有這麼一點遺憾的故事。本書所談的家譜,不僅是幾百年,甚至也不受幾千年的限制。這本書回溯到幾十萬年前,甚至上百萬年前,說明我們成為人的故事。在閱讀這一部分時,我發覺,時間在追溯我們的起源上,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得不承認,七百萬年前,我們有可能跟猿猴的祖先,是同一個類種,然後進一步進化成今天這個樣子。不但如此,萬物在幾億年前,甚至幾十億年前,根本都是從原生細胞由來,所以我們與萬物原來是相同的。
坦白說,我在閱讀這套自然歷史的過程中,不免有一些遺憾。我發覺,對於自己的現狀,不管是好,還是壞,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我的組成並不特別。我不但跟大家共有同樣的組織成分,而且從非常廣義的角度來講,萬物不再有動物,植物,甚至礦物的區別,因為我們都是看不到的原子、分子、核子所構成的。
我承認,遺憾來自我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然而,這想法在科學的解釋中是站不住腳的。把時間拉長,我們就會發覺,人類能夠形成今天這個樣子,其中基因、氨基酸、蛋白質、核苷酸、DNA,以及染色體,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書告訴我們,不但人與萬物的分別很模糊,我甚至並不擁有我自己的基因。我的基因在運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立場,甚至還稱為「自私的基因」。
本書不斷地挑戰,我到底是什麼?在書中,從家譜回溯到萬物存在,我發覺其實我是由極小的細胞所構成的。然後它又說,細胞是由更小的分子所構成的,接著它還說,這些分子的由來,不是地球原生的,而是來自宇宙的「汙染」。
時間是生命形成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這一切都是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發生,但是在宇宙形成的過程裡,我們會發覺,人不但渺小,而且人在形成的過程中,其實包含非常多的意外。我只能說,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我原先知道的實在太少了!
透過分子生物學的理解,我們的血管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輸送血液而已。它的複雜功用,綜合了燃油管、水管、建築材料管、氧氣管、排氣管,甚至包含了汙水處理系統。
你也許不知道,人的形成是多麼的偶然,以及多麼的幸運。我們有投擲臂,使得我們在所有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我們有發聲器,以致於我們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做直接的溝通,而結果是,人跟人之間產生的信賴感。
我們甚至不知道,糞便裡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聽起來很髒,很可怕,但是做夢都想不到,有一些可以解決脫髮的問題,也可以為我們解決體重過重的問題。大自然的奧妙,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以前認知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已經滅絕的人類,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有許多人身上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同時我們對他們不但不應該排斥,還應該感恩。沒有他們的先行離開非洲大陸,適應其他地區,我們在入住這些地區時,會遭遇到更多的困難。透過他們已經適應的基因,讓我們具有更多生存的機會。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的生物不但都是來自於原初的共同祖先,也極有可能是以分子的狀態存在於地球形成的初期。這些分子開始是沒有生殖能力的,然後從無性到達有性。至於說,人類對於性別那種介於兩性的認知,相較於自然所產生的性別種類,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我,人類發展的自然歷史裡,包含了太多的新知,多到讓我不得不思考起宗教的問題。
從宇宙的大爆炸到地球的誕生,從物種的演化到人類的出現,從我們的共同祖先到我坐在書桌前,這一切都是隨機的嗎?還是說,有一個創造者,祂提出有秩序的規劃,而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對於這個神學問題,並沒有回避,但是他並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透過信仰可以回答的問題。他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知識態度:我們應該持續求知。
當我們在研究家譜的時候,我們可以進一步問,我們更早的祖先是什麼樣?當我們仿佛有了一個答案的時候,我們馬上可以進一步問,他們的祖先是誰?這個問題可以反復不斷地問,甚至可以問到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這種不停發問的態度,強調兩點:第一、我們應當對於知識有一個不停止,勇敢求知,不停止探索的精神。第二、當我們問,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必須接受人類的自然歷史。同時,我們在接受它時,要心存感激地告訴自己,我們多麼幸運!
沒有這麼幸運,我們不會在長達幾十億年的演化中,極其偶然地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對於這一點,我們要對於整個宇宙發生的秩序,表達最深刻的謝意,同時也要以最虔誠的心情,繼續面對我們作為一個生物物種所應當面對的演化。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我在新冠疫情中,充分地體驗出,生命的價值就是把握當下。從閱讀本書,我體會出,「我從哪裡來,與我將往哪裡去」的答案,有兩種認知。從自然史的角度而言,我從分子的結合,逐步演化而來;在我生命的最終一點,我將受到分解的過程,又化為分子,回到自然。
然而,從我生命的意義而言,我能夠活在當下,是很獨特的。我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我擁有完整的意識中,我積極地做出人生的規劃,實現我的目標,完成我賦予自己的使命。強調我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是我閱讀本書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我以非常誠摯以及興奮的心,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
內文 : 時時刻刻都有人死亡。實際上,未來24小時內,會有15萬人死亡,意即就在你閱讀此書時,可能就有100人死亡。他們會變成什麼?更重要的是,在你死後,你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取決於我們的「你」是什麼意思。畢竟你這個人既有實體成分:你的身體;又有心理成分:你的心智。這些組成顯然息息相關:發生在你身體上的事會影響發生在你腦海中想法,而發生在你腦海中的想法也會影響你的身體。不過大多數人卻認為這兩者是可以分離的,他們以為在自己的身體死亡,甚至在其組成原子解散之後,他們的思想仍會繼續存在,意即他們可以保持意識,繼續擁有想法,並記得過去的事。因此,死後會怎麼樣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你死後,身體會變成什麼,心智又會變成什麼?
*
基督徒認為,在人死亡時,即他的身體不再發揮功能之時,這個身體可以復活,並成為他心智的住所。基督徒也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奉行自己的信仰,以期提高日後復活的機會。只是如果可以復活,你是否真的會想復活?你真的想活在你死時所擁有的那個軀體裡嗎?尤其是,你是否想要在自己嚴重燒傷或被癌症折磨而死亡的身體裡度過永恆嗎?如果你復活時用的不是你死亡時的軀體,又將會占據哪個軀體?也許是你自己在受傷或生病之前的身體?但若是你先天缺陷,身體從來沒有健全過,又該怎麼辦?
聖保羅說,你復活的軀體,雖然與你死亡時的軀體相同,但會因復活的過程而「得到榮耀」:讓它由自然的身體轉變為「精神的身體」。這是什麼意思並不清楚,但是我們獲知,這個軀體將會不朽:它永遠不會再經歷死亡。
東方宗教相信輪迴而非復活。轉世時,你的心智將會回到與先前不同的軀體中。你的新軀體可能是人類,果真如此,它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與你先前軀體的性別相同。你的心智也可能占據非人類的軀體,比如大鼠的軀體。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徒的說法,身體的過渡過程發生在瞬間。但根據藏傳佛教徒的說法,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讓過渡到新身體的時間延遲多達49天。在你的心智轉向新的身體時,會帶著一些記憶。因此,你或許會記得前世的事。當然,這些記憶是否可靠,則有待考驗。
在情感的層面,對復活或輪迴的信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享受人生的人不希望生命終結。此外,相信「天理」的人,也可能會相信復活或輪迴。有的好人一生境遇悲慘,有的壞人在世時從未因他們的惡行而得到任何懲罰。如果有來世的存在,我們就能解釋這種情況。是的,惡人可能生前過得很好,但在來世,他們會為自己的惡行付出高昂的代價。根據基督徒的說法,他們可能會永生都下地獄,根據佛教徒的說法,他們可能轉世為蟲豸。
同時,惡人在世時欺凌的人將在來世獲得補償,尤其基督徒會在天堂度過永恆。天理的正義天平可以視為一種平衡,一端的秤盤放在此時此地,另一端的秤盤放在死後來世。天堂的存在是什麼樣?天堂的居民會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因此體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不僅如此,而且他們永遠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這確實是幸福的結局。
但是,天堂的居民最後會不會比他們在人世間快樂,目前還不得而知。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相信人類的快樂取決於我們產生的欲望,遠多於我們所置身的環境。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可能會暫時感到滿足,但隨後就會把這些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產生新的欲望,並且再次感到不滿足。儘管我們只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快樂就能唾手可得,但因為上述過程之故,使得人們依舊會經歷不快樂的人生。假設基督徒復活時,把他們在塵世的性格帶到天堂,這點應該理所當然,因為這種個性是他們心智的重要層面。不久,他們在天堂的自我就會適應新環境,開始形成新欲望,然後再度不滿足。而且在天堂上,不滿會持續到永恆。唉!
相較之下,佛教徒充分了解欲望在我們的快樂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我們無法約束自己的欲望,就會一生痛苦。因此佛教徒的目標不是可以持續滿足我們欲望的天堂,而是擺脫生死輪迴,達到涅槃的境界,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
現代科技則創造了其他可以想像的來世。有些人要求死後把遺體冷凍起來,希望有朝一日,醫師能夠治癒造成他們死亡的疾病,讓他們得以復活,繼續他們的生命。
某些形式的人體低溫冷凍可以說是一種復活:人的整個身體被凍結,因此當他恢復生命時,可以繼續占據這個身體。其他形式的人體冷凍則像是輪迴:只有人的頭被凍結,希望未來能把它移植到另一個身體上,或者可能只移植其大腦到另一個身體。另外也可以把人的大腦保存在大缸裡,神經與電腦相連,讓他能夠感知外界,並與其他人溝通。
電腦混合人(一部分是大腦,一部分是電腦)的想法則提出一種有趣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完全放棄大腦呢?為什麼不把所有的思想轉移到電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大腦其實只是非常複雜的模擬電腦(analog computer)。神經元之間的互動以某種方式引起感官意識。此外,我們的記憶以某種方式貯存在這些神經元中。如果我們能了解神經元如何相互作用,如果我們可以標出大腦中神經元的結構,那麼在理論上,我們就可以創造出它的電腦模型。
這個模型開始運轉時,心智,更準確地說是「我們的」心智:帶有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記憶,就會誕生。(不是轉世,也許可以算做是電子轉世?)這種虛擬的大腦可以透過連接到電腦的各種感應器知覺到外在的世界。或者,電腦作業員可以假造感官輸入,讓我們以為自己居住在某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世界:充滿了實際上並不真正存在的人,甚至還有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地牢和龍(dungeons and dragons)。如果方法對,虛擬世界在我們看來,就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真實。
可以肯定的是,在大腦上標示足夠的細節打造這樣的模型將會極其困難。但難歸難,並非不可能。確實,如果問一位哲學家,他可能會告訴你,把你的心智貯存在某處的超級電腦裡是可行的,就像虛擬心智存在虛擬世界一樣。果真如此,那麼你的虛擬心智在經歷虛擬死亡之後,再體驗虛擬來世,就不會太難。
*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由你心智的命運和它與你身體的諸多聯繫,轉移到你身體的命運,尤其是塑造你的原子的命運?
許多人要求死後要土葬,如果他們能如願,又如果他們被放進木製棺材,那麼他們的遺體就會腐爛,不消多久,他們的棺材就會是空的。至少這是穆雷.莫特(Murray G. Motter)的發現。他在1896和97年的兩個夏天,在美國華府市區內挖掘150個墳墓。他讀墓碑文即知所挖掘的遺體被埋葬多長時間,結果發現屍體腐化的方式以及花多長時間才會腐化,有許多不同之處:
我發現這些骨頭在入土71年後,大致仍保存原本的形體和外觀,只是很容易就會被拇指和手指頭捏碎;我所見的頭髮在下葬36年後幾乎完好無損。我發現的大腦是一塊依舊可辨認的灰色塊狀物,在其他所有的軟組織已消失,骨骼已完全脫節之後,依然位於頭骨內。的確,在經歷18年又兩個月後,我發現……在頭骨本身都已解體後,它依然位於枕骨上。
莫特記錄了他在棺材中所發現屍體腐化各階段的昆蟲,因而成為法醫人類學領域的先驅。現代法醫人類學者以各種方式把捐贈的大體曝露在空氣中,監測腐爛過程,作為調查。他們發現屍體會被大自然徹底回收。在死亡後幾分鐘內,細菌就開始發揮作用。如果屍體位於地表,數小時之內,昆蟲就會來訪。蒼蠅會在其上產卵,卵孵化出幼蟲後就會以屍體的肉為食。肉食的鳥類和動物可能會來分享這個盛宴。如果屍體埋葬在土裡,蠕蟲會發現並吞噬它。屍體的骨骼可能會被動物拆散,但即使如此,仍可由茂盛的植被生長察知屍體腐爛之處,因為這些植物將會以屍體漏出的物質為食。這項研究對需要估計屍體死亡時間的警察非常有用。
許多人精心保養自己的身體,因此一想到死後身體會腐爛,就教他們不安,而且如果他們相信復活,就可能會想保持遺體完好,以備後用。因此他們會採取一些步驟來防止遺體腐爛及其原子的散佚。他們可能不願把遺體放在木棺材裡埋葬,而會堅持要放在防腐並密封的棺材裡,最好不要把棺材埋在地下,而是堅持要放在地面上的陵墓中。
這當然能保護他們的屍體免遭外界生物的破壞,但卻忽略了活在人體內的數10億生物。在你的微生物群系中,有些微生物在你還在世時,僅發揮次要作用,但當你死亡時卻會欣欣向榮,因而成為你的腐生生物(necrobiome)。這些微生物有能力讓你的身體徹底腐爛,無需任何外力幫助。如果你想保護屍體免於腐爛,那麼就得保護它不受外在世界和你自己體內微生物群系的侵害。在某種程度上,防腐可以做到這一點。
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要求他死後入土埋葬,但當權者還是決定把他的屍體公開展示,以收政治策略之效。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現在,它仍然存放在恆溫玻璃棺材中,看起來就像是昨天才去世者的遺體。這種了不起的保存狀態,是先防腐處理再做後續化學安排的結果。另外也有肉體上的干預:隨著他身體的一部分腐爛,照顧者採用整容手術,零零星星地替換他的各個部位。因此在列寧這個例子中,我們最後看到的是「忒修斯之船」矛盾的另一種形式,這次牽涉到身體的部位。
古埃及人屍體的防腐使我們得知經過長久的時間之後,防腐的屍體會變成什麼樣。它們會乾燥變色,雖然仍然可以辨識出他們是人類,但卻和他們在世時的形式截然不同。他們的親生母親能認出他們嗎?而且重要的是,這些屍體不僅做了防腐處理,還移除了包括大腦在內的器官。因此它們不是復活的理想候選人。
儘管防腐處理可以減少微生物對遺體的破壞,但卻無法阻止它的自我分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細胞所產生的酵素開始消化你。要停止這些酵素的作用,脫水或冷凍屍體會有幫助。5百年前,印加人在安地斯山脈高處奉獻孩子作犧牲,並把他們的屍體埋在那裡。在這種陰涼乾燥的環境中,這些屍體保存得非常好。第二章提到的冰人奧茲,顯然在去世後不久就被雪覆蓋,一直持續到5千年後他的屍體被發現為止。因此也保存得很好。
保護屍體的另一種方法,是把它沉入泥炭沼澤中,最好是在冬天。這裡的水寒冷、酸性,並且厭氧,這些條件都非常適合保存屍體。以這種方式浸泡的結果是屍體會變成深褐色,但是臉的五官則完好無損。圖倫男子(Tollund Man)這個木乃伊就是如此,這個遺體於1950年在丹麥的一個泥炭沼澤中發現。即使已經歷2千4百年,他的母親依然能夠認出他。有些人非但不排斥自己遺體腐爛,遭生物侵蝕的念頭,而且欣然接受。比如西藏人,由於他們居住的地方土地很難挖掘,而且木材短缺,因此有人死亡時,他們不用土葬或火葬,而是採用「天葬」,把光裸的屍身留在戶外,禿鷲很快就會來啄食。等到他們骨骼上的肉被吃淨之後,天葬師就會錘斷頭骨和其他骨頭,讓禿鷲進一步食用。不久就僅剩小塊碎骨。屍體在生物意義上已經回收。
生活水準較高的第一世界往往覺得以這種方式對待遺體,非常可怕和不敬,但也有例外,比如作家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就要求在自己去世時,由朋友把他未塗油的遺體埋在沙漠中,「作為仙人掌或野生植物或鼠尾草或樹木的肥料」。他還要求葬禮上不要有肅穆的演講,而是「唱歌跳舞、聊天叫喊、歡笑和作愛」,並且有大量啤酒和烈酒助興。
演化生物學家W.D.漢米爾頓(W. D. Hamilton)也樂於讓自己的遺體在生物意義上回收再利用,但他的計畫比艾比更有雄心。他希望把自己的遺體運到巴西的森林,不是土葬,而是採用一種讓負鼠和禿鷹不能吃它,但卻能讓昆蟲,尤其是角糞亮蜣螂(Coprophanaeus beetles)能夠接觸它。這些甲蟲的大小和高爾夫球一樣,生有虹彩紫色的翅膀。漢米爾頓希望這些蟲子能在他的遺體上產卵,生出的後代把遺體吃掉。等牠們完成這個任務後,就會成群飛往夕陽,像一群摩托車一樣嗡嗡作響。這是讓你的原子回歸世界的絕佳方法!
我後來才失望地得知漢米爾頓在2000年去世時,家人並沒有按照他的吩咐處理他的遺體,而是以傳統的方式將他安葬在英國。漢米爾頓忠實的朋友路易莎.博齊(Luisa Bozzi)心懷他的遺願,在他的墓旁安置了一條長凳,上面刻了以下文字:
比爾,現在你的遺體躺在威薩姆森林(Wytham Woods)中,由這裡開始,你會再
次回到你心愛的森林。你不僅將活在一種甲蟲裡,而且會生活在數10億菌藻類的孢子
中,隨風高飄到對流層,你的一切都將形成雲朵,橫跨海洋遨遊,落下再起,一次又一
次,直到最後,雨水讓你落入亞馬遜水淹的叢林。
儘管漢米爾頓的許多原子很可能有朝一日會到達亞馬遜,但如果他是火化而非土葬,這段旅程就會縮短。土葬屍體的原子最後會被送到地表,釋放到大氣之中,但可能要花數年或數10年時間。但若遺體是火化,它就會在幾個小時內發生。遺體內的水變成蒸氣,以水蒸氣分子的形式經由火葬場煙囪散出。在大火吞噬遺體的脂肪、糖和蛋白質之後,它們的碳和氫原子就會與大氣中的氧氣合併成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分子的一部分,同樣會隨煙囪上升逸散。
在火焰熄滅時,火化遺體的大部分原子將消失,只有包括骨骼中的鈣和磷原子等少數比例會形成灰燼。留下多少灰燼取決於個人骨骼的重量及密度。一般成年人會產生3至9磅(1.4至4公斤)的骨灰,男人的骨灰比女人多。這骨灰可說是個人在塵世上的殘留物,而先前所述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分子,則是他在大氣中的遺骸。
實際上,這些遺骸可能──有很大的可能,會變成另一個生物的一部分。例如,一個水蒸氣分子可能會變成一名學童嘗試用舌頭捕捉雪花的一部分。一個碳原子可能會成為二氧化碳分子的一部分,被植物吸收,接著融入某一家的草坪或大橡樹的一部分。或者,它可能成為玉米植物的一部分,玉米被老鼠吃了,老鼠又被鷹吃了。果真如此,這個碳原子在它數10億年的存在歷史中,會耗費幾個月時間,翱翔在田野和草原上。如果玉米不是被老鼠而是被牛吃掉,牛又被人吃掉,那麼這個碳原子就會留在此人體內。他可能是著名演員,或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也可能是連環殺手。無論如何,這個原子都會享受到如原子轉世的命運。
人火化之後骨灰的命運取決於他的後代。這些塵世遺骸可能會放在骨灰塔中的罐子或壁爐架上的骨灰罈裡,也可能回歸自然,也許是此人喜愛的海灘,或他曾經釣到鮭魚的溪流中。在這種情況下,他骨灰裡的原子很可能會再次成為生物的一部分。例如其中一個鈣原子很可能會化入某個動物的骨骼或外殼中。
曾有好幾次,我的親戚問我死後要如何處理遺體,我告訴他們我要火化,並把骨灰撒在花園裡,這樣我的一些原子於日後就可以在某個夏日,成為番茄沙拉的成分。他們笑了起來,以為我在開玩笑,但並非如此。
*
你原子的命運就說到這裡。除非你採取極端措施,否則當你死時,你的原子會返回到環境中,其中許多會再次成為生物的一部分。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你細胞的命運。你或許會以為你死亡時,你的細胞也會死亡,這點大半是正確的,但是有一些有趣的例外。
首先,如果你捐了器官(例如腎臟),你的細胞就會活得比你長久。雖然這個器官只占你細胞的百分之幾而已,但它們可以再繼續活數10年。如果你的細胞癌變,它們也可能會活得比你更久,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就是一例,她在1951年去世。有一位研究人員培養她的一些癌細胞,如今這些細胞的後代不僅還活著,而且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欣欣向榮。彷彿導致拉克斯大部分細胞死亡的癌症,賦予某些細胞的永生。
有幸避免癌症的人,也可以因子女而獲得細胞的永生。當你的配子與伴侶的配子融合時,它並不會死亡,而是繼續存活,儘管是以合併的形式存在。它們首先是受精卵的一部分,然後是受精卵後代細胞的一部分。亦即只要你的後代繼續擁有後代,你的細胞在某種意義上就會繼續存在,尤其如果你是母親。
(摘自第十九章:你的許多來世)
導讀
我們為何存在?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020年的春節,歲次庚子,迎來了國人最歡樂的佳節,也面對了新冠病毒的大爆發。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所有的人都面對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生死。
在防堵病毒傳染的過程中,我停下所有在教室的教學,改線上教學。教書方式的轉變,為我帶來了很多新嘗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時間靜靜思考,我為什麼害怕病毒。這時,我有機會閱讀《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有趣,又有意義的哲學書籍。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本書中90%的內容都在談,人之所以會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自然歷史,看不出來在什麼意義上是與哲學相關的?我在這邊向大家說明,為什麼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哲學書。
我們哲學有三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我是什麼?這三個問題很根本,使得學不學哲學的人,都必須嘗試回答這三個問題。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這本書,就是從自然史的角度,回答這三個問題。
本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其中,自然史部分,佔據了90%,而解釋人存在,佔據了10%。兩者結合在一作,作者很巧妙的應用了一個哲學議題,也就是「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這個概念。
「忒修斯之船」在哲學中討論的是「同一性」的議題。「同一性」的議題很有意思,可以直接用在我本人身上。比如說,每天早上我刷牙時,可以從鏡子中看到我自己。幾十年過去了,請問,小的時候的我,跟現在的我,長相已經伴隨歲月產生變化,但還是不是同一個「我」?
「同一性」的議題,在我本人,跟演化出我這個人的自然歷史之間,搭建了一個概念上的橋樑。我成為今日的我,是怎麼來的?我過去是由什麼因素所組成,所演化的?未來,我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以及變成什麼樣子?最關鍵的是,這些都還是我嗎?
我們重視自己的認同,甚至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追求純種的概念。我們喜歡在各種場合中,記錄著自己家庭的榮譽;我們有家譜,敘述自己的由來;先人的墓碑上,告訴我們,他們從什麼地方來。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很重視自己的過去,而且我們會強調,我們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我們的先祖們曾經做過顯赫的事業,達成重要的任務,甚至為國家、民族盡過心力。在對家譜的重視中,我們建立祖先的歷史。
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說出了一整套令人無從拒絕,但是又有這麼一點遺憾的故事。本書所談的家譜,不僅是幾百年,甚至也不受幾千年的限制。這本書回溯到幾十萬年前,甚至上百萬年前,說明我們成為人的故事。在閱讀這一部分時,我發覺,時間在追溯我們的起源上,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得不承認,七百萬年前,我們有可能跟猿猴的祖先,是同一個類種,然後進一步進化成今天這個樣子。不但如此,萬物在幾億年前,甚至幾十億年前,根本都是從原生細胞由來,所以我們與萬物原來是相同的。
坦白說,我在閱讀這套自然歷史的過程中,不免有一些遺憾。我發覺,對於自己的現狀,不管是好,還是壞,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我的組成並不特別。我不但跟大家共有同樣的組織成分,而且從非常廣義的角度來講,萬物不再有動物,植物,甚至礦物的區別,因為我們都是看不到的原子、分子、核子所構成的。
我承認,遺憾來自我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然而,這想法在科學的解釋中是站不住腳的。把時間拉長,我們就會發覺,人類能夠形成今天這個樣子,其中基因、氨基酸、蛋白質、核苷酸、DNA,以及染色體,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書告訴我們,不但人與萬物的分別很模糊,我甚至並不擁有我自己的基因。我的基因在運作的過程中,有自己立場,甚至還稱為「自私的基因」。
本書不斷地挑戰,我到底是什麼?在書中,從家譜回溯到萬物存在,我發覺其實我是由極小的細胞所構成的。然後它又說,細胞是由更小的分子所構成的,接著它還說,這些分子的由來,不是地球原生的,而是來自宇宙的「汙染」。
時間是生命形成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這一切都是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發生,但是在宇宙形成的過程裡,我們會發覺,人不但渺小,而且人在形成的過程中,其實包含非常多的意外。我只能說,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我原先知道的實在太少了!
透過分子生物學的理解,我們的血管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輸送血液而已。它的複雜功用,綜合了燃油管、水管、建築材料管、氧氣管、排氣管,甚至包含了汙水處理系統。
你也許不知道,人的形成是多麼的偶然,以及多麼的幸運。我們有投擲臂,使得我們在所有的動物中脫穎而出。我們有發聲器,以致於我們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做直接的溝通,而結果是,人跟人之間產生的信賴感。
我們甚至不知道,糞便裡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聽起來很髒,很可怕,但是做夢都想不到,有一些可以解決脫髮的問題,也可以為我們解決體重過重的問題。大自然的奧妙,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以前認知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已經滅絕的人類,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有許多人身上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同時我們對他們不但不應該排斥,還應該感恩。沒有他們的先行離開非洲大陸,適應其他地區,我們在入住這些地區時,會遭遇到更多的困難。透過他們已經適應的基因,讓我們具有更多生存的機會。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所有的生物不但都是來自於原初的共同祖先,也極有可能是以分子的狀態存在於地球形成的初期。這些分子開始是沒有生殖能力的,然後從無性到達有性。至於說,人類對於性別那種介於兩性的認知,相較於自然所產生的性別種類,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我,人類發展的自然歷史裡,包含了太多的新知,多到讓我不得不思考起宗教的問題。
從宇宙的大爆炸到地球的誕生,從物種的演化到人類的出現,從我們的共同祖先到我坐在書桌前,這一切都是隨機的嗎?還是說,有一個創造者,祂提出有秩序的規劃,而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對於這個神學問題,並沒有回避,但是他並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透過信仰可以回答的問題。他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知識態度:我們應該持續求知。
當我們在研究家譜的時候,我們可以進一步問,我們更早的祖先是什麼樣?當我們仿佛有了一個答案的時候,我們馬上可以進一步問,他們的祖先是誰?這個問題可以反復不斷地問,甚至可以問到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這種不停發問的態度,強調兩點:第一、我們應當對於知識有一個不停止,勇敢求知,不停止探索的精神。第二、當我們問,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必須接受人類的自然歷史。同時,我們在接受它時,要心存感激地告訴自己,我們多麼幸運!
沒有這麼幸運,我們不會在長達幾十億年的演化中,極其偶然地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對於這一點,我們要對於整個宇宙發生的秩序,表達最深刻的謝意,同時也要以最虔誠的心情,繼續面對我們作為一個生物物種所應當面對的演化。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我在新冠疫情中,充分地體驗出,生命的價值就是把握當下。從閱讀本書,我體會出,「我從哪裡來,與我將往哪裡去」的答案,有兩種認知。從自然史的角度而言,我從分子的結合,逐步演化而來;在我生命的最終一點,我將受到分解的過程,又化為分子,回到自然。
然而,從我生命的意義而言,我能夠活在當下,是很獨特的。我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我擁有完整的意識中,我積極地做出人生的規劃,實現我的目標,完成我賦予自己的使命。強調我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是我閱讀本書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穫。
我以非常誠摯以及興奮的心,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