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To Fly: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
作者 | 林佳嬡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Free To Fly: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記錄生命,凝視死亡,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首刷限量贈送FreeToFly概念書籤一組(兩張)她的 |
作者 | 林佳嬡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Free To Fly: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記錄生命,凝視死亡,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首刷限量贈送FreeToFly概念書籤一組(兩張)她的 |
內容簡介 記錄生命,凝視死亡,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首刷限量贈送Free To Fly 概念書籤一組(兩張)她的職業是連結生與死的按鈕,她的快門是揭露衝突與真相的橋樑。做為一名加護病房護理師,在職場上她必須與死亡搏鬥,但她明白,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病痛與生命末期強制醫療行為的折磨;做為一名影像工作者,她將視角從鏡頭這端延伸至那端,將燈光打向社會角落中的未解傷痛、長期被忽視的醫療現場及早已失衡的醫病關係。 在國內首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事法規《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面對醫療自主、善終權益、改善醫病關係等,讓我們透過更溫柔的視線、更堅定的擁抱,向生命獻出最誠懇的尊重。因為每一個靈魂的誕生,都是一束絢爛的花火。 人生中的每個片段都賦予了各種啟示,在倏忽即逝的急救現場,時間飛快前進,呼吸瞬間消散,生命流動快速不眨眼,影像紀錄卻能雋永長存。透過生與死、快與慢、流動與停格、真實與抽象的轉換,讓我們重新面對這雜亂與繁盛並陳的真實人生。 佳嬡是一名加護病房護理師,社會現況每日每日在病房內上演,見過白髮人送別黑髮人,見過傷心的父母與叛逆的惡子、見過相愛的情侶在婚禮前夕先迎來了死訊、見過心靈的苦痛凌駕在肉體煎熬之上、見過渴望求生與一心求死的極端、見過照顧者的辛酸與崩潰、見過勇敢放手的大愛媽媽……幸福那麼短,為何苦痛來的那麼快?人生那麼長,為何我們總是來不及說愛?在病痛面前,時間照穿的是得失或是迷茫,唯有真正看透生死,才能無憾。她同時也是熱愛拍照的攝影師。從被拍攝的模特兒,轉換視角、易地而處變成拍攝者,以鏡頭橫掃社會百態。她的影像不僅僅是想存住一眼瞬間,更想留住一念瞬間;她的影像作品像是上演真實人生的默片,畫面雖無聲卻直擊人心,像是每一個你我他的人生劇照。「攝影」對她來說,除了是紓解壓力的方式,也是一種情感投射。她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自身的興趣相互結合,讓影像達到理想中的純粹,透過畫面來傳達社會中弱勢族群的故事及醫療等社會議題,期許自己能不斷地自問、自省、自覺,藉由個人小小的力量來影響更多人發掘人生的美好,進一步證悟生命的意義。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小劉醫師(劉宗瑀)文字、攝影黑手師/李阿明重症專科醫師訓練指導老師/黃軒醫師「一影像」文字訪談編輯/黃楚涵作家/蔡嘉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佳嬡1991年出生,現職為加護病房護理師。2014年接觸攝影後於2016年開始拍攝醫療與社會議題相關影像作品,同年作品「天使之吻」獲台灣醫療優質形象報導獎,醫療系列作品「DNR」於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新聞報章媒體及各大網站刊登報導,現持續致力投入於攝影影像創作。 粉絲專頁:Free To Fly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小劉醫師、李阿明、黃楚涵作者序輯一 我親眼見過地獄南丁格爾從定格到對焦白色巨塔暴力事件護理師日常天使之吻戲劇人生生命最後一哩路輯二 讓愛成為救贖DNR憂鬱症心房上的印記- Breast cancer病,日常身體心像紊亂解離性身份障礙Sound of Silence-致照顧者,病後人生器官捐贈愛不分性別說話的影像
書名 / | Free To Fly: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 |
---|---|
作者 / | 林佳嬡 |
簡介 / | Free To Fly: 生命、勇氣、愛, 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記錄生命,凝視死亡,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首刷限量贈送FreeToFly概念書籤一組(兩張)她的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76608 |
ISBN10 / | 9571376604 |
EAN / | 9789571376608 |
誠品26碼 / | 2681700100009 |
頁數 / | 27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記錄生命,凝視死亡,
起飛那一刻,我們相依相守。
首刷限量贈送Free To Fly 概念書籤一組(兩張)
她的職業是連結生與死的按鈕,她的快門是揭露衝突與真相的橋樑。
自序 : 作者序
2016年,這一年對我來說是既奇妙且收穫滿載的年份。我是一名待在重症單位的護理人員,攝影是興趣之外,也是投射情感力量的媒介之一。拿起鏡頭,除了記錄生活的當下,我嘗試將與我最貼近的「醫療」與「影像」做結合,讓許多人透過「影像」而了解那些被埋沒的議題。2016開始,陸續有些新聞媒體及網站編輯對這些題材深感興趣,進而採訪並在網站刊登,接著陸續參加2017 Wonder Foto Day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入選2017 Young Art Taipei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Portfolio Review。在Wonder Foto Day展覽期間,經作品中想傳達的主題與觀者互動、交流,觀者給了我很多回饋:「以前我只聽過要CPR,今天因為妳的展覽,我才了解什麼是DNR!」、「我是一名醫師,看到妳的作品讓我很感動,同為醫療人員對這些影像非常感同身受,也謝謝妳拍攝這些影像來讓更多大眾了解這些議題。」第一個攝影個展也順利在2017年展出,而參與展覽的人除了有醫療背景的醫師、護理師及呼吸治療師外,亦有很多對於社會醫療議題相當重視卻沒有任何醫療背景的民眾。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在社會上一個人就算力量再小,也有機會影響周圍的人們。
而我要謝謝時報出版編輯巧涵的邀約才能有今天的這本書,起初收到出版邀約時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擔憂的層面很多,一方面害怕準備不夠理想,而最後時間讓我找出最好的答案。對於影像的拍攝,是透過鏡頭留存最真摯的情感,讓觀者細細去揣摩,書中的親身經歷搭配那些既真實又感人的瞬間,這些影像讓我回想起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期望透過這本書能讓你們重拾對現今社會議題的省思。
──佳嬡
推薦序 : 推薦序
生與死,皮囊之相,有時真實卻令人難以直視。而我們外科,雖具有透視血肉之軀的手與眼;但若非親身經歷、親眼所見,難以傳達那悸動震撼、或心碎崩壞萬分之一。
作者她細膩又有穿透力的作品,從DNR專題起,就一直深深感動我。能夠在美感兼具、又發人省思的畫面下,凝結生命那一刻,訴說那刻感動,非常推薦給大家。
──小劉醫師(劉宗瑀) 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
加護病房生死一線間,身忙心緒波瀾兩頭燒的第一線工作,佳嬡在高壓力工作之餘,藉由攝影紓解職場壓力。醫療現場,是很多攝影人想介入的題材,但攝影人欠缺醫療知識,即便攝影記者獲准進入,拍得亦是表象。
佳嬡不以血汗醫護聳人聽聞,關注一己細微多感的情感投射,從病室內的心傷「暖心奶奶」往生,到以影像闡釋DNR、為八仙塵爆受害者的臉友記錄生命軌跡,結合醫療和影像娓娓道來,素樸的文字感動之餘,編導的影像更值得慢看細思。
醫護、病人和家屬的三角關係,書中亦有不少著墨之處,勾起我因照顧家母和醫院打交道十幾年的經驗。門診、病房到加護病房,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家屬角色我,從完全無知到親身接觸而一知半解,閱讀此書後更能體會不可缺少的一角──護理師。
生命,本就是趟旅程,出生即邁向死亡。現代人,藉由醫療科技更加長壽,但非人人都得「好死」。病後人生於患者和照顧者,特別是失能者的照顧,都是漫漫長路。
閱讀佳嬡的圖文之餘,祈禱眾生平安,特別是閱讀本書,理解疾病而心境平安。
──李阿明 文字.攝影黑手師
從護理師看見生命意義
第一次接觸到佳嬡的攝影作品,是在 2017 年的 Wonder Foto Day 臺北攝影藝術交流展覽期間,那時人雖然在國外,但看到許多人在臉書上分享〈天使之吻〉八仙塵暴的系列作。當時覺得照片裡的女生很美、也很勇敢,那些疤痕就像是對曾經發生過如此嚴重事件的控訴,而她從這樣的地獄中存活了下來。於是,便開始追蹤「Free to Fly」的粉絲專頁。
一直到 2018 年的 Wonder Foto Day,輪到我參展時,佳嬡和我終於碰上了面,而我也剛好能透過訪談編輯的身份,來採訪佳嬡的創作歷程。從零經驗開始自學攝影,由外拍、記錄個人回憶轉變成詮釋護理師的生活與醫療病理知識創作的過程中,她便開始思索:如果能將自己的職業與興趣做結合,是不是能夠透過影像,來影響更多人,讓他們更能了解這些議題?當佳嬡發表了〈憂鬱症〉、〈DNR 拒絕心肺復甦術〉等系列作,更是收到了許多過來人與同業們的迴響,他們覺得這些照片幫助他們發聲,並也讓身邊的人更加了解他們的心裡話,甚至提供資源來協助佳嬡創作,使大眾能深深體會到這些症狀、急救時的真實情況、與醫護人員們莫可奈何的辛酸淚。
這本書不只描述了在醫院裡最真實的生活,也是對生命無常的感慨。透過佳嬡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描述她所遇到的病患們,無論是她親自照顧,抑或是參與急救等,他們都曾短暫進出佳嬡的人生,卻又留給她滿滿的回憶與情感,讓她覺得必須將這些人記錄下來。在這些直白卻富有情感的描述下,他們就像是與佳嬡一起出現在讀者們眼前,一起生活,一起和傷病搏鬥,並用盡生命的力量,來為佳嬡和讀者們上一堂又一堂名為「生死」的課。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而當他們走入了佳嬡的故事時,他們就真實存在於佳嬡的人生中,並交織成新的故事,以及讓佳嬡對生命產生更多不同的體悟。
人們總是喜歡問:「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在加護病房中,無論是暖心的病患們、希望能安詳離去的病患們、焦急的家屬們,都一直提醒著佳嬡:唯有正視與接受「死亡」與病痛,才能真正去珍惜、並頓悟到生命的意義。
──黃楚涵 「一影像」文字訪談編輯
內文 : 天使之吻
2015年6月27日八仙塵爆事故的發生,改變了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人生。
腦海裡迴旋著那時的畫面,那一天是晚間十點多,醫院接到大量傷患通知,加護病房的空床全是這些遭受火紋的孩子,每個人身上的皮膚脆弱的像紙片般,一層層剝落了下來,醫院也緊急召回人力來應對這煉獄般的慘況。
每個送進來加護病房的傷患,醫護人員們同心協力替每位患者插管、置放中心靜脈導管、尿管、動脈導管等管路。但無論我們再怎麼快速執行,當下有限的醫護人員及不斷湧入加護病房的傷患,尖叫哀嚎聲四起,那時候,真的真的想跟傷患們一同哭喊……
平常一位嚴重車禍創傷的病人送來,在醫護人員齊心協力合作下,這樣的患者也必須經歷1至2小時才能穩住基本的生命徵象。而八仙塵爆事故的發生,一次湧入十多床嚴重燒燙傷病人,院內沒有燒燙傷中心,很多人甚至也未曾照顧過燒燙傷病人,對於線上的醫護人員來說,是壓力極大且措手不及的突發事件。
醫院緊急成立「燒燙傷加護病房」,將原先的外科加護病房劃分出另外的空間,讓八仙塵爆患者與原先加護病房病人區隔開來。院內其他單位前來支援的主管和同仁換上工作服一同加入我們,醫院也緊急尋求他院自願來協助我們的同仁,才有足夠人力照護這些傷患。
那時,我深深感受到,身為加護病房護理師的我們,必須與傷者共度這段煎熬。
每位傷患身上都是大範圍70~90%面積燒傷,涵蓋了四肢、前胸、後背及面部,身上的傷口是遭受火吻的皮膚,不,那已經不是皮膚,皮膚已經被燒得殆盡。那時候01床是年約二十歲的女孩,身上80%以上二至三度的燒傷傷口,而她送來時,臉腫脹的像澎脹的黑饅頭般。但女孩的意識相當清楚,也暫無呼吸道阻塞問題,那時候好幾位醫師圍繞著她,相互討論是否要為女孩插管,女孩當場驚慌的大喊:「我不要插管!我不要on endo12!」醫師們停下討論看著女孩,女孩激動表示:「我是護理科的學生,我可以不要插管嗎?拜託你們!」醫生們仔細評估女孩的狀況後也同意女孩暫無插管必要,於是討論起接下來的治療方向。
到了會客時間,女孩的父母心急如焚進來看自己的女兒,女孩焦急地跟父母說,「醫生本來要給我插管,後來我說不要,他們討論之後也說可以不用插,媽媽,我真的很害怕被插管!」此時我走到女孩身旁安撫她的情緒,才剛從爆炸現場逃離鬼門關,到達醫院意識仍清楚的病患要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的治療、歷經數不清的換藥、清創及植皮手術和馬不停蹄的復健。
在加護病房是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日夜線索,除了看見醫生護理師以外,絕大多數記憶就是疼痛,太多常人無法想像的日子,無法好好睡上一覺。因為閉上眼隨之而來是塵爆發生時的夢魘及尖叫聲,無法與心愛的人面對面,在後期更只能透過視訊獲得家人及朋友們的鼓勵打氣。
註12:On endo為氣管內管置放術常見之醫護術語。
煎熬與疼痛
這次的塵爆事故,加護病房內有十三床大範圍面積燒傷的傷患。當換藥的時候,每位傷患需動用將近十位的醫護人員。大家穿上無菌衣、無菌帽、戴上口罩及無菌手套,分工站到自己的換藥區域。主護先替傷患施打止痛藥物後在旁監測病人的生命徵象並隨時幫忙遞物,兩三人負責分批拆開病人身上舊的敷料。因為每個部位都是深度燒傷,敷料就像千層蛋糕一樣,厚厚的一層接一層,治療巾拆開後是彈性紗布,用敷料剪剪開紗布後是再一層的治療巾,治療巾下是燙傷紗布,最後緩緩撕開燙傷紗布後才是血肉模糊的傷口。而在移除燙傷紗布時,傷患的傷口往往與紗布沾黏在一塊,我們僅能用生理食鹽水沖洗著傷口表層再緩緩移除紗布,這時病人再也耐不住刀鋒般凌厲的疼痛,大聲地尖叫及哀嚎。
「啊……好痛……好痛……可以不要再撕了嗎? 真的好痛……」
評估病人的疼痛指數滿分為10分,我想這些傷患在換藥時的疼痛指數已紛紛破表。移除身上每個部位的敷料後,開始將傷口上舊的燙傷藥膏清除,再重新上一層厚厚的燙傷藥膏。醫護間很有默契的進行換藥的程序:有人舖上新的無菌治療巾、有人幫忙遞上新的無菌紗布、有人負責拍照紀錄傷口的顏色性質,並在過程中不斷的給予傷患鼓勵支持:「你今天很棒,都沒有喊痛!」「傷口很漂亮,進步很多了喔!」
一個部位換藥結束後,再換下一個部位,前胸、腹部、四肢,緊接著替病人翻身,後背、臀部都是滿目瘡痍的傷口。
換藥結束後,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已過,但這只是第一床,我們有十三床,每個傷患一天得重覆換藥兩次,這樣歷經日復一日,一個月、兩個月……無論對傷患或是醫護人員而言,到了某種程度的時間,內心聲嘶力竭地訴說著眉梢眼底的落寞和哀傷。
真的累了……面對塵爆賜予這些孩子無窮盡的傷痛,醫護人員沒有時間足夠休息,更不用說進食及上廁所等生理需求,每一天都是延遲下班 。
曾經,有個學妹直接在換藥結束後土崩瓦解淚灑護理站;曾經,幫一位男孩換完藥後,他問我「姊姊,我覺得妳都不喜歡跟我說話……」有時持續的疲憊讓我對傷患忽略了愛,情緒長久地積壓,憂傷在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蔓延,傷患與醫護人員在某種程度上是等同關係的煎熬與疼痛。
除了每日歷經的換藥治療外,燒燙傷口需要一再手術做清創及植皮。整型外科醫師每天前來診視病人的傷口及評估病況,生命徵象穩定就會安排傷患進一步執行植皮手術。大多數傷患醫師會考慮取頭皮作為植皮的供皮區,以取皮機取下部分皮層後,再利用擴皮機,把頭皮的部份皮層擴張,進行植皮。手術結束後,傷患們都留有一頭可愛的光頭,護理人員會用無菌的治療巾替他們做「阿給帽」,替這些青春深邃的孩子們戴上。
相遇
事故發生後過了一個月,如同以往到單位換上工作服準備替傷患們治療換藥,我的同事面有難色地跑來問我:「佳嬡,你認識02床的庭瑜嗎?我看她臉書跟妳是共同好友,她是你認識的人嗎?」
「庭瑜」,這個名字在我腦中盤旋了許久,覺得熟悉卻又陌生,緩緩喚起我對庭瑜的片刻記憶。原來早在八仙塵爆事故前,我就有庭瑜的臉書好友,平時的我喜歡攝影,在工作之餘的時間我會帶著單眼相機去拍攝風景、人像等作品。而庭瑜過去曾經有找我合作,只是在拍攝當天她不小心睡過頭了,後來照片沒有拍成,也約定好下次有機會的話絕對要再一次合作。
「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人,但我希望不是她。」
我走到02床的床邊看著病床上女孩的臉龐,當下我太震驚了!真的是庭瑜!真的是她……我無法相信我們兩個第一次見面竟然是在加護病房,這樣年紀輕輕的女孩得遭受這些折磨,我閉上眼睛,傷感的氣息朝我襲來,沉默詮釋了所有的心酸和無助。
接下來的每一天,在照顧自己的病人前,我都會去看看她。全身83%的燒燙傷面積圍繞在她身軀的每個部位,因為狀況極為不穩定,庭瑜嘴裡插著呼吸管,無法說話,身上接著許多儀器及管路,使用著固定劑量的鎮靜劑及止痛藥物來緩解她的疼痛。那時候我內心祈禱著:「庭瑜,還有遭遇痛苦的所有生命鬥士們,你們一定要挺過去,只要挺過去,一切都會變好的!」
過了幾週,庭瑜病況轉為穩定,醫師評估可以移除嘴裡的呼吸管,拔管後,庭瑜已經可以說話。某日,我同事問了庭瑜:「庭瑜,妳知道佳嬡嗎?她都有來看妳喔,她還說等妳好起來一定要再幫妳拍照喔。」
庭瑜靦腆地笑了,點了點頭說:「好」。
復健
八月份,為期兩個多月的治療、換藥、手術,許多傷患皆已脫離呼吸器,有的已經進步到可以移除鼻胃管從嘴巴進食了。我依稀記得有一床女孩,父母煮了一鍋魚湯要給她進補,女孩貼心地把魚湯分成兩碗,一碗遞給當天照顧她的護理人員,並像在朗讀作文般向照顧她的醫護人員致謝。
「親愛的醫師還有照顧我的哥哥姐姐們,謝謝你們這幾個月來的照顧,包容我的任性及無理取鬧,謝謝你們,真的辛苦了。」
這樣暖心的舉動,也讓不少醫護人員在繁忙奔波中感到窩心。
塵爆的傷患們每日不停歇的持續換藥外,也開始進行復健,維持受傷肢體關節最大活動及肌肉強度、練習站立。庭瑜第一次練習站立的那天,四五位醫護人員協助她先坐於床邊,接著漸進式的讓她下床坐到床旁椅上,對於平常人來說是簡單的幾個動作,但對於傷患來說,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得重頭開始學習,過程既艱辛又疼痛。
庭瑜在幾位護理人員的攙扶下,緩緩的彎起身子,「啊~好痛!」庭瑜面部猙獰且眼眶泛著淚水,大家不斷給她加油及鼓勵,我也走到庭瑜身旁替她加油,「加油,我相信妳可以的。」庭瑜成功地站了起來,她露出開心的笑容,身旁的醫護人員由衷地替她感動著,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如果沒有傷患自身的堅強與親朋好友、醫護人員彼此的扶持與鼓勵,沒有人可以走到終點。
八月底,傷患病況日趨穩定,每天都有幾床傷患轉出加護病房到普通病房繼續接受治療。離開加護病房並不是結束,而是另個開始。八仙事故來到加護病房的十三床傷患,最後有十二床傷患在歷經幾個月的煎熬後順利轉出加護病房,但遺憾的是,有一床全身燒傷面積高達90%的女孩,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後來陸續接受葉克膜治療、緊急筋膜切開減壓手術、清創與植皮,最終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經過醫療團隊全力救治,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
「願妳化為美麗的天使,好好的走,不再有疼痛。」
曾經我詢問過在遭遇塵爆事故的傷患「在加護病房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做夢吧,我一直夢到好多好多事!」其實傷患那段時間常經歷幻覺,但我知道無意識的反應只是過渡期。
再次相遇
隨著時間的步伐,得知庭瑜出院後在陽光基金會仍馬不停蹄的進行復健,2016年6月偶然有一天,庭瑜連繫上我。
「事情發生到現在也快一年了,我想為自己身上的疤痕留下紀念,就想到妳,不知道妳願不願意拍攝這個主題?」
此時一年前的記憶隨之而來,女孩在加護病房經歷的,醫護人員向對待家人般的給予心理層面的支持,而出了加護病房,在一年後的今日,我一直希望能夠為她做些什麼。
「我願意幫妳做紀錄,很謝謝妳主動找我。」
我不曉得願意展露出自己身上的疤痕是需要多少勇氣?這樣的照片,自己、家人甚至是身邊的所有人是否能夠接受?
拍攝當日,深刻記得那天肯定是六月最炎熱的一天,護理師與女孩的相見,全身83%的燒燙傷面積現已成了疤痕伴隨著妳,此刻太陽的紫外線相當刺眼,心裡不斷想著,才一年的時間,我認為疤痕仍然脆弱,若曝曬在太陽底下肯定非常不舒服。
拍攝過程中女孩脫下壓力衣的動作和正常人更衣一樣,沒有太大阻礙,我問道:
「妳四肢現在活動比以前進步了好多喔!」「對呀,因為我想要快點好起來,不想要給身邊的人造成負擔。」
當下我感受到庭瑜展露出滿滿的毅力及勇氣,不是燒傷傷患,而是正值青春且有活力的漂亮女孩;庭瑜笑著說:「平常穿著壓力衣走在路上,大家總用異樣眼光看我,今天我把壓力衣脫掉露出我的疤痕,大家反而都不太注意我。」
拍攝中間,我們聊著關於夢想這件事。庭瑜有夢,但不曉得未來是不是能夠往自己的期望走,她想要在幕前展露自信,像以前一樣開心跳著舞。她想嘗試,因為沒有嘗試怎麼會知道結果?庭瑜也惦記著照顧過她的醫護人員和夥伴們,未來的路還很長遠,我相信上天會將美好的成果回報給她。她的笑容中散發著自信,她用自己的力量帶給旁人更多的力量,在疤痕印記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最後她跟我說,「謝謝妳空出時間幫我拍照,看到照片才知道我還能拍照。真的很開心,真的謝謝妳。」
這組照片當天實際的拍攝時間是三十分鐘,拍攝過程極為短暫,身為護理人員的我,腦海裡不斷擔憂著炎熱的夏日紫外線對於燒傷患者的疤痕是相當不適的,我應該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這組作品。拍攝結束後放到電腦上檢視著每張照片,我看到的是腦海中的每份記憶。
我用相機記錄下重生後的妳,後來我將這組照片命名為「天使之吻」。