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 第二部: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 | 誠品線上

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 第二部: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

作者 胡煒權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 第二部: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在位31年的日本平成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而皇太子德仁則在隔日(5月1日)即位,並同時啟用新年號。本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位31年的日本平成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而皇太子德仁則在隔日(5月1日)即位,並同時啟用新年號。本書概說天皇的歷史與天皇制的世界,解答你對日本天皇的疑問,尤其是關於一般外界對「天皇」的誤解。天皇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謎一般的存在。「天皇如何導入和實行年號制?」「古代天皇的經濟來源為何?」「天皇的日常飲食是怎樣的呢?」……一部為華人讀者而寫的天皇解說書,打破你對日本天皇的誤解。日本的天皇制,堪稱是世上最長久的君主制度,從日本神話時代延續至今,據傳超過一千年。一般人看不透也理解不了,只有一個含糊的認知:當中存在一種不可解的羈絆和紐帶,維繫著日本人與天皇。2019年4月30日與5月1日,日本將迎來現代史裡極為重要的兩個日子,在位三十一年的平成天皇將打破近代天皇制「終身在位」原則,成為明治維新以來首位生前退位的天皇;同時,新天皇德仁接著即位。在這個關鍵時刻,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台灣,有許多讀者希望進一步了解「天皇」這個日本人心中神聖的存在。本書通過疏理天皇與天皇制的相關問題,欲帶領讀者更進一步認識日本歷史與文化。目前中文書籍已有大量原創和翻譯的天皇通史書,然而綜觀這些作品若不是政治通史,便是以明治維新以後的斷代史,而且大多站在華人的立場和價值觀,去探討天皇與天皇制。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不是一本天皇歷史的通史書籍,也不是一本站在華人觀點或套用華人標準去描述日本天皇的書籍,而透過多方角度,以常見的問題起頭,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與天皇相關的歷史故事。通過兩部共十章,作者以最基本、最簡單的語句,配合最新研究成果,為不同程度的讀者提供重新思考的機會,相信不論是親日、崇日,還是出於知己知彼的意圖,想窺探日本文化,又或者是純粹對天皇感到好奇的讀者,都能夠從本書獲得新的線索和新的疑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胡煒權香港人,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 2007年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國費留學金留學日本,2010年取得日本廣島大學碩士(歷史與文化遺產學)學位,專攻日本中世史(專治戰國史),於日本國內的學術期刊發表六篇論文、並於多個研究會上發表研究報告。現為戰國史研究會、東北史學會、地方史研究協議會、日本歷史學會等學會會員。 著有《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和《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天皇的宗教與儀式1.天皇崇拜與「初詣」有什麼關係?2.「三種神器」如何影響天皇統治?3.對日本來說,《古事記》、《日本書紀》為何如此重要?4.天皇即位儀式與大嘗祭為什麼這麼神祕?5.中世時代的「御靈信仰」與天皇權威的關係為何?6.明治維新破壞了天皇與佛教的關係?7.為什麼天皇長年極力排斥基督教?第二章 天皇的思想1.兩個「天皇」的讀法各有什麼意含?2.天皇如何導入和實行年號制?3.曆法制定與天皇有什麼關係?4.蒙古入侵時發生的「神風」,如何反映天皇的神聖性?5.幕末的「修陵熱潮」、「尊王攘夷」,與明治維新的關係為何?6.「神國思想」如何發展成後來的「靖國思想」?第三章 天皇的藝能與學問1.為什麼天皇視和歌為「國學」?2.出自民間的能樂,如何與天皇分分合合?3.在天皇帝王學中,音樂代表的意義為何?4.茶道如何成為近世天皇的新學問?5.天皇與日本帝王學的關係為何?6.昭和天皇的倫理課為什麼會提到戰國大名?7.近代天皇與達爾文進化論,有什麼矛盾?第四章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1.天皇的都城為何由大變小?2.沒有政治實權的古代天皇生活很悠閒?3.江戶時代的天皇即位儀式是京都官民尊享的同樂日?4.天皇的葬禮為什麼由佛教轉為神道儀式?5.天皇的日常飲食是怎樣的呢?6.古代天皇的經濟來源為何?7.近代天皇的經濟來源為何?第五章 天皇的形象1.為什麼古代繪畫中的天皇面容都被遮掩了?2.為什麼天照大神時為男身,時為女身?3.從江戶時代的天皇肖像畫,看到怎樣的天皇觀?4.明治天皇的肖像畫和照片有什麼祕密?5.古代天皇怎樣讓人感知他們的存在?6.近代的「大元帥陛下」是如何形成的?7.菊花、櫻花與戰爭,與天皇各有什麼關係?第六章 天皇的家族1.天皇的嗣君--皇太子--如何產生?2.一件禁宮醜聞如何折磨後陽成天皇?3.禁宮女官們與天皇是什麼關係?4.明治天皇如何進行「皇宮現代化」?5.為什麼日本必須有天皇,但不一定需要皇后?6.昭憲皇后的「國民國母」形象是怎麼確立的?7.為什麼第一代「平民皇后」美智子成為改變皇室形象的象徵?結語歷代年號一覽表新舊皇室典範+退位法翻譯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 第二部: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
作者 / 胡煒權
簡介 / 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 第二部: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在位31年的日本平成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而皇太子德仁則在隔日(5月1日)即位,並同時啟用新年號。本書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77346
ISBN10 / 9571377341
EAN / 9789571377346
誠品26碼 / 2681740437004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位31年的日本平成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而皇太子德仁則在隔日(5月1日)即位,並同時啟用新年號。本書概說天皇的歷史與天皇制的世界,解答你對日本天皇的疑問,尤其是關於一般外界對「天皇」的誤解。

試閱文字

內文 : 從江戶時代的天皇肖像畫,看到怎樣的天皇觀?

(1)過度平淡的肖像畫
放眼古今中外,上至神祗、帝皇,下至著名人物,肖像畫都是我們揣想其外貌的參考依據。然而,日本的天皇肖像畫卻不盡如此。在本項的1問,我們已經略略提到了天皇肖像畫的奇怪現象,在這裡則詳細地討論。
自古代至中世紀為止,歷任天皇的肖像畫,能說有個人特色的作品,屈指可數,例如改變天皇與日本史的天武天皇、桓武天皇、後醍醐天皇等,其肖像畫滲透了同時代中國畫風。但大部分的天皇畫作可謂千篇一律,都是差不多的表情,差不多裝扮。
與歐洲、中國不同,天皇的畫作並沒有隨時代進步而越來越神似、寫實,一直要到明治維新改走西洋風格後,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是為什麼呢?
先說明,除了傳說中的天皇和古代的大王外,大部分天皇都有肖像畫,稱為「御影」,現存最早的肖像畫始於十世紀的鳥羽天皇。
而畫師的身分也沒有硬性指定,以江戶時代的天皇畫為例,繪者有專業的繪師,也有皇族出身善於繪畫的貴族,也有出身已不可考的繪師。
縱然繪師不盡相同,也不是來自同一畫派,但是江戶時代的天皇肖像畫卻沒有明顯的分別,也沒有象徵王權、威嚴的神器在其中,只是一幅幅平淡、姿態千篇一律的肖像畫而已。與中國、歐洲君王的例子相比,算是極為內斂的。
另外,各代天皇肖像畫完成後,並不是全都獲得統一管理。在江戶時代以前,大多數畫作會在天皇駕崩後,安放在相關寺院中;江戶時代以後,大多數畫作則統一存放於京都泉涌寺,有些則放在舊時的宮內廳倉庫裡。泉涌寺自鎌倉時代開始,是多位天皇、太上天皇、皇子們死後安放靈位的皇家寺院,自然是存放的理想地點。接下來,我們便以泉涌寺的畫作為例,談談天皇肖像畫如何顯示當時人對天皇的理解和規定。

(2)天皇肖像畫的共通點
天皇的權威與權力時有起伏,到了太平安定的江戶時代,天皇在政治上的威信低落,時人對其印象也越來越僵化,這些固定印象反映在肖像畫裡。
第一,沒有女天皇的肖像畫。江戶時代曾出現兩任女天皇─—明正天皇與後櫻町天皇。如今並沒看到她們的肖像畫,這肯定不是因為災難而遺失,而是一開始便沒有。
為什麼「歧視」她們二人呢?那是因為她們的即位是政治考慮下的安排,完全出於偶然,一些皇家、天皇執行的祭祀儀式,按規定還是必須由男性天皇執行。另外,女性生理期也是「元凶」之一。
在古代日本,月經被視為污穢不堪的象徵之一,即使天皇也無法阻止這個生理現象。「不完美」的身體限制了她們做為天皇的「完整性」,朝廷和幕府也沒有將她們當作「完整」的天皇來看待。她們繼位之後,沒有真正執政、履行天皇之責,而是通過當時的關白,以「攝政」的身分攝理朝廷時務。
第二,因為歷代天皇肖像畫中沒有女帝的先例,創作自是困難,而且,男性畫師無法直接觀察女天皇的真容,再進行繪畫,結果最方便的解決方式就是乾脆不畫。
而男天皇的肖像畫有什麼共通點呢?最明顯的便是不留鬍子。中世紀至戰國時代為止的天皇肖像畫,還會看到部分天皇蓄鬍,肖像畫裡的江戶時代的天皇是一律沒有鬍子的。雖然沒有規定天皇必須留鬍,而且外國也有不蓄鬍的君王,但在大多數文明體中,鬍鬚是男性最明顯的身體特徵,是強調威嚴、權力的標誌。以此觀點來看,江戶時代的天皇不留鬍子,可說是較罕見的現象。
不只是天皇,同時代德川幕府將軍的肖像畫,除了頭三代將軍家康、秀忠和家光外,以後的將軍均沒有留鬍鬚。這又是為什麼?
簡單而言,這與江戶時代的社會風俗有關。江戶時代初期,大約是一六六○年代,時值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幕府頻頻下令禁止各階層的男性留鬍子,這是因為當時幕府認為鬍鬚代表蠻勇、粗魯,想通過禁止留鬍子,壓抑社會的暴戾風氣。
結果,天皇與將軍都受到這個規範的影響,起碼在肖像畫裡貫徹了這個宗旨。一直到明治天皇,才重新留起鬍鬚。
以上可見,江戶時代的天皇肖像畫雖然沒有中國、歐洲帝皇那些強調權威的表現手法,也沒有用金碧輝煌的顏料來凸顯一國之君的氣勢。但那些作品活生生地反映了當時的天皇觀,也讓我們走機會了解當時的社會風尚與意識表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