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 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 | 誠品線上

Big Potential: How Transforming the Pursuit of Success Raises Our Achievement,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作者 Shawn Achor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 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把競爭變合作,發揮1+1>2的集體智力讓個人的小潛力,激發出與人同贏的大潛能繼紐約時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把競爭變合作,發揮1+1>2的集體智力 讓個人的小潛力,激發出與人同贏的大潛能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知名潛能開發專家、TED演說點閱率超過1千6百萬人次的尚恩‧艾科爾又一最新力作,告訴你讓「個人小潛力」變成「集體大潛能」的5大法則,幫助別人找到光芒,使大家都能發光發亮,一起達到共好與同贏。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潛力是屬於個人的特質,包括創造力、技能、智力等等。但根據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大數據相結合的最新研究顯示,潛力並不侷限於自己獨立完成的項目,也可以是對周遭其他人的成就有何貢獻,又或補足不強的能力。 根據本書作者、世界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尚恩‧艾科爾在五十個國家所進行的研究工作,以及與他人合作的八個獨創性研究計畫顯示,人們真正的潛能遠大於個人所擁有的潛質,因為不論是工作表現、領導力或創意等,都會受到周遭其他人的影響。就如同快樂具有感染力般,我們的每一項潛能也受到周遭其他人影響。我們如果能幫助其他人獲得更好的成就,自己也可發掘不同層面的潛能,進而激發群體獲得更大的成功,達到共好與同贏的境地。也就是說,「小潛力」是我們獨力可得的有限成功,「大潛能」則是群體能協力獲致的成就。 書中提出能夠幫助人們提升大潛能的五種方式,包括:一、善用同儕壓力的正向力量:創造更明亮星系。 讓身邊圍繞著具有正面積極的人們,猶如在身邊創造一個星系,當你幫助別人發光,整個星系的亮度也會增強,因而使你自己的星體更明亮。二、拓展自身的力量:無論你在什麼位置,都能發揮領導力。 不論我們的職稱、學歷或年資為何,都能擔負創造與改變的任務;同時我們也要幫助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領袖,增強他們的影響力。三、擴大讚美力:打造稱讚與肯定的稜鏡。 運用正確的讚美方式,諸如:停止比較性的讚美、要大聲稱讚而小聲責備、讚美的範圍要擴及基層員工,以及用讚許讓他人看到自己的價值……等,都能提高他人的潛能。四、上一堂黑魔法防禦課:抵抗負面能量的攻擊。 將生活中的負面力量轉化為韌性的來源,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以因應更大的挑戰。這些做法包括:天天練習感恩、每星期選一天回想該週三件正面的事、丟掉煩惱度假去、明白何時要有韌性何時又該放棄……等。五、成為能吸引他人前往正能量的磁鐵:創造集體動力。 找到工作的意義、讓自己置身成功的虛擬實境、隨時歡慶小確幸等方式,能幫你匯集更多能量與動力推自己前進,也增加你帶動別人同行的力量。 本書探索新的科學研究,並結合作者自身的故事與來自全球的諸多實例,告訴你如何能藉由提高別人的潛能、幸福安康和快樂的上限,進而使自己的潛力不再受限,打造出一個更好、更快樂且更繁榮的世界。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翻轉我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它告訴我們,獲得成就的秘密不在於關注自身,而在於提振他人的生活。它同時勾勒出實際、可行的步驟,將這些想法轉化為行動。」--《紐約時報》暢銷書《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丹尼爾.品克「這是一本充滿活力的書,告訴我們如何引導他人展現最大的能力,以及他們如何能讓我們展現自身最大的潛能。作者透過誘人的故事、最新的研究、富感染力的熱誠、極具實用性的訣竅,再次發揮他激動人心的潛能開發特長。」--《紐約時報》暢銷書《施與受》作者,《擁抱B選項》共同作者/亞當.格蘭特「作者藉由最前沿的研究、深入人心的洞見,和實際的範例,描繪了『成功』的新觀念。他為我們揭示了用來達成自身最大潛能的新策略。」--《紐約時報》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本書揭示我們作為領導人的真正潛能,在於去教導、啟發並強化他人成為領導人的能力。當我們將自身力量和影響擴展到身邊人時,會釋放出巨大的潛能。」--「50大商業思想家」排名全球第一領導力思想家/馬歇爾.歌德史密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世界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暢銷書作家、演說家,專精於快樂、成功和潛能方面的研究,並曾經協助設計哈佛大學最後歡迎之一的「幸福課」。 他的研究曾榮登《哈佛商業評論》封面,同時他在TED的演說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受到超過一千六百萬次點閱。 在哈佛大學十二年的教學和研究之後,將其研究帶到近半數的財富100大公司,以及如美國國防部、非洲的貧窮學校和白宮等地。他的研究也在重要的心理學期刊上發表,同時以專題方式刊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富比士》雜誌及《財富》雜誌上。 他與歐普拉.溫佛瑞的訪談以及他在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的節目,閱聽大眾達數百萬。他目前服務於世界快樂委員會(World Happiness Council),同時持續進行他的研究。■譯者簡介歐陽端端輔仁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紐約市立大學(The Graduate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英語文學博士候選人,曾任大學講師和寫作研究員等工作。 譯作有《Google為何打不進中國》、《改變生命》(合譯)、《快墜機了,為什麼沒人敢告訴機長》、《你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人際生態圈決定成功與潛能 鄭晉昌第一部:小潛力的大問題第一章 看不見的力量幫助別人找到光芒,彼此都會發光發亮別獨自衝得更快,要讓大家都變得更好第二章 提高潛能的上限一群人跑步,能比獨自一人跑得更遠良好的社交關係,讓人快樂又成功1+1>2的集體智力你快樂,周圍63%的朋友也會快樂競爭力≠競爭,合作才能共贏「讓別人更好」的力量生命的意義是:讓別人的生命也有意義第二部:大潛能的種子第三章 讓身邊圍繞正面的影響:創造更明亮的星系雙人彈跳,能幫你跳得更高培育一個明星球隊,而不要只嬌寵一個超級巨星策略一:善用同儕壓力的正向力量策略二:透過多樣性來創造平衡策略三:創造互惠關係我們都需要與人產生連結第四章 拓展自身的力量:無論你在什麼位置,都能發揮領導力人人都能救人一命正向改革的漣漪效應策略一:看見自己的領導力策略二:用熱情影響更多人策略三:提供實質的獎勵策略四:找尋工作的真意從午餐做起的大變革第五章 擴大讚美力:打造稱讚與肯定的稜鏡「讚美」是用之不竭的良性循環策略一:停止比較性的讚美策略二:聚焦在「做對」與「做好」的事策略三:讚美基層人員策略四:使讚美民主化策略五:讓隱藏的百分之三十一現身策略六:別只讚美成果,而要以「讚美獲得成果」第六章 上一堂黑魔法防禦課:抵抗負面能量的攻擊護衛情緒與能量的的魔法防禦術策略一:蓋一條護城河策略二:搭建一座精神堡壘策略三:學習心靈合氣道的技術,借力使力策略四:丟掉煩惱去度假策略五:明白何時要有韌性,何時又該放棄第七章 成為能吸引他人前往正能量的磁鐵:創造集體動力保持動能,與人同行也同贏策略一:創造意義導覽策略二:想像成功的虛擬實境策略三:歡慶勝利結語 想改變世界,要先改變自己

商品規格

書名 / 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 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
作者 / Shawn Achor
簡介 / 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 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把競爭變合作,發揮1+1>2的集體智力讓個人的小潛力,激發出與人同贏的大潛能繼紐約時報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76707
ISBN10 / 9571376701
EAN / 9789571376707
誠品26碼 / 2681706887003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
知名潛能開發專家、TED演說點閱率超過1千6百萬人次的尚恩‧艾科爾又一最新力作,
告訴你讓「個人小潛力」變成「集體大潛能」的5大法則,
幫助別人找到光芒,使大家都能發光發亮,一起達到共好與同贏。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看不見的力量

幫助別人找到光芒,彼此都會發光發亮
南亞的叢林裡,當黃昏緩緩接近叢林深處一條河流邊的紅樹林,遠離家鄉華盛頓州的生物學家小心審視著蛇類出沒的水域旁鬱鬱蔥蔥的奇特景觀。修.史密斯教授在船上慢慢漂流,他自然聽見了夜行動物或從洞中冒出,或從巢中飛出,展開夜間狩獵所發出的叫聲。我可以想像河水在星光下閃爍,不受遠處城市燈害的景象。接下來在一九三五年那個濕潤天裡發生的事件,已在學術史上記下一筆。
史密斯抬頭看著一棵紅樹,突然間樹頂放出光芒,好似一道閃電從樹中往外射出,而非擊中樹木。接著整棵樹變暗,在他的視覺上留下一個燃燒的圖像。
然後那道閃電就像平時偶爾會發生那樣,再一次發威。
整棵樹再次閃光,接著又整個變暗,這樣的情況在三秒內發生了兩次。接著不可思議的是,河岸邊所有的紅樹突然一齊放出閃光。在河流一側約一千英呎距離內的每一棵樹就在同一時間閃光,接著變暗。
我一想到這樣耐心、謹慎又科學的觀察家,為著對世界的好奇心離開太平洋西北故鄉的尋常生活,而能在那個夜晚得到大自然如此美妙的獎勵,我的內心深處就升起一股暖意。
他一回神後開始思索,於是明白,其實不是樹本身在閃光,而是樹身覆蓋著大量帶有生物發光現象的螢火蟲,這些螢火蟲全都在同一時刻發光了。回家後,史密斯博士將他發現這些同步發光螢火蟲的經歷寫成了一篇學術論文。這個發現實在太神奇了,令人難以置信,像是故事書中的情節。
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雖然令我感到遺憾,卻一點也不意外:沒有人相信他。生物學家對他的描述嗤之以鼻,甚至說那是虛構的。公螢火蟲怎麼會一起閃光?這樣做只會降低他們突顯自己以吸引潛在伴侶的機會,不是嗎?數學家也同樣存疑。在大自然中,由混亂所產生的秩序怎麼會沒有一個領袖來帶領呢?而昆蟲學家則問道,在紅樹林裡能見度低的情況下,何以上百萬隻螢火蟲能看到足夠的同伴而表現出完全一樣的行為模式呢?從昆蟲生理、數學和生物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然而,這並非不可能。到了今天,由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我們知道這個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什麼發生。結果發現,這個令人不解的行為其實是螢火蟲為了演化而產生的。正如莫伊瑟夫和科普蘭德發表在著名期刊《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在幽暗的紅樹林深處,當螢火蟲隨機閃光時,母螢火蟲回應公螢火蟲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三。但若螢火蟲一齊閃光,母螢火蟲回應的可能性則是百分之八十二。當螢火蟲以互相連繫的群落而非個體而一齊閃光時,成功率提高百分之七十九。
我們的社會教導我們最好要成為閃耀的孤星,而不是在眾星雲集的森林裡發亮。畢竟,那不正是我們在學校和公司裡認為的成功嗎?我們想以第一名畢業,想在最好的公司裡找到工作,想獲選參與眾人渴望的企劃案。我們希望孩子在學校裡是最優秀的學生,在社區裡是最受歡迎的小孩,在球隊裡是速度最快的球員。當各種資源有限時不論是被錄取進頂尖的大學,受邀至傑出的公司面談,或是在最強的運動團隊裡佔有一席之地,我們學到的是要跟別人競爭,讓自己可以在群體中與眾不同。
然而我的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螢火蟲研究人員發現,當螢火蟲能出奇精確地測定彼此脈搏跳動的時間(而且精確到毫秒!),牠們就能完美地保持適當的距離,免除競爭。同樣的,當我們幫助彼此更進步,其實也可以增加他人的機會,而不必互相競爭。就跟螢火蟲一樣,一旦我們學會跟身邊的人互相協調合作,我們個人和人際生態系統都會開始更加閃亮。
但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螢火蟲究竟是怎麼辦到的?特別是在能見度和視野有限的情況下,牠們如何能如此完美地協調彼此的閃光?波士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米若樓和斯特羅格茲刊載在《應用數學期刊》的文章中發現這個令人驚奇的現象:螢火蟲不必藉由看見其他所有的同伴才出現協調的動作;只要沒有一群螢火蟲完全落在其他任何群落的視野外,牠們就能跟彼此的節奏同步。換句話說,只要有幾個節點就能徹底改變整個系統。
我們在「正向系統」方面獲得的最新知識告訴我們,在人類社會中也有同樣的現象。正如你在本書中將會發現,在你的工作場合、公司或社區裡成為一個「正向節點」,幫助你身邊的人提高他們的創造力、生產力、才智和表現,你不但幫助群體更加進步,你還會加倍提高自己成功的潛能。
上述這個令人著迷的故事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勘查這些叢林的生物學家現在知道,那些紅樹發散出的亮光可以綿延好幾英哩。這個意思是說,其他的螢火蟲因此能更容易找到亮光的方向。所以閃光越強,越多新成員加入,也加進了牠們的亮光。對人類來說也是這樣:你越是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光芒,你倆都會更加發光發亮。

別獨自衝得更快,而要讓集體變得更好
在喬治.盧卡斯為締造數十億美元票房的《星際大戰》系列原先所寫的劇本裡,電影史上最有名的這句話「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並不在其中。反倒是在起初幾個版本裡,原句是這樣的:「願他人之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of Others be with you)」這一小段神秘的電影史與潛能科學的研究有何關聯呢?
正如童書作家羅爾德.達爾所言:「最大的秘密總是隱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而我相信,同時藏匿著在這一小行文字裡的,是人類社會變相追求潛能背後的問題,以及如何能成倍提高我們的成就、幸福安康與快樂的秘密。
我們的社會變得過度關注「個人力量」,而非「在他人幫助下而增強的個人力量」。當然,好萊塢讚頌每一位超級巨星(世上還有哪個地方,街道是以明星的名字鋪成的呢?)但當我們在公司和學校裡沿用這樣的劇本,只關注個人成就而把「他人」從對等關係中剔除,我們真正的力量就會一直隱藏著。但這種隱藏著的力量是可以被揭露的。
三年前,我在研究成功與人類潛能之間深層的隱密關聯時,我的人生有了重大的進展:我當爸爸了。
當我兒子李歐來到人世,他可以說是完全無助的,他甚至無法自己翻身。但是他漸漸成長,開始變得更有能力。隨著他學會每項新的技能,我發現自己正如任何一個優秀的正向心理研究員一樣,會說這樣的話來讚美他:「李歐,都是你自己做到的哦!我真是以你為榮。」之後,李歐會用他細柔但驕傲的聲音重複我的話說:「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那時我才明白:我們從童年起到後來成年進入職場,一直受制於過度看重個人獨力完成的事。身為父親,我的讚美和引導若只停留在那裡,我兒子可能會把獨力獲得的成就當做個人才能的最終考驗。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還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層面。
那樣的循環是從小開始的。在學校,我們的孩子得到的訓練是要自己用功讀書,所以他們在考試時可以贏過同學。如果他們找別的學生幫忙做作業,他們就會被斥責是作弊。他們每天晚上要做好幾個小時的作業,被迫只能把做其他事情的時間拿來換成孤獨的自習。他們一再被提醒,未來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功取決於個人指標,包括他們的學科分數和標準化測驗的成績。從統計上來看並非如此,但這種方式確實達到一個效果:它明顯提高孩子的壓力,同時也剝奪他們的人際關係、睡眠、注意力、快樂和健康。然而我們不去質問這個制度,反倒指責那些跟不上這個狂熱追求個人成就的人。在學生要離開學校時,他們已經變得疲憊不堪、脆弱又孤獨,而且還發現他們被承諾的成功和快樂並不在彩虹的另一端。
突然間,當同樣那些考試成績優異的人需要跟其他人共事,一起將產品推出市場,或是要召集團隊一起完成工作目標時,他們就遇到難關了。同時我們發現,能晉升高位的並非事事都想獨力完成的人,而是那些會尋求他人協助、並與他人共同成長的人。有的父母能支持孩子透過平衡且與人連結的方式來追求成功,他們得到的回報是孩子能堅持不懈;而有的父母只是督促孩子追求個人成就而犧牲人際關係,他們對孩子過度疲勞和孤單寂寞的情況則毫無心理準備。
我們把人生的前二十二年花在批評和讚美個人特質與個人成就上,但在往後的人生中,我們的成功跟他人的成功幾乎完全互相關聯。
過去十年裡我跟財富百強近乎半數的公司合作過,遊歷了五十多個國家,去各地了解人們如何理解成功、快樂和人類潛能的概念。我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大多數的公司、學校和機構都是以個人指標,如銷售額、履歷表上的榮譽和測驗成績來衡量和獎勵「高績效」。以這種方式做評量的問題,在於它是基於我們認為經過科學認證的看法:那就是,我們活在一個「適者生存」的世界。這個看法教導我們,成功是一個零和遊戲;成績最好、履歷表最亮眼、或是分數最高的人才是唯一能成功的人。贏得遊戲有個簡單的規則:比所有人更好、更聰明、更有創意,那麼你就會成功。
但這個規則並不正確。
由於你在本書中即將讀到的突破性新研究,我們現在知道,發揮個人最高潛能與「適者生存」無關,而與「最適任者得以生存」有關。換句話說,成功不只在於你多有創意、多聰明或多有衝勁,而是在於你與人建立關係,為你的人際生態系統做出貢獻,並從中受益的能力。成功不只是你在大學或公司評比有多高,而是你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學習與工作環境。成功不只是你贏得多少分,而是你補足團隊技能的能力有多好。
我們經常以為只要我們更賣力工作、動作更快、更機靈,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最大潛能。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當今世界裡,獲致成功和實現潛能最大的阻礙並非欠缺生產力、不勤奮工作或沒有聰明才智;問題在於追求成功的方法。追求潛能絕不能走「單行道」。我十年來的研究結果清楚顯示:追求潛能的方法不是獨自衝得更快,而是讓集體變得更好。
緊抓著舊有的成功規則不放,我們便放著更大的潛能不用。我在哈佛大學十二年裡親眼見證了這個事實:學生因極度競爭而崩潰,擱淺在自我懷疑和壓力的岸邊。許多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超級巨星而驚慌失措。他們把自己逼得更緊,與外界隔絕,希望能跑得更快,成為最閃亮的那道光芒,但結果卻是陷入黑暗。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哈佛學生表示,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曾經罹患憂鬱症。
因為我到全球各地進行這項研究,所以我知道這不是長春藤名校學生獨有的問題。在一九七八年,憂鬱症確診病患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九歲。到了二○○九年,平均年齡是十四歲半。而在過去十年裡,成人患憂鬱症的比率加倍,兒童蓄意自殺以致住院的比率也同樣加倍,而且最年輕的只有八歲。到底是什麼樣的巨變能說明這個現象?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做什麼來解決這個情況?
我們對個人成就的重視已造成嚴重的過勞,而這主要來自兩個重要轉變的激發。首先,科技和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我們能全年無休地播報個人成就,不斷傳送競爭的訊息,同時引發不安全感。其次,在學校和公司裡,因追求更高的個人成功指標而造成難以估量的壓力和競爭,導致工時更長、睡眠更少、壓力更大。幸好,有一種更好的方法也已開始出現。
這條令人興奮的嶄新途徑是受到我最初在研究快樂議題時所獲得的啟發。我在《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裡提到,我們可以透過練習感恩、學習樂觀以及冥想等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但如果在實踐的過程中你做這些事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那麼你會碰到無形的限制,這時你的快樂既無法持續,也無法提升。提高快樂上限唯一的方法是將你的快樂轉化為讓別人更快樂的動能。我最後終於明白,儘管快樂是一個選擇,但它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與人相互連繫的選擇。這是因為當你與人交往時選擇將感恩和喜悅付諸行動,你會讓別人更容易感到喜悅和感恩,而這些人回過頭來會給你更多感恩和喜悅的理由。
有了這個發現的支持,我深入挖掘新的研究,得到更清楚的結論:快樂只是冰山的一角。現在,由於大數據的出現,我終於能看見過去潛藏不見的聯繫。以前我們只能問像是這樣的問題:「你有多聰明?」或是「你多有創意?」或是「你工作有多勤奮?」但現在,我們能問更大的問題:「你能讓身邊的人變得多聰明?」「你能啟發多少創意?」「你的衝勁能對團隊或家庭帶來多少感染力?」「你能幫助別人提高多少韌性?」當我們問這些問題,我們會看到,離群索居無法造就個人最大的成功。正當這些新研究開始發表,我們也似乎開始明白,幾乎每一項表現個人潛能的特質,從智力、創造力、領導力、性格和積極性,都跟別人息息相關。因此,想要在身體、情感和性靈上真正成長茁壯,我們在追求潛能和快樂方面都必須做同樣的改變:我們必須停止個人向前衝的慾望,開始為集體變得更強大而努力。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