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作者 | Jared Diamond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 (15週年暢銷紀念版):人類史上第一次,我們的選擇足以決定全世界的命運。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賈德.戴蒙獻給21世紀人類的求生之書。 |
作者 | Jared Diamond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 (15週年暢銷紀念版):人類史上第一次,我們的選擇足以決定全世界的命運。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賈德.戴蒙獻給21世紀人類的求生之書。 |
內容簡介 人類史上第一次, 我們的選擇足以決定全世界的命運。 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 賈德.戴蒙獻給21世紀人類的求生之書。 何以一些曾經繁榮鼎盛的文明殞落、滅亡,走上毀滅之路,而一些文明得以存續?我們能從歷史中學到什麼? 從復活節島的波里尼西亞文化、美洲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與馬雅文明,到格陵蘭到的維京人族群……戴蒙試圖找出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危機與模式。 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等因素,他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 戴蒙透過本書反思現代之處境,也提出一個急迫、亟待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要如何避免這種生態性的毀滅。 /21世紀不應是文明的盡頭。 全球每年二億五千萬人遭受天災肆虐,許多天災其實是人禍迫使環境反撲!我們的環境問題與資源短缺猶如定時炸彈,不到五十年勢必引爆! 未來二十五年內,維繫地球生態的熱帶雨林可能被砍伐一空。 未來幾十年內,海洋魚類將被捕撈一空,甚至滅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將用盡,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將到達極限。 未來五十年內,全球暖化情況將使洪水、颶風等天災發生機率大增;許多野生動植物物種將瀕臨絕種,甚至永遠滅絕。 /如果我們立即行動,人類社會可以不走上崩壞之路! 為何一個個輝煌璀璨的文明竟淪為陰森詭異的廢墟? 這種文明的魅影不但教人噓唏不已,更令人百思不解,如吳哥窟、叢林中的馬雅城或矗立在復活節島的石雕巨人。每一個眼見這些文明遺跡的人,驚異之餘都不免思忖:今日的摩天大樓,會不會有一天湮沒於荒煙蔓草間? 在全球化的世界,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一個社會毀滅,都會使其他社會受到衝擊。當一個社會的人口、資源消耗和廢物累積都到達頂峰,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極限,社會就會盛極而衰,迅速走上衰亡的末路。 /文明大崩壞絕不是意外災難,但我們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戴蒙在其榮獲普立茲獎的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討論何以西方文明能發展出掌握世界的科技和能力;現在,他將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過去偉大文明崩壞的原由,這樣的歷史能讓我們得到什麼啟發? 延續《槍炮、病菌與鋼鐵》放眼全球的觀點,戴蒙於本書進行精采的歷史/文化論述,從史前時代玻里尼西亞人在復活節島發展出的文化、美洲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所締造一度輝煌的文明、馬雅文明的殞落,乃至中古時期維京人在格陵蘭的繁華與凋零等,探索其崩壞之因,也對現代社會進行精闢的分析。 戴蒙找尋遠古社會災禍的根源與型態,也讓我們預覽未來人類社會大崩壞的情景。他明言,如果我們短視近利、自私自利,繼續揮霍這個地球的資源、忽視生態環境警訊、輕忽人口遽增問題、過度砍伐森林,末日很快就會到來。他提綱挈領地為我們歸納社會敗亡的五大因素,即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人口成長速度過快、與貿易夥伴關係生變,以及來自敵人的壓力。然而,他也說明,並非每個社會一旦遭逢這些打擊都在劫難逃,也有成功蛻變、重新站在世界頂峰的實例。 為什麼一個社會的環境比起其他的來得脆弱?為什麼有的社會拚命往死路走,有的社會就懂得懸崖勒馬、改弦易張?今天,人類社會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因而家園殘破、生靈塗炭,例如盧安達和海地發生的悲劇,而中國和澳洲就知道痛定思痛,力圖變革。又如美國──這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儘管目前看來富足繁榮,似乎有享用不盡的資源,生態警鐘已經響起。即使那景色如畫、宛如人間天堂的美國蒙大拿州,也已經危機四伏。我們應該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做出什麼抉擇,才能確保我們的社會不會燈枯油盡? 《大崩壞》一書格局宏大,說理清晰,鞭辟入裡,多有戴蒙的肺腑之言,可說是二十一世紀全體人類的求生之書。
各界推薦 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加上《大崩壞》,是我們這個時代單一作者所完成最了不起的巨著,博大精深,足足顯現作者的博學和創見。 ──《紐約時報》書評 戴蒙喜歡寫很大的主題……《大崩壞》一書格局宏偉,只有戴蒙才寫得出這麼一本書。 ──《經濟學人》書評 戴蒙在書中提到的社會生存和物種個體生存之別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把這兩者混為一談,認為文化價值是個體生存的先決條件。但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和核子時代的恐懼後,我們已經覺醒:只有學習好好相處、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人類這個物種才能存活下去。然而,我們可別忘了這樣的事實:即使我們守法、愛好和平、能容忍別人、有發明創造的能力、熱愛自由、擁抱核心文化價值,我們的作為還是可能危及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無異於慢性生態自殺,個體最後也就無法生存。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紐約客》書評 |暢銷書《決斷2秒間》、《引爆趨勢》作者 人類在孤絕的復活節島上拚命雕刻石頭巨人,忽略了大自然,最後只是為自己帶來滅亡。同樣的傻事在人類文明史上一再重演。戴蒙這本寫得極其嚴謹、精采的書,探討人類社會崩壞的原因,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轉危為安。如果我們好好讀這本書,保住這個地球,我們的子孫一定會感謝我們。 ──羅伯特.華特曼(Robert Waterman Jr.)|企管暢銷書《追求卓越》作者 戴蒙以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像過去人類社會那樣踐踏生態環境,會有什麼下場? ──比爾.路易斯(Bill Lewis)|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名譽主任 、《生產力》作者 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帶領我們在人類文明之路上探索,檢視一萬五千年來的人類發展史。接下來,這本《大崩壞》繼續這段旅程。戴蒙以生動的筆法帶我們觀看過去人類文明的起落,並佐以詳盡的史料分析。那些文明的故事不只是過眼雲煙,而可以和今日的盧安達、澳洲、中國和蒙大拿連結,做為殷鑑,讓我們為「進步」重新定義。 ──詹姆斯.卡爾(James Karr)|華盛頓大學教授 戴蒙不只讓我們對古文明的殞落心生悵然,他的考古學與史學論述更讓我們學到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曾犯過什麼樣的錯。這是關心人類目前處境者必讀之書。 ──彼得.白伍德(Peter Bellwood)|澳洲國立大學教授 戴蒙結合科學與歷史,寫出令人入迷的文章。他在新著《大崩壞》中演示人類趨吉避凶之道。 ──路易斯.普特曼(Louis Putterman)|布朗大學教授 過去最繁華、最強大、最有自信的人類社會都不免崩壞,更何況是我們?作者透過古今社會的對照與比較,告訴我們哪些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教我們記取教訓,心生希望。這是一本可能改變人類歷史的書。 ──查爾斯.瑞德曼(Charles Redman)|亞歷桑納州立大學教授教授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面臨全球生態崩壞的危機。在這個關鍵時間點,戴蒙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文明巡禮,讓我們看看面臨類似威脅的古老人類社會如何在環境的挑戰下覆亡。本書是戴蒙繼經典之作《第三種猩猩》和《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的力作,讓我們洞視過去人類社會的不幸,避免同樣的噩運降臨在我們身上。 ──保羅.艾利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教授、《步上尼尼微的後塵》作者
作者介紹 賈德‧戴蒙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廖月娟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榮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譯作為《槍炮、病菌與鋼鐵》、《昨日世界》、《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狼廳》、《雅各的千秋之年》等。
產品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人類明天的大哉問/蕭新煌 推薦序 沒有回饋,就是崩潰/李家同 推薦序 覆亡社會的啟示/劉紹臣 推薦序 文明延續在於選擇/朱雲鵬 導讀 傾聽卡珊德拉/廖月娟 序曲 兩個牧場的故事 第一部 現代蒙大拿 第一章 在蒙大拿的長空下 第二部 古代社會 第二章 暮色中的復活節島 第三章 死絕之島:皮特肯島和亨德森島 第四章 史前時代的大廈:阿納薩齊印第安遺址 第五章 馬雅文明的殞落 第六章 維京:序曲與賦格 第七章 繁華如煙:維京人在格陵蘭 第八章 輓歌 第九章 另闢蹊徑:新幾內亞高地、蒂蔻皮亞島和日本等成功的故事 第三部 現代社會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劇:盧安達的種族屠殺 第十一章 一屋二家:多明尼加與海地 第十二章 中國:搖搖擺擺的巨人 第十三章 淘空澳洲? 第四部 殷鑑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體決策的失誤 第十五章 大企業與生態環境 第十六章 相倚為命 延伸閱讀
書名 / | 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 (15週年暢銷紀念版) |
---|---|
作者 / | Jared Diamond |
簡介 / | 大崩壞: 人類社會的明天? (15週年暢銷紀念版):人類史上第一次,我們的選擇足以決定全世界的命運。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賈德.戴蒙獻給21世紀人類的求生之書。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79173 |
ISBN10 / | 9571379174 |
EAN / | 9789571379173 |
誠品26碼 / | 2681817039001 |
頁數 / | 7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曲 兩個牧場的故事
兩個牧場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參觀了兩個牧場,一個叫哈爾斯牧場(Huls Farm),另一個叫嘉德牧場(Gardar Farm)。儘管這兩個牧場有千里之遙,兩者的優勢和弱點卻出奇相似。就其所在地區而言,這兩個牧場不但規模最大,而且欣欣向榮,技術先進。特別的是,牧場中央都有一座用來飼養乳牛與榨乳的牛舍,裡頭有兩排長長的、相對的牛欄,看來整整齊齊、井然有序。這兩個牧場的牛舍壯觀、新穎,堪稱當地之最,其他牛舍一比,都矮了半截。夏季時,兩個牧場都會讓牛群在璀璨碧綠的草地上吃草;夏末則收割青草曬乾成飼草,以供冬日之需。人們也灌溉牧場,以便讓青草長得更加豐美,增進乾草產量。兩個牧場的面積相當(約有幾平方公里),牛舍大小也差不多,哈爾斯牧場的乳牛數目比嘉德牧場稍多(前者有兩百頭,後者則有一百六十五頭)。牧場主人都是當地有名望的人,也都是虔誠的教徒。兩個牧場都在景色秀麗之地,也依山傍水,吸引不少外地觀光客前來踏青。牧場附近高山頂峰白雪皚皚,雪水融化涓涓成溪,溪澗中魚兒群游,溪水往低處流,最後匯入河流或峽灣。像哈爾斯牧場便南面臨河,而嘉德牧場南依峽灣。
以上是那兩個牧場的相同優勢,然而兩者也有同樣的弱點,也就是都在酪農業發展的邊緣地帶。由於這兩個牧場都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夏季短暫,牧草的生長時節不長,能生產的乾草有限。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好年冬,和緯度較低的牧場相比,氣候只是差強人意;氣候若起劇變,兩個牧場都深受其害,因此他們特別擔心乾旱和酷寒。此外,這兩個牧場都很偏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很遠,產品的銷售、運輸是個問題。由於運輸成本較高,不若離城鎮較近的牧場,競爭力受到影響。這兩個牧場的經濟也受制於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像是顧客和鄰近一帶經濟狀況的變化與口味的轉變。大抵而言,這兩個牧場所在國家的經濟榮衰,也和遠方敵對社會的威脅消長有關。
哈爾斯牧場和嘉德牧場的最大差異乃是目前的狀況。哈爾斯牧場是家族企業,經營者是五個兄弟姊妹及其配偶。這牧場位於美國蒙大拿州的苦根谷(Bitterroot Valley),目前欣欣向榮。這裡的行政區屬拉伐麗郡(Ravalli County),人口成長率高居全國第一。這家牧場的主人哈爾斯(Tim Huls)褚娣和丹親自帶我參觀他們那新穎、高科技的牛舍,且不厭其詳地解說蒙大拿牧場的變遷和特出之處。我們實在難以想像,整個美國或這個哈爾斯牧場在可預見的未來竟然會衰亡。反觀嘉德牧場,亦即格陵蘭西南部主教教區的農莊,早在五百年前就廢棄了。這個維京人於中世紀格陵蘭建立的社會已經消失:為數幾千的居民,有的活活餓死,有的在派系械鬥中喪生,有的與敵人交戰時死亡,有的遠走他鄉,最後人跡杳然。然而,嘉德牧場的牛舍石牆仍屹立著,附近的大教堂依舊聳然,我才得以細數牛舍中的牛欄,只是無從聽聞主人述說過去嘉德牧場的特點與興衰。不管是嘉德牧場或是哈爾斯牧場,在他們登峰造極之時,似乎想像不到會有殘破的一天,正如我們想像不到哈爾斯牧場或是今天的美國也會敗亡。
我必須言明,比較哈爾斯牧場和嘉德牧場的今昔,不是斷言哈爾斯牧場和美國社會必然會走向衰亡。從現在看來,恰恰相反。哈爾斯牧場正在擴張,蒸蒸日上,這個牧場的先進科技也是鄰近牧場研究、取法的對象,而美國也是今天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次,我也不是預言牧場或人類社會都有走向衰亡的傾向:有些的確已經成了廢墟,就像嘉德牧場,然而有些還是得以享有千年繁華,直至今日。我在同一年夏天參觀哈爾斯和嘉德這兩個相距千里的牧場,追昔撫今,得到下面的結論:在今天的人類社會中,即使是最富有、科技最先進的,環境和經濟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這些問題不可小覷,當初嘉德牧場和移居格陵蘭的維京人所面臨的問題大致也很類似。在古代,也有一些社會努力想解決這些問題,有的失敗了(如中世紀移民至格陵蘭的維京人),有的則成功了(如日本和玻里尼西亞的蒂蔻皮亞島[Tikopia])。鑑往知來,過去猶如一個豐富的資料庫,供我們學習,讓我們了解如何繼續立於不敗之地。
撫今追昔
崩壞、消失的人類社會不少,維京人在格陵蘭建立的社會只是其中一例,徒留如雪萊〈歐西曼底亞斯〉一詩描述的巨大廢墟。我所說的「崩壞」,指的是某一地區,歷經一段時間,人口遽減,以及/或者政治、經濟或社會突然由榮轉枯。這種崩壞現象在幾種衰亡形式中算是最極端的,在一個社會崩壞之前,衰退程度的評估見仁見智。就一個社會而言,較為和緩的變化包括財富的略有增減、政治/經濟/社會的小規模重組、遭到近鄰征服、一個社會因鄰近社會的崛起而衰退(但社會本身的人口總數、整個地區的複雜度並沒有變化),或者改朝換代,由新的統治者當政。就這些標準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下述這些已走入過去的社會應是崩壞的著名實例,而非只是式微而已:諸如現代美國境內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Anasazi)和卡霍基亞酋邦(Cahokia)、中美洲的馬雅(Maya)、南美洲的莫切(Moche)和蒂瓦納庫(Tiwanaku)、歐洲的希臘邁錫尼(Mycenaean)和克里特島的邁諾安(Minoan Crete)、非洲的 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亞洲的吳哥窟(Angkor Wat)、印度河谷的哈拉帕(Harappan),以及大洋洲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過去人類社會留下的斷壁殘垣,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兒時,我們從圖片得知這些古文明,那些遺跡教我們嘖嘖稱奇。長大成人之後,不少人計畫前往這些古蹟尋幽攬勝,親眼見識一下。那些傾圮的雕像、石碑、廢棄的古城,有著一種壯觀、魅惑人心的美,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那些廢墟規模之大,足證當年的強盛富足,如雪萊筆下的歐西曼底亞斯誇口的:「且看我這蓋世功業,汝等再偉大,只能自嘆弗如。」然而,當初雕刻的石匠早就成了一堆白骨,留下這些費盡心血刻成的巨大雕像。為什麼一個曾經如此強大的社會,最後竟會崩壞、瓦解?人民的命運又是如何?可是遠走他鄉?真是如此,離鄉背井的原因是什麼?還是守著家鄉,結果死於非命?在我們尋幽懷古、思索這些古文明之謎的同時,一種揮之不去的不安感隱隱襲來:我們今天的社會看似富足,會不會也有崩壞的一天?紐約的摩天大樓未來是否有一天也變成巨大的廢墟,供遊客瞻仰,就像我們今天在濃密叢林中憑弔馬雅文明一樣?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猜測,很多謎樣的遺址至少有部分原因關乎生態破壞:人類一味破壞自身社會仰賴的環境資源,因而自食惡果。近幾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證實這的確是無意造成的生態自殺,如考古學家、氣象學家、歷史學家、古生物學家和花粉學家等。過去人類社會的環境破壞主要可分成八種,每一種的嚴重性因個別例子而有差異:山林濫伐和生物棲地的破壞、土壤問題(包括侵蝕、鹽化和肥力流失)、水管理問題、過度放牧、過度捕撈、新物種引進、人口膨脹以及平均每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漸增等。這種種行徑猶如自掘墳墓,使得人類社會不知不覺走上毀滅之路。
過去人類文明崩壞之例有著類似的軌跡可循,就像同一主題的變奏。人口膨脹迫使居民改行精耕農業(如灌溉、二熟制、梯田耕作)和擴展土地利用範圍(從首選的基本農田擴展到邊緣土地),以餵飽愈來愈多的嗷嗷之口。無法永續經營的利用型態必然造成上述八種環境破壞中的一種或多種,使得農業的邊緣土地不得不再度遭到廢置。如此一來,社會面臨的衝擊包括食物短缺、饑饉,太多人覬覦有限資源必然造成爭戰連連,而群眾在大失所望之下會起而推翻精英組成的政府。最後,人口在饑饉、戰爭或疾病的影響下減少了,社會也走下坡,政治、經濟和文化皆黯然失色,不復全盛時期的大放異彩。有些作者在描述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時,不免喜歡用人的一生來做個類比,說一個社會正像一個人,也有出生、成長、登峰造極、衰老和死亡,而且社會興衰的歷程正如人生的生老病死,從壯盛到死亡這一段下坡路一樣長遠。但是對過去許多人類社會(包括前蘇聯)而言,這種比喻是錯誤的:這些社會在登峰造極之後,急轉直下,人民因此驚惶錯愕。最可怕的崩壞實例有如世界末日,人民要不倉促逃走,就只好坐以待斃。當然,過去傾覆的人類社會並非循著這種可怕的軌跡走上絕路:不同的社會,其衰亡程度、方式各有不同,也有很多社會未曾毀滅。
今天,大家日益關注崩壞的危機。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索馬利亞(Somalia)、盧安達(Rwanda)和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分崩離析的現況。很多人擔心生態自殺的威脅將比核子戰爭更大,新興疾病的危害更是全球性的。過去許多人類社會因上述八種環境破壞走上絕路,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除了上述八種,還新增了四種: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有毒化學物質在環境中沉積、能源短缺,以及人類將地球的光合作用使用到極限。有人認為,這十二種威脅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造成全球性衝擊,這些問題要是不解決,受到破壞的將不只是索馬利亞,還有第一世界的人類社會。也許,現在談人類滅絕和文明崩壞的世界末日言之過早,但是若生態環境不保,我們很可能即將面臨這樣的未來:生活水準降低、長期處於日漸升高的危機中,還有目前某些重要價值的淪喪。這樣的崩壞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因缺乏環境資源而引發疾病在全世界擴散或戰爭四起。如果這種推理是正確的,我們今天的作為將決定我們下一代的處境。換言之,現在的年輕人步入中老年後將活在什麼樣的世界,就看我們今天怎麼做。
目前環境問題嚴重與否,大家因看法不同而有激烈的辯論。生態危機,我們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過去地球只有幾百萬人口,使用的工具大抵是石頭和木頭,生態破壞也只是地方性問題;今天人口已逼近七十億大關,加上強大的現代科技,生態環境不但加速惡化,而且是全球性問題,因此可能出現全面崩盤的效應。現代科技可以解決問題嗎?還是舊的問題來不及解決,更多新的問題已接踵而至?我們耗盡一種自然資源(如樹木、石油或海洋魚類)之後,可能以新的資源(如塑膠、風力或太陽能,以及養殖魚類)取而代之嗎?全球人口成長的速率是否已漸漸下降、趨於平緩至可以應付的人口數?
這些問題顯示過去人類文明的崩壞不只是傳奇之謎,還蘊含更多的意義。或許我們可從過去所有人類社會崩壞的例子得到一些實用的教訓。我們已知有的社會崩壞了,有的仍然屹立:是什麼因素使得某些社會變得特別脆弱?過去人類社會生態自殺的過程為何?為什麼過去社會看不見自己一步步走向毀滅(今天我們以後見之明來看,卻清楚不過)?過去成功的解決之道為何?如果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得知目前社會最大的危機進而防微杜漸,不至於像索馬利亞那樣坐以待斃。
不過,現代世界的問題和過去人類社會的問題不同。我們不可天真地以為,研究過去就可得到簡單的解決之道,直接套用在今天的社會中。從某些層面看來,我們與過去社會之差異使我們的危機比古人的來得小,如強大的科技(指科技帶來的好處)、全球化、現代醫學的進步,以及我們對古老文明和現代社會有較多的認識。然而,從另一些層面來看,這些差異也讓我們面對更大的危機,如強大的科技(指無意間造成的負面影響)、全球化(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結果,如遙遠的索馬利亞崩壞,也會使美國和歐洲受到影響)、數以百萬的人口(很快就達到數十億)沒有現代醫藥就難以活下去,以及現代人口的暴增等。也許我們可以從過去學到一些教訓,但是對這些教訓我們仍必須審慎地思考。
消失的伊甸園
要了解過去文明的崩壞,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大爭議和四個根盤節錯之處。這個爭議就是過去的族群(有些他們的後裔今天還活著,而且會表達意見)是否自作孽不可活,崩壞是自己一手導致的。今天,有關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我們的確要比幾十年前更為敏感。連飯店房間都掛了牌子,提醒我們愛護大自然,因此多要一條乾淨的毛巾,或是讓水龍頭的水嘩啦嘩啦地流,都會讓我們覺得有罪惡感。今天,破壞環境等於罔顧道德的罪惡。
有些古生物學家宣稱,在夏威夷和紐西蘭演化的鳥類,大半數早在遠古就被夏威夷土著或毛利人的祖先滅絕了。那些土著的後代必然不高興聽到這樣的話。美洲土著也不喜歡聽考古學家說什麼阿納薩茲印第安人在美國西南部濫墾濫伐云云。一些古生物學家或考古學家聲稱的發現,聽在某些人的耳裡,頗有白人種族歧視的論調,認為那是驅逐土著的藉口。這種議論聽來像是科學家在說:「你們的老祖宗管理不當,失去了土地,活該。」美洲和澳洲的白人,因政府給原住民土地補償金而忿忿不平,也拿那些學者聲稱的發現做為議論根據。不只是原住民,一些研究原住民而且同時認同他們的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也認為那些研究結果具有種族主義色彩。
有些原住民和認同他們的人類學家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堅持過去的原住民是溫和善良的人(今天的原住民也一樣良善),很有生態環境管理的頭腦,對自然了解很深,也尊敬自然。這些原住民的家園就像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伊甸園,原住民在此過著天真無邪的日子,絕不可能做出那些壞事。正如一個紐幾內亞獵人告訴我的:「如果有一天,我在我們村子的某一個方向射中一隻大鴿子,我會等上一個禮拜再去另一個方向狩獵。」只有第一世界的居民才不懂得珍惜自然、尊敬環境,逕自破壞生態。
事實上,這兩派走極端的人,不管是種族主義者或認為過去原住民活在伊甸園中的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認為過去的原住民基本上和現代第一世界人民非常不同(不管是比第一世界的人低劣或優秀)。自從五萬年前,人類有了發明、創造的技能,狩獵技巧也增進之後,環境資源的永續經營一直是個難題。四萬六千年前,澳洲大陸出現第一個人類的殖民地,澳洲許多巨大的有袋動物和大型動物隨後就滅絕了。本來沒有人跡的陸地──不管是澳洲、北美洲、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地中海島嶼、夏威夷和太平洋上好幾十個島嶼──在人類入住之後,總帶來一波大型動物的滅絕。這些動物原本在沒有人類的威脅之下演化,遇上人類之後就遭殃了,不是容易遭到人類捕殺,就是因棲地變化、害蟲和疾病而導致滅絕──凡此種種,人類都脫不了干係。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落入過度剝削環境資源的陷阱,這方面的問題處處可見,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例如自然資源起初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於自然資源本身在幾十年當中的含量多寡有著自然起伏,人類剝削環境資源的徵兆最初看不出來;再者大家共用同一個資源,很難建立自我節制的共識(這就是所謂的「公有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後面章節會再詳述);生態系統非常複雜,即使是生態學家,也常常不能預測人類干擾造成的結果。今天我們都覺得棘手的環境問題,在古代當然更難應付,特別是古代不識字的人類族群無法研究社會崩壞的案例,不知道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卻在無意間造成生態破壞的悲劇,這也是他們當初無法預見的結果。這種生態破壞不是該受譴責的盲目行為,也不是自私自利造成的。過去崩壞的人類社會(如馬雅)有些是最具創造力的,也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繁榮的,不一定是愚蠢、原始的社會才會淪落到那個地步。
過去的人類族群既非無知、沒有良心,活該被滅絕或土地被剝奪,也不是高瞻遠矚的環境守護者,能解決今天仍然無解的環境問題。造成他們成敗的環境因素,其實和我們今日成敗的環境因素十分類似。沒錯,雖然我們今天的情況和他們有所不同,還是有相當多類似之處,可做為借鏡。
我認為特別重要的一點:我們不可為了要給原住民一個公道,而做歷史性的假設,假定他們與自然相處之道為何。在我看來,這種假設似乎不只是一廂情願,也很危險。從很多或大多數的例子來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已經發現非常多的證據,證明過去的原住民活在伊甸園的假設是錯誤的。如果提出這種假設是為了公平對待那些原住民,當這種假設被推翻,豈不是暗示:我們不必公平待之?事實上,要怎麼對待他們,並非根據那些歷史性的假設,而是基於道德原則:我們本來就不該剝奪一個族群生存的土地、使他們俯首稱臣,更沒有滅絕別人的道理。
最佳賣點 : 人類史上第一次, 我們的選擇足以決定全世界的命運。 繼《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 賈德.戴蒙獻給21世紀人類的求生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